楞伽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學子觀輝白話解
前言
序
在靈山法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波羅花獻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拈著這金色的波羅花向到會的大眾展示卻沒有說什麼,眾弟子都不明白釋迦牟尼佛的心意。大迦葉也沒有說什麼,只是會意地向著釋迦牟尼佛開顏微笑。釋迦牟尼佛就這樣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付囑給了大迦葉。
大迦葉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師,禅宗在印度二十八傳,傳到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在南朝宋末(公元六世紀初)到中國廣州,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以《楞伽經》四卷付給慧可。從此,菩提達摩便成了中國禅宗的開山祖師,《楞伽經》便成了中國禅宗的傳法心印。
《楞伽經》說的是出世間上上法,是最上乘法。
把釋迦牟尼佛在楞伽山頂的法會上說的法,匯集起來,就是《楞伽經》。這次說法的的對象,是已修入菩薩道第八地、已得無生法忍的大阿羅漢和大菩薩。
全經貫穿一條主線:佛法非常非無常,佛說法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全經宗旨是,破除我執,特別是破除法執,確立人無我觀和法無我觀;離因緣,離妄識,入自覺聖智萬法如如境界。
本經重點宣說如來藏心在如幻三昧中的作用和機理,還著重提出“法界本住、法緣自得”的觀點,只有刻苦深入到修禅實踐中去,才有可能證得無上菩提,如實地認識本住的法界,達到主客觀的高度統一。
《楞伽經》可說是大乘佛教的精華,體現了佛陀偉大的智慧。全經充滿辯證的觀點和實事求是的方法,可以說,這是一部辯證的認識論,是一部指導最上乘修行實踐的微心妙旨。在注重理論的唯識宗和注重實修的藏密中,《楞伽經》都有崇高的地位。
譯者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粗通漢語,古印度語言與漢語言的語法多有倒裝,且古漢語和當今白話又有很大距離,今人讀《楞伽經》,但從文句來說,已好似小學生用散詞拼句那麼吃力,更何況說的是如幻三昧的修行事,又是比哲學還要抽象的原理。對於沒有一點修禅實踐體驗的人,沒有一點哲學常識的人,則更是難上加難了。
本譯注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楞伽經集註》為藍本,分章標題為譯注者所加。
譯注者抱著一個探討的目的,想努力弄清楚釋迦牟尼佛究竟說了些什麼?禅宗思想為什麼對中國文化會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中國禅宗在中唐時期已傳到了朝鮮、日本和南洋,近來歐美發達國家又正在悄悄興起學佛修禅之風。禅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
譯注者不自量力,像螞蟻啃硬骨頭那樣,總算寫出了這譯注本,充其量只是本人的讀書筆記而已。
宋·溫陵禅師說:“經,能诠之文而已。诠,猶筌也。知經為筌,則從而釋者,皆筌也,非魚也。”
本譯注能否算是筌,尚不得而知也,何敢望魚乎?謹請大德慈悲示誨。
公元二000年歲次庚辰七月八日觀輝謹識。
題解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意為常人無法到達。
阿跋多羅意為無上。
一切佛語心:心指心意識;佛,在這裡特指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關於一切心意識的論述,稱為一切佛語心。
釋迦牟尼對信根諄熟的阿羅漢和大菩薩說最上乘修行法,破除法執,正確認識起幻觀幻的如幻三昧中幻覺幻相的機理,讓他們得以除疑解惑,趣向無上佛道。
這經說的不是一般的認識論,而是最上乘的修行法,是修行中的秘密心法。
《楞伽經》是釋迦牟尼傳給摩诃迦葉的心印,心印又名正法眼藏。中國禅宗初祖達摩把四卷《楞伽經》傳給二祖慧可。
譯者簡介
求那跋陀羅,公元394年生,468年卒。中天竺僧人。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到廣州,文帝派人迎至建康,集徒眾七百余人譯經,先後譯出《雜阿含經》、《大法鼓經》、《勝鬘經》、《楞伽經》等大乘經一百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