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楞伽經白話解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眾生自心生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五節 三有苦滅 愛業緣滅 自心所現幻境隨見 經文 復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 白話解 你們,諸位菩薩都修行有素,有很高的造詣,都明白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種種虛妄的景象並非實有,不會因此再產生苦惱,也不再受無知愛業的因緣干擾,正在這個時候,在三昧中還會隨時見到自心所現的幻境。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事關修行的成敗。這些見聞覺知的東西,是真還是妄?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在這個關口前,有人止步不前,有人墮入外道歧途,甚至走火入魔。現在就跟你們說這個問題。 白雲按:不少學禅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進入禅定就是一片寂靜,追求什麼都無所有的一片寂靜。把活潑的禅看成是寂寂的死禅。一開始就錯了,還能更上一路嗎? 經文 大慧,若有沙門①、婆羅門②,欲令無種有種因果③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④生住,或言生已滅。 [注] ① 沙門 凡是出家修行的人,都稱為沙門。 ② 婆羅門釋迦牟尼在世時,正值印度奴隸社會的後期。當時,印度社會分為四大種姓:一、掌軍政大權的剎帝利,二、掌宗教大權的婆羅門,三、從事生產活動的吠捨,四、賤民和奴隸稱為首陀羅。婆羅門教是佛教創立之前在印度盛行的最大的教派。這裡說的婆羅門,指婆羅門教徒。 ③ 無種有種因果一切識相,無不是藏識種子與內外因緣結合的產物,不懂這個道理的修行人,當遇到不可思議的幻相的時候,便以為這些影像是無種生,即是說是這些影像無因生。 ④ 陰界入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合稱五陰,又稱五蘊,諸經用這五陰闡析客觀事物在心中形成識相的過程。眼、耳、鼻、舌、身和意,稱為六根;與六根順次對應的是色、聲、香、味、觸和法,稱為六塵,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與六根、六塵對應的識相,順次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稱為六識;六根、六塵、六各自為界,合稱十八界。 白話解 有些出家人,有些婆羅門教徒,他們以為生起現識的原因,或者是有種子的作用,也可能沒有種子的作用。對於一些三昧中出現的景象,不論是有種的或是無種的,都想守住它,想守住那些實際上是緣自身五陰與及十八界、十二入生起的虛妄景象。或說自己已經到達了不生的境界,斷了生滅。 經文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谛,破壞斷滅論。 白話解 其實,他們心中的念頭相續不斷,老是想著事,想著生呀、有呀、入涅槃呀、見道了呀、證果了呀、見谛了呀,老是在造業。他們自以為不生了,斷滅了,其實並沒有斷,而是心中的念頭相續不斷。 經文 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 白話解 為什麼呢?因為現前的景象都是虛幻的東西以世間常識是無法理解的,他們沒有見到這幻相出現的根本原因。像他們這樣理解,想見道、見谛、證得聖果,無異用破瓶子盛水,用焦種子發芽。 問答 問:聲聞定性阿羅漢已經達到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的境界,在這個前提條件下,還有自心所現幻境的現象。 已經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有解脫了,即是已經出離三界,超越三界的阿羅漢、菩薩,在禅定中都還有自心所現幻境。 不知道我這個理解是對還是錯? 答:說得不錯。超越三界的阿羅漢、菩薩,在禅定中都還有自心所現幻境。 第六節 一切如幻眾生都自心生 經文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白話解 如果斷除了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的影響,即是斷除了一切內外因緣,過去、現在、將來,不因陰界入生妄想了,就說是“陰界入妄想滅”。但是,陰界入妄想滅了,還有幻境出現,這時所現的幻境,無因而生,常不可思議,雜亂無章。 經文 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 白話解 如果再說這幻境是有種無種的識相,再說這是根塵識三緣和合生的,就沒有理由了。這樣等於說龜可以生毛,沙可以出油。因為你們都說三緣和合生,而這些幻境不是六識所生,就與你原來的宗旨相違了。這肯定是不能成立的道理。 經文 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白話解 有種無種說,有上面說說的過失。這些幻相都是無始妄想所成的事,並不是實際的東西。 經文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已來成事相。 白話解 那些外道為什麼還說,這些幻相是三緣和合生,說是依所作的方便而成的因果自相,說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有種無種相,說是從本以來就是這樣的。 經文 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 白話解 他們停留在世間有為法的水平,承襲自己世間思維習慣來解析無為狀態下無始習氣生成的現象,當然是說不通的。 經文 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白話解 自己無知,成了愚癡凡夫,惡見泛濫,邪曲迷醉,還妄稱這是聖言聖智。 經文 大慧,若復諸余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犍闼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偽,不離自心。 白話解 修菩薩行的出家人及婆羅門人,斷除前面所說的各種自性的干擾,正確對待三昧中自心顯現的幻境。能了解這些幻境,如浮雲,如火輪,如空中樓閣,便不會生妄想;這些幻境如幻生陽焰,如水中月亮,如夢如幻,這些都是內心外塵顯現的,是無始以來妄想熏習而成的虛假不實的幻相,都不離自心。一切如幻眾生,都是自心所生。 經文 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 白話解 當引起妄想的因緣滅盡了,離了妄想,離能說所說,離能觀所觀,離受用建立(不受、不立),這些自身藏識引起的轉識境界,攝受者的心與攝受的相不相應(雜亂無章)。 經文 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 白話解 修行者入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不生、不住,不生不住,就無所滅。離生住滅的心,就是真心,真心起,任遍知。 白雲按 如果脫離文字言說相的干擾,脫離現前幻相的干擾,滅盡生起妄想的因緣,把這一切都拋到無何有之鄉,就說是到了“無所有境界”。 藏識變現的境界,跟平常的見聞覺知等認識現象不同,你不想它,它會無緣無故突然冒出來。修行人只要不當它是一回事,所現境界於你無礙。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都是自心生起的妄見妄相,如果能做到讓它自生自滅,不妄分別,知而不察,無思無慮,就是 “離生住滅”。 所謂隨入分別,不是妄識分別,而是隨順覺知,了了分明。 經文 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①,大悲巧方便②,無開發方便③。 [注] ① 生死涅槃平等佛地無生。面對五光十色,紛繁變幻的生滅相,自心不動,不生妄想,就是無生,既無所生,也就無可滅;無生無滅,就是涅槃境界。在涅槃境界中,幻相有生有滅,自心無生無滅,生滅與無生無滅的涅槃就平等了,沒有什麼分別了。在這裡,“死”作“滅”解。 ② 大悲巧方便菩薩以大悲之心,隨機隨宜,巧設方便,隨緣化度有情眾生。 ③ 無開發行心專一境,無思無慮,無我無人,出神入化,於一切現前境界,都能應對自如。 白話解 到了離生住滅的無所有境界,再進一步,這些菩薩就會懂得生死涅槃平等,能施設大悲巧方便,獲得無開發行的功德。 第七節 得如幻三昧 到無生佛地 經文 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 白話解 自心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個范疇內生起的一切識相,稱為三界眾生。三界眾生,全都如幻。如果滅了生起妄想的因緣,遠離自心顯現的內境,遠離外境在心中所成的客塵,自心清淨,內外境界在心中所現的種種相,都不能打動自己的心念,就說是修入了“無相處”。 經文 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 白話解 再一步步提高,從最初級的菩薩初地直到最高級的菩薩十地,分別觀察各種三昧境界,讓一切自心顯現的三界如幻眾生,隨現隨化,都歸於無所有,就修成了“如幻三昧身”。 經文 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①,捨離彼生所作方便。 [注] ① 般若波羅密般若,是在如來應供等正覺的情況下生發的智慧;波羅密,一般譯為到彼岸,即是離開生滅輪轉的此岸,到達不生不滅的彼岸。這個彼岸,是修行人追求的最最完美的境界,在那裡的人,沒有絲毫煩惱,萬事萬物,平等平等,隨心任運,自在無礙。說到底,並不是有另一個彼岸,心無分別,此岸就是彼岸。修習般若波羅密,用般若智慧觀照,化度三界眾生歸於無所有,從而到達無生佛地,成就莊嚴佛土,這是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的最上乘修持法門。 白話解 這時,處在一種深三昧的狀態,六根清淨,盡離心意意識,住於般若波羅密,不需要再行任何有為施設的方便法門。 經文 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白話解 這時候,神氣暢通,自如自在,面對離奇古怪的萬般變幻,自心不動,堅如金剛,把這種狀態稱為“金剛喻三昧”。到了這個層次,能隨入如來身,能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以慈悲心施設方便,具足身相莊嚴、法相莊嚴,也能入一切外道所能到達的境界,成就無分別智,所顯現的一切剎土(眼前顯現的境界),無非淨土。如此修行,遠離虛妄的心意意識,妄識身將漸次轉為聖智身,修得如來身。 經文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 白話解 對入於自心的一切覺知,能獲得正確的如本來實際的認識,就是正覺,就是如來正覺,又說是“如來隨入身”。要想修得如來隨入身,必須遠離自心中由五陰十八界視而不見入引起的所有識相,遠離以因緣方便施設的修行法門,不受種種虛妄不實的生住滅的妄想虛偽的景象干擾,用清淨心觀察,正確理解三界幻有,都是思量心所生的識相,都是長期妄想習氣熏習的藏識種子與內外因緣結合所生的虛幻影像。不在有三界內的思維,就到了“佛地無生的境界”。 經文 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白話解 確立了佛地無生的觀點,朝自覺聖智方向繼續努力,回到本來清淨自在的本心,到無開發行,隨行任運。用這個本心觀照,好像如意寶珠能映照各種色像一樣,清淨本心能透徹了解三界眾生心的微細變化,隨順其變化而度之。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隨樂、隨宜、隨治、隨義,這就是諸經講的“自悉檀善”。即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施設最合適的方便法門,有針對性地進行對治,並且不離聖智第一義。
|
|
|
|
|
|
上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第三章 藏識依緣生識浪之一
下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第二章 如幻眾生自心生之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