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楞伽經白話解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 本章有七節 一 大慧請問聲聞乘修行四種果位差別通相二 初果須陀洹 三 須陀洹二種身見 四 須陀洹疑見戒取見 五 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六 四果阿羅漢 七 於妄想處說得果得禅 第一節 大慧請問聲聞乘修行四種果位差別通相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①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诃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②,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③,攝養一切。 [注] ① 須陀洹趣 已超過凡夫位,還未得須陀洹果,在凡夫位與須陀洹果位之間的過渡階段,稱為須陀洹趣,又譯須陀洹向。 ② 二障淨 二障指煩惱障和智障,智障又稱已知障。淨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即是淨。 ③ 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 身財,指修行所得的功德。修行人積累了一切法境界的豐富經驗,就說具備了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 白話解 大慧菩薩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說聲聞乘修行果位,說須陀洹、須陀洹趣等的差別相和通相。如果菩薩通曉須陀洹向、須陀洹果與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位的方便相,通曉之後,可以依修行人的不同層次跟他們一一說清楚,說二種無我的觀點,說淨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方法,好像摩尼寶珠能映照種種色像一樣,讓他們究竟通達各個修行地的境界,入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以法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饒益一切眾生。 經文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白話解 世尊告訴大慧:好好聽著,認真思考隨時憶念。我現在給你說。 大慧說:好啊。世尊!我用心聽著。 白雲按 聲聞四向四果,又稱四雙八輩。 順次是: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第二節 初果須陀洹 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雲何為三?謂下中上。 下者極七有生①。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注] ① 下者極七有生 愚夫執著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幻相為實有,稱為三界幻有,簡稱三有。 古印度所有修行的教派都修習禅定法門,從欲界天修起,再修色界四禅天,無色界四空天,欲界天、四禅天、四空天這九天的境界,同樣是虛無缥缈的境界,稱為九有,按修行所到的不同層次,欲界天又分六天,色界四禅天又分十八天,與無色界四空天合計二十八天。進入禅定境界,上了一個層次,便說是到天上受生一次。結束禅定,從座起身,恢復平常活動,便說是回到人間受生。 已離欲界有,才入須陀洹位,入須陀洹位之後,還須背捨下品,登上品,向上升進,淨除一切幻有,便得阿羅漢果。 下者指鈍根,最多經過七次反復,也能得阿羅漢。 據宋·釋正受集注楞伽經所說: 在修道位,要斷的煩惱也分為九品,這些煩惱有浸潤種子、造作業障的作用。其中上上品煩惱潤二生,上中品、上下品各潤一生,中上品潤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各潤半生,下上品、下中品各潤半生。在天上受生再回人間受生,往返一次,稱為一生,只在天上受生一次;或只在人間受生一次,稱為半生。下等須陀洹要經歷從上上品到下中品全部煩惱的磨練,即是要經歷七生往返,才能修到阿羅漢境界。經歷全部七生往返,所以說“極七有生”。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先說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意譯為初入聖流,分下中上三個等次。 下等要在欲界煩惱中經歷從人世間到天上七有處反復受生。 中等經三、五有處受生,然後得無生忍,聲聞以得無生忍為涅槃。 上等可直接修入涅槃。 經文 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雲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白話解 在三個等次中,都存在三種障礙解脫的心結,這三種心結分別是身見、疑見、戒取見。逐步解脫三結,上上升進,可得阿羅漢果。 第三節 須陀洹二種身見 經文 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 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 白話解 須陀洹有兩種身見,妄想身見和俱生身見。 譬如執著對那些本來非有非無、非有無,無有實相的妄想相,依緣起自性和妄想自性生起種種妄想,像渴極的鹿群把熱時陽焰妄認為水一樣,把虛妄的影像當成實有,這就是須陀洹妄想身見。 經文 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白話解 如果確立了人無我觀,悟得能攝受和所攝受的都無實性,便能斷除長期以來的無知,斷除妄想身見。 經文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 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白話解 俱生身見,指執著外境界各種色相和心內無色四陰等多種因緣起的妄想妄見,是俱生身見。觀察色陰,四大本屬虛妄,所謂四大造所造的種種色更無實性,所以色陰所顯的影像都是幻有。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無色四陰更是非有非無。離有離無,身見則斷。 須陀洹斷了身見,則不生貪念。這就是我說的身見相 第四節 須陀洹疑見·戒取見 經文 大慧,疑法,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余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白話解 如果受外道論影響,對佛所說法是淨不淨,心生疑惑,就是疑見。斷除前面兩種身見妄想,如實觀察,正確覺知種種法的實相,就不會生疑,不會跟隨外道師的論議懷疑佛所說的法是淨還是不淨,就說這等須陀洹斷了疑見。 經文 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 白話解 戒取是什麼意思?如果須陀洹知道生滅現象引起煩惱的苦相,無愛取之心,無須再用欲界、色界的戒律規范語言和行為,不會作身業和口業。便說須陀洹不取戒。 經文 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 白話解 愚夫貪求到諸天受生之樂,因為怕不能到諸天受生而被動地修習苦行,這是戒取見。 經文 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白話解 須陀洹不取修習苦行的做法。除非在捨離妄想、已到無漏法自覺聖智境界,回向有情眾生,為化度眾生而示現受持戒律。此後,須陀洹只在離妄想修習無漏法方面受持戒。這就說是須陀洹取戒相斷。 經文 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 白話解 須陀洹斷了三結,則不生貪癡之心。如果須陀洹以為,我沒有這些身見無須再斷除三結,這種想法有兩種錯誤。一、這樣先的本身就是身見,二、說明此人未斷三結。 經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 白話解 大慧插問:世尊說“斷了三結,不生貪癡之心。”有諸多貪欲,這裡說的指哪些貪欲? 經文 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我這裡說的,指貪愛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修行之法,貪著身業、口業,只顧當前享樂,種下苦根,造未來苦。 經文 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白話解 須陀洹斷了三結,不再生此等貪念。因為他們已得三昧正受樂,所以能斷這些世間欲界中的種種貪念,但未斷貪求涅槃之樂。 白雲按 須陀洹斷了三結,則不生貪癡之心。如果以為我本無此三結,這種想法本身就是身見,說明未斷三結。 目前,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少人學了“自性本來清淨”,卻忘了客塵污染,便執著本自清淨一句,認定自己沒有三結,這是未得謂得,是大我慢。 未修到須陀洹,修行者不要輕言自己沒有三結。 第五節 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 經文 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禅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白話解 聲聞第二果位斯陀含是什麼境界?斯陀含意譯一往來,意思是還要退轉一次,就可證得阿羅漢。斯陀含觀察色界種種禅法的發展變化,頓時豁然開悟,明白色相不外是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能離相不生妄想;即時盡除心中苦惱,得涅槃樂。到這種境界,就說是斯陀含。 經文 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白話解 聞第三果位阿那含是什麼境界?阿那含意譯不還,意思是無須再退轉,就能從此向上證阿羅漢。阿那含能明白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禅定中的色相都無實性,覺悟攝受生滅現象的過失和害處,從而不生妄想,斷除種種心結,心不動搖,就說是阿那含。 第六節 四果阿羅漢 經文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禅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①。 [注] ①阿羅漢 阿羅漢有三種含義:一、殺賊,二、不生,三、應供。殺賊取殺盡煩惱賊之意,不生指不生妄識,應供意為應當受到人天供養。 白話解 聲聞最高果位是第四果阿羅漢,明白了欲、色、無色三界煩惱引起的痛苦和所生的妄想都無實性,在禅定中獲得自在解脫,就說是阿羅漢。 經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诃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 白話解 大慧問佛:世尊說有三種阿羅漢,這裡說的,指哪一種阿羅漢?是得寂靜一乘道的阿羅漢?或是修習菩薩行的人方便示現的阿羅漢?或是法佛化身的阿羅漢? 經文 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余。 余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是得寂靜一乘道的聲聞阿羅漢,不是別的。 菩薩方便示現的阿羅漢和法佛化身的阿羅漢,是莊嚴佛土的眷屬,即是已修得自覺聖智的、到了如來地的佛子。這兩種阿羅漢,依大悲本願行善巧方便,在大眾中示現受生。 第七節 於妄想處說得果得禅 經文 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 白話解 說入禅,說得果,都是依於妄想處說的,只是名字,是言說相。修禅入三昧境界,必須遠離一切自心現量,不為入禅得果這些名字言說相所縛。 經文 復次,大慧,欲超禅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白話解 想超越色界無色界禅定相,應當遠離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 超自心現量,得正覺正受的菩薩,不會執著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不會執著入禅得果相。執著入禅得果相的修行人,還有心量,還不可能得正覺正受。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禅四無量,無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滅,心量彼無有。 須陀盤那果,往來及不還, 及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 禅者禅及緣,斷知見真谛 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 白話解 世尊把入禅得果相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色界四禅無量相,無色四定三摩提, 一切受想應寂滅,彼等心量悉遠離。 須陀洹那初入流,二果往來三不還, 直到四果阿羅漢,聲聞四果仍惑亂。 入禅得果及所緣,斷見真谛唯言說, 此等唯是妄想量,若能覺悟得解脫。 問答 請問,色界四禅無色界四定都還有心量,那就是說二十八天都不究竟。 而阿含經說,四禅自在游,就能證阿羅漢。 兩種說法是不是矛盾了? 答:四禅還有意識。雖然已無苦受、樂受,還有捨受。當得四禅自在游之後,連捨受也無,六識不生之時,才能布“我生已盡,所作已辦,所受皆滅,不受後有”,這才是阿羅漢。從此可知,阿羅漢已經超越色界四禅,也超越無色界四定,也就是超越三界。所以兩種說法沒有矛盾。
|
|
|
|
|
|
上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八章 妄想識滅自覺聖之一
下一篇:楞伽經白話解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說記論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