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索達吉堪布

  三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別雜念散亂,最後沒有回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歷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三殊勝。

  三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三殊勝的竅訣。作為後學者,大家應盡量以三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雖然在很長時間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制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三殊勝”。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回向殊勝,是指在結尾以回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布施供養、放生、轉經輪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有回向攝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三殊勝”:

  一、加行發心殊勝:

  做什麼事情都有一種發心,發心可分為不善、無記、善三種。

  1、不善的發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為了獲得名聲財富地位等世間八法,表面上看來,這種發心並非不清淨,但實際上它不是解脫的根本因,故稱之為不善。比如有些人為了發財而聽經,有些人為獲得名聲而聽經,有些人為了治病而聽經,這些發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牽涉解脫方面。就像現在的許多人,到寺院裡去拜佛燒香,完全是圍著自己轉,發願也是害怨恨的敵人,這些絕對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淨,則可繼續行持;如果心不清淨,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這件事情放下。

  2、無記的發心:去聽經或放生,既沒有想到眾生,也沒有想到佛法,只是隨波逐流,聽別人說放生很熱鬧,自己就跟著去,把放生當作一種活動而已,自始至終沒有善妙的發心,只是走路吃飯的那種無記心。這樣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種無記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應捨棄。

  3、善的發心:又分上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下士道的發心。1)下士道的發心:行善是為了來世獲得天人的果位、人間的轉輪王,生到特別快樂的地方去,有吃有穿,過得幸福,這是為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發心:修持善法只為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痛苦,得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樂果,屬於小乘行人的發心。現在有些人聽經聞法,就是希望自己獲得圓滿的佛果,也接近於這種發心。因為在求法的過程中,他根本沒有想過眾生,只想自己平息煩惱而得妙果,這種動機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發心:這是最好的一種發心,也即所謂的菩提心。這種菩提心,我已經花很長時間給大家講了,它的利益功德、發心方式不用特別廣講,但此處還是給大家提一下。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為依此可獲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獅經》中說:“為度諸眾生,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意思是說,為了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們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以此可攝持各種善法,無勤獲得暫時究竟的一切喜樂。因此,在所有的發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麼因而生起呢?《經莊嚴論》等中雖有不同說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若對眾生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無法生起,這是歷代傳承祖師公認的,佛陀在經中也說:“菩薩不用學多法,只學一法即可。何為一法?此乃大悲心。”噶當派上師們看見可憐眾生時,是怎麼樣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記載。所以你什麼時候生起了無偽的大悲心,什麼時候菩提心就會依它而增長。以前無著菩薩顯現上也是長期閉關並沒有見到本尊,後來對可憐眾生產生悲心的一剎那,徹底淨除了罪業,見到了彌勒菩薩。

  藏地還有一個公案:衛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殺生非常厲害,後來他看見個別眾生時,相續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願再殺。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業,覺得非常可怕,於是准備跳崖自殺。當他縱身跳下去時,結果沒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淨剎土。(真是很快樂啊!)

  以前傳承上師們也經常講:衛藏拉薩那邊,有群人上了同一條船過河。船行到河中間,由於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個人的悲心相當強烈,他想:“與其所有的人死,還不如我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河中。沒想到,他本來不會游泳,卻飛快到達彼岸而安然無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別強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圓滿所有的功德,同時菩提心也有了堅實的基礎。前兩天在辯論時,很多道友對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真正做起來時,有時候跟說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沒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難。即使依靠上師的威力或經論的加持偶爾會生起,但沒有大悲心的話,這樣菩提心也不穩固。因此,菩提心的來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緣是什麼呢?就是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蓮花生大師說過:“一切眾生,沒有不當過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對境就是一切眾生,若沒有這樣觀,離開了眾生這個所緣緣,菩提心就沒辦法生起。《普賢行願品》中也講:“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誓願無有窮盡。”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為,全部以利益眾生的心態來攝持,這是最起碼的標准。這種人為眾生睡覺、為眾生吃飯、為眾生說話,一切都想著眾生,就像慈母時時關心獨子一樣,他也時時關心眾生。假如做不到這一點,早上起來時發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為要利益眾生,晚上睡覺前也想到眾生,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於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論》第一品中有詳細介紹,佛經中也說:“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剎那的菩提心,也遠遠勝過用七寶供養恆河沙數十方如來的功德。”我們不要說用七寶供養恆河沙數的如來,就算在一位如來面前這樣供養,現在也沒有這種能力。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個善法時,首先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倘若是惡心或無記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經常花時間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應該發一個菩提心。如果沒有行持善法的機會,那麼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游觀光時,先發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願我能對眾生有利。”這種發心只是幾秒鐘的事,並不是特別困難,但功德卻不可估量。所以,第一個殊勝,就是以菩提心來攝持,對大乘佛教徒來講,千萬千萬不能忘記。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做什麼善事都會先想起菩提心。

  我們每次講經說法,都說“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你們平時念經、磕頭、修加行時,也要知道這並不是為了健康無病,也不是為了名聞利養,這些世間法,依靠三寶的加持肯定會帶來的,但這並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無記的心態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勝方便——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有了這樣的發心,誠如《入行論》第一品中所言,原來平凡庸俗的分別念,也會變成價值昂貴、如純金般的發心。

  當然,只有發心還不行,《前行》中說:“發心不為主,生心乃為主。”真正要為眾生做事,這樣的念頭才非常珍貴,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緣眾生和緣佛果的兩個條件,我們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來。

  總之,高僧大德們一再強調: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行無緣殊勝:

  正行無緣,梵語叫“勒布嘎”,即無分別之意。真正的正行無緣,是聖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種智慧,凡夫人現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無漏的善法,獲得無漏的功德,這種定解也不能缺少。《阿難入胎經》中雲:“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意思是說,假如沒有入定,就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故一定要精進行持。這裡所講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沒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亂,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別大。但真正要做到三輪體空和正行無緣,對我們來講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很多上師認為:心能專注的話,也是一種正行無緣。

  比如我今天聽一堂課,開始時先發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而聽課,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聽課的時候,倘若如如不動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許一句法都聽不到,那不太合理。這裡所謂的無分別,指不夾雜亂七八糟的各種念頭。如果一邊聽課,一邊想“我要怎麼搞生意賺錢,如何解決家人的生活問題”,一直起心動念,產生種種惡念雜念,這不叫正行無緣。正行無緣的意思,就是有緣福德資糧與無緣智慧資糧融為一體而行持的方便法,這是伏藏大師大樂洲所說的。

  若沒有修持正行無緣,會有什麼過失呢?還是有很大的過失。《受持善根經》中講:“在數劫中持戒,長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攝持,則成為外道。”表面上看來,持戒清淨長達數劫,修持安忍的時間也很漫長,但心沒有被真如智慧攝持的話,那跟外道沒有什麼差別。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當不錯,守持禁戒、五火焚身,也是長期一直在修。但外在的形象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心要善,而且這種善要被入定智慧所攝持。

  正行無緣的含義,《大神變經》中定義為:“身無動搖,語無動搖,意無動搖,此乃三輪體空之戒。”就我個人分析,做任何一個善法,比如你聽經時,身體要像山王一樣如如不動,不能東看西看、東倒西歪,一剎那也坐不住;嘴巴不要胡言亂語,盡量專心行持善法,把世間的語言全部拋開,有條件應保持禁語;心無有動搖,當然並不是讓你必須入定,而是根據所行持的善法,心專注於這上面。比如我們去放生,正行無緣的心是什麼呢?就是心裡一直想:“這些可憐的眾生,今天依靠這種方便,已經獲得了解脫,但願它們暫時獲得人天福報,將來獲得圓滿的佛果。還有許多可憐的眾生沒有得到救護,我要想盡一切辦法,如果今生沒有機會,來世一定要救它們!”放生的有關事情,一直在心裡浮現,這就叫心無動搖。以此攝持身語意三門,則是所謂的三輪體空。

  當然,這種三輪體空,與安住無分別境界中的三輪體空有所不同,後者比較好理解。但按照很多上師的解釋,正行無緣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也就是說,行持一個善法時,盡量不起各種分別念,這就是所謂的正行無緣。比如你在聽課時,身體如如不動,口中不說話,心全神貫注於上師所講的內容,再加以思維分析,然後進行修持,心就有了專注的力量。梵語中的正行無緣,意思是無分別,這裡的無分別,就是心不要往外散亂。

  任何一個善法,我們要麼不做,要做的話,心沒有必要一直外散,產生各種雜亂分別念。大家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應該觀察心能不能專注,不被其他分別念中斷,把事情做得善始善終。如果心無法專注,身體再怎麼不動,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三、後行回向殊勝:

  以前的高僧大德們說,善根如果沒有回向,通過四種因可以摧毀:

  1、嗔恨煩惱。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沒有回向,後來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剎那,也能將百劫或千劫所積累的善根毀壞無余。

  2、在別人面前宣揚。到處說自己做過什麼功德、積累過什麼善根、念了多少佛號、捐款做了什麼佛事,這樣炫耀功德,善根就會逐漸毀壞。現在有些人行善特別喜歡給別人講:“我今天做了什麼,前天做了什麼,十年前做了什麼功德……”當然,你回向完了以後,怎麼樣宣傳都沒事,但如果沒有回向,這個善根很容易摧毀。

  3、對行善生起後悔心。比如你供養寺院一些錢,當時的發心很清淨,但事後覺得這樣不合理,產生一種後悔心,也會毀壞以前的善根。如果回向了以後,就不會摧毀。

  4、顛倒回向。自己所積累的善根,本來應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卻回向讓某某怨敵多得病,以三寶的加持使他馬上離開人間。這種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顛倒的回向。

  因此,正確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沒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續中經常出現顛倒分別念、嗔恨心、後悔心等,很容易被這些惡念摧毀。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麼呢?《俱捨論》中說,有一種善根叫勝義善(又名真如善。勝義善是指解脫,它遠離一切痛苦,最為安樂),這無法回向給眾生,因為它是常有之法。這裡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中雲:“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願皆獲善妙。”《華嚴經》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種善妙:1、所緣善妙:應緣一切眾生,並不是緣某個眾生;2、所依善妙:獲得的並不是暫時的快樂,而是斷證圓滿的究竟佛果;3、方便善妙:這種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攝持;4、行為善妙:佛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在世間中極為善妙,我們也應隨著諸佛菩薩的妙行而積累善根。據《華嚴經》的觀點,所回向的善根應具備四種善妙,這種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給眾生,就能成為成佛之因。

  回向的目的,是讓一切眾生獲得佛果。《回向經》中雲:“此等諸善根,回向成佛因。”意思是說,我們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於無邊眾生,願他們獲得如來果位。這種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隨解脫分善。

  那麼,該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論》的回向品、《普賢行願品》等,但歸納而言,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可全部包含在願一切眾生快樂、佛法興盛於世這兩條中。我們平時行持善法時,也要作這樣的回向。

  若將善根回向給眾生,他們能獲得真實的利益,這類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講過,廣嚴城的餓鬼通過佛陀的回向,最後都轉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當大。

  依靠個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後進行回向,也能讓眾生獲得成就。虛雲和尚剛生下來時,是一個大肉團,他母親見後大驚,當下悶厥而死。第二天有個賣藥翁來,用刀破開肉團,裡面抱出來一個男孩,家人大喜。虛雲和尚畢生沒有見過母親,每每思之,心痛如絞。後前往阿育王寺禮拜捨利,發願燃指供佛,超度慈親。有一天,在似夢非夢的境界中,他見到空中出現一條長數丈的金龍,龍騰空飛到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他母親正站在樓閣上眺望。他大叫:“母親,請您騎上金龍,往西方去吧。”龍即緩緩下降,夢也遂之驚醒,醒後覺得身心清爽。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掛念母親。虛雲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親脫離了輪回,應該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但有些情況,依靠個人的力量無法超度,必須以眾人的力量才能救拔。《盂蘭盆經》中記載,目犍連的母親去世之後,目犍連用神通觀察,發現母親已轉為餓鬼,餓渴無食。目犍連拿飯菜去給她吃,哪知食物到口邊就化為猛火。目犍連回來告訴佛陀,佛陀說:“你母親生前業力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她的業報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眾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這天,你供養僧眾,請十方僧眾對她回向,這樣才能獲得解脫。”於是目犍連遵照佛陀的教言,供養十方僧眾作回向,依靠僧眾的力量,他母親馬上脫離餓鬼道,生於天上享受福樂。此習俗也得以流傳萬世,在漢傳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舉行“盂蘭盆會”,以拔濟自己累世的父母六親。

  我們行持善法作回向時,應斷除自私自利。當然,有時候專門超度一個眾生也可以,比如你夢見死人後,把他的名字寫下來,交給僧眾念經回向,對他肯定有利益。如果找不到僧眾,那自己給他念一些《金剛經》、作一些佛事,然後進行回向,也是有幫助的。所謂的回向,上師如意寶曾說,就是把善根賜給眾生,讓眾生分享。

  正如剛才兩個公案中所述,回向的時候,有些憑自己的能力就能解決問題,有些不一定是這樣。但不管怎麼樣,行持善法最後務必要以回向來攝持,這樣的話,一方面善根不會被煩惱違緣摧毀,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斷增長,就像錢存在銀行裡一樣,不但本錢不會丟失,利息也一直隨時間增加。原來有個人就說:“我現在很富,天天吃利息,這輩子也不會餓死。”你如果以回向來攝持,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會窮盡的。

  所以,行善必須要有一種方便法,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有些人已經學佛十年二十年了,每天只想“求阿彌陀佛加持,讓我往生極樂世界,我的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圓圓滿滿”,總在一個小范圍內轉來轉去,意義不是很大。當然,這並不是我的分別念,而是諸佛菩薩的教言。我也學了很長時間的佛法,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不敢說特別精通,但也算比較了解,諸佛菩薩、傳承上師是怎麼說的,應該能夠分得清楚。

  上師如意寶曾慈悲開示:“無論出家人、在家人,行持善法務必要具足三殊勝,若連這個都不具足,行持的根本算不上大乘佛法。”做善事如果開頭沒有發心,中間心不在焉,最後也沒有回向,即使有回向,也是顛倒回向或世間的回向,希望自己即生快樂,吃得好、穿得好,這是非常可笑的。

  《華嚴經》中說:“一個人若有了利他的菩提心,遠離一切違緣、具足一切順緣的威力自然會具足。”只有時時想到眾生,所有的功德、威力、悉地無勤就會擁有,倘若沒有這一顆心,外面的建築再壯觀,舉辦的法會再隆重,也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利益。所以,形象並不重要,心態才最重要。學佛的人一定要把心態擺正,如果你是小乘心態,它有它的一套調整方法;如果你是密宗或大乘的心態,必須要以這種方便來攝持,只有這樣,功德才會非常圓滿。

  因此,希望各位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三殊勝。若能具足這一點,縱然你造的善根微不足道,功德也是無法想象。試問,誰會不願意這樣呢?

 

上一篇:想長壽,做到三慢四快
下一篇:人生三境: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