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二

  (第十一章圓覺菩薩所問章)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普覺菩薩,替咱向佛請問了,有關於善知識和禅病的問題以後,十二圓覺菩薩當中的第十一位,圓覺菩薩出場了,哎,要替咱大家,向佛請問關於如何依止於《圓覺經》,安居實修的法門。

  於是啊,圓覺菩薩,在大眾當中,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頂禮佛陀的雙足;起身之後,圍繞著佛陀,順時針繞佛三圈,又回到了剛才拜佛的地方,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為我們大家,全面地講說了,悟入清淨覺性的種種修行方法;您的開示,對於末法時代的眾生們,有著極大的利益。”

  哎,咱這部《圓覺經》啊,世尊和十二位菩薩們,處處為咱末法時代的眾生著想,深入淺出,從多個角度,反復宣說悟入清淨覺性的各種修行方法。咱呢,一經聞法,就已經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哎,“不因修習,而得善利”嘛。長遠說來呢,那好處就更大啦,可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啊。

  在贊歎世尊說法的利益之後,圓覺菩薩呢,正式替咱向佛請法: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世尊啊!我和諸位菩薩們,如今已經開悟了圓滿覺性。但是,對於那些佛陀滅度以後,還沒有開悟的末法時代眾生們來說,應當怎樣進行安居,來實修這個圓覺妙法的清淨境界呢?”

  “在圓覺大總持法門當中,這三種清淨觀法裡面,每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境界是什麼呢?”

  “但願您哪,以大慈悲心,為與會的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們,給予廣大利益的法布施。”

  哎,包括圓覺菩薩在內的十二位大菩薩,以及圓覺法會當中的許多菩薩們,都早已開悟了圓滿覺性。何止是開悟呢?十二圓覺菩薩,幾乎都是等覺位的大菩薩,所證境界呢,平等於佛陀,只是,尚未示現成佛做教主而已呀。

  可是,咱大家還沒有開悟淨圓覺心,或者說圓滿覺性,那該咋辦呢?咱到底該咋修行呢?

  ——嘿嘿,有兩條路:其一,依止於善知識,就如同前一章所說:“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哎,只要咱毫不懷疑地依止於善知識,如實地依教奉行,如佛所說,咱哪,必定會成就的。

  可是,萬一咱遇不到有緣的善知識,這該咋辦呢?嘿嘿,那就要走第二條路了,哎,咱也可以依止於大乘經典,比如,咱這部《圓覺經》,進行實修,咱哪,同樣可以開悟淨圓覺心,乃至於獲得相應的成就。

  哎,這就是圓覺菩薩,替咱所問的實修法門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進行安居,來實修此圓覺妙法?二是在圓覺妙法的三種觀法當中,每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境界是什麼?

  ——所謂的“三種淨觀,以何為首”,並不是指在這三個法門當中,來選擇一個優先的修法;而是指後文的“是名三觀初首方便”,顯然,就是指三種觀法最初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呀。

  關於世尊的解答呢?一會兒,咱仔細看後文。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在這樣問法之後,圓覺菩薩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表示謝法。而且呀,像這樣的請法儀軌,竟然重復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這時呢,在普覺菩薩虔誠地請法之後,法緣已經具備,世尊准備說法。因此呀,世尊告訴圓覺菩薩說:

  “太好了,太好了!善男子!你們能夠向如來請問,如此殊勝的方便法門,以便把廣大法益,布施給一切眾生。”

  “現在,請你們仔細聆聽,如來將要為大家解說。”

  哎,所謂的“大饒益”,也就是廣大而豐富的利益,諸佛菩薩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嘿嘿,這可不是喊口號哇!為啥呢?因為呀,通達“無我相”才是真菩薩呀!既然已經“無我相”,咋會為自己求安樂呢?所謂的“自己”又在哪裡呢!

  “無我相”的同時,也就會“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命相”,哎,四相都如同幻化,所以,其實,本無眾生可度。不過呢?菩薩以大智慧神通,如實觀察一切眾生的心理狀況,卻發現,芸芸眾生啊,因為無明錯認的緣故,以為有我,以為有四相,以為有財色名利,以為有愛恨情仇,等等,以為這些都是真實的存在。

  於是,分別心紛纭而起,執著念隨想而生,無中生有,有裡執實,貪嗔癡慢,彌滿大千,一切都變得混雜糾纏而不通了,哎,到處都是郁悶、煩惱之苦啊!

  所以,才有了如來的慈悲出世,才有了諸大菩薩的傾心護持,才有了這一場問答不絕的法會,哎,十二圓覺菩薩,知而故問;世尊呢,隨緣解答。這一切,無非都是為了,把“大饒益”布施給咱們這些末法時代的眾生啊。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啊,在得到了世尊的贊歎,以及即將說法的允諾之後,圓覺菩薩,心生歡喜。和在座的大眾們一起,默然無聲,靜靜地聆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於是,世尊輕舒圓音,解答普覺菩薩的提問:

  “各位善男子!一切尚未開悟淨圓覺心的眾生,無論佛陀在世的時候,還是佛陀滅度以後,或者是到了末法時代。”

  “其中,如果有具備大乘根性的眾生們,能夠相信佛陀秘密不可思議的廣大圓滿覺悟之心,相信自己本來就具有,而想要修行成就此圓覺妙心的話;如果是在伽藍道場當中,率領著弟子和大眾們修行,有種種事務需要安排和料理的話,那麼,就隨著自己的能力,對於如來前面所講說的《圓覺經》的內容,進行思維觀察。”

  哎,從這裡開始,世尊開門見山地,解答圓覺菩薩的第一個問題:“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不過呢,世尊說得很清楚,安居修行圓覺法門是需要條件的,啥條件呢?

  ——嘿嘿,有三個條件:首先,要具備大乘根性。那就是說呀,宿世當中,曾經和大乘佛法結下過很深的因緣,哎,要麼,曾經供養過大乘菩薩;要麼,曾經修學過大乘了義教法;要麼,曾經贊歎護持過大乘僧團,等等。

  那麼,如何知道,咱自己有沒有大乘根性呢?嘿嘿,很簡單,在您學習了《圓覺經》之後,您是否相信如來的“秘密大圓覺心”呢?您是否相信自己,乃至於一切眾生,都完全具備如來的“秘密大圓覺心”呢?如果真地相信,就說明您確實有大乘根性呀!反之呢?只要還有一點兒懷疑,就說明還不具備。

  其次呀,必須是大乘根性眾生當中的“欲修行者”。啥意思呢?嘿嘿,就是說,光有大乘根性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修行的堅定願望才行。這呀,是咱末法時代最缺乏的。很多人都會說,哎呀!法師,誰不想修行呀?可是,我沒有條件呀!哪像你們出家人,可以專門修行,羨慕啊!

  ——像這樣的人,真要是有一天出家了,一百個裡面,有九十九個是懶漢,基本都是混日子的。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哎,如今,不算那些假和尚,就在真的僧人當中,“欲修行者”也非常少。我自己觀察自己,在這方面,也還做得遠遠不夠。雖然,相比較我教的學僧們來說,我要精進許多,但是,這只是相對而言,距離世尊的要求,還遠著呢。

  最後呢,是的,還需要有時間,有大量的閒下來的修行時間,這,也是不容易具備的。而且,光有時間還不行呀,你還得有基本的生活保證啊!哎,太忙了不行,沒空修行;太窮了也不行,填不飽肚子,沒地方呆,也實修不了呀。

  所以呀,如今這時代,修行確實不容易。哎,您看,有錢的,條件好的,甭管是居士,還是僧人,嘿嘿,他還想享受一下生活呢!就算具有大乘根性,可是,這現成的幸福日子不過,跑去安居修行,有點兒太可惜了吧!也不符合時代潮流呀!

  沒錢的,條件差的呢?他們充分體會到了人生之苦,生存之艱辛,可是,他們還是不肯出離,他們說,法師啊,有沒有啥發財的好辦法呀?哎,等我發財了以後,我供養三寶,我好好修行,我大行菩薩道......其實呢?嘿嘿,他們呀,不發財還好,還有點兒清淨心;等他們發財了以後呀,就忙著享受生活去了,壓根兒就顧不上什麼修行啦。

  對於具備了前兩個條件的人,哎,既有大乘根性,也真地願意修行的話,在生活當中,修行,就可以開始了。咋修呢?世尊說得很清楚:“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就是說呀,在事務的閒暇,對於世尊前面所講說的《圓覺經》經文,隨著自己的理解能力,進行聞、思、修。

  ——學佛十七年以來,無論是在家做居士的時候,還是出家以後,我自己都是在做事之余,聞、思、修大乘經典,哎,就是“隨分思察”。其中,就包括《圓覺經》。

  ——誰教我這樣做的呢?嘿嘿,活人沒教過我,是經典教我的。哎,這段經文,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就注意到了。不僅如此,我還注意到了,《金剛經》上面,世尊反復教咱們“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的學佛方法。

  在善知識難得值遇的時代,其實,世尊早就給咱大家,提供了學佛修行的好方法,哎,就是依據大乘經典,進行聞、思、修,也就是受持讀誦,乃至於隨著自己的體會,方便地為別人講解呀!

  這樣的人,能有成就嗎?哎,《金剛經》上面說得很清楚:“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毫無疑問,必有成就啊!不過,那得是老實人,踏踏實實,持之以恆的人,才會有相應的收獲。

  直到如今,我自己也還不具備安居修行的條件,主要,還是自己的修行之心,不夠堅固的緣故吧;其次呢,事緣也的確還沒有能夠放下,所以呀,還是在聞思修。包括寫作本文在內,都屬於“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即便如此,每學習一遍經文,尤其是像《圓覺經》這樣的大乘了義經典,其收益,都是不可思議的。哎,在佛法陽光的照耀下,煩惱日漸微薄,身心自然安樂呀。

  下面,對於那些具備了上述三個修行條件的人,該如何安居修行此圓覺法門呢?咱仔細聆聽世尊的講解: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像這樣的,想要修行的大乘根性眾生,如果沒有了其它事務因緣的話,就應當建立專修道場,按照如下三種期限,來結期實修:如果是長期,就定在一百二十天;如果是中期,就定在一百天;如果是下期,就定在八十天。”

  “在此期間內,專心安住道場,清淨修行。”

  哎,這是世尊哪,給咱大家制定的安居期限,分別是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和八十天。

  ——為啥要安居專修呢?

  嘿嘿,因為呀,咱大家,乃至於一切眾生的心,都非常散亂而渾濁,妄念紛飛。就好比一桶黃河水似地,哎,打上來以後,太渾濁,沒法喝,需要靜靜地沉澱,加上點兒明礬之類的東西,幾天以後,泥土幾乎都沉到了最下層,上面就是清水,可以輕輕地舀出來,燒開飲用了。

  咱的散亂心呢,也是同樣的道理。哎,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妄想才會逐漸平息。妄想平息之後,清淨心就顯現了,哎,咱就發現,它呀,本來就具有種種智慧和功德,於是,咱就可以妙用它了。哎,用它來開悟淨圓覺心,用它來成就圓滿覺性,乃至於用它來利益眾生,同證菩提道,等等。

  ——哎,一切修行的基礎,就是平息妄想,而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專門修行才能夠做到的。

  那麼,戒律呢?難道,戒律不是更為基礎嗎?嘿嘿,所謂的戒律,就在於止惡行善,減少咱大家的攀緣心,放下虛妄追求,等等。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平息妄想,所以呀,戒律,是基礎的基礎。

  那麼,在這三期的修行當中,咱該做些啥呢?世尊開示到: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如果佛陀還在人世的時候,安居的人,就應當以端正的心,來思維佛陀的教誨和恩德,以便得到佛陀的加持。”

  “如果是佛陀滅度以後,安居的人,應當布置安放佛像,面對著佛像進行觀想,讓自己的心,生起端正的念頭,就如同佛陀還常住在人間一樣,思維佛陀的教誨和恩德。”

  “同時,在佛像周圍,應當布置懸掛彩幡、鮮花等等,進行供養;並在三七二十一天當中,一邊稱念十方世界諸佛的名號,一邊進行禮拜,忏悔自己的習氣和罪業,祈求諸佛慈悲加持。”

  “在這個忏悔的過程當中,如果出現了種種祥瑞境界的話,安居的人,就會感到身心輕松安樂。”

  “二十一天之後,應當收攝心念,專注地進行禅修。”

  哎,在所有的實修之前,通常啊,世尊都要求弟子們,先進行二十一天的禮佛忏悔,在“遇善境界”之後,就說明,心比較清淨了,再來禅修,效果比較好。

  所謂的“遇善境界”,就是指在睡夢當中,或者是禅坐當中,見到了佛菩薩為自己摸頂、贊歎、放光、授記,或者是見到了淨土、蓮花、法器,等等吉祥之物。

  不過,這個事兒啊,只能是無意當中“遇”到的才可以,不可以是求來的。因為呀,凡是求來的,幾乎都是鬼神魔怪的變現,哎,您有所求,鬼怪就會有所回應,嘿嘿,正好啊,把您收入門下,培養成為一個著相的小鬼怪。

  關於安居的方式和發心,世尊繼續給咱開示: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如果時間湊巧,正好趕上了農歷四月十五開始的,為期三個月的,比丘或者比丘尼的結夏安居,那麼,就應當結中期或者長期,把夏三月包含在內。同時呢,不必拘泥於聲聞律法,而應當進行大乘菩薩的清淨安居;心中遠離聲聞人的自度境界,也不必像比丘安居一樣集眾共修,而是要不牽掛弟子們才對。”

  哎,所謂的“三月安居”,也叫做“夏三月安居”,簡稱“結夏”,是佛陀在聲聞戒律當中,為出家僧團制定的集眾、結界、共修之法,是有所“系屬”的,就是說要系屬於清淨的結界范圍,不能隨意離開;系屬於比丘或者比丘尼戒律,如法竭磨;系屬於僧團,隨眾共修,等等。

  而《圓覺經》當中的安居則不必如此拘泥,只要是發了菩薩心的人,都可以安居實修,不論僧俗。其關鍵呢,在於“當為清淨菩薩止住”,也就是依止於清淨的菩薩大願,依止於菩提心,乃至於,如下文所說,依止於清淨實相和平等性智。

  所謂的“心離聲聞,不假徒眾”,就是說呀,依據《圓覺經》而安居實修的菩薩們,既不要像聲聞人那樣貪住清淨境界,也不應當牽掛弟子們,而應當以自修為主。實際上,一旦到了禅修的階段,獨自修行是最常見的方式,也是最恰當的方式。為啥呢?

  ——嘿嘿,免得互相干擾啊!哎,三世諸佛,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都是獨自禅修的。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有老師指導,固然是最好了,不過,真正合格的老師,可遇而不可求呀。

  那咋辦呢?咱該咋修行呢?哎,就按照世尊的講解,咱哪,完全可以依止於《圓覺經》而獨自進行安居實修。這時,佛陀就是咱的老師,經文,就是咱的老師呀。

  在這樣的安居開始的時候,咱哪,首先應當發願,所以,世尊告訴咱: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到了安居開始的那一天,就要在佛像面前,這樣發願說:”

  “世尊啊!我比丘某某,或者我比丘尼某某,或者我優婆塞(男居士)某某,再或者我優婆夷(女居士)某某,奉行大乘菩薩道,實修寂滅離相之妙行,願同諸佛菩薩們一起,契入清淨實相,並得以安住;但願以廣大的圓滿覺性,作為我的清淨道場,但願我的身心得以安居平等性智,而不依賴於任何外境,因為,大涅槃就是我的本來自性,它沒有任何牽掛和歸屬的緣故。”

  “如今,我恭敬地請您為我作證明,但願我不依止於聲聞境界,而能夠和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以及諸大菩薩們一起,共同進行三月安居。為了修證菩薩無上妙覺之大因緣的緣故,不牽掛弟子和親友們,進行安居實修。”

  哎,這就是咱大家安居一開始的“安居發願文”。不管做啥事情,都需要有目標,修行也是一樣,雖然不應該執著追求,但是,目標不可缺少。否則的話,有人問您修行修啥呢?嘿嘿,您回答說不知道,那不就是盲修瞎練嘛。

  所謂的“某甲”,就是稱呼自己的名字,相當於現在的“某某”,比如說,假如是我安居的話,就應當面對著佛像發願說:“我比丘超然,等等”。

  啥叫做“踞菩薩乘”呢?嘿嘿,這個“踞”呀,是指老虎、獅子的蹲坐,用在這裡真是形象極了!哎,咱大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如同虎踞龍盤一般,無比地自信與威猛啊!所以呀,古時候的得道高僧,大菩薩們,那氣象也不同凡響,比如慧思禅師,人稱是“牛行象步”,嘿嘿,老牛雖然走得慢,可步子扎實呀!一步一個腳印。大象走得也不快,可它不急不亂,平穩而有力呀!哎,一位邁著方步,安詳、自信而有力的大德,就從這四個字裡面,栩栩如生地站在了咱的面前。

  所謂的“伽藍”,本來是指大眾和合修行的場所,通常指寺院等地方。但是呢,《圓覺經》的安居,不拘泥於場所,因為,無處不是廣大的圓滿覺性啊!哪裡不可以安居修行呢!雖然如此,作為初學者,咱大家還是需要選擇安靜的地方,才適合安居禅修呀。

  啥叫做“平等性智”呢?哎,那就是咱的“我執”逐漸消融了以後,所顯現出來的,本來的平等智慧,也就是那個,觀察一切都平等如幻的平等心呀。

  依據經教所說,佛陀有四種智慧,超越於凡夫,同時也來源於凡夫的修行,轉變八識心所成就。其中,咱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開始了轉變,哎,第六意識心,通過思維觀察法義,逐漸轉變成為“妙觀察智”,也就是分別明了而不執著的一種妙智慧;第七識俱生我執,通過看破我相和我執,逐漸轉變成為“平等性智”,也就是等觀一切的平等智慧。

  等到咱證得初地以上聖果了以後呢,咱的第八識,通過破除無明,而轉變成為佛陀的“大圓鏡智”,哎,觀察一切,無不是清淨而圓滿;咱的前五識,所謂的“眼、耳、鼻、舌、身”,通過破除無明,而轉變成為佛陀的“成所作智”,哎,所有的願望,都能夠自然成就,嘿嘿,那真是不可思議呀!

  所以呢?咱大家應該明白,咱在因地修行,主要是從第六意識的思維心,以及第七識的我執入手,這是咱能夠把握的契入點。哎,其中,運用正思維,對於經教進行聞思修,逐漸把咱的第六意識轉變成為“妙觀察智”,可以說,是最初的修行下手處。因為呀,第七識當中的我執,不容易被觀察到,而第六意識心,則比較容易把握一些。

  也正因為如此,世尊在前面教咱大家,如果沒有條件安居的話,就應當對於《圓覺經》的經文,進行“隨分思察”的聞思修了。

  所謂的“涅槃自性無系屬故”,如同咱前面所說,聲聞人安居是“有系屬”的,就是說要系屬於清淨的結界范圍,系屬於比丘或者比丘尼的戒律,系屬於僧團。而大乘菩薩行者,則不在此列,因為,以大乘智慧來觀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即是涅槃,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牽掛和歸屬呀!

  所以呢,《圓覺經》的大乘安居法門,也不需要系屬於任何外在境界,而是應當為了成就無上妙覺的緣故,發起廣大心,與諸佛菩薩們,在無邊法界當中安居實修,不牽掛任何弟子,或者是親朋好友,等等。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對於這樣的安居實修,世尊說道:

  “各位善男子!這就叫做菩薩乘的修行人,示現安居的方式。在三期安居的期限滿了以後,菩薩們可以隨意出行,而沒有其它約束了。”

  哎,所謂的“隨往無礙”,是相對於聲聞人夏安居之後,如果要出行的話,新學比丘應當三人結伴出游,以便相互提醒照應,免得違犯戒律和威儀,等等。而依止《圓覺經》安居的菩薩們呢,因為發心廣大的緣故,智慧超勝的緣故,哎,信心百倍地“踞菩薩乘”嘛,所以呢,就沒有這樣的約束了,即便獨來獨往,也未嘗不可呀。

  關於在安居當中,如何修行,下面,世尊給咱進一步開示: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各位善男子!如果末法時代的修行眾生們,為了求證菩薩道,而進入三期安居實修的話,那麼,在他們所實修法門之外,一切不宜的境界,都不可以觀察證取。”

  哎,所謂的“非彼所聞一切境界”,是啥意思呢?

  ——嘿嘿,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咱大家不曾從世尊和善知識那裡聽聞過的,與咱所實修的法門,無關的那些境界和內容,當然,也包括本經所不曾講述過的其它修行境界。就算它們是佛法,但是,只要與咱自己所實修的法門無關,就不可取。

  第二個方面呢,就是指禅修當中的魔境和幻覺,等等,必須要予以捨棄。關於這方面,《楞嚴經》和《童蒙止觀》講得比較清楚,大家可以參考學習。哎,一旦進入了禅修,就可能會出現種種境界,依據經教所說,禅定當中的所有境界,乃至於佛菩薩來啦,見光、聞香等等,都是幻覺,都是咱的習氣所變現的,所以呀,都不應當證取。甚至,也不需要去觀察它,哎,您就把它看作是虛空花,就OK啦,“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呀。

  降魔的最好方法是啥呢?嘿嘿,那就是不予理睬。降伏生活當中的那些是非人也是一樣,哎,您不理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一開口,您就客客氣氣地,禮貌地隨時准備和他道別,找個借口離開,也不要瞧不起他,人人都有習氣嘛。嘿嘿,他就算再糾纏也沒意思了。

  最關鍵的,就是咱呀,已經明白了,咱自己的身心本來如幻,這個身體固然可以被毀壞,咱的想法也可以被閱歷所改變,可是,心性是不會被啥東西所破壞的,它,不生也不滅,雖有無邊妙用而無形無相。咱修行呢,就是要完全地明了它,圓滿地實證它。除此之外呢?嘿嘿,都是魔境呀。

  至於身體呢?反正早晚要壞,善用善養,實在不行,就隨它去吧。哎,咱中華民族的聖人,老聃先生——老子就說過:“吾有大患,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佛陀呢,也說過類似的一段話,《佛遺教經》雲:“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哎,中外聖人,所見略同啊。

  有了這樣的觀察智慧,咱哪,在禅修當中,無論遇到啥境界,哎,咱已然放下身心執著,自然也就不會貪取美好境界,或者是害怕恐怖的境界了。這樣呢,魔境和幻覺,就會自生自滅了。

  到此為止,世尊圓滿解答了,圓覺菩薩的第一個問題:“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哎,關於安居的具體方法,咱都清楚了。

  下面呢,世尊將要解答,圓覺菩薩的第二個問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也就是三種觀法的最初修行方法和境界,哎,咱哪,就隨著世尊,來進入安居當中,三個法門的實修吧:

 

上一篇:超然法師: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三
下一篇:超然法師:趣品《圓覺經》之二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