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師也曾對國王赤松德贊說:
“君王,我的密乘見解極其重要,但行為不能偏墮於見解方面,而要小心謹慎,不違背因果。
否則,見解上一切萬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惡,而行為也是這樣的話,就會善空惡空黑法漫布,見解也將成為魔見。
同樣,見解也不能偏墮於行為方面,否則,行為上始終有實執,見解也是如此的話,將會被實有和有相所束縛,從而在輪回中無有解脫之日。”
這個教言,大家一定要記住!法王如意寶也常引用《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的教證[5]說,作為一個修行人,見解上,要依止龍猛菩薩的空性無二見;而行為上,則應隨學靜命菩薩的小乘別解脫行為。
但如今很多人往往與此相反:見解上連小乘的人無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離心、因果觀都沒有,行為上卻遠遠超過密宗的行為,這完全是一種顛倒。
前段時間,不少人都在傳:
藏地有個修行人,對許多信徒說:“你們在湖邊看著,龍王給我個伏藏品,我要從湖裡取出來。”然後就把一尊佛像用布纏在腿上,兩手空空地去到湖裡。他本打算偷偷解下那佛像,再當成伏藏品拿上來,沒想到,到了湖裡以後,腳一滑沒有站穩,竟然被淹死了。等他的屍體被撈上來後,人們才發現了他腿上的秘密。
還有一個真事,是外面很多領導講的:有個修行人為了讓信徒生起信心,就把一尊銅佛像用布緊緊纏在腰間。過了幾天以後,佛像的印跡留在了他腰上。他就掀給很多人看,說自己身體自然出現了佛像……
這種人,不要說大圓滿的見解,就連最基本的因果也不相信。就算是個在家人,也不敢如此輕賤佛像,他們卻敢這麼做,這就叫“善空惡空黑法漫布”,如此行為特別可怕!
因此,蓮花生大士所講的見解與行為之關系,是特別關鍵的問題,希望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若想成為一個佛教徒,即使造不了什麼善業,也沒必要以佛教的名義造下滔天大罪。
正如蓮花生大士所說:
“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
所以,我們即使有再高的實相見解,不管是大圓滿、大中觀、大手印,還是禅宗、淨土宗的殊勝見,取捨因果的行為也要細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樣,絲毫的惡法也不做,點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當然,因果之間的關系,只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誠如《大智度論》所言:“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
因果雖是空性,但並非斷滅;雖然相續不斷,卻也不是常有;眾生所造的罪福,永遠都不會失壞。
這種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奧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別念無法抉擇。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因果法門有甚深的認識。
有人曾問帕單巴仁波切:“如果一個人證悟了空性,然後又造了罪,這對他有沒有害處呢?他會不會墮惡趣?”
帕單巴仁波切回答:“假如真正徹悟了空性,那就絕對不會造罪。為什麼呢?因為證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時的。”
所以,一個已經開悟的人,定會謹慎取捨因果,不可能殺害眾生,肆無忌憚地造惡業。由此也可以推知,倘若一個人隨隨便便造業,對因果根本不重視,那他肯定沒有證悟空性。現在有些人口口聲聲說開悟了,但平時造的業相當嚴重,由此,他的真實境界也可見一斑。
當然,對有些大成就者來說,為了利益眾生,行為像濟公和尚一樣吃肉喝酒,這對他的境界不會有任何影響。
如《正法念處經》雲:“若知業果者,常見微細義,彼惡所不染,如空泥不污。”倘若真正了知因果,取捨方面會極其細微,即使造了罪業也不會染污相續,就像泥土無法玷污虛空一樣。
顯宗《正法念處經》的這個教證,跟密宗的行為和見解頗有相似之處。
不過我們作為普通人,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須將取捨因果放在主導地位,見解和行為不能脫離或墮於一邊。
如果隨著見解越來越高,行為也越來越如法,對眾生的悲心越來越強烈,這說明你的修行沒有誤入歧途。(怎樣根據一個人的行為推斷其境界,這在《十地經》中有很多方法。)
[5]《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雲:“希奇薩霍堪布之行為,無比具德龍樹之見二,欽定雙融傳承之教規,祈願蓮生大師教法興。”
----《前行廣釋》72課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