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等到有時間再修行,完全是一種邪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的暇滿人身確實非常難得,不管從閒暇還是圓滿來進行觀察,凡是有智慧的人都會感覺到,得人身並不是那麼容易。

  有些人這樣想:“不要緊吧,反正我已經得到了人身,修法可以慢慢來。”尤其是有些在家人,動不動就認為“再過幾十年後,我退休了再好好學法出家”、“等孩子讀書、成家、找工作以後,我再修持”、“把生意做完以後,或者把這件事情做圓滿後,我才開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修行一直往後拖,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是做最重要的,不太重要的後面做,這是稍有智慧的人最明智的選擇。

  可是現在很多人卻恰恰相反,最重要的學法修行全部拖到後頭,而沒有意義的世間八法、各種瑣事當下就做,這一點從當今社會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有時候我覺得出家人真的不錯,非常偉大,為什麼呢?因為出家人的所有事情當中,學佛始終是放在第一位,不管你剛開始出家的動機是什麼,現在除了修學佛法以外,一般來說,將世間法放在第一、佛法放在其次,這種想法基本上是沒有的,因為世間上很多的約束和牽引差不多都斷掉了,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釋迦牟尼佛的後學者非常了不起。

  在家人也許是由於前世的業力吧,再加上今生的發心,很多事情都看得比較重,不能放下。有些人對財物放不下,有些人對感情放不下,有些人對家庭父母放不下,這樣一來,自己的學佛一直往後拖,始終也不能成功。

  所以在獲得人身的時候,每個人應該總結自己以往的經歷,考慮未來的前途。世間上的大多數人,短暫的人生幾十年都在考慮,如“我老了以後,吃飯怎麼辦,住處怎麼辦”,可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考慮“下輩子怎麼辦”這方面上的人,世間上又有多少呢?你們也可以看一看。

  要知道,所謂的學佛並不是光看別人的過失,而是應該扪心自問,看看自己每天都在想什麼?與凡夫比起來,高僧大德的行徑完全不同,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在課堂上講:“對我而言,來世和今生比較起來,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來世的准備上。”可我們後學者是不是這樣?大家也可以總結一下。

  當然,作為出家人,這方面算是好一點,聞思、念經等也有一定的時間,而很多在家人,自己在生活上沒有自由,有種種條件的約束。因此我想提醒大家:短暫的幾十年很重要呢?還是生生世世很重要?有智慧的人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有些人會想:“獲得人身以後,我慢慢學法沒什麼關系吧。”這種想法也不對。我們這個人身若能永久地留存世間倒是可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人的壽命只有幾十年,非常短暫,所以作者在這方面作了一些開示:

  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

  然壽剎那欺,身猶須臾質。

  我們有幸得到暇滿人身後,縱然現在沒有什麼疾病,吃穿樣樣齊全,人和非人也沒有制造違緣,可是人的壽命剎那無常,身體猶如借用品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物質,千萬不要認為“我以後再學佛,我以後再修行……”,應當想出家就立即出家,想學法就立即學法,不能一直拖下去。

  如果你一拖再拖,最後的修行機會被業風吹走了,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一旦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要把握當下。

  有些人可能這樣想:“我現在的身體非常健康,沒有任何疾病,生活豐衣足食,工作非常順利,遠離各種各樣的損害,在如此快樂的時候,怎麼會馬上死亡呢?不可能有這種情況的。

  所以慢慢來,以後我再修行。”假如你有這種拖延的心態,完全是一種邪見,必須要馬上斷除,否則,它會令我們的修行始終無法成功。

  所謂的生命,按照《俱捨論》的觀點,就是同類連續不斷地存在,比如我是人,那我在人道這一同類中一直存在的相續,就是我的生命。

  要知道,生命並不是極其穩固的東西,佛陀在佛經中說,它就像過山的瀑布水一樣,一剎那也不會停留。不管是看我們自己還是看別人,所謂的生命都相當無常,尤其是在坐車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前一剎那自己活在人間,後一剎那就可能趕赴中陰界了。

  大家也都清楚,現在的科技比較發達,各種交通工具非常眾多,一方面它能給人們帶來許多便利,但另一方面,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全球大概有50多萬人,中國也有10萬多人,平均每天就有600多人。

  如果你說“今天這600多人中,肯定沒有我”,誰也沒有這個把握。尤其是大城市裡的人,坐車的現象比較頻繁,如果是這樣的話,前一剎那你活在人間,後一剎那變成中陰身,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不管是乘車也好,走路也好,疾病爆發也好,一旦死主降臨,你馬上就會離開人世的。

  前段時間我們幾個同學和老師聚會,當時我們班只有兩個出家人,有一個老師說:“再過二十年,我身邊的兩位大師肯定會健在的,我感覺我也是健在的。”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性,不敢說沒有,但另一方面,我覺得他雖然是我們的老師,但對無常觀得不太好,這個“肯定”健在,是肯定“肯定”不下來的。我們在座的人也是這樣,不要說再過十年,即使是明年的今天,“我一定會活著”的理由,從哪方面來講也是絕對找不到的。既然如此,人的生命確實沒有可靠性!

  如今很多人在道理上明白總有一天會死的,但真正在心裡面憶念無常,這個時間是相當短的。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回過頭來想想“一切都是無常的,我會不會死啊”,這種次數可謂少之又少。

  然而,在山谷裡學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們始終都在觀修無常,經常思維自己馬上就會死,所以除了修行以外,對未來的打算、對世間的瑣事並沒有多大興趣。因此高僧大德們一直提倡修無常,最關鍵的原因也在這裡。

  現在,各班的法師正在宣講《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在此我想提醒大家,你們方便的時候一定要修。所謂的佛法,如果沒有修的話,嘴巴上再怎麼會說,到時候也是沒有用的。

  表面上看來,無常的道理誰都能說出一些,但你如果沒有修的話,心裡一點概念都沒有,就像《華嚴經》裡比喻的那樣,聾子給別人放音樂,但他自己從來都是聽不到的。所以,只會給別人講是沒有用的,大家在學習之余,一定要將《心性休息大車疏》的每一個引導每天好好思維一下,不管是壽命無常還是人身難得,口頭上我說得來,你們也說得來,可是真正在實際行動中有沒有體會到?大家不妨觀察一下。如果你確實認為一切都是剎那的,現在要馬上精進修行,不然壽命這麼無常、人身這麼難得,明天離開了人間怎麼辦?若隨時都以這種心態督促自己修行,為來世做好充分的准備,那臨死時肯定不會後悔的。

  所以下半年學《大車疏》的時候,實修法中的每一個引導,你們可不可以看一下或想一想?每天若能修一個引導的話,這樣慢慢修下去,對你真的會有很大的收益。有些修行人在修密宗或菩提心的過程中,一般不會出什麼事情,原因是什麼?就是基礎打得好。

  如果沒有打好基礎,一開始就修風脈明點、高攀大圓滿等最高的法要,以後很可能會出一些問題。

  我認為菩提心和壽命無常、人身難得這些道理沒什麼不會修的,你們一定要修,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再怎麼勸,自己沒有自覺性的話,恐怕也是不行的。

  你們若能在早上、中午或晚上安排一個時間,每天稍微修一點這些殊勝的法門,一方面你的修行絕對不會出問題,另一方面,到了一定的時候,你回顧自己的人生,就會發現:“噢,原來是因為我加行的基礎打好了,所以現在的見解很穩固,不管是對三寶的信心,還是修行的境界,都如此的圓滿。”

  頌詞首先告訴我們:壽命一剎那也不可信賴,完全是欺惑性的,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它會恆常存在。今天我們睡下去,明天早上就死掉了,這種現象是非常多的。

  所以大家應時時刻刻有一種無常觀“我明天死了怎麼辦?”、“我今晚上死了怎麼辦?”,若能如此,修行自然而然會好的。那時就算看到興盛圓滿美好的世間事物,也會像膽病患者看到油膩食物一樣,不會有太大的興趣。

  頌詞又接著說,我們的身體也是一種借用品(“須臾質”在藏文原頌中是指暫時借用的物品),自己無權支配。比如別人暫時借給我一樣東西,他什麼時候要收回去,我根本無法決定,沒有權利說“你不能帶走”。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生命,死主閻羅君什麼時候帶走,誰都沒有把握,也許在明年的今天,我已經被死主閻羅君帶走了,這個身體送到屍陀林,腸子內髒全部給老鷹吃掉,烏鴉等飛禽啄食著我的眼珠……

  所以我們的身體並不是永恆存在的,現在很多人成天忙忙碌碌只是為了短暫的人生,又有多少是為了來世而修行呢?如果真的為了修行而忙碌,怎麼樣也是值得的,為了眾生的利益、為了自己的解脫,再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然,我們作為出家人,跟在家人的看法和價值觀不一定相同,如果有人覺得我說得太過分,希望你們能諒解,但我認為出家人對此應該是有同感的。

  一般來講,我們短暫的人身中為了來世、為了眾生,發一個非常殊勝的心、做一些比較好的事,這應該是每個人的心聲。所以希望你們在短暫的人生中,一定要有個修行目標,如果什麼目標都沒有,那就跟瘋子沒什麼差別了。

  倘若自己在短暫的一生中,已經發了菩提心,做了一些比較有意義的事情,就算明天死也是可以的,跟其他人比起來,自己這一生也是有意義了。因此大家應該有這樣一種打算,這是我的一個希望!

  -----《入行論廣釋》第三十九課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時時觀察自心,以正知正念攝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