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一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剛才講所有的菩薩都在定中,為何現在又說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起座?要知道這些大菩薩經常在定中進入自己所化現的淨土中,他們也同佛一樣,具有一時在不同地方顯現的能力,菩薩不象眾生執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個身體裡作用。根據佛經的記載,初地菩薩就能夠化現一百個身體出現在一百個不同的地方,這種出現並不是象變魔術那樣,一下子便消失了,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在那邊出現;即是初地菩薩能在定中顯現一百個身體來修行、來跟眾生結緣。大菩薩與佛一樣覺悟萬法皆是心的顯現,但是菩薩與佛的境界不同:菩薩是以三昧顯現而進入佛的淨土裡,佛是在清淨覺地大光明藏中顯現淨土及入三昧。就是說,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間,是我們人類的小小境界,小千世界是初禅天天人的境界,二禅天的天人能夠看到一個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人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眾生之所以只能看到有限的境界,是因為眾生迷惑、執著所使用的器官——六根,所以就被六根所限制。比如初禅天的天眼,能夠看到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但是無法看到二禅天的境界。菩薩的智慧功德能以三昧顯現而進入佛的大光明藏中所顯現的淨土,但是不知道諸佛所受用的大光明藏。菩薩能在三昧中化現無量淨土及無量身,度無量眾生,並且明了這一切是心的光明顯現;可是,只能在三昧中進入佛所化的淨土,並在淨土中現身見佛。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在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的當下,赴會的菩薩都知道這如來平等法會的顯現,都是本來法法互相含攝的覺性顯現,顯現出會中的佛、菩薩、眷屬,大家的心與心在大圓覺中互相交流。 其實,凡夫之間的互相因緣,是心、業在圓覺中互相的因緣交流,凡夫卻執取六根而以為有外在的萬物與人我。正因為心、業是覺性的互相含攝地遍滿,心與心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也因為如此,佛、菩薩、眾生之間能互相感應道交,乃至眾生之間也是如此感應而見面、交談、投胎轉世。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部經是闡明圓覺——佛的境界,菩薩依此境界來發心修行,因此,佛一開始就顯現大光明,這是為了闡述圓覺法門,而用的說法方式。 “悲”是拔苦的意思。眾生常在迷夢中,如果不方便說法,指示真理使他們覺悟,則生死苦惱不能出離,所以諸佛生起悲心,拔濟眾苦。佛的如此悲心,盡未來際,所以稱為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間的眾生,也稱為大悲救世者。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文殊師利菩薩頂禮佛足後,就說:大悲世尊,希望佛為來參與此法會的法眾,開示佛在因地初發心要成佛時,怎樣修菩薩道。 “本起清淨因地”,菩薩剛開始發心修行時稱為本起因地。“法行”是根據所修的法去實踐,如果只是聽聞佛法,背誦經典,都不是依法修行;只有按照佛法道理修觀行,以棄除煩惱,增長智慧,才是依法修行。佛法的學習過程是聞、思、修三學,其中誦經能增長知識,是聞慧;誦經時思惟領悟經義,是思慧;依經中的法義觀察、實踐,體驗到佛法的真實,是修慧。單純的背誦經典只是多聞,繞佛、禮佛只是修福業,唯有三學中的修慧才是依法修行。“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指在因地先依清淨的圓覺知見來發心。根據大乘的說法,菩薩發心修行菩薩道時的知見與智慧,影響其發心的清淨與否。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以及菩薩在大乘中怎樣生起清淨心。修行者的心量有大小之分,發心自己要了脫生死,稱為小乘人;發心要度化眾生、要成佛,稱為大乘人。大乘人不一定發大乘清淨心,即是有些人發心修行、要成佛,是因為看到眾生苦,就發心要度眾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並沒有依大乘的清淨法來發心,而這裡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就是菩薩依大乘清淨法來發心。什麼叫做依大乘清淨法呢?就是遠離諸病。以佛法說,眾生的種種煩惱、知見都是“諸病”。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常、樂、我、淨四個顛倒。在小乘的教法中,認為常、樂、我、淨是四個顛倒,苦、無常、無我、不淨才是正見;大乘與圓覺法門認為,苦、無常、無我、不淨是不清淨的六根所見,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薩依此發心,就不是清淨心。所以本經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就要知道:一切眾生與佛本來沒有差別——都是圓覺心的顯現。依此知見來發心,即是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不論認為常、樂、我、淨是真實,或者執取苦、無常、無我、不淨是真實,都是由於凡夫依六根顛倒見而生起的,因此大乘說八顛倒都是邪見!然而,大乘常說,佛的覺悟是常、樂、我、淨,卻不是六根的顛倒見,而是指:萬法本無生滅相,本是光明的大樂、清淨的莊嚴境界,自在的幻化,並且圓覺遍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文殊師利菩薩請佛講解大乘因地法行、修行、發心,這樣連請三次。“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是包括頭、兩手和兩腳。在大乘的經典中,凡是菩薩摩诃薩請佛說法,都是明知而請,因為眾生無知不懂得,所以菩薩代眾生請,都是明知故問的。此是饒益有情問,問的人是明知故問,答的人明知問的人知道,但是還是照答。文殊師利菩薩三請佛為眾生開示,這是懇請的儀式,下面各章中各菩薩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為眾生向佛求法。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凡是修學佛法的人,男的都稱為善男子,女的都稱為善女人。爾時,世尊就跟文殊師利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向佛請教佛的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聞正法,心住正法而行持,不墮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你現在很專心地聽,當為你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答應解說,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以及大眾默然而聽。“默然”是一心專注,亦不擾及旁人,靜靜地聽。這是聽法之儀式。各章儀式以及贊歎許可的語句,都與本章相同。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法王”是指佛,法王不是佛的十名號之一,是佛的別名。因為世間一切萬法,佛都能夠知道而不被法轉,於法能夠應用自在,所以稱為法王。“無上法王”,佛於一切法得大自在,無所障礙,所以稱為無上法王。 在藏傳佛教有很多法王。為什麼藏傳佛教會有那麼多法王呢?自從蓮花生大士把佛教傳到西藏後,陸陸續續有不少的善知識到西藏傳法,這些高僧大德都沒有稱為法王。從DB法王開始,才有法王的稱號。那是在明朝的時候,中國皇帝要他統治、管理西藏,才賜封他為法王。藏傳佛教有四大教派,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和格魯派——黃教;這四大教派最初的大成就者——唐朝有紅教的蓮花生大士,元朝有花教的薩迦班智達,明朝有白教的噶mb,清朝有黃教的宗喀巴大士。這幾位大成就者只有白教的噶mb在明朝被封為DB法王,有如泰國國王賜封僧王一樣,法王怎麼還受人王所治?其他成就者最多只稱“大士”,大士是菩薩,不是法王——佛。黃教曾經在清朝統治西藏一段時期,其領袖達賴喇嘛也不是法王,被清朝皇帝冊封為政、教合一的攝政王,可是現在的信徒卻稱達賴喇嘛為法王。所謂法王,是精通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可是各個教派中的法王只精通本派的教法。法王於法自在,不必學法,但是藏傳佛教的法王還要學法修法,於法不自在,只可稱僧王或教王。而且,法王還會轉世嗎?轉世後還是法王嗎?需要再度拜師學法修法嗎?在有皇帝時代,隨便封王是要被殺頭的,在民國初期沒有皇帝了,便有喇嘛自稱法王,還有些信徒也就自封自己的上師為法王。我解釋這些是為了讓你們明白真相,不是為了反對藏傳佛教,其實我非常贊歎密宗在修法與知見上的殊勝,也非常同意密宗所說的“視上師如佛”,只是我不同意一些世俗傳統。試想觀音、文殊只稱菩薩或大士,還不敢自稱法王呢! 陀羅尼門是梵文,不翻譯,意思是總持,即總攝一切,持之不失的意思。“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佛有一切法的總持,能夠總持一切法的法門,叫做圓覺。“圓”是圓滿,“覺”是覺悟。這個圓滿覺悟的智慧能夠生出:一、清淨真如;二、菩提涅槃;三、波羅蜜。根據大乘佛法的教導,一定要有這三樣教法才是圓滿的。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羅蜜,沒有清淨真如的教法。唯有對清淨真如得不壞信心,菩薩依此才能生死來去無懼;有菩提涅槃,菩薩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羅蜜方便,菩薩就能夠成就利生的事業。佛以這三種教法來教授菩薩,不是教授聲聞。 一、清淨真如——萬法的真實性:“真如”就是真實不變的意思,“清淨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實清淨不變。根據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脫證果,一定要堅決相信,一切法的本質——法性,是真實不變地那麼清淨。就是說,眾生從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間有生滅無常變化的種種現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從“法性”的角度看並非如此,它說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清淨不變——真如,這才是法的真實性。有了這真實性的知見,才可以談修大乘。為什麼無常不是真實,不生不滅的清淨真如才是真實呢?因為以人的智慧,所知道的一切,全是六根所觀察得來的六塵境界,六根所知的六塵諸法當然是生滅無常。為何佛只說“諸行無常”,不說“諸法無常”?原來佛為迷惑者從有相的角度說無常的法相——諸行無常,而為覺悟者從無相的角度說清淨真如的法性——諸法無我。因為眾生迷惑、執著於所知的境界裡,佛唯有向眾生講無常、苦等法相,眾生才想要出離所迷惑的世間。菩薩就不迷惑、不執著在所知的境界裡,知道一切法的本質是清淨的,本來沒有生滅可得。這是萬法皆如此。依據大乘的教法,因為萬法的本質是不變的清淨真如,才有可能修行,才有可能覺悟。如果一切都是無常,眾生想從無常中修行出離這世間,那是不可能的。 二、菩提涅槃——佛果:因為有清淨的真如,所以才有佛果可成。所謂菩提,是覺悟;在佛法中,以菩提表示覺悟。涅槃是沒有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佛法教導眾生修行朝向涅槃、解脫生死,但是涅槃並不是從生滅轉入不生不滅,而是生滅本來是虛幻的,這生滅無常是六根所知的虛幻境界。因為生死輪回不是真實的,眾生才有可能修行解脫,菩薩才能夠證佛果,羅漢證得涅槃。小乘的教法說世間是真實的無常,修行人要遠離真實無常、苦的世間;但是在大乘的清淨教法中,佛不向菩薩講世間的苦、無常,而是講一切法本是真如清淨不變,就是指真如法性無生滅相,故沒有常與無常相。因為眾生在真如法性中迷惑以為有生死,而菩薩不迷惑,知道在真如的法性中有種種幻化的因果現象,皆是真如心性的顯現,也有可以幻化成就菩提涅槃的佛果現象。 三、波羅蜜:因為發心要成就菩提涅槃,所以菩薩修六度萬行——佛道,圓滿到彼岸的波羅蜜。一般上可分為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大乘菩薩經三大阿增祗劫圓滿修六波羅蜜才能成佛,然而本經是佛為最上乘的圓覺菩薩直說的圓覺法門,所以少說六度萬行的波羅蜜法門。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切如來發心修行的開始——因地,都是依本來清淨的真如而覺悟,不是依出離生滅、無常而覺悟,因為他知道一切本來是清淨的,一切都在覺中。大乘如來藏的教法特別強調“一切都在覺中”,即是說眾生與佛都是在覺中,但是迷惑的眾生認為不是!很多大乘經典,如《法華經》都說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眾生只相信六根的境界,而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來說,初發心菩薩必定知道苦與無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來圓滿清淨,都在覺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才會因此生起智慧來圓照,“圓照”就是依本來圓滿的智慧來觀照這個清淨覺相而覺悟,然後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依據大乘的說法,一切菩薩應從這個方向來修道,不應學小乘人從苦、無常、無我出離世間來修道。 本經主要是诠釋如來藏的經典,凡是闡明如來藏的經典,都會特別強調: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如來藏。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前面講永斷無明,現在就解釋無明的意思。根據佛法說,人與畜生都是眾生;還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比如鬼道眾生、天道眾生、修羅道眾生和地獄道眾生。植物及無機物雖然不是眾生,但是有一些鬼神住在其中,佛教稱它們為樹神、山神等。此外,佛曾經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蟲窩,這蟲所指的就是一些很小的、在人體中活動的細菌,它們也是眾生,但是人體上的細胞不是眾生。眾生與非眾生的差別是:凡是眾生都有迷惑與煩惱執著,其中最嚴重的執著是執著有我,然後執著我在相續地生死輪回,這就是眾生。你身上的細胞、白血球、紅血球都認同你本人,所以紅血球、白血球都不是眾生。但是被白血球吞食的病菌(細菌)認同它自己是一個我,因此細菌是眾生。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佛法說,一切沒有開始。這有幾種說法:一、因緣法無始無終,一切都是因緣幻化,在因緣變化裡沒有開頭,即是沒有第一個因。二、生死輪回無始無終,眾生分別身心與物質活動時,分別物質活動為生、住、異、滅,分別身心活動為生、老、病、死等時間的概念,而實在沒有生滅或生死那回事。三、時間是虛幻的概念,時間的概念是依六根境界而有,離開六根境界就無時間的概念。四、把因緣生滅的相續次第說是時間,有人覺得就算他死了,時間還是繼續存在的,他認為時間與觀察者無關而是獨立相續存在的一個法,其實時間只是觀察者對因緣變化的周期概念。比如地球繞太陽一周、月亮繞地球一周、地球自轉一周叫做年月日,其實並沒有年月日等法;因緣變化有諸法各種因緣關系,其中並沒有某個“因緣法”是時間,只是有生滅相續的周期。“無始”並不是指在久遠的過去時沒有起點,是時間本身不實在而無始。圓覺教法所指的無始,不是太久遠而找不到開始的意思,也不是因緣法無始無終而說無始,是指幻化的時間本來不存在而說為無始。 “種種顛倒”,可從我們的身、心、世界三方面來看。我們覺得有自我的身、心與外在的世界,其實身、心、世界分開的感覺是六根引起的錯亂,因為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六根,對同樣的外境有不同的感覺,所以說是種種錯亂,執取種種錯亂為真實就是種種顛倒。一般上是以常、樂、我、淨四種來解說顛倒,然而,上根的菩薩不會執取四顛倒,所以圓覺法門所說的顛倒是指迷惑於圓覺妙心,圓覺妙心本無生死、解脫,顛倒而執有生死、解脫。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猶如迷路的人,認錯方向,以東為西,故說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四大是地、水、火、風,就是物質四種狀態,地大是固態,水大是液態,火大是熱能或能量,風大是氣態。我們的身體便是四大的聚合,妄認此身體為我及我的,於是執著不肯放捨,直到不能使用時才放棄,再找一個身體來世間生存,可見身體是世世更換,是暫時的。當心執著這個身體時,它就只能操縱此身;當心擴大到身體之外的四大時,它便能操縱其他物質乃至他身,這便是神通變化。有神通者還可變化一身,多身,乃至分身。另外,也有執取樹木為身,乃至執取一塊石頭為身等等。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所知的一切,其實是六根、六識、六塵的因緣,其中有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心境互相依存,並非有離開境界而獨立活動的識在能知。在分別境界時,是前五識在前五根了別外境(前五塵緣影)後,再進一步在內心生起第六識分別法塵裡(第六塵緣影)的記憶,我們把知覺(了別)、思惟(分別)、記憶(法塵)的活動當成是能知的心。佛法說,能知的心是一剎那的六識,所知道所思惟的一切皆是概念,皆是被心所知的心中的影像——法塵。當你說 “我明天要去看戲”,這樣的心念皆是過去法塵的影像重新組合成的句子而已。但是你說:“那是我的心。”為什麼你把它當成心?原來你以為的“我知道某某人。”是心知,其實是你心中的法塵影像在編造故事,並不是能知心去知道某某人。比如我問:“你知道美國的總統是誰嗎?”你回答說:“我知道他是誰。”這句話是你心中的影像的記憶說的,不是能知的心說的,心中的影像只不過是能知心所對的心境。是你心中的過去境界的記憶,被重新取出來用,你竟然說:“我的心知道。”佛法說,那不是能知心,是心中的回憶——法塵重新組合成思想詞句。 這個迷惑有好多層次:一、境界的迷惑,就如六個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鼻子,有的摸到腳,有的摸到身體……每個人都摸到一部分,就說象是那個樣子。我們依根、塵、識來認識所知的境界,以為世間就是如此,六根所知就好像六個瞎子所摸到象的各別部分那樣。所以說我們所知的世間不真實,不完全就是如所知那樣,這猶如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一小部分,就認為是整座山了。別以為你見到我所見的,我也見到你所見的,就認為真的就是如此,其實你和我的影響是遍法界的,並不僅僅就如所見那樣。根據佛法說,這是我們的迷惑,把象的尾巴,或其他部分,當做象的整體來看;二、六根的迷惑,因為眾生的六根(器官)不一樣,所看到的境界也不一樣,好像天人、人、畜生、餓鬼等,把同樣的東西看成不同的結果。根據佛經上說,餓鬼看河水是膿血,人看河水是水,龍看河水是可以居住的美麗宮殿。這是因為眾生用不同的六根(眼根如一種儀器)來觀察世間,比如我們用顯微鏡、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不同儀器來看同一個東西,結果都不一樣。不但如此,同樣是人的六根,所看到的東西也有差別,比如紅色,大家看到的都有深淺的差別。有如我們把底片(照片)拿去不同的公司沖洗,結果沖洗出來的顏色都不一樣。眼睛看東西有如沖洗照片,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樣,即光線通過眼睛的神經系統轉換,轉換後存入我們的記憶。大家所看到的又不一樣。三、見解的迷惑,以上的迷惑,再以不同方式的思想語言,去記憶理解和溝通,以及煩惱等造成思維上有偏見,就有種種見解,又更加不一樣。根據佛法說,我們六根(感覺器官與分別心)所告訴我們的一切,都是不實在、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卻認為是真實的,而且還以為大家所知是一樣的呢! 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好像眼睛有毛病的人,竟然看到空中有花;天空中唯有一個月亮,他卻看到兩個月亮。有如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不但對於尾巴無知,更妄認它就是象;尾巴比喻虛空及月,妄認為的象比喻空中花及第二月。又如,眼睛只是看到房間裡的光線,更認為光線裡有廣超法師。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光線而不是看到東西本身,光線受六根轉換的影響,在轉換的過程中已經是空花般的不准確了,而且眼睛的能力有限,很多光線都看不到,這已經出差錯——六根所看到的光線已是空中花和第一月,看到光線裡頭有廣超法師更是第二月了。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 空中實無花,更無第二月,只是迷惑的人看出有花以及第二月。此是大小乘佛教解說世間最大差異之處,小乘部派說世間是真實存在,有真實的出世間——涅槃;大乘說世間是迷者妄執為有的水月道場,出世間也是鏡裡佛事不可得。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妄執”,“妄”是妄想、迷惑的心,“執”是執著所知的境界。因為妄想、迷惑的心執著所知的境界,不但不知道萬法的虛空本質,而且還對所生出的花之處產生迷惑。“妄有”是不真實的。因此,就產生不真實的生死輪回,所以說是無明。依據如來藏的教法,沒有實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認為有;菩薩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離生死,只要遠離迷惑。因為我們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生死輪回也不是真實的!如果依據小乘的教法,眾生是在真實的生死中生起迷惑與煩惱,修行就是放下迷惑的煩惱,然後要出離生死達到真實的涅槃。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沒有實在的無明、眾生與輪回那回事。比如夢中人,在夢中看見種種事物,醒來時知道什麼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顛倒,迷時似有,覺時猶如昨夢。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沒有了。迷惑於虛妄境界所見到的生滅,不再迷惑時就知道,法生沒有實在的生處,法滅了也沒有實在的滅處。為什麼?因為悟者所見的一切本來就無生。 大小乘佛教對覺悟“無生”有不同的說法:小乘佛教說的覺悟是從“有生”到“無生”,世間有生滅、生死輪回的現象,小乘修行人要在生滅中覺悟,證悟到無生,所以阿羅漢的另外一個意思是無生。大乘佛教說的覺悟是從無生回歸無生,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既然沒有生,哪裡有滅呢?所以說“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大乘佛教說:一切眾生在本來沒有生的當中,心迷惑見到有生滅,如此就妄見有生死輪回。所以佛依眾生所見而講生死輪回,並不是說有真實的生死輪回,是眾生迷惑以為有生滅法,此迷惑就是生死輪回,當眾生放下迷惑執著的心,就不認為有生死輪回。可是,芸芸眾生都想出離真實的生死輪回,卻不知輪回是自心的幻化。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當一切諸佛在因地開始修圓覺法門的時候,知道輪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花,是不實在的,就知道沒有所謂的輪回生死,也沒有所謂的身、心在受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作”是用種種方法去修的意思。本經說生死並非有個身、心被束縛而去解脫生死,而是本來就沒有生死。修行人要解脫生死,必須覺悟到本無生死輪回,而且覺悟不是從修、從作得來的。這是圓覺法門非常重要的教法:凡是去作、去修出來的,是有為造作的法,是屬於因果法,修行人要從因果法中解脫,那是不可能的。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當修行人知道生死猶如空花,就能覺悟到生死現象的本性是無生死。講到覺悟,必然產生一個問題:是什麼在覺悟?覺悟一定要有知覺的存在,就是要有心在作用,不能沒有知覺的心而有覺悟。“彼知覺者”的“彼”,就是指覺悟當下的知覺心,猶如虛空;所以知道空性的知覺心也是空花相。既然證知空花相,也不可說沒有這個知覺的心。知覺心的有與無都放下不執著,那樣心就朝向清淨覺悟的本質。“隨順”是朝向的意思。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為什麼有無的見解都放下,是隨順覺悟?因為覺悟的清淨心與虛空性一樣,沒有本體——性空,“常不動故”,什麼是動?佛法說,任何東西有生滅、有變化,都叫做動。“不動”是指沒有生滅變化,即是當淨覺的心覺悟到一切無生的時候,它知道一切都沒有生滅變化,覺悟性空必當離一切知見,所以知覺性不動。 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建立自宗的因果道理,說到心是如何地在因果變化時,大乘教法中有兩種解釋:一、唯識學者用阿賴耶識來解釋:他們說眾生有各自的阿賴耶識,業種子被收藏在阿賴耶識裡,個別的阿賴耶識裡的共業種子因緣成熟了,就變成大家現前共識的境界,沒有外在的因果。二、用如來藏來解釋:它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一切智慧功德,稱為如來藏,本來無人我的如來藏不屬於任何人的,如來藏的本質是一種智慧光明,在光明中顯現出種種境界、種種因緣變化,所以一切因果變化,就是如來藏所幻化出的,如來藏非一非多,根本沒有唯識學者所謂各有各自的阿賴耶識,不但沒有業種子被各別收藏,也沒有各自的業種子一起成熟變成大家共識的種種境界。只因眾生執取幻化為實,認為是我、是法、是世間……所以說各別眾生有各自的阿賴耶識。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在如來藏的顯現中,沒有一個法生起來,也沒有一個法滅掉,沒有一個法的存在。為什麼呢?“無知見故”。凡是認為有生滅,有法的存在,都是執取外相而生的知見。就是說,世間一切境界是如來藏的顯現,眾生執取它而感覺到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作用,然後眾生再進一步用六根、六塵、六識分別這個世間。 現在讓我們一層一層地了解:如來藏是萬法本具的光明智慧,在光明顯現中的萬法本來無相,沒有所謂的大小、范圍、方位,沒有所謂的某一個法是在什麼地方,但是眾生在它所顯現變化中迷惑,執取法相,執著在顯現變化中有萬法、身心、世間的作用,更進一步在顯現裡面執取身心為我,以身心來辨認這個世間。有些經典比喻說:佛變化出一個化佛,那個化佛會變魔術,又再變化出另外一個人;即是真正的佛變化了一個化佛,這個化佛也能夠變化出另外一個人。在這個比喻裡,如來藏有如覺悟的佛,所幻化出來的迷惑身心有如化佛,由迷惑的身心產生我的知覺,是化佛變出來的人,你用化佛所變現的我去辨認有我以外的東西,而產生知見,如此一層一層地迷惑。 “無知見故”,依如來藏的教法,萬法及眾生的心的作用遍世間一切處,其中沒有世間、空間、物質這回事。如來藏中沒有實在的某個業種子及業果報,因為“無起滅故”。 可是眾生執著有我及身心、境界等,執著萬法中的六識為心,然後依六識去分別其余的法為境界,由於依六根而生的六識分別心不遍知一切法,於是分別有你、我、他、萬法等種種生滅知見。所以說一切知見是迷惑於六塵、六根、六識而妄有,若不迷惑於根塵識則本來無知見可得。況且,依六根等所知所見的一切,本來就是法界(如來藏)顯現,本來不必任何知見,就能知法界全體顯現,所以說無知見故。 有知有見者,必定以六根境界為所知所見,並迷以為實。比如:大和小,物質和空間,時間等的知見。人類認為有人在世間裡、有我的身體、有我的心念,一些鬼道眾生生活在和我們同樣的空間,它們跟人的物質不同,雖然和我們相處在一起,我們不知道它們的物質,它們也不知道我們的物質。這是我們迷惑、執著境界的現象,現在科學比較昌明,比較容易解釋這種現象。以佛法來說,我們身上的物質重量跟天人的是不一樣的,天人很高大,但是身體的物質重量是很輕的,所以天人很輕。人類身上的細胞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是原子核大小的幾千倍,我們身上數不盡的原子,就有數不盡的核之間的空間。就是說,我們身上的空間是非空間的物質體積的幾千倍,同理可見在世間的空間千倍於非空間,但是我們看不到,以為它們之間沒有空間,不能穿過去,這就是迷惑於物質實有的知見。然而某一類眾生能夠看到它們之間有空間,就可以穿過去。我們以迷惑所見建立種種知見道理,比如大和小,我們看到很小的東西,在某些眾生看來是很大的;我們認為很大,而它們卻認為很小。佛經裡記載:有一次,阿修羅王與忉利天的天主——帝釋作戰,阿修羅王打敗,率領整支戰敗的軍隊逃亡,躲進蓮藕孔裡。在我們人類的境界裡,蓮藕孔是很小的,但是在它們的境界中,蓮藕孔並不小。除此之外,佛經裡說的山神、水神等類眾生,能夠住在人類認為很小的地方,甚至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拔草,佛說有時這樣會破壞鬼神村。意思是說,可能有一群鬼神住在被拔的草叢裡,我們看到是很小的草叢,但是它們並不嫌小。由此可見,它們有它們的境界,人類有人類的境界,大家的境界都不一樣。所以說凡夫迷惑於所知的境界,並且認為那些境界真實不虛,其實,這一切都不實在。《華嚴經》中說:一座須彌山可包含芥菜籽,但是芥菜籽那麼小,也可包含整座須彌山。這就是有關境界不同的問題。再者,佛能夠在一個毛孔中放光,光中顯現一個佛的世界的變化,這是佛的境界。依如來藏的教法,這些種種的境界是如來藏的顯現,迷者見到都是因緣幻化,進一步在裡面執著,認為某一部分所顯現的法是我,認為某一些法在某個范圍裡活動,認為所執取的法是實在的,這就是有知有見的迷惑,如此就形成障礙,障礙了自己的能力。正如這一堵牆壁本是心所幻化,對心來說是無礙的幻化,可是我們執取六根的境界,在人類的境界裡,那是有障礙的,於是大家就穿不過它。 現在讓我再進一步闡釋如來藏。如來藏中的“如來”是指佛,含有不動、清淨、覺性的意義。“藏”具有收藏之意,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藏在其中,名如來藏。當我們聽到如來藏的時候,往往誤會它是某某東西;如來藏並不是一個有范圍及方位的東西。當我們聽到如來藏這個法時,都會犯上錯誤——總是用時間、空間、物質或心念等等來認識它。依據如來藏的教法,心認識境界的行為不過是如來藏的顯現,在裡面沒有你以為真實的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有多大等事。有人認為如來藏遍一切處,這就是用空間的思惟來想象如來藏,但是依據如來藏的說法,沒有空間這一回事,他竟然用空間的思惟來想象如來藏遍一切處,那就錯誤了。為什麼眾生有空間的概念,是因為眾生迷惑於如來藏顯現的妄心妄境現象,妄心執著六根所見境界裡有空間,然後反過來在空間裡找本體——如來藏,結果不見如來藏,所能找到的全是如來藏的幻化而已。 依據如來藏的說法,遍一切處中的“一切處”的見解,是“處所的知見”造成迷惑。因此,並不是如來藏遍一切處,只能說是迷惑於如來藏顯現而有“遍一切處”的概念。如果你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那你就如此類推地說,如來藏遍一切眾生的心,那也不對。因為依據如來藏的說法,一切眾生也不是實在的,不是真的有如來藏在眾生的心裡。那是你用眾生、用心來看如來藏。因此在如來藏的論典裡說,了解如來藏的人可分成好幾種:一、凡夫看到的如來藏顯現,就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時空萬物的生滅變化;二、菩薩看到的如來藏顯現,就是心的幻化而已;三、佛看到的如來藏顯現,就是一片光明,沒有所謂心的幻化——佛沒有產生任何知見。因此,與如來藏相關的佛法義理,一定是佛為大菩薩所诠釋的圓滿教法。 依如來藏的說法,我們所知的一切法,是如來藏的智慧光明顯現。因為萬法的本質是智慧光明的清淨法界,一切佛從此而覺悟、解脫,所以把清淨法界稱為如來藏。在其他經典裡稱為自性清淨如來法身、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藏。 接下來,我以業力因果來說明如來藏:法界光明所顯現的萬法,沒有所謂的有某個法在某個范圍,是我們眾生的心迷惑、執著,就產生有法、有范圍的現象,認為裡面有因果、眾生、輪回的現象。其實,從六根觀察如來藏的光明顯現,所見到的幻化因果是不可得的,因為凡是一切因果法則,就是迷惑、執著的心的法則。依佛法說,如果佛也在因果生滅中,那是迷惑的錯誤見解。根據如來藏的說法:“如來藏中無起滅故”,是我們迷惑於根塵識,見到有法、有生、有滅,而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道理我們大家都沒看到,可信嗎?其實世間的因果現象,是業力互相因緣作用而成為因果,業力就是心的力量,以如來藏的說法,此心就是如來藏,沒有一個法是在如來藏以外作用,所以沒有一個法能夠擺脫另一個法的影響。換句話說,每一個眾生都在互相影響對方,沒有任何一個是獨立在互相影響之外,因為萬法都是如來藏所顯現。比方說,迷惑者有各自的業力因果,但是以如來藏的說法,業力因果是如來藏的覺性顯現,是無人我的,都有覺性的功能,它不能離開如來藏而獨立存在。因為如來藏是圓滿的覺性,所以你的業力因果也跟我有關系。這個業力因果的互相關系,不可以說你的業力因果獨立行動而與我無關。這與唯識宗的說法不一樣,唯識宗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阿賴耶識。那麼,如來藏是共有的嗎? 如來藏不是各自有或共有的,本無人我的如來藏怎麼會有人能擁有呢!只是如來藏的幻化中有一類相連串的習氣執取有萬法,更執取萬法中有人我,於是佛說無量連串習氣的聚合執取有我,稱為有我愛的阿賴耶識。猶如無量的水聚合成瀑布,只是一串串水珠個別成串,每一串水珠相互不相干;阿賴耶識中連串舊習氣也是個別成串,每串習氣互不相干,比如嗔的習氣隨緣同類相續互相成串,嗔與貪的習氣不相成串,貪與嗔的習氣是個別生起,習氣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只是本無人我的業習依因緣而業習各自串習罷了。佛雖說無量習氣執有我而聚集成為阿賴耶識,但是佛不曾說如來藏所顯現的業習是眾生自有或共有,因此對於凡夫,佛把如來藏說成是萬法性空的緣起有,對於菩薩則說是智慧、光明大樂的自在幻化。 所以說,業力的寂滅就是小乘對如來藏的理解,阿賴耶識就是大乘唯識宗對如來藏的理解,緣起性空就是大乘中觀派對如來藏的理解。 一切法皆具有覺性,因此從有情的角度來看覺性,就說眾生都有佛性。佛性論者進一步以眾生能成佛這一點來說佛性,可是並非一切法都能成佛。能成佛的佛性,就是大乘佛性論對如來藏的覺性的理解。但如來藏的真義是說,一切法都是具有覺性的心所顯現,煩惱眾生與佛皆是所顯現的法。如果執取覺性與煩惱、眾生等分離,而進一步說煩惱的眾生必須具有佛性才能成佛,這就有很多過失:具有佛性的眾生都已經是佛嗎?眾生有佛性為何還迷惑?若成佛是從迷向覺,那麼,是不曾迷惑的佛性從迷中覺悟成佛?還是迷惑的煩惱心從迷中覺悟成佛?關於這一點,首先要了解覺性是不分彼此的,眾生所知道的迷惑、煩惱、迷者、覺悟、覺者、心、法,這一切法都一一遍滿十方。以一般大乘的說法,大家的心都在互相影響,互相為因緣。以如來藏的說法,所有的法是有覺性的,都互相知道對方。為什麼呢?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法界”的解釋有二:一、十八界中的法界,是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的最後一界,此法界就是法塵,它只是個人的記憶境界;二、一切萬法都在法界裡,世間的一切萬物——心所知的一切法,就是法界的范圍,它包含了十八界,其實這樣的法界就是如來藏。這樣的法界觀只出現在大乘經典中,而如來藏這個名詞只是出現在專講如來藏的經典裡。這是大乘教法對法界的另外一種诠釋,在小乘教法中所沒有的。如此的法界並非科學家所說的宇宙,此法界包含了物質、心念、智慧,乃至諸佛的一切功德。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什麼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在法界中,任何一個法都圓滿遍十方,任何一個法,都包含其他的法,這是法界的性質。沒有一個法在法界以外獨立存在,任何一個法就是整個法界,就是《華嚴經》所謂的一即一切。 在此我以萬有引力來說明圓滿遍十方的法界性: 地球吸引月亮,月亮吸引地球,其實是地球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月亮上的每一個東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著地球上所有的物質。反過來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吸引著月亮。進一步可以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換句話說,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吸引著月亮;月亮上有無數無量的東西,你身上某個細胞吸引著月亮上無數無量的東西。也就是說,你身上小小的一個細胞,影響著無數無量的東西,影響整個月亮,整個地球,整個太陽,甚至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個東西也影響著你身上小小的細胞。可見你的一個小小細胞,它的影響是無窮無盡,沒有界限,遍十方的。從物質作用遍十方,證明法界性也是如此圓滿遍十方。 若以因緣來看法界性: 世間的任何一個法,它的因緣力量都互相影響作用,是沒有界限的。可是人憑眼睛來看,只看到某一部分而已,如果科學家用儀器來測量,將發現物質互相影響而產生的波是沒有界限的。世間的任何東西,它們的活動對其他物質的影響,很多是我們所不知的。實際上,它們是影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誰也不能跳出誰的影響之外;即是一個小小的法,其影響就遍十方。 為什麼這世間萬法互相影響是遍滿十方呢?原因是一切法互相因緣作用,誰也逃不出誰的影響,萬法互相作用是依因緣不是依方位,而且這個十方是不實在的,是我們迷惑的知見以為有空間。雖然我們迷惑見到空間,但是在空間的迷惑裡依然地誰也不能跳出誰的影響。萬物間的萬有引力就是個證明,誰也跳不出誰的影響,所以你就感覺到萬有引力遍十方。如來藏中的每一個法,就包含了整個法界,因為每一個法的影響大到整個法界,誰也不能分開是誰的。 以如來藏的覺知,即萬法一如地遍法界而無獨立的一個法存在,所以也沒有法生滅,即如來藏沒有知見,沒有凡夫所知所見的種種差別。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在修道的過程裡要覺悟到:我們的心性——法界性,法界中一切萬法互相影響,沒有界限,不是我們所見的你、我、他這個樣子,眾生的業力也是一樣。不只如此,在業的影響中,有所謂的圓覺——覺悟,也是遍滿十方,依此知見發心則名如來因地法行。佛經有載,以佛的智慧、佛的能力,能夠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某一滴雨水,怎麼來,怎麼去;佛有能力知道那滴雨水如何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影響,也能夠從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說,佛的圓滿覺悟有如法界性一樣,遍滿十方。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一個修菩薩道的行者,要從如來藏圓滿遍十方這一點來覺悟,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此處的清淨心主要是清淨的大乘知見。菩薩若認為這世間有生滅,要脫離生死輪回,就是菩薩心不清淨;在大乘中的清淨發心,是一切法沒有差別性,本是一心法界,就是如來藏,本來圓覺。“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如果末世修大乘圓覺法門者,依此修行,就不會墮入二乘的斷煩惱、出生死的不清淨見,及大乘唯識宗的轉迷成悟不清淨之見。以如來藏的說法這二種見都是不清淨見解,因為見到有不淨的法而期望清淨。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所見一切皆清淨如來藏的顯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偈語以攝上面長行的意思,以下所有的偈語都相同。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佛在開始修行——因地的時候,先以智慧來覺悟,然後才去圓滿佛果。此智慧就是指圓覺,即是覺悟到一切法本來就在圓覺之中。“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徹底了解無明的真相——本在覺中,知道無明有如空花,就能免除無始以來的生死流轉。因為他知道空花是不實在的,就看到生死流轉也不實在。“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好像一個人在夢中見到種種東西,當他醒時一切都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就是說,眾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於動轉;而覺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如果修行人的覺悟圓滿而遍十方界,就能夠成佛道。上次我講到,阿羅漢只覺悟到其所存在的世間、空間的一切無常,不再執著了;菩薩的覺悟不只如此,還能夠知道他方世界的種種變化;佛的圓滿覺悟遍十方界,無所不知,即沒有了所知障。 聽到這裡,有人要問:“如來藏也是性空的,只說般若性空的道理不說如來藏可以嗎?”答案是也可以也不可以!對小乘人可以只講空性便能令他覺悟寂滅,但是覺悟空性未必知道諸佛的智慧及其境界,所以佛對菩薩進一步開示如來境界——圓覺妙心。”可以這麼說:當一個人執取中觀為究竟而如來藏為方便說,他往往忽略“是智慧(般若)證性空”,他不了解般若本來圓滿具足,緣起空性是依有相境界而建立的無相義理,無法說明如來的無相境界——光明、平等、清淨、圓覺遍滿。法界本圓覺是如來的無相境界所知,是諸佛一切智的因,也是眾生自以為迷惑的因;眾生迷惑於圓覺妙心的顯現,執取顯現為緣起的有相世間,對那些執取有相、有緣起、有因果者,佛說諸法緣起性空來引導他覺悟無相。 “眾幻滅無處”,世間的一切幻化消滅,並沒有一個消滅處,因為生與滅都不是真實的。“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修行人真正覺悟(成佛道)遍十方界,並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因為本來圓滿具足。同時也沒有成道的人,沒有成道的道果,是本性圓滿故。本經所指的本性不是指佛性,也不是空性,而是指一切法遍十方界的本性——覺性。其實十方界是心的顯現,眾生在這顯現中感受到的時間、空間、物質等等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我曾說過,任何一個法其影響力都遍十方。意思是說,任何法的本性就是覺遍十方界,然而眾生執著認為那個法存在在某個位子,保持在一段時間裡,這是錯誤的。同樣地,由於不了解圓滿覺性顯現一切法,迷惑者執著有眾生去成佛,於是認為眾生與佛皆有佛性,乃至無情也有佛性。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對於覺遍十方界深信不疑,由此而發菩提心。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菩薩必須先認識到一切法本來覺遍十方界,然後以此智慧而覺悟、發菩提心;修解脫道的行者認為世間苦,要出離,就從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來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如果未來世的一切修大乘的眾生,從覺遍十方界的知見來修道,就不會墮入邪見——自以為大乘人卻持不能成佛的二乘苦空等見。 關於邪見,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范疇:小乘教理中以常、樂、我、淨是邪見,無常、無我、苦、不淨是正見;大乘教理中說常與無常都不是正見,因為常與無常的見都是迷惑者所見,本來無相的幻化中,無常亦無無常。大乘法的真正的正見是“一切法本性清淨圓滿”,也就是本經中說的“一切都在覺中”,你認為你是在迷惑中,本經卻說你是在覺悟中。 以圓覺法門說,如果你不在覺中,你不會來見我,我不會見你。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所執取的業知道今天來見我;在我所執取的業也知道今天去見你。現在科學家從羊身上,割切出一些細胞組織,培植出一只克隆羊(復制羊)與原來的羊一模一樣,那塊細胞知道它將來是一只羊,當然那塊細胞也知道它原來那只羊的樣子,雖然細胞不是眾生,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誰,都認同你。不只是細胞,你身上的一切都知道你是誰,這就有如一支軍隊去作戰,所有的士兵都要知道總司令要做什麼,按照他的指揮去做。我現在講了這麼多話,同時頭和手做了很多動作,我身上的細胞都要知道,迅速地配合我的意志去反應,這真是不可思議!它們如果不知道互相配合,我就不可能講話。同樣的,在我所執取的業裡,它在前世就知道今生的媽媽在哪裡,一切都在覺中,所以今生我能在茫茫人海、業海中到她那裡投胎,但是我們執著認為現前的六根境界裡有我,認為現前的活動才是我的活動,於是不知我與佛一樣覺遍十方,這樣就認為有一個我在迷惑了,而事實上本無我,一切本在覺中。 我們要弄清楚一切法的本性,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講心,但是,有好幾種心的說法,其中在本經中所講的心是法界的覺性,稱它為圓覺妙心。其實本來也不應該稱為心,它是“覺”,圓覺的“覺”,但是以人的見解來說,凡是知覺都叫做心。說到“本性圓滿”,千萬不要認為有不同的法各別都本性圓滿,在這裡的本性圓滿是一切法之間,互相含攝不可分割地互相的關系,它們之間沒有一定的界線,此圓滿遍十方,也遍一切心,一切心和一切法都沒有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一心法界”。大家同一的性質,在同樣的知覺中,叫做一心法界。當菩薩認識到這一點,於是不懼生死不愛涅槃,就不會想要從世間求自我解脫,他必定會生起廣大心及悲心,涵容一切而最終覺悟到平等圓滿的一心法界。正如經文所說的“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因為本經是宣說如來藏的經典,希望大家對如來藏有更深的了解,必須提到一部論著,此論深深地影響中國佛教對如來藏的看法。如來藏的教法傳到中國,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有一本專講如來藏的論著——《大乘起信論》。這部論著標明是馬鳴菩薩造的,但是有人說不是,甚至有人說是中國人偽造的。《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如來藏,將一心分成二門來討論:一、從眾生心的本性不生不滅義,立心真如門;二、從眾生心的流轉還滅義,立心生滅門。關於生滅,我要提醒大家,當眾生迷六根境界為實有,佛說生滅無常來開導眾生,不可由此而說有一部分的如來藏是有生滅的,只能說迷惑時以為如來藏是有生滅的。在本經中說:“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意思是說,在如來藏中是沒有生滅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種種生滅的知見,有如法界性,一切萬法都有相同的性質,就是其本質是空的如來藏,有時把它叫做真心,是究竟圓滿遍十方的覺性,而且是常不動,沒有生滅的現象,但是眾生迷惑,見到有生有滅。 如來藏中沒有生滅,並非什麼都沒有,因為每個法都是覺性圓滿遍十方,互相影響世間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你不可以說某個法從這邊消失,因為生滅相是眾生執著有法從某個地方出現或消失,才會認為這個法存在不存在,如果了知萬法本來圓滿遍十方,就不會有所謂某個法及它在哪裡的分別了。這也就是“如來”的真義,即無生滅、無彼此而來,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在所有大乘的教法中,都認為生滅的世間不是真實的,迷惑世間是實有的眾生卻認為世間是有生滅的,所以迷惑者的修行就是要出離生滅的世間。
|
|
|
|
|
|
上一篇: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二章
下一篇: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序 釋經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