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時臨末法,眾生福薄。

  明師難遇,正法難求。

  我等末世行人,當遵佛遺教,以戒為師,實行實做,自覺覺他,荷佛家業,住持正法。

  佛法為慈舟,正見為導航。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共修經文講義資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4)

  如是我聞①。一時②,佛③在捨衛國④祇樹給孤獨園⑤,與大比丘⑥眾千二百五十人⑦俱。爾時世尊⑧食時,著衣持缽⑨,入捨衛大城⑩乞食11。於其城中,次第乞已12,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13已,敷座而坐14。

  [譯文]

  這是我親身經歷、親耳聽聞的。那個時候,佛在捨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起。當時正是吃飯的時候,世尊穿好袈裟,手持缽盂,到捨衛大城中去乞食。在捨衛城中,世尊挨家挨戶乞夠所需飯食後,回到祇園精捨。吃過飯後,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雙足,鋪好座具,端身而坐。

  [注釋]

  ① 如是我聞:這是佛經獨有的開始語。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弟子阿難尊者問佛,佛滅以後結集的經典以何作為開始。佛說一切經典應以“如是我聞”作為開始。“如是”是表示如其本來的意思,“我聞”是表示我親自聽聞的意思。“如是我聞”即是說這是我親自聽到、見到的,一切都是按照事情本來的情況而記錄的,既沒有增加,也沒有刪改,更沒有杜撰,強調經典的真實性。

  ② 一時:佛經中常用的語言,表示“在某個時候,在那個時候”的意思。在此就是指講這部《金剛經》的時候。過去印度人對時間並不重視,而且佛法中也認為時間本質為空而無實性,所以佛經中常用“一時”來表示就在那時,並不記錄准確的時間。

  ③ 佛:也稱為“佛陀”,梵語本義為“覺者”,指完全覺悟並徹底證得宇宙本來面目的人。此處的“佛”特指釋迦牟尼佛。

  ④ 捨衛國:為中印度古王國名。又作捨婆提國、室羅伐國、屍羅跋提國、捨啰婆悉帝國。意譯聞物、聞者、無物不有、多有、豐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產勝物,故稱聞物國。釋迦佛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據《分別功德論》卷二載,佛陀於捨衛國前後居止二十五年,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

  ⑤ 祇樹給孤獨園:“祇樹”指祇陀太子(波斯匿王之子)的樹木,“給孤獨園”指給孤獨長者的園林。

  在古印度捨衛國,有一平生樂善好施的長者叫須達多,由於他經常以財物救濟貧苦孤獨之人,所以人稱之為“給孤獨”長者。在他皈依佛陀後,便想尋找一個地方為佛陀建築精捨,因見祇陀太子的花園清淨悅意,就想購買這個花園,然而太子卻不同意。

  “給孤獨”長者多次請求,態度笃定,太子不好推辭,於是便以鋪滿整個花園的黃金作為出售的條件,以使須達多長者放棄。不料須達多長者果真從家中運來所有的黃金來鋪地,太子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於是答應將園林賣給他。

  由於黃金未能鋪到樹木所在的地方,園中的樹木仍為太子所有,太子將園中所有林木也一起奉獻給佛陀,於是便以二人的名字將這個精捨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精捨竣工後,佛陀在此處度過了許多雨季,很多經典也是在這裡宣說。此處與王捨城的竹林精捨並稱為佛教最早的兩大精捨。

  精捨之建築,中央為佛殿,周圍築有八十小屋,有禅房六十三所,廚、廁、浴捨、病室、洗腳處等五不具備,頗為壯觀,惜精捨之原構,早已不存。今所見之精捨遺跡,系後期所建,其規模遠不及給孤獨長者之所建。

  ⑥ 比丘:梵文音譯。指在佛法中出家並受過具足戒的僧人。男性稱為比丘,女性稱為比丘尼。

  ⑦ 千二百五十人:指耶捨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捨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從事外道修行,勤苦累劫而無所證,後承佛化導,而得證果,由於感佛之恩,他們遂於一一法會常隨不捨,稱為常隨眾,因此諸經之首列眾多稱“千二百五十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普曜經》卷八)

  ⑧ 世尊:佛的十種稱號之一。指佛福慧圓滿,為世間最尊最重者之意。

  ⑨ 著衣持缽:衣,即袈裟,出家人穿的衣服。缽,即缽盂,梵語,意譯為“應器”、“應量器”,為比丘接受飯食供養用的器具。因為作為應供之用,所以稱為“應器”;又缽盂的大小依飯量而定,所以又稱為“應量器”。

  ⑩ 捨衛大城:即捨衛城,捨衛國的首都。捨衛城地廣人稠,是當時最大的城市之一,所以為捨衛大城。

  11 乞食:乞討而食。乞食有兩種利益:⑴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⑵利他,福利世人,給予眾生種福田的機會。

  12 次第乞已:挨家挨戶地乞完食後。關於行乞的方法與威儀,據《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七及《毗尼討要》卷六記載,入城行乞時,要在道路側旁行走,左手持缽,挨家挨戶地乞食;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不貪著,所以得食時不喜,不得時也不憂,唯以去除舊疾,長養氣力為要。

  另據《法集經》卷一載,如來乞食有三意,即:⑴不貪珍味,美惡均等。⑵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⑶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13 洗足:印度氣候炎熱,僧侶外出時都是赤足而行,所以回來後有洗足的行為。

  14 敷座而坐:即鋪好座位,安然而坐。

  [解說]

  佛經是對佛在世時言行的如實記錄,所以在每一部經的開始,均會記述當時的場景。《金剛經》說於捨衛國的祇園精捨,當時在場的主要是常隨佛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佛吃過午飯後,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菩薩應該如何修行,佛和須菩提尊者的問答,便被記錄成這部《金剛經》。

  佛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部經典,現在廣為流通的兩部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華。本經的開始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親切的場面,佛和平常一樣同弟子們一起生活,以自己的智慧,為弟子們講說各種教法。

  南無佛陀釋迦牟尼授記師燃燈古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诃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诃薩

  至誠頂禮一切見聞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心開意解走向解脫成就佛果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

  一切諸佛菩薩、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摩诃薩

  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诃薩

  願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未覺悟的眾生

  無論僧俗、男女、任何種族種種有情

  六道眾生見聞聽聞心聞者

  共同慚愧累世因貪嗔癡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誠忏悔後不更做

  至誠祈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正覺慈悲威力加持萬源苦眾清淨自性

  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上一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3)緣起性空
下一篇:誰誠誰靈,不誠不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