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佛遺教經淺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遺教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佛之遺教經,也就是佛的遺旨經,佛遺囑當時的弟子,也遺旨給你、我和他-現在的佛的弟子,告訴我們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依教奉行。··· 佛遺教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甲、序分 佛之遺教經,也就是佛的遺旨經,佛遺囑當時的弟子,也遺旨給你、我和他—現在的佛的弟子,告訴我們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依教奉行。每一部經多數都有三分,這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現在講的是序分,甚麼叫序呢?序就是敘述這因由,敘述所說這一部經的因緣。這個序,又叫經前序,又叫經後序,怎麼這樣矛盾呢?既然叫經前序,就不能叫經後序;既然叫經後序,就不可以叫經前序。那麼又稱經前序,又叫經後序,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的。甚麼叫經前序呢?因為序分在經的前面—在正宗分的前面,所以叫做經前序。甚麼叫經後序呢?因為最初說這一部經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這一段序文,這一段序文是結集經藏的人,在結集經藏時,加上這一段來敘述這一部經的經文,所以叫經後序。因為它的位置安在經前面,所以叫經前序;本來說經的時候,沒有這一段序文,是後來加上去的,所以叫經後序。這叫做序分,序分是敘述這一部經的緣由。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 ‘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這時時刻刻都要記著的。釋迦牟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做‘能仁\’、‘寂默\’。能仁—他能普度眾生;寂默—他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釋迦牟尼,這幾個字是佛的別名;佛,這一字是所有的佛成佛後所得的名,所以是佛的一個通名。名有通有別,通,就是一切佛都稱為佛,這叫通名。別,是釋迦牟尼,這是釋迦牟尼佛佛號的一個別名,和其他佛的名字不同,所以叫別名。‘初轉*輪’:初就是開始,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為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三轉四谛*輪。甚麼叫做三轉四谛*輪呢?初轉時說‘此是苦,逼迫性。’這苦啊!是逼迫的性。‘此是集,招感性。’集是煩惱,這煩惱就是你自己招來的,你為甚麼有煩惱啊?你自己不懂,因無明遮蓋著,自己就生了煩惱了。‘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可修性的。第二轉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轉說\‘此是苦,我已知,不須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須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須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須更修。’ ‘度阿若憍陳如’:佛一說這四谛法的時候,憍陳如即刻就開悟了,所以他叫最初解—是最初開悟、最先悟道的一個人。這個最初解—最初明白了;又叫解本際—明白本來的本體。解本際又叫空,他先悟到了空理。憍陳如是五比丘之一,為什麼他先開悟呢?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幫助他開悟的。那麼釋迦牟尼佛能幫助他開悟,為什麼不能幫助我開悟呢?要幫助你開悟?你現在遇到佛法,跟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去行,教你明白佛法,這就是幫助你了。各位都知道有個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體的一個王。在《金剛經》上說,佛於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在山裡頭修行,手指甲長得有一尺那麼長,頭發長得也不知有幾尺長了,總而言之,頭發也長得很長的。頭上邊呢,有小雀鳥在那兒築窩,到處有小雀鳥。還有,他面上都可以種菜了,為什麼面上可以種菜呢?因為面上泥土厚了。面皮厚,種上菜,長得菜又肥又嫩的,比萬佛聖城的苋菜還好吃。是這樣的,忍辱仙人本來就受不了了,你看,面上那麼多泥土,應該洗一洗了,他還忍著,泥土愈多愈好。小雀鳥在頭上造小巢,他也不動它,隨它在那兒造去,他一動它,就怕小雀鳥嚇得掉魂了。若他也會說小雀鳥的話,可以給它收收魂,叫叫魂;若他不會說小雀鳥的話,卻把小雀鳥嚇死,他覺得這也錯因果了,所以啊,他在那兒忍著。那麼頭上呢?大概頭上也長了很多虱子,這虱子就在那兒咬他的肉,吸他的血,他也說,哦!忍人所不能忍。在那裡忍著,忍著,忍著...修忍辱行,做忍辱仙人。 偏偏歌利王帶了一班宮娥、彩女、嫔妃,到山上去打獵,hunting, go to hunt!歌利王見著獐罴野鹿,就去追打這獐罴野鹿,那時候用箭、用刀、用槍、飛刀,看到那只鹿,用一只镖把鹿鉗住了,此時也就什麼都不顧,什麼都忘了,把他那些宮娥、彩女也都忘了。那些宮娥、彩女也都無所事事,就各處去探險,各處去找東西看,一找就找到忍辱仙人這地方來了,離遠遠的一看,這些宮娥、彩女都是膽小的,啊!你看那是什麼?是不是鬼呀?‘哦!那不是鬼,是妖精吧?你看看,那麼得意的,那麼奇怪的!’她們就很害怕,雖是怕,但又好奇,又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乎就有這膽子大的往前走去問他:‘喂!你是個什麼?’這忍辱仙人說:‘我是個人哪!’他一說話,這些宮娥、彩女就說:‘這不是怪物,不是個妖怪,他還會說話呢!’\‘那麼你在這裡干什麼呢?’他說:‘我在這裡修忍辱行啊!’\‘修忍辱行是干什麼呢?’\‘就是不論誰罵我,我就忍著;誰打我,我也忍著;什麼人欺負我,我也忍著;無論什麼事情,我都忍著。’這宮娥、彩女說:‘你忍得了嗎?’\‘我當然忍得了,你現在把我殺了,我也忍著。’宮娥、彩女一聽,這是很少有的一個人啊!於是乎這個也到那兒摸摸他的頭,那個也去摸摸他的衣股,就說:‘那你臉上生的這個菜,我可以拿回去吃嗎?’他說:‘啊!可以。’正在這兒講得很熱鬧的時候,歌利王打獵打完了,就又想起他的宮娥、彩女:‘嘿!她們都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於是乎就各處去找。一找,聽這些宮娥、彩女在山洞的那個地方吱吱喳喳的吵得很厲害,歌利王也就找到這個地方來了。到這個地方來一看,這地方坐了一個長頭發、長胡子,邋邋遢遢的人。歌利王說:‘喂!你干什麼?你在這裡干什麼的?’忍辱仙人就說:‘我是在這裡修忍辱行的。\’歌利王說:‘你忍什麼?’他說:‘我忍—誰罵我,我也不出聲;誰打我,我也不還手;誰把我殺了,也沒有關系!’\‘哦!這樣子呀!我不相信你是這樣子,你在這裡修忍辱,為什麼你要調戲我的宮娥、彩女?你要引誘她們?’忍辱仙人說:‘我沒有引誘她們,我也沒有調戲你的宮娥、彩女。’歌利王說:‘你真能忍嗎?’忍辱仙人說:‘真能忍!’\‘真能忍?好!我把你的手割下一只,看你忍不忍?’拿出寶劍把他的手剁下來一只,問他:‘你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說:‘我能忍。\’又把另外一只手剁下來,說:‘你還忍不忍?你到底是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說:‘我能忍。\’歌利王說:‘我不相信,你專門講大話,你心裡痛得不得了,很痛恨我,你還說能忍。好!你能忍,把你的腳也剁下來。’一劍就把腳也剁下來。說:‘你還能忍不能忍?’他說:‘我還能忍。\’歌利王就拿寶劍又把另外一只腳剁下來,把兩只手兩只腳都剁下來,還問:‘你能忍不能忍?’忍辱仙人說:‘我還能忍。\’‘能忍又有什麼證明呢?’你看歌利王厲害不厲害!人家說能忍,他還要證明!忍辱仙人說:‘你剁我的四肢,我若生嗔恨心,我這手足就不能恢復如初,不能再長出來;我若能忍的話,沒有嗔恨心,我這四肢就能恢復如初,還能長出來。’說完這話,這手腳又都長回來,沒有斷,也不用接骨的醫生就接上了,也長正了。歌利王就講:‘這真是個妖怪呀!手腳都被剁下來,卻又接上了,這真是奇怪得不得了!’又想用寶劍把他亂斬一頓。正在這個時候,護法天龍八部都震怒了,又刮大風,又下大雨,又下雹子打歌利王,歌利王一見到這種情形,也生大忏悔了,‘哎呀!我真是不對呀!我怎麼這樣欺侮一位修道人!我真是造罪業了。’這麼一忏悔,護法天龍八部也就不震怒了。忍辱仙人就說:‘好了!你雖然是剁去我的四肢,但是我不嗔恨你,不但不嗔恨你,等我成佛的時候,我要先度你成佛,如果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所以,這個忍辱仙人,就是往昔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這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因為有這種因緣,釋迦牟尼佛一成佛之後,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發的願力、誓言,先度這五比丘。憍陳如—他就是最先悟道的,正是和釋迦牟尼佛預先給他授記的這種預言互相契合,所以就叫憍陳如為最初解。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聱。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度憍陳如之後,直到‘最後說法\’:佛在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之後,‘度須跋陀羅\’:就為須跋陀羅說法。須跋陀羅,大概是一個老年人,有一次想要自殺,沒有辦法了,覺得活著沒有味道,要嘗嘗死的味道,就走到恆河去,要跳恆河。正在要跳恆河的時候,佛就到後邊來了,說:‘喂!你干什麼?’他說:‘我老得不能動彈了,吃東西也沒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聾了,走路也邁不動步了,活著一點味道也都沒有,我想跳恆河死了算了,嘗嘗死的味道怎麼樣。’佛說:‘你不要死,你還可以出家修道啊!比你死了好一點。’他說:‘我出家?我這麼大年紀了,你會收我嗎?八十多歲了!’佛說:‘好!你去出家,我會收你的。’於是乎,這個老人就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佛出家。他到祇樹給孤獨園,對大眾比丘說要出家。這時候的比丘多數都是證果的,已證果的阿羅漢可以觀察八萬大劫。而這些阿羅漢一觀察這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內,一點善根也沒有種過。沒有種善根的人不能出家,想出家也不行,不能成功的。這些阿羅漢都很直心,於是就向他說:‘你不行的,你不能出家。’\‘我怎麼不能出家?’\‘你沒有善根,你在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你想出家呀!這是不行的,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若沒有善根,你想出家也有障礙,那不行的。’這個老年人—佛叫他來出家,阿羅漢不留他,他又哭起來了。哭起來就要走,正在轉頭要走的時候,佛從後面來了。這個老年人就說:‘喂!你不是告訴我來出家?一到這兒,那些人都不留我。’佛說:‘他們不留你,我留你,你來吧!跟著我出家。’ 他就跟著佛出家,釋迦牟尼佛給他說法,他就證了初果,成了證初果的聖人。這些阿羅漢都生了懷疑,你看這些阿羅漢跟著佛幾十年了,但一旦遇到事情又生懷疑了,生什麼懷疑?說:‘這個人不應該出家的,他沒有種過善根,怎麼可以留他出家呢?這樣子,豈不是佛法的因果報應都沒有了嗎?’懷疑了就問佛說:‘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他不應該出家,他在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你怎麼留他出家呢?並且他何以又能證得初果呢?’釋迦牟尼佛說:‘你們只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因果,八萬大劫以外的因果,你們就不知道啰!這個老年人呢,在八萬大劫以前,他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時,遇到一只老虎,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呀!就爬到樹上去了。老虎不會上樹的,但是老虎也有它的聰明,它雖然不會上樹,但是它會咬樹。它就在樹底下啃這棵樹,它預備把這棵樹咬斷了,想:‘這樣你就會掉下來了,一掉下來,我還是吃你。”它把這樹咬得看看要斷了,風一刮,就來回地搖動。這時候,這個老年人啊!沒有辦法了,閒時不燒香,著急了就抱佛腳,就說:“南無佛啊!”這一句“南無佛啊!”把老虎嚇得跑了。南無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後總也不念佛,什麼時候也想不起來念佛。但是到現在正是他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殺的時候,也就好像處在當初他被老虎咬、逼的時候,等於將要死了,所以他這時候想到要出家了。’這是佛最後度的一個老人出家。 ‘所應度者\’:所應該度的人,‘皆已度訖\’:都度完了。‘於娑羅雙樹間\’:娑羅雙樹—據說這種樹是兩棵樹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長到上邊後,又長出一棵樹,就在這中間,是兩棵樹,底下也是一棵樹,上面也是一棵樹,中間才是兩棵樹。所以在一般世俗講的,就說這是一種連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愛,愛得太厲害了,離不開了,做樹的時候還要在一起,長到一起去。所以佛在這棵樹—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將入無余涅槃了。‘是時中夜\’:中夜就是十二黠的時候。‘寂然無聲\’:什麼聲音也沒有了。‘為諸弟子\’:佛為所有的弟子,‘略說法要\’:略略說最重要的法,簡單地把他一生的志願,一生的思想,用簡單的文字說一說,所以這叫最後的遺囑—《遺教經》。 乙、正宗分 初、名共世間法要 一、對治邪業法要 1、明根本清淨戒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這是正宗分的最初,正宗分的開始。什麼叫正宗呢?就是正恰恰地說到這正當的宗旨,說到經典裡頭的意義,所以叫做正宗。‘汝等比丘\’:汝等,不單有比丘(尼),而且還有優婆塞、優婆夷,都包括在內,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汝等比丘,這是佛說的,佛說呀!汝等就是你們大家,大家是誰呢?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不一定是經文寫出才有,這雖沒有寫比丘尼,也就包括比丘尼了。‘於我滅後\’:在我入涅槃之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你們應該尊重,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師父似的,要像恭敬師父似的,天天向戒律叩頭頂禮。總而言之,你若修戒律,就能得到解脫;你若不守戒律,就得不到解脫。你天天不持守戒律,亂七八糟的,就會散漫,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沒有慧力。所以首先要有戒律,你有持戒這個方量,才能生出定力來。你妥持戒—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若你什麼惡事都要去做,是不可以的,你不能做事情時,在善裡頭夾雜惡的。你以為你要幫助人,那你應該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地位。你幫助人,不要把自己也掉到那泥菩薩過海,自身難保的處境,一到了海裡,被海水給化了,不能立得住。如有人掉到海水裡頭,你說我到海裡去救人,結果跑到海裡,就被海水把自己的泥都沖散,化為烏有了。所以你啊!要做好事時,也要想一想這裡頭是不是夾雜了不干淨的種子?有沒有不善的行為在裡頭?你看‘尊重\’,尊重就是看戒律就像佛似的,就像師父似的。珍敬,又拿它當無上金剛光明寶戒。無上,再沒有比它高尚的;金剛,像金剛鑽那麼值錢,像鑽石那麼值錢,那麼寶貴。要這樣恭恭敬敬地面對戒律。 波羅提木叉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敬法,也就是敬解脫,要修善法,對治不善法,而得到解脫。你修戒律,修這個金剛光明寶戒,‘如闇遇明\’:就好像是你在黑暗裡頭,在那沒有光明的地方,遇到光明了,你說這應該有多高興呢!‘貧人得寶\’:好像窮的人得到寶藏,得到金礦、鑽石礦啦!得到這些寶藏,高興得不得了,以後就不是窮人了,這些都是譬喻。‘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你應該知道戒律就是你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大師啊!你們都要守戒律、持戒律,這就是你們的師父。‘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你們比丘能持戒律,就是像我沒有入涅槃一樣,無異此也,是沒有分別的。所以佛入涅槃之後,所有的出家人都應該以戒為師,時時刻刻都保持金剛光明寶戒,這種戒律—不貪、不染,也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名,也不圖利,什麼都放下,也不好好,也無所求。我只要往好的做,我不管人家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人家對我好不好,不管他,只要我自己往好的做,這是所有的出家人都應該這樣,所有的在家人也應該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2、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這一部經對學佛的人是很要緊的,絲毫也不可以忽略。所以現在說是‘明方便遠離清淨戒\’,現在再把它說明白了。說明白什麼呢?是說明白你不能因為這是方便法,就說我可以做一做,沒有關系,要通權達變。不可以的,你不可以就因為說這個是沒有問題,沒有關系,方便一點,你就什麼都要做,不可以的。這個‘明\’,是你要明白這個方便法,不是教你去方便,不守規矩了,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遠離清淨戒\’:對於這個清淨的戒律,你是不可以遠離開的。 所以經文上說‘持淨戒者\’:修持淨戒的人,對持戒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那麼重要。你不持戒,就等於沒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護自己的頭那麼重要,你這頭如果就要丟了,或有人要偷你的頭,你一定會想辦法保護自己的頭,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給割去。如果你說:‘我等著,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頭,我就給他啦!’那你真是不愛惜你的生命,所以保護戒,要像保護自己的頭一樣。持淨戒者—受持淨戒的這個人,這是指出家、在家,持戒的人。‘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你看看!不可以做生意的。不得,就是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販賣這個東西,那個東西,做生意。貿易就是做生意。安置,或者你買很多的田宅,若自己想造廟,這可以,就是不可以做生意。‘畜養人民\’:若養護一些童男、童女,沒有父親、母親的孤兒,這是可以的;但養護給自己做奴僕,這是不可以的。奴婢,是用他來做奴婢。畜生,或者養畜生、養貓、養狗。有的人看見狗就像他的生命似的,愛護如命,就那麼迷!有的人就歡喜貓;還有好像現在的熊貓,香港要展覽熊貓,就從北京借了一對熊貓,又要買保險,這多麻煩! ‘一切種植\’:或者種聖誕樹。‘及諸財寶\’:或者買一些財寶放在保險箱裡。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皆當遠離\’:都應該離開的,不要做這些事情。你做這些事情,就會被酒色財氣給迷住了。‘如避火坑\’:你應該看這些金銀珠寶,就像看到火坑一樣的,不要接近它。‘不得斬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樹斬草,所謂‘一草一木,不忍折橫’,一草一木也不忍無緣無故把它毀壞了。‘一蟲一蟻,不忍傷生’,就是一只蟲子,一只螞蟻,也不忍將它傷害了。‘墾土\’:或者開墾土地。‘掘地\’:用鎬把地挖了個坑,傷了許多蚯蚓,和很多在地裡的動物。 ‘今和湯藥\’:或者配點湯藥,給人扎針,這些都是出家人不應該做的。出家人要乞食自足—要飯吃,吃得飽就得了,不可以有錢的。出家人一有錢,那就完了,一定不守戒律的。有人說你還有萬佛聖城呢?萬佛聖城不是我的,我是兩手空空,干而潔淨的。萬佛聖城是要給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說你若不做生意,那萬佛聖城怎麼來的?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們萬佛聖城怎麼來的?坦白告訴你們,是我們金山聖寺、中美佛教總會(法界佛教總會的前身)、國際譯經學院,這麼多人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來的。不是怎樣想辦法做生意來的,你要清楚的。合和湯藥,就是‘我給你配副藥,你給我五百塊錢,你什麼病都會好,我這個藥是保證萬病回春的。’你看厲害不厲害! ‘占相吉凶\’:占相就好像人家告訴你,‘你小心你丈夫啊!他有桃花運,你若不小心,他就丟了,你就怎麼樣又怎麼樣。’本來也沒有問題的,他這一說,把這個女人說得天天要看著丈夫,看著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於他眨一眨眼,就問他在想什麼呢?是不是還想外邊那個情婦啦?本來沒有問題的,卻想出問題來了。這個太太就天天懷疑丈夫,做丈夫的想,這是怎麼搞的?是不是你有了男朋友?哦!那我也得要小心一點啰!這丈夫也看著太太,兩個互相監視,監視還不夠,還要買私家偵探。買了一個私家偵探,你給我看著他,我給你多少錢。喔!錢太多了,你說若不亂花一花,那怎麼辦?你看這就是占卜吉凶。占相,‘我給你相相面,喔!你這個印堂發暗,生意有問題了,這一定要損財的,你小心一點。正月小心,二月又要謹慎,三月更要特別注意。’你看!沒有好的月,那一個月都是不好的。‘這一九八O年過不去的,這一年啊!真是大難臨頭啊!’\‘怎麼搞的?’這都叫占相吉凶。 ‘仰觀星宿\’:仰,抬起頭看看。‘你知道嗎?我今天看見北斗星發亮,真正天主就要出世了。生在什麼地方?生在河南洛陽那個地方,將來到那個地方找皇帝去。’你看看!什麼他都知道,但是自己吃幾碗飯,多少粒米?你問他,他瞪眼睛,不知道了,這叫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推步,即是推歷。推敲日月盈虛的現象。‘歷數算計\’:歷數,就是搞算術的。推步將天文學、地理,來算呀算的。‘皆所不應\’:這都是出家人不應該做的事情。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節身時食\’:節身,對自己這個身體,一定要很小心,天天要做點運動,不要叫它那麼懶,懶骨頭似的。或者打打太極拳啊,或者做點健身運動啊,不要接近這麼多女人啊!這都叫節身。時食,你要按著時候來吃東西。不要今天早,明天晚,後天又不吃東西。要有一定的時候,所以我們萬佛聖城吃飯一定要在十一點鐘吃飯。因為我們一天只吃一餐,若十一點不吃飯,會把我們所有出家人的肚子,都給餓得哭起來了。‘清淨自活\’:生活一定要清淨,不要那麼染污,不要亂吃東西。你亂吃東西,那也是染污。所以要維持自己的生命令之清淨,一點染污也沒有。 學無止境,時時刻刻都不要放松,不要懈怠,不要懶惰。常常抱著一種虛心,不要自滿,不要說我學佛學了幾十年,已經夠了,我什麼都知道了。時時都要有若無、實若虛。本來是學得有一點成就,但是不可以自滿,不要說我已經比任何人都明白得多了,不需要學了。要‘有若無\’,有好像沒有似的;‘實若虛\’,實就是自己有所成就,功夫也有了,定力也有了,慧力也差不多了,但是這個時候還不要自滿。所以‘實若虛\’,就是真真實實,有了道德,有了學問,有了智慧,有了定力,但也不要生出一種驕傲的心。常常要躬行實踐,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做人所不願意做的事情。人所不願意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吃虧。不占便宜、受苦、不單獨享福,能這樣子,這對佛教有大益,學佛一定會有所成就的。還要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好處要給人,不要給自己,要對人有好處,要利益人,不是要利益自己。你真正能利益人,那就是菩薩發心。我們為什麼不能成道?就因為由無量劫以來到現在,不肯利益其他人,只是注意自己,所以我們到現在還是修不成功。想要修成功,就要多吃虧,不占便宜;學傻一黠,不要學得那麼聰明。這樣子,一天比一天,你真正的智慧就會現出來了。 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佛講經文,是說得令凡夫不增加他的過錯。現在這一段經文,就是令外道不損他的智慧。前面說的是凡夫僧;現在是說外道,一切的旁門外道。所以說‘不得參預世事\’:不得,就是不可以。參預,參是參加;預就是參加某一個政黨啊,或者某一派,有黨有派,去做政治的活動。世事,就是世間、國家,一切政治的事。不得參加國家政事,因為出家人是要修出三界,出世的法門,不可以像世間人那樣同流合污,隨隨便便。‘通致使命\’:就是給國家做欽差大人、使臣,在兩個國家之間互相通使命,這都是不應該做的。因為這是世間人所做的事情,出家的比丘是不應該做這種事的。做這事情就不合乎波羅提木叉,保解脫這戒法了。 ‘咒術仙藥\’:就是旁門外道念一種咒,好像茅山的法術,或者暹羅、緬甸、南洋一帶,叫做‘降頭\’的咒術。這種咒術不是指佛教裡頭所有的咒術。佛教的咒術,它是正法;這種咒術是邪法,是旁門外道所用的一種邪法。或者畫一個符,或者送你一個什麼秘密的咒,或者說‘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字\’,這都是仙藥。仙藥,就是用咒術加持這個藥,說什麼病都能治,這都是迷人和騙人的一種方法。就算加持的藥靈了,這也不是正法,這都是外道的法門。咒術、仙藥這些都是種種旁門左道的方法。 ‘結好貴人\’:結好也就是討好;結是結交、討好貴人。貴人就是做官的;也就是到做官的地方流虛捧盛,或者去巴結,用種種的手段,結交貴人。‘親厚媟慢’:媟慢也就是一些唱歌、跳舞、飲酒的酒吧,或者是做種種不合法的人,或者男的、女的,亂七八糟的,這不必詳細說出來。親厚就是對他們不知有多好,和他們做朋友,和這些或者做妓女、娼妓這一類的人來往很密切,很有感情的,去親厚媟慢這些驕傲的人。‘皆不應作\’,這些事情,真正修道的人都不應該去做。 要怎樣呢?應該‘當自端心,正念求度’:應該自己端心,心沒有邪念,沒有邪知邪見,沒有不正當的思想。正念,念也要正。端心正念就是叫你不要打其他的妄想。求度,就是要求得度。得度就是了脫生死,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彼岸,這就得度了。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說你盡是吹毛求疵,好像馬的身上,你若是不吹它的毛,它的身上看來很好、很光滑的;你若是一吹馬毛,就會看見馬的皮上有很多小小的毛病,或者小小的疙瘩,小的瘡,這叫吹毛求疵。瑕,就好像美玉有一道裂痕,這叫瑕疵,這種就是毛病。也就是自己邪知邪見的這種習氣,不應包藏著,都應該坦白,不應該覆藏起來,不應該把自己的短處收起來,叫人看不見,只表示自己的長處。 ‘顯異惑眾\’:顯,是顯露出來。異,是奇怪的事情。好像催眠術,這很見功的,你一催眠,這個人就什麼也不知道了,這都是異端。還有好像扶鸾、鸾盤,或者鬼上身,或者用種種方法來騙人、迷惑人,令人不認識,不清楚了,這都叫顯異惑眾,標異現奇。令一般沒有知識的人就都迷惑了,不知道,不懂了,這都是一種騙人的方法。 ‘於四供養\’:好像在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應該供給出家人飲食、衣服、臥具(臥具就是睡覺用的東西)、湯藥(有病的時候要供養湯藥),這叫四事供養。對四事供養,你不應該貪而無餍,不應該自己有了,還要去攀緣,還要叫人供養,要得少為足,要知足。所以‘知量\’:知道自己應該用的數量—三衣缽具,要有一個節量。‘知足\’:就是沒有的話也要知足,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趣得供事\’:對供養這種的方法,要很如法次第的,不要生出一種貪心來。‘不應蓄積\’:就是不應該多多益善,不怕多,有人供養什麼就接受;接受了,用不了就存起來。好像人家供養錢,你不需要用到這麼多錢,把它存到銀行去,這就叫蓄積。蓄是儲蓄,積就是積存起來。修道的人‘身邊無愛物,自無煩惱生’,在你的身上沒有什麼可愛的東西,沒有什麼可放不下的東西,自然就沒有煩惱生出來了。 3、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這是說戒能生長一切的功德。出家修道的人,想要立功立德,怎樣去立呢?就是持戒。你時時都依照戒律去修行,持戒而不犯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不做一些犯戒的事情,這就能生一切的功德,什麼功德都會生出來。你持戒不貪,不貪就是布施,能持戒也就有布施的功德;你持戒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持戒的功德;你持戒能忍辱,這是忍辱的功德;你持戒也就是精進,這是精進的功德;你持戒也就會得禅定,這是禅定的功德;你持戒能生出種種的智慧來,這就是智慧的功德。你持戒就能生出種種的功德,所以戒是最要緊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持戒成就的。以持戒的功德才能成佛;以持戒的功德才能做菩薩;以持戒的功德才能證阿羅漢果,所以‘戒\’是最要緊的。因為這個,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受戒,受了戒之後要守戒,不犯戒。 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有一切的善事,盡量去做;所有一切的惡事,盡量不去做。不要做一些善惡夾雜的事,善惡夾雜是怎麼樣子呢?你做一點善事,又夾雜著一點惡事;口是心非,口裡說的是很好的,心裡想的是很壞的。這都是不持戒,這也就是善惡夾雜。做點好事,而有所貪求,這就是惡事。好像來拜佛,到道場裡頭,或者偷東西,或者來騙騙人,這都是善中有惡,善惡夾雜,將來的果報都是絲毫不爽的。所以我們道場裡拜佛,必須以純潔的清淨心來拜佛。不要在道場裡拜佛,趁著人家看不見時,自己就偷東西,這樣子將來會沒有手,甚至於有手也不會用,這都是偷東西的果報。所以你看那個瞎子看不見東西,也就因為跑到道場裡頭去偷東西;或拽子,手不會用,也是因為偷東西,這都叫善惡夾雜。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不要錯因果。你‘差之絲毫,謬之千裡’這因果是很厲害的。為什麼我們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呢?就因為有因果關系,種善因就會結善果,種惡因就會結惡果,所以我們不可以隨便做壞事,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此則略說\’:戒,能生一切的功德,所以在前邊略略說一說這個‘持戒之相\’:前邊說的這一段經文,這都是應該持戒的一種相狀。不販賣、不持錢財、不貿易、不販毒、不去畜養奴婢、不去教人民做這種壞事。這一切一切,還有今天所講的不要作咒術、仙藥。這些都是持戒之相,受持戒律的相狀。‘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持戒律就是依照解脫的根本去做,順著解脫的根本去修行。‘故名波羅提木叉\’:所以戒又叫保解脫—保證你能解脫,保證你能得到自在。你若持戒,就能得到自在;你若不能持戒,就得不到自在解脫,所以叫保解脫。又叫別解脫—就是特別的能得到一種解脫。又叫別別解脫—各別各別的能得到解脫。這是波 羅提木叉的意義。‘因依此戒\’:你因為依照戒律去修行。各位要特別注意,不是這樣說一說就好了,我們一定要真真實實照戒律來做,嚴持戒律。因依此戒,能‘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能得到生出一切禅定的功德,能得到滅苦、了苦的這種智慧。得到滅苦的智慧,就沒有煩惱了。煩惱就是苦;你沒有煩惱,苦就滅了;滅了就生出智慧。有智慧的人,什麼時候都沒有煩惱,明明了了的。 我常對你們說:‘善人不怨人,怨人的人就是惡人’,你盡怨人,怨天尤人,這是惡人。‘富人不占便宜\’,真正富的人,有錢的人,不會盡想占人家的小便宜,不會一舉一動都想要自己得到利益。想要占便宜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是窮人。窮人他盡貪圖小利,占人家小便宜,無論和誰來往,先打一打算盤:我能得到這個人的什麼好處?歡喜占便宜的人都是窮人。你想一想,有錢的人為什麼要占便宜?已經有錢了嘛l!為什麼要占便宜?總是覺待自己窮,總覺得不夠,所以才盡想占小便宜。‘貴人不生氣\’,出貴的人不會生氣的,你看那一個人若是時時刻刻沒有氣生,這就出貴,是貴人。‘生氣是賤人\’,常常生氣的人是很賤的,沒有價值。‘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煩惱的人都是愚人。你看!我對你們說過多少次,人生煩惱是自己給自己上刑,自己打自己嘴巴,打自己耳光,你若是不信,你試試,生了一回氣,生了一回煩惱,全身骨頭節都痛的,痛得晚上也睡不著覺,吃東西也不香了,就那麼厲害。所以你若能持戒,就能滅苦,也能生出大智慧。 4、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這一段經文是說勸人修行戒律,才能得到利益;你若是不修行戒律,就沒有利益。所以說‘是故比丘\’:因為這個,所以一切的比丘,‘當持淨戒\’:應該持這清淨的戒律。持戒干干淨淨的,一點染污法也沒有。‘勿令毀缺\’:你不要令這個戒律毀壞,或者犯戒了,不可以的。‘若人能持淨戒\’:假若有人能持清淨的戒律,持得干干淨淨,沒有一點染污法,‘是則能有善法\’:這樣子就能有一切諸善法的功德生出米了;若是不能持清淨的戒律呢?就沒有善法能生出來。‘若無淨戒\’:假如你不修持戒律。‘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所有一切的善功德都不會生出來。‘是以\’:因為這個。所以‘當知戒為第一\’:戒就是第一的‘安隱\’:能持戒就能平安,能得到一種快樂。‘功德住處\’:這是一切功德所住的境界。 二、對治止苦法要 1、根欲放逸苦對治 A、根放逸苦對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 佛說,‘汝等比丘\’:你們各位比丘,‘已能住戒\’:若已經能住於清淨的戒律。‘當制五根\’:你應該制止你的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你應該好好管著它,好好控制著它。‘匆令放逸\’:不要讓它不守規矩。眼睛不視非色,耳不聽聞YIN聲,舌不嘗香味,身不貪觸塵。‘入於五欲\’:不要隨著色、聲、香、味、觸所轉。不要為財、色、名、食、睡所搖動。‘譬如牧牛之人\’:好像一個放牛的人。‘執杖視之\’:拿著杖或者是鞭子,看著這頭牛。‘不令縱逸\’:不令這牛跑了。‘犯人苗稼\’:去把人家的苗稼給吃了。‘若縱五根\’:你若是放縱不守規矩,不能控制這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不單這財、色、名、食、睡,和這色、聲、香、味、觸都沒有邊際,不可控制,你就是想控制,也沒有法子控制,因為你放縱這五根,不令它守規矩。 亦如惡馬不以辔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這是就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不可以令它放逸,令它隨隨便便不守規矩。如果你不守規矩的話,這五欲,將無涯畔,沒有邊際,貪而無餍,你無法控制它。這是說到法,下邊說個比喻。譬喻什麼呢?‘亦如惡馬\’:這好像不守規矩的野馬一樣。這種野馬它常常做害群之馬。‘不以辔制\’,如果不以缰繩來牽制著它。‘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它就會把人牽到坑裡邊去,或者墮落到海裡邊。‘如被劫賊\’:也就好像被賊搶了東西一樣。可是,被賊來打劫,‘苦止一世\’:這種苦只是一生就能受了,不會長遠。‘五根賊禍\’,這五根—眼、耳、鼻、舌、身,眼被色塵所轉,耳被聲塵所轉,鼻被香塵所轉,舌被味塵所轉,身披觸塵所轉,而五根的這種賊害,‘殃及累世\’:它連累你生生世世,沒有完的時候,這種禍殃,是不知道有多久的。‘為害甚重\’:你若是恣情縱欲,被五塵的境界所轉,這種害處是非常之遠的,累世危害甚重,它危害非常的重。‘不可不慎\’:因為這個緣故,我們人不可被這五塵境界所轉。‘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要特別謹慎。‘是故\’:因為這個,所以‘智者制而不隨\’:有智慧的人能控制五根、五塵和五欲的境界,不隨五根、五欲的境界所轉。‘持之如賊\’:持守這種功夫就像防備賊人一樣。‘不令縱逸\’:不令五根和五欲縱逸,放縱起來,不守規矩。‘假令縱之\’:假使暫時間放縱它的時候,‘皆亦不久\’:也不會令它恣縱太久的。‘見其磨滅\’:令這種妄想,這種不守規矩的思想,不久就沒有了,磨滅就是滅去了。 B、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這段經文是說到五欲放逸苦。我們人有煩惱、有貪心、有嗔心、有癡心,都是因為有這個欲。你若把欲減輕了,一切煩惱也就少了。所以說‘欲放逸苦對治\’,要想方法來對治這個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心為其主\’:這五根不能自主,由我們人的心來主持其事,控制五根。所以你們各位比丘,‘當好制心\’:應該要好好的降伏其心,要把心制住。‘心之可畏\’:我們人造罪業,一切一切可怕的事情發生,都因為心裡頭沒有定力,所以隨境界轉。‘甚於毒蛇\’:心的可怕就好像毒蛇那麼可怕,因為你一不小心,就被它咬死了;心的可怕也好像‘惡獸\’那麼樣可怕,隨時可以咬死人;心的可怕又像‘怨賊\’似的,怨賊,與你有仇怨的這種賊。‘大火越逸\’:心的可怕甚於著了大火。‘未足喻也\’:就是前邊所說這個毒蛇、猛獸、怨賊、大火越逸,都不能完全比喻清楚這個心的厲害。 ‘譬如有人\’:譬如現在有個人‘手執蜜器\’:手裡拿著倒蜂蜜的器皿,‘動轉輕躁\’:一舉一動都很輕躁的,不穩定,‘但觀其蜜\’:這個人只知道眼睛看著這個蜜,看著蜜糖,‘不見深坑\’:他沒看見前邊的深坑。‘又譬如狂象\’:喝醉酒的象,‘無鉤\’:沒有人有辦法用鉤子鉤著狂象。‘猿猴得樹\’:又好像猿猴躍一棵樹,‘騰躍踔踯,難可禁制’:不容易管,不容易控制。‘當急挫之\’:要趕快把它降伏了。‘無令放逸\’:你不要令心裡不守規矩、放逸了。‘縱此心者\’:你如果放逸這個心,‘喪人善事\’:喪失了人的善事情,喪失功德。‘制之一處\’:我們若是能把心控制到一個地方,‘無事不辦\’:能制心一處,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了。‘是故比丘\’:因為這個,所以你們各位出家的比丘,‘當勤精進\’:應該勤修精進的法門。‘折伏汝心\’:這種眾生的狂心野性,應該把它折伏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來歲時),歡喜給人治病,誰有什麼病,我一定叫他好;如果不好,我甚至於衣服不穿,飯不吃,覺不睡,我也要給他治病的,就這麼厲害。無論你是什麼妖魔鬼怪,我都要降伏你,都要把你制住。我所遇到的這些個厲害的魔障,多得不得了。有一個家庭裡頭,茶杯自己會飛起來,在空中飄飄蕩蕩,裝著一杯水也不會灑,家裡什麼東西都這樣子。這一類的事情,我都遇著過。好像這本書這麼晃晃,它自己就著火;看你信不信,就這麼樣厲害。那麼以後因為我盡給人治病,就把山妖水怪、邪魔外道,得罪了很多,他們都來和我敵對,但是他們也沒有我的辦法,因為我的一舉一動都是一點毛病也沒有,所以他們對我沒有辦法。 等我坐船從天津到上海,讓你沒有法子不相信,這些水裡的怪物都來找我,使我坐的船在海裡轉呀轉的,它不走,在黑海洋裡,轉了十多天。船上也沒有東西吃,什麼都沒有了,甚至於大家都要餓死了。飓風一來,船往上一揚有五、六丈高,往下一砸又砸下五、六丈深,那時候我在船上真的沒有本事,躺在船上就等箸死,膽水什麼都嘔出來。我那時候就把這性命交給觀音菩薩,我說:‘觀音菩薩!將來如果佛教不用我,我死了沒有關系;如果佛教想要用我,你就趕快把這個魔降伏住了。’這樣一禱告以後,這船就平穩,把危險度過去了。從這件事之後,我再也不給人治病了。 另外,在由上海到漢口的船上,坐船不用花錢,在這船上有一個癱子,拿著棍子在地上蹲著走路,我一看知道他這個病我可以治好,即刻叫他好,但是我不敢管。為什麼不敢管呢?我如果叫這個病好,那船上幾百人的病,就治不過來了。直到這一天,我知道下午兩點鐘船將到漢口,就在上午八點鐘時,這個癱子又從我面前過,我就問他:‘你願不願意好啊?’他說:‘願意好啊!’\‘那你怎麼病的?你怎麼癱的呢?’他說他因為販賣煤炭,被政府抓去,囚到監房裡受潮濕,就不能站起來,就病了。我問他:‘你願不願意好?’他說:‘願意好。\’‘願意好?那就把你那枝棍子丟到長江裡去。’他說:‘丟到長江,我就不會動,那怎麼辦呢?’我說:‘你不會動?你好了嘛!你怎麼還不會動呢?’他說:‘真的嗎?’我說:‘我騙你做什麼?’所以他就把棍子丟到長江裡。我就給他治一治這個癱病。治了大概有十分鐘的樣子吧!我叫他站起來,他就站起來了。這腿都可以伸直,以前腿伸不直。我說:‘你走!’他就在我跟前走路;我說:‘你跑!’他就在我跟前跑步。這麼跑步,很多人一看見,就說:‘咦!你怎麼好的?’他用手一指說:‘這個老修行也不知怎麼搞的,用手摸摸就好了。’ 這一來船上幾百個人,這個頭也痛,那個腳也痛,那個腰痛,那個肚子痛,那個肩背痛,都痛啦!都有病了!我一個人被擠得水洩不通。這個時候,我看也沒有辦法,眼看就要發狂了,好像發神經似的。我說:‘你們這些人啊,你們的病都是短打的病,現在我一人打你們一頓,你們的病就好了。’腿痛的,踢他一腳,不痛了;腰痛,打一拳,不痛了;那個頭痛的,拍了一巴掌,也不痛了。我說:‘你怎麼這麼快就不痛了?吃得什麼藥?’什麼藥也沒吃,就不痛了,五、六十人有病,都治好了。我治病不像你們這麼慢,比抽鴉片煙還來得快。這時有四、五個人說:‘我在漢口有個表親病五、六年了,怎麼治也治不好,你到漢口時,到我家裡來給他治一治。’五、六個人都來預約,我說:‘好,到漢口再說吧!’也沒說去,也沒說不去,因為我不想管閒事,但當時忍不住就給人治病,等到下午兩點鐘,船到了漢口,人都下船的時候,我乘機就先跑了,那些預約的人,也找不著我了。 所以這治病的事情是很奇怪的,很不可思議的,也要有緣,你若是和這個人有緣,不要說給他治病,說一句話也就好了。我在香港有一個皈依弟子,他的手有毛病,他問我要怎麼樣才能好?我說:‘你做功德吧!做多一點功德,你就會好了。’那時候廟上開光,他就買了盆、碗、菜啊,都是他買的。買完了,他問我說:‘我這胳臂還沒有好呢?’我說:‘你往前提一提\’。他說:‘提不上來,還是這樣。’我說:‘好啦!’就這麼一句話,旁的什麼也沒有,哎!他即刻就提上來了,好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有的時候事情是這樣,很不可思議的。 2、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這段經文就是說要我們吃飯會吃,睡覺會睡,穿衣服會穿。吃飯怎麼樣會吃呢?你若是不會吃,那就生出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這就是不會吃飯。你穿衣服,好的衣服,你穿上一百多件;不好的衣服,你一件也不穿,這也是太過了。睡覺,你若願意睡的時候,睡個十天、二干天,白天、晚間都睡,入了睡覺三昧;你不願意睡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總看天花板,這也叫不會睡覺。或者像打麻將似的,幾宿不睡覺,他也都受得了,他若是不打麻將呢?叫他做一點旁的工作,就說:‘我很疲倦了,要睡覺了。’這都是不相當的。 現在這是說我們吃東西就好像吃藥似的,能把我們饑餓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好不好。證了初果須陀洹(初果阿羅漢)果位的聖人,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證初果的聖人,走路腳不著地,腳上沒有塵土。為什麼他腳不沾塵土?因為他沒有色欲,沒有食欲,斷了八十八品的見惑。見惑—見到就迷惑,這八十八品都斷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虛空裡一樣。他吃東西也不管味道好不好,都是一樣的味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被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所轉,能把好和不好的味道都變成一個味道,變成一味,吃了就養他的生命,這是證了初果阿羅漢能有這個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東西也吃這麼多,吃不好的東西也這麼多,沒有一點貪味道的思想,沒有這種的行為,這個人已經是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的,這就叫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現在這一段經文是叫我們人對治食欲的貪心。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雖然說是比丘,也包括優婆塞、優婆夷都在內。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種意思。第一:乞士。上乞法於諸佛,以養慧命;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身,所以叫乞士。乞士就是托缽乞食,次第去化齋。在暹羅、緬甸、錫蘭,比丘都一早就出去,托著缽到每一個家庭去化緣,化齋飯來吃。雖說是化齋飯,可是施主布施什麼東西,他們都吃。布施肉,他就吃肉;布施魚,他們就吃魚。因為這是旁人布施給他的,不是他自己想要吃這個東西。如果自己想要吃這個東西?就要到有錢的家裡化肉啊!魚啊!這就是貪心。第二:怖魔。魔王見到比丘,聽到比丘這個名字就怕。這是在比丘受比丘戒,登比丘壇,三師七證在那兒做羯磨的時候,就問他:‘汝已發菩提心否?’說你已經發菩提心了嗎?他說:‘已發菩提心。\’說:‘汝是丈夫否?’你是不是一個大丈夫?他說:‘是大丈夫。\’就在羯磨師問他的時候,地行夜叉就去報告空行夜叉。夜叉鬼有在地上行的夜叉,也有空行的夜叉。這空行夜叉就又去報告給天魔,天魔聽見有人發菩提心了,有人要做大丈夫,他就恐怖了。他恐怖什麼呢?他心裡就想:‘啊!我魔王的眷屬又少了一個,佛的眷屬現在又多了一個。’於是乎他就恐懼害怕了。因為這樣子,所以比丘有一個名字叫怖魔,令魔王恐懼。第三:破惡。破什麼惡?破煩惱的惡。我們人有煩惱在我們自己身上,跟著我們跑,煩惱就是罪惡的源流,我們若是沒有煩惱,就沒有罪惡。我們造種種的罪,都因為生煩惱,所以如果能把煩惱沒有了,罪業也就消除了。因此第三個意思就叫破惡。因為有這三個意思,所以翻譯的時候,也就不翻譯它,還保留這個梵音:比丘。 ‘受諸飲食\’:受諸飲食就是受人供養的時候,這是因為齋主供養,你來吃這個齋菜。‘當如服藥\’:就應該好像吃藥似的。出家人吃飯的時候有三念五觀。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三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修道的人不要盡打妄想,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沒有把三心制之一處,前邊不是說:‘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把這個心制得什麼念頭也都沒有了,一個妄念也沒有了。制到一處,就沒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完的,都辦完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什麼都做完畢,再不會有來生了。 三心也代表三念。三念是什麼呢?第一個念‘願斷一切惡\’,願意斷了所有一切的惡,我不能在修道裡頭加了不善的念頭,所以願斷一切惡。第二念是‘願修一切善\’。上面兩句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第三念是‘誓度一切眾生\’,我發誓願普度一切的眾生,把所有的眾生都度明白了,令他們都明白佛法,願意修一切善。這是出家人在吃飯的時候應該觀想的三念。你觀想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麼妄想也沒有了。所以說:‘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出一家人吃飯的時候不講話,而作五種的觀想,‘散心雜話,信施難消。’本來說\‘佛制比丘,食存五觀。’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飯時,可以改成:‘佛制食時\’佛制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要觀這五觀。五觀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這糧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養?這一粒米經過農夫多少的工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種田似的,中國古老的方法,先種下去,然後用鋤頭把草都鏟去,鏟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攤上去,這是一遍。過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長出來了,又用鋤頭把它鏟除一遍,鏟完了又攤。每一次種田要鏟三遍、攤三遍。你看這費多少人工?所以古來說‘鋤禾日當午\’。鋤禾就是鏟地;日當午,太陽正在中午的時候,非常的炎熱。‘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誰知盤中飧\’,誰知道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來得很辛苦的,由這看來,所以說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麼德行?是不是整天盡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參禅打坐?是不是天天學習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沒有德行?‘全缺應供\’,或者這德行夠了,或者是不夠。那麼我應施主的供養,我夠不夠德行?這叫‘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三,你要防備,小心一點。小心甚麼呢?小心你這個心,生出一種貪心來。離過,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這個心,見好吃的東西就生出貪心,吃多一點,這也是個過,貪心的過;不好吃的東西就討厭了,就吃少一黠,這討厭的心也是過。你貪心是過;不願意吃,這也是過。等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點,不好也不吃少一點,吃飽了就是,不要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這下子就是貪心,你看就這麼厲害。修道是‘差之絲毫\’,就‘謬之千裡\’,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居飲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飲食上分別好和不好。所以防心離過,要離開貪的過和不願意吃的過。貪等為宗,以平等食作為宗旨。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第四,我們吃飯要拿它當藥來吃,它能治我們的餓病。我們的身體像機器似的,你給它吃點東西,它就做一點工。好像汽車,你給它買一點汽油放在裡頭,它就可以跑;沒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現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車也沒有那麼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車比以前少了很多。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車少了,就沒有那麼多車禍,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什麼事情都有好有壞,往好的地方說就有好處;往不好的地方說,現在聽經的人都少了,因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說,他們在家裡不會有車禍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嗎!所以什麼事情都有兩面的。這個‘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東西就是真正的藥,真正治我們饑餓的病。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吃飯是為甚麼呢?要修行,成就我們的道業因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飲食的時候,就要有上列五種的觀想。 ‘於好於惡,勿生增減’:對於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就生了食欲。一看菜青青、綠綠的,真是好吃,貪心就出來了,好像在喉嚨裡伸出一只手來,想去抓好吃的東西。這是於好,生了貪心;於惡,惡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難看,很難看的樣子,一看就作嘔了,不要說吃,就要吐了,這就是惡。你不生分別心,對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別好、不好,不分別好丑。所以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在這一點上就不容易修行,你說那一個老修行能在飲食上不分別?能在飲食上不生貪心?不生貪心,這就是如法;你生出貪心,這就沒有功夫。所以吃東西時,見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點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點,那是有功夫了。不過這要真正有這種境界,而不是說我故意造作,我裝出來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老修行,我不吃那麼多,等沒有人的時候,我就拚命來吃,把肚子都撐得爆開。 修道的要點就在這個地方,有人、沒有人都是一樣的。不是說人多,就做出一個假面具來,裝模作樣給人看。你看,我是老修行,我不願意吃好東西,好東西留著給你們吃;不好吃的東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們好認識我是個老修行,這都不對了。你故意造作出來的,故意勉強弄出這個樣子,那又錯了,那和貪是一個樣子。所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也不生想要吃多一點,也不生對那不好的想吃少一點,就是吃飽就夠了。所以甚麼事情不要特別造作,不要故意裝出假面具給人家看,修道是給自己修的,不是給人家修的;你給人家看,那不論修到甚麼時候,也不會有所成就的。 ‘趣得支身\’:就是你能得到支持身體活著,就可以了。‘以除饑渴\’:能把饑渴的毛病除去。‘如蜂采華\’:就好像蜜蜂去采蜜的時候,它采這花上的粉。‘但取其味\’:它只取一點點花上那種粉的味道。‘不損色香\’,它對花的顏色也不損害,對花的香也沒有損害。‘比丘亦爾\’:比丘吃東西也應該這樣,不貪好的,也不要吃得太多,結果瀉肚,拉得一天的時間就去了一百趟廁所,你說這多麻煩?‘受人供養\’:你受人供養的時候,‘趣自除惱\’:只要是把自己這個饑餓的煩惱除去,就對了。‘無得多求\’:不需要貪著好味、好飲食。‘壞其善心\’:你貪吃的多,就把你的善心所壞了,生出一種貪心,那就有過。‘譬如智者\’:再舉一個譬喻,就好像有智慧的人,‘籌量牛力\’:看這條牛有多大力量?它能載一噸的東西,你若是給它兩噸,它就拉不動,它沒有那麼大力量。若你的肚皮只能吃一碗飯,而你吃了十碗,把肚皮也撐得不舒服了。所以籌量牛力,是你知道這牛有多大力量,‘所堪多少\’:它所能負擔的有多少力量?‘不令過分\’:不令它太過分了,它負擔不了那麼重的分量。‘以竭其力\’:令牛都給累死了,它拉不動了嘛!拉不動就竭力,力量都沒有了。所以修道的人對飲食這方面特別要不執著,不執著飲食的滋味。不但飲食不執著,穿衣服也不要執著,不要貪華美和不華美,不要執著這個。睡覺也不要貪得一天二十四鐘頭,我要睡二十五個鐘頭,總要貪多一點。 最近中國大陸有一個姓唐的小孩,十歲,據報紙上說他會用耳朵來認字,不用眼睛。怎麼用法呢?你把一個字寫在一張紙上,再把這張紙搓成一團,然後他拿起來放到耳朵一聽,就知道這個字是什麼字,怎麼念,這個字是用毛筆寫的,鉛筆寫的,鋼筆寫的,還是用原子筆寫的,他也一聽就聽得出來。你們各位想一想,世界上有沒有這麼奇怪的事情?你若是說有,沒人看見,沒人聽過;你若是說沒有,現在就有這樣的小孩,他可以這樣聽,就知道這個字的來源。而中國這些個糊塗蟲,就用科學的頭腦來研究這問題,你說這樣簡直是天地懸殊,天和地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可是全中國都是糊塗蟲,沒有人懂這個道理,所以就用科學來研究他,化驗他,又考試他,這一弄啊!把這個小孩就弄糊塗了。因為他不是屬於科學所能明白的,所以用科學的腦筋,用科學的方法,用科學的常識來研究他,根本就沒有用的,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告訴你們各位!不論那一個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十三歲以前都有五眼六通,好像方才這個小孩子,說他看見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一種天眼,可是他還沒有怎樣去利用它,只能看見,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他沒有開真正的智慧。而四川這個小孩子也是一樣,他雖然沒污染,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用。 那麼最初怎麼發現這個情形呢?最初是有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袋裡帶著一包香煙,而這個唐宇就問這個小孩:‘你干什麼去呀?’他說:‘我去買一包香煙。\’唐宇說:‘你可不可以給我一支香煙抽?’這個小孩子就說:‘可以的,只要你能猜到我這個袋裡是什麼香煙,我就給你。’唐宇不知怎麼啊!不知不覺就用耳朵碰這個小孩的袋底下,碰上這個袋呢!他的頭腦裡頭就起了一種變化,一變化就知道袋裡頭是飛燕牌的香煙。唐宇說:‘你這個是飛燕牌的香煙。\’這個小孩就很奇怪說:‘你怎麼知道我這盒香煙是飛燕的?’那麼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兩個多月,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又有一次,唐宇碰到一班石匠在那兒打石頭,打完石頭就休息,在休息的期間,石匠就猜石頭來玩。怎麼樣猜?把小小的石頭用手握起來,教你猜這個石頭,在那一個手裡頭。那麼這個小孩一猜就猜到了,說:‘你們這個還不算,我們可以猜字來玩。怎樣猜字呢?你把字寫在紙上,我來猜是什麼字。’這些石匠本來也沒有什麼信心,就這樣寫了一個字叫他猜。這小孩子就拿到耳朵上這麼一聽,一聽就說這是什麼什麼字,這些個石匠都非常驚喜,以後,就這個叫他猜這個,那個也叫他猜那個,無論猜什麼,他用耳朵一聽,就知道這是個什麼字,或者是兩、三個字,或者是一句什麼話。只要寫上叫他一聽,他就知道是什麼字,也知道用什麼筆寫的,這個字有沒有寫錯,他也知道。那麼就這樣子,轟動全國,震動各科學院,科學家都用科學的知識來研究這個小孩子,但是研究呢,把這個小孩子就給弄糊塗了。這一糊塗,以後就不准了。 中國就說用科學來研究這個是不對的。的確是不對,的確是錯了。因為這是小孩子在十三歲以前都有五眼,他開了五眼,所以能看見這個字,並不是聽見。雖然他用耳朵來聽,但是他的耳朵也可以像眼睛似的,來看見東西。六根互用—我給你們講過,你們信不信?眼睛可以吃東西,耳朵可以吃東西,又可以說話。不要說六根互用,你就平時眼睛轉一轉,就講一句話,再轉一轉,又講一句話,有很多人懂得用眼睛說話的。那麼鼻子也可以聽東西,也可以看東西,口也可以看東西,也可以聽東西,六根互用嘛!每一根都具有六種的能力。這是因為這個小孩子前生有善根,或者是個出家人,或者是個老修行,或者他是一個念佛、念經的,可是在前生他還沒有開五眼,然後他又托生來到這個世界,而他這種善根還沒有完全散失,所以在今生,無論他是童男、是童女,都會有這五眼的。他就是沒有睜開,沒有會用,沒有能看見東西,但是他的五眼都是有的,這是一種宿世的善根發現。 所以我才說全中國都沒有一個明白的人,沒有一個人懂得這是五眼的作用,沒有一個人懂得這是一種善根的表現。以全中國十億的人民,沒有人懂這個道理,你說這有多可憐?不但全中國沒人懂,就是全世界人類中,懂得這個道理的也很少,所以現在的人,真正的智慧都沒有了,只是捨本逐末,來追求世間的智慧,這是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痛心的一件事。你看!全世界對五眼、六通這個道理都不認識,而用科學來研究。這是越研究越離這五眼六通越遠,所以這是很可憐的一件事。各位!我給你們講這個道理,你們不要馬馬虎虎當耳邊風,這個耳朵聽進去,那個耳朵就跑了,這是在佛教裡很重要的一種知識,我們學佛的人,都應該要特別明白這種的道理。 3、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第三是懈怠心:懈怠心也就是懶惰的另外一個名詞。睡眠苦,一懶惰就想要睡覺,貪圖安逸自在。為甚麼好睡眠呢?就因為飲食不調。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種食困,吃完東西就想要睡覺。你若是把飲食調得恰到好處,吃東西也不太過,也無不及,也就是不太飽也不餓,在中道上,睡眠就會少一點。古人說:‘節飲食,驅遣鬼使。’人身體裡邊有三屍神,所以說:‘你若吃得太多了,這三屍神的力量就大了,就會教你睡覺,教你睜不開眼睛。’節飲食,節就是節約,吃得稍微少一點,這時候睡魔就跑了,就沒有那麼多的睡眠。所以說:‘節飲食,驅遣鬼使’,驅遣這睡魔。懈怠心、睡眠,這是一種苦,為甚麼呢?因為甚麼事情也不能做。天天就睡覺,把光陰都空過了,對世界上一點利益也沒有,對自己本身也沒有什麼利益。所以你若想對治睡眠和懶惰,就要精勤,要勇猛精進,不停止的來修行。 所以佛才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一般的比丘和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晝則勤心\’:晝就是白天,有太陽的時候;勤心就是令你這個心不懶惰。‘修習善法\’:要修習種種的善法。‘無令失時\’:你不要把時間空過去,正好用功的時候,你卻把它空過去了。‘初夜後夜\’:初夜就是夜間剛剛開始,後夜就是將要天明的時候。‘亦勿有廢\’:不但白天要勇猛精進來修行善法,修習一切的善法,不要令時間空過。就是連夜間一開始和最後的夜間,亦勿有廢,也不應該把時間都空過了。在中夜的時候,也應該誦經。‘以自消息\’:這時候自己修行用功,或者你太累了,可以稍微休息。‘無以睡眠因緣\’:不要因為這睡眠的因緣,睡眠的這種情形,‘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使令自己的一生從生到死,都空過了,一點利益世間的事情都沒有做,甚至一點利益自己的事情也沒做,把時間都空過去了。所以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要任性去睡眠。 常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常念無常之火\’:生死事大,人死時有個無常鬼來請你到陰間去。這無常鬼一來的時候,一點人情也不講,一定要帶著你去見閻羅王。無常之火也就是這種,像火似的。‘燒諸世間\’:它把世間所有的功德都給燒了。‘早求自度\’: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信佛的人,應該早一點想法子令自己離苦得樂,令自己了生脫死,這叫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不要盡貪睡眠,生死也不能了,無常就來了,那時候你想修行,也沒時間修行。所以說你不要睡眠,你要求自度。 ‘諸煩惱賊\’:所有煩惱的這種賊。如發脾氣,發脾氣就好像有賊來偷你的東西。‘常伺殺人\’:這種煩惱的賊,時時都在等著想要殺人。‘甚於怨家\’:他在這兒等著你,比甚麼怨家、債主、仇家都厲害。‘安可睡眠\’:怎麼可以以為睡眠是那麼好的一件事情,而貪圖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惕自己!為甚麼不早一點醒來,而不要在迷夢之中?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睡覺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願意修行,就不要睡那麼多覺;多拜佛、多念經、多持咒,這是修行。睡覺是越睡越愚癡,越愚癡越想睡,總覺得睡不夠,這個是修行的一大障礙,這叫業障,常想睡覺就是業障。 ‘煩惱毒蛇\’:煩惱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這毒蛇,你心裡總是離不開它,不想和它脫離關系,所以它就睡在你的心裡。‘譬如黑蚖’:好像一條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種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裡睡著。‘當以持戒之鉤\’:那麼,你有這麼一條毒蛇在家裡,怎麼辦呢?現在教你一個辦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個鉤。‘早摒除之\’:快點把蛇搬出去,不要教它在家裡睡覺。‘睡蛇既出\’:這條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這時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沒有甚麼關系了。那麼這毒蛇是甚麼呢?就是業障。業障它教你來睡,當業障沒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業障不消,盡想睡覺,‘是無慚人\’:是無慚無愧,不知道改悔的一個人。‘慚恥之服\’:慚愧是自己覺得羞恥。例如:自己覺得做共產黨是不好,不要做了,這是慚恥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樣。‘於諸莊嚴,最為第一’:當你把業障消了,煩惱沒有,這個就是莊嚴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由慚恥的衣服來莊嚴的,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慚就好像鐵鉤似的,它能管著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著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著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是故,常當慚恥’:因為這個,所以時時刻刻應該生大慚愧心,生大羞恥心。‘無得暫替\’:一時一刻也不可以廢止的,不可以沒有慚恥的心。‘若離慚恥\’:你若是離開慚恥,無慚無愧的話,‘則失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慚愧的人,‘則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無愧者\’:你若是沒有慚愧,像這一類的人。‘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和一般的畜生、飛禽、走獸沒有兩樣,因為飛禽、走獸不知道慚愧。我們人所以和禽獸不同,就因為有慚有愧,知道甚麼是對,甚麼是不對,對的就去做,不對的就改了它。這是對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對治睡眠煩惱的方法。 三、對治滅煩惱法要 1、嗔恚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嗔,是嗔恨。恚就是生怒氣、發脾氣。這都是煩惱障道的因緣,所以必須要有對治的方法。對治嗔恚的方法是甚麼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嗔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嗔恚;你若是能忍辱,嗔恚就沒有了。這是對治嗔恚的煩惱障,用忍辱來治它。 佛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人來\’: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來,來到這兒干甚麼呢?‘節節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給斷了,令你節節支解。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就是把他手腳節節支解,忍辱仙人還是不嗔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說:‘我若是沒有嗔恨心,我的手腳還會再重新長出來,恢復如故。’說完這話,果然這手腳也不需要請接骨的醫生,也不需要像現在的醫生用針把它縫上,甚麼也都不需要,這手腳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長好了。於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由於這個緣故,忍辱仙人又發願說:‘你雖然割截我的四肢,對我這麼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時候,我就要先度你開悟,先得道。’所以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頭一個就是憍陳如,這憍陳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過釋迦牟尼佛的身體。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為甚麼能夠忍辱而不生嗔恨心?就因為他沒有我執了。沒有我的執著,所以他被割截身體時,就有如割截虛空一樣。他與虛空法界同體,因此割而未割,別人割截他的身體就像沒有割一樣,也好像是割到虛空裡一樣,因為這種關系,所以他不生嗔恨。不生嗔恨的時候,就是‘當自攝心\’:那時候他能將他這個心攝持住,不動念,有一種如如不動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這就是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他不令心裡生出嗔恨來。‘亦當護口\’:不單要攝心,而且要護口,護持口業,不犯绮語、妄言、惡口、兩舌這種的罪業。‘勿出惡言\’:因為他護持自己的口業,所以也就不出惡言,不會用惡劣的言詞來罵詈這個割截他的人。 ‘若縱恚心\’:假使你不攝心,放縱你這個嗔恚的心,‘則自妨道\’:這樣就對修道有所妨礙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發一次脾氣,就把這些功德都燒沒有了。所謂:‘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因為這個,所以不可以發脾氣。‘忍之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這種的德行,這種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這種的功德,沒有甚麼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這個‘忍\’,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這樣子,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為有力大人\’: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大英雄、大豪傑、大聖人、大賢人,一個偉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假設這個修行人,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人家罵你,或者打你,這種惡罵之毒。‘如飲甘露\’:罵你,應該當作在聽唱歌的;打你,自己應該想這是撞到門框上。他罵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麼甜。‘不名入道\’:若是不能這樣子的話,那你就是沒有得道,沒有真正進入道的門徑。‘智慧人也\’:‘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讪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所以,有人罵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與一般的人不同了。‘所以者何\’:為甚麼要這樣子愚癡呢?‘嗔恚之害\’:你若知道嗔恚對人的害處,‘則破諸善法\’:你有嗔恚就會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礙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為什麼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為你有嗔恚心。‘壞好名聞\’:你有了嗔恚,脾氣大,譬如你做一個法師,若是有很大脾氣,人家一提起來:‘得了!那個法師沒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氣,那是他的本事。’這樣一說,你說這多倒架子?所以你們每一個人,不要各處宣傳說:‘我的師父脾氣真大,和我們一個樣子。’不要這麼宣傳,這麼宣傳,那正是倒師父的架子。人家一聽,會說你的師父一定不是一個善知識,一定是個惡知識。你看—壞好名聞,甚麼名譽都沒有了。‘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願意看見一個發脾氣的出家人,就是等到來生,人家也不願意見。說:‘好了!我們來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這麼個有脾氣的師父。’啊!這真是惡知識。不要這樣子。人不喜見,你看!人都不歡喜見你了。‘當知嗔心\’:你應該知道嗔恨心,‘甚於猛火\’:這比猛火還厲害。‘常當防護\’:應該常常防護這個嗔恨心。‘無令得入\’:不要令嗔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裡邊。‘劫功德賊\’:打劫功德的這種賊,就是嗔恚。‘無過嗔恚\’:沒有再比這嗔恚的賊更厲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個修行人,‘無法自制\’:沒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嗔恨。‘嗔猶可恕\’:那麼在家人脾氣大一點,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個嗔猶可恕,還可原諒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應為‘無欲之人\’:應該是小欲知足的人啊!‘而懷嗔恚\’:可是再有這個嗔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這是很不對的一件事情。譬如甚麼呢?‘譬如清冷\’的‘雲中\’,‘霹雳起火\’:打一個霹雳,就有閃電的火光。‘非所應也\’:在這下大雨,狂風暴雨的時候,打雷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雲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這是不對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氣不要緊的;但你若是個修道的人,為甚麼還要有那麼大的脾氣呢?還要那麼放不下呢?這是不對的。 2、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前面第一個是講嗔恚煩惱障對治的方法。有嗔恚心,脾氣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對治嗔恚煩惱障的一個方法。 第二是貢高煩惱障的對治方法。我們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貢高我慢,總覺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識,有道德,有學問,所以就生出種種貢高我慢的障礙,這也就是一種貢高的煩惱障。對治這種障,就要修謙下,自己要對所有的人都沒有驕傲心,也就是要有謙虛和藹的心。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你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當自摩頭\’:你應該每一天三摩其頭,摩摩(摸摸)自己的頭三次,知道出家人把頭發都剃去,也沒有甚麼好的帽子戴著,應該知道自己是個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應該摩摩(摸摸)自己的頭,想一想,我現在雖然沒有出家,還有頭發,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種貢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學謙虛、卑恭、折節,沒有貢高我慢的思想,所以當自摩頭。‘已捨飾好\’:我已經捨棄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劍之類的東西。古來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寶劍,這把寶劍也是裝飾品,表示自己是一個雄糾糾的武夫,或者是會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這些個飾品,那些莊嚴的裝飾品都沒有了。‘著壞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麗的顏色,或者灰色,或者黃色,或者黑色的壞色衣。因在家人不願意穿這一類顏色的衣服,這叫壞色服。出家人著壞色的衣服,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顏色都不好;又‘執持應器\’:執持應量器。應量器就是缽多羅,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應量器。甚麼叫應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缽乞食的時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夠吃就得了,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這叫應你食的器量。你能吃這麼多,就化這麼多,就用這麼大的一個缽。‘以乞自活\’:以托缽乞食來養自己的色身,來生活。‘自見如是\’:看見自己是這樣子的—也沒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沒有戴甚麼裝飾品,又著壞色衣,又執持應量器,又各處去次第乞食,沿門托缽乞食。 自見如是,你自己看見這種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種憍慢心來,‘當疾滅之\’:應該趕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為甚麼呢?你已沒有頭發,頭上也不戴一頂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莊嚴的飾品,穿這壞色的衣服,又執持應量器,去托缽乞食,這都是教人去貢高我慢,沒有憍慢的思想。假如還有的話,還不能控制自己貢高我慢這種驕傲的思想的話,當疾滅之,你應該趕快把這種思想,這種心取消了它。‘增長憍慢’:如果增長憍慢的話。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應該有憍慢的心,不應該有這種貢高我慢、憍傲,看不起其他人的這種思想。‘何況出家入道之人\’:況且你已經出了家來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還有這種貢高我慢的思想,這怎麼可以的呢?‘為解脫故\’:你想要得到解脫的緣故,不受我執和法執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應該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應該非常的謙虛,非常的和氣。‘而行乞耶\’:既然到各處去沿門托缽乞食,可是還有貢高我慢這種驕傲思想的話,這一定沒有甚麼功德的,永遠都不會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業。 3、谄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谄曲。但為欺诳。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這一段經文是教我們沒有一種谄曲的煩惱障。對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質直的心;要用直心,沒有彎曲的心,來對治谄曲的煩惱障。 甚麼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麼叫谄媚呢?就世俗語所說的流虛。流虛是北方的一句土語,叫‘流虛捧盛\’,也就是說看見沒有錢的人,他就不睬;看見有錢的人,他就要叩頭,這叫流虛捧盛,又叫拍馬屁,這也就是谄。也就是見到富貴的人就谄媚、贊歎,見到貧窮的人就驕傲,看不起他們。‘曲\’:就是委曲婉轉,心裡不直,用委曲婉轉的言詞來討人歡喜。這和‘谄\’差不多。不過‘谄\’是對有錢人說的,‘曲\’是對一般人說的,不拿出直心來對人,總是彎彎曲曲的來欺騙人,不講真話,沒有一句真話。所講出來的話是轉彎抹角的,彎曲不直。 那麼怎麼樣對治這個毛病呢?佛說‘汝等比丘\’:你們這些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的人,你們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於人,說話不實的這種心。‘與道相違\’:你要修道,切記不可以有這種的行為。為甚麼呢?這個與你修道是相違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麼事必須要直,若是不直,就是與佛法不相應了,說話行事都不要轉彎抹角的。這個谄也就是見到有錢的人,盡說好聽的話,盡說他們願意聽的話,這是谄媚語。曲,心裡不質直,委曲之心。這是與道相違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應質直其心\’:因為這樣子,所以你這個‘心\’,要實實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場。你若是盡討人歡喜,卻說你是學菩薩,用四攝法。四攝法是什麼呢?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錢財布施給其他的人。愛語就是對人說好話,可是菩薩說好話,他是無所企圖,無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裡高興,而不是教人高興,好對自己有什麼利益。若是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說好話,這就是谄曲,不是質直。直心是道場,要用直心來對人,說話、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當知谄曲\’:所有的人都應該知道,谄曲‘但為欺诳\’:你用這種谄媚和不直的心來說話,這就是欺騙世間人,打妄語。‘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們想要修道的人,‘則無是處\’:絕對不可以打妄語,絕對不可以谄媚於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對人。‘是故汝等\’: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們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當端心\’:應該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沒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沒有了,歪曲不實的心也沒有了。‘以質直為本\’:以這個真實、質直、不谄曲的心為根本。絕對不可以谄媚於人,絕對不可以對任何人有一種企圖,或者有一種計謀。所謂勾心斗角,盡用一些手段使自己獲得利益,這是我們信佛的人不應該有的。 次、明不共世間法要 一、無求功德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
|
|
|
|
|
|
上一篇:佛遺教經解
下一篇:太虛大師:佛遺教經講要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