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的佛學思想淹貫宏富,茲僅以大師的淨土思想,略標為三:
(1)念佛即圓頓心宗
大師倡禅教律三學一源之說,三學之結穴歸根則在念佛一門。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之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中流出,亦無不還歸此三昧門。淨宗念佛法門圓頓之要旨,體現出廣度利鈍眾生的善巧方便。
當時有卓左車居士以崇禅抑淨之心,投書問難於大師:“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腦後一錘?從來宗門語句,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大師答言:“向上一著,非淨非禅,即禅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捨西方淨土,別言唯心淨土,此是淆訛公案。經雲:‘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錘。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誰敢收作權乘?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誰謂定屬廉纖?但能深信此門,依信立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已。”答語明快犀利。
大師回答弟子恭請心要之問,答雲:心要莫若念佛。念佛心即是佛。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人專念阿彌陀,號曰無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金口誠信,可不信哉!
大師從一即一切的圓頓理念出發,判言念佛法門乃總持一切的妙法。《 示念佛法門 》雲:“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文句與蓮池大師的 “一句阿彌陀佛,赅羅八教,圓攝五宗”之說,同一韻致。
(2)淹貫諸宗,會歸淨土
大師注重行解相資,一生精進修行之余,前後閱律藏三遍,大乘經兩遍,小乘經及大小論、兩土撰述各一遍,撰《 閱藏知津 》、《 法海觀瀾 》二書,用作後世眾生涉獵佛典之指南。其《 大病中啟建淨社願文 》雲:“敬就靈峰藏堂,邀同志法侶……和合一心,結社三載。每日三時課誦,稱禮洪名;二時止靜,研窮大藏。教觀雙修,戒乘俱急,願與法界眾生,決定同生極樂。”由上可證知大師淹貫諸宗,會歸淨土之特色。
大師以此自行,亦以此化他。開示學人:圓頓行人,通達萬法,圓悟一心;自行則無惑不破,化他則無機不接。欲遍通一切法門,雖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攝互融,然必得其要緒,方能勢如破竹。應以《 華嚴經 》、《 法華經 》、《 首楞嚴經 》、唯識宗為司南。而要通達這些經典,又須藉天台智者大師、華嚴賢首大師、法相窺基大師的诠釋為准繩,融匯貫通,並會歸於淨土。以此開解,即以此成行,教觀齊彰,禅淨一致,卓絕千古。大師這一思想,遙接慈愍三藏、永明大師之遺響,善巧導引他宗行人皈投淨土,同時亦強固專修淨業者的信心。
(3)嚴持戒律,專志求生
大師目睹當時律學多訛,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視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 梵網合注 》等。作《 五戒歌 》雲:“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閒看。浮囊度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三皈五戒果精明,觀音勢至為師友。”
大師對戒律的持犯開遮有甚精深的理解,並身體力行,嚴於解剖自己。每自謂躬行多玷,不敢為人作師范。曾於安居日,燃頂香六炷,設阄佛前,問堪作和尚否?乃至當退居菩薩沙彌優婆塞否?得菩薩沙彌阄,遂終身不為人授戒。
據大師弟子成時記載:成時法師始晤大師(五十歲時),大師一日對成時說:“吾昔年念念思復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時法師聽了大駭,謂何不努力恢復佛世芳規耶?久之,始知大師在家發大菩提願,出家一意宗乘,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禅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禅之一字,努力以戒律教觀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此土興隆佛法。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眾生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轉,大師晚年可謂專修專弘淨業了。《 自像贊 》中,大師自況:“不參禅,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裡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 。”念佛矢志淨土的目標確定,亦假之以忏悔自訟,洗濯心垢,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大師以身說法,感人至深。五十六歲時示疾,曾寄錢牧齋書雲:“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大師示疾,拋卻己分,專仰佛力濟拔,對自負高慢者,亦不啻當頭棒喝。
大師《 病間偶成 》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師雖自謙是煩惑未能伏斷的名字位凡夫,然則大徹大悟,知見與佛齊等,以肉眼作佛眼用,其諸著述言說,皆可考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導引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以上從三方面略述大師的淨土思想,其信願行等內容,因後文將陸續論及,故於茲從略。大師在淨宗祖師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其《 彌陀要解 》獨步千古,成為淨宗經典力作。大師的身行垂范與著述,契理契機,於今尚能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與影響力。大師的本跡不可思議(印祖常雲,蕅祖乃法身大士再來),吾人應對大師的言傳身教拳拳服膺,方不負大師之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