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佛教以孝為本說
《佛說盂蘭盆經》,是佛教的一部孝經,以發揮佛教孝慈思想為本經的宗旨,巧引“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為本經的發起因緣,以告慰世人“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范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的哲理。這正如儒之《孝經》所謂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所謂的:“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所以,孝順之理,乃人人自心中本具之天然性德;孝順之事,即個個本分上應盡之天職。
此經與《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地藏三經》、《佛說父母方便大報恩經》等,被世人稱之為佛教孝經,廣為流傳。既然是孝經,其經文自然是發揮孝慈思想,以啟發行人的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從而廣修六度萬行,以至得證菩提涅槃,度生生世世之無盡父母了生脫死,超生淨域。
世人對佛教總有些誤會,特別是認為出家釋子之“辭親割愛,遁跡空門”,乃大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也。良以不能報效國家為不忠,遺父母出家為不孝,棄兒女不撫養為不仁,拋妻子不顧為不義。殊不知佛說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經典,皆為“孝”之發揮也。
如佛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先結菩薩波羅提木叉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這裡,佛陀以孝順至道之法規勸行人嚴行菩薩戒。所以,一部《梵網經》以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貫穿始終,冀望行人常存此三心,既不造殺、盜、YIN、妄等諸惡業,又能積極地嚴持五戒、勤修十善,乃至六度萬行,真正做個菩薩行者。說到底,就是希望人人皆能“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菩提心,具足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更淺近地說,就是希望人人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將來圖個好果,以報答天地父母養育之大恩大德也。
又如《觀無量壽佛經》,教人觀佛求生淨土,必須“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是三世諸佛、十方眾生之淨業正因之第一條,凡聖同遵之墨繩。再如《地藏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其皆發揮孝慈之義理。
即便是王於三藏的《華嚴》、冠首群經的《法華》,雖皆廣明菩薩六度萬行之事,但要知這六度萬行乃一“孝”字的發揮與拓展而已矣。
佛教之“四宏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八福田”中,父母為第一重恩、第一福田。這都是在闡明孝順之道的重要性。
總之,如來一代時教皆以孝順之道為本,處處闡揚發揮孝慈之思想與精神,可以說宣揚孝順之道乃如來出世之大本懷。試想,人人若皆為孝子賢孫,則自然是風調雨順、果泰民安也,良以人人皆能上孝諸佛,下順眾生,諸惡莫作,終善奉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