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一章·概論 第二節·家庭教育應以孝順父母為第一原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二節·家庭教育應以孝順父母為第一原則

  學校是個大教育機構,而家庭是個小教育機構,彼此應並重才是,而家庭教育對培養子女來說尤為重要,不可輕忽。欲談教育,首先應從根本上講,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乃為仁之根本。

  曾子在《大學》裡強調,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在於誠意、正心,而誠意、正心卻在於格物致知。其實,“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革物欲,明明德”,即革除與天理良心不合之物欲,明自己本有之明德,而此明德即是指五倫之德。在從前君制時代提倡家庭教育先由五倫著手,所謂的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在今之時,宜將君臣一倫改為國民也。為民當愛國,為子當孝親,為夫婦當和睦,為昆弟當恭謹,為朋友當孚信。而此五倫大體,不論處世為人莅眾,在在皆為安樂之鄉。且國以家為本,欲講愛國教育宜先授以家庭教育。所以,先哲曾子有言曰,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此乃千古不易之鐵案也。要知曾子乃是孔門之仁義派的代表人,亦是“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之一。所以,家庭教育應以孝順父母為第一原則。

  佛教之《梵網經》,教人持戒,必先用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而為之,故雲:“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觀無量壽佛經》,教人觀佛求生淨土,須先發心“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經》中的地藏菩薩昔為婆羅門女時,為救其母而出家修行,並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誓願。《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則展轉說明父母對子女的劬勞之恩,養育之德,特別是十月懷胎之恩,邱山難喻。這都是在勸信行人應盡孝順之道也。可見,世出世間之教育,皆以提倡孝順之道為其根本也。

  紀曉岚作聯曰:“讀書耕田兩件事;忠臣孝子頭等人。”誠然如是,為人能孝順父母,即是天地寰宇間第一等的好人;為人能修孝順之行,即是天地寰宇間第一等的好事;為人能常說孝順之語,即是天地寰宇間第一等的好話;為人能存孝順之心,即是天地寰宇間第一等的好心。為人若不能盡心竭力孝順之道,饒爾行得百般的好事,總不比行孝順父母之事好;饒爾作得百般的好人,總不比作孝順父母之人好;饒爾說得百般的好話,總不比說孝順父母之話好;饒爾存得百般的好心,總不比存孝順父母之心好。天地寰宇間,試問有誰不是從父母生成、栽培之呢?

  要知父母之恩德,是極大極大的,罄海墨難以盡述,出廣長舌無法宣說。所謂劬勞之德,養育之恩,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者也。所以,父母之無上恩德,為人子女者不能不知。不但學校裡老師要重點宣說,特別是做家長的更應該乘子女幼年之時及早宣說,務必使子女從小懂得孝順之道。若忽略孝順父母之教育,做子女的縱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將父母放在一邊視同路人,那只能作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罷了。到後來,恐怕難有個好的下場。

  縱目而觀,舉手所指,今日社會,據我從南至北,從東而西,凡所到之處,則知今日之子女不孝不順者甚多甚多,特別是偏僻山村,能發自內心的懂得孝順的子女是少之又少矣。究其根本原因,皆因教廷教育中不重視孝順之道故。為人父母者不講究孝順之道,為人子女者自然不知道孝順之理。再加上今日多為獨生子女,父母視若掌上明珠,百般寵愛嬌慣,致使子女長大成人全昧父母之一番養育恩德,亦不能知恩報恩也。

  何故為人子女者多皆不善體父母之心,不曉得報達父母的養育恩德呢?只因為人不反思自問也。

  試想想,凡為人者,肚皮饑時自然曉得吃飯,天氣冷時自然曉得加衣。那為什麼不問問自己的身體是從哪裡來的?自己是怎麼長大的?或許人人都會說,身體是父母生來的,自己是父母撫養長大的。既然知道自己身體是從父母那裡生來的,自己是父母撫養長大的,那便就應該知道父母的恩德了。既然如是,凡為子女者那就應當將父母的大恩大德,時時刻刻記在心裡,對現前父母要生孝順心,舉足動步當行孝順之事,將來長大成人當先圖報劬勞之德,養育之恩。所以,古人將父母之得配同天高地厚,乾為大父,坤為大母,此乃真實語也。

  《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為人子女者更應知曉十月懷胎之苦難,當自己未出母胎時不知母親受了多少艱難勞苦,父親不知忙碌操勞了多少個晝夜。即便是出母胎後的三年哺乳,父母又不知擔了多少憂愁心事。只如推干就濕,咽苦吐甜,出入攜提,晝夜懷抱,要費父母多少精神。真是“兒女笑母心歡,兒女哭母心惱。自己未曾吃飯,只怕兒女肚饑;自己尚未穿衣,但愁兒女身冷。時時防兒有病,念念想女心安。”這樣莫非是,希冀子女長大成人,榮宗耀祖也。

  再如子女到五、六、七歲時,做父母得就要送進學堂,聘請明師諄諄教誨。到二十歲後,又要忙著為子女購置房屋、擇配婚姻,期望子女立志成人,齊家治國。試想,父母如是之大恩大德,真所謂天地雖高厚,亦猶不及也。在這裡,但願人人能常憶父母恩德,個個能飲水思源,知恩報恩也。

 

上一篇:第一章·概論 第三節·孝順父母的代表
下一篇: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佛教以孝為本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