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一章·概論 第四節·幾位偉人的母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四節·幾位偉人的母親

  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自襁褓至幼年之時,其衣食住行皆依賴於母親者多矣。故凡為人母者,應善加體察子女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好習慣令其長養之、保持之,壞習慣令其徹底掀翻改悔。自古女人有“相夫教子”之天職,如周朝之太姜、太任、太姒三太,孔母顏氏、孟母仉氏等。她們在家庭中不但注重子女的後天教育,並且還極其地注重胎教。欲培養非常之子女,非有非常之母親不可。只有偉大的母親,才能培養出非凡的子女來。

  教育子女並非易事,對子女應平等愛護,逗機施教才是。如有因教育子女而傷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事,則應效法古人采取“易子”之教。大凡子女有逆、有順。對逆者應折服之,對順者應攝受之。折攝之事,特別是做母親應運籌好帷幄才是,否則適得其反。

  今就略說一位母親教育子女的良哭用心之事,以作弄引。

  一、 孟母的故事

  儒之《三字經》雲:“昔孟母,擇鄰處。”

  亞聖孟子,三歲失恃,其母以紡織維持生計。其母便將全部希望寄托了孟子身上,故

  對孟子的成長十分關注。為了能給兒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曾三次擇鄰。

  第一次因家住墓地附近故,孟子經常和同伴門做一些模仿送葬類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遷居到一個市場附近。可是,發現孟子很快又學起小販子沿街叫賣的事來,孟母就第三次遷居到一個學堂的附近。

  當時學堂裡的先生不僅教學生們讀詩書,明白做人的道理,還教導學生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和接物的禮儀。

  自從住到學堂附近後,孟子不但能將學到的經典,常常背給母親聽,還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學堂先生的行事和禮儀。孟母看到學堂對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選擇在此地定居了下來。這件事後來被稱作“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至今。

  孟子長大成婚後,孟母也時刻不忘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幫助孟子不斷發現和改正德行上的不足之處。

  一次,天氣非常炎熱。孟子正准備走進自己的房間,抬頭忽然看見妻子由氏,挽著上衣袖子,兩只手臂露在外面。十分注重禮儀的孟子心中感到不悅,便停住腳步沒有走進房裡。

  古時候的人們非常注重男女間交往的禮節。如果不是家人或特殊關系,男子一般是不會單獨進入女子所在的房間的。

  由氏見孟子沒有進入房間,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她難過地到婆婆那裡去辭行說:“婦人在自己房裡看見丈夫,本來是不行賓客禮節的。現在丈夫用賓客之禮要求我,說明是我做的不好,才使丈夫將我當賓客看了。婦人家做客時是不能夠留下過夜的。所以,現在我只好向您告別,回到爹娘那裡去。”

  孟母聽完兒媳的話後,立刻召喚孟子。孟子聽到後不敢怠慢,馬上快步來到母親面前說:“母親,您有什麼吩咐嗎?”

  母親對孟子說:“《禮記》裡講,如果將要走上廳堂的時候,聲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讓裡面的人知道而有所准備。如果將要走進房間,邁過門限的時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見到人家的疏漏或過失,使人感到尴尬。現在你自己對禮還尚且不明白,就去責備人家,豈不是背離了禮的精神嗎?”

  聽了母親的一番話,孟子深刻地反省到了自己對禮的內涵並不真正明了,慚愧之心頓然升起。只見他向母親深施一禮說:“感謝母親的教誨,及時幫助兒子指正過失,並使我對禮有了進一步認識。現在兒子知道錯了,一定認真反省改過,請母親放心。”

  孟子對母親說完,當著母親的面,轉身向由氏施禮道歉說:“剛才是我的錯,使你受到了委屈,現在我真心地請你留下來……。”

  由氏見孟子如此真誠,也就欣然點頭。這時候,母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內心也隨之充滿了喜悅。母親深明義理,保全了兒子和兒媳的家庭幸福。

  二、玉琳國師的母親

  玉琳國師,乃遜清?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國師之所謂成為一代高僧,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毋庸多言,在此只錄國師出家後,其母所寫的一封信,足以說明慈母望子成龍之心也。其文如下:

  “我與汝夙有因緣,始得母子情分。恩愛從此永絕!懷汝時,祈神禱佛,願生男子,胞胎滿月,命若懸絲!生下男子,如珍寶愛惜,乳哺不倦,辛勤勞苦。稍為成人,送入書堂,或暫時不歸,便倚門懸望。

  父亡母存,兄薄弟寒,吾無依靠。娘無捨子之心,子有丟母之意,一時汝往他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

  既不還家,只得任從汝便,再不望汝歸也。不願汝學‘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願汝如目蓮尊者,度我生方,如其不然,郁結猶存。”

  三、憨山大師的母親

  憨山大師(1546一一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因母生平敬信觀音大士,感夢大士攜童子入屋而懷孕大師。大師生下是個雙層的白色胚胎,洗浴時溢香滿室。

  稍長,性喜寂靜,善於思考,聰明穎悟。因感無常而出家為僧,經過種種艱難迫境,遍參知識,終於以非同常人的毅力登峰造極,在佛教史上譜寫了自己的光輝偉業。與蓮池、紫柏、藕益等,被後人尊稱為明朝四大高僧。之所以憨山大師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據說在大師七歲的時候,其母送他入社讀書。為了讓他能專心讀書,樹立高遠志向,第二年就轉入了隔河的學社讀書。因路途較遠不便於回家,其母就將大師寄托在了親戚家住;又為他不分心讀書,只允許一月回一次家。

  一日,大師回家探親。還畢竟是剛斷乳的小孩子啊!因特別眷戀乳母而不肯離家去讀書,母親百勸不聽。望子成龍心切的母親,用連拉帶曳地用棒子趕到了河邊。但他到了河邊死活也不登舟,出於無奈的母親橫起了心,把在河邊徘徊不肯登舟的孩子一棒子打落了河中,頭也不回地徑直跑回了家中。

  大師在河中拼命地掙扎,被河水嗆了個半死,連呼救命。正巧聞訊感來的祖母,趕緊找人把他搭救上岸來,又隨祖母回到了家中。其母見子回家,怒氣又從中生來,恨恨的罵道:“不爭氣的小子,沒有淹死你,留著又有什麼用呢?”於是又掄起棒子將大師趕出了家門。大師見母親對自己竟如此地殘暴,就把眷戀家母的心徹底地死了,此後就再沒有回過家一心地讀書了,終於學業有成。

  其母的這一舉動連大師的祖母都看不慣,她責備大師的母親說:“你也孩子也太恨心了啊!”

  其母則說:“並不是我不疼愛孩子,而是我怕不能死心讀書啊!”。畢竟孩子是自己的骨肉啊!其母則每於夕陽西下的時候,隔河遙望孩子的身影而流淚痛哭,等待孩子的到來。

  唉!多麼偉大的母親啊!天下蒼生又有誰能品嘗出母親的流淚棍棒呢?

  四、楊岐禅師的母親

  楊岐禅師,乃禅宗楊岐派的創始人,但他是位大孝子,並且因行孝而成就了自己的道業。他生來就是個獨生子,出家後,因母親年事已高,不能從事勞作,自力更生,又無人照顧。就接到了寺院奉養,住方丈室之東。但出家人沒有積蓄,難以供養老母三餐粥飯。也不能用常住的財物奉養母親,處於無奈。禅師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在走廊的路燈底下借亮編草鞋,換錢奉養母親。

  一次, 老母問禅師曰:“兒啊!你每天晚上在干什麼?”

  禅師答曰:“在路燈下編草鞋,換錢養母啊!”

  老母一聽此話,便聲色俱歷的呵斥道:“你真是一個不孝之子啊!你要知道那路燈是常

  住的公燈啊!是為黑夜中的行人照亮用的,而不是供你編草鞋用的。你怎麼公私不分啊!你這樣做真是有玷於宗親啊!”

  楊岐禅師聽了母親的這番訓斥後,心有所悟,想想也是。從那以後,他就備了兩盞燈,分為上燈與下燈。做自己的私事時就用上燈,辦公事時就用下燈。禅師公私燈的分明,早已傳為佳話。正因如此,禅師後來終於開創了楊岐一派,成為一代宗師,被後人尊為楊岐派的開山祖師。禅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只有天下偉大的母親,才能培養出天下偉大的兒子。

  為了紀念大師公私分明、深信因果、孝順恩親的高尚節操,一般寺院庫房有“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之聯。當然,下聯講的是寶壽禅師的故事,在此不贅。

  總之,偉大的子女是由偉大的母親栽培、教育而來的。如上四位母親,其孟母、玉母乃以順攝感化之方教導孩子為人處世的;而憨母、楊母是以逆折呵斥之法教導孩子為人處世的。這幾位偉人母親教育子女的事,亦可作為今日為人父母者之借鑒。

 

上一篇:第一章·概論 第五節·世出世間孝之區別
下一篇:第一章·概論 第三節·孝順父母的代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