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一章·概論 第八節·十界聖凡不離現前一念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八節·十界聖凡不離現前一念說

  若論佛法之淵源,總不外乎現前一念之心。這現前一念心,乃萬法之總持,聖凡之樞紐、關鍵者也。收之不見毫塵,放之圓該空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含之於一念心中,舉凡世出世間無一法不在裡許也。古人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如《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出,無法而不造。”還如:“盡大地是沙門一卷經,盡大地是老僧一只眼。”其實,這些都說明了我人現前介爾之心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的道理。

  試想想,我人現前介爾一念心,不起則已,起則於十法界中必落一界無疑。所謂十法界者,即上節所說之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等。前四為出世聖人界,後六為世間凡夫界。四聖法界中,佛為果覺,余為因人。六凡法界中,天、人為二善界,餓鬼、畜生、地獄為三惡界,阿修羅處善、惡之間。

  十法界苦、樂之境界昭然,不出我人現前一念心。所以,為人應注意自己的現前一念心起時,察其心是善呢?還是惡呢?是落世間法界呢?還是落出世間法界呢?應時時刻刻,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方可扭轉機捩子,真正作到從惡止善行達到心靈的淨化。

  若起一念清淨平等心,不著有為,不滯無為,即落佛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慈悲利人心,拔諸眾苦,即落菩薩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雖無大悲心,但求獨善其身,即落緣覺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心,以求自樂,即落聲聞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滯著心,作大善事,即落天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悠悠散善心,無大勇猛,即落人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雖發大善心,我慢勝他故,即落阿修羅因也。

  若起一念多貪心,悭吝不施捨,即落餓鬼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嗔恚心,造殺生業,即落畜生法界因也。

  若起一念大惡心,作五逆十惡等諸惡業,即落地獄法界因也。

  如是而觀,世出世間一切染淨因果總不外乎我人現前一念心也。所以,我人應在日用之間,起心動念之際,直須字揣其心。應明明白白自己起心動念,是惡是善?是世間是出世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念念之間,是善者令生,是惡者令滅。即便是於善念中,亦不應染著諸善。要知染著諸善是世間念,不染著諸善是出世間念。達摩呵斥梁帝之“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即是此意。世間念,種凡夫有漏之因,即便是廣修諸善,只能感召人天有漏之福報,等天福享盡直墮地獄無疑,故修善求生天界乃種第三世墮落之因。出世間念,種聖人無漏因。有漏趨生死,無漏入涅槃。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

  我人研究極則至理,不但直須了知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的道理;更須明白出涅槃,入於中道。可萬萬不能執此中道為究竟極則事,若固執中道猶為生死岸頭事,未必是究竟極則事,良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不能落得個“一絲不掛”也。要知臻此究竟極則之地,始知無生死可出,無涅槃可入;無二邊可著,無中道可安。

  但要證到如是之究竟地,談何容易?明此現前介爾一念心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的道理,就應注意自己日用尋常中的起心動念,時時回光返照,以保持清靜正念。凡、聖之區別,就在現前一念處論境界與工夫。所以,但勸行人念念阿彌陀佛,心心求生西方。古人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甚深禅。”又《觀經》說:“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入於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雲:“心淨則國土淨。”這皆說明念佛法門,乃伏妄安心之特別最妙殊勝之法也。

  就如本經之目連母,當尊者“以缽盛飯,往饷其母”之時,其母若能生起一念大悲心,將其缽飯分饷眾鬼,則便於當時得脫鬼道矣。可因其悭貪習氣重故,終是“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矣。知此,則自應是發菩提心,深信一法,唯佛是念,唯西方是求也。

 

上一篇:怎樣供燈福報最大
下一篇:第一章·概論 第七節·天台之“四聖六凡十法界”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