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學佛的精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的外相很容易裝扮,頭發一剃,換上件衣服,就行了,所以有許多人去假冒僧人,但佛陀的精神可不容易學。

  許多佛教徒看起來也很精進,很虔誠,天天努力地修行,嘴上佛號、咒語不斷,心裡想的卻離佛十萬八千裡,一說話或是做事就露餡了,自私、狡詐的特征全部顯現出來。

  天天拜佛,眼睛看著佛像,是去記憶佛的外相嗎?可曾憶念過佛陀的事跡,敬仰過佛陀的精神,還是只去求個保佑呢?

  禮拜上師時,僅僅是因為上師的慈悲,可以從上師那得到關懷,並希望上師的全部慈悲只給予我一人呢?可曾想到上師是佛、法、僧的總集,展現的就是佛的精神、法的內容、僧的形象。

  外形總是很容易模仿,內在的品格、精神是模仿不出來的,那是內心的淨化和真實的流露。演員扮演皇帝,不論演得如何像,卻永遠變不成皇帝,因為演員的心變不成皇帝的心。

  佛陀的全部精神就是慈悲與智慧,慈悲中閃爍著智慧,智慧在慈悲中展現出來,慈悲是內心的證量,它的內涵是捨己為他,智慧是慈悲心的具體運用,根據每個眾生的根基、希求、特點等情況不同,有不同的方法,於是有了八萬四千法門,這就是佛的大方便。

  古代的教育一直是要求我們去做個好人,現在的教育是讓我們做個能人。但對於佛法來講,慈悲是佛的精神。好人是外在表現,但卻遠遠不足,在做個好人的基礎上,要捨己為他,當自我利益與其他眾生利益沖突時,能夠捨棄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修習五戒十善也是慈悲心外在顯現出來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是被世間所能理解的並符合任何國家、時代的要求。

  那麼為什麼有許多大成就者表現出來的形象會讓世人不能理解呢?因為慈悲的精神和被世人所能理解的表現形式(即度眾時手段的運用),有一致的時候也有不一致的時候,人們所不能理解的就是某些度眾的手段方式,但手段方式是為了目標所服務的,只要真正能使眾生獲得利益,何必局限於方式呢?因此許多大成就者表現出來的度眾的方便,有時世人就不大好理解。

  當然通過外在的表現有時很難判斷出一個人內心的境界,人的外表一眼就能看出來,內心不容易被認識,但只有愚者才會自己騙自己,智者絕不會如此做,畢竟自己造的業如影隨形,無論如何也騙不了,因果只有自己承擔。

  慈悲和智慧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根本,智慧是慈悲的具體運用,沒有智慧,眾生如何能夠受益,“畫餅不能充饑,還得真餅才行。”不論學佛多少年,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不學佛的精神,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一利益,怕是會與佛法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有的還會犯下謗法的重罪,在學佛的過程中,忽略了佛法的精神,以自我的偏執為出發點,以個人的好惡為評判,夾雜些世間的某些利益,並以自己短淺的目光、傲慢的心理為後盾,對佛陀的某一教法、某一經典評判,不就謗法了嗎?

  我們修密的人,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修上師瑜伽法,修與上師相應,怎麼與上師相應呢?真正去領悟佛陀的精神,慈悲與智慧,去學習佛陀的精神,就是在修上師瑜伽法,上師既然是佛菩薩的化現,雖然不同上師外在表現會不一樣,但是精神是一樣的,所有的佛菩薩的精神都是一樣的,就是慈悲與智慧,上師的精神也是這兩點。

 

上一篇:婚姻真是修來的:只有福業相等的人才能成為夫妻
下一篇:三世因果-獵人鉤葛的今世和前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