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85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四一頁:

  在異解裡面,古德種種注疏所提出的一些看法,當然都很有道理,皆不違經。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這一段,就是蓮池大師給我們做一個決斷,真正的宗趣究竟在什麼地方。

  玄義【此經宗乎法性,於法性中,復分總別,總而合之,謂是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

  這個意思確實把前面古德所講的宗趣意思很圓滿的都概括了。首先說它是『宗乎法性』,因為念佛門在五教裡面,它是屬於大乘終教,也就是大乘到最後的這個階段,同時它屬於頓教,它是頓超法門。它也有少分圓教的意思,理事無礙,與《華嚴經》相通。大乘終教都說『法性』,雖然也講一些法相,但是所說的法相到最後統統融歸到法性。本經也正是這個意思,因為經裡面給我們講「圓證三不退」,特別注意那個圓字,這是一切法門裡面所沒有的。三種不退轉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我們世間人很難得到,實實在在是不容易。「位不退」是決定不退三惡道,換句話說,保證不退,得到保證。這個不僅是要禅定,而且要智慧觀照,為什麼?一定要斷見思煩惱當中的見惑,三界一共八十八品。

  見思煩惱要是不斷,再好的定功,可以生到四禅天,可以生到四空天,都是六道凡夫。到四禅天,四禅天的壽命到了,還是要墮落,四空天也不例外,也還要墮落下來輪回。凡是地位愈高的,這落下來都是愈重。四禅天人、四空天人壽命完了的時候,墮落下來不是地獄道就是畜生道,而且多半是地獄道,正是所謂「爬得高,摔得重」。小乘初果,定功比不上四禅天跟四空天,可是他有智慧,他有慧解,能夠斷煩惱。真正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注意到,煩惱不斷,生死就不能了。你要沒有煩惱的干擾,這一生可以作佛;你被煩惱干擾著,來生人天兩道恐怕都不容易得到。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誰都幫不上忙。

  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這在小乘位叫見道位,他見道了,見道而後修道,這才是「位不退」,決定不墮三惡道。他修行證果也就有了期限,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斷思惑,思惑斷了就證阿羅漢果。證到阿羅漢之後,回小向大,這才能夠到行不退。「行不退」,不再退轉到二乘 (聲聞、緣覺),換句話說,他決定是大乘菩薩,不會退到小乘地位。「念不退」,就是成佛的這個念,念念他都是往無上菩提精進,他不會退轉,這個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所謂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就是無上菩提,不會再退轉了。雖然他已經證得三種不退轉,但是沒圓,圓是圓滿。圓滿的三不退,是圓教的等覺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他們是圓證三不退。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不往生則已,一往生,哪怕是下下品生的,都是圓證三不退。諸位想想,這樣的便宜到哪裡去找!人人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去得了嗎?實在說,去得了去不了,不要問別人,問自己。別人再贊歎你,你一定沒有問題,並沒有給你打保險,到時候能不能去得了,那還要靠自己。這比修學其他的法門是要好得多,要容易得多。可是你的障礙還是要排除,你的妄想還是得放下!障礙不能排除,妄想不能放下,你這一句佛號念的不得力,這樣的功夫,在平時我們自己就能勘驗,就能檢討,我這個佛號念的得力不得力。什麼叫得力?我念這句佛號的時候,確實能把我的煩惱妄想念掉了。不念佛的時候,這煩惱妄想又來了;念佛的時候,確實可以把煩惱妄想念掉,這個樣子功夫叫得力。如果念著念著這妄想煩惱還是照樣起來,這個佛號不得力。這就是自己要曉得自己的情況,怎樣幫助自己用功能得力,往生才有把握。

  古德也說: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我們要曉得,這句話的真正用意:第一個是提高自己的警覺,第二個是叫我們放下萬緣。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這是勸勉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容易得力。有這個警覺的意念,你就會精進不懈,不敢將這寶貴的光陰輕易放過去。拿著寶貴的光陰去打妄想,為什麼不拿來念佛。你將一生的命光拿去打妄想,你造作的是六道輪回;你要是拿去念佛,那你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完全不一樣。

  你成了佛,家親眷屬才真正能愛護得到。你要不成佛,沒有用處!成了佛之後,你的家親眷屬不管在哪一道,你都認識,你都能把他找到,你都能幫得上忙。你要不成佛,你自己是一塌糊塗,家親眷屬投胎到你家裡來了,你也不認得,這是真的。有的自己最親愛的父母、兒女死了之後,到自己家裡投胎,投胎做只狗、做只雞,你也不知道,照樣把它殺了吃了。這個我們在佛經上都看到,不曉得了!

  「一念不生」就叫佛,「一心不亂」就決定見佛,所以說它是宗乎法性。在法性裡面又分作『總』、又分作『別』。總的意思就是『依正清淨,信願往生』,這是總義。我們看注解:

  疏【取前二說兼合言之,總為宗趣,以前說不該依正,後說未詳信願,故須兼合,始得無遺。】

  這是蓮池大師把他的看法給我們說出來。前面,就是古大德講的,有的注解是以信願為宗,有些注裡面是依正清淨為宗,意思都不圓滿,都偏在一邊。蓮池大師說,正確的意旨應該是兼而有之,所以把古德講的「依正清淨」、「信願往生」合起來,以這個為宗旨,意思就沒有欠缺了。

  疏【良繇依正信願,兼備交資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

  有信有願,如果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的信與願都落空了,所以必須要『依正清淨』來幫助我們的『信願』。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好,這才起了信心,這才發願往生。這樁事情,將來在《無量壽經》裡面,諸位看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一看就不能不去!看到有那麼好的世界,那麼好的環境,怎麼能不去呢?沒有聽說到、沒有看到,這信願生不起來;看到了、見到了,你一定想去。『資』是資助,幫助你,幫助你生信心,幫助你發願,發求生的願望。有西方依正清淨,要是沒有信願的話,它那個國土清淨與我們有什麼關系?扯不上關系!所以必須是有信有願,這樣能幫助我們親證西方依正這兩種果報。可見得依正清淨跟信願往生是一不是二。

  『皆不出自心者』,或者有人懷疑,既然是「依正信願往生為宗趣」,又何必說「法性為宗」?所以蓮池大師在此地要把這個話給我們交代清楚。《華嚴經》,古德有說它是以「無礙甚深法界為宗」,也有說它是「以緣起為宗,法界緣起相即相入」,也有「以因果為宗」。可見得古來的大德對於宗趣的看法沒有一定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都說得有道理,就看他是從哪一個角度上去看。這許許多多的說法,都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

  佛在涅盤之前,垂訓後世的弟子,依「四依法」,遵守四依法就如同佛在世沒有兩樣。四依法,第一條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這是我們要依靠的憑藉。人是什麼?注解是人注的,所以自古以來許多大德這些注解只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依經,這樣就不會有偏見,就不會走錯路。古人不管他怎麼說,我們聽聽,有道理,或者我采取一部分,我決不完全跟你走,這樣自己才開得了悟,才有自己的見解;否則,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個不行。可是有不少同修有一個毛病,先入為主,受到第一位接觸的祖師大德影響,執著他的見解是對的,排斥別人不同的意見,這就是過失,這是依人不依法。祖師大德雖然很高明,他沒成佛,他的見解不是究竟圓滿,他只能看到一部分,所以只能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不可以完全依靠他。

  《華嚴》對於菩薩的行為說得非常清楚,而且講修行證果,整部經裡面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大段,信解行證,次序非常精嚴,末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有些人說它是「以海印三昧理實為宗」,有些人講「以因果理實合為宗」,因果是行位,理實是法界。這是古德對於《華嚴經》的看法,就跟前面古大德對於本經的看法很相似。賢首大師把古來許多大德的看法融合成一個,蓮池大師今天有這種看法,不是他的創造發明,他也是有依據的,他是從賢首大師這裡得到的啟示。

  疏【其總為宗趣者,如華嚴例。】

  像剛才我跟諸位講的。

  疏【彼經亦兼眾說,總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為宗趣故。】

  這個說得很有道理,他是有依據的。

  疏【若欲分之。】

  把它分開來,界限再劃清楚一點。

  疏【上句為宗,下句為趣,義亦自明。】

  『上句為宗,下句為趣』,以《華嚴經》為例,《華嚴經》是『因果緣起』,這是上句,這是它的宗旨,『理實法界』為趣。套《華嚴經》為例,《彌陀經》,「依正清淨」是宗,「信願往生」是趣。

  疏【若欲加之,彼經加不思議,今經亦爾。】

  《彌陀經》也是不思議,也是不思議經。怎麼加法?就以這個經為例,「不思議依正清淨」為宗,「不思議信願往生」為趣,這信願往生也是不可思議,妙絕了。

  ◎【二、別明】

  玄義【又別明之,則成五對:一教義,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為宗趣。】

  這一段是蓮池大師將宗趣給我們做詳細的解釋,也是他對於這部經的功用特別的推崇,其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發起真正的信願。這個說法實在也是不得已,因為世間一般人都把這個經看淺了,《彌陀經》雖然念誦的人很多,佛教界並沒有把它看得很重,它的分量遠不如《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這些大經。其實《彌陀經》比所有的經都重要,這是大家不識貨,所以蓮池大師不得已要花這麼多精神來為我們詳細的分析。

  「世人多疑此經文義粗淺」,把這個經看輕、看淺了,「教義一對足以破除這個見解」,轉變我們對這個經的看法。「愚者多執事而迷理,事理一對能破除它」。「狂妄的人多執理而廢事,境行一對足以破之」。或者懷疑念佛法門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有為法就淺,沒有無為法那麼高明,比不上禅,「行寂一對足以破之」。也許有人疑惑念佛是小乘教,只是自了漢而已,不是大乘最圓滿的教法,「寂用一對足以破之」。大師用這五對來說明。

  第一是「教義」,教是言教,義是義理。有智慧的人,往往在經文一字一句當中能解無量義;可是愚人只知道念誦,不解其義,所以教義一對就不能不將它發明。畢竟是智者少、愚者多,這是有討論的必要。第二是「理事」,「事」是講依正信願,依報正報、起信發願,這些都是事;「理」是自性,就是法性。依正信願這些事一一同消歸自性,就是事跟理是一個,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對於那些執事迷理,他當然不曉得這個經的真實旨趣。

  第三是「境行」,「境」是法界境,也就是阿彌陀佛,「行」是法界心,就是一心執持。阿彌陀佛既然是法界境,我們今天念這一句,用一心來稱名,豈不是以法界心入法界境嗎?跟《華嚴》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所以念這一句佛號,特別要記住,佛祖都是這樣教我們的,一心稱名,一心。什麼叫一心?沒有第二個念頭就是一心。所以念佛的時候,不要想著「我求一心」,因為求一心不亂就是個妄念,就是二心。念阿彌陀佛,又心裡想一心不亂,還要想著見佛、見瑞相,活動好多心在念佛,這個不行,這個不是一心念。一心叫老實,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什麼念頭都不想,也別想一心、也別想往生、也不想見佛,什麼都不想,老老實實這句佛號念下去,這叫做一心稱念,這個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有人就懷疑,經上不是教我們要求一心不亂?教我們要求往生極樂世界嗎?為什麼又不想呢?經上教你沒錯,教你要有這個願,不能有這個心;你有這個心,你心就變成好多心。你要有這個願!既然有這個願,你就曉得我為什麼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求一心的。我心裡想求一心,得不到一心的。今天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可以得一心,我念阿彌陀佛不就是求一心不亂嗎?念著阿彌陀佛,心裡再想一心不亂,你就不是一心稱名,這就不是老實,又念阿彌陀佛又打妄想。

  經上給我們說: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願法?念阿彌陀佛就是發願。你不念佛就不能往生,你念佛就能往生。可見得念這句阿彌陀佛,信願行都在裡頭,統統具足了。你不曉得這個意味,你認為這句佛號裡頭什麼都沒有,信也沒有,願也沒有,一心不亂也沒有,統統都沒有。你這樣念下去,一天念十萬聲,確實沒有,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頭不知道阿彌陀佛裡頭有東西,這樣念佛就念得很冤枉!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你要明白,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包括在其中,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

  一心稱名,就叫做「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你們念過《六祖壇經》的都知道,要想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一定要修這兩種三昧。在淨土裡面,這兩種三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只要你一心去稱念,這兩種三昧都具足。

  第四是「行寂」。「行」就是一行三昧,就是一心稱念,「寂」是寂光之寂,換句話說,一心稱念就能證常寂光的果報。常寂光果報,就是《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不思議解脫境界。你用別的方法去修很麻煩,很不容易修成功;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容易,一生可以辦到。關鍵症結就在一心稱念,念佛的時候不能打妄想。

  第五是『寂用』,「寂」是常寂本體,「用」是恆沙妙用。「寂用」這兩個字,完全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是講到究竟圓滿,圓教的佛果。佛親證常寂本體、真如本性,常是永遠不變,寂是清淨寂滅,永遠是清淨寂滅相,起作用的時候無量無邊,廣度眾生,這才是大乘的妙旨。請看注解:

  疏【一、教義一對者,以教為宗,令達義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

  崇是推崇,我們特別推崇這部經。這部經是教科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教科書。我們今天在許許多多教科書裡頭特別推崇這一部,意思在什麼地方?這個教科書裡面的大主意,就是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可是我們要問,為什麼要教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疏【其意雲何?正欲曉會經中所說阿彌陀佛正報依報清淨莊嚴。】

  為什麼教你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給你說出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正報(身體)清淨莊嚴。我們在這個世間得的這個身,這個身不堅固,生老病死,壽命短促。吃東西稍微不謹慎,馬上身體就生病,受一點風寒就感冒,身體非常的脆弱。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身體,是我們心目當中所羨慕的金鋼不壞身,它永遠不生病。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開藥店的,沒有大夫。而且壽命非常的長,無量壽!佛無量壽,凡是生到那個地方都是無量壽,壽命長。我們這個地方壽命長,長就老,老了就不靈光,有老苦!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長而不老,你想想看,你要不要去?不要說別的,只聽說這個好處,趕緊就得去了。十方諸佛世界都沒有這種情形,所以才說:十方佛國土,阿彌陀第一。這就是說他的依報、正報,依報就是環境,那裡的環境太好了。

  東西方的預言,從今年起這世界的混亂一年比一年厲害,所以我們的環境不好!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的環境,為什麼不去?取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來得及,三年到五年的時間足夠了。我們修這個法門修成功之後,喜歡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到地球毀滅那一天也不要緊,你看它毀滅了,我走了,你很自在,你不遭難。你沒有這個本事,那就得遭難,就得受這個威脅。

  今天說老實話,學佛修別的法門來不及!不是別的法門不好,別的法門沒有這麼快!這個教是大乘終教、大乘頓教,頓就是快,比禅都快!禅比淨差得遠,因為禅不到明心見性不能超越三界,縱然生到四禅天還是不能脫離輪回,地球上的災難他可以免掉,六道輪回他出不去,所以遠不如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講教義裡面所含的道理,為什麼要我們念佛往生。

  疏【信之願之。】

  我們對這個教義統統明了了,我們相信了。念佛往生這個事情,我們相信,我們也願意去了,我們發這個願了。

  疏【則生彼國。】

  這是結果,必定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疏【教中有如是義,是其趣也。】

  『教』是宗,意思就是趣向。

  疏【不徒為語言文字而已。】

  不僅是語言文字,古德說:終日轉經,不知終日經轉。這個意思在《六祖壇經》裡頭也有。法達禅師念《法華經》三千遍,見到六祖很傲慢。六祖一看到他的態度就知道,他說:你這胸中一定有一個東西,你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很傲慢的。法達就說出來,他曾經念過三千部《法華經》。一天念一遍,三千部要十年!經是念得滾瓜爛熟,但是意思不懂。只曉得念經,不懂意思,他天天不是轉《法華》,他是被《法華》轉了。怎麼轉了呢?因為念了這麼多經,覺得自己功德很大,別人都比不上,貢高我慢。他不念這個經,他對人很謙虛,認為我什麼都沒有,對人客客氣氣,我什麼都不如人!念了這麼多經,覺得自己了不起,被經轉了,錯了!所以六祖給他開示,把他點醒,教他要了解經中之義趣、義理,這才叫轉經。所以讀經一定要明理,如果不明理就被經所轉了。被經所轉,就是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你不明經裡的真實義,你念得愈多,你的邪見愈多,增長知見、增長分別執著妄想。如果真正通達經裡面的義理,這個經愈讀心地愈清涼,煩惱愈少,分別執著愈少,那你就是轉經。

  所以現代的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他不曉得佛經研究的方法,他看得愈多真的就跟法達禅師一樣,眼睛慢慢的從這兒長到頭頂上,瞧不起人了,認為他博學多聞了,大錯特錯!連世間做學問也是有這個忌諱。世間法也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覺得不如人,愈不敢輕慢人,那是真正有學問、有道德。決不是說我書念得愈多,愈有學問,愈瞧不起人,愈有學問愈自大,沒這個道理。

  『不徒為語言文字而已』,這個意義非常的深。古德曾經講過,「誦經千卷,不如解經一偈」,一偈是四句,你念一千卷經,不如懂得四句偈的意思。因為你懂得四句偈的意思,你一生受用無窮;念一千卷經不懂意思,等於是白念。

  疏【二、事理一對者,以事為宗,令顯理為趣。】

  這五對都有連帶關系,一層比一層深。前面「教義一對」是最淺的,往後是愈來愈深。

  疏【承上一經言教。】

  接著前面來講。

  疏【俱約所诠之義,而義中復有事理。】

  事理從哪裡來?教義的義裡面有事有理。以事為宗,以理為趣。

  疏【言崇尚此依正信願等事,其意雲何,正欲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

  『至理』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隨文入觀」,也就是古人教給我們的,聽經要在「消歸自性」,就是這個意思。你聽經,講的這些事,你能把這些事會歸到你自性裡面,那就是理,理是你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兩句是我們佛門修行的總綱領。聽經要消歸自性,讀經也要消歸自性,要會歸到自己;能會歸到自己,你才曉得經教與自己關系非常的親切。雖然這樁事情是釋迦牟尼佛口裡說出來的,說的正是自己心裡面的意思。是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的,是我自己心裡的意思被佛說出來,這是會歸到自性。自己沒說出來,別人說出來,說出來正是自己心裡的意思,會歸到自性。

  第二是「依事造修」,依照這個事,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信願往生,我們依照這個事情認真的來修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明自性唯心之理,就是親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證得這個境界。這是事理一對裡頭重要的義趣。

  疏【不徒為事緣之跡而已。】

  『徒為事緣之跡』,這裡頭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所謂念死書,書呆子,雖然天天念這個書,不曉得書裡頭的道理。他天天念,所謂終日鑽故紙,死在字裡行間,這一類的人,這就很可惜了。另外一種情形,天天念佛,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佛,為什麼念佛,他不知道,不能把佛號會歸自性。所以我常說,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者「阿彌陀佛」四個字,四個字、六個字都是一句,字字句句裡頭都包含著信願行,都包含著依正清淨莊嚴,都包含著覺正淨,也包含戒定慧六度萬行,沒有一樣不包!

  這個佛號字字句句是活的,活活潑潑的!你不曉得這個意思,一天到晚掐珠,那就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甚至於還有一些誤會的,我過去聽同修說,有些人念佛念什麼?他說念一聲就是一塊錢,將來死了之後到陰間裡面,我念的佛愈多錢就愈多。人還沒有死,他就准備作鬼,在陰間儲蓄錢,將來作富鬼,不作餓鬼,這大錯特錯!

  由此可知,念佛不能不明理。可是也許有人會懷疑,也曾經聽說過,古來的書本也有記載過,有人沒聽過經,不明道理,為什麼念佛也能往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有,甚至於近代也有。很愚癡的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都不懂,他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會往生。諸位要曉得,他雖然什麼都不懂,他有信願。你問:為什麼念佛?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知道!他知道雖然不多,知道這一點點就夠了。他之所以能念到往生,就是他能一心稱念。我們常講老實念佛,他老實,他念這佛號裡頭,他不打妄想,時間念久了,他成功了。

  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放得下。所謂放得下就是真正沒有妄想,一切都隨緣,決定不攀緣,攀緣就是你放不下。什麼叫攀緣?我心裡一定要怎樣怎樣做法,這就是攀緣。隨緣是隨順環境,逆來順受,為什麼?隨緣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攀緣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這個對於我們念佛往生有決定性的關系。所以什麼都放下,眼前生活什麼都好,真正在境界裡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這三種心決定幫助我們往生。正助雙修,正修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助修就是在一切人事環境裡面用清淨、平等、慈悲。這樣的人沒有不往生的,而且往生一定有很好的瑞相,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走的時候不會生病,說走就走。我們聽到的,近代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

  昨天我去看了一場電影,我幾十年沒看過電影了,「六祖傳」,可以打六十分,勉強及格。六祖裡很多重要的、很感動人的,很能啟發人的地方,他沒有演出來,很可惜。六祖走的時候很自在!召集大眾,告訴大家,我什麼時候要走了,你們有什麼話趕緊來問。而六祖走是一年前消息就透露,你們在《壇經》上看到的,預知時至,派兩個人到他的老家,國恩寺建塔。一年前雖然沒有明說,這個事情就等於暗示了。他是在一個月之前才明白的宣布,他要走了。一年前就准備所有的後事,他都准備好了。他走的時候開示,講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走了。坐著走的,他沒有生病。近代倓虛法師跟他也差不多,你們看《影塵回憶錄》。倓虛大師在香港圓寂的,也是召集他的學生,囑咐之後,很安詳的打坐走的。

  你說我們出家人,在家恐怕不行。我再告訴你,舊金山有一位老居士甘太太,她有個親戚,也是個老太婆,一生念阿彌陀佛的,身體很好很健康。她走的時候也是打坐走的,晚上走的,家裡人都睡覺,她在床上,她不是睡著,她在床上盤腿打坐。到第二天早晨,沒有看到她開房門。家裡人覺得奇怪,老太太今天怎麼這麼晚還沒起來?本來老太太做家事的,家裡面燒飯、照顧小孩都是她的事情。很久沒有看到她起來,就敲她的門,敲了也沒有答應,就把她的門打開。打開之後,老太婆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仔細一看,死了。不但死了,預知時至,她把家裡人一家大小的孝服,不曉得什麼時候准備好了,一份一份都擺在她面前。

  這個老太婆很有意思,她早就知道,早都准備好了,她走了!她沒有跟家裡人說,說了她走不成。大概家裡的人又哭又鬧,她糟糕了,她沒有辦法了!你看她走得這麼輕松,這麼自在。到家裡人一發現,她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是在家的一個女居士,天天做家事,天天忙著大家生活,她有這麼樣的自在,她能准備那麼多工作。諸位曉得,至少是一個月之前,否則的話,那麼多孝服不是一兩天能趕得出來的。而且她趕得一定還家裡人都不知道的,沒有人看見,一定也是在晚上做的,大家睡覺了,她在那裡做衣服,沒有人曉得!至少是一個月之前。這是在家居士!所以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不是出家人的專利,在家人也辦得到。你看這老太婆高明,真正是高明。這些都是現代人,不是古人。我們今天就講到這一段。

 

上一篇:智海長老:有修行人定中上升忉利天的近代事
下一篇:人生都有吉凶禍福,如何能逢凶化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