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台山,乃千三百年前,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降伏毒龍,所開之古道場也。亦蓮宗八祖雲棲蓮池大師中興蓮宗之發源處也。
明嘉靖時,有性天文理老和尚者隱居此山無門洞。後因雲游至杭州,住西山黃龍庵。蓮池大師仰其道風,與夫人湯氏歸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使此老無有出格道德,豈能令如大師之博學鴻詞,躬行實踐,盛德君子,屈身座下,始終依止,以為弟子乎?大師出家後,老人復歸關中。大師志慕遍參,未能遠從。而關中法道至清乾隆後日漸式微。哲人雲亡,志乘佚失。致老人嘉言懿行無由永傳於世,何勝悼歎!然以異地之僧,能令蓮池歸依出家,可以想見其為人。事見《雲棲法匯· 蓮池大師塔銘》中。
其派為“宗福法德義,普賢行願深,文殊廣大智,成等正覺果。”大師正在“殊”字輩,其改為“袾”者,以洪武時有一高僧,洪武诏見,甚加優寵,特以玉盞,賜乳令服。因詠謝恩詩,有“一盞瓊漿來殊域(注:異域,他鄉),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謂“殊”者,歹朱,是罵己,即令斬之。及斬,乃悟其非罵,而已悔無所及矣。此宿世殺業所感,業力現時,不能自主。殺業之難消如此,可不戒哉?如來於諸戒之中,皆以殺戒居首。其深慈大悲,至極無加矣。而迷倒愚夫不知感恩,反加謗毀。勢必從劫至劫互相殺戮,可不哀哉?蓮池大師以此之故,去“歹”加“衣”,而用“袾”字。世多不察,每每訛作從示之“祩”,其不識字義,粗心浮氣,有如此者!而大師慎微杜禍、正名順言之道,遂因之埋沒。惜哉!
節選自印光大師:“與高鶴年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