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輕松學 卷四(之二)
接下來,世尊將從“三種相續”的角度,詳細地闡述山河大地,以及芸芸眾生等等之發生情形,全面解答富樓那尊者的提問。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一旦陷入了虛妄的‘明覺’,就有了‘所明’和‘能明’的對立擾動。其中,因對立而搖動興起的部分成為了世界,如山河大地等等;澄靜的部分則成為了虛空。”
“虛空成為了世界的‘同相’,山河大地等等成為了世界的‘異相’。而那些‘無同無異’的芸芸眾生,則隨著‘業果相續’成為了地道的‘有為法’。”
【有為法】指造作及生滅之法。因為造作的緣故,所以有了業,也必然將遭受業報。造作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時候;業報有開始的時候,也有結束的時候。所以,有為法就是生滅法。
另外,因緣果報只存在於“有為法”當中。而“無為法”當中呢,由於沒有造作的緣故,則無生滅,更加沒有因緣果報了。
有人忽然提問:這麼說,“妙明真心”應當屬於“無為法”了吧?
答:如此見解,仍是聲聞緣覺之見地,而非“妙明真心”之實際狀況。倘若“妙明真心”只是“無為法”的話,山河大地及世界又怎會“現起”呢?
毫無疑問,“妙明真心”不可能屬於“有為法”,但是,它又何曾拒絕一切“有為法”呢?一切“有為法”當中,哪個不是源自於“妙明真心”呢?
須知:法性無為,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實無所為。如此之法性,即是“妙明真心”也。它如此不可思議,又豈是“無為法”和“有為法”可以涵蓋的呢。
這段經文承上啟下,引出了“世界相續”、“眾生相續”和“業果相續”三種相續。其中,“起為世界,靜成虛空”即“世界相續”;“彼無同異,真有為法”即“眾生相續”和“業果相續”。下面,世尊一一開示。
首先,是“世界相續”的具體情形: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由於錯認為‘性覺必明’,便形成了虛妄的‘明覺’。相對於此‘明覺’之‘明了’,就現出了‘所明’之‘虛空’,它是昏昧無知的。”
“此‘明覺’之‘明了’與‘虛空’之‘昏昧’,相互對待而形成了搖動,因此便有了動轉之巨大‘風輪’來承載世界。”
【覺明空昧】“明覺”之“明了”與“虛空”之“昏昧”。
關於“明覺”和“虛空”在“性覺”當中的形成,需要參考前文:“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其中,“明覺”之明了就是“妄能”,也叫做“能明”;而“因明立所”之“所”就是“所明”,最初,恰恰顯現為“昏昧”的“虛空”。
【風輪】如漩渦一般的巨大“動轉”之力,屬於“風大”,它是遍布於整個世界的。
“風輪”像啥呢?就像科學家們所描繪出的“星雲”那個樣子吧。“太陽系”就是一個巨大的“風輪”,而“銀河系”則是一個更大的“風輪”。地球的自轉呢,可算作較小的“風輪”。而“龍卷風”呢,只能算作“小小風輪”了。
再次提請大家注意,“風輪”與空氣無關,它指的是“動轉”之力,或者“運轉”之力。甚至包括咱大家的血液循環在內,所有的“運轉”都屬於“風大”,都來源於“風輪”。
由本段經文可知,所謂的“動轉”之“風大”,乃至於承載世界的“風輪”,都發源於最初的一念無明妄動——“明覺”。正因為有了“明覺”之明了,才變現出了“虛空”之昏昧;它們兩個相互對待而形成搖動,這個“搖動”持續成長,就形成了“風輪”。
有了“風大”之“風輪”來承載世界,再來看“地大”之“金輪”的形成: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此‘明覺’因為“虛空”而發生搖動,‘明覺’當中堅凝不動的部分,被確立為有礙之相,即是‘地大’。”
“那些構成世界的各類‘金寶’礦藏,就是虛妄‘明覺’當中所樹立的堅凝之相,因此便形成了巨大的‘金輪’來保持國土形狀。”
【堅明立礙】“明覺”當中堅凝不動的部分,被確立為有礙之相,即是“地大”。
雖然“明覺”之明了與“虛空”之昏昧,相對待而發生了搖動,但是,“明覺”當中還是有堅凝不動的部分,就被確立為有礙的“地大”。
【金寶】泛指金、銀、銅、鐵,以及各類礦石等堅固寶藏,都屬於“地大”。
【金輪】各類“金寶”礦藏共同構成的巨大輪體。地球的整個地殼,就是一個“金輪”,它漂浮在太陽系和銀河系之“風輪”當中,保持著咱這個娑婆世界的國土形狀。
有了“風大”和“地大”,再來看“火大”之形成: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由‘明覺’之堅凝積聚成了‘金寶’,而‘明覺’搖動則生出了‘風輪’。”
“於是,此‘風輪’與‘金寶’一動一靜便相互摩擦,所以摩擦出了‘火光’,它富於變化萬物之特性。”
【變化性】變化萬物之特性。
堅凝的“地大”之“金寶”,就咱這個世界來說,就是地殼,它是相對靜止的;而“明覺”搖動所生出的“風大”之“風輪”,它是在不停運轉的,其“動轉”性無處不在。於是,兩者一動一靜,必然要發生相互摩擦,便摩擦出了“火光”,屬於“火大”,它富於變化萬物之特性。
例如,所謂的“火山噴發”、“地震”等等,都是“風輪”與地殼動靜摩擦的結果,其中,往往伴隨有“火光”之類。
“火大”就是暖熱,也是熱能,只要有了它,就會催促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所以經文說,“為變化性”。
正是“火大”之變化性,從地殼當中催生了“水大”。世尊繼續說道: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金寶’與‘明覺’本是一體,故發生相互潤澤;又被‘風金相摩’而摩擦出來的‘火光’往上蒸騰,所以在‘金寶’之上誕生了一層‘水輪’,它浸含著十方國土世界。”
就咱地球來說,地殼之“金輪”本是“明覺”當中的堅凝部分,它倆本來一體,便會相互潤澤。這個“潤澤”被“風金相摩”出來的“火光”往上蒸騰,便在地殼上面覆蓋了一層“水輪”,也就是大海,大海水包圍著世界上所有的國土。
就這樣,在一念“明覺”當中,相續搖動變化出來了“風大”、“地大”、“火大”和“水大”。咱這個世界,從咱的“性覺必明”當中,隨著無明妄動之“明覺”忽然而出了。
因此,全世界的“四大”之運轉是否正常,是否協調,它取決於什麼呢?
答:取決於眾生的“心念”是否正常,是否協調。如果眾生普遍心地善良,慈悲不殺,和氣安詳的話,那麼,地水火風“四大”就會良性運轉,全世界就會風調雨順,沒有災難。
反過來,如果眾生普遍放縱貪欲,殺生食肉,勾心斗角的話,那麼,地水火風“四大”就會不良運轉,全世界就會風雨不調,災難頻發。
當然,其他眾生如何,咱通常管不了,只能夠適當提醒,人家不聽,就只好隨他去了。但是,作為一個佛陀的弟子,咱必須要管好自己的心,讓咱的心做到“心念”調順,不輕易陷入貪嗔癡當中。一旦陷入了分別執著,則需要及時醒覺,不可放縱與沉迷。
這並不容易做到,這就是咱學修的方向。如果做到了,毫無疑問,咱就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安寧,就會讓全世界的“四大”更加協調一些,更加風調雨順一些,災難更少一些。
因此,一個清淨、慈悲、善良、祥和的人,就是這個世界一分福祉。但願大家都成為這樣的人,世界才會更好。您想要利益眾生嗎?請首先如此淨化自己的心吧。
下面,是咱這個世界當中“四大”之間的變化關系,以及相應的現象: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火大’往上蒸騰,‘水大’往下沉降,在兩者發生交接的過程當中,形成了堅實的山河大地。其中,‘水大’勝過‘火大’則濕潤,成為大海;‘火大’勝過‘水大’則干涸凝結,成為大小陸地。”
“因為這個道理,因為‘火大’和‘水大’是相互交融而同在的,所以在大海當中,也時常會有火山噴發等‘火大’沖起;在大小陸地當中,也時常會有江河溪流等‘水大’灌注。”
【洲潬(音:灘)】指水中的大小陸地。“洲”乃較大的陸地;“潬”是“灘”的通假字,指較小的陸地,也包括島嶼等。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水大’之勢力劣於‘火大’之勢力,就向上凝結為高山。因此,山石之間相互敲擊則會發生‘火花’,屬於‘火大’;山石熔化了以後也會成為熔漿,屬於‘水大’。”
這真是“水中有火,火中有水”呀!俗話說的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其原因也在於此。“水大”與“火大”之性,如此遍布於世界國土當中,而皆發源於“明覺”之心。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地大\’之土壤,其勢力遜於‘水大\’之勢力的時候,就會生長抽發為草木之類。因此,林木遇到火燒,把其中的‘水大\’蒸干了以後,就會變成‘地大\’之灰土;而樹木的枝葉使勁擰絞,便會流出‘水大\’之液體。”
【薮(音:叟)】聚集的意思。
【絞(音:攪)】扭轉,擠壓。
這是“地大”和“水大”的交互演變,花草樹木等因此而抽發成長。
於是,山河大地草木就這樣形成了。其中,無非是“四大”之間的相互變化而已。
關於“世界相續”,世尊小結道: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就這樣,妄心與妄境界交互發動,而生起了‘四大’;‘四大’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因緣,便成就了山河大地草木之類。因為這樣,才有了‘世界相續\’。”
【交妄發生】妄心與妄境界交互發動,而生起了“四大”。
所指的就是前文“覺明空昧,相待成搖”,等等一系列變化。其中,“覺明”是妄心,“空昧”是妄境界。
隨著“風大”、“地大”、“火大”和“水大”之形成,它們還會相互激蕩轉變,於是,便有了世界的持續演變,即:成、住、壞、空,等等,名為“世界相續”。
關於世界的起源,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之說,與《楞嚴經》“世界相續”之描述頗多相似之處。不過,據蕅益大師《楞嚴文句》所說,“但彼不說唯心所現,便非正因緣境。”就是說,古人並未明言“太極”乃唯心所現,因此,不可以作為修行的正確依據。
就其中的相似之處,蕅益大師是這樣描述的,今錄出供大家參考:
“經文所稱‘覺明空昧’,即彼所稱‘太極’;太極圖中,半白半黑,黑表‘空昧’,白表‘覺明’也。相待生搖,風輪持世,即彼所謂‘太極動而生陽’。以其周行地外,計以為天也。堅明立礙,金輪持國,即彼所謂‘動極復靜,靜而生陰’。以其成形於內,計以為地也。火光為變化性者,即彼所謂‘體陰用陽,離之象也’。水輪含十方界者,即彼所謂‘體陽用陰,坎之象也’。所以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正仿佛此惟心四大。但不達惟心,故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耳。”等等。有興趣的同修,請參閱《楞嚴文句》卷四。
其次,是“眾生相續”的具體情形: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還有,富樓那,‘明覺’之虛妄並非其它,以為‘性覺必明’就是其過失所在。”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明覺”之虛妄並非其它,以為“性覺必明”就是其過失所在。
其中,“覺明”乃是“性覺必明”的省略。請參照前文:“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等等。
緊接著,世尊繼續開示“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的具體情形: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所明’之妄境界既然已經建立,‘能明’之妄心理體也就無法超越妄境界的范疇了。”
“因為這個緣故,妄心之‘聽聞性’超不出‘聲塵’的范圍;妄心之‘見性’超不出‘色塵’的范圍,等等。”
“由於‘所明’之妄境界當中顯現了色、聲、香、味、觸、法等虛妄六塵,與其對應的‘能明\’之妄心也就分開為見、聞、嗅、嘗、覺、知等虛妄六根,而失去了本來的圓融互用。”
其中內容,請大家仔細體會。
總之,“能明”之妄心屬於阿賴耶識之“見分”,它隨著妄境界(即阿賴耶識的“相分”)之六塵而分開為“六根”,於是有了“眾生”。錯認“六根”為我,就是眾生。
反過來呢,咱大家修行,一旦破盡“五陰”覆蓋,後文第十卷所謂“識陰若盡”,將能夠六根互用,並從“六根互用”當中,證入等覺菩薩之金剛干慧地,而“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實修用功的下手處,則如《楞嚴經》第六卷所說,應當選擇一根來返照觀察,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尤其是耳根圓通,特別適合於娑婆世界的眾生。如偈頌曰: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花。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因此,《楞嚴經》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完全開顯了“眾生”的來歷,反之呢,也就徹底顯明了成佛之路。所以,大家仔細學習,學明白了,也就知道了修行方法,並自然擁有成佛之信心了。
有了虛妄的“六根”與“六塵”,便會執著於“六根”為我,就顯現為“中陰身”,再隨著因緣而投生,於是有了胎、卵、濕、化四類眾生,名為“四生”,生生不息。
以下就是“眾生相續”的具體過程,世尊繼續說道: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中陰身與父母屬於同類業緣,便會發生相互糾纏,而入胎為‘胎生’,或者入卵為‘卵生’;中陰身與濕暖之氣相合,就會托形為‘濕生’;中陰身離開舊身體奔赴新身體,就會顯現為‘化生’。”
“以‘胎生’為例,中陰身由於‘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之無明習氣的緣故,而到處尋找‘明相\’,終於,在同類業緣的感召下,見到了有緣父母所在之處有些光明,便奔赴過去,現出了父母交媾的色相場景;中陰身一旦看清楚,就會隨著業力習氣而發生愛欲之想。”
“其中,同性別相排斥,屬於‘異見\’,便會發生憎恨之心,即男孩兒比較憎恨父親,女孩兒比較憎恨母親;不同性別相吸引,屬於‘同想\’,便會發生愛戀之心,即男孩兒比較喜愛母親,女孩兒比較喜愛父親。”
【同業相纏】指胎生和卵生。
【合離成化】“合”指濕生,“離”指化生。
【見明色發】指中陰身見到了“明相”,其中現出了父母交媾的場景。
【明見想成】指中陰身見到有緣父母交媾,便會隨著自己的宿世習氣而發生愛欲之想。
【異見】指同性別之間的相互排斥之心念。
【同想】指不同性別之間的相互吸引之念想。
這段經文特別簡略,上面是大體補全了之後的樣子,意思就比較清楚了。當然,以上只是中陰身所見之境界,其父母通常並不知曉。緊接著,便會發生入胎: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
“中陰身有了愛欲之後,便會加入到父母交媾當中,男孩兒試圖取代父親,女孩兒試圖取代母親;這個愛欲之想注入其中,成為受生的種子。於是,中陰身隨著愛欲之想被吸納進了受精卵當中,形成胎兒。”
“通常,在父母發生交媾的時候,就會吸引來同類業力的中陰身。因此,隨著中陰身的加入,因緣具備,便形成了有活力的胎兒,在母體當中逐漸生長發育,例如,胎兒生長的頭七天,名為‘羯羅藍’,意思是‘凝滑’;第二個七天名為‘遏蒲昙’,意思是‘疱’,即肉包,等等。”
【交遘(音:夠)】指發生男女關系,在動物則為交配。“遘”:相遇。
據蕅益大師《楞嚴文句》,胎兒生長發育的前五個七天(前五周)狀況如下:
頭七天(第一周):名為“羯羅藍”,猶如“凝滑”;
二七天(第二周):名為“遏蒲昙”,其狀如“疱”;
三七天(第三周):名為“蔽屍”,意思是“軟肉”;
四七天(第四周):名為“羯南”,意思是“堅肉”;
五七天(第五周):名為“缽羅奢佉”,意思是“形位”,四肢形成了。
當然,這些內容也都來自於經論,只是蕅益大師並未注明出處。比對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會發現這些描述非常准確而形象,在古代印度,這只能依靠佛陀或聖者們的神通力才可以觀察到。
據說,當夫妻發生關系的時候,招感來的中陰身可能會有多個,於是,就會發生競爭,因為,做“鬼魂”的日子並不好過,四處漂泊,極不安定,誰都想盡早投胎做人。不過,最後競爭的勝利者,是比較有福德,且與父母緣分較深的那個中陰身,此時,最大的力量來自於“福德因緣”,也是中陰身與父母之間的“業緣”。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就這樣,胎、卵、濕、化四生,隨著中陰身各自的相應業緣而投生。”
“其中,卵生是由於欲望之念想而投生;胎生是由於情愛而投生;濕生是由於與濕暖之氣相合感應而生;化生是由於厭離舊體奔赴新體感應而生。”
於是,世尊對於“眾生相續”小結道: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胎生之‘情’,卵生之‘想’,濕生之‘合’,化生之‘離’,胎、卵、濕、化四生相互之間還會發生因緣轉變。”
“總之,六道眾生所有的隨業受報,都將會追隨著業緣而上升或墮落。因為這樣,才有了‘眾生相續’。”
【逐其飛沈】追隨著業緣而上升或墮落。其中,“飛”指“上升”,“沈”指“下沉”。在六道輪回當中,天界最高,福德受用最是勝妙安樂;地獄最低,受用也最苦。
第三,是眾生“業果相續”的具體情形。其中,殺、盜、YIN三業是其根本。世尊繼續說道: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富樓那,眾生之間,因欲想與情愛糾結在一起,產生了情愛牽掛而無法分離。於是,就有了一切世間當中,從父母到子子孫孫的相續生育不停。這些都是以情欲之貪婪為根本而發生的。”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於是,就有了一切世間當中,從父母到子子孫孫的相續生育不停。
其中是有深意的,那就是說,同一個家族當中,許多已逝去的長輩,如果有資格轉世做人的話,往往還會投生在本家族當中,給晚輩做子女。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為家族做出了許多貢獻,也參與了其中種種或情或愛的糾纏,業緣在此啊。業力如是不可思議,人世間的顛倒如是不可思議。
【欲貪】情欲之貪婪。
在煩惱當中,通常說來,有“貪、嗔、癡、慢、疑”五種根本煩惱。其中,“貪”煩惱最為根本,它可以統攝一切煩惱,是煩惱之源頭。
因此,這裡的“欲貪”也包含了“欲嗔(由情欲所引發的嗔恨)”、“欲癡(由情欲所引發的愚癡)”、“欲慢(由情欲所引發的傲慢)”和“欲疑(由情欲所引發的猜疑)”等煩惱。
“欲貪”之情和欲,大體屬於“YIN業”的范疇,或者是由於“YIN業”間接引發。因為,所有“親情”的內在紐帶,其源頭都是“YIN欲”,都圍繞著夫妻關系而展開。如前文“眾生相續”當中所說,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因緣,其實,也是建立在中陰身投胎時,對於父母的“YIN欲心”之基礎上的。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欲貪\’與情愛相互滋養,就會為了情愛而貪愛色身,這個貪愛一發作就無法收拾。於是,就有了一切世間當中,胎、卵、濕、化四生相互之間,隨著力量強弱不同而發生的弱肉強食。這些都是以殺害來滿足色身貪婪為其根本。”
眾生之間為啥要相互殺害?為了滿足色身的營養,也就是為了滿足色身的貪婪。把色身滋養好了以後干啥呢?歡樂於情欲。因此,“殺貪”來源於“欲貪”。
同樣,下面的“盜貪”也是來源於“欲貪”: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因為人吃羊的肉,這似乎是約定俗成,殊不知,羊死了以後一旦投胎為人,他們也會吃羊肉;而他們吃的那些羊是誰呢?恰恰是以前吃過它們肉的那些人,如今投胎做了羊。”
“就像這樣,包括所有的十類眾生在內,都在死死生生的輪回當中,隨著業力而相互吃食。它們與這些惡業相伴隨而生生死死,即使到無邊的未來也不會窮盡。這些都是以盜食來滿足色身貪婪為其根本。”
【十生之類】在《楞嚴經》第七卷所講的“十二類眾生”當中,除去第六無色眾生,所謂“空散消沉”之類;以及第八無想眾生,所謂“土木金石”之類,除這兩類之外的十類眾生,它們相互之間弱肉強食。具體種類,後文再詳細介紹。
所謂的“盜貪”,其實就是強行吃了人家的肉,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有人立馬就會不滿了:咋是“強行”呢,老子花錢了呀?
答:大爺,您是花錢了,可錢歸了屠夫和中間商,等等,被吃的動物們能得到什麼呢?因此,只不過相當於吃肉的人們,大家花錢雇了凶手(屠夫)殺害了動物們,又花錢雇了廚師把動物們的肉燒成了菜肴罷了。這一切,何曾得到過動物們的同意呢?又有誰會同意呢?
在戒律學當中,“偷盜”的含義是“不與取”,換句話說,就是人家沒同意給你,你強行奪去了,或者偷偷地弄走了那些本不屬於您的東西。其中,也包括動物們的東西和鬼神們的東西在內。慈悲的佛陀,不僅僅重視“人權”,也同樣平等地重視“動物權”和“鬼神權”。動物們,尤其是野生動物們,人家的身體屬於它自己,可是,卻被凶殘的人類給剝奪了。
因此,對於動物們來說,喜歡吃肉的人們,不過是有錢有勢的“兩腳強盜”罷了。它們怎會不懷恨於心呢?
於是,在臨死的時候,在被鋒利的刀子宰割的時候,在被活生生烹煮的時候,在萬般痛苦之時,它們通常都會有這樣的願望:將來一旦做了人,有錢有勢了,也要花錢吃你們的肉,也要讓你們嘗嘗被利刃宰割的滋味。
這是天經地義的要求,早晚會實現的。所以,善良的人們,請盡量不要吃食動物們的身體,那不過是些血肉淋漓的屍體而已,貪吃的人,早晚會被業力所牽引,要去還債的。到了那個時候,嘿嘿,您的叫喚聲再響,恐怕也沒轍咯。
記得在北歐的某些地區,在接近北極圈的冰面上,有些人群近代以來一直在從事一個極其冷酷無情的行業——屠殺小海豹,僅僅為了謀取海豹寶寶們的那張嫩皮。這,就是典型的“盜貪”。
不過,依據《楞嚴經》,如今,正在被屠殺的那些小海豹們,或許,正是逝去的先人們投胎而來,來還債的。而正在屠殺小海豹的那些強壯的人們呢?或許,恰恰是那些被先人們用錘子敲擊頭部而亡的海豹寶寶們投胎而來,來討債的呢。
——這是不是有些殘酷?是不是又有些好笑呢!
不過,當腦袋活生生被錘子敲碎的時候,誰還笑得出來呢?誰不後悔呢?
不要等到那時才後悔,那就來不及了。世尊說得好:“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有些同修,總是感慨自己如何如何地不順利,不如意,不能夠得到家人支持,不能夠發財,不能夠出家,不能夠得遇明師,不能夠開悟,不能夠證果,不能夠上天入地,等等。殊不知,能得到一個人身,能夠聽聞學習佛法,能夠有基本的衣食受用,這,已經是莫大的福報了。咱只有好好珍惜的份兒,哪有抱怨的必要呢。
學佛,大家要向前看,眼光要長遠一些,看看未來之因果,多關心一下自己內在的“不生滅性”,要對它負責。至於外面的這些生活小事,事業前程,人際關系等等,能放下就放下,能簡單就簡單,能不管就別管。在凡夫地,只有靜修才是第一選擇。這個機會,只有靠自己去創造,去爭取,去善巧抉擇。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YIN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於是,一切眾生之間,你欠我的命,我欠你的命;你還我的債,我還你的債。如此業緣相續,就算經過了百千萬劫,還是常在生死輪回當中而無法解脫。”
“你愛我的心,我愛你的意;你憐惜我的美色,我仰慕你的英俊。如此業緣相續,就算經過了百千萬劫,還是常在情愛糾纏當中而無法解脫。”
“這些都是以殺生、偷盜、YIN欲三種業為根本。因為這樣,才有了‘業果相續’。”
以下是世尊對於“三種相續”的小結,同時,也全面解答了富樓那尊者關於“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的提問。世尊說道: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富樓那,世界相續、眾生相續和業果相續,這三種錯亂顛倒之相續,都是從‘覺明’之‘明了知性’當中,因為‘明了知性’而發生了虛妄境界相,它是‘所明’;對應著‘所明\’而產生了‘能明’之妄見。”
“於是,在能所對待之搖動變化當中,四大發生,並顯現出山河大地、國土眾生等等一切有為境界相,它們不停地遷流變化,遵循著成、住、壞、空的次序,不斷地循環往復。”
所謂的“覺明明了知性”,也就是前文之“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既然錯認為“性覺”必然是“明了”的,那麼,“明覺”也就應運而生了。此“明覺”的內容,就是具有“明了知性”。在這個“明了知性”的促動下,發生了“境界相”之虛妄境界和“能見相”之妄見。其後,“四大”搖動發生,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也就陸續紛然而起了。
三種相續一旦發起,就將會遷流變化不停,生生滅滅不息,不斷地循環往復。眾生呢,也就迷失了本自如如的“性覺”與“本覺”。
到這裡,世尊已經充分解答了富樓那尊者關於“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的疑問,並將其開顯為三種相續。不過,這又引起了尊者對於“有為習漏”的疑惑。
另外,富樓那尊者關於地、水、火、風四大之性,為何能夠一同周遍法界的疑問,世尊將在後文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