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四(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楞嚴經》輕松學 卷四(之三) 對於“清淨本然”之妙覺性當中,忽然就發生了“有為習漏”之種種境界相,富樓那尊者心懷疑慮,便繼續向世尊請法: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富樓那尊者說道:如果這個‘本妙覺明’之妙覺性,與如來心是平等一如的,在如來不會增加,在眾生也不會減少。卻無緣無故地,忽然出生了山河大地,等一切有為境界相。” “如來您如今已經圓滿證得了‘妙空明覺’之妙覺性,那麼,山河大地等一切‘有為習漏’,何時將會重新產生呢?” 【本妙覺明】可以理解為前文“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別稱。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等等。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與如來心是平等一如的,在如來不會增加,在眾生也不會減少。 所以說“眾生皆有佛性”,乃至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謂的“成佛”,也只是歸其本來而已,並不會得到些什麼。因為,咱的心之本性,就是如來心。 【妙空明覺】後文叫做“妙覺明空”,正顯示如來與眾生共有之“妙覺性”乃是即“覺”即“明”即“空”的,“覺”則智慧朗照;“明”則普現萬法;“空”則洞達無礙。如是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它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妙明真心”,等等。 【有為習漏】一切“有漏習氣”之總稱。“有為”與“有漏”是近義詞,其含義大體相仿,都是指生滅心與生滅法。 由於富樓那尊者,仍未覺悟到“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有為習漏”都是如幻不實的,本不曾生,亦無可滅,當處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當處即是如來法身。只是,被眾生之虛妄心錯認為是“山河大地”等等而已。 這就好比迷路的人一樣,道路本來很通暢,東、西、南、北清清爽爽;可是,他一迷惑,就把方向搞錯了,並不是道路改變了呀。 於是,世尊以比喻來回答富樓那尊者的疑問。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佛陀回答富樓那尊者:就好比一個迷路的人,在某個城鎮村落當中,錯把南方‘迷惑\’為北方。那麼,他的這個‘迷惑\’,到底是因為‘迷路\’才有的,還是因為‘覺悟\’而生出來的呢?” 【聚落】人群聚居之地,如城、鎮、村落等等。 這個比喻當中,“迷路人”比喻一切眾生;“迷惑”比喻無明;“迷路”比喻錯認出山河大地等一切有為習漏;“覺悟”比喻成佛。 那麼,問題就變成了:咱的這個“無明”究竟來自於哪裡呢?它是來自於“有為習漏”,還是來自於“成佛”呢? 請看富樓那尊者的回答: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富樓那尊者回答:這個迷路人的‘迷惑’,既不因為‘迷路’而有,也不因為‘覺悟’而出生。” “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迷路’本沒有根由,它是虛妄不實的,怎可以說‘迷惑’因它而有呢!一旦‘覺悟’之後,更不會生出來‘迷惑’了,怎可以說‘迷惑’是因為‘覺悟’而出生的呢!” 把這個比喻解讀出來,那就是: 所謂的“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等等”本沒有根由,都是虛妄不實的;因此,“無明”不因為這些而有。一旦“成佛”以後呢,更不會再有“無明”。連“無明”都沒有,又哪裡會再生出來“山河大地有為習漏”呢! 至此,富樓那尊者的疑問,其實已經不攻自破了。以下,是世尊的逐層剖析: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雲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否)? “佛陀說道:那位‘迷路人’正在迷途之時,忽然遇到了明白人,為他指示出正確的方向,讓他‘覺悟’了。” “富樓那,你怎麼看呢,這個人縱然曾經迷路,但是,他還會對這個聚落產生‘迷惑\’嗎?” 【倏(音:書)】忽然,迅速。 不也,世尊。 “富樓那尊者回答:不會再產生‘迷惑’了,世尊。” 同理,眾生“成佛”以後,也不會再有“無明”了。沒有了“無明”,所謂的“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等等,也就不會再發生了。 對此,有人頗有質疑:請問,既然成佛以後就沒有了“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等等,那麼,世尊是否見到了當前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生死輪回”呢? 答:豈不聞拘留孫佛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世尊如此見於身心,亦當如此見於“山河大地”及“一切生死輪回”。 於是,在比喻之後,世尊予以如實宣說: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富樓那,十方世界一切如來也是如此。這個所謂的‘無明迷惑’,它沒有任何根由,其本性畢竟如空。” “如來往昔為眾生之時,也本不曾有過‘無明迷惑’,只是因為錯認,而似乎有了‘迷情妄覺’。如來已經徹底覺悟‘迷情’,所謂的‘無明迷惑’也就隨之永滅了;本覺當中不生‘迷情’的緣故。” ——如何是“如來”? 答:《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意思是說,所謂的“如來”,也就是一切法的如如之性。此“如如之性”在眾生而不曾丟失,在諸佛也不曾得到。其中,本沒有“無明迷惑”,它不曾陷入生死輪回,也不曾落入妄想煩惱當中。 請大家注意,陷入生死輪回的,不是“本覺”,而只是咱的“迷情妄覺”,它是“妄覺”,也就是虛妄的。一切生滅心,一切分別妄想,都屬於“妄覺”;而“生滅心”之最底層,恰恰即是“如如之性”。換句話說,咱的“生滅心”當中,本有“不生滅性”,請努力找到它,那就是最初的覺悟。 那時,您也就開始了成佛之路。 那時,從修行佛法來說,叫做“入門”。所以呀,《壇經》當中,五祖說神秀大師還在門外。而二十四歲的盧行者呢,卻已經入門了。 不僅“生滅心”當中本有“不生滅性”,一切“生滅法”當中,也同樣本有“不生滅性”。以是因緣,一切生死輪回常在大涅槃。如果能夠明達於此,時時明了於“不生滅性”的話,那就叫做“是人即獲無生法忍”,那便超越了世間禅定,成為“常在人間不在世”的菩薩了。《圓覺經》所謂“相在塵域……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是也。 為了進一步開顯如此微妙之法義,世尊繼續用比喻說道: 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花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也如同患眼病的人,所見到的‘空中’花之幻覺一樣,眼病如果痊愈了,‘空花’就在虛空當中消失了。” “可是,忽然有一個人,他卻在‘空花’消失的地方,仍舊等待著‘空花’再次產生。依你來看,這個人到底是愚癡還是智慧呢?” 【翳人】患眼病的人。“翳”即眼病。 【空中花】也叫做“狂花”,還叫做“空花”,就是指患眼病的人,由於幻覺,而見到的虛空當中的星星點點之光亮,並非實存,純屬幻覺。 如佛所說,咱大家所見到的一切山河大地等等景象,都好比“空中花”一樣,並非實有的存在,純屬幻覺。或許大家認為這只是一個理論,不過,一旦咱們實證了“如幻三昧”,則將如實觀察到諸法如幻,那時,“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下面是富樓那尊者的回答: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尊者說道:虛空當中本沒有‘空花’,只是病人因幻覺妄見到了‘空花’起起滅滅而已。見到‘空花’在虛空當中消滅,已經是顛倒妄見了;還想等‘空花’再次產生,這樣的人實在是癫狂到了極點。哪裡還用問這個狂人是愚癡還是智慧呢!” 芸芸眾生皆是如此之“狂人”,不知塵世當中的一切本是“空花”,非要拼命地讓“空花”去結出累累碩果。費盡了千辛萬苦,縱然結出了“空果”,終究是一場夢幻而已。何如親見“不生滅性”,一舉摧破夢幻泡影來得爽快呢。 於是,對於富樓那尊者的疑問,世尊進行小結: 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佛陀說道:就像你所理解的那樣,怎麼能夠問諸佛如來之‘妙覺明空’當中,何時將會重新產生山河大地等有為習漏呢?” 【妙覺明空】即前文“妙空明覺”之別名。 就是說,諸佛如來“妙覺明空”當中,從來不曾產生過山河大地等有為習漏;一切眾生本具之“妙覺明空”也是一樣,其中“無有少法可生,亦無有少法可滅”。而所謂的“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等等,所謂的“生死煩惱”等等,不過是“錯認”和“妄覺”罷了。 一旦從“錯認”和“妄覺”當中覺醒之後,便會發現一切眾生從來不曾離開過大涅槃,所謂“一切眾生常在涅槃而不知”是也。 因此呢,親見“不生滅性”的一剎那,禅師們發現自性本無煩惱,本來光明自在,只是以往因妄想分別而作繭自縛罷了,豈不冤枉!從此,又怎肯沉湎於其中呢? 所以,真正的大乘悟道者是不會懶散放逸的,他們或許啥都不做,但他們的心必然常契合於“不生滅性”,那裡,沒有妄想分別,沒有精進與懈怠,更沒有“實存的”山河大地與有為習漏。 如此看來,富樓那尊者前文所問:“……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這一問,就已經落在“分別執著”當中了,就已經把“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等等當做是實有的了。這就和等待著“空花”再次產生的那個人一樣,實在是癫狂之極呀。 最後,世尊再次運用比喻,來彰顯如來成佛之後,將不會再發生“有為習漏”。世尊繼續說道: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又好比金礦當中混雜著真金,一旦把其中的黃金提純出來,就不會再變成混雜的礦石了。” “還如同木頭一旦焚燒成灰燼,就不會再變回木頭了。諸佛如來成就的菩提涅槃也是如此,其中,不會再重新發生‘有為習漏\’了。” 【精金】即:真金,或純金。 到這裡,世尊圓滿解答了富樓那尊者關於“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的疑問。另外,前面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答,就是富樓那尊者對於“四大”如何能夠共存於法界的疑問。 對此,世尊說道: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你前面還曾經問道:既然地水火風四大之性,都是圓融周遍於法界的,所以你質疑‘水性’與‘火性’為何不會相互沖突。並詢問,‘虛空’之通暢無礙與‘地大’之堅實不通,如果同時周遍於法界的話,按道理,兩者之間是無法相互包容的。” 世尊陳述了問題之後,便予以解答: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富樓那,就比如虛空,其體性並不屬於各種境界相,但是它也不會拒絕各種境界相的發生與顯現。” 【發揮】此處的含義大約是:發生與顯現。 清淨本然之“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可思議,難解難入,因此,世尊再次運用比喻,來進行方便講說。在這裡,世尊用“虛空”來比喻如來的“妙覺明空”。 “虛空”本無所有,它沒有任何屬性,故名“虛空性”,也簡稱“空性”。但是,它並不是絕對的虛無,它具有著“包容”與“顯現”的微妙功用,在這一點上來說,“虛空”與“妙覺明空”是一致的。 如何是“虛空”的“包容”與“顯現”呢?如何是“不拒彼諸相發揮”呢?世尊繼續說道: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霁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道理何在呢?富樓那,在那廣大的‘虛空’當中,陽光照耀則有‘光明之相’;烏雲屯聚則成‘昏暗之相’;有風吹過則發生‘搖動之相’;雨過天晴則出現‘清明之相’;霧氣凝結則化作‘渾濁之相’;塵土飛落則形成‘陰霾之相\’;水面澄淨則呈現出水天一色的‘映照之相’。” 【霁】雨過天晴。 【霾(音:埋)】空氣中懸浮大量煙塵,而天色晦暗。 世尊以“虛空”比喻如來“妙覺明空”,以上述“七相”比喻“七大”,只是總體比喻,並不形成一一對應。 總之,猶如“虛空”本無自性,而能夠包容並顯現出“七相”等一切境界一樣;“妙覺明空”同樣是本無自性,也同樣能夠包容並顯現出“七大”等一切境界。 而且,上述“七相”從現象來說,其中充斥著相互矛盾,但是,卻一同平等地包容於“虛空”當中,並不會發生沖突。同理,“七大”之間看似矛盾重重,但是,卻一同平等地遍布於“妙覺明空”當中,並不會發生沖突。 不僅如此,此“七相”還是畢竟如幻的,無有來歷可得。“七大”亦復如是。原因何在?請看世尊的進一步解說: 於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 “你怎麼看呢?像這些各種各樣的有為境界之相,到底是因為那些‘日、雲、風、霁、氣、土、水’而產生的,還是因為‘虛空’而產生的呢?” 【殊方】各種各樣的。 下面,世尊以“日照則明”,陽光照耀則有“光明之相”為例子,代表“七相”來論述其產生因緣。 世尊說道: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如果‘光明之相’是因為‘日照’而產生的,富樓那,要知道在‘日照’之時,既然到處都是太陽的‘光明之相’,則世界的十方虛空也一同顯現為太陽之相,可為什麼天空中還會看見一個圓圓的太陽呢?” 這個“光明之相”固然離不開太陽,但是,它不完全是“太陽”本身,也不僅僅來自於“太陽”,其中還有“虛空”的參予,甚至還有咱大家“見性”的參予。 因此,不能說“光明之相”是由“太陽”產生的。那麼,它是否由於“虛空”產生的呢? 世尊繼續說道: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如果是‘虛空’產生了‘光明之相’,那麼,‘虛空’就應該可以隨時自己照出‘光明之相’來才對。可是,為何到了半夜,雲霧遮住了月光和星光之時,卻是一片黑暗,‘虛空’就生不出‘光明之相’來了呢?” 半夜沒有了“太陽”,雲霧又遮住了月光和星光,此時,在大自然當中,就是一片漆黑。這就證明,“光明之相”也不來自於“虛空”。 於是,對於“光明之相”的來歷,世尊得出如下結論: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所以,應當知道,這個‘光明之相\’,它既不來自於‘太陽\’,也不來自於‘虛空’;同時,它也離不開‘太陽’和‘虛空’,它就是‘太陽’和‘虛空’的幻化之相。” 同理可知,上述包括“光明之相”在內的“七相”,都是“虛空”和“日、雲、風、霁、氣、土、水”的幻化之相。 把這個比喻解讀出來,則意味著,“七大”之相都是如來“妙覺明空”的幻化之相。“地、水、火、風、空、根、識”本無來處,本來都是“妙覺明空”本身,因此,它們之間不會發生任何沖突。 (根據蕅益大師《楞嚴文句》,以下經文順序有所調整。大師認為,“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雲何诘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復問不相容者?”這段經文應當放在“宛轉虛妄,無可憑據。”之後,是流傳當中的錯誤。) 於是,在比喻說明之後,對於富樓那尊者的疑問,世尊予以正面解答: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如來的‘真妙覺明’也是如此,就像‘虛空’當中隨著‘日、雲、風、霁、氣、土、水’而發生‘七相’的道理一樣。” “隨著你的心量和業緣,應當有‘空大’顯現,就會有‘空大’顯現。‘地、水、火、風、空、根、識’都是一樣,應當有哪個顯現,就會有哪個顯現。” “如果‘七大’應當一同顯現呢,就會一同顯現。” 【真妙覺明】即前文之“妙空明覺”和“妙覺明空”之別名。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及“妙明真心”,等等。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隨著你的心量和業緣,應當有“空大”顯現,就會有“空大”顯現。 這就是“萬法唯心”,“心量”是心,“業緣”也是心。所謂的“業緣”,都是因心而造作出來的,也都是心本身。 此“七大”在如來“真妙覺明”當中的顯現,也就是在咱大家之“真妙覺明”當中的顯現,將會遵循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以及“偱業發現”的規律而顯現。哪個應該顯現,哪個就會顯現。 甚至於,如果“七大”應當一同顯現,那就會一同顯現。為什麼會一同顯現呢?難道這“七大”之間沒有矛盾和沖突嗎? 對此,世尊說道: 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 “為什麼能夠一同顯現呢?富樓那,就比如在一個水面上現出了太陽的影像,有兩個人都看著水裡的太陽,沿著水邊往東西方向各自行走。於是,便各有一個太陽的影像隨著兩個人一同而去;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行,本來就沒有一定標准。” 【准的】標准,依據。 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水月各不同”,猶如一個月亮可以普現千江,同時顯現出千百種不同姿態一樣;“真妙覺明”也可以同時顯現出“七大”之性,各自不同,而並不會相互沖突。 太陽只有一個,水中的太陽影像卻是兩個,並跟著人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行,對此: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對於這個現象,不應當問難說:太陽本來只有一個,為何卻成了兩個,而且一個往東,一個往西呢?既然各人都有一個太陽隨著他走,水裡就有了兩個太陽;可是,天上為何卻只有一個太陽呢?” “像這樣顛過來倒過去地反復思維,純屬妄想,沒有任何依據和意義。” 所謂的“宛轉虛妄,無可憑據”,一切妄想分別都是如此。芸芸眾生在圓滿一如的“妙覺明空”當中,因為妄想和業力而現出了“七大”之種種景象,又不知種種景象無非是“妙覺明空”本身,偏要去進行種種分別取捨,如此輾轉迷惑,越來越深,生死輪回也就隨之無窮無盡了。 對於富樓那尊者關於“四大”一同周遍法界,為何不會相互沖突,而能夠相容的疑問,世尊進行小結: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在‘妙覺明空’當中觀察‘七大’之相,應當知道,‘七大’本來虛妄,無法指出其來由。” “就好比不應當要求‘空花’去結出‘空果’一樣,你怎麼可以再追問‘水性’和‘火性’為何不會相互沖突呢?” 【邀】此處是“希求”、“要求”的意思。 明知是“空花”,是幻覺,還要希求它結出果實,也就是“空果”,這是多麼地荒謬呀。同樣,明知道“四大”,乃至於“七大”都是虛妄的,都是“妙覺明空”的幻化顯現,卻還要追問,為何“水性”和“火性”不會發生相互沖突。這其實是同樣的荒謬,沒有任何憑據和意義。 說到底,這都是“妄想執著”之過失也。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復問不相容者? “在‘妙覺明空’當中觀察‘七大’之性,應當知道,‘七大’之性本來真實不虛,都是‘妙覺明心’本身。” “此‘妙覺明心’當中,本來就沒有實在的地、水、火、風‘四大’之性;你怎麼可以再追問‘地性’和‘空性’為何不會不相容呢?” 【妙覺明心】即“妙覺明空”之別名,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等等。 如果修行人明達於“四大”本空,乃至於“七大”本空,一切分別執著都將無法安立。同時,此“明達”之心並不屬於斷滅,它也不在“七大”之外,它就是法界全體,就是本然覺性,故名“妙覺明心”,也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如何是“七大”本空? 答:“七大”雖然時時現前,卻沒有任何實質內容,不曾有一絲一毫在咱的“心念”之外,故名“本空”。要知道,“心念”尚且了不可得,何況因“心念”而顯現出的“七大”幻相呢。 透徹地覺悟如此妙理,就算叫做“悟解”,也是了不起的覺悟。聖僧寶志禅師《大乘贊》第十首說得清楚: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無有階梯; 勘歎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勞一生虛過,不覺日月遷移; 向上看他師口,恰似失奶孩兒。 ……” 這個透徹的“悟解”,必然建立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否則,是無法做到“了本”的。而“向上看他師口”,禅師是在批評那些死記硬背的人,批駁那些把佛法當做學問來研究的人,那些人只會拾人牙慧,不懂得回光返照,他們與道越來越遠,就好像沒了娘,也沒了奶的嬰兒一樣,豈不是死路一條麼。 《楞嚴經》學習到這裡,大家應當可以明白,也應當可以充分相信,所謂的“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等等,乃至於一切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之性,毫無真實可言,本來就是如來之“妙覺明空”,也就是咱大家的“妙覺明心”,亦名“如來藏妙真如性”。 因此,所謂的“生死輪回”並非實際狀況,只是幻相;所謂的種種“有為習漏”並非實際存在,純屬幻覺。換句話說,到這裡,才知“煩惱習氣”是假,而其性本真,它常樂我淨,如如不異。就在您煩惱的時候,您的心性不曾煩惱,請找到它,明了它。它就是“妙明真心”,就是“如來藏性”,不要忘記了,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呀。 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與十方諸佛等無差別,不曾有絲毫缺少,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好,這樣踏實的“悟解”相當了不起,令人心安哪。但是,目前咱大家還在“有為習漏”的幻覺當中,或者說,分別執著的“習氣”還在,如何進一步化解它,並逐步開顯如來藏之秘密實相呢? 下面,世尊繼續為富樓那尊者,以及一切大阿羅漢,還有所有法會大眾,一切有緣眾生等等,來宣說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不可思議之秘密境界。 世尊說道: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富樓那,你們以為‘地大’之‘色性’與‘空大’之‘空性’會在‘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相互顛覆,相互取代。” “而實際上,‘如來藏妙真如性’能夠隨緣顯現為‘地大’之‘色性’,‘空大’之‘空性’,乃至於‘七大’之性,甚至於‘七大’同時顯現,等等,它們都是周遍於法界的,不曾相互沖突。” 【相傾相奪】相互顛覆,相互取代。 這就好比《圓覺經》當中所說的那樣:“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房間裡無論有多少盞燈,無論燈光什麼顏色,也無論其明暗程度如何;每一盞燈的光明都是遍滿於整個房間的。而且,燈光和燈光之間不會相互破壞,更不會相互取代,它們是平等而周遍的。 所以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啥意思呢?那就是說,每一個事物,無論大小,無論你我,無論美丑,其“本性”無處不在,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其作用呢,也都是平等周遍於法界的,故名“平等法界”。 往小處說,就咱這個人類社會來說,其實,每一個人的作用,在無形當中都是充滿全世界的。比方說,以這個世界的氣味為例,整個大氣層的氣味當中,有你的氣味,有我的氣味,有所有人的氣味,還有所有動物們的氣味,更有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的氣味,誰都不缺。而且,大家的氣味在大氣層當中是平等周遍的,是和融一體而難以區分的。 您隨便吐出一口氣,這口氣早晚會被所有的人分享到。同樣,您隨便起一個念頭,它影響的范圍必然是全世界,乃至於全宇宙,以及整個法界。此即“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勝義。 這已經不再是某種理論了,此乃法界之實相。它說明,您的心和您的作用本來就充滿整個法界。您就好比前面比喻當中,“如百千燈,光照一室”裡面的一盞燈,您的光明,本來就是遍照法界的。您的光明,和如來的光明是平等的。 因此,千萬不要小瞧自己,也不可小瞧別人,不可輕視任何東西。因為,人之“人性”,物之“物性”,空之“空性”,本來是三無差別,本來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無不遍滿、遍照於法界。 佛教不認為存在“造物主”,但是,也不否認“法性”之不生不滅,亘古長存。所謂“法性”,就是萬事萬物之本性,就是萬法之內在的“不生滅性”。它就是“毗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亦名“法身”,乃一切法共有的如如之性。在那裡,一切法之間,法法相通,法法平等,法法都可以隨緣現起,法法皆是毗盧遮那,法法都可以相互包容。 “七大”也是一樣,它們如此平等地遍滿於法界,既不會相互顛覆,也不會相互取代,而是相互包容。因此,在“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七大”可以隨緣顯現出種種境界。
|
|
|
|
|
|
上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四(之四)
下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四(之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