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輕松學卷五(之七)

  接下來,第十三位由普賢菩薩自述圓通: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接著,普賢菩薩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曾經是恆河沙數如來之法王子,常被如來贊為長子。十方世界如來每每教導其具備菩薩根性的弟子們,修習‘普賢行\’,此法就是因我而立名。”

  【普賢行】即實踐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其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也就是行菩薩道的主要內容。

  有人問:既然是行菩薩道,這“十大願王”當中為何沒有“度眾生”的內容呢?

  答:前八條的修行,度眾生的內容已經隱含其中,因為,佛陀真正能夠度眾生,所以需要“請佛住世”,等等。第九恆順眾生,應當善巧理解為:“恆順眾生之根機,而行教化與利益”,這正是“度眾生”之真義。

  有人把“恆順眾生”理解為:“任何事兒都順著眾生的意願去做”,這簡直荒謬透頂。試問:眾生心中充滿了貪婪,當滿足不了的時候,他們就要去偷、去搶、去殺人放火,等等,此時,他們要求您幫忙,或提供方便,難道您也要恆順眾生嗎?

  所謂的“度眾生”,究其根本,重點不在慈善事業,而在於“教化眾生”。因此,那些給人類帶來有益影響的偉大人物們,都是些宗教領袖、思想家、教育家、藝術家、科學家,等等。

  有些人,或許曾經強力影響這個世界,但是,其副作用通常更大些。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帝王之一的秦始皇,永遠也不可能與老子、孔子相提並論;後面兩位,才是中華民族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佛陀呢,則是這個世界無盡安樂的財富之源,沒有佛法,這個世界就沒有光明,只剩下了茫茫無盡的輪回苦海。

  普賢菩薩乃是即將功行圓滿的等覺大菩薩,《普賢行願品》雲:“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在娑婆世界的四大菩薩當中,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同居於上首。

  普賢菩薩以“行願力廣大”著稱於法界,故名“大行普賢菩薩”。下面,菩薩來介紹自己的廣大行願之功德: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世尊,我用‘心聞\’,就可以直接聽聞一切眾生的‘心聲\’,從而分別了知眾生的心境與見解。”

  “如果在恆河沙數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任何一位眾生心中發起了普賢十大願王之修行,我當時就會乘坐六牙白象,分身千百億而到達他那裡。縱然他由於業障較深,不能夠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摸頂加持,擁護他安慰他,讓他獲得成就。”

  【心聞】指“耳識”的自在了知之功用,此功用源自於心,故名“心聞”。

  普賢菩薩僅僅用“耳識”之了別,就能夠隨念了知一切眾生的心念與見解,而不必借助於“意識”之分別,故名“心聞”。究其根本,就是直接用“心”去“聽聞”眾生的種種見解。顯然,這是一種“六根互用”的功德。

  通常,咱大家要明白別人的想法,首先要聽他說話的內容,這用的是“耳識”;然後,“耳識”再把聽到的內容轉交給“意識”去分別,才能夠了解。可是,普賢菩薩不需要這麼麻煩,他直接用心來“聽聞”眾生的“心聲”,不需要任何思維分別,直接明白,充分了知。

  南北朝時期,慧思禅師出家後行頭陀行,日中一食,夜宿冢間,堅持坐禅並讀誦《法華經》和《無量義經》,禅師因行願廣大而與普賢菩薩相應,夢中見到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來為自己摸頂加持。夢醒之後,菩薩摸頂之處肉髻隆起,慧思禅師因此智慧開明,以前不通達的經文都變得一目了然。後來,慧思禅師成就了法華三昧,得到不可思議的證量,此乃獲得普賢菩薩加持的典范事例。

  而且,即便恆河沙數世界當中,有無數人同時發起普賢菩薩之廣大願行,菩薩也能夠同時分身千百億,乘坐六牙白象前往為他們摸頂加持,無一遺漏。這對於二十一世紀擁有所謂先進科技的人類來說,完全不可思議。

  那麼,普賢菩薩如此廣大願行之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最後,普賢菩薩自述圓通根本,回應世尊的詢問: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在因地的修證過程,以‘心聞清淨\’則發生智慧光明,能夠自在分別一切眾生之心,得‘心聞圓通\’最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圓通”當中“六識圓通”之第二“耳識圓通”,亦名“心聞圓通”。

  接下來,第十四位由孫陀羅難陀尊者自述圓通: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

  “接著,孫陀羅難陀尊者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在我最初出家,隨從佛陀入道之時,雖然能夠具足持守戒律,但由於在三昧禅修方面不夠深入,心念時常會散亂浮動,所以未能獲得無漏聖果。”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漢譯“艷”,乃尊者出家前的妻子之名;“難陀”漢譯“喜”,故“孫陀羅難陀”翻譯為“艷喜”。孫陀羅難陀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阿難尊者的堂兄。由於在佛陀座下,名叫“難陀”的人有多位,例如“牧牛難陀”等,故大家把他妻子之名加上來稱呼他,以示區別。

  【三摩地】“三摩提”之別譯,即“三昧”,指定慧等持之禅境。

  關於孫陀羅難陀之出家,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最開始,由於妻子孫陀羅美艷絕倫,據說是迦毗羅衛國第一美女,王子難陀對她愛戀不已,根本不捨得出家。可是,佛陀是他的親哥哥,緣分很奇特,只要一見到佛陀,難陀就會六神無主,就會說願意出家。於是,佛陀便命令阿難招剃頭匠為難陀剃度。

  剃頭匠剛拿起剃刀,因為佛陀不在場,難陀便恐嚇剃頭匠說:“你要是敢為我剃發,等我將來做了國王,我就砍斷你的手。”把剃頭匠嚇得不敢執行阿難的命令了。阿難便向世尊如實匯報,世尊來到難陀面前,和藹地問:

  “難陀,你不出家了嗎?”

  難陀回答:“出家。”

  “那你同意剃頭匠為你剃發嗎?”

  “同意。”

  於是,佛陀便命令剃頭匠為難陀剃發,正式出家為僧。

  比丘難陀每天都在思念自己美艷的妻子,好幾次偷偷跑回去相見。一天,難陀趁佛陀外出托缽乞食,特意從小路往家裡跑,快到家的時候,卻看見佛陀遠遠走來,他便躲在低垂的樹蔭裡,沒想到,當佛陀走近之時,樹枝自動抬高了,把他完全暴露出來。

  於是,佛陀開口了:“難陀,隨我回去吧。”

  看到難陀如此心緒不寧,佛陀便說要帶他出去游玩,難陀表示願意,佛陀讓難陀拉住自己的衣角,忽然來到了一座山,風景很美,山上有許多果樹,樹下,有一只母猴,長得很丑,還瞎了一只眼睛。

  佛陀問難陀:“這只母猴,與你的妻子孫陀羅相比,誰更美麗呢?”

  “這還用說嘛,孫陀羅比它美麗千百萬倍也不止呀!”難陀自豪地回答。

  過了幾天,佛陀問難陀想不想上天界去看看,難陀表示願意,於是,他依舊拉著佛陀的衣角,忽然來到了天界,看到許多天宮裡,每一位天子身邊都有無數天女陪伴,美妙的天女簡直把難陀給看呆了,他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她們竟然可以美到如此程度。

  最後來到一座壯麗的天宮,裡面的天女很多,卻沒有天子。好奇的難陀便問道:“各位姐姐,你們這裡為何沒有天子啊?”天女回答:“哦,我們的天子還在人間,聽說他是佛陀的弟弟,因為出家修梵行,但心裡仍舊喜愛美女,所以,他去世以後,就會化生到這裡,我們都在等他呢。”

  難陀聽完,簡直是心花怒放,他從未有過地喜愛上了持戒修行。回來以後,佛陀問他:

  “難陀,天上不錯吧?”

  “簡直太棒了,世尊!”

  “依你看,你的妻子孫陀羅與天女相比,誰更美麗呢?”

  此時的難陀,幾乎快把孫陀羅給忘了,他回答說:“孫陀羅與天女相比,就如同母猴與孫陀羅相比一般,差出了何止千百萬倍呀。”

  從此,難陀再也不回家了,他專注地持戒修行,一心向往著來世的美妙天宮。過了一段時間,佛陀看難陀已經完全習慣了出家生活,便讓阿難通知大家,任何人都要遠離難陀,不與他同行、同坐,盡量避開他,盡量不要和他講話。

  漸漸地,難陀發現沒有人理睬自己了,他很納悶,獨自尋思:別人不理我,阿難一定會理我的,他是我弟弟呀。於是,難陀便去尋找堂弟阿難,奇怪的是,連阿難都四處躲避他。難陀好不容易才把阿難堵住,問他:

  “阿難,你是我弟,為何不理睬我呢?”

  阿難回答:“因為,咱們志不同,道不合,修行目標不一樣啊。”

  “哪裡不一樣呢?”難陀問道。

  “你修梵行,不過是為了升天享福而已;而我們大家修梵行,都是為了解脫輪回。”阿難說道。

  “輪回有啥不好呢?人間有美女,天上有更美的天女。”難陀暗自嘀咕,他想起了孫陀羅,又想起了天女,實在不明白輪回有何不好。

  又一天,佛陀對難陀說:“難陀,天界你去過了,再去參觀下地獄吧。”難陀表示願意,於是,他牽著佛陀的衣角來到了地獄,看過了種種刀山、劍樹、火海,和受苦的罪人以後,在那鬼哭狼嚎的氛圍裡,難陀已經有些膽戰心驚了。忽然來到一口大油鍋旁邊,與其它油鍋不同的是,油尚未燒熱,裡面沒有罪人,是空的;旁邊的兩個鬼卒,竟然在那裡懶洋洋地打瞌睡,也不添柴。

  難陀仗著膽子責問道:“你們兩個太懶了,為何不添柴把油鍋燒熱呢?”

  鬼卒睜開了惺忪的睡眼,帶答不理地說“急什麼,那個罪人聽說是佛陀的弟弟,叫什麼難陀,他還在人間修道呢。他去世後便會生到天宮,享受五百年的天福,然後,福報享盡了,由於貪戀欲望的緣故,便會來到這口油鍋裡受罪。還早呢。”

  難陀一聽,驚得他通身冒出冷汗,把衣服都濕透了。趕忙隨佛陀回到人間,從此,他再也不想念天女了,他開始明白,三界輪回終究是苦,他也要像大家一樣,為了解脫輪回之苦而修梵行。

  後來,佛陀特意為難陀講說了中陰身入胎、住胎、出胎的情景,幫助他認識到欲望就是輪回的根本。難陀因此捨棄了貪欲,精進修法,最後證得了阿羅漢果。在佛陀的弟子當中,被大家譽為“調和諸根第一”。詳見《佛為難陀說入胎經》。

  對於散亂心比較嚴重,無法進入三昧的人,佛教當中有許多對應的修法,例如數息觀、隨息觀,或者是觀想鼻端白息出入,等等,都與呼吸有關。這是因為,妄想與呼吸是密切相關的,沒有呼吸提供能量,妄想就無法持續。因此,在禅修當中,只要把握住呼吸,就可以降伏妄想,逐漸進入禅定。

  另外,當您吸足一口氣之後,憋住氣,觀察自己的心念,您會發現,此時,粗重的妄想無法持續。這樣的觀察,某些教派認為,比較有利於明心見性。大家不妨一試,在呼吸憋住,心念不會散動之時,往回觀察一下,看看什麼是心的本性。

  當我坐在馬桶上的時候,有時我會這樣觀察一下,還是蠻有意思的。吸一口氣憋住,一邊解手,一邊看著對面的白牆,此時,雜念已經難以生起,那麼,哪個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呢?

  孫陀羅難陀所修的法門,乃是觀想鼻端白息出入,換句話說,觀想那本來沒有顏色的出入息,讓它變成白色的氣息,最開始像煙霧一樣,再漸漸變為純白,最終則化為白色的光明。

  有人問:為何偏要如此觀想呢?

  答:因為本來如此,微妙的息相,本來就是潔白的光明,大家因雜亂妄想而不見,所以,世尊才傳授此修法。只要大家專注去觀察,心念足夠集中的時候,就會看到“息相”本來的樣子,就會證入三昧。甚至,進而開發無漏慧而證果。

  這個修法的可操作性非常強,很具體,也容易掌握,建議大家付諸實踐。

  孫陀羅難陀尊者繼續陳述道:

  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

  “世尊您便教我和拘絺羅,觀察鼻端出入白息。”

  “我最初仔細觀察,經過三七二十一天,見到鼻子當中的出入息變得像煙霧一樣。於是,身心從內到外透出了光明,這光明圓滿洞達於整個世界,到處都化成了虛融與清淨,猶如琉璃世界一般。”

  【拘絺羅】即《楞嚴經》卷一的“摩诃拘絺羅”,翻譯為“大膝”,是捨利弗尊者的舅舅,皈依佛陀之前,叫做“長爪梵志”,因為生來雙手過膝的緣故。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當中的論義第一。

  以上是“觀鼻端白”的初步成就,剛入三昧,初見世界如幻。

  有人問:過去的人為何如此厲害,僅僅二十一天,就可以獲得成就?

  答:心淳樸的緣故,生活極其簡單的緣故。另外,其宿世善根恰恰在此修法的緣故。如此善根,唯有佛陀以及聖者知曉,所以說,遇到佛陀乃是最殊勝的機緣,遇到聖者亦復如是,且可遇而不可求。

  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繼續觀察,出入息的煙霧之相漸漸消散,最後,鼻端出入息完全變成白淨之相,得以深入三昧。”

  “在鼻息白相之三昧當中,我的心地忽然開明,諸漏消盡,所有的出入息都從白相化為了光明,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得阿羅漢果。”

  “世尊您為我授記,將來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其中,“煙相漸銷,鼻息成白”,乃是此修法的真正成就,證入甚深三昧。由於孫陀羅難陀尊者宿慧深厚,他在三昧當中,迅速開啟了無漏慧,消盡了種種欲漏、有漏和無明漏,出入息以及一切世界萬物隨之化作了光明,輪回已盡,成就阿羅漢果。又因尊者具備大乘根性,所以得到世尊授記,將會成佛。

  這個“觀鼻端白”的修法大約分為三個階段:初步成就是鼻息“煙霧之相”、正式成就是鼻息“白淨之相”、最後發無漏慧則鼻息化為“光明遍照”,洞達世界,成就無漏聖果。

  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觀察出入息之白相而入三昧,再於三昧當中消盡息相而發生光明,光明圓滿則滅盡諸漏,得‘觀息圓通\’最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圓通”當中“六識圓通”之第三“鼻識圓通”,亦可名“觀息圓通”。

  接下來,第十五位由富樓那尊者自述圓通: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接著,富樓那尊者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從遙遠劫以來,就具備了四種無礙辯才,能夠宣說苦空無我之法,深達實相妙義。”

  “以至於,即便是恆河沙數如來所傳授的無量秘密法門,我也能夠在大眾當中盡其微妙而作開示,初步得到了如來‘四無所畏\’之功德。”

  【辯才無礙】具有四種無礙辯才,名為“辯才無礙”。

  這四種無礙辯才是:一、法無礙辯:通達法相差別,能夠自在講說;二、義無礙辯:通達法義妙理,能夠自在講說;三、辭無礙辯:通達文辭運用,能夠自在講說;四、樂說無礙辯:具足菩提心,能夠隨順眾生喜樂而自在講說,且說法不倦。

  【得無所畏】得到如來“四無所畏”之功德。

  這“四無所畏”是:一、得一切智,無所畏懼;二、得證漏盡,無所畏懼;三、宣說種種障道因緣,無所畏懼;四、宣說出世盡苦之道,無所畏懼。

  這“四無礙辯”與“四無所畏,不是一般二乘聖者能夠具備的,本來就是菩薩摩诃薩之功德。因為,富樓那尊者乃是大乘菩薩顯現的聲聞聖者,所以他才能夠宣說“恆沙如來秘密法門”,在世尊座下,被譽為十大弟子當中的“說法第一”。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世尊您知道我具有廣大辯才,所以教導我,讓我運用語言音聲來說法,發揚特長。”

  “於是,我便在您座下,協助您轉*輪,因為說法猶如獅子吼一般,降伏了種種分別煩惱,而成就阿羅漢果。世尊您為我印證,在諸弟子當中說法第一。”

  【音聲輪】以語言音聲而運轉妙法之輪。

  所謂的“轉*輪”,六根都可以運轉妙法,都可以摧伏煩惱,都可以度眾生。只是在娑婆世界,眾生耳根伶俐,故以音聲說法為最佳方式。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舌識\’宣說法音,以法音降伏魔障與仇怨,進而消滅種種有漏煩惱,得‘心說圓通\’最為第一。”

  “舌識”有兩種功能,一是分別各種味道;二是分別宣說語言音聲,即發音。“舌識”的功能離不開心的覺知性,它們是一體的,因此,比對前文捨利弗之“心見”圓通,以及普賢菩薩之“心聞”圓通,此處,富樓那尊者可以叫做“心說”圓通。掌控發音的是舌頭,說法的則是心。

  所謂的“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正是修行的基本內容。其中,“魔”指各種魔障,通常說有“四魔”,即“煩惱魔”、“五陰魔”、“天魔”和“死魔”。“怨”指怨家債主及宿業,也就是自己過去曾經傷害的眾生,它們以仇怨之心前來阻撓修行。

  問:如何化解這些修行障礙呢?

  答:勤修戒、定、慧,以及忏悔、回向,等等。假如說有一個修法,可以同時具備所有這些功德的話,那正是富樓那尊者那樣的“宣說正法”。

  對於各位法師們來說,富樓那尊者是最好的榜樣,毫無疑問,尊者說法可以證得阿羅漢果;諸位法師說法,也完全可以獲得各自的成就。依《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所開示,讀、誦、受持、書寫、為人講說《法華經》等大乘經典,這樣的人都可以叫做法師,將來都會得到“六根清淨”,此乃宣揚佛法的不可思議之善果報。

  因此,各位同修,大家能夠讀誦受持,能夠靜心學習《楞嚴經》,也可以算作法師的范疇,至少,都是未來的法師,也都將具備“六根清淨”之善果報。那些被稱為“法師”的人,假如不認真學習經論,不隨力宣揚如來教法,其實,反而算不上法師。

  此乃“十八界圓通”當中“六識圓通”之第四“舌識圓通”,亦名“心說圓通”。

  接下來,第十六位由優波離尊者自述圓通: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接著,優波離尊者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曾經親身跟隨佛陀您越城出家,親自見證了您在雪山六年的勤苦禅修,親眼目睹了您在菩提樹下降魔,以及成佛後制服諸多外道,度化他們解脫塵世間的貪欲等等有漏煩惱。”

  【優波離】漢譯“上首”,嚴持戒律,為大眾之典范。原名“車匿”,是太子出家前的侍者。

  【踰】通假字,通“逾”,超越、越過的意思。

  關於悉達多太子之出家,其過程是比較神奇的,大致情形如下:

  在太子十九歲那年,他因為數次出城游玩,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想到自己有一天同樣會老病而死,他心中悶悶不樂,他在思考,如何才能夠解脫生死之苦呢?

  一天,淨居天人化現為一位比丘的形象,身披袈裟,手持錫杖,從太子面前安詳地走過,分外從容。太子十分好奇,便問道:

  “您是何人,為何如此安詳從容?”

  “我是比丘,乃出家修道之人。”天人回答。

  “所修何道?”太子追問。

  “我修斷除生老病死苦之道。”天人回答。

  太子聽後大喜,正想請問如何修道,變化比丘忽然將錫杖卓地,騰空而去。

  太子已經知道了出家修道之事,便下定決心要出家修行。向父王請求之後,淨飯王不允許,並派遣重兵,嚴密守護太子居住的東宮,禁止太子外出。

  到了二月初七夜晚,淨居天人在空中對太子說:

  “你貪愛五欲,難道把宿世願力都忘了嗎?”

  “我不愛五欲,志願出家。無奈被困宮中,沒法出離。”太子回答。

  “如果你真想出家,今夜我幫你,請速做准備。”天人承諾。

  於是,太子便喚來自己的侍臣車匿(即優波離),讓他備馬。當太子騎上馬以後,四大天王分別捧著一只馬足,帶著車匿一起騰空而去。

  出城一百多裡以後,降落在樹林當中,太子便以劍割發出家。將原來的華貴衣冠、珍寶等等,一起交給車匿,送回王宮。後來,淨飯王再派五位家臣,和車匿一同去請太子回國。太子發誓說:“不成佛道,不回本國。”

  於是,五位家臣(即後來的五比丘)與車匿也留下來,隨太子一同修行,直到太子於菩提樹下降魔成道,他們也都成為最早的比丘弟子。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承蒙佛陀您教導我持戒修行,我因持戒清淨,乃至於在比丘的三千威儀和八萬四千微細行持當中,無論是‘性罪\’還是‘遮罪\’,都能夠持守清淨。”

  “最終,我因持戒而到達身心寂滅,成就阿羅漢果。”

  【三千威儀】比丘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都具備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成為一千威儀;再疊加於菩薩“三聚淨戒”,所謂: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共成為比丘“三千威儀”。

  【八萬微細】以“三千威儀”為基礎,配合降伏身業與口業的“七支”,即“身三:殺、盜、YIN;口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成為二萬一千微細行持;再配合對治“貪、嗔、癡、等分”這四種煩惱,共成為“八萬四千”微細行持,簡稱“八萬微細”,或者“八萬細行”。

  【性業】也叫“性罪”,指殺、盜、邪YIN等等行為,本來就屬於罪惡,同時也犯戒。

  【遮業】也叫“遮罪”,如飲酒、吃葷(蔥、蒜、韭菜之類)、開墾土地,等等,本來不屬於罪業,但能夠引發罪業,因此如來所制定的戒律當中,不允許比丘去做,做了就犯“遮罪”。其中,“遮”就是不許可的意思。

  關於開墾土地,放火燒草地,等等,這些種田的相關行為,佛陀不允許出家人去做;還有做生意等等,也不允許。出家人,本來應當乞食為生;或者,在道場當中,接受信眾供養為生。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中國人最瞧不起“討飯”行為,認為那是好吃懶做的懶漢行為,為人所不齒。而對於寺院的供養呢,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山林苦修之時,極少有人供養,那該如何生存呢?

  禅宗祖師們對此不得已而大開方便之門,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謂“農禅並重”之風氣。中國修行人往往以此為自豪,其實,那是沒辦法的辦法。本來不應該,為了填飽肚子修行,只好隨方就俗了。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

  “我是如來您授予管理大眾戒行的人,您親自印可我心地清淨。在持戒修身方面,我被大眾推舉為第一。”

  【綱紀】統轄管理,維護執行。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持戒修身,身體因持戒而得自在;接下來再持戒修心,心自然就會通達。最後,身心於一切境界都通暢無礙,得‘身識圓通\’最為第一。”

  所謂的“執身”,就是“持戒修身”,運用的是“身識”。當把戒律守持好了以後,“身識”不再貪戀觸塵,也不再無聊造作,行為自然如法,叫做“身得自在”。

  接下來,由外而內,身體已經調順,再來調順內心,讓心念也不要犯戒,就叫做“執心”。久而久之,心不會再流連於外境,也不會再產生犯戒的念頭,則心地就會於戒法得通達,乃至於一切處得通達。叫做“心得通達”。

  於是,修行人就會“身心一切通利”,由“身體”到“身識”,再到“心地”,統統暢通而輕快,“身識”與“心”都沒有了牽掛的緣故。其後,便會得入三昧,到達“身心寂滅”而成就無漏聖果。

  此乃“十八界圓通”當中“六識圓通”之第五“身識圓通”,也可以叫做“心觸圓通”。

  接下來,第十七位由大目犍連尊者自述圓通:

 

上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八)
下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