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輕松學卷五(之八)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接著,大目犍連尊者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當初,我在乞食途中,遇到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三兄弟,他們為我宣說了如來所開示的甚深因緣之法義,我頓時發明心地,獲得了無比廣大之通達。”

  關於迦葉三兄弟,前面在捨利弗尊者“心見圓通”那段,已經作了解釋。而大目犍連尊者聽迦葉三兄弟所說的偈語,亦即:“一切諸法本,因緣無生生;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大目犍連尊者聽聞這首偈語之後,便“心開意解”,從尊者的意識觀察當中獲得了極為廣大之通達。

  這裡的“發心”,乃是“發明心地”之義,有別於一般說的發起某種道心之“發心”。

  有人問:這首偈語該如何理解呢?

  答:依我淺見,大約如此:“所謂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那就是隨著因緣無生而生,隨著因緣無滅而滅;如果有人能夠開解此法,他就會悟得法界的真實之道。”

  再問:如何是“無生而生,無滅而滅”呢?

  答:事物的本質乃是無生無滅,無形無質,故名為“空”。在那裡,一切事物之間無不相互通達,沒有任何彼此差別,究竟平等,相互包容,故名“大涅槃”,亦名“第一義谛”,或名“平等法界”。

  在此“平等法界”當中,並非死水一潭,而是本來具有天然的活力。此活力一發動,就有規律,必然遵循“因緣果報”之規律。萬事萬物,就這樣隨著因緣從無相的“平等法界”當中顯現;也必將隨著因緣而消失,回歸於“平等法界”。

  奇妙的是,此“平等法界”並不在萬事萬物之外,它就是萬事萬物本身;只是,它不是事物的那個“樣子”,而是那個不可破壞之存在,有人叫它“真如”,有人叫它“法性”。但它其實什麼也不是,它只是不會死亡,也不會被破壞。

  誰要是開解了如此妙法,他就通達了實相,通達了無比廣大之法界實相。大目犍連尊者,或許就是這樣吧。

  又問:您說的那個“本來具有天然的活力”,這個“活力”,它在哪裡呢?

  答:奇哉,奇哉!若非“活力”,誰在發問呢?一切眾生習慣了騎驢找驢,跟著那些瞎眼老師們學會了賊喊捉賊,到頭來,終於糊弄了自己。就算找到了天邊,喊破了嗓子,又有何用。

  若離開當前,去尋找什麼“真如”,什麼“平等法界”,什麼“清淨法身”,什麼“佛性”,什麼“如來藏”,那都是扯淡。何不一念返照,自見天然活力呢?若自見者,就叫做“發明心地”。只是不可有絲毫“所得”與“所見”,必須明見天然之赤裸裸,才可以。

  既然已經“發明心地”,自然對佛陀擁有了信心,回去以後,大目犍連便與捨利弗一同率眾弟子投佛出家。一見到佛陀,便得到佛陀的加持,所謂: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游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

  “如來您呼喚我等:‘善來比丘,袈裟著身,須發自落。’我就在您的恩賜下,自然穿上了袈裟,自然現出了僧相。”

  “我可以用神通力游歷十方世界,沒有任何障礙;我因心意開通而發明神通妙用,被大家推舉為“神通第一”,也因此而成就了阿羅漢果。”

  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豈止是世尊您呢,十方世界的如來也都贊歎我的神通力,既圓滿光明而清淨,又運用自在而無所畏懼。”

  大目犍連尊者的廣大神通力,離不開其心意之開通。心意開通了,不再貪戀諸法,也不再虛妄分別,就會於法得自在,顯現出無礙的神通妙用。因此,對於世尊的詢問,尊者如此回應說: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好比渾濁流動之水逐漸澄靜下來,久久自會變得清澈晶瑩一樣;我以回轉‘意識\’之明了,自內觀察甚深法義,則心地光明便能夠顯發宣流,得‘意識圓通\’最為第一。”

  此乃“十八界圓通”當中“六識圓通”之第六“意識圓通”,也可以叫做“心湛圓通”。

  其中修法之關鍵,在於聞法之後,需要自內觀察法義,久而久之,心識不再向外攀緣,“意識”便得以逐漸澄靜,在妄想止息之際,就會“心光發宣”,心地湛澈光明,成就“意識圓通”。

  以上為“十八界圓通”,唯獨缺少“耳根圓通”,留在第六卷,將由觀世音菩薩詳盡開示。

  以下是“七大圓通”,所謂“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都可以作為圓通修法。

  接下來,第十八位由護法神烏刍瑟摩自述圓通:

  烏刍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接著,護法神烏刍瑟摩移步到如來面前,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時常能夠回憶起久遠劫之從前,那時,我的習性特別貪婪於男女欲望。”

  【烏刍瑟摩】漢譯“火頭”,即“火頭金剛”,重要的金剛護法神之一。所謂“金剛護法神”,乃是等覺後心金剛地的菩薩所化現,具備無比廣大的不思議神通,以護持佛法作為修行方式,普利群生,積累福慧二資糧,將來也能夠圓滿成佛。

  娑婆世界最著名的金剛護法神,當屬韋陀菩薩,手持寶杵,降伏魔障,護持千佛教法。最終,韋陀菩薩將會在賢劫的第十五小劫成佛,名為“樓至如來”,也是賢劫千佛的最後一尊,將會開顯三乘聖道,廣說顯密教法。

  作為金剛護法神,烏刍瑟摩本來站立在法會邊緣護持道場,所以,他不需要起身,而只是走到如來面前,回應世尊的詢問。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YIN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YIN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當時,有一尊佛陀出世,名為空王佛,告誡我說,多行YIN欲的人,在世時被猛烈的欲火所主宰,死後也將被猛烈的業火所吞噬。”

  “空王佛教導我,周遍觀察全身上下,從筋骨到皮肉四肢當中,本來是清涼之氣,隨著YIN欲心一發動,就變成了暖熱之氣,而躁動不安了。”

  “當我這樣觀察久了,心神便隨之向內安住,而忘卻了外在的男女色相,於是,YIN欲習氣漸漸消散,YIN欲之火也轉變成了智慧火焰,成就火光三昧。”

  “從此,諸佛都稱呼我為‘火頭\’。”

  【說多YIN人,成猛火聚】告誡我說,多行YIN欲的人,在世時被猛烈的欲火所主宰,死後也將被猛烈的業火所吞噬。

  【百骸(音:孩)】指全身上下各個部位。“骸”既指骨頭,也泛指身形。

  關於“空王佛”,據《法華經》,世尊雲:“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可見,火頭金剛烏刍瑟摩與釋迦牟尼佛,以及阿難等人,都是在空王佛座下發的菩提心。只不過,大家願力各自不同,所以顯現的身份也不同,有的已經成佛,有的流傳教法,也有的做護法神,降伏魔障。

  正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於那些已經充分覺悟法性的聖者們來說,成佛與不成佛,早成佛與晚成佛,無非是一種現象而已,並不影響他們內在的清淨光明與如如自在。

  YIN欲心重,貪婪於YIN欲行為的人,在“七大”和“四大”當中,屬於“火大”熾盛。這是缺點,也是長處。善於用功的人,正好可以從此下手修行。烏刍瑟摩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值得大家仔細參詳。

  由於“火大”之性無處不在,遍布法界,所以才會隨著YIN欲心而發動出YIN欲之火。此時呢,您不必一定要澆滅它,它也很難被澆滅。您可以像烏刍瑟摩一樣,來觀察身體內部的YIN欲之火,看看它是如何發動的,到底從何而來。

  這一觀察,就會發現,在YIN欲心發動之前,全身上下本來都很平靜,氣息清涼。在YIN欲心發動以後呢,平靜、清涼的氣息便隨著YIN欲心燥熱起來,變得煩躁不安而想要發洩。這就叫做“境隨心造”,YIN欲之火是一個境界,它來自於YIN欲心。

  巧妙之處在於,您這樣一觀察,心神便會隨之內斂,那些男女色相等等就會暫時被忘卻,YIN欲心呢,也隨之息滅了。如此觀察,久而久之,功力深入以後,便會得入三昧,YIN欲之火轉化為智慧火焰,名為“火光三昧”。

  因此,大家修行,要學會“轉移注意力”,當自己無聊的時候,就應當把注意力放在聞思修上面,或者禅觀上面,這樣一來,種種煩惱就不太會產生。心安住於法義的緣故,安住於正思維的緣故,心地自然越來越清淨光明,“火大”不發動則罷,即便發動起來,那也必然是智慧火焰。

  切記,不要等到煩惱了,不順利了,生病了,快死了,等等,才想到要修行,那叫做“臨終抱佛腳”,通常就來不及了。修行,需要在平日裡進行;學習經論,需要在健康的時候多努力;禅觀,需要精力充沛之時才能夠深入。

  出家十五年,僅就出離心、菩提心與精進程度來說,我比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要是和別人相比,我大約算是懶散型的,善於享受生活的,基本沒吃過苦的。

  有人把這歸結為我的幸運,夏令營當中,一位俄羅斯營員到我這裡問了幾個問題,看到我擁有如此清爽的修行環境,大為贊歎我的“運氣太好了”。對此,我回答:

  “運氣太好了?您是這樣認為的?怪不得您安排不好自己的修行計劃,總是陷入於矛盾當中呢。”

  “我所受用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勞動與智慧,一點點積累與創造出來的。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好像是你們西方人教給我們的吧?真理呦。”

  “說實話,要把人生安排好,您這個CEO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不吹牛地說,我在二十八歲的時候,就把自己的人生看明白了,基本安排好了。您今年有四十了吧?加油啊。”

  “再跟您吹個牛,您看這裡不錯吧?告訴您,必要時,將來我換個地方,比這裡會更好,更適合於修行。無論到了哪裡,我都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出修行的環境,事在人為嘛。”

  烏刍瑟摩通過禅觀,把體內的YIN欲之火轉化為了智慧火焰,成就了“火光三昧”,於是: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我以‘火光三昧\’之定慧力的緣故,斷盡有漏煩惱,成就阿羅漢果。由於感念空王如來教化之恩,我不願意進入涅槃,而從心中發起了廣大菩提願,在諸佛成道之時,我便化現為金剛力士,親身前往降伏魔障與怨敵,護持正法。”

  【魔怨】魔障與怨敵。

  其中,“魔”乃是發了惡願的外道修行人,以及外道諸天和外道鬼神,想要阻撓菩薩成道,故名魔障。“怨”則指菩薩宿世的冤家債主,含有仇怨而前來阻撓菩薩成道,故名怨敵。

  據某些經論所開示,阿羅漢一發菩提心,便相當於八地菩薩,也叫做“回心大阿羅漢”。因此,烏刍瑟摩發了如此廣大之菩提心以後,便成為大菩薩,開始了他護持佛法之菩薩行,也是一條成佛之道。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專注觀察身心當中的暖觸之來歷,漸漸通達‘火大\’之性遍布法界而流通無礙,因此消盡種種欲漏,發生廣大智慧火焰,成就‘火光三昧\’,證悟無上覺道最為第一。”

  關於“登無上覺”,初地以上菩薩,都可以叫做“登無上覺”,已經證得“清淨法身”的緣故,已入“佛法界”的緣故。如《華嚴經》等經典所說,初地以上菩薩可以被稱為佛。大家不要把“佛”誤解為某種神奇之物,佛者,即諸位共有之“清淨法身”是也。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一“火大圓通”,也叫做“火光三昧”,或“暖觸圓通”。

  有人問:“七大”不是應當以“地大”為首嗎,為何首先宣說“火大圓通”呢?

  答:“七大”本無先後,“大”者,遍布法界之義,既然是遍布法界,哪裡會有先後之分呢。另外,《楞嚴經》重在引導大眾出離虛妄的生死輪回,特別注重斷除生死根本,所以在“七大”圓通當中,首先由烏刍瑟摩開示“火大圓通”,以降伏眾生欲望之火,斷除輪回之根。

  接下來,第十九位由持地菩薩自述圓通: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

  “接著,持地菩薩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憶念過去,當普光如來出現在世間的時候,我隨佛出家為比丘,發願修苦行利益眾生,時常在一切重要路口和渡口,以及地形險峻或狹窄之處,凡有不合適,妨礙車馬行人過路之處,我都把它填平,要麼搭建橋梁,要麼移土填坑,等等。”

  【普光如來】即普光佛,早晚二時課誦當中“五十三佛”之首,是這個世界的過去佛。

  【津口】渡口。

  【有不如法】有不合適之處。

  持地菩薩如此之苦行,假如狹隘地依據聲聞戒律,“墾土掘地”等等都是不如法的。不過,依據菩薩戒之精神,則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持地菩薩最初發心,就不同於一般的比丘,他是大乘比丘,也是菩薩比丘。所行,乃是菩薩道。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我就這樣勤苦修行菩薩道,經過了無量佛陀出現於世。期間,除了修橋補路之外,也會有眾生在城門那裡,需要請人搬運東西,我便先幫他搬運到目的地,然後,放下東西就走,往往不要報酬。”

  【阛阓(音:環會)】阛,城牆;阓,城門。

  【所詣】要去的地方,目的地。

  【直】通假字,通“值”,報酬。

  總之,持地菩薩就是人間生生世世的“活雷鋒”,既要義務幫助大家修橋補路,又時常做免費搬運工。由於菩薩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在其廣大願力與因果的感應下,持地菩薩總是天生神力,可以輕松地完成類似使命。

  毗捨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直到毗捨浮佛出現於世,那時,人世間多處鬧饑荒,許多人餓得沒有氣力,連走路都困難。”

  “我便為大家背人,無論遠近,只接受一文錢的報酬。有時會遇到牛車、馬車等等,陷在泥濘當中,我有天生神力,便推著車輪,幫他們脫離困境。”

  【毗捨浮佛】譯為“遍一切自在”,乃過去“七佛”之第三佛,是這個世界過去莊嚴劫千佛當中的最後佛。

  正所謂“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大家都餓得走不動路了,持地菩薩仍然具有天生神力,可以從容地幫助大家脫離困境。

  到這裡為止,持地菩薩主要是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積累“福”資糧。福慧本來一體,當“福”資糧充足以後,其菩提心之種子就要開花結果了,菩薩解脫之因緣隨之成熟。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捨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當時,國王設齋飯請佛應供,我聽說了以後,就在途中一邊平整路面,一邊等待佛陀。”

  “毗捨浮如來經過之時,為我摸頂加持,並開示我說,應當平整心地,則世界上的一切大地都將平等。”

  持地菩薩別無所有,僅有的就是力氣,修橋補路之力氣,所以他想要見佛,別無供養,仍以自己的氣力平整路面作為供養。

  毗捨浮世尊洞察菩薩宿世所行,知曉他雖然在行菩薩道,卻尚未離開對於事相的執著,仍在追求外相的平等與慈悲,不曾會歸根本。所以世尊開示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一語點醒夢中人,無量世來修橋補路利益眾生的持地菩薩,忽然間心開意解,洞達了“地大”塵性之實相,知其不異心性,本來平等周遍於世界。

  有人問:這句開示很簡單呀,我也能明白,可是,為啥我就不會因此而洞達實相呢?

  答:“明白”和“明白”不一樣,“開悟”與“開悟”也千差萬別。成就聖果是需要“福慧資糧”的,也需要殊勝因緣。就“福慧資糧”來說,咱大家與持地菩薩相差甚遠;就“殊勝因緣”來說,菩薩得遇毗捨浮佛親自開導,咱大家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

  就這樣,“資糧”與“因緣”兩不具備,您明白,我明白,大家明白,終究不同於持地菩薩之明白呀。

  告訴大家一句實話,您和我需要學習的,不是持地菩薩之證悟,而是菩薩生生世世的菩薩行。愚癡的眾生,只知道索取果實;智慧的菩薩,都在勤勤懇懇播種、澆水與施肥。至於其中差別,有心人自然明白。

  如何播種呢?常發出離心與菩提心是也;如何澆水呢?勤修戒定慧是也;如何施肥呢?日常利益眾生是也。

  倘若您生生世世如此行去,有朝一日,您也會像持地菩薩一般,心開意解,徹悟無生法忍。

  有人問:這麼難呀,那有沒有一生成就之法門呢?

  答:有啊,只要明心見性,便勝過無量劫之苦行,不假修證,本自天成。

  再問:如何明心見性呢?

  答:日常不造作,隨時觀自心;見聞覺知都放手,沒事兒你就念《壇經》。

  再再問:明心見性之後如何?

  答:學習持地菩薩,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驚訝地問:不是說一生成就了嗎?咋還要行菩薩道呢?

  答:它本來就成就了,您還沒成就呀。只因它不會死,所以幫您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才證明了佛性之自在永生。

  郁悶地問:那啥時候是個頭呢?

  答:沒頭也沒尾,不來也不去;苦樂皆是幻,心光常自在。觀自在菩薩不在別處,它就安坐在您的心間。一切喜怒哀樂,本來不是您,您卻把它們當做了自己,豈不苦哉。

  糾纏地問:那到底誰才是我呢?

  答:觀自在菩薩。

  愚蠢地問:可是,佛法當中不是說“本來無我”嗎?

  答:您“本來無我”,那是鬼在提問。

  該死地問:這麼說,難道“本來無我”是騙人的?

  答:連提問的那只鬼都了不可得,故名“本來無我”。

  忽然理直氣壯地問:作為法師,你咋可以罵人呢?

  答:不曾罵人,只是空鬼罵空鬼,罵來罵去一場空咯。

  以上一串兒問題,您要是參明白了,就不會再有閒話了,就會老老實實學習佛法,學得不亦樂乎,學得天崩地裂。雖然天崩地裂,嗯,卻啥都不會被破壞,就如同下面的持地菩薩一樣: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毗捨浮如來為我摸頂開示,我當時就心地開明,親見組成自己色身之‘地大\’微塵,與造就了外在世界之‘地大\’微塵,它們完全平等無差別。”

  “一切微塵之自性,皆是平等周遍的‘地大\’之‘色性\’,亦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故相互之間不會發生任何抵觸與摩擦。”

  “乃至於,就算是刀槍等兵器加害於色身,兩者‘色性\’之間也不曾有絲毫抵觸。”

  持地菩薩之所以能夠心地開明,離不開毗捨浮如來的摸頂與開示。特別是這個“摸頂”,在此具有極大的加持意義。因為持地菩薩所行菩薩道,運用的就是“地大”之“色性”,在這方面,他具有無比深厚的善根。

  奧妙之處在於,毗捨浮如來早已成就“色性”平等如空與自在無礙之證量,通過“摸頂”與“開示”,這當下的雙重引導,如來便把證量傳遞給了持地菩薩,菩薩因此而心地開明。

  此乃聖者對於有緣弟子的秘密加持與方便引導,可遇不可求。縱然遇到,假如缺少相應的善根與信心,也無法發生如此神速之效果。所謂“秘密加持”,絲毫也不神奇,就是“相應”而已。

  其中的法義,已經基本疏通,至於大家的理解、體悟之程度,就不可強求了。顯然,每個修行人都渴望“乃至刀兵,亦無所觸”之證量,那多好啊,遠遠超過了“刀槍不入”之類的把戲,咱的色身直接通透了,子彈打過來,自然穿過去,不相妨礙;刀劍砍過來,如斬流水與春風,沒啥影響。

  在中國佛教史上,明確記載有如此功德的高僧,首推六祖惠能大師,面對著刺客的刀劍,大師伸長了脖子給他砍,結果呢,“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就和砍虛空差不多,然後,大師開口一說話,刺客反而嚇得暈過去了。

  其實,這種功德屬於“神足通”,大阿羅漢、辟支佛與八地以上菩薩,大約都可以做到。為啥是“大約”呢?因為,神通抵不過業力。

  以六祖大師為例,如大師所說,其宿世業力當中“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只欠人家錢,不欠人家命,所以,刀劍砍過來,也不會丟命。此時,神足通好用。再以大目犍連尊者為例呢,那就不同了,尊者有宿世命債在身,所以被外道弟子們亂石砸死,“神通第一”的神足通,也阻止不了業力呀。

  當時的持地菩薩,因如來加持與開示而心地開明,獲得了透徹的證悟:

  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我對於一切法之法性,獲得了‘無生法忍\’之證悟,成就阿羅漢果。然後回小向大,如今,已經證入大乘菩薩位次之中。”

  “每當聽到一切如來,宣說《首楞嚴經》佛知佛見之時,我都會做出表率,前來擁護與證明,並位列佛弟子之上首。”

  所謂的“悟無生忍”,乃是廣義約略之說,從凡夫菩薩最初的明心見性,到八地菩薩之悟境,都可以叫做“悟無生忍”。顯然,其中證量千差萬別,不可一概而論。

  關於“忍”,在實際修行當中,有三種忍,所謂:生忍、法忍、無生忍。其中,“生忍”乃是對於眾生施加給自己的種種傷害之忍,擁有了慈悲心的緣故;“法忍”則是對於種種外在不良環境的忍受,如冷、熱、病、饑等等,知其虛妄的緣故;“無生忍”則是覺悟了一切法之“法性”本沒有生滅變異,本自如如,得如此覺悟而安忍於心。

  前兩種忍名為“事忍”,需要在境界當中磨練;“無生忍”則名為“理忍”,需要開悟“法性”,此乃甚深般若智慧,最為可貴。如果能夠開悟“無生忍”,則具有不可破壞之正知見,亦名佛之知見。

  持地菩薩之“悟無生忍”,不是“解悟”,而是“證悟”,具有“斷惑證真”之證量的緣故。在聲聞乘來說,斷盡見思惑,故證阿羅漢果。在菩薩乘來說,一旦“回心今入菩薩位中”,便大約可以通於八地菩薩。

  這是一般的說法,具體到各個教派,其位次則無定論。大家也不必爭論,按照各自教派的教義,認真學習與繼承就好。像我這種沒派別的人,往往就會選擇最通俗易懂的說法,不一定很嚴謹,大家但取其義,莫執其詞。

  所謂“妙蓮華佛知見地”,就是指本經之首楞嚴妙法。在後文第八卷當中,文殊菩薩問經名,世尊回答本經有五個名字,第四個名字是:“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即可證明。

  最後,持地菩薩正面回應世尊的詢問:

  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專注觀察色身內‘地大\’之微塵,與外在世界‘地大\’之微塵,兩者平等無差別,本來就是周遍法界之‘如來藏妙真如性\’,隨著眾生心境與業緣,而虛妄發生了種種塵相。”

  “如此深入觀察,直到證悟‘塵性\’如幻不實,則‘塵相\’自然消盡,智慧圓滿顯發,得‘塵性圓通\’,成就無上覺道最為第一。”

  意思就是說,大家學習持地菩薩,不見得都去修橋補路,平地、搬東西,而只需要學習持地菩薩的“禅觀”。具體方法,上面這段經文已經說得很清楚,就是在禅修當中,仔細觀察自己色身的成分,與外在世界的成分,兩者本質上平等無差別。

  於是,對於色身的偏愛就會逐漸消失,對於法界的平等性就會逐漸開悟,逐漸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那時,便會明白,所謂的“地大”之“色塵”,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身,都從其中虛妄發生。

  如何發生呢?大家別忘了第三卷之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已。這可不是某種理論體系,此乃法界之實相。大家多用心觀察,多禅修,多靜心聞、思、修,否則,如此妙義,連“理解”都不容易,更何況“開悟”以及“證果”呢。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二“地大圓通”,也叫做“色性圓通”,或者“塵性圓通”。

  接下來,第二十位由月光童子自述圓通:

 

上一篇:兩種花兩種美麗兩種智慧啟示
下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