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二卷 第六章 “見性就是自己”的推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卷 第六章 “見性就是自己”的推理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禅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阿難聽了佛所說的八種能還和一種不能還的道理,心中還是不能下定決心去相信,因此阿難還是對佛說:“佛啊,雖然你剛才給我做的分析很精彩,也讓我明白了原來我的見性是不能歸還給任何事物的,可是我又如何能夠知道那個見性就是真正的我的自性,真正的我的自心,真正的我的本來面目呢?”

  這個問題,我想同樣也會是我們大家的問題:這個能夠分別見到各種事物的這個所謂的“見性”,真的就是我們自己嗎?那麼照此說來,我們能聽聞的聽聞性,那應當是我們自己了?我們能夠感受觸覺的觸性,也應當是我們自己了?還有能嗅的、能嘗的、能思維的等等,到底我們有多少個我們自己的真性啊?!

  難不成,佛在這裡所說的“見性”,字面上的意思,還是能夠分別色塵而產生見的見性,其實骨子裡,又是指到了終極意義上去了?

  佛經裡,到處可見這種概念上的游離和變換,我們可以把這個稱作是方便智慧,也可以稱作是辯論技巧,其實還可以說是偷換概念。只不過這種偷換概念,在還沒有站在究竟層面之前,還真是難以避免的,況且這種偷換概念,在說服別人擺脫明顯錯誤見地方面,功效表現的還是很卓著的呢!

  佛這個時候,再次耐心地給阿難進行了解釋,佛說:“阿難,這樣吧,我來向你提一個問題:雖然你已經出家,伴隨在我的身邊很多年,法也聽了很多,可是這次發生的事情,可是很明白地說明了你還是沒有證到清淨無漏的菩提果位。”阿難聽到佛這麼說的時候,看了看旁邊的摩登伽女,慚愧地低下了頭。

  “雖然你並沒有證得果位,但是你還是在我,作為一個佛的加持力量的作用下,也能夠看得到初禅天的景象,這一點,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障礙和難處。”阿難這個時候,又有點洋洋自得地挺起了胸膛,看看!還是佛的堂弟有特殊待遇吧?我不用修定修到初禅境界,就能見識初禅境界。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因為在後面的內容中,佛會詳細講解修行的階段次第和宇宙的構成,那時會對色界天的初二三四禅天、無色界、欲界天、人間四大洲等等講述的非常詳細。因此在這裡我們就簡單解釋一下初禅的概念:作為天界較高的色界天,諸天共分為四禅天,也可簡稱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這既包含了目前正在住在此天的眾生,也包括人間修行者達到相應定境之人。)

  所謂的初禅,就是心中沒有色欲,不再有男女情誼,因為不會產生最根本的漏失,當然其他的各種漏失也就不會產生了,這種境界,名為“初禅”,包括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的眾生,已不須通過一頓一頓的進食來維持生命,因此他們沒有用來享受美味的鼻舌二識,但是還剩下相應於眼、耳、身、意識的喜樂感受。

  也就是說,在整個輪回中比較享樂為主的天界之中,相對比還有色欲的欲界天高一個層次的,色界天的最基層的三天,就是初禅天,也是算得上修禅定正式入門後的初步所得。繼續努力,就會漸漸在天界提高層次,享受更美妙的天人的享樂;如果放逸了,自然就會退回到低層次的欲界天,享用自然也就差了一些;甚至還會退出天界,輪轉到其他道裡去,享樂還是受罪,就看具體那個道了。

  為什麼要啰裡啰唆地講這些呢?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因此而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你按照世間的各種宗教所傳授的方式,包括佛法在內,只要你是在修類似的禅定,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上升到天界去享樂,不管是在低級的欲界天,還是在最高級的天,都還是在輪回之中,根本沒有脫離輪回。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按照佛教的觀點,真正的定,並不是所謂的外道都能夠傳授的那種修定,而應當是好像這本《楞嚴經》中所開示的:專門尋找真正自心的這種“定”,才說的上是真正的定,真正的修行道路。大家千萬不要想差了!

  記得若干年前,曾經有一個學氣功的人,可能是能夠進入較深的禅定吧,他認為自己很不錯,就逐漸開始給別人進行指導。他指導的方法有兩個:一個就是通過自己的禅定,去探尋自己和准備指導的那個人的關系;第二個就是用自己進入禅定的方式,引導別人進入類似於他的定境。有一次,他對一個軍醫大學的進修醫生說:“你是我生生世世的老婆,這一生就要由我來引導你成就解脫。”

  這個進修醫生是個男的,因為他也信氣功,也讀了基本佛教書籍,竟然也相信了這個人的話,從此兩個人就過從甚密,甚至在那個人的氣功門診中共同對病人進行診療。同時氣功師還用自己的方式,教這個醫生修定。

  終於有一天,這個醫生很高興地對別人說:“真好!我終於看到了一些天上的風光!”別人就很好奇地問到底是怎麼回事?醫生回答說:“在我的前生丈夫的幫助下,前幾天,我終於進入了很深的定境。在定境中,我漸漸地越飛越高,終於飛到了白雲缭繞非常神奇和漂亮的地方。遠遠地我可以看見在層層的白雲中,隱約顯露出好象古代建築一樣巍峨的宮殿群,甚至能夠看見寫著‘南天門’字樣的巨大牌坊。在牌坊前面,整齊威嚴地排列著兩行天兵天將。在我剛剛想探頭仔細瞧瞧的時候,突然被一個大金瓜打到了頭上,一下子就把我打回來了!”

  醫生還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他雙眼放光,用回味的腔調說:“我相信那絕對就是天界!因為那個地方的美麗和威嚴,是我難以想象的。只可惜時間太短!”

  我不想評價這次神奇體驗的正確與否,只要大家知道了他最後對法輪功非常相信,就已經能夠得出自己的結論了。

  佛看了阿難一眼,說:“阿難,雖然你能夠看得到初禅天,但是你也知道阿那律看整個的閻孚提,就好像看那在手中的奄摩羅果一樣清楚;在座的各位大菩薩,則可以非常隨意的看到成百上千個佛土;而和我一樣的十方諸佛,則可以透徹地觀看到哪怕任何一個細微的微塵,更何況十方一切剎土呢!”

  佛在這裡提到的阿那律,是甘露飯王的兒子,也是佛的堂弟,也跟隨佛成了出家比丘。梵語阿那律,也有人翻譯成為阿那律陀,是如意的意思。因為這個阿那律曾經在很多生之前的前世,給一個辟支佛供養了一頓飯食,因為這個善因,就在他身上產生了在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內,每一生都能夠隨意享受種種享用和快樂,非常如意的這種善果。

  在《增一阿含經》中有這樣的故事:一次,佛同樣在這個給孤獨園給大家說法,阿那律可能是因為年輕人犯困,還是因為和阿難一樣的仰仗佛力的這種想法,他就沒有很好地聽法,反而在人群之中呼呼地睡著了。佛看到之後,非常痛心,就以偈句的方式呵斥阿那律說:“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意思是說,你如果這個樣子下去,不但你所能夠享受的如意享樂,不會再繼續,甚至還會像那些水中泥裡生活的那些螺獅蚌蛤一樣地,什麼都不懂得,一睡就會睡很長的時間,非常愚笨,甚至連聽到佛的名字這樣的機會都不會有了。阿那律聽到佛這樣嚴重的訓斥,非常慚愧。他決心從此精進修行,因為他通宵達旦地一直在進行修行,很快就導致失明了。在經過佛的再次親臨指導之後,重新變化了修行的方法和節奏,終於獲得天眼通。得到天眼通的阿那律,可以清楚地看見三千世界,猶如看拿在手掌中的水果一樣清楚。因此說,阿那律是佛的十大出家弟子中,天眼第一之人。

  閻孚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瞻部洲,因為它是位於須彌山南邊的一個大洲,因此平常也就稱作南瞻部洲。因為這個大洲的中心,生長著閻孚提樹林,因此這個大洲也被人們用閻孚提來稱呼。

  也就是說,佛在這裡對阿那律的天眼能力,僅僅用南瞻部洲來說,就這已經比阿難只能見到須彌山半腰初禅天的水平,已經高了很多了。更何況後面還有更加難以思議的菩薩境界和佛的境界呢!

  阿難聽到佛這樣一說,剛剛挺起的胸膛,就又仿佛洩了氣的氣球一樣,癟了下去。佛趕緊安慰說:“可憐那些一般的凡夫,還只能看到方寸之間的東西,這一點和阿難你的境界相比的話,又差的太遠了。”阿難稍為得到一絲平衡。

  佛對阿難說:“阿難啊,你再想想,那次我帶著你到那欲界天,你參觀了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宮殿,其間也和你一起見識過了大陸、海洋和空中生活和居住的各種眾生。你想想看,所有這些景象,雖然表現出或者光明無量、或者昏暗迷蒙、或者汪洋大海的不同樣子,但是從其本質上來說,也都不外乎是你所能夠觀察和分析的色塵、香塵等對象而已,被你的分別心、攀援心執著成為真實存在的種種障礙之物。在這中間,你應當仔細弄清楚到底什麼是你自己,什麼是外物。”

  佛接著說:“阿難,我知道對你來說,直接進行分析並且接受還是有些困難的,因此下面就讓我引領著你的思維,去進行分析吧。”

  佛說:“阿難,在你能夠看見周遭一切事物的過程中,到底哪個是你自己的本體、真心、真性、見精、見性,哪個是相對的外物,應當是這樣進行分析的:阿難,我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你所見到的日月星辰,天王宮殿等就是外物,不是你自己;那圍繞著香雪海和須彌山的七重金山,也是外物,不是你自己;那些放射著種種光芒的珍寶事物,還是外物,不是你自己;再慢慢地分析那些虛空中的白雲蒼狗的變幻,以及鳥飛獸走,甚至那些風吹草動、雨雪飄零,連同巍峨高山和澎湃江河,總的來說,凡你所能夠看到的人獸草木山石江河,全部都是外物,並非是你自己。這樣的道理,就連一般的凡夫,也一定是認可的,對嗎?”阿難在一旁,邊聽著佛的話語,邊緩緩地點著頭。

  佛說:“阿難,所有這些距離你不論遠近的一切事物,不管他們的差別有多麼的大,他們統一的一個性質,就是他們全部都是在你的觀察范圍內才存在的,或者說,正是因為你的觀察,正是因為你去看了,所有這些事物,才會在你的認知世界中建立起來一種存在。所有的這些事物的差別,和你沒有任何關系,這些差別全部都是事物之間本身的差別,對應於每一個事物的時候,你的見精、見性,是從來沒有任何變化的,是一模一樣的,准確地說,本來就是同一個。(如果見性可以用一個來表示的話)”

  佛說:“這個非常清楚明白玄妙難言的東西,就是你那真正的見性。如果這個見性,不是真正的你自己,而是外物的話,那麼我的那個見性也就應當是外物了,也就是說,你就應當能夠看得到我這個見性,因為他是個外物嘛。在你和我看到的是同樣的事物景象時,我沒有辦法說你沒有看到我的作為外物的見性,因此倒還可以說是你看到了我的見性;可是當我不看東西的時候,因為我的見性已經假設成為了外物,你為什麼看不見我這個‘不看東西的見性’這個外物了呢?假如說你能夠看到我的‘不看東西的見性’這個外物,那麼你的見性就自然不是我的那個‘不看東西的見性’了,也就是說你的見性,並不是外物,這就證明我們的‘見性是外物’的假設不對;假如說你的見性,看不見我的‘不看東西的見性’,那更是說明我的見性並不是外物,我的見性都不是外物了,你的見性還能是外物麼?那麼,總結一下,通過上面反復的推理,都能夠否定剛才‘見性是外物’的假設,因此,見性就不是外物了。既然不是外物,那麼這個不是外物的見性,不是真正的你,又會是誰呢?!”

  上面這段話,光看原文的話,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因此我就加上了轉接的句子,可能會好一點。

  整個這段話,其實非常真實地體現了佛教文獻中的邏輯推理過程。在這種過程中,文字上會替慣性地省略掉很多的推理關節,如果是研究過佛教因明學文的人,可能會比較舒服一些。可是對於我們這些連推理過程都不太感冒的人來說,那簡直是一塌糊塗。因此,大家在看佛教的相關文獻的時候,一定要靜下心來,仔細的把推理的每一步都填充完全,這樣才能完全地明白文字中的含義。是有點麻煩啊!

  佛又要通過另外的一種推理過程,來加強剛才的那個結論,佛說:“如果你還是認為你的見性不是你的真性,而是外物的話,那麼在你看到外物的時候,你見到外物的同時外物也會看到你,到底誰才是本體就會搞得一團糟。這樣就會令你和我的區分,甚至整個世間,都難以正常的存在。阿難啊,當你作為主體看見外物的時候,這個主體肯定是你,而不會是我;那麼當你的見性廣大周遍的時候,這個見性不是你又是誰呢?!”

  佛說的口干舌燥,最後直接用一句話,結束了關於這個話題的分析:“阿難,為什麼直到現在,你還在那裡懷疑你自己的真性、本心,為什麼你不能相信自己,而要反復由我來幫你決定呢?!”

  這句話很嚴重喔!

  在生活中,類似的情形也隨時都在上演,很多的時候,我們的決定,不管是今天晚上吃什麼飯,還是到底哪一天舉行婚禮,還是到底應當什麼時候進入股市,買哪一只股票,什麼時候賣出,等等,全部都是在聽別人的,專家滿天飛,可是那些所謂的專家,自己真的明白嗎?自己真的能夠預知未來嗎?好像那個帶頭大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並不是說,我們要裝作我們什麼都懂得樣子出來去做事,終究這個世界,已經是一個超級細分的世界了,同樣是學醫的,婦科和皮膚科的醫生都要互相會診,通科醫生就意味著不是醫生了。

  我的意思是想說,在你自己的天地裡,在你自己的世界中,你就是主宰,你就是王者,你應當有做一切事情的激情,同時還要有接受各種可能結果的准備。不要為自己准備好一個專家,以便將來失敗的時候,去進行指責。而是要自己承擔起這個責任,專家的意見可以去聽取,但只是進行參考而已,一切都要靠自己。

  相信自己,就已經是成功了一半了。

 

上一篇:第二卷 第七章 見性無大小
下一篇:第二卷 第五章 八還辨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