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二卷 第七章 見性無大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卷 第七章 見性無大小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捨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窦寧無窦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在第一卷的結尾部分,在佛的“七處征心”以及“客塵煩惱”的成功論辯分析下,阿難初步知道了“自己的見性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道理。而且阿難也已經開始自己動腦筋了,開始在佛的話語中,尋找不合理之處了。這也得到了佛的肯定。

  但是,佛也對阿難,以及在座的大眾,不能當下承當“見性就是自己真心”這個見地(在非究竟層面,可以說就是真理了。)還是予以喝斥。

  從第二卷開始,先是由波斯匿王出場,和佛經過談論,進一步明確了身體外物的生滅無常的本性,以及自己的見性不生不滅的本性。

  然後再由阿難提出“既然見性不生不滅,為什麼還會被佛罵我們顛倒呢?”,經過佛的分析,大家也基本上明白了原來這個“顛倒”,也是眾生顛倒的認識而已,本來的真性,何來顛倒和不顛倒之分呢?!

  這個時候,阿難終於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還是不能堅信見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希望佛來撥開疑雲。

  佛用著名的“八還辨見”,再次強調了曾經在第一卷中出現過的“緣所遺者,非汝即誰”的觀點,並且很確實地把見性從因緣法中分離了出來。

  可是,這個時候,阿難非常難得非常珍貴的“疑情”更加強化,他老實告訴佛說“還是不明白這個不能還,不屬於因緣法的真性,就是我自己?”

  佛就用通過反推邏輯分析的方法,幫助阿難更加深刻地去領會“緣所遺者,非汝即誰”這個道理。

  可是馬上,阿難的問題又出現了!

  阿難對佛說:“佛啊,盡管我還不是很堅定,但是我知道你說的肯定是正確的,這個見性,就是我自己,不會是其他任何東西。可是,當我在佛的加持下,親眼見到四天王天那威嚴輝煌的天王宮殿,以及日月天子的宮殿的時候,所看到的景象,幾乎包括了全部的娑婆世界;可是等佛帶著我回到祗園的時候,卻只能看見這個祗園裡面的講經堂等廊檐房屋。”

  阿難的問題是:“佛啊,就我的認識而言,我的這個見性,在四天王天的時候,好像能夠包容整個世界,而在這個講經堂裡面,就只能看見這個講經堂這麼大的一片地方。我所不明白的是,到底是我的這個見性從一個世界那麼大,縮小成為一個經堂這麼小了呢?還是我的這個見性,被講經堂的牆壁阻擋了呢?我實在是鬧不明白這個問題,懇請佛跟我慈悲解釋解釋,發揮發揮。”

  大家發現阿難的問題根源在那裡了嗎?原來,阿難直到目前,還是把“見性”,這個所謂的真正的自己,看成是具有實體一樣的性質,既然是實體,自然就會有大小形狀等可以表示的特征;而當這個見性,能夠在不同的場合下,看見不同的景象的時候,就把阿難在大小這個方面給搞頭大了。他鬧不明白:這個見性的大小,難道是會變化的嗎?或者說,他的大小是會被其他事物影響變化的?

  其實阿難的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所有眾生來說,都是自然而然會產生的。我們眾生,因為根本就被自己的錯誤認知所左右,從來對一切事物的認知,都是建立在心物對立層面的,甚至在這種隱藏很深的對立觀點的影響之下,對任何的名詞所代表的內涵,都想通過可以被實際捉摸的種種方面去辨別和確認,就連本質上就超脫了大小好壞善惡的“真正的自心”,也都在大小問題上,出現了不理解。

  我們看看佛是怎麼回答阿難的這個問題的:

  佛說:“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的能夠用大小、內外等特征來描述的各種事物,全部都屬於前塵,都屬於被觀察和感知的對象;而不應當說能夠看見這些特征的見性,發生了大小長短的變化,因為見性本質上就不能用這些特征來描述,是超脫了這些特征的。”

  佛在這裡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好像在方形容器內,形狀為方形的虛空,我來問你,這個方形的虛空,是固定的方形,還是不固定的方形?如果是固定的方形虛空,那麼另外出現一個圓形容器的話,裡面的虛空就不應當是圓的,而應當還是方形的才對,可是因為圓形容器內的虛空,肯定是圓形的,因此固定的說法,並不正確;如果說這個方形不是固定的,那麼即使是在方形容器裡面,也不應該出現方形的虛空,事實上因為這個方形容器裡面的虛空,肯定就是方形的,因此,虛空本身並不能用方圓這樣的特征來進行描述。”

  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容器中的水來說明。對於流動著的水來說,雖然可以在不同的容器當中表現成為相應的形狀,但是如果脫離了容器的話,水其實根本就不能談到形狀的,形狀這種特征性的描述,對於像水這樣流動著的液體,是不適宜的,或者我們可以說,水超脫了形狀的限制。是這樣吧?

  佛接著說:“阿難,你說你還不明白是不是見性發生了大小變化,其實,對於見性來說,其本來的性質就是如此的超脫,根本談不上其他。阿難,如果你想要真正明白為什麼沒有方圓形狀的話,我來告訴你,這個方圓的形狀,僅僅是容器的形狀,虛空本身並沒有形狀,更不能說離開了虛空,還在談虛空的形狀。”

  佛繼續說:“阿難,你剛才問當你進入講經堂裡面的時候,是不是見性縮小了?那麼,當你抬頭看天空中的太陽的時候,難道要說你的見性被你放大得和太陽一樣大小了麼?還有,如果說這些建築物的圍牆能夠障礙和阻斷見性的話,那麼當給牆壁上穿一個小洞的時候,為什麼在見性方面不會表現出這個小洞呢?!因此說,見性是不可能用形狀大小等來認知的。”

  佛在最後總結說:“所以說啊,一切的眾生,從那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始了的時候以來,從來都是錯誤地把外界的事物認為是自己,包括這個身體,也還是外物一個;因為一直迷物為己,因此也就忘卻了自己的真正的本心,一直被外物所轉,被外物牽著鼻子走,因此也就能說看到了大的事物,看到了小的事物,等等。如果說,一旦能夠真正的明白這個道理的話,真正的能夠從外物上轉回來,返觀自己的內心到底如何,那就一定和十方三世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了。就能夠圓滿地徹悟自己的身心本來,安坐在不動道場之中,即使在一個毫毛尖端這樣的地方,都能夠容納十方佛土。”

  這一段話,講出了一個非常完美的論點:如果能夠真正地打消了對真心的物質化認知,也就是說超越了大小、長短、善惡等等二元相對認知的話,就絕對成就了、成佛了。在那個時候,所謂的不動道場做法事,一毫端現十方剎,也都屬於文字游戲了。

  可是,在後世人們解毒《楞嚴經》的這一段的時候,緊緊抓住了“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句話,並且把這句話,理解成為了:如果你能夠令外物發生隨心所欲的變化的話,你能夠轉外物的話,那你就是如來了,就是佛了。這豈不是變成了無所不能的上帝了麼?這豈不是變成了自認為是造物主的大梵天了麼?難道佛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麼?這樣的見地,實在是贻笑大方!

 

上一篇:第二卷 第八章 能見不是所見
下一篇:第二卷 第六章 “見性就是自己”的推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