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三章 十二處也虛妄(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復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於意雲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臭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說:“阿難,為什麼我在前面說十二處本來也就是自己如來藏、佛性、如如性、真心、明覺、真性的虛妄顯現呢?阿難,你且放眼來看這片樹林、花草、經堂和流水,在你看來,這些所有的景象之所以能夠被你看到,到底是因為外部的色塵之中產生了眼睛的看見作用?還是因為眼睛而產生了能夠被看見的外部色塵?如果說是從眼睛產生了外部色塵的話,那麼當你用眼睛看見虛空的時候,因為虛空本身不屬於色塵,沒有色塵所應當具備的大小、形狀、顏色、動靜等特征,因此這個時候所謂的色塵就應當消亡不存在了,既然色塵都已經消亡不存在了,那豈不是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這時,既然連色塵之相都完全消失了,那麼又是誰在這裡明白判斷‘這就是空’呢?因此從眼睛產生了色塵之相的說法,並不正確。”
“反過來,如果說是從外部色塵之中產生了眼睛能看見的這個作用的話,當用眼睛看虛空的時候,同樣因為虛空本來就不是色塵,沒有色塵所應當具備的大小、形狀、顏色、動靜等特征,因此這個時候這個能夠看見的作用就應當消亡不存在了,既然連能夠看見的作用都沒有了,那又會是誰在這裡明白判斷‘這就是空’呢?那也就是說色塵中產生了看見的作用,這個說法,也不正確。”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應當明白,既不是從外部色塵中產生的眼睛能看見的作用,也不是從眼睛產生了能夠被看見的外部色塵之相。之所以能夠這樣說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個具有能夠看見作用的見,和能夠被看見的色空之相,本來就沒有真實存在的地方和場所,換一句話說:所見的色相和能見的見性這二種處,本來就是虛妄的幻相,不是真實存在,因此也就不能說從因緣所生,更不能說是自然存在。”
佛接著分析說:“阿難,你再仔細聽聽,在這個祗園中,當廚房做好飲食的時候,就會敲鼓發聲來通知大家用餐;當需要大家集會講法的時候,就會撞鐘發聲來通知大家集合。這個鐘鼓之聲一聲接著一聲,聲聲相續。阿難,在你看來,之所以你能夠聽到這個鐘鼓之聲,到底是因為聲音跑到了你的耳朵邊上被你聽到?還是你的耳朵跑到了聲音發出的地方才聽到的?如果說是因為聲音跑到了耳朵邊才會被聽到,那麼當我到王城去乞食的時候,這個祗園中並沒有我,這個時候的聲音必然就只能來到你阿難的耳朵邊,被你阿難聽到,目犍連和迦葉都不應當聽到,可事實是不但你阿難聽到了鐘聲來吃飯,目犍連、迦葉,甚至連在園中的一千二百五十五個比丘,也都同時聽到了鼓聲,也都同時來吃飯了。因此說聲音跑到耳朵邊才會被聽到,並不正確。”
“如果說是因為你的耳朵跑到了聲音發出的地方,才會被你聽到聲音,那麼當我乞食完成,回到祗園,這個時候王城中並沒有我,而你在因為聽到了鼓聲,也就是說你的耳朵已經跑到擊鼓的地方去了,如果這個時候鐘聲也同時敲響的話,你就不應當有第二個耳朵去跑到鐘聲響起的地方去了,也就是說你不應當同時還能聽到鐘聲,可事實是你不但可以同時聽到鐘鼓之聲,就連夾雜在鐘鼓聲之中的象馬牛羊嘈雜之聲,你都可以同時聽到,那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你的耳朵跑到了聲音發出的地方,你才會聽到聲音。”
“再者,如果聲音也不會跑到你這裡,你的耳朵也不會跑去聲音發出的那個地方,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來往的話,那也就是說你並不應當聽到任何的聲音,可事實上你還是聽得到所有聲音的呀。所以說,能夠具有聽聞作用的聽覺,和能夠被聽到的各種聲音,全部都沒有真實存在的地方和場所,換一句話說,能聽的聽聞性,和所聽的音聲,這兩種處,本來就是虛妄的幻相,不是真實存在,因此也就不能說從因緣所生,更不能說是自然存在。”
分析完了眼與色、耳與聲這兩對處之後,佛就接著開始分析嗅與香這一對處了。
佛說:“阿難,你再仔細聞一聞這個香爐中的檀香味道,這個檀香,只要你點燃一條,整個王城周圍四十裡方圓,幾乎同時都能夠聞到這個檀香的香氣。阿難,在你看來,這個香氣是來自於檀香木本身,還是來自於你的鼻子,還是來自於虛空?如果說這個香氣來自於你的鼻子,既然香氣來自於鼻子,也就應當是從鼻子裡面出來的,可是鼻子並不是檀香木,為什麼會產生檀香的香氣呢?而且你所說的聞到了香氣,自然就是香氣從外面進入了鼻子才被聞到的,因此說是從鼻子中產生的香氣,並不正確。”
“如果說這個香氣來自於虛空,因為虛空的性質是恆常存在的,因此這個檀香的香氣自然也應當一直存在才對,又何必需要在香爐中點燃檀香木才能產生香氣呢?因此說香氣來自於虛空,也不正確。”
“如果說這個香氣來自於檀香木,因為這個檀香木被點燃之後,會產生煙塵,當你的鼻子聞到香氣的同時,也應當感受到煙塵才對,而且這個煙塵,並不會飛騰太遠,為什麼方圓四十裡內的人都會聞到這個香氣呢?因此說香氣來自於檀香木的說法,還是不正確的。”
“經過這樣的分析,阿難,你就應當知道,能夠被嗅聞到的香臭之氣,和能夠具有嗅聞作用的嗅聞性,並沒有真實存在的地方和處所。也就是說:能嗅聞的嗅聞性,和所嗅聞的香臭氣味,這兩種處,本來就是虛妄的幻相,因此也就不能說從因緣所生,也不能說自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