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章 四大都虛妄(下)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彼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汝審谛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接著分析四大之中的風大。
所謂的風大,為地、水、火、風四大種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種元素之一,以輕動為性。《大乘廣五蘊論》中說:“雲何風界?謂輕動性。《圓覺經》中說:“動轉歸於風。”也就是說,謂出息入息及身體動轉,都是屬於風大。
佛對阿難說:“阿難,這個風,沒有具體的實體存在,而且也是動靜無常的。當你整理好自己的法衣,准備加入到大眾裡面來的時候,你的法衣的衣角,會觸碰到別人,同時被觸碰到的那個人,就會感覺到有微風吹拂過自己的顏面。這個微風,到底是來自於法衣袈裟的衣角?來自於虛空之中?還是來自於那個人的顏面?”
“如果說這個微風,來自於袈裟的話,那麼你身上所披的就不是袈裟,而應當是風了,這個已經成為了風的袈裟,應當飄飄蕩蕩離開你的身體才對,可是我也沒有見到你的袈裟飛走啊;而且你看,我現在在眾人中說法,我的法衣很安靜地下垂著,那我的法衣上的風,到哪裡去了?而且在我的法衣中,也不可能有藏著微風的地方存在啊!因此說,微風來自於袈裟的說法,並不正確。”
“如果說微風來自於虛空,那麼當你的衣服沒有任何動靜的時候,怎麼不見微風的吹動呢?因為虛空一直都存在著,那麼這個微風也應當一直存在並且吹動著才對啊!如果這個時候並沒有微風吹動,那是不是說這個時候虛空滅絕了、不存在了?而且,我們可以看見風停止,風消失的情形,但是我們又怎麼能夠看到虛空滅絕、消失的樣子呢?還有,如果能夠出生和消亡的話,又怎麼可能稱得上是虛空呢?既然已經知道那是虛空,又怎麼能夠產生風出來呢?因此說,風是從虛空中產生的,也不正確。”
“那微風是不是從顏面上產生的呢?那麼既然從那個人的顏面上產生,微風也就應當能夠吹拂到你才對,可是是你自己在整理衣服,為什麼微風會倒過來吹到你自己呢?所以說,微風也不可能來自於顏面。”
“阿難,你再好好地觀察觀察,整理衣服的動作,是你自己做出的,那個被風吹拂到的顏面,是別人的,虛空一直毫無動靜地存在著,虛空本身沒有任何的流動,那麼這個微風,到底是從哪裡出來的呢?風和虛空,本來的性質就完全隔閡,根本就談不到和合與不合和,更加不可能這個風,是自己跑出來的!”
“到這個時候,阿難,你還是不明白,在所謂的你的真心、如來藏當中,本性當中,所幻變出來的風相,其本質還是空性,本來幻變出來的虛空性,其本質也脫離不了風相,不論風相空相,這個如來藏,這個菩提真心,卻永遠都是清淨的,原始的,本來的,從來都是遍布了整個法界的。”
“就好像你阿難一個人,輕輕地動一下衣服,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微風,而這個微風,自然在整個法界中遍布,自然在整個世界中出現,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可以明確指出來的這個微風存在的范圍和場所。”
“這個如來藏,這個菩提真心,因所有眾生的妄心,應所有眾生的虛妄認知能力,遵循著所有眾生的虛妄業力而出現,在不明白本來真心的時候,就被錯誤地當成了因緣所生,或者自然存在。所有的這些錯誤,其實全部都是眾生自己虛妄的心意識,胡亂進行分別判斷而產生的,其實所有的這些認知,全部都是假立的名詞而已,並不具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我們再一次用現代科學的概念來分析一下風大:所謂的風大,其實也就是物質的位置變化和能量的傳遞所引起的表現而已,佛經上說的“動轉即風”,這一點和現代科學毫無異議。
那也就是說,只要物質的位置發生改變,就自然能夠形成風(前提是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某些特性的情況下,可能單憑物質位置的變化,還難以形成風呢),物質越大,變動的速度越高,這個風也就表現得越大,比如說袈裟的衣角飄動一下,會出現微微的風,而當高速列車經過的時候,這個風甚至可以把靠的太近的人,吸卷到車輪下!我們人的胸廓的收縮和舒張的活動,就形成了我們的人體的風——呼吸,等等。
而能量的傳遞,就比如說火焰的周圍,隨著火焰能量在空氣中的上揚,一定會形成風,而在風的幫助下,火焰也會越來越猛烈,正所謂“風借火勢,火助風威”。只要提供燃燒的材料充足,不但火焰會越來越猛,風勢也會越來越烈。
因此,風大,也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基本元素,也僅僅算得上是物質的能量化表現的一部分而已,和火大一樣,和地大水大一樣,全部都僅僅是假立的名詞而已,根本不能當真。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原來我們認為的四大種,也還是幻相,但同時也沒有超脫本來清淨菩提本心的本質。我們既不能執著四大種成為實有,也不能完全認定四大種無用。
本性空而任運顯現,任顯現而本體空,輪回虛妄性涅槃,涅槃無妨輪回現,空顯本來皆假立,輪涅亦從未實有。就是這樣的意思了吧!
所以,站在四大名相的層面上,我們說四大種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因此我們就可以從任何一個事物當中去發現四大種的同時存在:
比如說:如植物的枝干是堅性的地大;體內的水分是濕性的水大;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以發育是暖性的火大;吸收碳氣吐出氧氣是動性的風大。如再以星球為例,星球表面的山石大地,是堅性的地大;掘地得泉,是濕性的水大;其內部的巖漿,是暖性的火大;星球與星球間互相吸引是動性的風大。
又比如《入胎經》中說:“羯賴藍時,若有地界無水界者,其性干燥,則應分散;既不分散,故知定有水界能攝。若有水界,無地界者,其性融釋,則應流泒;既不流泒,故知定有地界能持。若有水界,無火界者,其性潤濕,則應朽敗;既不朽敗,故知定有火界能熟。若有火界,無風界者,其性則應無增長義;既漸增長,故知定有風界動搖。”
雖然,站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事物,都具有堅固、濕潤、暖熱、動轉這四大的特性,但是在一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裡,每一個具體的事物的四大表現,卻不是均衡的,而是各有偏重的。比如大地,更多表現為堅固能持性;大海,更多表現為流動濕潤性;火焰,基本上表現了暖熱性;而龍卷風,則很好地體現了動轉性,每一個事物的其他大種特性,則需要一定的條件變化後,才能表現的明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