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二章 見聞覺知虛妄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非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暗明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三元無雲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擁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接著對阿難分析說:“阿難,你的這個能夠看見事物的作用,本來是沒有的,也就是說本來是沒有看見的、知覺的,只是因為有了色相和空相,才出現了好像看見東西的感知作用。就好像你在這個祗園裡面,早上你會看到光明,到了傍晚的時候,就只能看到昏暗了;如果你晚上睡得比較晚的話,當有月亮皎潔的光芒照耀的時候,還是可以看得到東西,可是當沒有月光的時候,就只有黑夜了。所有的這些光明和黑暗等現象,全部都是因為你的能夠看見的這個作用,才被你感知到的。”
“阿難,在你看來,你的這個能見的作用、見性、見精、見,到底和光明之相,和黑暗之相,和虛空,是同一個體性呢?還是說不是同一個體性?或者說同也不同?異也非異?阿難,如果你的這個見性,和光明、黑暗、虛空等本來就是同一個體性的話,那麼光明之相和黑暗之相這兩種景象,就不應該存在了。因為在有黑暗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有光明;在有光明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有黑暗。如果你的見性,和黑暗是同一體性的話,自然光明就應當消亡;而當你的見性,和光明是同一體性的話,自然黑暗就應當消亡。那麼你阿難,已經沒有了黑暗和光明的情況下,又是怎麼看到光明之相和黑暗之相的呢?再者,如果你承認了光明和黑暗本質上的不一樣,而你的見性本身也不會存在生滅,那麼這三者又怎麼能夠同一體性呢?因此說,你的見性和黑暗、光明、虛空等,同一體性的說法,並不成立。”
“如果說,你的見性、見精,和光明、黑暗不是同一體性的話,當你離開了黑暗、光明和虛空的時候,你能夠為我描述一下你的見性、見精的形象和特征嗎?能夠離開黑暗之相、離開光明之相、離開虛空的見性、見精、見元,就如同烏龜的毛,和兔子的角一樣,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當你的見性、見精、見元,和光明之相、黑暗之相、虛空等沒有任何關系的時候,你的見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也就是說,見性和黑暗、光明、虛空等不是同一體性的說法,也不成立。”
“因此說,因為黑暗和光明的沖突性,就導致了見性和這些不能說是同一體性;因為脫離了黑暗、光明和虛空的見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也不能說見性和這些不是同一體性。你硬性造作出來的所謂虛空,所謂見性,本來就沒有辦法建立它們的范圍界定,又怎麼能夠談及它們之間不是同一體性呢?你能夠看見光明的見性,和你能夠看見黑暗的見性,並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又怎麼能夠說它們不是不同體性呢?因此說,同不成立,異不成立,非同不成立,非異也不成立。”
“阿難,你再仔細地觀察仔細地分析一番,所謂的光明,是因為太陽的出現而出現的;所謂的黑暗,則是因為月光消失而出現的;所謂的通暢無礙,是虛空的性質;所謂的擁塞不暢,則是大地的性質。那麼在你看來,你的這個見性、見精、見元、見,到底是從哪裡出生的呢?而且你的這個見性、見精、見元、見,本來就屬於沒有知覺的性質,因此也就談不上和合不合和,而且也不可能這個見性,不從任何而來,而是自己出現。”
“因此阿難,所謂的見性、見精、見元、見,包括聽聞性、嗅聞性、嘗味性、觸覺性、思維性等,全部都是遍布了整個法界的(虛妄幻相),本來就沒有什麼動搖之相,因此也就可以說它們廣大遍布、無邊無際。這個見聞覺知的大性,和不動的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等一起,就構成了所謂的六大。”
“而這六個大種,其本來都屬於你自己如來藏、本來清淨、菩提本心的圓融幻相,因為他們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因此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出生、發展、衰敗和消亡。”
“阿難,你一直都沉溺在這些名詞之中,沉溺在你的見聞經驗之中,並不明白你的任何表現出來的見聞覺知等作用,全部都只是本來清淨如來藏的虛妄幻相。”
“阿難,你仔細地分析一下你的見聞覺知的這個作用,看看是否能夠說它們是生是滅?是同是異?是不生滅?是非?同異?”
“阿難,你到現在還不明白,在你的如來藏、真心、本來當中,所幻變出來的見聞相,其本質還是覺了之性,本來幻變出來的覺了之性,其本質也脫離不了見聞相,不論見聞相、覺了相,這個如來藏,這個菩提真心,卻永遠都是清淨的,原始的,本來的,從來都是遍布了整個法界的。”
“這個如來藏,這個菩提真心,因所有眾生的妄心,應所有眾生的虛妄認知能力,遵循著所有眾生的虛妄業力而出現。阿難,就好像你的見根,能夠遍布整個法界,同樣的道理,你的聽嗅嘗觸種種知覺,也是遍布了整個法界一樣,可是,你能夠為這些見聞覺知描述出來一個明明白白地地方和場所的范圍界定嗎?在不明白本來真心的時候,見聞覺知也就被錯誤地當成了因緣所生,或者自然存在。所有的這些錯誤,其實全部都是眾生自己虛妄的心意識,胡亂進行分別判斷而產生的,其實所有的這些認知,全部都是假立的名詞而已,並不具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佛在這一段的分析過程中,提出了六大的概念,也就是“這個見聞覺知的大性,和不動的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等一起,就構成了所謂的六大。”
這裡的六大提法,和其他經典中的提法,略有差異,如《仁王經受持品》中說:“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大般若經》中說:“一切智智清淨,故地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水火風空識界清淨。”《璎珞本業經》中說:“六大識空四大,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如虛空故。”《仁王經天台疏》中說:“阿含雲:六王诤大,地謂我能載,水雲能漂潤,火雲能燒照,風雲能生動,空雲能容受。識雲若無我者,色則敗壞,五雖大而識為王。故雲:四大圍空,識居其中也。”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以地水火風空識作為六大的概念,出處相對比較多,而為什麼在這部講述一切佛最核心修行秘密的《楞嚴經》中,要提出這樣的六大概念,而在後面,又提出了七大的說法呢?
個人認為:這種提法,其實恰好用來說明了如何修行用功的層次。怎麼理解呢?佛在之前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分析中,已經略微露出了苗頭。而在之後,先分析了最為世界主要構成基本元素的地水火風四大,然後講明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空大,這樣所形成的五大,就是完整的世界構成元素了。
那麼,如何知道這個世界的存在呢?如何對這個世界進行觀察和分析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眾生的見聞覺知諸根作用,如果沒有了見聞覺知的諸根作用,眾生又是如何來采集外界的信息,以供分析判斷呢?因此,在此處加上了以見性為代表的根大,就相當於給整個的環節中,加上了一個中間環節,而這個中間環節又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只有經過這個中間環節,經過這個見大,才能真正地接觸到識大,才能真正完成認知過程,才能真正建立起來心物之間的關系。
因此個人認為,這種六大的提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人的思維,而且並沒有破壞佛教對這些大種(包括識大在內的所有大種)定義和相互之間關系作用的界定,是非常好的一種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