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六章 演若達性和自家寶珠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富樓那聽到佛在上面掏心掏肺般仔細的分析之後,心中似有所悟,但因為一直以來佛都在大眾中稱贊他們這些聲聞阿羅漢的證悟,很難一下子就從習慣性的認知中跳出來,因此他還是保留著疑惑。
富樓那對佛說:“按照佛剛才所開示的內容和法義,我知道我自己本來圓滿、自然清淨的覺了之性、菩提真心,和佛的沒有任何區別,一樣的圓滿周遍。想起來我從無始以來,因為種種妄想,在輪回中生死沉淪,現在雖然已經踏上了佛教正法的修行之路,但是還是沒有達到究竟,心中慚愧不已。”
“雖然佛對我反復地進行開示,可是我還是沒能明白,所有的一切的妄想,一切的幻相,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唯有如來藏是真實玄妙恆常的。既然這樣,佛啊,我請問你:所有的一切眾生,究竟是為什麼會出現那些虛妄的幻相?從而遮蔽了自己的清明覺了之真心,飽受輪回之苦呢?”
佛對富樓那說:“富樓那,我可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我也知道你雖然已經打消了很明顯的疑惑,但是還有一絲殘余,導致你沒有全然領悟究竟的真谛。別擔心,安安靜靜地好好聽我給你再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件,給你解釋一番。”
佛說:“富樓那,你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件事情,說是在王城之中,有一個人名叫演若達多,他突然有一天在早上洗漱照鏡子的時候,對自己在鏡子中清晰可見的頭部五官非常滿意和喜歡,但是卻很生氣自己的頭部面目五官沒有看到。並且他把這種自己看不到頭部的面目五官,卻只能看到鏡子中的面目五官的這種事情,認為是鬼魅作祟。在這種想法之下,他竟然無端端的發狂了,到處奔走,要找自己的頭部面目。富樓那,在你看來,這個演若達多為什麼會發狂而四處奔走呢?”
富樓那對佛說:“佛你說的這個人發狂的事情,我也聽說過。我認為他之所以會發狂,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他的心狂亂了。”
佛對於富樓那的回答,並沒有給予任何的評判,而是繼續進入了分析過程。佛說:“對於本來的如來藏,我們雖然建立了所謂的‘玄妙、覺了、圓滿、本來、光明’等種種名相,但是既然我們已經明白所有這些名相,全部都只是虛妄的幻相,那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什麼出現的根本原因存在,因為如果有一個名相出現的根本原因存在的話,又怎麼可以說它們都是虛妄的幻相呢?”
“可是所有的那些虛妄的幻相,相互之間一個成為另外一個的出現原因,從而在迷亂上增加的迷亂,在錯誤中更加錯誤,以至於經過了好像微塵的數量那麼長久的劫數,一直到現在,雖然有我給你們進行指點,給你們交了底,但你們還是不能從這些錯誤迷亂中走出來。”
“之所以你們能夠一直被困擾在這些錯誤迷亂之中,就是因為這些迷亂的存在,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當你們真正明白,原來這些錯誤迷亂,連一個根本的出現原因都找不到的話,你們也就應當知道,所有的虛妄幻相,其實也就沒有了存在的依靠了。換一句話說,既然這些虛妄的幻相,根本就不曾出現和存在過,又何必需要你去努力滅除他們呢!”
“就好像已經從睡夢中清醒了的人一樣,又怎麼會在津津有味地講述著夢中的事情經歷,就算他認為自己非常清楚明白,但是這樣子做,就和想把夢中的東西拿出來一樣,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東西,又怎麼能夠拿到呢?得到了無上菩提之人,又怎麼會認為山河大地真實存在呢?”
“就好像剛才我們談到的那個演若達多,他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原因,就發狂恐怖地到處奔走,要找尋自己頭部的面目。當他忽然安靜下來,不再發狂的時候,並不是說他從外面找到了自己頭部面目回來;就算他仍然在繼續發狂,他的頭部面目又何嘗丟失過呢?”
“富樓那,虛妄的本質,其實就是這樣,根本就沒有什麼原因可以讓它們實際存在。只要你不跟隨著別人,不跟隨著世間凡夫的認知而走,那麼我剛才所講的有關世界、眾生、業果三個方面的不斷延續,就會失去了根本的所緣,就沒有了三種最根本的因由,在此基礎上,你心中那狂亂不止的演若達多,自然就不再會繼續發狂奔走了,自然就會安靜下來了,只要安靜下來,那就是本來的菩提真心了啊!”
佛在最後下了一個結論說:“人人心中的那個無比殊勝、清明覺了、原始清淨的本來,原本就是周遍了整個法界,哪裡會從別人那裡得到呢!哪裡又需要什麼勤苦修行呢!”
佛所作出的這個結論,實在是最至高無上的究竟見地啊!每一個眾生,雖然你認為這每一個眾生都是各自獨立存在的,雖然在每一個眾生的見聞覺知當中,整個世界全然不同,雖然有著眾生和佛的不同稱謂,但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哪裡有什麼眾生!哪裡有什麼佛!哪裡有什麼輪回苦痛!哪裡又可以求得寂靜常樂!只要明白了本來周遍、本來清淨、本來解脫、本來圓滿的道理之後,就會連這個最後的認知都放下,當下了結,何勞苦修!
可是,說起來很容易,這樣的究竟見地又有誰能夠真正相信呢?又有誰能夠真正地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圓滿的呢?又有誰敢於承當自己不是薄地凡夫,而是究竟佛陀呢?
正是因為如此,大家才會需要種種不同的修行方法,來不斷地通過這些方法的錘煉,讓自己的疑惑越來越少,讓自己的信心越來越純,終於有那麼一天,就會決然承當,一切了畢。
而等到你了畢之後,也許你會啞然失笑:原來終點又回到起點,到現在才發覺!
就好像有一個禅師,他對佛法非常有信心,他也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禅悟,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是當他用功很久之後還是沒有任何的體悟,這一下把他的犟脾氣給激起來了。他就發誓說:“克期求證!我一定要在七天苦修之後證悟,否則我就從高崖上面跳下去!不是佛法不好,而是我自己不行,干脆死了算了!”
在這個誓願下,禅師就不眠不休地一直在七天的時間裡參悟,可是非常不幸,整整七天都過去了,他還是沒有達到開悟。這下子,他就堅決地走到了崖邊,直接就跳下去了。
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恰好當這個禅師在墜落到地面的時候,他徹底開悟了,但是他也被摔瘸了。
禅師大叫著:“冤枉啊!冤枉啊!”然後就一瘸一拐地走了。
大家知道他為什麼喊冤嗎?參!參!參!
佛在講完了這個結論之後,又給富樓那打了個比方,說:“比如有這麼一個人,在他身上穿著的衣服中,就藏著一個能夠滿足他一切願望的如意寶珠,但是這個人卻絲毫也不知道。他身無所長,窮困潦倒,流落在他鄉,整天為了能夠填滿肚子而四處奔走乞討。”
“富樓那,你要知道,雖然這個人一窮二白,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但是他卻根本就沒有丟失那個如意寶珠。突然有一天,有一個非常聰穎善巧的人,告訴了他身上原來還有一個寶珠,之後,這個人就在這個寶珠的作用下,要什麼就有什麼,很快就成了一個大富豪。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真正地相信了:原來我自己一直就擁有這個如意寶珠,只不過我以前沒有意識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