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八章 初心二種決定理義(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明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抟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聽到阿難的這個請求,佛知道自己之前所講述的究竟第一義的法義,終究只能是部分人真正明白,而如阿難等相當一部分人,則仍然還需要用非究竟的方法來引導。
佛意識到,自己還需要對在座的還沒有明白的這些聲聞緣覺,對於這些還沒有徹底明白,還沒有自在於菩提真心的人們,以及對於在佛滅度後,佛法日漸衰敗時候的學人,他們究竟應當如何去發起、發現自己的菩提心?佛需要給他們架設一條道路出來。雖然從究竟來說,這個道路其實也是根本不需要的,仍然還是屬於虛妄的。
佛告訴阿難和眾人說:“既然你們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捨棄不徹底、不究竟的小乘,要發起證得菩提之心,要毫不厭倦於一切佛如來的妙三摩地。那麼你們就應當首先明白什麼才是想要覺悟的最初發心的二種決定性理義?”
“什麼是最初發心的二種決定性理義呢?阿難,第一個,你們這些人,如果要捨棄聲聞小乘,要修行菩薩大乘道法,要悟入佛的知見的話,首先就需要仔細地觀察和思維:你們在這個因地上的發心,和未來果位上的覺悟,這兩者是相同的呢?還是不同的?”
“阿難,如果在現在這個因地,你們用生滅之心,來作為修行的基礎和根源,而打算最後證得果位的佛的不生不滅,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第一件事情,你們就是要好好地經過思維分析之後,堅決地斷定:所有器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全部都具有出生、發展、衰敗和滅亡的變化過程。”
“阿難,你現在就仔細地到處觀察一番,整個的這個世間,可有一個事物是從來不會衰敗消亡的嗎?可是你聽說過虛空的衰亡毀壞嗎?虛空為什麼不會出現衰亡?就是因為虛空可以說是非造作法(已經退下層次之後的說法,並不是究竟意義,不要錯會了),只要是非造作法,就自始至終從來不會出現衰亡。”
“阿難,你仔細觀察一下你的身體,你身體的堅固性,就是所謂的地大,你身體的潤濕性,就是所謂的水大,你身體的暖熱觸覺,就是所謂的火大,你身體的動搖轉運,就是所謂的風大,因為有了這四種具有纏縛作用的大種的存在,讓你的本來澄明圓滿清明覺了的本心,被無妄地分割成了視覺、聽覺、知覺、覺察等表現和認知,從一開始,一直到生生世世的未來,從來都是復雜地重重疊疊,渾濁異常,共有五種。”
“阿難,為什麼要說是渾濁的濁呢?比如有一壇清水,非常清澈干淨,而這也就是水的本性;而另外的塵土灰沙等類,本性則是障礙不清的。水和塵,這兩種類別的事物,從自然本性上來說,就是沒有任何相似相關性的。”
“可是有一個人,他不知道什麼原因,取來了一些塵土灰沙,放到了這壇清水之中,這下子,土好像也表現不出來障礙性了,水好像也表現不出來清潔性了,這個時候已經不清澈的水,就是所謂的濁水了。上面所說五種濁,道理其實和水變濁是一樣的。”
“阿難,當你看到所謂的虛空,遍布整個十方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是空見不分了,這個時候,你雖然發現了空,卻不知道空本來就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你雖然有了能夠看到空的見,但是卻沒有了覺。就這樣,由所謂的空和所謂的見,相互交織、相互纏縛,就形成了虛妄的幻相,而這個幻相,就可以被命名為第一重的濁——劫濁。”
“阿難,你的身體,其實可以說是由所謂的四大種抟聚而成的,並且被所謂的見聞覺知堵塞了,從而就令你的身體表現出了窒礙性。就這樣,由所謂的地水火風相互盤旋纏繞,就形成了虛妄的知覺幻相,而這個幻相,就可以被命名為第二重的濁——見濁。”
“阿難,在你的心中,經過不斷地學習、記憶、讀誦、串習,就表現出了有所知見,就表現出了你的見解,從而也就出現了世間的六種塵相。你卻從來都不知道如果離開了塵,哪裡還會有相?如果離開了覺知,哪裡還會建立起來一個存在?就這樣,由所謂的塵和相應的覺,相互纏縛、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虛妄的幻相,而這個幻相,就可以被命名為第三重濁——煩惱濁。”
“阿難,你的身體,每時每刻、一朝一夕,從來都在生滅之中,根本就沒有停歇的時候。你的自我的知見,從來都是想常留世間,而在業果的作用下,卻每每都被投生到另外的國土。就這樣,知見和業果相互纏縛、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虛妄的幻相,而這個幻相,就可以被命名為第四重的濁——眾生濁。”
“阿難,本來你的見性、聞性,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可是因為種種塵相之間的相互隔絕,就無端端的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東西,在本性的層面來說,兩者是相知明了的;可是在表現出來的作用方面,竟成了相背離的了。就這樣,所謂的相同和相異,完全都失去了本來的含義,從而就產生了虛妄的幻相,而這個幻相,就可以命名為第五重的濁——命濁。”
“經過這樣的分析,阿難你就應當知道,如果你想用你的見聞覺知,去契合佛的常樂我淨的本性,就應當明白地揀擇令你表現出來生生死死的根本。只有依靠那個不生滅性,依靠那個圓滿澄明的本性,轉身返觀,那些虛妄的幻相,就自然不會生起了。這樣就會回歸到本來的清明覺了,得到本來的清明覺了。也就是說,只有以不生不滅之性作為因地初心,才能最後圓滿地到達修證得果位。”
“就好像將那個渾濁的水,放到一個干淨的水壇當中,讓它安安靜靜地呆著,誰也不要動它,這樣子,那些塵土沙灰自然就會下沉壇底,清澈的水就會重新出現。這種情況,就可以叫做初步地降伏了客塵煩惱。而那個沒有了灰泥的淨水,就可以被稱作永遠斷除了根本的無明。這個沒有了根本無明的淨水,非常清澈、明亮、純淨、絲毫不會變化,也就不會產生煩惱,這些全部都符合所謂的涅槃的四種妙德(常樂我淨)。”
在這一段的分析當中,佛提出了五濁的概念,雖然在《瑜伽四十四卷十八頁》中說:“五濁者: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斗訟诤競,多行谄诳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馑中劫。現有眾多饑馑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但是五濁的本質,還是說明了眾生所處的不識本來面目的虛妄輪回之相,只要此虛妄濁相不除,也就意味著未證菩提。
而且,佛要求大家明白:因地發心和果位佛覺究竟有無差異?只要認為是有差異的,就一定不會證得菩提。
用水來作為例子,被沙土搞渾濁了的水,和本來清澈的水,在本質上究竟有無差異?如果你認為水渾濁了,就是水本身不清澈了,和本來的水不一樣了,那麼就完全是錯誤的了。因為,只要你仔細的分析一下,就一定會發現,水的本來根本就沒有絲毫變化,仍然是H2O,又哪裡會被沙土所改變呢?!因此,只有你明白了即使渾濁了的水,和清澈無比的水,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因地發心和果位佛覺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才算得上是符合了初發心兩種決定理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