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十二章 聲有聲滅聞性恆常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實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言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阿難聽了佛對六根是一是異的仔細分析後,雖然已經沒有辦法對佛進行反駁,但是好像還是沒有完全接受,因此也就沒有順著佛的問題去回答自己究竟選擇哪一個入手的門徑。二是又回想起了第一個決定理義的說法,准備用佛自己的說法,來進一步提出質疑。
阿難對佛說:“佛啊,按照你剛才所說,一個修行人在因地發起追求菩提覺悟之心的時候,就要和果位的菩提覺性相對應。佛啊,按照你平常對我們所講過的,果位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名詞雖然在文字上不一樣,但是就其所指的究竟果位那清淨圓滿體性的堅固性方面,卻都是金剛王那樣的不可摧壞、亘古長存。”
菩提,《大智度論卷四十四》中說:“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注維摩經》中說:“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我們可以理解菩提,就是從至高無上的智慧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涅槃,又稱泥洹,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佛學大辭典》中說:“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我們也可以理解涅槃,就是從寂靜無為、毫無造作、超越言诠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真如,《唯識論二》中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我們也可以理解真如,就是從最徹底究竟、沒有絲毫摻雜的真理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佛性,《涅槃經二十七》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皆有通徹因果自體不改的覺悟性,謂之佛性。當眾生作為眾生時的這個佛性,和他稱佛之後的那個佛性,並沒有任何的不同。我們也可以理解佛性,就是強調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庵摩羅識,《宗鏡錄五十六》中說:“庵摩羅識,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翻譯名義》中說:“第八阿賴耶,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捨賴耶之名,別受清淨之稱,即第九識也。”我們可以理解庵摩羅識,就是從眾生心識層次分割、建立究竟認知階梯角度描述的果位。
空如來藏,《三藏法數》中說:“空如來藏者,含攝萬法而無所積聚也。即諸佛所證清淨法身之體,煩惱蕩盡,應用無窮,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我們可以理解空如來藏,就是從顯空不二、色空無別角度所诠釋的自在果位。
大圓鏡智,《佛地經論三卷》中說:“大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別知境相差別。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為大圓鏡智。”《三藏法數》中說:“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我們可以理解大圓鏡智,就是從能顯萬法而不動的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也就是說,上述這七個名詞,全部都講的是一個真理,但是因為側重角度的不同,而建立起來了不同的文字,甚至其中的後四個,還具有讓學佛人直接悟入上乘修行方法和見地的作用。
但是,阿難雖然知道這七個名詞指的都是同一個果位,算是比較明白法義了。但是他緊接著提出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他在見地方面,沒有一個是他自己的,全部都是直接拿來了佛的法句,在沒有明白其中道理的情況下,他的見地才會出現高高低低的不穩定表現。
阿難接著對佛說:“按照佛剛才在分析中所說,如果我們的見性和聽聞性,在離開了光明、黑暗、動靜、通塞等塵相的時候,根本就不會真實存在,沒有一個存在的實體,就好像我們的思維念想之心,在離開了法塵的時候,也什麼都不會存在一樣。那麼,佛為什麼要把這個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的表現,作為修行最初的本因呢?為什麼要通過這樣的斷滅的六根門徑,來求取上述七種名詞所代表的果位真常呢?”
“佛啊,就像你剛才所分析的那樣,當離開了光明和黑暗的時候,所謂的見性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在沒有了法塵的時候,念頭自然也就滅除了。經過我反復的掂量和分析,所謂的我的心和心所,本來都是不成立的,那麼在什麼都不成立的情況下,到底把誰當作最初的修行本因,來求取最終的無上覺悟呢?”
“佛你在前面一直強調澄明圓滿真常的道理,可是現在看來,並不是誠實的說法了,都成了游戲之說了。為什麼佛還說自己就只說真話呢?我還是不能明白,請佛大慈大悲,給我開示開示。”
佛聽了阿難的這個問題,實在是哭笑不得,這個阿難,見地怎麼如此的混亂不堪!但是沒有辦法,還是得講啊!佛就對阿難說:“阿難,今天我已經很多次說了,雖然你聽聞了很多的經典法義,但是卻沒有因此而斷除你的煩惱漏失,只是在你的心中增加了更多的顛倒的機會而已。你就一直沒有明白為什麼你們凡夫眾生會一直處於顛倒之中,現在把這個最真實的顛倒展示在你的面前,你反倒糊塗了,認不出來了,真是拿你沒辦法。”
佛接著說:“我就知道,之前你雖然有幾句答案還不錯,但是那也僅僅是恰好撞上了,你到現在應當還是沒有全然相信我的話吧?那我就在此用這個世間的俗事,來試試看能不能打消你最後的疑惑。”
說著,佛就讓也在附近聽法的羅候羅敲了一下鐘,然後問阿難:“你現在聽到了嗎?”
阿難和在座的大眾都回答說:“我聽到了。”
等顫顫悠悠的鐘聲慢慢地息止,沒有鐘聲之後,佛又問阿難:“你現在聽到了嗎?”
阿難和在座的大眾都回答說:“我沒有聽到。”
這個時候,羅候羅在佛的授意之下,又敲了鐘一下,鐘聲又響起來了。佛就第三次聞阿難:“你現在聽到了嗎?”
阿難和大眾再次回答:“我聽到了。”
佛這個時候換了一個問題問阿難:“你為什麼一會兒說聽到了,一會兒又說沒有聽到?”
阿難和在座的大眾回答佛說:“如果鐘聲敲響的話,我們就會回答說聽到了;當鐘聲過去之後,根本就沒有了響聲,我們就回答說沒有聽到。”
聽到他們的回答,佛就讓羅候羅再次敲鐘,問阿難說:“現在有響聲嗎?”
阿難回答說:“有響聲。”
等了一會兒,鐘聲又沉寂了。佛又問阿難說:“現在有聲響嗎?”
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沒有聲響。”
這個時候,羅候羅又一次把鐘敲響了,佛又問阿難說:“現在有響聲嗎?”
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這下又有響聲了。”
佛這次又問阿難說:“你為什麼一會兒說有響聲,一會兒又說沒有響聲呢?”
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當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們就說有響聲,當鐘聲過去許久,沒有了聲響的時候,我們就回答說沒有響聲。”
佛這個時候,就直接把阿難剛才挑戰自己的問題,直接扔回給阿難自給,佛說:“為什麼你們自己胡亂的說話呢?”
阿難和大眾都莫名其妙,好好的,為什麼佛要說我們胡亂說話呢?大家異口同聲地問佛:“哪兒有的事!我們都是老老實實地回答佛的問題,為什麼佛要說我們胡亂說話呢?”
佛說:“當我問你們聽到沒有的時候,你們回答的是是否聽到;當我問你們有沒有聲音的時候,你們也就回答我聲音有沒有。你們把能聽的聽聞之性,和被聽到的聲音,毫不確定地回答我的問題,這難道不是胡亂說話嘛?”
“阿難,當鐘聲停止的時候,沒有了聲音的時候,你說沒有聽到。如果哪個時候,你的能夠聽聞各種聲音的聽聞性真的沒有了的話,你就會好像一個不能聽聞的枯朽的木頭樁子一樣,聽不到絲毫的聲響了。可是為什麼後來當鐘聲再一次敲響的時候,你又能聽見了呢?”
“在你知道聲音的有無過程中,聲音有了,聲音沒有了,那都是聲音自己的生滅現象,是聲音自己的事情,可是隨著這個聲音的有無變化,難道你的聽聞性,也出現了有無的變化了嗎?如果說你的聽聞性,真的沒有了的話,因此也就說聲音沒有了的話,那又是誰知道了這個沒有呢?”
“所以說阿難,聲音在你聽聞的過程中,是表現出了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的變化,可是這並不代表著你的能夠聽聞聲音的聽聞性,也會伴隨著聲音的有無,而出現存在和消失的變化。”
“阿難,你現在還是處於混亂顛倒之中,還把聲音當成了聞性,這也就難怪你會混亂到將恆常當成了斷滅。”
“阿難,你根本就不應當說:離開了動靜、通塞等塵相,連聞性都不存在了。為什麼呢?比如說有一個人非常貪睡的人,正在床上沉沉地睡著。正在他睡覺的時候,他家裡有人開始舂米。這個人在睡夢之中,聽到了家人的舂米之聲,就會分辨成別的聲音,比如說敲鼓的聲音,比如說撞鐘的聲音等等。甚至他還會在蒙中感覺到有些奇怪:為什麼鐘鼓之聲聽起來好像木石撞擊呢?等他睡醒來之後,才明白原來夢中的鐘鼓之聲是家人舂米的聲音。因此他也就會告訴家人說:我在睡夢中的時候,把舂米的聲音當成了鐘鼓的聲音。”
“阿難,這個人處於睡夢中的時候,難道會去分別什麼動靜、開關、通塞嗎?當他睡熟的時候,他的聽聞性卻從來沒有沉睡;就算你的身體逐漸衰敗消亡,你的這個聞性難道也會隨著你的肉身消亡嗎?!”
“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都緊緊跟隨在那些聲音、色塵等上面,在那上面起心動念,從而就不斷地在輪回中飄轉。可是這些眾生,卻從來都沒有明白過: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恆常的,不會因為日常種種塵相的生滅而出現生滅變化。”
“眾生正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也就放棄了堅持真正的清淨恆常的本性,反而去追逐那些生生滅滅不斷變化的外塵,因此也就生生世世地不斷沾染塵垢而輪回。”
“如果能夠放棄外部的生滅不定的外塵,而回轉堅守本來圓滿清淨的真性,那本有的、恆常的光明就會現前,所有虛妄的外塵、六根、諸識等也都會應聲而忘。從而就會遠離了內想外相的塵相,也就會遠離了有情含識的執著垢染,你的清淨法眼自然也就會當下清明。到了這個時候,還要擔心成不了無上正等正覺嗎?”
這一章的內容,最關鍵的就是完全清晰地明確了“聲有聲滅聞性恆常”的道理。這和在最前面的時候佛和阿難辨見中所明確的“見明見暗見性未變”的道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外部色塵的變化、生塵的變化,並不代表著眾生自己本來恆常真性的變化;真性的恆常如果能夠把握住了,又何嘗需要擔心是否會成就呢?!
講到這裡,第四卷的內容就講解完了。
在整個的第四卷中,主要分析了清淨如來藏的特性,以及一切名相的游戲性和虛妄性。而後就建立了初發心學人的二種決定理義,至此就進入了因地實修的分析階段。
在分析的過程中,經過佛和阿難的問答,明確了六根非一非六、真性恆常不變的見地,而且要用這個見地,來引導阿難的具體修行階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