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四卷 第十二章 聲有聲滅聞性恆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卷 第十二章 聲有聲滅聞性恆常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實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言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阿難聽了佛對六根是一是異的仔細分析後,雖然已經沒有辦法對佛進行反駁,但是好像還是沒有完全接受,因此也就沒有順著佛的問題去回答自己究竟選擇哪一個入手的門徑。二是又回想起了第一個決定理義的說法,准備用佛自己的說法,來進一步提出質疑。

  阿難對佛說:“佛啊,按照你剛才所說,一個修行人在因地發起追求菩提覺悟之心的時候,就要和果位的菩提覺性相對應。佛啊,按照你平常對我們所講過的,果位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七種名詞雖然在文字上不一樣,但是就其所指的究竟果位那清淨圓滿體性的堅固性方面,卻都是金剛王那樣的不可摧壞、亘古長存。”

  菩提,《大智度論卷四十四》中說:“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注維摩經》中說:“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我們可以理解菩提,就是從至高無上的智慧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涅槃,又稱泥洹,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佛學大辭典》中說:“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我們也可以理解涅槃,就是從寂靜無為、毫無造作、超越言诠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真如,《唯識論二》中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我們也可以理解真如,就是從最徹底究竟、沒有絲毫摻雜的真理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佛性,《涅槃經二十七》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皆有通徹因果自體不改的覺悟性,謂之佛性。當眾生作為眾生時的這個佛性,和他稱佛之後的那個佛性,並沒有任何的不同。我們也可以理解佛性,就是強調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庵摩羅識,《宗鏡錄五十六》中說:“庵摩羅識,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翻譯名義》中說:“第八阿賴耶,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捨賴耶之名,別受清淨之稱,即第九識也。”我們可以理解庵摩羅識,就是從眾生心識層次分割、建立究竟認知階梯角度描述的果位。

  空如來藏,《三藏法數》中說:“空如來藏者,含攝萬法而無所積聚也。即諸佛所證清淨法身之體,煩惱蕩盡,應用無窮,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我們可以理解空如來藏,就是從顯空不二、色空無別角度所诠釋的自在果位。

  大圓鏡智,《佛地經論三卷》中說:“大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別知境相差別。一切時方,無間無斷。永離一切煩惱障垢有漏種子。一切清淨無漏功德種子圓滿。能現能生一切境界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窮未來際,無有斷盡。如是名為大圓鏡智。”《三藏法數》中說:“謂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我們可以理解大圓鏡智,就是從能顯萬法而不動的角度所描述的果位。

  也就是說,上述這七個名詞,全部都講的是一個真理,但是因為側重角度的不同,而建立起來了不同的文字,甚至其中的後四個,還具有讓學佛人直接悟入上乘修行方法和見地的作用。

  但是,阿難雖然知道這七個名詞指的都是同一個果位,算是比較明白法義了。但是他緊接著提出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他在見地方面,沒有一個是他自己的,全部都是直接拿來了佛的法句,在沒有明白其中道理的情況下,他的見地才會出現高高低低的不穩定表現。

  阿難接著對佛說:“按照佛剛才在分析中所說,如果我們的見性和聽聞性,在離開了光明、黑暗、動靜、通塞等塵相的時候,根本就不會真實存在,沒有一個存在的實體,就好像我們的思維念想之心,在離開了法塵的時候,也什麼都不會存在一樣。那麼,佛為什麼要把這個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的表現,作為修行最初的本因呢?為什麼要通過這樣的斷滅的六根門徑,來求取上述七種名詞所代表的果位真常呢?”

  “佛啊,就像你剛才所分析的那樣,當離開了光明和黑暗的時候,所謂的見性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在沒有了法塵的時候,念頭自然也就滅除了。經過我反復的掂量和分析,所謂的我的心和心所,本來都是不成立的,那麼在什麼都不成立的情況下,到底把誰當作最初的修行本因,來求取最終的無上覺悟呢?”

  “佛你在前面一直強調澄明圓滿真常的道理,可是現在看來,並不是誠實的說法了,都成了游戲之說了。為什麼佛還說自己就只說真話呢?我還是不能明白,請佛大慈大悲,給我開示開示。”

  佛聽了阿難的這個問題,實在是哭笑不得,這個阿難,見地怎麼如此的混亂不堪!但是沒有辦法,還是得講啊!佛就對阿難說:“阿難,今天我已經很多次說了,雖然你聽聞了很多的經典法義,但是卻沒有因此而斷除你的煩惱漏失,只是在你的心中增加了更多的顛倒的機會而已。你就一直沒有明白為什麼你們凡夫眾生會一直處於顛倒之中,現在把這個最真實的顛倒展示在你的面前,你反倒糊塗了,認不出來了,真是拿你沒辦法。”

  佛接著說:“我就知道,之前你雖然有幾句答案還不錯,但是那也僅僅是恰好撞上了,你到現在應當還是沒有全然相信我的話吧?那我就在此用這個世間的俗事,來試試看能不能打消你最後的疑惑。”

  說著,佛就讓也在附近聽法的羅候羅敲了一下鐘,然後問阿難:“你現在聽到了嗎?”

  阿難和在座的大眾都回答說:“我聽到了。”

  等顫顫悠悠的鐘聲慢慢地息止,沒有鐘聲之後,佛又問阿難:“你現在聽到了嗎?”

  阿難和在座的大眾都回答說:“我沒有聽到。”

  這個時候,羅候羅在佛的授意之下,又敲了鐘一下,鐘聲又響起來了。佛就第三次聞阿難:“你現在聽到了嗎?”

  阿難和大眾再次回答:“我聽到了。”

  佛這個時候換了一個問題問阿難:“你為什麼一會兒說聽到了,一會兒又說沒有聽到?”

  阿難和在座的大眾回答佛說:“如果鐘聲敲響的話,我們就會回答說聽到了;當鐘聲過去之後,根本就沒有了響聲,我們就回答說沒有聽到。”

  聽到他們的回答,佛就讓羅候羅再次敲鐘,問阿難說:“現在有響聲嗎?”

  阿難回答說:“有響聲。”

  等了一會兒,鐘聲又沉寂了。佛又問阿難說:“現在有聲響嗎?”

  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沒有聲響。”

  這個時候,羅候羅又一次把鐘敲響了,佛又問阿難說:“現在有響聲嗎?”

  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這下又有響聲了。”

  佛這次又問阿難說:“你為什麼一會兒說有響聲,一會兒又說沒有響聲呢?”

  阿難和大眾都回答說:“當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們就說有響聲,當鐘聲過去許久,沒有了聲響的時候,我們就回答說沒有響聲。”

  佛這個時候,就直接把阿難剛才挑戰自己的問題,直接扔回給阿難自給,佛說:“為什麼你們自己胡亂的說話呢?”

  阿難和大眾都莫名其妙,好好的,為什麼佛要說我們胡亂說話呢?大家異口同聲地問佛:“哪兒有的事!我們都是老老實實地回答佛的問題,為什麼佛要說我們胡亂說話呢?”

  佛說:“當我問你們聽到沒有的時候,你們回答的是是否聽到;當我問你們有沒有聲音的時候,你們也就回答我聲音有沒有。你們把能聽的聽聞之性,和被聽到的聲音,毫不確定地回答我的問題,這難道不是胡亂說話嘛?”

  “阿難,當鐘聲停止的時候,沒有了聲音的時候,你說沒有聽到。如果哪個時候,你的能夠聽聞各種聲音的聽聞性真的沒有了的話,你就會好像一個不能聽聞的枯朽的木頭樁子一樣,聽不到絲毫的聲響了。可是為什麼後來當鐘聲再一次敲響的時候,你又能聽見了呢?”

  “在你知道聲音的有無過程中,聲音有了,聲音沒有了,那都是聲音自己的生滅現象,是聲音自己的事情,可是隨著這個聲音的有無變化,難道你的聽聞性,也出現了有無的變化了嗎?如果說你的聽聞性,真的沒有了的話,因此也就說聲音沒有了的話,那又是誰知道了這個沒有呢?”

  “所以說阿難,聲音在你聽聞的過程中,是表現出了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的變化,可是這並不代表著你的能夠聽聞聲音的聽聞性,也會伴隨著聲音的有無,而出現存在和消失的變化。”

  “阿難,你現在還是處於混亂顛倒之中,還把聲音當成了聞性,這也就難怪你會混亂到將恆常當成了斷滅。”

  “阿難,你根本就不應當說:離開了動靜、通塞等塵相,連聞性都不存在了。為什麼呢?比如說有一個人非常貪睡的人,正在床上沉沉地睡著。正在他睡覺的時候,他家裡有人開始舂米。這個人在睡夢之中,聽到了家人的舂米之聲,就會分辨成別的聲音,比如說敲鼓的聲音,比如說撞鐘的聲音等等。甚至他還會在蒙中感覺到有些奇怪:為什麼鐘鼓之聲聽起來好像木石撞擊呢?等他睡醒來之後,才明白原來夢中的鐘鼓之聲是家人舂米的聲音。因此他也就會告訴家人說:我在睡夢中的時候,把舂米的聲音當成了鐘鼓的聲音。”

  “阿難,這個人處於睡夢中的時候,難道會去分別什麼動靜、開關、通塞嗎?當他睡熟的時候,他的聽聞性卻從來沒有沉睡;就算你的身體逐漸衰敗消亡,你的這個聞性難道也會隨著你的肉身消亡嗎?!”

  “所有的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都緊緊跟隨在那些聲音、色塵等上面,在那上面起心動念,從而就不斷地在輪回中飄轉。可是這些眾生,卻從來都沒有明白過:自己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恆常的,不會因為日常種種塵相的生滅而出現生滅變化。”

  “眾生正是因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也就放棄了堅持真正的清淨恆常的本性,反而去追逐那些生生滅滅不斷變化的外塵,因此也就生生世世地不斷沾染塵垢而輪回。”

  “如果能夠放棄外部的生滅不定的外塵,而回轉堅守本來圓滿清淨的真性,那本有的、恆常的光明就會現前,所有虛妄的外塵、六根、諸識等也都會應聲而忘。從而就會遠離了內想外相的塵相,也就會遠離了有情含識的執著垢染,你的清淨法眼自然也就會當下清明。到了這個時候,還要擔心成不了無上正等正覺嗎?”

  這一章的內容,最關鍵的就是完全清晰地明確了“聲有聲滅聞性恆常”的道理。這和在最前面的時候佛和阿難辨見中所明確的“見明見暗見性未變”的道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外部色塵的變化、生塵的變化,並不代表著眾生自己本來恆常真性的變化;真性的恆常如果能夠把握住了,又何嘗需要擔心是否會成就呢?!

  講到這裡,第四卷的內容就講解完了。

  在整個的第四卷中,主要分析了清淨如來藏的特性,以及一切名相的游戲性和虛妄性。而後就建立了初發心學人的二種決定理義,至此就進入了因地實修的分析階段。

  在分析的過程中,經過佛和阿難的問答,明確了六根非一非六、真性恆常不變的見地,而且要用這個見地,來引導阿難的具體修行階次。

 

上一篇:第五卷 第一章 諸佛一路涅槃門
下一篇:第四卷 第十一章 六根是一還是六?(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