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第一章 四禅天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能。但能執身不行YIN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瑠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愁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麁漏已伏名為二禅。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阿難次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麁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阿難,世間一切修行之人,一切修心之人,只要沒有禅定功夫,就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
“如果一個眾生,能夠嚴格把持自己的身體行為,不做任何的行YIN之事,就連在行、住、坐、臥等一切時節,連YIN欲的念頭都不會產生,也就是說一切時處沒有任何貪愛欲樂之心,那麼這個眾生在人世間的壽命中止之後,當下就會應淨念所招,轉生到比欲界更加高的梵天,成為梵天天人,這一個層次稱作‘梵眾天’。”
“如果一個眾生,不但能夠不產生任何的欲念和YIN欲行為,還能夠發起遠離欲樂之心,因此而能夠對於種種戒律都能夠非常歡喜地嚴格執行,這個眾生就能夠在人世間的壽命中止之後,當下就會應淨心所感,轉生到更加高的層次,成為具足梵天功德的天人,這一個層次稱作‘梵輔天’。”
“如果一個眾生,能夠在身心兩方面嚴格守持戒律,在種種威儀方面能夠圓滿做到符合條條規范,並且也能夠明了每一條戒律的因緣功德,這個眾生就能夠在人世間的壽命中止之後,當下就會應悟心所感,轉生到更加高的層次,成為能夠統領梵天天人的大梵王,這一個層次就稱作‘大梵天’。”
“阿難,這三個更高層次的天界,就沒有任何的煩惱出現了,雖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三摩地正定,但是他們也能夠保持相對清淨的心,也不會產生任何的煩惱漏失(相對而言),因此他們也算是很不錯的修行果報了,這三個層次都可以稱作‘初禅’。”
在上述的初禅三天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大梵天,不但身體沒有YIN欲行為,心中沒有YIN欲念頭,能夠嚴格守持一切的情景戒律,而且還能夠清楚地明白這些戒條的因緣和作用,因此可以說是初禅三天的王者,領導者;梵輔天,則缺少了對戒條的因緣功德的領悟,但是他們卻能夠在身心無YIN的基礎上,還能夠積極發心斷除一切YIN欲,因此他們就相當於在初禅天中,幫助大梵天統領天人的王公大臣了;而梵眾天,僅僅是身體沒有YIN欲行為,心中沒有YIN欲念頭,卻並不明白斷YIN的好處,也不明白戒條的因緣功德,僅僅是能夠執行而已。因此他們也就只能作為一般的無欲天人而已了。
總括來說,初禅三天,已經完全不同於欲界六天了,初禅天人,已經沒有了任何的YIN欲,屬於更加清淨、更加喜樂、更加長壽、更加享受的層次了。但是,他們仍然並不清楚真正的三摩地正定是什麼,嚴格說來,還是屬於輪回中的眾生而已。
那麼我們再進一步的思維:如果一個眾生,在沒有努力去證悟佛法的了義法義的情況下,僅僅是嚴格進行持戒修行,或者禅定功夫,他們的未來會如何呢?持戒可以身心安詳不動,得到初禅,乃至二三四禅;禅定功夫,也可以得到身心安定,得到初禅,乃至二三四禅;而且在這些過程中,甚至也可以發出相似的智慧,產生種種的神通,但是因為他們在根本上並沒有真正的明白究竟的真心道理,因此,不論其修正的高低,都還是在輪回中,或者說,都還是屬於外道而已。
所以我們說:學佛,不是練功夫,不是修身,也不是養性,而是開智慧,要開啟每一個眾生內在的原始的本來的圓滿的智慧,這才是學佛的目的,只有沿著智慧的路子走下去,隨時隨地都可以跳出輪回,打破輪回,自在輪回。只要沒有究竟智慧,哪怕能夠修練到天界最高一層的果報,哪怕能夠在天界長久地呆下去,都還是處於輪回之中,終有一天還是會墮落下去的。就像坐摩天輪,當升到最高處的時候,當然可以看到比任何位置都好的景色,站得比任何人都高,但是馬上還是會輪轉下去的,這也就是輪回的意思,大家輪流上天界,大家輪流下地獄,不想如此的上上下下,唯一的途徑也就只有挖掘自身的智慧了。
自身的智慧如何挖掘呢?回光返照、反聞自性,耳根圓通法門就是諸佛一路涅槃門!
“阿難,其次,大梵天眾生,經過統領教化初禅天的一眾天人,自身的梵行也越來越圓滿,功德越來越增上,心越來越澄淨安住而不動,慢慢就會因澄、因湛、因淨而生光,但是此時的光明比較微弱,因此這一層天就稱作‘少光天’。”
“少光天的天人,經過繼續不斷的修行梵行,心光越來越增上,相互之間的光明一一映照,甚至可以遍照十方世界,令十方世界都如同琉璃一樣的透明無礙,這一層次的天人就稱作‘無量光天’。”
“無量光天的天人,對自己的無量光明繼續執著修煉,繼續發展,慢慢就會形成完全由光明所造就的天身,這個光明天身,會隨意幻化自在音聲,種種清淨的功能妙用無窮無盡,這一層次的天人就稱作‘光音天’。”
“阿難,這三層次的天人,較之初禅三天,更加殊勝了,不但沒有一切的煩惱,更加沒有任何的憂愁了,雖說他們仍然不是真正的三摩地正定,但是其清淨的心中已經降伏了粗大的煩惱,因此就稱作二禅。”
在初禅的時候,因為剛剛脫離了欲樂,超出了欲界,但是唯恐一不小心就會墮落下去,因此還有一絲擔憂;到了這個二禅的時候,已經距離欲樂更加遠了,距離欲界更加遠了,自身的光明更加增上了,壽命、享用、喜樂更加殊勝了,因此,這個時候就沒有了初禅時候的擔憂了,時常會處於禅定之樂當中,也就是禅悅當中。
“阿難,光音天的天人,繼續在禅定上面用工,自身的光明中的自在音聲,會越來越圓滿增上,越來越吉祥玄妙,慢慢就會發起精神層面的領悟,似乎已經能夠感受到一切寂滅之樂味,這個層次的天人就稱作‘少淨天’。”
“少淨天的天人繼續精進功行,就會體悟到清淨空的現前,從而引發無邊無際的身如虛空的領悟,身心完全輕安,再也沒有任何的質礙干擾,也就成就了寂滅之樂,這一層次的天人稱作‘無量淨天’。”
“無量淨天的天人,繼續上進,逐漸就會證悟到世界和自己的身心完全都是清淨無礙的,在清淨這個角度上已經功德圓滿成就了(仍屬相對而言),這個時候會以為這就是清淨圓滿的應歸之所了,以為這就是究竟寂滅了,心中會享受到無邊的大樂(仍屬不究竟),這個層次的天人就稱作‘遍淨天’。”
“阿難,上述這三個更加殊勝的天界眾生,一切都已經非常隨順,一切都已經非常清淨,身心完全得到了安詳,也得到了無量的寂滅之樂。雖然還不屬於真正的三摩地正定,但是還是能夠完全斂心內證,得大歡喜,因此就稱作三禅天。”
這三禅天,已經在相對清淨方面達到極致,已經能夠證悟到世界身心毫無障礙的遍滿虛空的寂靜之樂,自然在壽命、享用、功德等方面更加殊勝了。只是因為此時還有對清淨的貪著,因此仍然不屬於真正的三摩地正定。
“阿難,遍淨天的天人,已經沒有了能夠對身心產生逼迫煩惱的任何苦惱之因,也就是說苦因已盡,而同時也明白了從無欲之樂、離欲之樂、光音之樂、到寂靜之樂等不同層次的樂,也都不是長久的,都是在一定的時日後必然會壞滅的,因此,就會一下子同時捨棄了苦樂二心,沒有了粗大笨重的外相執著,相應地也就會自然產生清淨之福,而這個層次的天人就稱作‘福生天’。”
“福生天的天人,能夠在捨棄苦樂的基礎上更加圓滿了捨,還會產生更加玄妙殊勝的證悟,所產生的福德也會更加的毫無邊際,並且在這個無邊無際的福德當中,還會隨心所欲的滿足自己任何的願望,好像這種情況可以持續到永永遠遠一樣(其實是不可能的,還是會無常現前的),這一層次的天就稱作‘福愛天’。”
“福愛天的天人在向上努力,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能夠對之前的更加無量的淨光福德,能夠進一步地修行發展,堅持下去,那就會成為‘廣果天’(這也就成為了一個普通凡夫可以到達的最高一個層次的天界)。”
“如果能夠對之前的捨棄苦樂的心,能夠更加發展修習下去的話,就會在捨道方面越來越圓滿,直至最後甚至會捨棄自己的身心,就連絲絲的信念也都會完全的凝結不動,如此一直會經過五百劫的時間。這個人,因為它從最開始修行的時候,本因方面就是生滅的本印,因此就算修行到了這個地步,也仍然不能明白不生滅性,仍然還處於生滅當中,這一個層次的天人就稱作‘無想天’。”
其實這個無想天,完全可以說是那些一心追求不起妄念,一心追求無念禅定者的最高的果位了。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認為:修行就是斷除自己心中的妄念,清淨就是心中不產生妄念,解脫就是根本不會有任何妄念的話,他們不論怎麼修行下去,最高也就只能處在這個天界而已,最多是在五百劫的時間裡能夠凝結不動,一旦從此定中出來,因為並沒有別的果報可以享用,就會直接地墮入欲界。因此說,修行,修心,真正的含義並不是斷念,而是明白:妄念煩惱,本來就是菩提覺醒,大波小浪,無非還屬真水。
“阿難,上述四種層次的天人,可以說是整個世界中果報享用最為殊勝悠久的了,所有任何的痛苦和歡樂,全然不能影響和波及,雖然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清淨,並不是真正的無為,並不是真正的不動地,還是有所得,還是有所動,還是有所用心,只不過是修心純熟無比好像自然而然一樣,可以統稱為‘四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