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九卷 第二章 五不還天、無色界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九卷 第二章 五不還天、無色界天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苦樂兩滅鬥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麁人所不能見。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能。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阿難,在此之上,還有五層天,稱作五不還天,也叫五淨居天,這五層天界的天人,已經完全斷除了八十一品煩惱習氣中的九品,沒有對苦的恐怖執著,也沒有對樂的追求執著,並且沒有什麼執心之處,因此也就可以說是在那些捨心已經發展到極致的那些天人中間安住著。”

  《三藏法數》中說:“五淨居天者,謂聲聞之人,斷欲界九品思惑盡,證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還天。若據俱捨圖言,此五天次第而上”

  三果阿那含,就是不來,不來即不還,就是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受苦的意思。

  “阿難,沒有了對苦的痛苦恐怖之心,也沒有了對樂的追求享受之心,也沒有了什麼爭斗之心,這層天人就稱作‘無煩天’。”

  “前面的無煩天,雖然無苦心無樂心,但是畢竟還有苦樂的對境存在,而到了這個層面,根本就脫離了對境,僅僅只剩下了內心,就好像只有弩,只有弓,卻沒有箭一樣,內心和外境不再相互作用,因此這層天人就稱作‘無熱天’。”

  “十方世界剎那間可以全然清晰地看到,沒有任何的障礙,更加沒有任何的灰塵垢染,一切都是非常清淨的所見,這層天人就稱作‘善見天’。”

  “善見天只能看到世界的表面,而當進一步的精見現前的時候,卻能夠毫無障礙的穿過土陶鐵器等而無障礙的看個通透,這層天人就稱作‘善現天’。”

  “而當色性被觀察分析到了極致的時候,就會進入到了無邊無際的虛空,這層天人也稱作‘色究竟天’。”

  “阿難,這五不還天雖然同處於四禅天中,四禅天的天人,包括四禅天的天王在內,雖然可以知道五不還天的名字,卻不能感知到任何五不還天的天人的存在。就好像在我們的人世間,那些曠野、深山等處的神聖道場等處,都有阿羅漢在住世持教,但是任何一個普通的世間凡夫,卻什麼都看不到,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層次的差異。”

  “阿難,上面所講到的這十八層天的天人,全部都是單獨生活的,並不會有任何層面上的兩兩交合之事,但是卻仍然具有形體上的牽累,因此,這整個的十八層天,統稱為‘色界’,尚有微細色塵束縛的意思。”

  色界,可以說是有淨妙之色質的器世界及其眾生的總稱,位於欲界上方,色界的眾生雖離YIN欲,不著穢惡的色法,然尚為清淨微細的色法所系縛,故為別於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無色界,而稱色界。

  色界之天眾無男女之別,其衣服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為食物。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淺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初禅諸天總稱為離生喜樂地,二禅諸天總稱為定生喜樂地,三禅諸天總稱為離喜妙樂地,四禅諸天總稱為捨念清淨地。關於色界四禅天眾生所居之處、身量、壽量,請參見《長阿含經》卷二十。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從欲界六天到色界十八天的發展過程:人世間的眾生,因為對異性之色欲的喜愛或者厭離程度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命終之後轉升到欲界六天的層次的高低,或者說地位的高低,越是對異性色欲少,越是厭離心強烈,就越能夠轉升到高級的天界,可是就算是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也還具有兩性的交合,也還是要通過兩性才能出生新的天人出來,在日常生活當中,仍然具有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等類似於人世間的種種行為,當然這種行為,和欲界天距離人世間的距離有關系,越是距離人世間近的,就越表現的相似度高,其中以距離人間最近的四天王天最為明顯。

  隨著欲念的逐漸淡化,在欲界中的層次也就越來越高,到了第六層他化自在天的時候,此天的異性欲念已經非常淡薄,他最大的樂趣,就是隨意變化第五層天他化天而取樂游戲。所以說,在整個的欲界六天當中,共同的特點就是從色欲這個角度上所表現出來的對外界的執著,或者說對外相的執著,或者說對外境的執著,或者說對色塵的執著。

  而從色界的初禅天開始,已經完全沒有了異性YIN欲之樂了,所有的色界天人,根本就沒有男相女相之分,所有的樂趣,全然集中在天界的享樂上面了。這個時候的層級差別,主要就表現在是否擔心墮落回欲界的這種擔心之苦的程度,以及所能夠享受到的天界之樂的程度上面。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天人,雖然沒有了兩性的色欲,但是仍然有對外部妙色享用的貪圖和執著。也就是說,欲界六天,是目光關注在兩性色欲享樂上的普通人,而色界十八天,則是目光集中在內在的妙色享用上的普通人,從追求享用上面來說,都是有的,都是心思外散的。只不過越到色界的高層次天界,這種妙色就更加微細玄妙而已,但終究還是有色的羁袢。

  但是有一點比較特殊的就是: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已經對異性之色,微妙之色,對境之色等全部都窮盡到了極致,已經到前面我們所講述的“鄰虛塵”的層次了,同時這個時候他還保持著捨念的清淨,換一句話說,如果我們站在並不完全了義的層面,這個色究竟天正是最徹底的色,和最清淨的心,同時具備的一個層次,是最接近色心不二的層次,是最接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層次,因此我們也就可以從這個層面上理解:為什麼在藏傳佛教的很多經典中都在講述報身佛的宮殿往往都在色究竟天了。

  因為色究竟天以下,色質粗大,捨心不純,無色界卻根本只有識,完全捨身,無身何來圓滿報身呢?!

  也相當於說:色究竟天以下,屬於色邊,無色界,屬於空邊識邊,只有色究竟天,屬於居中的雙運層面,屬於中道(當然這並不是最究竟的說法,僅僅是相對了義的說法,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把色究竟天當成了成就的最高果位了,那可就太冤枉我了!)。

  “阿難,在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之上,還有兩種可以發展的情況出現:一是在捨心更加徹底究竟的基礎上,逐漸開發出了清淨的智慧,而這種智慧的光芒作用下,就真正的超脫出了塵老的輪回,而成就了四果阿羅漢,並且得以回小向大,踏上了菩薩道的修行道路,這就稱作大阿羅漢。最終的究竟果位——無上菩提,最終一定會證得。”這種情況,就相當於是完全明白了剛才所說的色空關系、色心關系的心開意解的證悟了,可以說是真正的不二圓融了,達到無學地步了。

  “而另外一種,如果這個色究竟天人,繼續發展自己的捨心,但是卻沒有能夠正確證悟,反而認為最微細的色身還是障礙,在這種念力作用下,就會完全打破這個微細色身的障礙,完全進入了空中,這個層次的天人就稱作‘空處’。”

  “在微細色身的障礙消除之後,就會毫無障礙的存在,也不會什麼都沒有,唯有第八識阿賴耶識還全部保留著,另外還有部分第七識的殘留,這個時候稱作‘識處’。”

  “等到空色都消亡,就連識心也都被滅除的時候,十方世界完全都是一片寂靜,沒有任何的來往起伏,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層次的天人稱作‘無所有處’。”

  “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好像還有一個能夠識別的識性存在,好像這個識性還在不斷地在無窮無盡的寂靜的十方世界中發揮著作用,好像又有好像沒有,好像窮盡了又好像沒有窮盡,這個層次的天人稱作‘非想非非想處’。”

  “好像這種的好象窮盡了虛空又好像沒有沒有窮盡虛空真理的狀態,從前面所講的五不還天直到這裡,好像是已經完全窮盡了天地的道理,但是卻還屬於不正確的層面,可以把這些天人稱作‘不回心鈍阿羅漢’。”他們並沒有來發出來智慧,屬於愚鈍之類。

  “從前面所講的無想天等外道天,一直追求真空之理,而從來不懂得回光返照,一直都會處於迷惘的煩惱漏失當中,此後就會重新進入輪回中受苦了。”

  “阿難,前面所一一講述的各個層次的天界天人,都是屬於凡夫的果位,等到各自的果報享受完畢之後,仍然會進入無盡的輪回中不斷地上升下降。”

  “而在那些層層天界的天王,則基本上都是菩薩所做,他們憑借著自己精進修持真正的三摩地正定,逐漸地上升福德和智慧,並且不貪圖種種享樂,而是時刻回向給最上乘的修行道路的成就。”

  “阿難,上述這四層天人,偏屬於空,身心都被滅盡,僅僅留下了禅定之性,並不會顯現出任何果報之色,因此這四層天統稱為‘無色界’。”

  “而這個無色界,也是因為沒有真正明白本來玄妙的明覺真心,而在妄念假象的基礎上,更加虛妄錯誤地發展出來了虛妄,乃至產生了整個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間也會隨著各自的虛妄的業力發展而在不同的道中上下起伏,沉淪不定,每一個眾生都會根據各自的業力以及同分業力而先後輪轉於不同的道中,這就是輪回的意義了。”

 

上一篇:第九卷 第三章 阿修羅以及六道輪回虛妄性
下一篇:第九卷 第一章 四禅天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