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十九個字是這部經經名字,是一個題目,連下面的一個經字便成二十個字;前十九字屬於‘別名',後一字叫‘通名'。別名的意思是與其他經典有所分別,名字不同;下面的經字是相同的,因為相同,故叫通名,通名是通於諸經,別名是別於諸經,由於此部經與諸經不同,故有這通、別兩種稱法。
佛所說的經典,有七種立題,此七立題包括了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即是:單三、復三和具足。單三是單用的有三種;復三是雙的,是兩個意思在一起,也有三種;具足一是說有一種是具足的意思。
單三之中有‘單人立題',譬如‘佛說阿彌陀佛'。因為佛是人,阿彌陀佛也是人,故名;有‘單法立題',譬如‘大般涅槃經',這就是單以法立出來的題目;又有‘單喻立題',譬如‘梵網經',這部經比方大梵天王的網羅幢。這人、法、喻叫做‘單三立題'。
復三:有‘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所問的般若是法,故稱;有‘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個比喻,意思是說:佛說法的時候有如獅子吼聲那麼雄偉;又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個比喻,故立此題。
具足一: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這部經比喻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果德,此題具足人、法、喻故名。
凡是講經者,對這七種立題都需要明白清楚,才可講解經典,如果連七種立題都不明白,又怎樣能教人家明白呢?比如:自己都不能覺悟,又怎能教人覺悟呢?這一點是很要緊的。假如連七種立題、五重玄義、十門分別都不先明白,就自稱法師,到處說法,於是把一般人都講到地獄裡去了,連他自己也到地獄去了,這還不要緊,但聽的人卻連他們為什麼會到地獄都不知道,這實在是很可憐的。因此,學佛的人必須真正懂得佛法,真正有了智慧,然後才去教化眾生,這才不會出錯。
在這一部楞嚴經裡,所說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這部經我不是依照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講的,而是根據賢首宗的‘十門分別'來講。
賢首宗和天台宗是中國佛教的兩大宗派,講經的法師們有些是學天台而不明賢首,有些是學賢首宗而不了解天台,所以有時講的經典不能達到圓融無礙的程度。現在,我講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依照賢首宗的‘十門分別'來講解。
在沒講經之前,先講‘十門分別',這十種門第一是:總釋名題,七種立題是分別佛經七種命名的道理,現在是總釋名題,這部經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經名的第一個字是‘大',什麼叫大?這大有四種:大因、大義、大行和大果。因是密因,它和其他的因不同。是秘密的因,是人所不知道、外道所不明白、二乘也沒有覺察到的,故叫密因,是非常之大,故說‘因大';‘義大',是說其中修證了義的義理也是特別的大;諸菩薩萬行,這是‘行大';首楞嚴就是‘果大'。這部經具有這四種大故稱‘大'。
‘佛頂'——佛,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了,你們常說:我信佛教,我學佛法,但是,這個‘佛'字又怎樣解釋呢?這個‘佛'字是印度語,叫佛陀耶,中國人歡喜簡略,便把陀耶兩個字刪去了,只用一個佛字,以致一般人以為這個‘佛'字就是中文翻譯,其實這只不過是音譯。‘佛'字譯為中文是‘覺',而且這覺悟的‘覺'並不只一種含意,而是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什麼叫自覺?自覺和凡夫不同,好像你我現在是凡夫,還未覺悟,但是佛自己覺悟了,他自己開悟了還想辦法令其他人也都開悟,這叫覺他。在自覺與覺他之間,還有種種的階段和程度的不同,因悟有大小,是依各人的根性而有不同。佛自己得到的大的覺悟,也令他人得大覺悟,到這兩種覺悟都圓滿了就叫‘覺行圓滿'。所想的與所做的都圓滿了,是為萬德莊嚴,達到‘三覺圓、萬德備'就稱為‘佛'。
為什麼要信佛呢?因為我們本來都是佛,不過現在迷了,不能證到佛的果位上,為什麼說我們本來是佛呢?因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所有眾生都有佛性,為何沒有成佛呢?乃由於妄想執著。有一妄想就想東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啊!鑽天入地,無所不想……這些個妄想實在打得太多了,令你數也數不過來,你說說看,你一天到底打多少個妄想呢?你知道嗎?如果你能知道,那你就是菩薩了,就因為你不知道,所以還是凡夫。
這些妄想執著究竟都執著些什麼呢?——執著這個也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所有的物質享受都放不下,至於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啦!真是有什麼就執著什麼。男人有男人的執著,女人也有女人的執著,善人有善人的執著,惡人有惡人的執著……啊!有了執著就不得了啦!這可不是好事情呀!你自己不明白而已,因為只貪圖享受是不會成佛的,所以,一切眾生不能成佛是由於妄想執著,才不能證覺。
佛曾說過:‘狂性頓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意即說你這個狂妄自大的心、你這個好高骛遠的心,你那種看不起人的心哪!那種只知道我是最聰明的人,只知道我比誰都好。比如有個人長得像個丑八怪,你看他怎樣說:‘啊!我真美麗呀!'你看,這個執著多大呀!如果你把這種執著,這個狂心歇止了,便即刻得到菩提。什麼是菩提?——就是覺道、就是開悟,開悟就離成佛不遠了,因此,你能把狂心休息了,這便是你的好去處。
自覺和凡夫不同,你我凡夫是屬不覺,已經覺悟的是什麼人呢?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辟支佛印度話叫辟支迦羅,是從十二因緣而悟道的,阿羅漢是由四谛法悟道的,故自覺異於凡夫。
覺他和二乘不同,什麼叫覺他?‘覺他'要有菩薩心腸,菩薩便是覺他,也可說是利他,故菩薩異於二乘,和這些二乘的聲聞、緣覺是兩樣呢?還是一樣?聲聞是羅漢,緣覺是辟支迦羅,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究竟這三者是由一個人、兩個人或是三個人修成的呢?這可以說是一個人,也可以說是三個人。怎麼說呢?因為可能有一個人他先修聲聞,然後修緣覺,再由緣覺而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他一個人全包辦修了這麼多的行門,這種種的法,所以可以說是一個人。但是,又可能是三個人:第一個修聲聞,修成後他就不再求進取了,做個自了漢,自己開悟了就不管其他的人了,停止在阿羅漢的程度上;另有一個修到阿羅漢,然後進展至辟支佛的果位上,便不再前進了,這樣就成了兩個人,加上第一個人就成三個人了。
到了辟支佛的果位上也只是自覺,不是覺他,等到菩薩乘才是覺他。菩薩修六種波羅蜜與萬行相應而成,行菩薩道直到圓滿,這叫覺行圓滿,就成佛了,故欲覺行圓滿須不離菩薩。
這三種覺悟,在這裡雖只說這麼多,但是行起來真個是千差萬別,程度裡面又有程度,分別之中再有分別,以至於三覺盡皆圓滿。
‘頂'字是至高無上的意思,再沒有比它更高了就叫做‘頂',好像我們的頭,頭頂上是天,因此叫做頂天立地,我們人就是頂天立地的。
那麼‘大佛頂'這三個字合起來,就是我不講,相信大家都明白是說大大的佛的頂。那佛頂究竟有多大呢?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是不是像這個佛那麼大?其實,這個佛並不是一個大佛。它只不過是像大海中的一滴,像這世界一粒微塵那麼大罷了,而那個大佛是大而無大,它是遍滿一切處的佛,無在無不在的——你說它在什麼地方呢?它什麼地方都不在!你說它不在什麼地方呢?它卻又什麼地方都在,根本沒有辦法來衡量它大到什麼程度的。
誰最大?是佛!而這大佛是誰?就是你!也是我。如果你說:‘我沒有那麼大,我看你也沒有那麼大。'那又為什麼說就是你、是我呢?如果不是你不是我,那講它做什麼?就不需要講了。就因為於你於我都有關系,所以才要講它。那麼,你我怎麼會這麼大呢?我告訴你,你我所具足的佛性就是這個大佛,不但是大佛,而且是大佛的頂,本來再沒有比它大比它高的了,但是它還有個頂,在它的頂上,這就是‘大佛頂'三個字的意思。
在這個大佛頂上,又現出一個大佛,那麼這個大佛又有多大呢?這個大佛是看不見的,所以,在楞嚴咒上說:‘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無見頂相——無見不是沒有嗎?我看不見,怎麼又說有個大佛呢?
你看不見的那才是大,因為大到你的目力看不見,你會說:‘我怎麼會看不見?太小可能看不見,大的我一定能看得見。'大的你怎能看得見呢?像這個天,你的眼睛怎能把它看完?像地這麼大,你能完全看見地嗎?由於你看不見,那才是真正的大。
這個大佛頂就是無見頂相放的光,放多大的光呢?當然是放大光了,這大光照遍所有的境處,你問道:‘照不照得到我?'早就照到你了!你會說:‘怎麼我不知道?'
好,你想知道嗎?我講過:‘心清水現月,意淨天無雲。'你的心裡要是清淨到了極點,佛光就會照到你;心裡不清,就好像是一潭渾水,月光就照不進去。‘意淨天無雲',你的意念要有一定,就像天上無雲一般,境界就妙不可言了。如果每一個人真能清淨其心,便可得到這楞嚴的密義。
‘如來'這兩個字:‘如'是無所不知,‘來'就是無所不來。佛法的本體是如,佛法的用就是來;佛的體如如不動,來而不來,那麼到什麼地方去呢?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不到我這兒來,也不到你那兒去;是在你那兒,也在我這兒,這就是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最初佛有多少個名號呢?最初每尊佛有一萬個名號,以後才把它減少,因為一般人記不得那麼多,於是就縮減到每尊佛一千個名字,但是,一千個還是使人記不了,因此就再減到每尊佛一百個不同的名字,盡管如此,眾生仍然很難記得,於是乎又縮到十個,這十個名號,也正是每一個佛的通號。第一個名字是‘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就是成佛了;第二個是‘應供',意思是應當受人天的供養;第三叫‘正遍知';第四是‘名行足';第五叫‘善逝世間解';第六叫‘無上士';第七是‘調御丈夫';第八‘天人師';第九‘佛';第十是‘世尊',每一位佛都有這十種名號。
‘如來密因',什麼叫密因呢?一個人定力的本體叫做密因,為什麼叫密因而不叫顯因呢?因為這定力的本體是每個人都有的,所謂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雖是本具不無,但每一個人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叫做密因,這是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就是定力的本體,是如來定力的本體,也就是一切眾生定力的本體,人人都具有這種定力的本體,只是自己沒有發覺出來,不知道而已,故稱為密因。
‘修證了義'——這個密因是做什麼的呢?是要修悟成正果的!要怎麼修呢?參禅、念佛,都是修,可是這個修是專門指修參禅的,專門修參禅才能證果,且證果到達‘了義'的義理上。
什麼叫‘了義'呢?‘義'是意義,這個意義了了,是把世間、出世間法,完全都證得無余了,再也沒有法可修,再沒有法可證了,這也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絕學,是最高之學。無為,是不妄為。閒道人就是悠閒清淨的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理;為什麼不除呢?是因為除盡了,妄想已沒有了,不求真,是因為已經得到了,所以不需要再求了,了義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連‘妄想'或是‘真'都不分別了,學到了極點就叫‘了義',不了義就是還有意思,等到什麼意義也沒有了,干而淨之,就到了密因那個正定的本體上,此即是修悟證果成功而達到了義的境界上。所以,了義也正是大義,大義包括一切義,如果了義沒有了——沒有了這才是真的有,還在有的時候就不是真有了,若再無義可證了,已到極點了,即叫‘了義',極點在什麼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佛的果位上。
可是,想到達佛的境界上,需要行菩薩道,故說‘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諸菩薩的‘諸'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可以說是一切的菩薩,數不盡那麼多的數目,總說起來有五十五個位子,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加上佛,就是五十五個級位,每一級裡面都包括了千千萬萬的菩薩,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菩薩,所以叫‘諸菩薩'。什麼叫‘萬'行呢?這是說修行的行門很多,那到底有多少呢?有八萬四千行門那麼多!萬行是菩薩所修的,菩薩不但修萬行,而且還修六度,六度是什麼呢?第一布施。第二持戒。第三忍辱。第四精進。第五禅定。第六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