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四章 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內容提要:

  見性和色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自然有。聽聞性與聲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嗅聞與香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嘗味性與味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身入與觸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意入與法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一 見性與色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復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阿難,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為什麼說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你看這祗陀林中的樹木、泉水、池塘,你想想,是因色塵生出眼見,還是從眼見生出色相?

  阿難,若說眼根生出色相,觀虛空不見色相,色相既滅,就是說什麼都沒有了。沒有色相對照,又怎能顯出空相?

  同理,也不能說眼根生出空相。

  若說從色塵生出見性,觀空時不見色,見性已滅,見性滅了,什麼都沒有了,又誰能分辨空與色?

  由此可知,見性與色及空,都沒有處所。見性和色塵二處,都是虛妄,既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二 聽聞性與聲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祗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祗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阿難,你聽在這祗陀林中,擊鼓開飯,撞鐘集合。你聽到鐘鼓聲前後相續。你說說,這是聲音來耳根,還是耳根去到了聲處?

  阿難,若是聲音,來到耳根。比如我到室羅筏城乞食,在祗陀園中,便沒有我。如果說鐘鼓聲來到阿難耳,目連、迦葉應聽不到。事實上,一撞鐘擊鼓,一千二百比丘都聞聲一齊來到飯堂。

  若阿難的耳根去到聲音處,比如我回到祗陀園中,在室羅城中,便沒有我。你只聞鼓聲,耳跟已經到了擊鼓之處,應聽不到同時發生鐘聲。

  同時發生的象馬牛羊等的叫聲,它不來你不往,你應都聽不到。

  由此可知,聽聞性與音聲,都無處所。聽聞性與聲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 嗅聞性與香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铢,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

  於意雲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阿難,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

  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雲何已聞。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阿難,你嗅這爐中旃檀,燃一铢檀香,室羅筏城方圓四十裡都能聞到香氣。

  你想想,這香氣是從旃檀木出?從你鼻根出?是空中生?

  阿難,若說這香從你鼻根出,就說是你鼻子生的。若是從鼻出,而你鼻不是栴檀,怎會有栴檀氣?

  說你聞香,應當是從外面入到鼻裡。鼻中出香,不應說是聞香。

  若說香從空中生,應當常有香氣,何須爐中燃此木才有香氣?

  若說香從旃檀木出,應是香質被爇成煙,煙氣到鼻,鼻才得聞。煙氣騰空還未到遠處,何以離四十裡遠,也聞到香氣?

  由此可知,嗅聞性與香氣,都無處所。嗅聞與香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 嘗味性與味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於意雲何?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阿難,若復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

  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若作鹼味,既鹼汝舌,亦鹼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鹼,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鹼。必無所知,雲何名味?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阿難,你早晨和午間食時持缽乞食,或遇到酥酪醍醐,稱這些為上味。

  你想想,這酥味生於空中?生於舌根中?生於食物中?

  阿難,若說酥味生於舌根,在你口中只有一條舌。你的舌根已帶酥味,當嘗蜜糖時,應仍然覺得是酥味。味覺不變,不能說是知味。

  若味覺有變,而你的舌頭沒有多體,怎能一舌能知多味?

  若說味生於食物,食物沒有識別性,怎能覺知?

  假設食物知味,是食物知,不是你知,怎能說你有知味性?

  若說生於空中,你試吃一口虛空,能嘗出虛空的味嗎?

  假設你嘗到虛空的味是鹹的,不單鹹了你的舌,也會鹹了你的面。那麼,人們將像海魚一樣,永遠感受鹹味,不識淡味。只有一味,也就無鹹淡之分,怎麼知味呢?。

  由此可知,嘗味性與味,都無處所。嘗味性與味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覺觸性與觸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復在頭。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

  若在於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

  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阿難,早晨,你用手在頭部按摩。你想想,你認為這能知觸摩的,是手能知,還是頭能知?

  若說是手能覺知,則頭不能覺知;怎能成為觸?

  若說是頭能知觸,則手不起作用。怎能說是觸?

  若說各各都有覺知,那麼,阿難應有兩個身體。

  若說頭和手的覺知是一觸所生,那麼,手與頭應合為一體。

  若合為一體,不能成觸。

  若是二體,是誰觸誰?能觸不是所觸,所觸不是能觸。不會是虛空與你成觸。

  由此可知,覺觸性與觸塵,都無處所。身入與觸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六 覺知性與法塵二處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1,生成法則。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

  1 善惡無記三性 世間一切法,分為善法、惡法,無記三類。非善非不善的法屬於無記。到了無生佛地,觀一切法性都是無記。

  白話解

  阿難,善惡無記等法性在心中積聚,以此為緣,生成種種法。這些法,即是你心所生的,還是離心別有出處?

  阿難,若即心所生,這法就不是塵,不是心所緣,怎能成處?

  若法塵離心另有出處,這法塵有沒有覺知性?有覺知性則稱為心,塵與你心相同,而又不是你心,難道你有另一個心?

  若法塵沒有覺知性,這法塵不是色聲香味,不是離合冷暖,又不是虛空,究竟在何處?

  除了色和虛空,不可能人間還有什麼可以是心所緣之處。

  心無所緣,哪裡還有意處?

  由此可知,覺知性與法塵,都無處所。意入與法塵二處,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上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一
下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五 第十三章 六入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