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一 內容提要: 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都無處所。即是說,眼界、色界、眼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耳、聲為緣,生於耳識,都無處所。耳界、聲界、耳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鼻香為緣生於鼻識,都無處所。鼻界、香界、鼻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舌味為緣,生於舌識,都無處所。舌界、味界、舌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身觸為緣,生於身識,都無處所。身界、觸界、身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意法為緣,生於意識都無處所。意界、法界、意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一 眼界色界眼識界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復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為什麼說十八界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依你所明,眼根和色塵為緣,生成了眼識。你認為這眼識是因眼根生,限於眼界,還是因色塵生,限於色界? 阿難,若說眼識因眼根生,與色界無關,與虛空無關,即使有眼識,有什麼用?你的見性又不是青黃赤白,不知是什麼,怎能建立眼識界? 若說眼識因色塵生,當眼對無色的虛空時,則眼識應滅了,你怎識得虛空? 原文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恆。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1,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 1 合則中離,離則兩合 如果說眼根與色塵合為眼識,即是說眼識中有一部分是眼根,一部分是色塵。眼根能知,色塵無知,能知與無知之間,應當有一個相離的界,就是“合則中離”。所成的眼識中,一部分與眼根合,一部分與色塵合,就是“離則兩合”。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能成立的。如此綜合推度,不可能建立眼識界。 白話解 若色相變遷之時,你能認識這色相在生滅變遷,而眼識無生滅,這樣怎能構成眼識界? 若眼識隨色相而變,識與色無界限可言。若只有色在變而識恆不變,說識從常變的色塵生,便不能識得不變的虛空。 如果說眼根與色塵合成眼識,合則中離,離則兩合(見前注解)。體性雜亂,怎能建立眼識界? 由此可知,眼根、色塵、眼識,這三界都無處所。即是說,眼界、色界、眼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二 耳界聲界耳識界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此識為復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 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從誰立。 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白話解 阿難,依你所明,耳根和聲塵為緣,生成了耳識。你認為這耳識是因耳根生,限於耳界,還是因聲塵生,限於聲界? 阿難,如果說耳識因耳根生,當無動靜二相之時,耳根應無所知。 若肯定耳根無所知,連知都沒有,眼識是什麼樣子? 若說耳識從耳聞生,無動靜的變化,便無什麼可聞。難道耳根和色塵、觸塵相雜生成耳識界?那麼從什麼能建立耳識界? 若說耳識因聲塵生,耳識生於聲塵,則與耳根聞性無關。無聽聞性則不能聞知聲相在什麼地方。 原文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復從何成。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若耳識真的生於聲塵,又因為耳根能聞而有聲相。耳根亦應聞到耳識,若聞不到耳識,也就沒有耳識界。 耳根能聞耳識,則耳識同聲塵一樣,耳識被聞了,誰知耳識、誰聞耳識? 若不知誰聞耳識,便同草木一樣。 不會是耳界和聲界雜成耳識界。這耳識界中,你能劃得出這樣的界嗎?怎能分出界內界外是什麼樣子? 由此可知,耳根、聲塵,耳識這三界,都無處所。耳界、聲界、耳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 鼻界香界鼻識界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動搖之性。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雲何立?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白話解 阿難,依你所明,鼻根和香塵為緣,生成了鼻識。你認為這鼻識是因鼻根生,限於鼻界,還是因香塵生,限於香界? 阿難,若說鼻識因鼻根生,那麼,你心中什麼是嗅知香氣的鼻?是你像雙爪的鼻子還是你的動搖的嗅聞性? 若說是肉鼻子知香,肉鼻子屬於身,身知是觸覺,身不是鼻,說是觸即是客塵。還沒有鼻名,怎能立界? 若說是嗅聞性嗅知香氣,你心中又是什麼覺知香氣的?若是肉身覺知,則是身觸,不是鼻觸。 原文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香則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白話解 若是虛空覺知,是空自知不是你的肉身覺知。那麼,你覺知的心在虛空,你的身不能覺知。今日的阿難,不知在哪裡了。 若是鼻識因香塵生,香氣自己知香,與你有何相干? 若說香臭之氣必從你鼻生,世間奇臭的的氣本是來自伊蘭,殊香的氣本是來自旃檀,假如沒有伊蘭和旃檀這類氣味,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還是臭? 臭不是香,香不是臭。若你同時聞到香臭兩種氣味,你一個人,應有兩只鼻子,應有兩個阿難向我問道,有兩個阿難,哪個是真阿難? 若生出氣味的鼻子只有一個,則氣味無二,香即是臭,臭亦是香,香臭不分,還有什麼香界? 原文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空。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若說鼻識因香味生,識因香而有。就像前面說的眼識因眼能見而有,則眼識不能見自己的眼一樣,以此類推,如果鼻識因香而有,那麼,鼻識應不知香味。 因此,如果鼻識知香味,就不是鼻識因香而生,如果不知香味,就不能說是鼻識。 如果香味不為鼻根所知,則不成香界。 如果鼻識不知香味,則鼻識界不是從香建立的。 沒有鼻識這個中間,內根外塵也不成立,種種嗅聞性,畢竟同虛空一樣。 由此可知,鼻根、香塵、鼻識,這三界都無處所。鼻界、香界、鼻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四 舌界味界舌識界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白話解 阿難,依你所明,舌根和味塵為緣,生成了舌識。你認為這舌識是因舌根生,限於舌界,還是因味塵生,限於味界? 阿難,若說舌識只因舌根生,那麼,在世間的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等等,便不會各有各的味道。 你試嘗自己的舌頭,是甜是苦?若你嘗到苦味,是哪一處來嘗?不是舌頭自己嘗自己,誰有知覺?舌性不苦,苦味不自生,怎能立界? 若說舌識只因味生,則舌識自己是味了,舌根嘗味就是嘗舌識了,等於是自己嘗自己了,怎能知是味不是味? 原文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復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再說,種種味不是一物所生。既然味從多物所生,而識因味生,就應該有許多識體。 若舌識體只有一個,舌識體因味生。那麼,鹹淡甘辛等味,應合為一味,沒有差別,便無法識別鹹淡甘辛了。既不能識別種種味道,就不應叫舌識了。怎能建立舌界、味界、舌識界? 不應是虛空會生出你的心識。說舌根與味塵和合生出舌識,則舌識原無確定的自性,怎能成界? 由此可知,舌根、味塵、舌識,這三界都無處所。舌界、味界、舌識界,都是虛妄。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身界觸界身識界非因緣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此識為復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 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 白話解 阿難,依你所明,身根和觸塵為緣,生成了身識。你認為這身識是因身根生,限於身界,還是因觸塵生,限於觸界? 阿難,若說身識因身根生,當無合離二相時,身根怎能識?如果說身識因觸塵生,與你身毫無關系,有誰是沒有身能知合知離的? 阿難,物與身觸時,物無覺觸性,不知有觸,只是身有覺觸性,覺知有觸。 身與觸合,身能知觸,這時可說身即是觸,觸即是身,二者無異。 而二者又非一,觸並不等於身,身也不等於觸。 可知,身根與觸塵,這二處原無處所。 原文 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白話解 所觸之物與身貼合時,觸與身融為一體;所觸之物已與身離,覺觸性則如虛空一樣。 內合是或外離時,都不成覺觸性,怎成建立身識?身識不立,內入與外塵等於空無,從什麼建立身識界? 由此可知,身根、觸塵、身識這三界,都無處所。身界、觸界、身識界,都是虛妄。既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
|
|
|
|
|
上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二
下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五 第十四章 十二處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