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1。
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注]
1 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 溫陵禅師曰:雖滅塵發真,於一多小大,能一切如,而本妙圓體,初無變異,故非心非空,乃至非世出世法也。
白話解
“如來藏心,本是微妙圓明之心,不是心,不是空。
不是地,不是水,不是風,不是火。
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不是眼識界、耳識界乃至意識界等十八界。
不是明無明,不是明無明盡,如是乃至不是老死、不是死,不是老死盡。
原文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
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羅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白話解
不是苦,不是集,不是滅,不是道。
不是智,不是得。
不是布施,不是持戒,不是忍辱,不是精進,不是禅定,不是般若智慧,不是到彼岸。
如是乃至不是如來,不是應供,不是正遍知。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不是樂,不是我,不是淨。
這些都是否定的。即是說,如來藏心不是世間心,也不是出世間心。
原文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1。
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注]
1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 溫陵禅師曰:體雖無變,用乃如如,故即心即法,即法即心也。
孤山禅師曰:上問俱非,約真谛示如來藏。此文俱即,約俗谛示如來藏。以藏理即無而有,十界宛然故也。
白話解
這個原本元明心妙的如來藏心,十分微妙,即是心,即是空。
即是地,即是水,即是風,即是火。
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即是眼識界、即是耳識界,乃至即是意識界等十八界。
即是明無明,即是無明盡,乃至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盡。
原文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
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羅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白話解
即是苦,即是集,即是滅,即是道。
即是智,即是得。
即是布施,即是持戒,即是忍辱,即是精進,即是禅定,即是般若智慧,即是到彼岸。
如是乃至即是如來,即是應供,即是正遍知,即是大涅槃。即是常,即是樂,即是我,即是淨。
這些都是肯定的。如來藏心即是世間心,即是出世間心。
原文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1。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注】
1 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以分別心看,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離即離非,也可以是即非即。在修禅進入甚深如幻三昧境界時,如來藏心是一切幻相之源,是染是淨,成魔成佛,都是此心作。
溫陵禅師曰:此文似乎矯亂,而各有所主。初曰“本妙圓心”,自體言也,次曰,,自用言也。終曰:“妙明心元”,合體用而鹽之也。
長水禅師曰:“本妙圓心”“非心非空” 等,約非相以明真谛也。“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約即相以名俗谛也。“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非即非”者,約遮照以明中道谛也。此約二門不二,唯是一心。雙遮真俗,故曰“離即離非”。雙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谛一體,故皆雲即如來藏。
且法界一如,本無名相,因迷有妄,對妄說真。真妄相形,名言不息,隨名執相,顛倒何窮?是故,因言遣言,以至無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終帶名言,未極一真之旨。離即非即,言語到斷,心行出滅,方現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故《維摩經》三十一菩薩說不二法門,皆以言遣相,文殊師利以言遣言,維摩大士以無言遣言,方為究竟。此之三義,亦佛山如是。
維則禅師補注曰:“是即非即”者,如雲不離即,不離非也。
白話解
即是說,這個原本圓明的如來藏心,你可以說他離什麼不離什麼,又可以說他是什麼不是什麼。
世間計著三界妄有之人及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以虛妄的所知之心衡量如來無上菩提,計著世間言說相,怎能入真實的佛知見?
譬如琴瑟、蕭笛、琵琶等樂器,雖能出美妙音,若無善巧之指,總不會發美妙音。
原文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白話解
你和世間眾生,也是如此,本來圓滿具足寶貴的真如來藏心。當我動指之時,當我額前放光之時,你們一動心念,先起塵勞。只怪你們沒有繼精勤奮進求無上道,還留戀小乘境界,自滿自足。”
富樓那說:“我與如來寶貴的能圓明覺知的真如來藏心,同樣圓滿具足,並無二致。怪我受無始妄想熏習,長期在生滅中輪回。今蒙佛開示佛乘,還未明究竟。
世尊已經圓滿滅盡一切妄見妄識,掌握微妙真常大道。敢問如來,世間眾生怎會生起妄見妄識,障蔽妙明之性,受此淪溺?”
原文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
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白話解
佛告訴富樓那:“你雖然解除了粗疑,但還未除盡細惑。
我舉一個世間事例,同你分析。你知不知道,室羅筏城中,有個演若達多,忽然在一個早晨照鏡,見鏡中有一個人頭,有眼有鼻,很有神氣。他想:我的頭在哪兒?怎不見我的面目?越想越怕,以為見鬼了,驚狂奔走。你說,這人為什麼會無故狂走?”
富樓那說:“因為這人心內發狂,並無別的真實原因。”
原文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白話解
佛說:“微妙的覺性,本來靈明圓融。所有妄見妄覺,怎會有真實原因?若有真實原因,怎會說是妄?
迷人由自心妄想輾轉相因,迷上加迷,長期積聚塵勞。即使遇佛點撥,明示真相,因為積迷太深,還不能離妄返真。
如是種種迷根,都自心生,意識迷惘,都無實因。妄見亦無所依。既然無什麼生出來,有什麼東西可滅呢?
得菩提的人,像夢醒的人說夢中事。即使心裡精明,總不會考慮把夢中所得到的東西拿出來吧?
何況無緣無故發生的,本來就無所有。
原文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白話解
那演若達多,哪裡有因緣為自己的頭驚狂奔走?忽然醒悟頭還在,頭也不是飛回來的。即使未悟,也未曾丟掉自己的頭。
富樓那,妄想就是這樣,無因無依,怎有實在之處?
只要你不隨自心境界起分別心,世間、眾生、業果這三緣斷了,殺盜YIN心三因不生,你心中的演若達多狂性隨即消歇。消了狂性,便成菩提。
原文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白話解
勝淨靈明的心,本來周遍法界,不是別人所給,何必辛辛苦苦證來證去?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著如意寶珠,他自己不知道。到處流浪乞食,風餐夜宿。他雖然很貧窮,而這寶珠卻沒有丟失。
忽然有識寶之人,告訴他衣中系著如意珠。從此,他萬事如意,成了大富翁。才明白這神珠原來是自己的東西。”
原文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YIN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1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捨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注】
梵志 在這裡指出家修清淨行的婆羅門。
白話解
即時,阿難當眾頂禮佛足,起立對佛說:“世尊說斷除殺盜YIN三惡業,三種相續緣斷了,三惡因不生,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會消歇,消了狂性,便成菩提。這菩提不是別人所給。如此說來,明明白白有因有緣,為什麼如來一下子完全否定因緣?
我原是從因緣性悟明這些道理的。世尊!不僅我這樣年輕的有學聲聞,即使是會中的大目犍連、捨利弗、須菩提等原來跟隨老梵志,然後從佛修行的人,也是聽佛說因緣,從而開悟,得成無漏的。
現在說菩提不從因緣生,那麼王捨城中拘捨黎等人說的自然性是第一義了?惟願世尊垂大悲心,開發我等迷悶。”
佛告訴阿難:“即使是城中的演若達多,滅除了狂性因緣,自然是不狂之性了。這裡把因緣性自然性,說得清清楚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