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曲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五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內容提要:

  一 十住是: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二 十行是: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三 十回向是: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

  一 十住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吳興曰:今雲真方便,為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1。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吳興曰:能證心如琉璃,所顯理如精金。依前心地,以觀治之。)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吳興曰:上述治地由境得名,此修行地從智受稱。境發於智,故雲心地涉知。以智遍修,故雲游履十方,得無留礙。)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2。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溫陵曰:中陰,喻真感之理也。現陰已謝,後陰未生之中,名曰中陰。孤山曰:分真智與究竟智等,名行與佛同。分證理與究竟理等,名受佛氣分。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運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齊果德,如陰信冥通,斯即禀佛道體,初托聖胎也。)

  【注】

  1 內現精金 在明淨心鏡中,忽然顯現出十分清晰的前塵影事。

  2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前相已滅,後相未顯,名中陰身。這時,不管幻相將往何處變化,修行人不作意攀緣,任其顯隱自如,便說是自求父母。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這善男子以真方便發前面所說因地十心,心精發輝,十心融成圓成一心,名為發心住。

  心中清淨,光明如琉璃,內現精金,以所發妙心對治,化妄見妄相為清淨心地,名治地住。

  心地所攝一切見聞覺知,寂照明了,遍游十方界,心無掛礙,名為修行住。

  妙行密契佛之知覺,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冥通聖果,入如來種,喻為投胎佛家,將成佛子身,名為生貴住。

  原文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溫陵曰:同妙行之氣分,冥妙理之中陰,是有道胎,奉覺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修行方便具矣。)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白話解

  孕胎成熟,有佛子妙相,有佛之覺智,具備度己度人的善巧方便,名為方便具足住。

  容貌有佛之威儀,自心與佛心相印,名為正心住。

  身心融合,不相妨礙,功德日益增長,有進無退,名為不退住。

  原文

  十身靈相1,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注】

  1十身靈相 《華嚴經》說十身靈相的十身是: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白話解

  佛世尊的十身靈相,十種靈明微妙的無上功德,一時具足,名為童真住。

  長期護養,功德純熟,喻為出胎,親為佛子,名為法王子住。

  像世間國王用四海水為繼承王位的太子灌頂一樣,由佛或有資格授記的上師對功德圓滿的修行者灌頂,名為灌頂住。”

  二 十行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白話解

  阿難,這善男子成了佛子法身,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游行十方,隨心所欲,名為歡喜行。

  善於施設種種方便,饒益一切眾生,名為饒益行。

  自覺覺他,對所有求法之人,不分親疏恩怨,絕無嗔恨之心,名為無嗔恨行。

  對無盡各種眾生,直到永遠,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為無盡行。

  原文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白話解

  種種法門,同歸菩提大道,與佛密傳的心印,無有差誤,名為離癡亂行。

  觀察諸法,同中能辨種種異相,異中能見其中同相,不執著二邊,名為善現行。

  如是觀察,乃至十方虛空,虛空與微塵無二,一一微塵,現十方界。微觀無內,宏觀無外,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為無著行。

  原文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1,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2。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吳興曰:上善法行,全性起修,故成法則。此真實行,全修是性,故皆無為。溫陵曰:總結前行,無非真性本然妙用。相雖萬殊,體惟一真,故名真實。)

  【注】

  1 第一波羅密多 波羅密多,意為從有生滅的此岸度到無生滅的彼岸。對現前的心中種種眾生相,起尊重心,無論是利衰、毀譽、稱諷、苦樂,都把他看成是度到彼岸的筏,而且是最好的筏。任他風狂浪急,一葉輕舟安度。

  2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十方諸佛同一軌則,這同一的軌則即是宇宙間的本住法界。《楞伽經·卷三》說:“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這本住法界,即宇宙萬事萬物必然遵循的自然規律,即是根本大道。禅宗六祖惠能聽五祖傳授《金剛經》,言下大悟,對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悟得的自性,正是契合十方諸佛軌則的真如性。

  白話解

  種種顯現之相,心無違順之分,皆視為菩提路上的寶貴資糧,都是度到彼岸的第一波羅密多,名為尊重行。

  世出世間,法法圓融,舉手投足,耳聞目睹,無非十方諸佛軌則,名為善法行。

  時時事事處處,都清淨無漏,一真無為,得清淨本心本性,名為真實行。

  三 十回向

  原文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

  回無為心,向涅槃路1。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注】

  1向涅槃路 無上大涅槃,並不是全無為,關鍵是把握好“寂照”兩字。寂而不照,便成外道的無想天;照而不寂,便攀緣生心,不得清淨。所以菩薩不盡無為,不捨有為,就是回無為心。二乘以無作為涅槃,只是一廂情願的妄想涅槃而已。向涅槃路,指的是無上大涅槃,不是二乘的妄想涅槃。

  白話解

  阿難,這善男子,作諸佛事,神通自在;已得純一真心,純潔精真,遠離一切留患;度眾生而無度相6,這就是回向心。

  回無為心,度眾生而無度相,向涅槃路1,名為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破除一切可破之妄心,遠離一切可離之妄相,離無可離,名為不壞回向。

  原文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孤山曰: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發越揮散,周遍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從理起,名隨順平等,能生道果,名為善根。)

  白話解

  本覺湛然,自心知覺等同諸佛知覺,名為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在在處處,都成佛剎,名為至一切處回向。

  三世十方界如來,互相涉入,圓融無礙,名為無盡功德藏回向。

  諸地平等,無分淨穢,於任何地都如居佛地一樣,生清淨因,依因發揮,趣向涅槃,名為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原文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1。名法界無量回向。

  (孤山曰:三德綿性,於此圓成。不見十界高下差別,故雲法界量滅。溫陵曰:初證性德,以為齊佛,以為如佛,以為至一切處等,皆存量見,則法界性未離有量。此總治前位限量情見。此性圓成,可入十地矣。)

  【注】

  1 法界量滅 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說的是四十個修行階位,畢竟每個階位都沒有到頂的標准,沒有人可以說“我具足了某某心、某某住、某某行。”這四十位,也可說是四十心,應當是四十心圓融為一。佛智無頂,佛法無邊,不可比,不可量。說到底,離一切心量,才是無上菩提。一切心量,不僅指世俗心量,而且包括佛說的一切法,對佛說的“空”、“如如”、“無生”、“涅槃”等等法,如果心中有具體的相,有具體的量,便是蠶蟲作繭自縛了。離一切心量,便說是法界量滅。

  白話解

  真根既成,徹悟心中一切眾生原來都是自己本性。無愛無憎,不取不捨,性圓成就,名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對一切法,離一切相。若即若離,非即非離,不著即與離二邊,名為真如相回向。

  已得真如,十方無礙,不受縛纏,無縛無解,名為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離一切心量,法界量滅,名為法界無量回向。”

 

上一篇:我為邪YIN買單所付出沉重代價
下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五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