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淨土法要——修淨土不求境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法師開示:汝之清磬搖空,乃靜極所現。後知齒舌相擊,並非外境所現。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於信願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蓋欲借此以張大門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議境界。使光不阻止,則不知印幾多萬,以引人入魔乎?(文鈔三編·復何慧昭居士書一)

  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禅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羂,後遂不知矣。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增廣文鈔·復何慧昭居士書)

  欲得實益,當按佛菩薩祖師所說而修,決得真實利益。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遠公大師為蓮宗初祖,至臨終時見佛,方與門人言:“我已三睹聖相,今得再見,吾其往生矣。”若論遠公身份,高於胡女士,何止天淵之隔。豈惟三睹聖相,別無一點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所雲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文鈔三編·復李少垣居士書二)

 

上一篇:印光法師:淨土法要——淨土宗旨的法源根本
下一篇:印光大師:以大圓寶鏡之譬喻,說佛與眾生之差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