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三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九善慧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為善慧地。為此第九地行同十住中第九法王子住。每與五位中第九位並同法師位。善知眾法故名善慧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修力波羅蜜為主。余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於閻浮提有一林。名岚毗尼。見有神。名妙德圓滿。此閻浮提者。是此洲林名此洲因林而得名故。以明此位智慧設教如林廣多覆蔭故。又言其中有園林者。明智慧重重無盡故。名岚毗尼。或曰流彌尼。尼者。女音。流彌尼者。樂勝圓光也。明此善慧地智慧法樂無垢圓光明。以善慧圓光破煩惱令得樂故。神名妙德圓滿。明法師位妙慧圓滿故。住寶樹莊嚴樓閣。寶樹者。是法師之行也。樓閣者。明智慧高遠重重迥照無礙故。明以眾行莊嚴智慧善說諸教令眾生信伏故。是法師解行具足。

  四明此地於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得智慧圓滿解脫。

  五明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善慧地長科為七段。第一說此菩薩八地時已下有二十六行頌。明聞前地之法大眾興供稱歎及請說第九地法門分。第二段長行有六十二行半經。明修入九地向正住九地心知諸法差別分。第三段長行有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為大法師以四無礙智說一切法門分。第四段長行有二十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為大法師得百萬億不可說總持門隨意自在分。第五段長行有十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一音聲而為無限眾生說法問難隨彼所欲皆令歡喜分。第六一段長行有二十九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見佛廣多及以供養承事並自授職分。第七一段有四十八行頌。重頌前法分。

  二隨文釋義者。第一二十六行頌中復有兩段。一二十五行頌。是聞前地大眾歡喜興供歎法分。二末後有一行頌。是請後地分。此兩段頌。於中文義如頌自明。

  第二段長行有六十二行半經。義分為十四段。一爾時下至第九善慧地有六行半經。是趣入第九地向分。二佛子已下至無為法行可有四行經。明住第九地知一切眾生十種所行法分。三此菩薩以是智慧已下至三聚稠林可有三行經。明此位菩薩知一切眾生十一種稠林分。四此菩薩如實知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通達十種相差別分。五又知諸煩惱種種相已下至八萬四千如實知有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八萬四千煩惱相分。六又知諸業種種相已下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業種種相乃至八萬四千分。七又知諸根軟中勝相已下至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可有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諸根差別相分。八又知諸解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知諸解差別乃至八萬四千分。九又知諸隨眠種種相已下至唯以聖道拔出相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種種相分。十又知受生種種相已下至妄謂出三界貪求相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受生種種相分。十一又知習氣種種相已下至如來熏習相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習氣種種相分。十二又知眾生正定已下至二俱捨不定相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知定正邪分。十三佛子已下至令得解脫有兩行經。明都結上十二段知差別諸法分。十四佛子此菩薩已下有四行半經。明以四乘法隨根獲益從第二段長行有六十二行經中分為十四段。又從初一段六行半經經雲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已下六行半經。是修第九地向以如是無量智慧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者。明第八地入理智無。功趣入升進如來佛果十力四無畏大用寂滅無功用故。復修習如來智慧者。明修八九地於佛功用未自在故。入如來秘密法者。過思量修習所知而不作念。普應萬有無休息故。觀察不思議大智性者。是根本普光明大智也。性者。明智體也。性無依住。對根物而成大用故。淨諸陀羅尼三昧門者。以無依住智普應物而成大用。是正受總持義故。具大神通者。智隨根應名之為神。不往而體遍十方名之為通。又智無住與自他而齊知見名之為通。又智性具大功而無形名之為神。無自性而具眾知名之為通。又具知見而無生死名之為神等。法界而同一多名之為通。已下如文自明。已上六行半經是修第九地向。二一段可四行經。住第九地分經雲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者。明此位大法師。善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若善若不善及不作善不善名無記皆悉知之。如不善有四種自性相應引發勝義。善有一十三種自性相應隨逐發起。第一義生得方便現前。供養饒益。引攝對治靜等流。寂靜無記有二。如八種識中眼耳等。五識無覆無記。第六意識有覆無記。第七執識有覆無記。第八種子名為藏識無覆無記。但與執識成有漏善種子作來世生因故。如器盛物種子故。文有四種無記。威儀工巧變化異熟。如世人有威儀無威儀及工巧皆忘失正念。如學世間變化亦爾。與正念不應。如今世造業成來世異熟。身與死相應一念不覺受生。又四種無記。自性相應引發勝義。此四無記是出世道。如是等行法。此位菩薩悉知。有漏無漏法行者。三界是有漏。出三界法是無漏。三乘出三界法是有漏。一佛乘普光明智是無漏。世間出世間法行者。三乘是出世間法行。凡夫是世間法行。一乘是非世間非出世間。能隨世間具普賢行法故。思議不思議法者。一切三界是思議法。又三乘出世皆是思議。皆有所得故。一乘智境是不思議。無所得故。是寂用無邊大自在故。定不定法者。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禅是定法。是不定法。非真定故。有生滅故。三乘出世寂滅定。是定法。是不定法。皆有取捨法故。一乘法界禅。是定法是不定法。是寂用自在故一切凡夫法。是不定法。一切諸佛是定法故。一切凡聖皆無定法性。無依止故。聲聞獨覺法者。厭苦集。修滅道。了緣生入無生性。捨離悲智超世緣縛故。菩薩行法行者。行六波羅蜜留惑及生淨土法行。如來地法行者。普光明智是而與一切眾生及二乘一而作地故。有為法行者。三界人天及三乘修生無漏總屬有為行故。淨穢心自在故。無為法行者。唯如來智地故。已上一段四行經。明知十種法行分竟。三此菩薩知一切眾生十種稠林分中。經雲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心稠林者。總舉煩惱廣多如稠林。皆由心起。無心即諸行稠林滅。大智如林。能普覆護一切眾生故。煩惱稠林者。迷法界自性緣生。成等虛空界世界微塵數一切煩惱稠林。明煩惱廣多翳障如稠林。一達智境便為萬行功德稠林故。業根解種性樂欲並可知。隨眠稠林者。有七。一欲受二嗔三有恚四愛五慢六無明七見疑。是見道疑。此七種常相迷覆。號曰隨眠。能迷無邊心境障菩提智。故號稠林。受生稠林者。一剎那際八百生滅。同時而起。習氣稠林者。如經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為現前一分生如來智慧家。頓斷三界粗惑。地上漸治習氣如初地明觀世法。二地以戒波羅蜜以治欲界惑習。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習。四地生如來家。五地修世間眾技之門。六地出纏智慧已滿。七地入利生之方便。八地無功智現前。九地行成任運。十地功圓佛用。皆是治習氣方便。三聚差別稠林者。從三不善根中。約有十六種稠林名廣乃八萬四千及無盡三不善根三毒三株杌三垢三燒害三箭三惡行三遺三縛三所有二熱三惱三不淨三熾然三稠林三拘礙。總以貪嗔癡為體。作種種煩惱名。已上三行經。明稠林煩惱分。四此菩薩如實。知眾生心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雜起相者心所緣雜境界。速轉相者。生滅無常剎那不住壞。不壞相者。世間無常。是名為壞相。世間相無成。即無有壞。此即世間出世間平等相無形質相者。如心念空作空無相見。無邊際相者。作無邊際念想。清淨相者。如是清淨相者如是染淨縛不縛悉如實知。乃至無量皆如實知已上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心想相以智能知五有四行半經。又知諸煩惱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久遠隨行相者。言諸煩惱無有始終。恆隨無明所緣行故。無邊引起相者。由名色以心所緣名色名之為行。其心緣境受。乃同時心想系纏。識種便熟。五蘊十一緣濤波不息。名色為境。心為主。受想行為使。末那執識起貪愛嗔癡。於本業田中種識種子生諸苗稼。約有八萬四千。俱生不捨者。如前已釋。眠起一義者。眠煩惱者。如前七種是。起煩惱者。現作業十使十纏等是。如十使中身見邊見邪見戒見疑見等六是障見道。貪嗔癡慢四是障修道。行為雖見道在行數起。修道煩惱至三地除。見道煩惱六地除。七地十地會佛悲智利眾生行。為初地二地已上上十善治欲界惑。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三界心故。六地三空現前出世智慧悉皆具足故。無見道惑。七地已去一向處世。學佛智悲利生之門。如是安立明分法則。須當如是。初發心者。一時具修。經雲眠起一義相者。明體無二相故。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還一體收。故與心相應不相應相者。心與境合為相應相。不與境合而妄緣之是。心不相應相。隨趣受生而住。相者。因如是煩惱生如是住處悉皆知之。三界差別相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執境。於中定亂心想所緣。皆如實知愛見癡慢。如箭深入。過患相者。明三界受生皆由。是四種煩惱作種種煩惱。乃至八萬四千者。如十使煩惱以五蘊所成。一蘊中有百。五蘊中有五百。以五蘊成五塵。五塵中還有五蘊十使。以為一百。五塵中有五百。以蘊為內。以塵為外。皆意為主。意為能緣。塵為所緣。以此內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配七識七千。分三世。三七二十一。二萬一千。嗔行多者貪行多者癡行多者等分行者各二萬一千。共為八萬四千。以約造煩惱業。但七識故余不能為。如隨好光明功德品雲。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嗔行多者二萬一千。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但有此言亦不配當。已上四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如實知種種諸煩惱相分。六可有五行經。明此位菩薩知業種種相分。如經雲。又知諸業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善不善無記相善不善可知。無記者。有二種無記。一不記善不善及昏沉睡眠。是不善無記。二三昧正受心境俱亡正智現前。但為眾生轉正法輪。於其自他無法正記。故雲無記。相有表示。無表示相。明有表業者。或有業因。有表示。生即因。有前境可見聞覺知由心取彼以成業種。或有業種外無表示。由心橫念自計成業相。與心同生不離相者。明業由心起心即是業。如境中像。業所報果是心影像。心亡境寂因自性剎那壞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明作業由迷自性。雖作妄業。忽起還亡。雖不常系在前。所集果報一一不失。自非正智現前諸業便為智用始可脫也。有報無報相者。三界眾生及二乘並淨土菩薩皆是有報相。一乘佛果染淨心亡不依果報。但為隨眾生樂欲隨物現形。似如意摩尼與物同色無自性無他性。為本來與一切眾生同其一心。任彼心所見達者。法自如是非作用往來故。受黑黑等眾報相者。明無明業中重重作黑業故。以智為白以識為黑。如田無量相者。舉喻明業如田中生種種草木。如業田中生種種識種苗芽甚繁稠林故。凡聖差別相者。明是人業是畜生業是地獄是餓鬼是天業是聲聞是緣覺是淨土菩薩是一乘佛果大悲智業。此位菩薩悉能了知。現受生受後受相明懸知三世受生業故。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並三乘出世。妄謂出世非出世道業故。乃至八萬四千皆如實知。及佛果已來差別業皆如實知。已上明知業差別相。七知諸根耎中上勝相者耎者。下根。中者中根。上者上根。如是先際後際差別無差別。上中下相者。知三世根行差別。同異悉知故。煩惱俱生不相離相者。修生煩惱俱生煩惱不相離相。皆悉知之。乘非乘定不定相如前。隨根網輕轉壞相者。隨根設教網隨輕重煩惱轉壞相悉能知之。增上無能壞相者。言根品上上而無退動故遠隨共生不同相者。如一切眾生無始共生不離一性而隨分別根。性差別不同悉皆知之。乃至八萬四千如實知之。皆無錯謬。八知諸根。已上知根差別解中知諸解。下中上性樂欲乃至八萬四千如文自具。

  已上知解性欲樂差別。八萬四千者。迷成八萬四千煩惱。悟成八萬四千解脫智慧。九知諸隨眠種種相者。都言之也。隨眠者。明恆與惑染相應而無一念了覺之想。名之為隨眠。所謂與染心共生相者。明因名色與心共生迷。斯名色從自心起執為外有遂生染心共名色俱起故。言與心共生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者。明一切眾生心與境相應不相應差別相悉能知之。久遠隨行相無始不拔相者。明無始恆與五蘊十二緣未曾一念覺心而以觀拔之。與一切禅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神通相違相者。心境無性無可動移。名之為禅心亡。即諸系滅名之解脫。三昧者。無沉掉也。三摩缽底者。正智慧也。神通者。正定不亂相應正智神通無礙自相應故。明隨眠煩惱與此相違三界相續受生系縛相皆悉知見。令無邊心相續現起相者。以隨眠故。開諸處門相者。以隨眠故。開三界六道受生之門。堅實難治相者。為執深無明重故。迷根本智地處成就不成就相者。明十種中成與不成相。唯以聖道拔出相者。明如上隨眠。煩惱非以聖道無能濟拔。已上明此位菩薩知隨眠煩惱相。十又如受生種種相者。都言之也。所謂隨業受生相。此段有十三種隨業受生因緣相。明六趣差別相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差別相。有色無色差別相者。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相。有想無想差別相者。有想通欲界色界。無想都舉無色界天。於中受生差別相悉皆知見。業為田。愛為潤。無明所覆。識為種子。皆與名色俱生。總不相離。如是迷一心之境生後有身。轉轉為因無有斷絕。實無有性妄作多生。如是悉知。癡愛希求相續有相者。為迷自心無性無生之智。於諸善惡常有希求。以此有生相續欲受欲生者。於一切名色常有欲受故。即有生也愛為生根故。照心無體即境無所起。心境總無業體便謝。唯普光智無闇無明。即無明滅十二虛妄緣滅。唯法界自在無礙智悲自在緣成也。性無能所自他同體。隨計示迷。如是等緣生如實知。見無始樂著妄。謂出三界者。明以有所希求妄。謂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脫。但於三界外受粗塵化生死身。如微塵細變化身。於一塵之內。鹹該剎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此唯一乘智身所辦。已上知受生種種相。十一又知習氣種種相行不行差別相者。明此位菩薩知習氣行不行差別相。隨趣熏習相者。明隨天人六道受生隨趣習氣相。謂不依境得隨眾生行。熏習相者。明見他所作之行隨事起染。善惡例知隨業煩惱熏習相者。謂不依他境而自起故。如是熏習悉皆知之。善不善無記熏習相者。雖行善。雖行不善不記善不記不善。是無記熏習相。隨入後有熏習相者。如是無記還成後生所熏種子。亦皆知之。次第熏習相者。如有三界業何業種子勝依所勝業次第熏習。又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一次第熏習相故。不斷煩惱。遠行不捨熏習相者。即是第七具足方便。住第七遠行地。八萬四千煩惱悉皆同事故。實非實熏習相者。若實若虛悉皆知見。見聞親近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熏習相者。親近二乘厭。苦修空捨大悲習。親近菩薩修空破我。成大慈悲習。親近如來成就根本普光明智。圓該法界。具普賢行習。已上知諸習氣相。十二又知眾生邪定正定不定相。所謂正見正定邪見邪定相者。但正見即有正定正見者。思亡智現。正邪見盡。定亂總無。無得無證。無生無滅。名為正見。心稱此理名為正定。返此有作有為即為邪定。二俱不定相者。如欲界眾生未修定業者。二俱不定。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無明貪愛。能所覺心諸結使。名為五逆。以無名為父。貪愛以為母。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如楞伽所說。五根正定相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為正定相。二俱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總無性故。八邪邪定相者。邪語邪業邪念邪精進邪定邪思惟邪命邪見。此依意識及末那所作。依正智所行動用俱定。為正定相。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無思無相無分別為正性。即此正性為正定相。更不作二俱離不定相者。正邪俱捨。無有定亂。方至真也。深著邪法邪定相者。明取相眾生樂求諸見設入定中。還取諸相名為邪法。邪定相習行聖道正定相者。明修諸法空無相無性無作者名為聖道。其心不與生滅和合。名為正定。又修四聖谛名為聖道。修於八禅入九次第定。名為正定。九次第者。名滅定。此滅定者。有四種滅定。一聲聞滅定。以四谛觀識心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二緣覺滅定。觀十二緣滅現行煩惱及智亦滅。三權教菩薩觀十二緣四谛。明苦空無常無我人無眾生壽者。性相空寂都無所縛。行六波羅蜜生於淨土。或以隨意生身住於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設入寂定。但隨無相理滅。不得法界大用滅故。四如一乘菩薩依如來普光明智發心。但達根本無明。是一切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為進修之體。所有寂用皆隨智門。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別身。用別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別寂用自在。等空法界無礙。自在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為進修十地之體。或以無性之理為十地之體。是三乘極果故。二俱捨不定相者。正邪俱捨。無定無亂方是應真。已上知正定邪定相。十三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有兩行經。是都結此地所知。文自具也。十四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四乘法及能隨眾生諸趣受生。如文自具。

  第三段四智門中。長行三十六行經。分為三段。一從佛子已下。至而演說法。有兩行半經。明善巧智起四無礙智分。二此菩薩常隨四無解智。至樂說無礙智。可有兩行經。明是正舉四無礙智之名分。三菩薩以此四無礙智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經。明四無礙智隨用差別無限分。此一段明此位為大法師之智用自在。雲善能守護如來法藏者。三乘一乘三藏及仁義禮智信。並是菩薩善安立故。三藏者。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用菩薩言詞而演說法者。明佛為正覺之體無分別故明如來所有出生滅度度眾生及轉法輪總是菩薩道故。以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轉法輪皆有所歸。以法無礙智總辯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義無礙智能辯諸法總別同異。以詞無礙智所說無錯謬。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諸法無有斷盡。以如是四智轉一切法輪不離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潤諸世間生諸草木。各有差別而體不離一水四河。思之可見。

  第四一段十陀羅尼門中。二十八行半經。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已下。至而演說法。有六行半經。明此位中得法師位以四無礙善巧智。得十種百萬不可說陀羅尼門分。二此菩薩已下。至為他演說。可有三行半經。明自於佛所以百萬不可說總持門聽聞諸法門已不忘為他演說分。三此菩薩初見於佛已下。至所能領受。有兩行經。明此菩薩初於佛所得法門。非聲聞百千劫而能領受分。四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已下。至無能與比。可有三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處座說法。滿大千界隨眾生心樂分。五菩薩處法座已下。可有十三行經。明一音中隨心所念令諸眾生悉令開解。及以無情亦令說法分。雲陀羅尼者。是總持義。得如來妙法藏者。明與佛合智所說。如十住中名為法王子位。得義陀羅尼者。明法總別同異無礙門。法陀羅尼者。明法身無性無作自性之理。智陀羅尼者。明善了根性隨根授法。光照陀羅尼者。以教光及放光照燭令一切眾生解脫。善慧陀羅尼者。得總持諸善慧故。眾財陀羅尼者。明法財世財悉具足故。威德陀羅尼者。總持一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悉具足。令眾生見者悉解脫故。無礙門陀羅尼者。智無礙詞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神通無礙故。無邊際陀羅尼門者。所作利生無限故。種種義陀羅尼門者。能安立一切種法門故。言百萬阿僧祇善巧者。明百萬不可說智門。善巧能令眾根皆令稱當。已下如文自具。

  第五段十六行半經。義分為兩段。一佛子此菩薩已下。至普為一切作所依怙。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眾。一時皆以無量言音問難一時領受。亦以一音為其解釋令其歡喜分。二佛子已下。至無有忘失。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能受十方無量處皆有不可說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佛皆隨無量不可說微塵數諸眾生性欲不同所說不可說法門。此位菩薩皆能領受分。已上如文自具。

  第六二十九行半經。義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已下。至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有八行經。明此位菩薩親近。諸佛承事供養廣多及比真金作輪王寶冠小王不如喻分。二此九地菩薩已下。至但隨力隨分。可有六行經。明此位菩薩二乘及下地菩薩。不如並舉力波羅蜜為所修行分。三佛子已下。至亦不能盡。可有兩行經。明略說此位菩薩志德廣大分。四佛子已下。至智智依止者。有七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統化廣大分。五此菩薩已下。至說頌。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加精進業及殊勝願力眷屬倍加廣大自在分。

  第七一段四十八行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此已上大綱。明但隨智境約智德見佛供養及攝生乃至眷屬廣大非有往來。自他所為但以智境對現故。如一切智智之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現前。七地唯在利物。八九二地行圓任運。十地佛力方終。雲如來無上兩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滿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

 

上一篇:第三十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下一篇:由“醫”說養生——於生日探究生之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