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自性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前言 累積、深化、超越
目前的學佛人依據既有的模式來學,如此不名學佛,此乃宗教行為而已。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佛法,是要我們「覺悟」,「翻破無明」,「恢復本來面目」,於生活上「自在灑脫」,這才是最重要的。故在儀式上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自己要有健全的認知,因此自我訓練「恢復純然的活潑心境」相當重要。
《華嚴經》中有言,聞已受持,乃至讀誦、書寫,為人演說。此四個主要法門功德無量無邊,超過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現在我們將這個狀況透過寫經、整理錄音帶或華藏工程研討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靈方程式。由於我們的生活(命)是總體性的,各種因緣條件會發生變化,所以每個人的心靈方程式都不會一樣,如此才能避免重迭與抄襲。
例如此卷一開始介紹的十個「主火神」的解脫門,如何以最佳狀況來排列書寫?假如你只有一個狀況,是「唯一狀況」,兩個狀況,是「比較狀況」,所以「最佳狀況」至少要三個以上。當我們在尋找這些資料時,會發現經文裡隱藏著相當豐富的寶藏,這就是一個收獲了。然後把主火神的名字和他的法門名稱排列一下,便可感受到主火神的性德是什麼樣子,這時你開始會有種震撼,因為你對經文初期用心之故。然後從法義或整個理論結構上反復探討,當你完全投入之後,透過經文會感受到那股力量的沖擊,我們的生命質量此刻開始提升,心靈方程式也建立起來了,我們的成長、收獲,唯有自己方能感受到。
在建立心靈方程式的同時,必然會遭遇到的事情,即是如何「深化」?假如寫經寫到主火神卷四,你大概會發現到前面的部分必須重寫,還會發現這個數據應如何做個綜合整理。由於經文裡有很多相類似的部分,可以歸為幾類,從這當中整理。當你有重新整理的念頭出來,就表示你已經「長大」了,不再依於原來既定的模式去流轉,而是隨著你一次、二次整理,它會一再出現新東西,你會感受到真正的理論基礎在那裡。是故深化的工作,是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整理錄音帶,同樣要用心投入。借著整理,沉思師父為何這樣講?自己一直深入到最深的地步。這是屬於個人用心的部分。
參與「華藏工程研討班」,亦由聽錄音帶和看錄像帶下手。將這卷經文整理出兩三千字的綱要,就其理論與大家交換意見,討論為何這樣構成?我的接受程度,以及疑點在哪兒。借著討論可以修正「先入為主」的觀念,另一方面更能累積很大的智慧寶庫,將來書寫成文章都很方便。假如現在沒有做到這一點,屆時將無從寫起,或者構不成系統。因此,借著整理將數據分類出來,配合經文的情況,如此累積了幾卷經文以後,我們的數據庫就很豐富了,自己也不斷在超越。
整理錄音帶和參與華藏工程,最大的特色在於透過深化,我們不僅可以建設自己的心靈方程式,也能自在地將內心所得告訴他人。此時「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通通做到了。我們的自性開顯,不僅上契諸佛之理,同時也下契眾生機。
一 主火神眾—破除內心的黑暗面
復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間暗解脫門;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大光遍照主火神,得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眾妙宮殿主火神,得觀如來神通力示現無邊際解脫門;無盡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無邊虛空界解脫門;種種焰眼主火神,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得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癡執著見解脫門;雷音電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
「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間暗解脫門。」主火神是從宇宙的現象來破除黑暗。在黑暗之處,火有照明的作用,故能除世間苦。
人的內心裡常存有不敢訴之於人的黑暗處,而最大的黑暗就是「生命的流失」,當一個人想要成為社會上一個完美的人時,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災難,因為他的心性完全破碎了,他不是生活在自己的天地裡,而是生活在別人的框框裡,生命就在這裡流失了,這是此種人最大的黑暗面。故我們要以佛法的思惟模式轉移,破除人生的黑暗面。
「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眾生由於起惑方造業,因而受苦。若要除苦,須不造業,要不造業,則須無惑。
惑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若這些惑不能除掉,就應了《地藏經》所言:「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當這些惑都除掉了,我們的行為皆是「普賢大行」,所見到的一切境界皆是「普賢境界」。
惑由「無知」和「無明」產生。無知是對善惡是非沒有分辨的能力,其所造的業不重。無明是錯誤的認知,執著於自己的認知范圍,堅持錯誤的為正確,故無明所造的業重。
好比一塊燒得紅紅熱熱的鐵,無知的人不知道這是什麼,他看一看就走了。一個錯誤認知的人,會把紅紅黃黃的鐵看成一塊黃金,伸手去抓,就被燙到了。因為無明,故造惡業而受苦。無明惑的產生亦是「社會年齡發達」所引起。
多數無知的人,本身憨厚、單純、不造業,而不造業就是累積福報,所以無知往往是「心靈年齡」成熟的一個前哨站。在整個修行的歷程中,那些大德的成就多屬這種無知型,他們固然無知,但是心靈不受到愚癡。無明的障礙。因無明而產生的「法執」會「障礙聖道」,故除惑相當重要。
經文說:「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諸惑又分「知見惑」、「習氣惑」。知見惑就是「五利使」,包括「邪見」、「有身見」、「邊執見」、「戒禁取見」、「見取見」;「習氣惑」就是「五鈍使」,包括「貪」、「瞋」、「癡」、「慢」、「疑」。眾生流轉於這些惑當中,故稱「漂流」。雖說人乃無量因緣組合,事實上我們是在此因緣當中流轉,故我們的生命體是分裂的,是一個眾緣和合的雜染體,因而一直無法定下心來。
佛也是個生命體,也由無量因緣所組成,然而佛的生命體如同「千燈交攝,只有一色」。他是一個圓融的綜合體,所以佛的一毛孔中功德都無量。因此,修行就是因緣重組,把每一個因素的獨立、矛盾都溶化掉,使之成為一個現象,這樣漂流就斷了。
在修行中,生活上有些挫折和困難,會激發你精進,其實是件好事。生活沒有挫折困難,凡事順利,反而是個災難,因為它會使你失去警覺性。
「大光遍照主火神,得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大悲藏的殊勝與可貴本自具足,人人皆具有此福力,只待我們顯現出來,故稱:「無動福力。」「眾妙宮殿主火神,得觀如來神通力示現無邊際解脫門。」「如來」是自性,自性的因緣和合力能示現無邊際。我們皆有邊際,凡是用腦筋思惟的都有邊際,真正的無邊際是不可思議、不可說的。假設在一個營火晚會上,你看向火堆時,它所展現出來的無量光明,就是眾妙宮殿主火神所示現出來的無邊際。你再反過身看看周遭,十公尺以外就是黑夜了。火的作用能夠在這裡顯現出來,故名「眾妙宮殿」。
「無盡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無邊虛空界解脫門。」「無邊虛空界」與「無邊際」同一意義。這裡講的是光的照耀情況,即光的「正面」作用。
「種種焰眼主火神,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寂靜光是「本來面目」,換言之,在行門中為了達到本來面目的呈現,他以種種法門來進行,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一個福,用這個福來莊嚴寂靜光。
「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得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諸趣」是六道眾生,平時我們感受不到六道眾生的熾然苦,唯有逆境現前,才感受得到。由於苦的現前是業報的來臨,業不消除,苦躲不過。我們為了除苦,會產生一種逃避的現象,這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法,因為它還會延續下去。因此,我們應該認苦、了解苦、承擔苦,這個苦就會發生轉變,所以「熾然苦」具有警示作用。
「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開悟一切世間」是一種方便行,從日常生活中便可達到以種種方便開悟世間之目的。
「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癡執著見解脫門。」「愚癡執著見」乃「無明」。「光照十方主火神」有永破無明的作用。
「雷音電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依於真實而發的願力,方為「大震吼」。「成就一切願力」,必須上揚佛道以及下化眾生,於諸眾生皆平等、無分別,此乃大震吼的願力。
大家經常發此願:「願度一切眾生。」若有一個眾生,一千世以來,每一世都殺害我,這一類眾生,我首先要度,大家能否做到?上求佛道亦須做到利益眾生,若有眾生不學佛,甚至謗佛毀法、十惡不赦,站在佛教的立場,這些眾生一律平等,都要度,我們可否做到?他們何時成就,隨其因緣,但我們絕不捨棄任一眾生。是故「願度一切眾生」,此願非輕易發,自己應有實力,眾生的境界相現前如實了知,名為「大震吼的願力」。
爾時,普光焰藏主火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火神眾,而說頌言:
汝觀如來精進力 廣大億劫不思議
為利眾生現世間 所有暗障皆令滅
這個法門主要講的是「除暗」,把我們的無明暗障除掉。
眾生愚癡起諸見 煩惱如流及火然
導師方便悉滅除 普集光幢於此悟
愚癡本身不障道,然眾生產生諸見,即是執著。有意識形態,煩惱則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像火燃燒一樣。「導師」是指佛,他能以種種方便除掉愚癡所起的無明。
福德如空無有盡 求其邊際不可得
此佛大悲無動力 光照悟入心生喜
「福德如虛空無有盡」,想求它的邊際是不可得。「此佛大悲無動力」,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
若將這三個偈誦裡談到的大悲、福德、除暗、精進力,以及眾生愚癡所造成的惑業苦等等分類開來;或是以每個神的解脫門,或是以一句一偈分類,將這四卷經文這樣整理下來,我們會發現裡面的資料非常豐富,將來要找資料便可從那邊找到,各位都用不完的。
我觀如來之所行 經於劫海無邊際
如是示現神通力 眾妙宮神所了知
如來經過這麼長久的修行,他示現種種的因緣力,此因緣的神通力,沒有修行的人體會不到。凡夫只有造作力,譬如我要做什麼?賺錢、讀書、享受等等有所作為,皆在展現我執,無法像佛一般示現神通力。試著不造作,隨緣而轉(隨緣不是消極)如此經過三年的功夫,我們會累積很多福報。順著因緣做事,自然就會很圓滿。
億劫修成不可思 求其邊際莫能知
演法實相令歡喜 無盡光神所觀見
諸佛如來的修行皆「經於劫海無邊際」、「億劫修成不可思」,然後「求其邊際莫能知」。「演法實相令歡喜」,則是指轉*輪的部分。
十方所有廣大眾 一切現前瞻仰佛
寂靜光明照世間 此妙焰神所能了
這個法門主要修的是「止觀」。「止」亦名「定」,其定義是「平息我們的妄想心」。妄想平息之後,始能探索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本來現象,這是「觀」。
唯有平息妄想,方能感受大內心隨時會有一種境界現前,至於何種境界現前?不可去預定,但可知的是會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力現前。當你開始向內心探討時,其不可思議的功德力會現前。換言之,所有的妄想平息了,福報也隨之圓滿;我們向內心的探索窮盡了,功德、智慧也隨之圓滿,此乃「福慧雙修」,亦為「定慧等持」。
故當我們平息內心妄想之後,所有十方廣大眾皆會呈現眼前。然後向內探索,展現我們的功德力、智慧給一切眾生看,此即「寂靜光明照世間」。
止的功夫成就了,馬上向內觀照,故「止觀同時」。
牟尼出現諸世間 坐於一切宮殿中
普雨無邊廣大法 此十方神之境界
「牟尼」指「釋迦牟尼佛」,乃「寂靜」之義。寂靜出現在諸世間,安坐在一切宮殿中。換言之,為隨緣示現,故「寂靜」就是無所不在,遍一切處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乃寂靜之後所產生出來的現相,一個是「定體」,一個是「定用」。
寂靜為何坐在一切宮殿中?此乃大乘經典的表達方法,而小乘經典則說坐於一切菩提樹下。因為宮殿不離世間法,它是世間最美麗的地方。在印度沒有諸侯的分封制度,故宮殿並不普遍,因此,宮殿就成了神廟,亦名「寺院」。佛坐在一切寺院中,表示他殊勝尊貴的成就,而此尊貴是無所不在地「普雨無邊廣大法」來教化眾生。
「無邊」和「廣大」指的就是他利益眾生的作用。「無邊廣大法」則是對機窮盡,應眾生之機而顯現。
在〈世主妙嚴品〉中提到《華嚴經》這廣大法將傳給能勝任此法化的「大心凡夫」,假如沒有這些生如來家得如來種姓的眾生來擔負如來家業,這個法將很快地消滅。
所謂大心眾生,有「正為」、「兼為」兩部分。「正為」即大根器之眾生,直接修此法門的。「兼為」乃是從別的菩薩道轉進來的。
此外二乘的「緣覺」、「阿羅漢」,假如能發心回小向大,也能擔負如來家業。甚至於聽到《華嚴經》後就開始誹謗的人,也與《華嚴》結了緣,報盡之後也會回來護持《華嚴》正法。
所以《華嚴》是一切眾生的法門,現在雖不能承擔如來家業,但總有一天眾生要成佛,在成佛之前都必須修學《華嚴》。
諸佛智慧最甚深 於法自在現世間
能悉闡明真實理 威光悟此心欣慶
一般世間的智慧是認知的智慧,「覺悟的智慧」則是一種體驗的智慧。如同寫經到某一程度,你會由知道在前,轉為感受在前;即由一般世間記性的智慧,轉變成覺性的智慧,此乃「最甚深」的智慧。
「於法自在現世間」,「法」乃「人生宇宙之間運行的自然軌則」,覺悟在此軌則中很自在地相契和。我們能否像佛一樣不執著於自己的表現呢?假如能於法自在而現世間,那就會隨緣,與自然軌則完全相融和,此時應該來的自然會現前,而且會來得很殊勝。
在這樣的世間裡,佛「能悉闡明真實理」,唯有覺悟才能呈現出真理的現象。
諸見愚癡為暗蓋 眾生迷惑常流轉
佛為開闡妙法門 此照方神能悟入
種種不正確的知見覆蓋著我們,因此眾生一直在迷惑中流轉。「覺悟」能幫我們打開迷惑,使我們了解到「真理」。
「自己要覺悟」是最重要的,想要常依附在覺悟的人身上,其本身是一種自我的作用,自我才需要依靠,無我不需要依靠。故善知識訓練我們獨立,在日常生活中,在實際的心境當中,勇往直前,不要有依賴。所以聰明的父母有警覺性,訓練子女獨立,不讓子女有太多的依靠。
願門廣大不思議 力度修治已清淨
如昔願心皆出現 此震音神之所了
前兩句是指我們發的願很廣大,救度眾生的能力皆已具足。「如昔願心皆出現」,指往昔所發的願,現在皆能顯現出來。我們往昔所發的願為何現在顯現不出來呢?因為我們還有怯弱心。
往昔所發的願也是我們的「本願」,會在我們自性中自然顯現出來。譬如有人悲心較重,自然會救度眾生,他雖然沒有發願,但這就是他的本願。有的人是智慧心強,發生事情便有一種應該如何處理的性向,此乃他的願力,只是目前尚未接受佛法訓練,不能說他無願心。在此世間有很多人並未學佛,但是看到眾生有災難,便有悲心發起救災運動。例如某位本身就具有供養的願心,學佛以後因緣湊成了,就能發心供養。故「力度修治已清淨,如昔願心皆出現」。
二 主水神眾——修習慈悲門
復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諸佛甚深境界解脫門;離垢香積主水神,得普現清淨大光明解脫門;福橋光音主水神,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解脫門;知足自在主水神,得無盡大悲海解脫門;凈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薩眾會道場中為大歡喜藏解脫門;普現威光主水神,得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解脫門;吼聲遍海主水神,得觀察一切眾生發起如虛空調伏方便解脫門。
主水神,乃從人生宇宙的現象和功用上,將名詞和德號轉化為解脫門。套用〈凈行品〉的格局——看到外面的境界就「當願眾生」,亦即「提高警覺」,把它轉入我們自心裡,此即「轉化」。例如改為「普興雲幢,當願眾生,平等利益,諸眾生慈。」故《華嚴經》非常生活化,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皆可轉到我們心性裡,展現出來的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此即修行。
「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普興雲幢主水神」表高顯覆蔭,這是將要下雨的狀況,故比較清涼,他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
「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修行是自我莊嚴的最好方法,以無邊法來莊嚴,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要觀所應化眾生之心性,以種種不同情況來方便攝受,如施加壓力,抑或施以誘導的方法。在佛門中,對貪心重的人,教他不淨觀,瞋心重則教慈悲觀,癡心重可教因緣觀,散亂心重便教數息觀。此皆因應眾生心性之不同,所開的法門亦不同。
「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諸佛甚深境界解脫門。」「普演」指窮盡之義。此解脫門能充分將甚深的覺悟境界表達出來。
「離垢香積主水神,得普現清淨大光明解脫門。」水有洗滌的作用,故「得普現清淨大光明」。
「福橋光音主水神,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解脫門。」眾生心性之本體稱「法界」,一切萬法本身也有個本體,亦即法界,因此心性也變成萬法之一。經文上說的清淨法界是超乎一切心性本體的,清淨本身帶有超越之義,故能「無相無性」。
「知足自在主水神,得無盡大悲海解脫門。」想得無盡大悲海,自己要先能「知足自在」,否則不能給眾生無盡大悲海。我們經常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這種願是種貪心的顯現,假如說只度幾個就好,又怕心量太小,所以誓度一切眾生,但是根本力不從心。因為我們刻意要給眾生的,眾生往往會嫌棄,他要的並非你所給的那些。所以「知足自在」就是隨緣度眾生,隨緣則無悔,方能真正展現「無盡大悲海」。
「凈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薩眾會道場中為大歡喜藏解脫門。」菩薩眾會中,有緣要進來的眾生,都能很順利地進來,或者幫助他們得到應有的法益。在此一會中,當大家都在精進、投入,以致於忙不過來時,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定心幫助他們,讓所有菩薩皆得大歡喜藏。
「普現威光主水神,得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解脫門。」福德力乃本自具足,它盡虛空遍法界,但是眾生被無明覆蓋住,所以顯現不出來。普現威光主水神,以無障礙法使廣大的福德力普出現。
「吼聲遍海主水神,得觀察一切眾生發起如虛空調伏方便解脫門。」要調伏眾生,自己不能預設立場。假如你設想教化哪一類眾生,或者到哪裡教化,要是你的因緣不在那裡,你怎麼走都是反方向。你的緣在哪兒,它自然會帶你過去。同樣地,修學法門也不能預定目標。預期的目標,只是個很抽象的東西,再來要經過你專心投入之後,它自然會展開,此時才有辦法走你自己真正的路。是故心要清淨,如虛空般不預設任何前提,我們在弘法、求道上方能自在,才能和眾生所顯現出來的境界相自然相應。
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
清淨慈門剎塵數 共生如來一妙相
一一諸相莫不然 是故見者無厭足
這些天王、龍神的法門,雖然每十個皆表無窮盡,但是第一個為「總說」。主水神是以慈悲門做代表,是故「清淨慈門剎塵數」,指清淨的慈門像剎塵那麼多。「共生如來一妙相」,以這麼多慈悲門的綜合體,亦即如來的妙相來下手。「一一諸相莫不然」,每一相都一樣,皆以慈門為本體。如來的妙相是「一」,這個「一」會因眾生所見而有種種不同。站在佛的立場是「一相」,站在溝通的立場叫「妙相」,但是站在眾生的立場就有「一一諸相」,每人所見皆不同。
世尊往昔修行時 普詣一切如來所
種種修治無懈倦 如是方便雲音入
由事相上來說,有這麼一個人在過去以來修行時,到一切佛、一切如來的地方,修治種種法門無懈倦。倘若我們是這樣解釋的話,那就要去體會。佛坐菩提座,不動本座而遍三千大千世界,他無一處不在,我們要到哪裡去學呢?由法義上來看,如來盡虛空遍法界,我能否窮盡?所謂「心包太虛」,整個太虛那麼大,皆是我心所包,那麼心所在的地方,我都到達過,故稱「普詣一切如來所」。如來還是一,但他窮盡了一切。
我們現在的生活圈,完全被我們的識性束縛住了,所以心量非常狹隘,因此修行到了某一個境界時,心量要能展開。故言修行不能有預期的目標,它會把我們障住,於是你的心量就限制在那個地方。學習任何東西皆然,不要確定目標。
「一切如來所」,是指我們的自性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體性,乃盡虛空遍法界。法界是以七菩提分法建立的,即「七寶池」。法界裡存在的就是八正道,即「八功德水」,離開八正道就沒有法界,我們的心性就在此法界的八正道中,絕對是清淨海會的大菩薩。「種種修治無懈倦」,則是指塵境一現前,馬上觀照分明,並且立即予以對治,不達目標不休止。
佛於一切十方中 寂然不動無來去
應化眾生悉令見 此是髻輪之所知
佛是法界的體性,故佛是「覺悟」。覺悟到處都存在,覺悟本身不動,亦無來去。「應化眾生」是因為其本身境界提升,皆可見到佛,乃是自然覺悟。我們現在的心境隨著境界的提升,也能見到較為深入和微細的問題。
如來境界無邊量 一切眾生不能了
妙音演說遍十方 此善漩神所行處
如來境界甚為廣大,一切眾生見不到,可是如來會在適當的時機讓眾生體悟到,故「妙音演說遍十方」,但不是指如來開口說話。如來是不作意,他的境界就是這樣完全展開,眾生的境界到了某個程度,自然就能體會到。
世尊光明無有盡 充一法界不思議
說法教化度眾生 此凈香神所觀見
世尊是世間最尊貴的,亦指「生命」在世間最為尊貴。我們生命的光明、生命的智慧、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芬芳是無有窮盡,充滿整個法界,更饒益無量的眾生。當我們生命充滿著光明時,會感染眾生,使眾生對生命產生一種向往。是故一個人很高興時,他很容易感染對方,此即「說法教化度眾生」,並非一定要開口說。
展現生命力的方法很多,一個國家和社會皆可展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此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各位要去感受。
如來清淨等虛空 無相無形遍十方
而令眾會靡不見 此福光神善觀察
自性的清淨遍滿虛空,它無相無形,無處不在,但是所有的眾生都見得到。這些語言文字為何一再表達?便是要你一再地體會,所以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每個人開悟的領域盡管不同,但是開悟的境界差不多,這裡乃是趨向於覺悟的一個下手處而已。
佛昔修習大悲門 其心廣遍等眾生
是故如雲現於世 此解脫門知足了
要修習廣大的慈悲門,必須處眾生界來訓練我們的心性。十法界中除了佛以外皆為眾生。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及阿修羅道、人間道、天道,每一道都有各種不同種類的眾生,我們應如何度化?除此六道眾生以外,聲聞的阿羅漢、緣覺的辟支佛,應如何度?以及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以下的菩薩皆是眾生,又如何度他們成佛?
我們的心量要無限地展開,方能「其心廣遍等眾生」。「是故如雲現於世」,所以一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像雲一般任運自在,在天空中遇到任何狀況都能變形,完全無我,如同菩薩的心,沒有一個既定的模式,這樣的菩薩與佛有何不同呢?故「初發心即成正覺」。
十方所有諸國土 悉見如來坐於座
朗然開悟大菩提 如是喜音之所入
十方所有諸國土本來就有如來座,如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但是這個如來座並非指每個人都坐在菩提樹下,假如這樣,就把「十方所有諸國土」解釋成某個區域當中的一棵菩提樹了。
「十方所有諸國土」,是指桌子有桌子的國土,椅子有椅子的國土。桌子可以使你開悟,椅子也能使你開悟,我們能否由此感受自性普遍的存在?故自性在灰塵中,也在轉動的風扇裡;風扇有自性,轉動也有自性;燈有自性,燈光也有自性。我們倘若體會到了,則是「悉見如來坐於座」,坐在所有十方國土中。
在文字上不要執著於那個相,一旦被文字定型則不自在,這是所有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如來所行無罣礙 遍往十方一切剎
處處示現大神通 普現威光已能悟
自性乃盡虛空遍法界皆存在,無有障礙,在任何地方皆可示現大神通。每個人都能在處處體會自性(真理)的存在,此乃「大神通」。所以大神通是眾生的體悟,而非如來的展現。
修習無邊方便行 等眾生界悉充滿
神通妙用靡暫停 吼聲遍海斯能入
我們的佛性、生命的能量充遍整個眾生界,因為所有眾生為我們一心所現。生命能量原本就包含我們活動的任何空間,在此活動空間裡,生命所展現的是個圓融的境界,它能促使每一因素互相增長,愈來愈飽滿,故對所有眾生界應采取一種利益的方法。但是我們現在為何不能利益眾生呢?乃是有障礙之故,其障礙本身會造成自我抵銷的情況,生命因而開始消耗。這種生命耗損的情況,若在某一部分特別強烈的時候,就進入三惡道了。所以一個人必須維持其生命健全地發展,讓每個因素都能繼續吸收,達到完整的生命能量,此為「神通妙用靡暫停」。
三 主海神眾-交融與轉化的訓練
復次,出現寶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眾生福德海眾寶莊嚴身解脫門;不可壞金剛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護一切眾生善根解脫門;不雜塵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眾生煩惱海解脫門;恆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眾生離惡道解脫門;吉祥寶月主海神,得普滅大癡暗解脫門;妙華龍髻主海神,得滅一切諸趣苦與安樂解脫門;普持光味主海神,得凈治一切眾生諸見愚癡性解脫門;寶焰華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寶種性菩提心解脫門;金剛妙髻主海神,得不動心功德海解脫門;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界三昧門解脫門。
「出現寶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眾生福德海眾寶莊嚴身解脫門。」海有十種現象為代表,我們可用《華嚴經?凈行品》的語言模式作為一種心性的訓練。例如見到「出現寶光」這個宇宙現象,要「當願眾生,以等心施一切眾生」,或「出現寶光,當願眾生,福德海聚,眾寶莊嚴」。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福德海這樣的寶來莊嚴自己。把宇宙的現象轉化為內心存在的自性,然後透過心性,表現在生活中。從心性的訓練到穩定地與外面的境界相融和,所以外在的境界是內心的一種投射。所以學佛人絕對可以使身心清淨、自在、無礙,因他表現出來的乃具有智慧、穩定、安詳、和諧的人生。
「不可壞金剛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護一切眾生善根解脫門。」看到「不可壞金剛幢」,我們馬上轉過來成為心性的一部分,「當願眾生,得巧方便,守護善根」。
「不雜塵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眾生煩惱海解脫門。」見到「不雜塵垢」,當願眾生,能竭一切煩惱海。
「恆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眾生離惡道解脫門。」在海來講,它永遠都存在的,故稱「恆住波浪」,我們當願眾生,令離諸惡道。
「吉祥寶月主海神,得普滅大癡暗解脫門。」見「吉祥寶月」,當願眾生,得智慧眼,滅癡疑惑。
「妙華龍髻主海神,得滅一切諸趣苦與安樂解脫門。」一切諸趣苦,並不只六道中的苦,羅漢、辟支佛還有苦,即使到了極樂世界都還有苦。極樂世界有「無苦之苦」,而此地眾生因為無苦,就不會想修法。我們這裡因有種種苦的逼迫,故會去修法。
法身大士在法海裡會繼續成長,一般眾生在法海裡,把它當作一種依報在享受,所謂內守幽閒,此乃二乘心性,故感受不到法海的滋潤對自己的成長有何作用。所以若是遇到傷害與挫折不要逃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緣,可以使你精進學佛。倘若處在順境又懂得修行,乃是最大的福報。順境應如何修行呢?你要時時想著:「我必須珍惜這個順境的福報!以及如何讓這個福報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不能只停在這裡,以免有一天福報消失了,我們的生命質量也降下來了。」所以我們的功德法財要在福報的基礎上繼續成長,好讓生命質量繼續提升。
「普持光味主海神,得凈治一切眾生諸見愚癡性解脫門。」見到「普持光味」,當願眾生,凈治一切愚癡。
「寶焰華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寶種性菩提心解脫門。」大海中有海市蜃樓此種幻境的出現,符合「寶焰華光」這個自然界的現象,我們當願眾生,出生一切寶種性菩提心。
「金剛妙髻主海神,得不動心功德海解脫門。」金剛妙髻譬喻為海中的「島嶼」或「大浪」。看到「金剛妙髻」這個海的現象,當願眾生,得不動心功德海,來建立自己的解脫門。
「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三昧門解脫門。」在海岸上聽到海潮澎湃的聲音,稱「海潮雷音」,我們將外在的境界轉變為自性的性德,當願眾生,普入法界三昧門。
各位!對於廣大的法海要時時產生歡喜心,處處可融入。從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種種現象皆導入心性裡面,由心性再發放出去,隨時拈來:「當願眾生,如何如何……」此乃華嚴的方便行,亦是隨順行。
爾時,出現寶光主海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海神眾,而說頌言:
不可思議大劫海 供養一切諸如來
普以功德施群生 是故端嚴最無比
如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在這麼長遠的時間以來,供養一切諸如來,乃是要我們窮盡自性,到最窮盡之時,亦即我們生命的光明、生命的芬芳達到最圓滿、飽和的狀態,然後用此饒益眾生。
一切世間皆出現 眾生根欲靡不知
普為弘宣大法海 此是堅幢所欣悟
包括器世間、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在一切世間中,如來無處不現身。任何根器的眾生都見得到他。此時「普為弘宣大法海」,若有不良的眾生接觸到一切諸如來,他會做不良的反應。高級的乃做高級的反應,大根器者說任何法都變成圓正大法,劣根器者說任何法皆成劣根器法,所以好人用法律在做好事,壞人則用法律在做壞事。是故法本無二,但是眾生有所不同,它所顯現的亦皆不同。
一切世間眾導師 法雲大雨不可測
消竭無窮諸苦海 此離垢塵入法門
世間導師的法雨不可思議,能消竭世人無窮的苦。由法義來看,指世人因迷惑顛倒,世間導師乃引導他趨向於覺悟。佛法的人天師乃人間與天上的導師,所有外道還需人天師引導,故人天師應具有正知正見方可引導。宗教本身帶有引導的作用,而真正的宗教家在人間所扮演的其實就是導師的身分,所謂代天行道,天上乃至宇宙間的真理要透過他來引導,傳播給眾生,此乃一個宗教家的本色。
身為世間的導師是作為眾生的依靠,在某些情況下,是以救生命為主,然目前是以「教育」為主,提高其生命的本質才最為重要,但並非一定使用宗教儀式來導引。
一切眾生煩惱覆 流轉諸趣受眾苦
為其開示如來境 普水宮神入此門
所有眾生皆被煩惱覆蓋著,故流轉在六道中受種種苦,佛為這些眾生開示如來(自性)的真實境界。
如來境乃「果地覺」,眾生煩惱覆乃「因地心」,以果地覺來轉換因地心,此是「普賢行願」,在此行願裡有無量無邊的法,各位要體會方能進去,一進去成就則很快。
修行是要找到一個下手處(解脫門),每人用心的方法與要領都不同,而此即他們各自的心靈方程式,各位必須建立起來,然後一再思索、實習,譬如「如何將凡夫心轉為如來境」,這樣不斷熟練以後,自然而然就成就了。
佛於難思劫海中 修行諸行無有盡
永截眾生癡惑網 寶月於此能明入
佛於長久時間中修行一切行門無有盡,修這些行門是要永截眾生的癡惑網。從法義來看,佛是覺悟,我們因有癡惑網,所以覺悟這件事須長久修行,一切法門的總方式都要去行持,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此始能斷一切癡惑網。
佛見眾生常恐怖 流轉生死大海中
示彼如來無上道 龍髻悟解生欣悅
世間的恐怖相很多,雖然我們目前尚未面臨到,但由於警覺到這一點,故會產生恐怖感。然而最大的恐怖,乃眾生因愚癡無明,一直流轉在生死大海中。佛在此處為我們開示如來無上法,教我們如何修行了生死。
諸佛境界不思議 法界虛空平等相
能凈眾生癡惑網 如是持味能宣說
虛空平等相是如來境界,眾生癡惑網是因地心,換言之,以果地覺來轉因地心,佛的不可思議境界便能如實了知,此乃行門。
佛眼清淨不思議 一切境界悉該覽
普示眾生諸妙道 此是華光心所悟
「佛眼」是指覺悟的心眼,覺悟本身無意識形態、無任何污染而清淨,所以佛看一切境界都清清楚楚。凡夫眾生因不清淨、有污染,所以一切境界都看不到。佛具有觀一切境界皆清楚的能力,故能「普示眾生諸妙道」,開示眾生如何解脫自在的方法。
魔軍廣大無央數 一剎那中悉摧滅
心無傾動難測量 金剛妙髻之方便
之所以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乃因有無量無邊的魔,那麼多魔要在一剎那中消滅掉,必須找到根本法門。有根本法門且心不傾動,就不怕魔多,要摧滅它就很快。沒有根本法門,心就會隨著境界轉,魔就很好測量你了。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心無傾動難測量」,一切魔悉摧滅。
普於十方演妙音 其音法界靡不周
此是如來三昧境 海潮音神所行處
華嚴裡有四十二字母,就是用妙音來弘法。音分有「音聲」和「音德」,聲音的德能感化其它異類眾生。各位在誦經時,借著音聲將你的慈悲與智慧表達出去,此乃「妙音」。
四 主河神眾 當下即永恆——豐沛你的生命能量
復次,普發迅流主河神,得普雨無邊法雨解脫門;普潔泉澗主河神,得普現一切眾生前令永離煩惱解脫門;離塵凈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恆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得於一切含識中恆起無惱害慈解脫門;無熱凈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悭著解脫門;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瞋毒者歡喜解脫門;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恆受具足樂解脫門。
「普發迅流主河神,得普雨無邊法雨解脫門。」「普發迅流」指河水流動洶湧、迅速的現象。河流的作用相當多,尤其古代大城市皆依靠河流而建立。故「普發迅流主河神,得普雨無邊法雨」,指他可以饒益一切眾生。
「普潔泉澗主河神,得普現一切眾生前令永離煩惱解脫門。」「普潔泉澗」偏向於作用這部分,這個解脫門能讓一切眾生永離煩惱。
「離塵凈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河流能沖洗掉塵垢,清淨我們的眼目。看到「離塵凈眼」這個自然現象,我們把它轉入心性裡面,當願眾生,大悲方便,滌諸塵惑。
「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恆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將此瀑布般的聲音,轉變為出饒益眾生音。亦可言十方遍吼,當願眾生,恆出饒益,一切眾生。
「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得於一切含識中恆起無惱害慈解脫門。」干旱之時,河水能發揮救護眾生的作用。見到「普護眾生」這個現象,我們當願眾生,恆起慈心,無諸惱害。
「無熱淨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河水所映照的日光、月光都很清淨,故名「無熱淨光」,此解脫門能讓一切眾生普獲清涼善根。
「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離悭著解脫門。」「普生歡喜」,有使眾生皆產生歡喜的作用。河水最會布施,眾生要多少,它就給多少,故名「具足施」。我們借著這個相、這個作用,看看我們是否如河水般普布施,令永離悭著呢?
「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廣德勝幢」是一種功能。從作用來看,「廣德」為一切歡喜福田,「勝幢」乃殊勝無比之義。
「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瞋毒者歡喜解脫門。」「光照普世」,這個現象類似河流經陽光一照,水面閃閃發光的情況。他能令一切眾生,有雜染者清淨,有瞋心、怨害心者歡喜。
「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恆受具足樂解脫門。」雨下得愈大,河流就愈廣,如海般光明亮麗,故名「福德光明」。他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恆受具足樂。
爾時,普發迅流主河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河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往昔為眾生 修治法海無邊行
譬如霈澤清炎暑 普滅眾生煩惱熱
此偈是指我們自性的廣大。我們在修行時,如何讓識性這個心去窮盡,去把它擴大等法界。「譬如霈澤清炎暑」好比西北雨將此炎熱的天氣清涼下來一樣。我們自己修法也可達到此目地,讓法來把煩惱熱清除掉。
佛昔難宣無量劫 以願光明凈世間
諸根熟者令悟道 此普潔神心所悟
佛在往昔無量劫以來,「以願光明凈世間」。「願」指本分事,以其本分事之光明來清淨世間,令此等根器成熟的眾生皆能悟道。
我們修行亦以本分事的光明來清淨自己,在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中,其中一根會較早熟,有些地方比較晚熟。聽法時亦有此感,與某些地方比較相應,某些地方較不相應,這就是「諸根熟者令悟道」,相應的先悟,不相應的就晚悟。
大悲方便等眾生 悉現其前常化誘
普使凈治煩惱垢 凈眼見此深歡悅
要示現在每個眾生前並給予慈悲心的利益,還要看眾生是否與你有緣。當你精進於修行智慧門時,慈悲門與你不相應;當你在精進慈悲門時,慈悲門就與你相應了,那麼這些眾生就「悉現其前常化誘」。由其法義來看就很殊勝,每一法門的修治皆指我們自性的成就,自性成就可以廣及一切眾生。
經文中所講的「對治眾生,等眾生,遍眾生」,其實是指自己去窮盡我們的自性,方有可能「普使凈治煩惱垢」。
佛演妙音普使聞 眾生愛樂心歡喜
悉使滌除無量苦 此遍吼神之解脫
覺悟的妙音可令一切眾生皆聽聞,眾生能除苦,故佛演妙音。通常眾生只看到痛苦的現象,不知痛苦之根源,故對眾生講佛法,他未必肯接受,是故演妙音,指必須與眾生的根器相應。
佛昔修習菩提行 為利眾生無量劫
是故光明遍世間 護神憶念生歡喜
河神、水神、海神,為何特別強調時間的長?有兩層意義:一、他們講的無量劫就是「一念」,就是「當下」;二、所謂的無量劫是綿延不斷,生命是永恆的,而佛法講的永恆只有「當下」,當下即「永恆」。所以從果地講因地是無量劫,由因地講果地,一念則成就了。是故「當下即永恆,永恆即當下」,如此我們的生命能量就非常充足,生命光輝就能一再普現世間。
佛昔修行為眾生 種種方便令成熟
普凈福海除眾苦 無熱見此心欣慶
修行使我們生命體系中的每一分子都能互相補助、成長,達到生命最圓滿飽和的狀態。希使每個生命皆達到圓滿的境界,用任何方法皆可。修行讓我們的福海能清淨顯現,除掉一切熱惱苦。
施門廣大無窮盡 一切眾生鹹利益
能令見者無悭著 此普喜神之所悟
「施門」是布施,布施的法門廣大無窮盡,一切眾生皆可獲得利益,令見到的人也能學習廣大布施,而不執著、不悭貪。
佛昔修行實方便 成就無邊功德海
能令見者靡不欣 此勝幢神心悟悅
佛於往昔真實的修行,以現代話而言則是「難行道」。他如此精進修行,能夠落實在真正的成就上。眾生只要有一個成就,則是無邊功德海,能令所有見聞者皆產生歡喜。
眾生有垢鹹凈治 一切怨害等生慈
故得光照滿虛空 普世河神見歡喜
在佛的生命體中每個因素都相互交融,所以佛的生命體如同千燈照射般。而眾生的生命體皆為獨立、分裂、互相矛盾的,如同簽筒裡有一百支簽,隨便抓一支出來,每一支都不同,亦即每個因素皆異。為何這些因素不能交融呢?因為這當中有五蘊纏繞著它們,所以每一因素皆獨立。其五蘊所纏繞著的就是「有垢」,即污垢,只要五蘊皆空則「鹹凈治」了。五蘊一空,「一切怨害」自然消除了,彼此之間就產生「等生慈」,即眾生之間皆獲得利益,「故得光照滿虛空」。
佛是福田功德海 能令一切離諸惡
乃至成就大菩提 此海光神之解脫
佛乃覺悟,覺悟能生出一切世間大福田,使我們遠離一切惡。覺悟也能出生一切出世間的功德法財,令我們成就大菩提。
各位從主河神的解脫門、修行的方法上面能獲得應有的要領,對各位修行將有很大的幫助。
五 主稼神眾——物質作用轉為心性作用
復次,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眾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凈諸境界解脫門;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眾生凈信華解脫門;潤澤凈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眾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見者愛樂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眾生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離垢光明主稼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令眾會歡喜滿足解脫門。
「主稼神」與五谷雜糧有關,吃了五谷雜糧有滋潤、長養我們色身精氣的作用。從滋養色身上面來看,眾生所要的種類各有不同,像人類所要求的五谷雜糧須柔軟勝味才會喜歡;以鴿子的立場,吃大白米會拉肚子,牠要吃帶米糠的糙米,羽毛才會長得漂亮。所以眾生類的習性不同,所要求的目標也不一致,這是一個區別。現在要了解的是我們皆以人的立場來區別,這已經是一種意識形態,要破除此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亦即「法執」),是很難的。所以人畫鬼,鬼也像人,人畫神,神也像人,這全是意識形態在起作用。即使做夢,不管夢到什麼都是像你,你知道那個是你?假如夢到一匹馬或一條蛇,你一定會思考那匹馬或那條蛇代表什麼意思,而不會想到我們也曾做過一匹馬或是一條蛇。我們都把它擬人化,此乃法執在起作用。
我們也經常如此,從我的立場說話、考慮事情、看待別人,這個叫作「戲論」,也就是意識形態。這個意識形態已經成為天性了,此皆是我們受了教育之後所產生的分界線。意識形態不除掉,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會有障礙。所以想要修行,想對經教完全了解,得先把自己的意識形態放下,自然就能了解經論的本義,否則不容易成就。
這十個主稼神的德號都存在增益我們色身的功能,所以它偏向於作用。
「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眾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我們吃了五谷雜糧後,成就我們的色身。現在從物質的作用轉為心性的作用,他給眾生的是法的滋味,成就的則是佛身。
「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農作物有這種特色,當花開得很亮麗時,以及稻麥成熟之時,一地金黃的樣子,便為「時華淨光」之義,它能令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眾生吃飽了皆廣大喜樂,其廣大喜樂要轉為法樂,亦即禅悅、法喜之境界。
「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凈諸境界解脫門。」色身吃飽了則「色力勇健」,但是要把這種現象與作用轉為「圓滿法門凈諸境界」,法門要拿來利益眾生,在整個環境當中,可以做一個轉變與修正。
「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增益精氣」是從食物中獲得的利益與作用。眾生吃飽飯,不但四肢發達,頭腦更發達。不僅能以一切圓滿法門凈諸境界,更要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
「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普生根果」表示谷物、作物豐收的現象,它能現佛的福田,使眾生都能種福田而不會白種。世間的福田有空過,在佛門中種的福田絕不白費,故佛門中功不唐捐。 但是在佛門中有選擇的話,福田就會變成有漏福田。
在此大家也要了解到一件事——不能給眾生有造惡的因緣。譬如出門要把門鎖好,他要偷也無從下手,如果門不鎖,他會順手牽羊。倘若我們大意的行為帶給別人造惡的因緣,自己也要負因果的責任,如果我們已盡到防范的責任,他要造惡,是他的事了,我們要有如此的認知。
「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眾生凈信華解脫門。」「妙嚴環髻」,表花果長在最頂上的地方,它發起每位眾生皆能凈信華。「華」表因,「凈信」則是你「對佛法有絕對的信」,你才會「入」。有的人看了很多經書,他不見得有信心,只是興趣而已。所以通常信心與華是連在一起的,因為因成熟了,果才會成。
「潤澤凈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眾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在台灣中南部可看到荔枝、芒果樹,它們一開花滿山遍谷都是,那就是「潤澤凈華」的現象。把花的現象轉入我們心境裡,「得大慈愍濟諸眾生」。花之亮麗芬芳,我們住在都市裡的人通常感受不到,故感受不到其潤澤,它產生的「大慈愍濟諸眾生」亦體會不到。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令增長福德海」,因為花轉過來便結果了。
這裡每一個主稼神完全是表法,並非有這麼一個神來負責潤澤凈華的工作,只是把潤澤凈華擬人化,如同〈凈行品〉的當願眾生,把它轉過來的意思一樣。換句話說,把外在的境界轉為內在的性德,要如何轉,關鍵在此。所以這是大乘佛法經典的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同一狀況。
「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廣開示一切行法」稱為「妙香」。我們要把所知的理念告訴他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父母要將他們的經驗傳遞子女,子女尚不一定能接受得很理想。
舉一例子,春秋時代的魯王有一名司機。一天,司機在修理車輪時,魯王在車上看書,他就問魯王看的是什麼書?魯王說是聖人的書。司機再問:「此聖人現在是否尚在人間?」魯王說:「已經死了。」他便說:「死人的書有何好看?」魯王很生氣地說:「你把話說清楚,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把你殺了了!」司機就告訴他:「我現在已七十多歲,把我修車的經驗傳給我兒子,我兒子還學不來,活人傳給活人尚且傳不出去,現在一個死人把他的經驗傳給你,你能得到嗎?」
可見經驗的傳遞並非白紙寫黑字就可做得到,因為語言文字有一層障礙,其障礙就是意識形態,所以經驗的傳遞並沒有那麼快。
假如因為無知,經驗的傳遞就會產生「橘逾淮而為枳」的情況,因為這邊傳過來,你無法接受就強記,當因緣產生變化,你就變枳了。不是說你故意要變的,只是自己弄錯了都不知道。
所以「廣開示一切法」帶有一種善巧方便,各位一定要嘗試行門的部分,光靠解無用。所以為何我們說不可預設目標,乃是因為現在我們在因地,想法與觀念皆為錯誤,所預設的目標也是錯誤的。我們必須經過一番投入,投入以後會來修正,成為正確的態度和方向,其正確的目標才會出現。
所以真正修行,是用心投入去提疑情。提疑情要像齒輪一樣把它咬合,不但咬合住,還要加螺絲上鎖,再去焊接,否則它會脫落。故要把疑情與你的用心,「能」、「所」兩個去咬合住,此乃真正功夫。
「見者愛樂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眾生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包括五谷雜糧、蔬菜水果,見者皆愛樂。看到這樣的境界,我們的內心轉化為「能令法界一切眾生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
懈怠是很普遍的現象,相對於懈怠的是狂熱,狂熱亦是一種懈怠。狂熱如同急驚風,一陣帶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因其無恆常心,所以懈怠是很嚴重的憂惱及惡習,那麼就要令此諸惡習全部捨離而得到普清淨。
佛法中用到「普」這個字眼,有兩層意義。
一、它是冺絕了部分與絕對的對立性。
二、不但如此,同時它又超越了全體的存在。
《法華經》講「會三歸一」,即大乘、中乘、小乘歸為一佛乘,但此一佛乘是把三乘的對立性統合起來成為圓融,故在一佛乘當中沒有一佛乘,否則這個一佛乘還不是一佛乘。所以《華嚴經》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也沒有跟善財童子授記將來在哪裡成佛,因為還有一個佛可成,表示還不絕對,還不成就。所以佛法即使講絕對,也是「超越絕對」,這是相當重要的觀念。
在般若經典中則很具體地講出它超越了所謂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進入一佛乘,同時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其所指的就是超越一佛乘,連一佛乘皆要遠離。所以「普」並不表示窮盡了,窮盡了就全體了。各位要了解,全體本身還是相對部分而存在,因此「普」字出現即冺絕了部分與全體的對立性,它還超越了全體數量的極限,這個叫作「破時間、破空間、破數量」,在世間人來說是破時空觀念,在佛法中連數量的觀念皆要破除。因此,佛法在講無限,無限相對於有限的這個理念要除掉,並且還要再超越無限的絕對性概念。假如不能超越這部分,我們還是在世間法的范圍裡,故佛法在講此種理念時,要常去感受它。
「離垢光明主稼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令眾會歡喜滿足解脫門。」「離垢光明」,是指在基本物質條件都能具足的情況下,生活才有幸福可言,這種現象我們把它轉化為「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在衣、食、住、行無缺的前提下,來談教育和娛樂方有可能。於是「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就是教育,「令眾會歡喜滿足」則包括娛樂在裡面了。這是從現象界、物質界的圓滿,轉移到精神界的圓滿。
爾時,柔軟勝味主稼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稼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無上功德海 普現明燈照世間
一切眾生鹹救護 悉與安樂無遺者
柔軟勝味主稼神的法門,是說如來顯現出來的作用普照世間,一切眾生皆能救護、給予安樂,沒有一個遺漏掉。
世尊功德無有邊 眾生聞者不唐捐
悉使離苦常歡喜 此是時華之所入
「世尊功德無有邊」,是說眾生能聽聞到世尊功德皆不唐捐。由法義來說,「世尊」是指自性成就,顯揚出來之義。
為何說「世尊功德無有邊,眾生聞者不唐捐」呢?各位大概都知道〈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的等覺法門,「觀世音」三字是「妙觀察世間的聲音,尋聲救護」之義。「觀」在偈頌文裡有「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加上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之「慈觀」與「悲觀」等五觀。「觀」本身「能」、「所」雙泯,方為「真觀」;能觀、所觀,皆無意識形態摻雜其中,它自動會起作用,此為「清淨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則是「慈觀」與「悲觀」。「廣大智慧觀」的「廣大」是「悲門」、「智能」是「慧門」,故其本身是「悲智雙運」,而此觀本身根塵之間雙泯,它無意識形態,其力量的作用相當廣泛,故稱「廣大智慧觀」。它能夠自成就、他成就,「自、他」的成就是和合統一的。
再者,「觀」乃「觀勝能」,「根」之義。「音」是「世間的音」,「塵境」之義。觀世間的塵境,故「觀世音」是「根塵相融合」的意思,所以「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乃指我們自性的特殊作用能展現出來,其自性的特殊作用無非是根塵兩者相融和,方有辦法展現出來。當他展現出來之時是不是任運自在呢?所以世間的苦就消失了。
我們看《心經》中的「觀自在」,則又是另外一種狀況。「觀」乃「根」,「根能自在」,而根能自在要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時候,「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對我們一切因緣組合的生命因素都不起黏著與隔離作用了,故「度一切苦厄」。
各位要體會「根、塵」之間如何和合,展現自性的妙用出來。能體會多少,就能獲得多少成就。
善逝諸力皆圓滿 功德莊嚴現世間
一切眾生悉調伏 此法勇力能明證
「善逝」亦是「如來」的稱號。「諸力」乃「十種殊勝智力」,皆圓滿。以此功德莊嚴出現在世間,「一切眾生悉調伏」。十種殊勝智力如何圓滿,自己要下功夫。
佛昔修治大悲海 其心念念等世間
是故神通無有邊 增益精氣能觀見
佛往昔修行對治的大悲法門,其心窮盡這個世間,所以他的神通無有邊。由事相上看容易了解,其實就是性德能達到此程度。
佛遍世間常現前 一切方便無空過
悉凈眾生諸惑惱 此普生神之解脫
佛普遍於世間,而且常出現眾生前。他用種種善巧方便接引眾生,無有空過者,為的是洗滌清淨眾生的諸惑業。
佛是世間大智海 放凈光明無不遍
廣大信解悉從生 如是嚴髻能明入
佛是世間的大智慧海,他能放清淨的光明無不窮盡。「廣大信解」,是指對一佛乘的信,所以信是從佛的世間大智慧海中產生的。
如來觀世起慈心 為利眾生而出現
示彼恬怡最勝道 此凈華神之解脫
我們的自性能觀察世間的塵境而起慈悲心,眾生因為被塵境所困擾,這時候的你來悲愍眾生,自性自然會現前。然而我們對自性的警覺性不夠,往往把這部分抑制下來。倘若體會到人生應該如何才對,這時候自己的自性會慢慢覺醒過來,那就「為利眾生而出現」。但是還不知道真正的安穩道是什麼,那麼佛經開示我們,就可以獲得了。
善逝所修清淨行 菩提樹下具宣說
如是教化滿十方 此妙香神能聽受
善逝乃「如來」,他所修的清淨行,在菩提樹下皆已宣說,像這樣的教化普遍於十方。
佛於一切諸世間 悉使離憂生大喜
所有根欲皆治凈 可愛樂神斯悟入
一切諸世間是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佛在此三世間不斷教化我們。譬如看到器世間天氣的變化,有沒有感受到無常?感受到這種緣起法?此由器世間來覺悟眾生。有的從有情世間覺悟眾生,有情世間最明顯的是我們會感受到眷屬的無常,有的是愛別離苦,有的是怨憎會苦,我們有沒有從這當中去看無常而覺悟呢?此乃有情世間的教化。在五蘊世間,自己的貪、瞋、癡、慢、疑、受、想、行、識形成的五陰熾盛苦,我們能否由此覺悟?這就是佛如此出世間,使我們眾生醒覺過來,「悉使離憂生大喜」。
如來出現於世間 普觀眾生心所樂
種種方便而成熟 此淨光神解脫門
「如來出現於世間」,是如來觀世間的意思。普觀眾生的心性,用種種方法令眾生根器成熟。
六 主藥神眾——心藥
復次,吉祥主藥神,得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解脫門;旃檀林主藥神,得以光明攝取眾生俾見者無空過解脫門;離塵光明主藥神,得能以凈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解脫門;名稱普聞主藥神,得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解脫門;毛孔現光主藥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脫門;破暗清淨主藥神,得療治一切盲冥眾生令智眼清淨解脫門;普發吼聲主藥神,得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解脫門;蔽日光幢主藥神,得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令見者鹹生善根解脫門;明見十方主藥神,得清淨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脫門;普發威光主藥神,得方便令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
「吉祥主藥神,得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解脫門。」「藥」是一種社會現象,現代人病多,藥也多。藥是對病還是對症,兩者有異。有的症狀會痛苦,症狀消除就不痛了。有些病是不通的,症狀往往不明顯,譬如癌症,等到症狀顯現出來,已經措手不及了。
藥有很多種療效,在其當中攝取這十個做代表,第一個是吉祥主藥神。「吉祥」表示生病吃了藥有效果。「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是說有什麼病吃什麼藥,不要胡亂吃藥,須觀眾生心,對病下藥之義。以此境界把它轉為我們內心性德這方面。
「旃檀林主藥神 ,得以光明攝取眾生俾見者無空過解脫門。」「旃檀林」,意指在中藥房裡,各種不同的藥分別裝在抽屜中,一個個抽屜排列的現象。它也表示在整個世界上任何植物,包括有毒的,只要會用的樣樣都可治病,這些藥草統稱為「旃檀林」。它「以光明攝取眾生俾見者無空過」,光明是指作用,以它的作用來攝取眾生,遇到的人都能對治。在此我們把這個現象轉為性德的部分,把藥的作用轉為光明,把治病的情況變成無空過。
「離塵光明主藥神,得能以凈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解脫門。」吃藥草之前先清洗干淨,叫「離塵光明」,此藥神能以凈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凈方便」是指藥草利益眾生沒有目的,它只是這樣成長以後給眾生吃而已。我們協助眾生治病也應該像藥草一樣沒有目的,真正發心以醫藥供養布施是很大的福德,所以在各種福田當中,看病福田第一,但以真心的慰問,布施醫藥,才是真正的看病。
「名稱普聞主藥神,得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解脫門。」廣為大眾所能接受的好藥,自然「名稱普聞」,把此藥的現象轉變為「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佛、菩薩的威德及名號就是「大名稱」,而大名稱是他的性德,如「觀世音」、「觀自在」。我們須感受其性德的意義和作用,從他的性德上獲得利益,方能「增長無邊善根海」。
「毛孔現光主藥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脫門。」佛法常講到佛一毛孔中能現無量光明,一毛孔中的功德海無量。「毛孔」所代表的就是「自性」,自性所顯現出來的縱然只有一微塵那麼小,但是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譬如金剛雖然很少,它還是金剛;是故毛孔即使很小,它依然能發揮真正的功用。由毛孔中來看,藥有效不一定多,只要對症一點點就夠了,以這一點點來做代表,「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身體有病,心理有病,任何的病境界,他都去解脫這些病苦。
「破暗清淨主藥神,得療治一切盲冥眾生令智眼清淨解脫門。」黑暗破了,則光明現前而得清淨,名「破暗清淨」。吃藥亦有此效果,頭痛難熬,止痛藥一吃,立即有撥雲見日之舒暢。見到「破暗清淨」這個現象界,馬上轉入內心性德裡面:得療治一切盲冥眾生令智眼清淨」。「盲冥」是黑暗、亦是病的狀況,「令智眼清淨」乃是把病和黑暗破除了。
「普發吼聲主藥神,得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解脫門。」普發吼聲能演佛音。有一個例子,一位同修在煮茶水時,將水開的聲音聽成「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他有這個注意力。類似這種現象界的表達法很多,只要我們心境一轉,好多地方都可有這種變化,這是「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每個法都不一樣。
「蔽日光幢主藥神,得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令見者鹹生善根解脫門。」「蔽日光幢」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我們周遭的善知識,以智能來影響我們的就是「蔽日光幢」。許多人喜歡親近大名稱的善知識,其實就算全台灣的人都是他的弟子,雖然他的總效用很大,可是他對每個人的影響非常小。我們依循一個常親近的善知識則不一樣,他給你的是「邊際效用」,其邊際效用對你個人來講影響最大,這就是「蔽日光幢」。
「令見者鹹生善根」,能令親近善知識者皆產生歡喜善根。關於這點並非每個親近善知識者都能獲得,這要看善知識的功力,以及親近者相應否。
「明見十方主藥神,得清淨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脫門。」「藥」有拔苦的功能,故屬於大悲的法門較多。「藏」能出生一切之義。「清淨」是指無有預期、無有所求。「能以方便令生信解」,以中藥來說,同一種藥有各種不同的做法,可做成藥水、藥膏、粉狀、丸狀來治眾生的病。「大悲藏」亦是以種種善巧方便令眾生產生信解力。
「普發威光主藥神,得方便令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因緣和合能產生某種效果叫「威光」。從這個藥性轉入心性裡,能夠產生「念佛」,即心憶念覺悟,來滅一切眾生病。
何以念佛能滅一切眾生病?我們要建立非常堅強的「信心」:信念佛是有道理的,信念佛是真實的。
佛門中講「念佛」就是「展現自性」,讓自性發揮作用以後,方能滅一切眾生病。我們現在自性顯現不出來,乃因迷惑顛倒之故而造業,苦報就會現前。一旦顯現出自性,自性本身所行就不在緣起法界裡了,如此則不受煩惱、病苦的拘束。但是以往所造的業,苦報依然會到,那麼就歡喜受報,這些病苦對他則不會加深,因此,他沒有二度傷害。其次,性德顯現以後,有很多小毛病會轉化掉,比方說有人罵我,乃是過去我有罵他,今果報現前,他罵我,我會轉成幽默帶過去。是故自性的力量有很大的作用,而學佛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展現法界中統一體性的自性,其對每一「個體」來講,已有重重的保護網。套用擬人化的語句,他有護法神在左右,災害不會降臨,所以念佛能滅一切眾生病。念佛法門的念佛,是「自性的展現」。
爾時,吉祥主藥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藥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智慧不思議 悉知一切眾生心
能以種種方便力 滅彼群迷無量苦
吉祥主藥神的解脫門,讓我們悟到如來的智慧不思議。他能知一切眾生心,以種種方便的力量來滅眾生的迷惑與苦患。何以如來智慧不思議呢?如來的智慧是個圓融的生命體,其所展現的生命力量是總體的。這有兩層意義,第一個是「個體的生命力量與宇宙的生命力量相結合」,此乃「總體」。故覺悟是覺悟人生宇宙的大道理,宇宙的大道理就是宇宙的生命力,人生的大道理就是個人的生命力,把個人的生命力和宇宙的生命力相結合起來,此即如來智慧不可思議之處。另一層意義是「如來覺悟到的總體生命因素裡裡,每一個因素都是交融的」,我們分不出這總體生命的展現,到底是哪個因素在發揮作用。
大雄善巧難測量 凡有所作無空過
必使眾生諸苦滅 旃檀林神能悟此
「大雄」是對「佛」、「如來」的一種稱贊。其名號是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藉由外教之名而起的,在當時已很普遍存在。
「善巧難測量」,和前面「智能不思議」意義相同。「凡有所作無空過」,是指佛陀要做什麼,無有空過的,於眾生皆能對症下藥,所以「必使眾生諸苦滅」。
汝觀諸佛法如是 往昔勤修無量劫
而於諸有無所著 此離塵光所入門
佛法講絕對,是超越絕對而非停在絕對。佛法講唯心,就要超越唯心,不能停在唯心。佛法講「無」、無「色、受、想、行、識」,無「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無乃「破」,先破人天乘,超越人天乘以後,無「苦、集、滅、道」,此是破小乘。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盡」,破中乘。無「智」亦無「得」,破大乘菩薩。遠離「顛倒夢想」,遠離「究竟涅槃」,此乃佛乘,連佛乘的究竟涅槃皆要破除遠離。是故勤修佛法無量劫,「而於諸有無所著」。於此同時,方能說般若波羅蜜多,無有恐怖,一心自在,才能度一切苦厄。是故佛法提到「苦、妙、大、深」之類的字眼,皆是超越遠離了數量對待的部分。
佛百千劫難可遇 若有得見及聞名
必令獲益無空過 此普稱神之所了
「佛」乃覺悟,「得見及聞名」是指體會到。百千劫難遇佛,我們今之所以不見不聞,來自於心不清淨。故以清淨心、無雜亂心始得聞名號,必定可獲得利益,無有空過。所以覺悟本身才能體會到這一點。
如來一一毛孔中 悉放光明滅眾患
世間煩惱皆令盡 此現光神所入門
毛孔是最小的單位,如來每一毛孔中皆能放光明滅眾苦。一毛孔為何可以發揮那麼大的力量,乃因「真實」,因此「世間煩惱皆令盡」。
一切眾生癡所盲 惑業眾苦無量別
佛悉蠲除開智照 如是破暗能觀見
一切眾生被愚癡所蓋住,所以惑業苦有無量別,佛能將它們全部掃除掉。換句話說,眾生覺悟過來,就不會造業受苦了。
如來一音無限量 能開一切法門海
眾生聽者悉了知 此是大音之解脫
佛以一音來講大音,大音乃從悟得而來的,一音何以無限量,「能開一切法門海」呢?我們只要抓住佛法的核心,然後從根本法門中取一個去對治,如「化二元對立成圓融統一」,或以「投入轉化」之方法,即我們投入自然就能夠轉化,以此根本法去對治其它法。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根本法門皆達究竟。何以佛與佛之間德號不同?乃法門不同之故。如從「二元對立化為圓融統一」下手,與從「心能轉境,即同如來」此一法門下手,所成就的佛果德號不同,然而成就的境界都一樣。
汝觀佛智難思議 普現諸趣救群生
能令見者皆從化 此蔽日幢深悟了
佛智要度化眾生,會先與眾生結緣,待因緣成熟,才有辦法度化。在佛住世的時代只靠兩條腿走路,他每走一步皆發願:「凡是我走過的地方,再有人走上來,我都與他結善緣,將來要度他成佛。」在印度河流域,假設平均每年有一千萬人走過釋迦牟尼佛走過的路,三千年來有多少人走過呢?
我們也可以這樣發願,給眾生遠種菩提因,而且效果會比佛大。走在任何城市街道的十字路口都發願:「凡經過此路口的眾生,我都度。」然後念「阿彌陀佛」與他結緣。假如有機會出國,在每一個機場,在外國重要的街道都如此發願。只要搭上飛機就發願:「凡所有搭上這架飛機以及所有走過這條航道的眾生,還有空中所有族類,通通度盡。」此願發下去,飛禽類都度到了。若是到了海邊,兩腳踩在海裡,馬上就發願度盡所有海中族類,念佛與牠們結緣。
我們先打開心量,智慧就跟著開了。從發願與眾生廣結善緣的易行道,轉為智慧的精進之難行道,也就是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地提醒念頭不忘,照樣可以成就。
如來大悲方便海 為利世間而出現
廣開正道示眾生 此見方神能了達
如來大悲方便門特別多,為了利益世間來觀察世間種種狀況,他用種種的示現,廣開正道來開示眾生。我們要利益眾生,必須掌握根本法門,始能廣開正道。
如來普放大光明 一切十方無不照
令隨念佛生功德 此發威光解脫門
自性的光明能夠展現遍照十方一切世界。如來光明是無不照的,問題是眾生能否接受?倘若眾生業障太重,則無法照到,眾生業障不重,就可以發現如來光明。「令隨念佛生功德」,「隨」是隨順行,在隨順行當中,心憶念覺悟的目標,其功德就產生了。
學佛人應有學佛者的本色,我們學《華嚴》者亦以「普賢行者」自勉,經常思惟「佛之所以成佛是何原因」?「我之所以為凡夫又是為何」?「我與佛之間若發生一種連接,產生轉變,我就可以馬上成佛了」,去把這個關系找出來,此乃「念佛」。
佛之所以成佛是果地覺,凡夫之所以是凡夫為因地心,拿果地覺來轉變因地心,因地心就變佛了。故三皈依的皈依佛,是要趨向於覺悟,那要如何覺悟呢?我們要把每一個生命因素的獨立、沖突、矛盾,轉變成佛圓融統一的生命體。要如何轉變呢?由於我們生命因素被五陰分開,所以色、受、想、行、識都獨立,因而貪、瞋、癡、慢、疑五陰熾盛,那麼現在要把五陰徹底破除掉,生命因素方能交融起來。其破除的方式與模式,我們稱為心靈方程式,然後你隨念佛就產生功德了。找出心靈方程式以後,這個破除的功夫就使之成熟,就是這個方法,所以念佛生功德是這樣來的。
七 主林神眾——像大樹一樣
復次,布華如雲主林神,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普清淨解脫門;生芽發耀主林神,得增長種種凈信芽解脫門;吉祥凈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門清淨慧恆周覽法界解脫門;妙莊嚴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眾生行海而興布法雲解脫門;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解脫門;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解脫門;華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解脫門。
由德號上可看到主林神多屬現象界,我們借著樹和林的自然界現象把它轉過來。不只是外面的境界,如世間事業、身體健康,甚至為了考試種種,把那個境界的感受都轉成內心的情境,以佛法的轉化能夠凈治人心,使我們圓滿許多解脫門。佛法有這樣的妙用,但一個尚未學佛的人,不知道佛法能發揮什麼作用,而我們進了佛門,便要了解它是怎麼發生作用的,假如這點不弄清楚,就會產生迷信,因為這裡面有很多事情,不是用你我的觀念便能求證到的。我們先要有接受的信心,若連接受的信心都沒有,即是沒有福報。我們說誦經、念佛會帶來福報,這福報對大家是絕對公平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這樣投入?譬如整理講經的錄音帶,前後不用半年,生命質量便會整個轉變了,故我們要學著投入。
同樣地,我們看到外面的情境、自然界、人事相的種種,從一早睜開眼所看到的開始起觀,一直到睡眠時,都回歸到我們的心靈裡面,絕對可以改變我們生命質量。可是我們平常的用心都落到名利、是非、得失、毀譽這方面,倘若能回歸到我們心靈的寶藏裡,就如經典所說「一切災殃化為塵」,所以認識「實質」為何?這才是根本所在。
提升生命質量,絕對要用心投入,應常思惟,一心思惟,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我把境轉過來,轉入我性德裡面,心能轉境,則同如來,一切障礙皆可除掉,心被境轉,就是凡夫。
「布華如雲主林神,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布華如雲」是指樹開花很茂盛的現象,現在把它轉入自己的心境裡,要去享受它。布華如雲是個主要的現象,可「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智海相當廣泛,不局限在某一個地方,它是我們性海裡面所具足的,亦即每個人的自性,這個自性是十方三世所有眾生皆然。人類最能開發出自性,是故我們自己所下的功夫,不管在哪一個層面,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一個人若不能開發性海,就失去了靈性。真正的靈性,須反省自己的生命有「無限力量」、「無限光芒」和「無限智慧」,其無窮寶藏應如何挖掘出來?要經常仔細思考這些。
人隨著年齡成長,經過人生的歷練,到了中年以後,一些逆境、順境都會感受到,因此,開始有種深沉的反省,這樣一來他的靈性就快解脫了。假如善根夠,當下就解脫了。尤以處在順境中人,更要警覺到珍惜現有的福報,不被那些無形之物束縛著,而能夠毅然放下。故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要生活在黑白無常的監督之下,自己當家做主,這時候心境就沒有被外境轉,而把外境都轉回心靈裡才,此乃根本修法。
「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普清淨解脫門。」「廣大修治」是沒有局限,在修行和對治我們的缺點上不預設目標。只要有任何缺點都要對治,而每個對治的部分都是清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省思,有很多境界現象,以一個為主,其它為輔地觀察,如此生活就會多姿多彩,富有彈性,生命力會很強韌。若你局限在一定的格局裡,就不能充分發揮生命力。
「生芽發耀主林神,得增長種種凈信芽解脫門。」剛長出的嫩葉顯得特別青翠亮麗,名「生芽發耀」。見到這種現象轉為我們內心情境:「得增長種種凈信芽。」「信」是起步,像種子冒出芽來。我們是否經常增長自己的信芽?此信芽清淨、無目的,如同樹花只是生長而已,沒有目的。同樣地,我們學佛的信心也只是為了學佛,在學佛過程中遇有障礙、挫折需要突破,它會自然圓滿地轉變。倘若學佛是以某種功能為訴求,便會學得很辛苦。
由於我們現在有缺陷,生命是空虛的,所以會出現種種障礙。學佛是生命的資糧,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使之一再成長、充實,那些障礙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以正常生命的成長為訴求,而不要以某種功用作為目標。
「吉祥凈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看到「吉祥凈葉」,我們轉為內心情境裡:「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各種樹型,不論它排列組合為何都是清淨聚合。我們不只希望它清淨聚合,更是「清淨功德莊嚴的聚合」。
樹葉有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功德,它對於整棵樹的生命,維持著生生不息的根源,這就是「功德莊嚴」。我們現在發心進入菩提道,讓我們的法身慧命成長起來,此亦是「功德莊嚴」。
樹的成長過程中,因為沒有其它目的為訴求,所以會成長得很自在。把樹做成盆栽,或是想把別人塑造成某一種人時,其生命靈性正常的成長就會被扭曲,而造成畸型的現象,甚至會做出令人無法想象的事情來,此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所以要有健全的認知,生命只是為了成長而已,不需要太多拘束,這值得我們經常去思惟。
「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門清淨慧恆周覽法界解脫門。」「垂布焰藏」是樹枝茂盛的現象,見到這種現象我們轉為內心的性德:「得普門清淨慧恆周覽法界。」「普門清淨」是指各部分都很清淨。
自然界有一種現象,自然成長的東西通常都趨向於圓型,我們身體也是圓型的,一棵樹從上面往下看,分枝布影,影子就是圓型,自然界的東西一定有一處使你看起來是圓型的。古人觀察得很微細,用圓型代表整個境界,像是中國的「陰陽兩儀」,一黑一白,白的這邊有一點黑,黑的這邊有一點白,都是圓型的,此為全世界所能畫出的圖型中最美的一個,裡面所代表的意義是無有窮盡的,整個宇宙的現象都包含在內。它不只兩個圓,一個圓裡再有一個圓,故有好多個圓,它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以圓來表法界無盡。
從垂布焰藏這個境界,我們能否觀察到其境界、其作用,而一再思惟、探討?我們說看山看水,你要會看山看水啊!就一個境界、一個現象,一再反復體會。那個境界一直呈現在你我面前,從這個境界裡帶進來,你會覺得人生多美妙,到處都是生命力的展現,我們要這樣來看。
若能看出樹跟林這種美的境界,心靈能有所領受,就不會砍伐它。人們只看到利益這一面,沒見到靈性這一面,所以就把它砍下來,這樣不僅傷害你的靈性,同時得罪了樹神、主林神,你也因動手而造業,這要背因果的。
世間有成、住、壞、空,本來就一直在變化,它是無常的,與其說要把樹砍掉,不如說只是自然界純粹在移動變化而已。但是你無知於變化,乃是你靈性法身慧命的灼傷,自己在傷害自己而已。如能覺知這變化,那是你靈性法身慧命的成長。佛法講的就是這個究竟義。
「妙莊嚴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眾生行海而興布法雲解脫門。」在一些原始森林裡沒有路徑,每走一步,仿佛開辟出一條新路的感覺,在那樣的境界裡,可以學到好多東西。森林如同一部活的百科全書,這裡面的信息非常多,我們一直這樣去感受,自然可以獲得好多總體性的知識。它以這地方所展現出來給我們看的就叫作「妙莊嚴光」。
到海邊玩水,同樣可以學到很多經驗讓你去感觸。不論站在沙灘或沿岸上,或者嘗試潛水觀看海中境界,每個感受都不同,每一種境界皆有「妙莊嚴光」,使你生命的成長和滋潤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感受在看書的時候最多,每一本書拿起來看,其感受性完全不同,自己去體會。
「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可意雷聲」是風吹樹的沙沙聲,遇到這樣的現象轉為耳根所能接受的「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不可意聲」是不喜歡聽的聲音,現在要你忍受下來演變成清淨音。此清淨音無意識形態污染,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既不遷就亦不排斥的狀況,很自然正常地來演變。
「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解脫門。」見到香光普遍的作用以後,轉為我們自心的性德:「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在十方沒有局限的空間裡來展現我們本身應有的對治情形,如同樹林本身所發揮的效用一樣。
「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解脫門。」「妙光回耀」的「回」有「回饋」、「回向」之義。「回饋」是我賺的錢拿一部分給社會做公益。佛法說的「回向」是連本帶利通通給你,統稱「回耀」。譬喻樹林的成長,一切完全奉獻給整個自然界,它無有選擇。我們是否和樹木一樣,把我們的努力整個回向給自然界,或是設定了某些目標,把自己定在那個范圍內呢?樹木本身不設限,等因緣到了,它就全部送出來饒益世間,這就是「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
「華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解脫門。」這也是一種現象,樹林有花有果,光味是花果的作用。見到「華果光味」,轉入我們自心的情境裡:
「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
「一切」包括「有情」與「無情」,皆能見佛出興,而「佛」是覺悟。無情怎麼覺悟呢?無情乃無有覺悟不覺悟,我們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通通成佛。那麼這個成佛,不是它成佛,而是我成佛,為什麼呢?以一個修行人來講,外面一切境界都是他的生命因素,修行要達到成佛的地步,亦即他必須圓滿每一個生命因素,則每一個都成佛。換言之,他的生命因素要每一個都圓滿,就要每一個都成佛。既然他的生命因素每一個都圓滿,每一個都成佛了之後,則外面的境界包括有情、無情是否都成佛了呢?
所以,「令一切見佛出興」,指我們每一人都能覺悟到任何事情,不只在有情上面能覺悟,在樹這件事上面也能覺悟到。因此,這裡舉了十個讓我們來覺悟的主林神,我們有沒有覺悟呢?能夠「見佛出興」就要「常敬念不忘」,「常」是恆常、不間斷,不要忘了從一切境界裡,一再銷歸自性來成長我們的法身慧命,此乃「莊嚴功德藏」。
這裡面的每一個現象、每一個作用,都要銷歸自性。希望各位能從不同的領域、角度及立場來了解,這對我們法身慧命的成長及實修上面,肯定有很大的幫助。
爾時,布華如雲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林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習菩提行 佛德智慧悉成滿
一切諸力皆具足 放大光明出世間
修行並不是這輩子而已,一個人具足成佛的因緣,必須具備的條件恐怕不是這輩子所能累積出來的,這點各位一定要慎思。這裡面牽涉到兩個層面,所謂「量」的問題,諸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分法身,以及十種殊勝智力、四無礙、十八不共法等等,相當的多,這些量我們此生能否具足?這是其一。就算具足了,此五種因素應該是交融於一體,完全展現出來。換言之,某一種現象出現時,其五種因素應該都出現——既出慈悲,智慧也要具足;既出戒,你要定、慧、解脫都具足。通常我們有慈悲的時候沒有智慧,有智慧可能又不太慈悲。所以是非心很明顯的人通常比較冷漠,慈悲心較重的人,又分不清楚是非;有些人福報很大,但是沒有智慧,無法福慧具足。所以一個質量,一個數量,我們要具足不容易。
成佛的因素一定要經過長久時間累積過來,這些因緣的產生,釋迦牟尼佛從無始劫以來就累積出來了。佛在因地修行時,修的是無漏福報,因此,到他成佛要開始大回向饒益眾生之際,一時炳然齊現,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的福報。這個福報要的時候會具足,會相互爭勝。因此,各位在修行中不要執著於那個福報,因為它可能會變成有漏福報。
這是依人而言,佛的情況,是指往昔佛修習菩提行。現在依法來說,佛乃覺悟,是指我們自己本身的一種性德,此性德是十方三世諸佛都同一體性,故「昔」是指往昔以來所有佛都這樣修行,他們的修行與我們的性德、覺悟的情操完全一樣。
我們過去也有修學《華嚴》,有些人這輩子沒有聽學《華嚴》,不能說他過去以來都沒有修,他的緣不在這裡的時候,下輩子他還要再來修。這個「修」講的是「一佛乘」的修法,不是一般所講的六度萬行的修法。
一佛乘的修法與六度萬行的菩薩乘修法有何不同呢?所謂菩薩乘的修法,通常是指「正法行」,例如修布施,因為佛寺門中福田第一,一切福田以治病第一……只要是最好的,第一的,修菩薩乘的都會做。像這種情況,在一般佛教偏向於所謂儀式化時,即正法行最流行的時代,都是修這種法。所以菩薩乘的修行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以後,佛教已變成形式化,太過於重視正法行,因而專業的修行人就出現了,佛法於是產生一種障礙。
一佛乘即「普賢乘」,普賢乘不偏向於正法行,它偏向於「隨順行」,亦即「方便行」。它的功課不在佛前做,而在二六時中,一切人、事、時、地、物,行、住、坐、臥中都可以做,都能引起自己隨順這個境界來修行。比方在走路的時候,偏身讓別人先過,這就是修行,但是你要覺知,不是不知。讓一步海闊天空,其本身雖也是修行,但是很淺,但是你要是覺知的話,這個修行就很深,功德就很大了。
同樣地,持戒時你會攝心,然後全神投入,那個力量也很大。所謂持戒,也可以持一個不發脾氣的戒,五十三天之內都不生氣,把「瞋」給熄滅,這是最好的持戒,相當殊勝。所以做功課並非一定是誦經、念佛,有些人走路一直在念佛,邊念邊東張西望,他已經把念佛變成口頭禅,成為慣性了,這樣的行法,雖然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做,其功德卻顯現不出來。
是故修普賢乘的人,我們稱「大心凡夫」,只要你願意發這個心都可以修,它沒有任何條件的限制,這樣的修行人活潑自在,他無意識形態的局限,甚至到任何場合、環境皆能適任。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在正法行上面,而是隨順行,此乃「依法修行」,「如說修行」。
故「佛昔修習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滿,一切諸力皆具足」,是指我們的自性當中,本來具足過去諸佛已成就的福德智慧和十種殊勝智力,只是我們現在沒有顯揚出來而已。那麼,在福德智慧皆圓滿和十種殊勝智力皆具足之後,就能放大光明出世間。
悲門無量等眾生 如來往昔普凈治
是故於世能為益 此擢干神之所了
「悲門」乃用於饒益眾生,「悲」是拔眾生之苦,其實也就是除掉我們心中苦的因素,這是「自利利他」。隨著眾生根器不同,他們的苦難也不一致,則你所對治的慈悲也有異,那麼眾生的苦有多少,我就有多少悲門,此乃「悲門無量等眾生」。
自性的苦如何除掉,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有多少苦的因素在,那你要有拔苦的能力與方法,不只拔除眾生苦,亦要拔除自己苦的因素,故此悲門,「如來往昔普凈治」。
「是故於世能為益」,能夠利益自己是「自受用」,利益其它眾生是「他受用」。利益眾生,其實就是到世間教導眾生出世間法,對自己來說,亦即出世間法。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何不同?世間法是用我既有的意識形態來處理,出世間法是不用意識形態。例如看到鳳凰花開這個境界,感覺人生好美,這是世間法。此外,按照「聖言量」來說的亦是世間法,例如世尊說「得廣大無邊智海藏」,那我看到樹、花這種現象時,應該要轉為觀想「廣大無邊智海藏」。但是廣大無邊智海藏的境界是世尊的,不是我們的,此時我們依於這個來思惟,這是世間法。
對於「廣大智海藏」,這個在我們自性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不斷流出來的寶藏,你能感受得到,就是出世間法。但是你感受的部分與他人不見的一樣。總之,由自己體悟到,而非依據別人所教、所講的,即是「出世間法」。希望各位去體會,能夠藉這個緣去超越,超越出來的方為出世間法,假如還在這個范圍裡的都是世間法。
若有眾生一見佛 必使入於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來道 此妙芽神之解脫
倘若眾生一見到佛,必使之產生很深的信,方能「普示一切如來道」,這是生芽發耀主林神悟入的境界。
「芽」是「凈信芽」,信自己有如來藏,信人人皆有佛性,信人人皆當成佛。信了以後應有所警覺,何以人的遭遇有別?兩人同樣認真用功,一個成功,一個卻失敗了,雖然關鍵在福報上面,但是你有了警覺以後,會發現在這個具體有形的色身以外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一個力量是什麼?我必須弄清楚,這個是「一見佛」。然後,你開始尋找那股力量,乃至於那股力量到底怎麼發揮作用的,此時已入於「信」。
故對於《華嚴》這個教法產生如此強烈信心的人,其殊勝的功德果報不可思議,如來(自性)的菩提道方能顯現出來。
一毛所集諸功德 劫海宣揚不可盡
諸佛方便難思議 凈葉能明此深義
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為何「劫海宣揚不可盡」?由於我們眾生以分裂的意識形態所表達出來的就像瓦窯一樣,再怎麼講也不過是瓦跟土的狀況。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就像玉一般,玉盡管再小還是玉,瓦跟土再多亦不能與玉的品質相較。
是故「諸佛方便難思議」,佛的功德講不完,怎麼辦呢?他就用種種方便來覺悟眾生,光是這個權小方便就不可思議,他實質的功德更不用說了。
我念如來於往昔 供養剎塵無量佛
一一佛所智漸明 此焰藏神之所了
這偈是講熏修的過程,即信心成就的過程。依人而言,指我們在往昔供養很多的佛。依法而言,是從好多地方培養我們覺悟的能力。故「一一佛所智漸明」,在一切佛的地方我這樣供養,這樣一再訓練,智慧就逐漸明朗。
在信心尚未具足之時,不能說我們有多少成就,開始學佛就是這地方要訓練,那個地方也要訓練,這些都是輔助,即主伴的「伴」。「主」是你抓住一個法強烈地熏修,其它為伴。那麼這裡講「供養剎塵無量佛」,主要是講「伴」。
一切眾生諸行海 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廣大無礙智 妙莊嚴神能悟入
「一切眾生諸行海」,即眾生很多,行也很多,但是「世尊一念悉了知」。前面提到「一毛所集諸功德」,是從求道者來看成道的人,則「劫海宣揚不可盡」。現在由成道者來看求道的人那麼多,但一念悉了知,這兩個境界一來一往差很多。
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議在此,佛法的殊勝也在這裡。我們今天學佛為何愈學愈高興、自在活潑、有信心?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如是廣大無礙智」。
恆演如來寂妙音 普生無等大歡喜
隨其解欲皆令悟 此是雷音所行法
自性的音是寂靜的,但是在寂靜中能發揮妙用,所以叫作「寂妙音」,其妙用假如不發揮,眾生不知道。在〈普門品〉中看得最清楚,觀世音是如來寂妙音的一種作用,故「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即智力的妙用顯現出來。所以「寂」是「靜止」,但寂本身有作用,從其本體來講是不起作用,本體起作用就叫「妙」。那麼自性的本體一起作用,就能夠饒益眾生,這點我們要弄清楚。
學佛人常祈求諸佛、菩薩加持,其實加持乃是我們自性的展現而已。要自性展現,必須能、所合一,自性方能發揮作用。而凡夫絕大部分都是能、所對立,當此之時,其法執、我執一定在。能、所能夠合一,則我執、法執皆無。是故化主客二元的對立為圓融統一體,圓融統一即自性的展現。修行亦是,能觀的人與所觀的境界必須合一,自性才顯現其妙用,這是「如來寂妙音」。
〈普門品〉中「觀音妙智力」的「觀」是能觀,「音」是世間音,能觀、所觀要合一。偈誦文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的「真觀清淨觀」不但能、所合一,還要超越能、所雙泯,秒智力才能現前。所以「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其意指我們要經常思惟這個境界與作用,這就是修行。
妙音現前便能「普生無等大歡喜,隨其解欲皆令悟」,你要怎麼得就怎麼得,看眾生的情況,他都能夠指導,那時候自性就現前。修行怎麼修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把自性引出來。
如來示現大神通 十方國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見 此普香光所入門
自性所展現的神通,在十方國土皆周遍。其實十方國土是自心所現,都在我們的自性中。「佛昔修行悉令見」,過去諸佛所成就的都是自己所具足的性德,自己的性德與自己的國土交融在一起,這些性德都在國土中顯現出來,此乃「大神通」。
眾生譣诐不修德 迷惑沉流生死中
為彼闡明眾智道 此妙光神之所見
從蕭條期、衰退期當中可看到此冥頑不化的眾生,教他修行,他就是不修,常會借故推說很忙、沒有時間,所以一直在這邊生死輪回,自己卻不知道。因此,「為彼闡明眾智道」,為這些眾生說明大眾廣泛的真理,為其開示菩提道,以種種方法闡明。有些眾生因緣還沒到,不要強求,我們講不通的可以請別人來講。
佛為業障諸眾生 經於億劫時乃現
其余念念常令見 此味光神所觀察
業障眾生要經於億劫始能見到佛,經過那麼長的時間,是指他的業障消盡了,佛才會示現給他看。「其余念念常令見」,沒有業障的眾生念念都可見佛。而我們之所以見不到佛,此乃個人因素,佛是永遠示現在此世間的。
八 主山神眾—勤修、精進、增長善根
復次,寶峰開華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脫門;華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眾生解脫門;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凈諸根解脫門;離塵寶髻主山神,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解脫門;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無邊功德光普覺悟解脫門;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復令眾生捨離愚迷行解脫門;威光普勝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無有余解脫門;微密光輪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解脫門;普眼現見主山神,得令一切眾生乃至於夢中增長善根解脫門;金剛堅固眼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
山的特色或現象有哪些?這裡舉了十個性德為代表,我們由這裡去起觀,如何從外在境界導入我們內心的境界,在整個修行的理念來說,必須總體感受。例如喝茶是很自在的,在自在當中你要享受、品嘗,至於品嘗什麼呢?須自己體會。茶的顏色、香味和口感,只是分解動作,各人取向不同,你對它的感受才是總體的。同樣地,修行也是總體的,無法做分解動作,任何分解動作的修行與開示都是不真切的,它距離實際的狀況太遙遠。基本動作有一些基本的訓練,但實際上心性在運作時是總體的。
這個總體的運作應如何抓住其要領,每人皆異,就像喝茶,有的人重口感,有的人重視香味,重點不同,用心與下手處便截然不同,大家要從這裡感受。這些法門在《華嚴經》裡一再重復、一再闡述,自有它的道理。我們在讀誦或者修行、起觀、模擬時,要展開這方面的境界,這才是真修行。
「寶峰開華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脫門。」「寶峰開華」是山頂開花的現象,看到此現象把它轉為心性的部分。「入大寂定光明」,「大」表示山頂上開花影響的層面廣,「寂定」和寂靜、寂寞意義相同,是講「本體」的部分。「光明」為智照,講智的作用,入本體的智照作用,即本體起作用的一個解脫門。套以《華嚴》的術語,寂定表「普賢」,光明表「文殊」。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來觀,叫作「對緣造修」,這是一個大法門。
「華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眾生解脫門。」「慈善根」是總說,即利益眾生的善根,它成熟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數的那麼多眾生。饒益眾生的善根很多,在世間法有造橋鋪路、布施救濟等。從出世間法而言,法身慧命的教育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在這裡各位也要了解一件事,凡從事資料研究的工作,只有創造第一手資料的人才有開悟的機會,做第二手資料的人就很難,除非他能由第二手資料晉升為第一手資料的研究,但從放棄研究第二手資料,要進入第一手資料來發展,也要經過三、四十年的時間,他才願意破法執。
「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凈諸根解脫門。」「高幢」乃居高臨下可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然後嚴凈諸根。以此來教導眾生,是屬於比較溫和、易行道的教法。例如用誦經的方法,僅誦《華嚴經》就可產生殊勝的成就,其不可思議的境界與領域便展現出來。但是心要與經的境界相交融,同時對於外面境界要能不選擇、不執著,修行人就是一切隨緣。
「離塵寶髻主山神,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解脫門。」「離塵寶髻」是重巒迭翠之義,看到此境界轉入我們心境裡來。「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指長時間精進不厭怠。我們誦經能否不厭怠?如果誦《八十華嚴》,一天誦十卷,這樣誦五年下來,整個人已脫胎換骨,生命的質量完全改變了,這是最笨的方法,但成就最大。
我們只要完全投入,自然無厭怠,這個投入皆經過長時間,所以不要每做一次就回頭想一次:「奇怪!阿彌陀佛怎麼還沒來接?」就像那個念佛的老和尚是有所期待的,結果念了二十年只好放棄。倘若二十年來他放下一切身心世界,「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地念佛,早就成功了,關鍵在於那個頭會回過來。
「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無邊功德光普覺悟解脫門。」「光照十方」亦是個現象。「功德光」是指自己法身慧命的成長,以此法身慧命成長的作用來普覺悟,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充分運用,稱「無邊功德光普覺悟」。我們法身慧命的成長可能很少,但不要緊,有多少就充分運用多少,使它能發揮效果。
「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復令眾生捨離愚迷行解脫門。」「力」指力量,「光明」乃智慧的作用。智慧作用的力量不僅成熟自己,又能令眾生捨離愚癡迷惑顛倒的行為。自己要如何成就?成就什麼?這兩個是相對的,「自成熟」就是「捨離愚迷行」,那麼眾生也能達到這一點。或者,智慧的力量不僅使自己覺悟,亦能令眾生覺悟,故稱「大力光明」。
「威光普勝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無有余解脫門。」「拔一切苦使無有余」,分兩部分說明:一、要將苦的現象拔除掉,不讓苦繼續產生。二、苦的原因在哪裡,已經產生的苦不讓它繼續受苦。「苦」這個東西是世間相,世間相的出現常是必可避免的,但是苦既然產生了,就不要受到二度傷害。比方新車被人劃了兩道刮痕,心理一直無法平衡下來,那條線仿佛劃在你的心裡,這就苦了。那兩條線劃下去,內心受苦,這是第一度傷害,但是開始情緒不好,造成二度傷害,後與家人不和,已三度傷害,然後對劃他車子的人造口業,那不知是幾度傷害了。所以苦的真正來源是我們抱住苦不放,這個叫「集」;要是能夠不抱住苦的來源,那就「滅」了;不抱那個苦,就是「道」;這是「苦、集、滅、道」的解釋。
因此,若擁有積極的人生觀,雖有苦逼迫,但不會受到二度傷害,倘若自己既無二度傷害,又能對眾生起悲心,則是大菩薩了。是故平時即應經常調整心性的頻率,勿在貪瞋癡、仇恨的邊緣掙扎,而超越過去,進入一個很神聖的生命領域裡。
「微密光輪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解脫門。」「微密光輪」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微細觀察,從天文星座到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以及月分的不同、早晚的差異等等。假如我們對此感受不到的話,乃由於我們跟宇宙相契合的能力逐漸喪失所致。觀察力不具足,有待我們訓練,這裡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觀察訓練。「微密光輪」最重要的是觀察宇宙的現象,這樣的訓練培養我們做人處事能夠客觀而不執著。是故看到大自然的境界便去融入,當下享受這種境界,享受的本身即是美。我們要懂得既微細又很具體地觀察出來,微密光輪有這樣的示現作用。此外,它也是一種雨過天晴之後,彩虹出現的狀況。以及空氣中的水分子與陽光接觸起作用,產生種種的光輪智之現象。看到此微密光輪的境界,轉入我們性德裡。
「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教」是「因眾生的差別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法」是方法,乃依於經驗而不同,所以「演教法光明」指對眾生的教育和開示必須要有智慧,對各種眾生說不同的法,以便顯示一切如來功德。如來功德要怎麼顯示呢?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所說的情況不大一致,但是他們皆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如來功德」,即把法身慧命顯示出來。假如不能顯示出法身慧命,他講的就無意義了,這一點我們要去體會。好多人喜歡敘述他的經驗,但是關鍵不在他講的有多殊勝,而在於對你法身慧命的顯示跟展開有無幫助,若有則是如來功德,那你要怎麼講都可以。
你可以講所謂的正法行、隨緣行或非道行,這些行法要如何修都不要緊,譬如念佛、誦經或持咒皆可,即使坐著發呆也行,只要能展開你的自性功德。反之,若不能展開自性功德,做什麼都不對,這就是一種業力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一開始學佛,到處跑道場,這些都是來還債的,因為他前輩子在佛門中透支太多福報之故。假如在這時候,能夠顯揚他的自性功德,那就不是還債了。同樣地,我們來聽經,亦不要變成一種業力哦!
是故要開示一切如來功德,因眾生不同,如來功德開示亦不同,譬如從「禮敬」諸佛所顯示的如來功德,與「稱贊」所顯示的即不一樣;淨土法門與參禅法門所顯示的如來功德亦有所差異。當然,他們所開示的很圓滿、很完整,其最終目標還是一致。所以佛成佛,佛佛道同,可是因地發心不同,每個佛之名號亦不同,然最終的法身慧命皆一致。
「普眼現見主山神,得令一切眾生乃至於夢中增長善根解脫門。」「普眼現見」是指放眼望去都見得到的那種境界,我們把它回轉過來觀照:「得令一切眾生乃至於夢中增長善根」。山是朝上而非朝下,故從「增長善根」來觀想。應如何增長善根呢?因為他是「普眼」,所以任何人,在任何處、任何時空,乃至於夢中都可增長善根。
「金剛堅固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山的基本態勢即堅固不動,見此種現象,我們把它轉變為自心性德,便「出現無邊大義海」了。
爾時,開華匝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山神眾,而說頌言:
往修勝行無有邊 今獲神通亦無量
法門廣辟如塵數 悉使眾生深悟喜
「開華匝地」與「寶峰開華」是同一個主山神。從偈頌的境界上可以看到只有寶峰開華主山神在說話,在長行文中開華匝地主山神並沒有說話,他只是個現象而已,我們要去觀察這些現象。
無論觀察一位藝術家、老師,還是一位書生、商人,他們各有各的氣質,我們可否觀察到?一個修行人坐在那兒,他散發出來的智慧、慈祥與寧靜,我們能否感受到?假如我們遇到佛,當然每人所看到的都不一樣,因為眾生根器不同之故,不是佛有不同,佛是平等的。我們看真正的佛捨利,眾生因根器不同,所看到的亦不同。
所以這種現象的境界不好描述,而這個經家是以大成就的立場來看,把它結集出來讓大家了解佛的境界,在此境界裡以作為上首的主山神來開示做表達。其實要表達這些境界並不只此十個偈頌而已,而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從當時講到現在,以後還要繼續講下去。我們現在看的《華嚴經》是《略本華嚴》,只有四萬五千偈,僅是個綱要而已;《下本華嚴》有十萬偈;《中本華嚴》有四十八萬九千偈;現在釋迦牟尼佛尚在說,以後還會繼續說下去,無有了期的是《大本華嚴》;那麼《恆本華嚴》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同說,過去說不完,未來也永說不盡。
這一組偈頌是寶峰開華主山神稱贊如來的殊勝功德之解脫門,是說如來在往昔所修的殊勝行願無有邊際,現在所獲得的成就亦無量無邊,開辟出來的法門如微塵數那麼多,皆能使眾生進入法身慧命的領域裡。這是寶峰開華主山神深深體悟到的境界,所以我們也要常去思惟佛的境界。
眾相嚴身遍世間 毛孔光明悉清淨
大慈方便示一切 華林妙髻悟此門
這是華林妙髻主山神思惟出來的解脫門。「眾相嚴身遍世間」,即種種的色相莊嚴遍滿世間。「毛孔光明悉清淨」,指毛孔的光明皆很清淨。「大慈方便示一切」,是說以種種大慈悲心方便開示一切眾生。
佛身普現無有邊 十方世界皆充滿
諸根嚴凈見者喜 此法高幢能悟入
佛的身相到處示現,無有界限,遍滿十方世界,他的每一個根器皆嚴凈、無染污,見到的眾生皆很歡喜。此是高幢普照主山神思惟悟入的佛之境界,我們如理思惟佛之殊勝在哪裡。經文中每一偈頌都講對佛的思惟,這麼多的解脫門自己把它找出來思惟,投入下去,當你心有所得時,你就悟入了。這是以模仿來修行悟入的法門。
如若不從這裡修,從別處來修亦可,但是境界可能沒有這般窮盡。因為經文已講到利益眾生的部分,其它經典可能只有佛身成就的部分,我們要了解,佛身成就之後還要再來饒益眾生,否則他的成就尚未圓滿。
長行文中是從現象界來引導我們轉入自性海裡,偈頌則是直接思惟佛的功德。以一個對一個來看,我把外面的境界轉為內在心性的疑情,那麼這疑情應如何思惟呢?按照佛身功德,這是「正思惟」,其兩者就結合在一起。
以長行文和偈頌倂在一起做個對照,或者你認為長行文第一句與偈頌第三句比較恰當,甚至將主山神的長行文與主林神的偈頌倂在一起都可以,但是必須調整好。這個調整非常重要,好比看電視,頻道要調好,它才不會有噪聲。這些都是實際修行的一個關鍵點,其本身法門相當廣大,每個人都可以來訓練。
歷劫勤修無懈倦 不染世法如虛空
種種方便化群生 悟此法門名寶髻
此是離塵寶髻主山神的解脫門,他悟入如來往昔勤修無懈倦這個法門。我們是不是也勤修無懈倦呢?我們恐怕是該修行的時候在睡覺,睡覺之時才修行,而且修的是惡行,因為夢中造業很多啊!
真正修行,是睡覺就睡覺,沒有夢。修行之所以會有夢,乃是他在修法的時候,就想著這個法修下去要有個結果出來,在期望著那個結果,就是夢的根源。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專注投入,把事情做好,要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不攀緣就不會做夢。所以該休息就休息,要修行就修行,這才是「無懈倦」。假如吃飯時想修行,修行時想吃飯,結果飯沒吃好,修行也沒修好,如此就懈倦了,這個意義要弄清楚。
「不染世法如虛空」,他真正在修行,不貪染、不攀緣世間法,心境如虛空一樣清淨。以「種種方便化群生」,此種種方便法門是隨眾生根器來教化。教化眾生的人有如水,眾生就像容器,你要是拿水桶來,我給你的就是水桶的樣子;你要是拿瓶子來,我就給你瓶子的樣子。教的人不能說:「你來!」就給你同樣形狀的水,水無形狀,如此才能以種種方便教化群生。大家要經常去思惟如來這個境界。
眾生盲暗入險道 佛哀愍彼舒光照
普使世間從睡覺 威光悟此心生喜
「眾生盲暗」乃是愚癡,因愚癡而走入險道。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是不能接受人生的一些歷練,是無法長大的,而且很容易走入險道。這個險道不是在他出了社會才遭遇到,而是他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最大的險道,其父母所謂的「愛」,使他無法面對群眾,使他在社會上幾乎無謀生的能力,這種愛有用嗎?
我們入佛門以後開始想要追求一種超越的人生,同樣亦有很多險道。有些人修學產生偏差,因此險道而造的惡業就是邪知邪見,即「五利使」,使眾生輪轉不息,受到種種的災難與痛苦。
因愚癡造業而受苦其實是無辜的,他並非有意,不是有智慧而造業,那麼佛哀愍此類眾生,以覺悟的光普照教化。「普使世間從睡覺」,希望愚癡的眾生能夠覺醒過來。
是故能夠學佛,接受此覺悟的教育,乃人生最大的福報,至少不會入險道。所以寧可以身殉道,亦不犯戒,做破法之事。此身可毀,亦不生生世世受苦報。假如這輩子守不住這個色身而去造惡業,將來的苦果通通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學佛乃是使我們有所認知,故要經常思惟這個部分。
從這裡來修,成就的就是此種殊勝的成就,法門很多,我們由相應的法門來下手。
昔在諸有廣修行 供養剎塵無數佛
令眾生見發大願 此地大力能明入
這是大力光明主山神的解脫門,亦是他的思惟模式。他說佛往昔在因地廣為修行,「廣」乃法門無量誓願學,並且曾經「供養剎塵無數佛」。佛能如此供養,我們也可以。倘若你這樣恭敬供養,眾生見到皆很歡喜,他會隨著你來發大願。
見諸眾生流轉苦 一切業障恆纏覆
以智慧光悉滅除 此普勝神之解脫
如來「見諸眾生流轉苦,一切業障恆纏覆」,佛以智慧光來滅除眾生苦。我們有沒有思惟過:「要助眾生除苦!」在五濁惡世裡有很多條件限制,這時候就要用智慧光來除掉眾生苦。
一一毛孔出妙音 隨眾生心贊諸佛
悉遍十方無量劫 此是光輪所入門
佛一毛孔乃至一切毛孔中皆可發出微妙音,這是他以種種善巧方便至誠地稱贊十方一切佛,盡無量劫無有窮盡。
佛遍十方普現前 種種方便說妙法
廣益眾生諸行海 此現見神之所悟
這個法門是從佛的立場來說的,佛身示現遍十方,用「種種方便說妙法」來利益眾生。換句話說,眾生本來在苦海中,現在用這樣的方法來覺悟眾生。我們由此處來體會,認知此一法門,這種思惟方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
法門如海無邊量 一音為說悉令解
一切劫中演不窮 入此方便金剛目
法門無量無邊,佛以一音就能將它說盡,而且眾生皆能體會、了解到,這樣的妙音辯才在一切劫中演不窮。
這一偈有兩部分,我們要去體會。法門無量,佛以一音就能窮盡,眾生各得解,但是佛是以無量的時間來說法,故《大本華嚴》中釋迦牟尼佛至今還講不完,《恆本華嚴》乃是十方諸佛同說,亦是永遠講不完,這是其一。其二,為何無量無邊的法門能夠一音而說盡?我們以性起法界來說,只要你抓住真正佛法的核心,一切法皆能窮盡,故《華嚴》是「依本起末」,例如「化對立為圓融」,你能夠抓住這個要領,那麼展開來,任何的法皆可用這個方法來講,這叫「一音演說」,全部窮盡了。
九 主地神眾—只是默默的付出
復次,普德凈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凈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游戲快樂解脫門;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中國人講的主地神就是土地公,他與我們人很接近,所以常有人見到他。土地公也走在地上,跟我們完全一樣,但是他福報比我們大,不必工作就有人供養,只是土地神還是六道輪回當中一道。這是一般世間人的觀念,認為主地神就是這個樣子,這是犯了「常見」。基督教、天主教則完全否認其存在的事實,這是「斷見」,無論是認為有或沒有,都是一種偏見。
《華嚴》講的主地神則非依此一般,我們要弄清楚一乘佛法所說的依正教法這個觀念,否則會感受不到法義。它是一種境界的轉換,我們從大地可看到何種境界,從這個境界和現象中,把它轉換為內心的情操,你所捕捉到的這個現象就是「主地神」。經文一再反復,提示我們看到外面境界應如何轉為內心境界,因為外面一切境界是我內心的一種投射與變化。現在這種境界以語言說明,只是很粗糙的一種認識,我們很難體會這種狀況。
「普德凈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大地以「普德凈華」為代表,最能顯明大地的特色。其最主要的性德就是能夠窮盡,它可以出生一切,亦可負載一切,最美味的食物是由大地生出,然後眾生排洩出來的又都回歸於大地,所以名為「普德」。「凈華」乃清淨不分別,大地只是付出,不計較收入,普德凈華主地神,「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他不用表達,亦無其它的要求,只是看看眾生的心念,眾生需要什麼,它都能滿眾生的願,這樣的性德我們可否看到?
「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堅福」是堅固的福報,有了福報才能出生一切。大地是一切財富的根源,沒有土地我們的一切皆不能安立。大地本身即存在的,所謂「本來面目」,才是真正最莊嚴的。其本來面目所呈現的是豪壯的景觀。假如風景區是很細致的,一定經過人為的修飾,中國人喜造假山假水,這都是個人的意識形態,不是大地的本來面目,所以人類的意識形態太多,把景觀完全破壞了。
當我們看到大地的現象,馬上轉為自己內心的性德:「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眾生福德力本來是隱藏的,現在讓眾生都能顯現其福德力。
「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花跟樹是大地的一種自然產物,我們要看得到。「妙華」表因地,「嚴樹」指莊嚴的樹,樹可解釋為「建立」,所以「嚴樹」是「德行成就」之義。從這個地方來觀察,回歸我們的自性:「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普入諸法」是修一切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就是莊嚴國土、清淨國土之義,換言之,在因地建立的德行成就來普入諸法,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地上有很多的寶,稱為「普散眾寶」。「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三昧」是總持,即陀羅尼,亦名正受。三昧有很多種,我們在修學時應是總體的修法,有如分解動作的修法是無法達到三昧的。解說時是分開講的,所謂「行」是把分開解說的部分匯集起來,變成一個總體。故修行剛開始在熏修的階段,要一步一步來,熟悉以後一定要進入總體狀況。所以觀想本身是總體,這個總體會產生一種狀況,就是我遇到何種境界,我馬上進入那個境界,然後去感受那個境界,此乃正受。當此境界一再轉變,你要如何開示轉變?有些人在某一種境界可以安住,但換另一個境界就麻木了,如此則無法講種種三昧。
能夠修行種種諸三昧,此修行人必然保持著很旺盛活潑的生命力。「一門深入」只是個下手處,當你在下手處感受三昧以後,大概所有三昧都可以修了。例如修眼根,眼根感受色塵的時候是如何轉,當你熟悉以後,可以試耳根感受聲塵的時候又是如何轉,如此訓練個一次、兩次,一法、兩法,逐漸展開以後,所有的法大概都無問題。可是若不是這樣修,沒有去體驗人生的閱歷,而是抱持教條式修法的話,你可以守住其儀軌,但是境界一直流過去,心無法感受,則永遠入不了三昧。所以法要通達,學佛往往在下手處一定要嚴格要求。
「凈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游戲快樂解脫門。」「凈目觀時」是清淨觀察一切時節,因為大地是隨著節令而有所變化,土地看得很清楚,故得名。我們的心是否如此「安安靜靜」地看?大地是「清清凈凈」地觀察,這個意義自己會通。
看到此境界把它回歸到我們的自性裡面來:「令一切眾生常游戲快樂。」修行是一種游戲,若把它當作一種工作的話,一定會很痛苦。因為這樣就有目標、有企圖心,既有企圖心就有得失心,所以修到最後會扭曲人性。故把修行當作游戲,會很自在,沒有成敗得失的觀念,修行才會有成就,才能感受到微細的地方。
這樣的游戲本身沒有輸贏,沒有計較心、競爭心,你的行門會很自在地走,那時你會思考一個問題——這樣修對不對?你的功夫會一直提升,提升到某個程度,你會發現原來如此,則自然成就了。倘若把修行當作工作,就變成一個階段性,在語言的教法上,常會產生這種錯覺,於是經常變成工作而非游戲,因而感受不到其抽象的部分。
例如,以初發心來講,發心與還沒發心之間有何不同?我跟發心之間是否有一道牆存在?你有沒有感受到?我們講融入,就沒有那道牆,因此,發心就是我,我就是那個心。學佛人也常有這種現象,你具有某一種能力時,會發現那個能力是來自外在的,它跟你之間有一種隔閡,可是你又講不出來,這當中有一條很抽象的線存在。但是如果由你自己成就的就不一樣,自己成就,你就是它。
我們體會看看,這是工作與游戲之間的差別,工作一定有那一道很抽象的牆,游戲則沒有。所以修行人的心像游戲一般快樂,他沒有得失,修得成是游戲,修不成也是游戲,那就是成功了,所以游戲是修行人的本色。把工作或職業變成游戲,這一種修行,稱為「方便行」或「隨緣行」。
「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當太陽出來,陽光普照大地,乃「金色妙眼」的現象。見到這個境界和現象,把它轉入我們心境裡:「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清淨身」指本來面目,讓本來面目自然展現。
我們看大地的本來現象,若與二、三十年前對照,變化很大。如果以前住在鄉下,三十年後會發現它的本來面目,經過人為作用而產生的變化沖擊有多大,你會說大地的本來面目並非如此,因而興起一股懷古思情。可是我們都不曾留意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就是本來面目,而對於眼前的這些產生一種抗拒,無論是懷古還是現在的抗拒都是假的,都不是本來面目。所以我們看無常,是過去的不來到現在,現在高樓的相貌也與三十年前那種狀況差距甚大,這不來不去叫作「無常」,我們對無常的定義大概就是這樣,時間與人生的遷流瞬息萬變,所以無常是從心念上定義。
事實上,過去那種情境並沒有消失掉,它是在這個世間消失了而轉入另外一個空間,空間跟時間是對流的。天文學家說一個星球一直燃燒,它的核能燃燒完畢以後,就會像地心引力一樣,一直掉進核心之處,掉到一個時間就停止了。可是宇宙有很多黑洞,一掉進黑洞,便是無止境地掉進去,掉下去的時間與空間對換,所以它變成無止境的時空對換,這叫「黑洞理論」。
我們看到的三十年前的境界是在我們時空之內消失的,它轉移到另外一個象限的時空裡面去,這叫「時間象限」。在時間象限的流程當中,它分秒的變化一直轉到另外一個象限裡面去。修行到了某一程度,會順著時間象限回歸過去,進入那個境界裡面,那個境界給現前了,所以它並沒有消失掉。
用「黑洞理論」的時空轉換,就完全現前了,這叫「世間相常住」,真正的法就是這種狀況。故修行到一真法界之際,過去、現在、未來,一時炳然齊現。倘若過去已經消失了,它怎麼現前呢?所以過去的不來,現在不去。同樣地,現在的不往未來去,未來的也不往現在來,此乃「當下」,我們能否捕捉住這個當下?抓住其要點,一個一個去參,一個一個去破。
「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香毛發光」亦是一種現象。佛乃覺悟,覺悟的功德是什麼?我們現在的生命由紛亂、不統一的情況,能夠趨向於和諧統一的狀況,你發現這種生命質量的改變,稱為功德。當生命質量的改變來自於無止境、無限制的境界和環境之時,就是「功德海」。
一個人生命質量的提升、生命領域的拓展,其本身是總體的,「海」表示總體。倘使把它分開成個體的話,功德提升的部分,即使是「N」量那麼多,還是有限。功德海是無限量的,它來自任何方向,在任何狀況裡都能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使我們超越。所以修行不能限定在哪一種狀況裡才是修行,那一種狀況裡不是修行,這不是功德海,只是有限的功德而已。
覺悟的領域這麼廣泛,故生命因素的整個重組叫「因緣力」,因緣重組以後的力量叫「大威神力」。「威神力」是一種很難感受而又具體存在的東西,然而其抽象的程度卻往往超乎我們所能形容的部分。
用科學家的解釋,太陽系相對於整個宇宙,是宇宙的「十的負十二分次方」,將太陽系來跟一個原子比較,原子是整個太陽系的「十的負十二分次方」,那麼以我們所講的抽象概念比起原子的話,大概也是「十的負十二分之一」。科學家現在所用的語言模式,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用過了,他說的「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水塵」、「金塵」、「微塵」、「極微塵」,每一個都是前一個的七分之一,即「十的負七次方」,連續算七次,我們能感受到極微塵嗎?那有多抽象!
同樣地,我們也感受不到威神力,然而它確實存在,但是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其作用的存在,科學家在解釋這部分是用對比性襯顯出來的。今天我們在解釋佛法時,完全是望文生義,不夠活潑,無法多樣化。所以這部分有必要使用科學家的解釋方法,我們運用思惟模式讓自己對於生命的感受,更具體、更清晰地表達出來。
「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寂音悅意」是靜與喜悅之義。見到這樣的境界,轉過來進入我們的心境裡:「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海」乃窮盡之義。攝持眾生所用的言音有很多,只要能使眾生獲得利益,無論用何種方法溝通都可以。
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給予愛和關懷,然而現代的父母大多是給予子女物質的享受,真正關心子女感受的卻不多。在子女還小的時候,能夠抱著他,把你的愛灌輸給他,他會感受得到,這孩子將來不容易變壞。假如父母只用金錢物質滿足他的話,他會跟父母愈走愈遠,故時常給予子女一份真誠地關注,說些安慰鼓勵的話語,有時肩膀拍一下,或者留意一下,往往一個小動作,都是深沉的愛的表現,使他內心的感受完全不同,這個叫作「言音海」,亦稱「寂音悅意」。
「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看到「妙華旋髻」這個現相,我們把它轉為內心性德:「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講到佛剎就講到淨土,佛剎與淨土同意義。一般人會說往生淨土,沒有人說往生佛剎,假如把往生淨土改為往生佛剎,大概你對淨土會更了解一點,感受亦不同。
通常我們說淨土的定義是沒有煩惱,器世間地自然物質很充裕,眾生很祥和,無天災人禍等,大致是如此的解釋。然而眾生看佛剎,乃是個覺悟的國土,在覺悟的領域裡,我們的心性跟一個不覺悟的環境是不同的,因為覺悟本身表示光明又透明,它沒有障礙,自然離垢。因此,從主觀的立場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從覺悟的立場來看這個世間,把污穢全部轉成清淨,把眾生都轉成佛,同時我自己的五蘊皆空,捨識用根,轉識成智,此時智正覺世間成立,有情世間個個都成佛,器世間皆已清淨無雜染,因為我們皆以本來面目在相處,無意識形態的瓜葛。
所以佛法說的淨土乃「心性的轉變」,我們要能夠轉過來,當下就是淨土,故佛剎即淨土,是名「佛剎離垢性」。
「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金剛普持」之義,譬喻能夠承載、攝持,使眾生完全安住於大地,而眾生所有的東西最後又回歸於大地。我們要去感受這樣的境界,把它轉為「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佛法以覺悟的*輪來顯現眾生的一切自性,這些自性展現以後,一切無邊妙用皆全部具足。
爾時,普德凈華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地神眾,而說頌言:
普德凈華主地神在普觀這些境界以後,提出頌言。
這些境界如何來臨呢?在世尊成道時坐在菩提樹下,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在接觸六塵境界之時,放眼望去任何境界都進來,無一遺漏,大地是其中之一。那麼大地有很多境界,以「普德凈華」為主。世尊在因地修行時,即以普德凈華的境界為主,其它為輔,故當時為主修的境界在此時現前了。世尊將大地整個性德全部印到他的心境裡,佛與大地的境界相融和。我們在整個境界裡,要怎麼修所謂的方便行呢?如果是家庭主婦,平常不外乎買菜、洗衣、擦地、洗碗等工作,那麼這些工作中以那一項為主,由那裡起觀,其它為輔,將來成佛的時候,則以那一個境界為上首。
上班也有很多境界,我隨緣修,這叫「三摩地法」。我以一個境界為上首,到了果地要成佛時,那個境界會首先現前。
過去的雖已過去、不再來,可是當進入那個覺悟境界時,從時間象限裡一回歸過去,其為上首的境界會先出來,此乃總體的部分。所以當你的根性完全打開,所顯現的任何境界無一遺漏。而這裡主要講的只是眼根的境界而已,佛在成佛之際,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僅是眼根所面對的一切境界已說不完了,其它耳根、鼻根、舌根等所面對的一切境界還未講到,所以這種境界是永遠在示現,故《華嚴經》是演此經。
由此我們回過來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覺悟的時候在哪裡覺悟呢?在「一時」;一時是什麼時候?「如是我聞」;如是我聞是什麼?「我覺悟到的時候」;覺悟到什麼?覺悟到眼根對牆壁,覺悟到眼根對草地,還是覺悟到眼根對山神,那都是你覺悟的時候。是故「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此皆是境界的展現。
普德凈華主地神將境界一個個呈現出來,世尊當時成佛的一剎那,在華嚴海印三昧裡,這十種作為代表的境界是同時現前的,亦即大地的一切現象、性德全部同時出現,而主山神、主林神亦是同時俱現。佛陀的眼睛如同照相機般,照進所有的景象,他三百六十度皆看得到,而頭不需轉動,此乃功夫了,是故佛陀值得我們恭敬禮拜。佛覺悟的心境,我們要好好去體會,倘若體會不出來,唯有一再訓練、投入,方能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
如來往昔念念中 大慈悲門不可說
如是修行無有已 故得堅牢不壞身
偈頌講的不是現象界,而是佛把外面的境界一個個轉換成內心的境界,又同時很准確地全部轉過來。那麼他內心情境展現出來的第一個是「如來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門不可說,如是修行無有已,故得堅牢不壞身」,這是「普德凈華」大地的現象;然後「堅福莊嚴」的大地現相,他就轉變成「三世眾生及菩薩,所有一切眾福聚,悉現如來毛孔中」。這是功夫啊,此乃佛的境界。其義是指如來在過去的時代,念念中都修習大慈悲門,大慈悲門廣大到不可說,如是修行沒有止息,故能得堅固不可壞的金色身。
三世眾生及菩薩 所有一切眾福聚
悉現如來毛孔中 福嚴見已生歡喜
這指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及菩薩,所有的福都在如來的毛孔中展現出來。這是堅福莊嚴主地神的解脫門。
廣大寂靜三摩地 不生不滅無來去
嚴凈國土示眾生 此樹華神之解脫
「寂靜」是本來面目。「三摩地」是就現有的情況起觀修行,這叫隨緣行。故文殊菩薩的〈凈行品〉就是「文殊三摩地修持法要」,因其是隨這個緣起觀修行。
「不生不滅無來去」是說過去在過去,現在在現在,未來在未來,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為何不生呢?它本來如此;為何不滅呢?它亦本來如此。為何說不生不滅呢?因為有生有滅就有個主宰,它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那麼因緣和合而生了以後是否永遠存在?假如我們說永遠存在又墮入常見,由於因緣散開就消滅了,所以因緣散開的情況就變成時間象限的轉變,換言之,這個世間的因緣散開了,但是它轉到另一個時空的領域裡,不在我們這個時空領域了。所以從這個時空來說,它有生有滅,可是從總體來講,那個時空的整個變化當中,它沒有這些東西,但你也不能把它變成宿命,認為時空的轉化必然如此,如果是這樣就不必修行了。
知曉「不生不滅無來去」是何意義,方能了解「嚴凈國土示眾生」意即莊嚴國土給眾生明白。這部分可從「廣大寂靜三摩地」的修法當中體驗到。
佛於往昔修諸行 為令眾生消重障
普散眾寶主地神 見此解脫生歡喜
佛在往昔種種修行是為了令眾生消滅重障,此是依「人」而言。依「法」而言,「佛於往昔修諸行」,乃是我們在培養覺悟的過程中,為了消除一切眾生的重障。我們為了覺悟而來修行有兩個標的,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使命感,包括正法不能使之傾滅以及救度眾生。換言之,為了正法不墮落而發心修行,為了使眾生離苦得樂來發心修行。然佛不為自己了生死才發心,佛有這樣的標的,但他並不執著於此,只是文章這樣講。所以無論弘揚正法,救度眾生,它像一條無形的線,它存在,很明確,但是你摸不到,假如讓它變成一層障礙的話,則不能成就,所以你要與它交融起來。
如來境界無邊際 念念普現於世間
凈目觀時主地神 見佛所行心慶悅
如來境界無邊際、相當的廣,他念念在世間出現。我們說佛法不離世間法,它本來就是生活中的法,所以念念普現於世間。從覺悟的立場來看是念念普現於世間,但從因地來看,修行就是從生活中修,佛法若是離開日常生活、離開群眾,那就無意義、無生命了。
妙音無限不思議 普為眾生滅煩惱
金色眼神能了悟 見佛無邊勝功德
「妙音無限不思議,普為眾生滅煩惱」,乃佛的言音教化沒有界限,亦無窮盡的時候。佛為了消滅眾生的煩惱,故有種種示現。
佛現妙音,眾生為何聽不到?因為眾生業障深重。我們有時在對人解說佛法時也有這種情況,眾生不願接受,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在解說時是否帶有意識形態?佛在解說佛法時沒有意識形態。我們在對眾生講佛法時應該是講眾生要聽的,而不是講我要講的,結果眾生不聽,我們會說眾生業障深重,其實有時候不是眾生業障重,而是我們講的人業障重,因為我們對眾生的投入往往是盲目的,沒有看清楚對象。佛陀不但法知、理知,同時更清楚眾生的根機。因為他在修行的時候就一再反觀,故佛有反觀的能力。
「普為眾生滅煩惱」,從佛的立場來說,沒有一位眾生的煩惱是不能滅的,為什麼呢?因為佛看眾生,眾生皆是佛,他看眾生是看眾生的本來面目,而你的迷惑顛倒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佛只是不嫌棄你,機緣到了,他會對機再來開示你。佛隨緣,他平等清淨,故能「普為眾生滅煩惱」。
一切色形皆化現 十方法界悉充滿
香毛發光常見佛 如是普化諸眾生
佛並非以固定的形態出現,不要以擬人化的情況來講。他可以出現種種的色跟形,所以不能「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我們可以從作用、現象上面來看,他普遍一切法界中。
妙音普遍於十方 無量劫中為眾說
悅意地神心了達 從佛得聞深敬喜
用妙音在十方三世一切國土中為眾生說法,如此精勤苦行,是寂音悅意主地神之解脫門。他從佛那邊來聽聞修學,得到智慧與法門。
佛毛孔出香焰雲 隨眾生心遍世間
一切見者皆成熟 此是華旋所觀處
前兩句是指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來應眾生的需要。「一切見者皆成熟」,是指所有相應的眾生都能夠成熟。
堅固難壞如金剛 不可傾動踰須彌
佛身如是處世間 普持得見生歡喜
這偈是表示其一致性、一元化、圓滿之義,他和諧、寧靜,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能隨眾生心性的多元而起種種變化,但是自己堅固難壞如金剛。
多元化是「顯」,一元化是「隱」。「隱」、「顯」互有不同,你要怎麼學都可以,但是不能只取一邊,另一邊沒有,兩方面都要有,即可以有「秘密隱顯」,但是一定要「俱成」。
學佛是一個非常活潑、令人喜悅的游戲,不懂得游戲的人應該學佛,不懂得幽默的人更應該學佛。學佛是為了自在愉快的幸福生活而學,而不是學佛以後變成某一種模式的人。學佛沒有模式,就像游戲有幾個規則,那是游戲必然的架構,你怎麼玩都可以,只要盡情地玩,那個游戲才好玩,我們當由這邊來體會。
十 主城神—不要被慣性帶到錯誤的地方去
復次,寶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眾生解脫門;妙嚴宮殿主城神,得知眾生根教化成熟解脫門;清淨喜寶主城神,得常歡喜令一切眾生受諸福德解脫門;離憂清淨主城神,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華燈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焰幢明現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觀察一切眾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暗眾生解脫門;香幢莊嚴主城神,得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解脫門。
佛法修行的一些原則和觀點,行者在修行當中應有基本認識,任何語言文字的開示都要避免其陷阱。我們說一門深入,經文由前面談到這裡,已有好幾百門了,並且一再重復。我們也說過要化對立多元為統一圓融,那麼這裡有這麼多門,如何圓融?如何統一呢?這裡潛藏一個很嚴重的語言陷阱,學佛者稍不用心,你的慣性會把你帶到錯誤的地方去。
講一門深入,很顯然地你有一些法執要放棄。我們說要念念清楚、念念分明,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可是當我在注意一個地方時,其它五根都無法起作用,那麼我要單提一念,還是全部打開呢?單提一念叫「都攝六根」,念念清楚是「六根門頭全部開放」,此兩種修法不同。那麼如何化對立為統一?如果你說:「就是把六根收攝起來!」這種講法就不正確了,因為這兩個是不同修法,你不能把那一個拉到這邊來,我們的語言模式就在於如何把這多元化轉成統一圓融。
是故在修行的時候,假如只有理論、沒有實踐,便是光說不練;有實踐而無理論是盲修瞎練,故在實修的過程中,應加入理論的部分。但是若沒有理論的指導在前,在開始實修以後,會對其廣泛的理論抓不著頭緒,結果在解釋佛法時,佛法就變成渲染我執的一種工具。所以我們在實修的過程中,一定要讓理論與實踐相融和。
因此,對於多角性、多元化,要讓它充分發展,而不是限制它發展。這類似根性、識性的情況,識性有它存在的必要,在某個地方要用,但是在識性以外的地方就不要用。我們現在發展錯誤,識性外面還用識性,結果把所有的根性都消滅了,於是你就生活在很單薄的識性裡面。我們說捨識用根是指不該用識的時候,你要用根。譬如以佛、菩薩的性德來講,成就一個佛,他是圓融統一,這些都是他的性德,可是這些性德個個都獨立,他們也有他們應用的地方。所以說圓融與行布雖是一體,可是它要分開說,縱然各別的性德那麼復雜,但是不妨礙他的圓融、和諧性,兩者必須兼顧,在該用行布之時,行布會顯現出來,在該用圓融之時,圓融會顯現出來,此方為佛法教育訓練的終極目標。
故佛法的訓練乃培養我們獨立明確思考方法,沒有這種正思惟的能力,無法分辨是非善惡,因此要具備智慧,就要有這種正思惟的理念。
「寶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眾生解脫門。」「寶峰光耀」,指城的生命就像寶峰般的光明一樣,照耀著大地,很突顯的樣子。見到這種現象,轉為我們內心的境界:「得方便利益眾生。」
「寶峰光耀」這個城市可以方便利益眾生的地方相當多,即使城裡是藏污納垢的地方,有好多死角是犯罪的根源,他可以消滅它。
「妙嚴宮殿主城神,得知眾生根教化成熟解脫門。」古代城裡面的宮殿有兩種,一種是人住的宮殿,一種是神住的宮殿。古代講的宮殿大概相當於現代所說的公共場所,當時包括有考試的地方、衙門。所謂的神廟,都屬於宮殿,因為是大眾出入的地方,故有種種的莊嚴。
看到這樣的境界,我們要把它轉變成內心境界:「得知眾生根教化成熟。」眾生根器有種種不同,如何針對眾生根器來教化成熟?你必須講眾生需要聽的,而不只講你要講的,一般人就犯了這種毛病,這是契理不契機。不契機就不叫「辯才」,那只是說你有智慧,要不然就是拾人牙慧,那不是真正究竟的。所以要先了解眾生的根器,才有辦法說。
「清淨喜寶主城神,得常歡喜令一切眾生受諸福德解脫門。」「清淨喜寶」是一種作用。「常歡喜」的「喜」,乃「慈悲喜捨」的「喜」,指自己「常歡喜令一切眾生受諸福德」。在佛門中友很多這種公案,為何有些修行人會有鳥、猴子、老虎,乃至於大蟒蛇來親近供養,他就是修「喜」。反之,一個有瞋害心、貪心的人,野獸、鬼神都會避而遠之。把瞋心、害心、貪心給除掉,常常充滿歡心,那麼這些眾生都會來親近你;若是有瞋心的動物,譬如蛇,牠會離開你,讓你好好修行,所以修此法門的人,善神會來擁護。至於修行人看到野獸會害怕,乃是他內心還有瞋火,只要把瞋火息滅,就沒有恐懼心。所以修大喜,眾生見到很高興,高興乃福報,是名「常歡喜令一切眾生受諸福德」。
修慈悲喜捨的人要有大心量,此乃修禅定的一個增上緣,要證入四空定很快,這是一個很好的法門。並且修此法門的人,容易擁有大福報,因為修慈悲是財施,修喜捨的人是法施,此時他的布施和供養只是附帶的,不是為主,故會三輪體空,而擁有大福報。
「離憂清淨主城神,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離憂清淨」是一種現象。在城裡面有一些藏污納垢的地方並且善惡夾雜其中,那麼在野外有叢林,,名「阿蘭若」,是天人供養的一個清淨地方。
看到這種現象,把它轉為內心性德:「得救諸怖畏大悲藏。」在善惡夾雜當中有賭博、吸毒、事業失敗、競爭失敗等等惡的,故得精神病的人都在城裡,這就是憂、不清淨的地方。那麼要救他們離開這些怖畏,需以大悲藏,如湧泉一樣的出來保護這些眾生。
「華燈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從高樓望下去一片燈海的現象,名「華燈焰眼」。燈有破暗的功能,故名「大智能」。在一片漆黑的地方,看到一盞燈,你明了那裡有人住,適時解除你的恐慌,這叫作「普明了大智慧」。
「焰幢明現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焰」乃火焰,「幢」是高顯,「明現」指很清楚地顯現出來。「焰幢明現」類似煙囪的情況,它有普方便示現的作用。
我們能否方便示現呢?一般佛教徒在形式上做得很多,譬如在電線桿上張貼「南無阿彌陀佛」作為方便示現,其實變成亂貼廣告。由於現在都用印刷的紙貼上,時間一久破了,便到處亂飛,為了讓大家來學佛,卻造成社會公害,此乃不當的行為。一個佛教徒應有覺知,避免那種不必要的傷害。所謂「方便」是令眾生得到醒悟,所以在普方便示現之時,一定要注意到它的實質效果。
「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觀察一切眾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盛福威光」是一種作用。在城市裡福報較大,所以會聚集很多人,我們看到這種作用或現象便轉為內心性德:「得普觀察一切眾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如何令這些眾生修廣大福德海?應當盡量免除他們對外界的依賴,當他愈不依賴外面,自我意識形態就愈低。
「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暗眾生解脫門。」「淨光明身」能幫助沒有智慧、愚癡的眾生開悟。由於城市可以幫助很多人,眾生可獲得諸多利益,故名「開悟一切愚暗眾生」。因此,外面的人喜歡向城市集中,這在當時是這種情況。現在台灣地區已進入另一種狀況,由於經濟一再發展,人們反向郊區移動,這之間的變化很大。
「香幢莊嚴主城神,得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教育可以調伏眾生,過去發揮這種教育性質的地方,除了學堂、私塾以外,最廣泛的大概就是野台戲,利用「演戲」和「說書」,發揮很大的教育功能。「演戲」用聲音,人物直接表演「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部分。「說書」則是把書的內容精神說出來,引起眾人的歡喜,這都屬於「香幢莊嚴」的范圍裡。我們把這些現象轉為內心性德:「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眾生。」
「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解脫門。」「寶峰光目」是一種現象,譬喻山峰有光明照耀和觀照的作用,他能以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大光明」是大智慧的作用,眾生有很多執著,以大智慧來破除他的障礙山(執著)。以往鄉下人為求生存進城找工作,城裡設有輔導機構,幫助他們解決找工作的困擾。古代一些地區經過戰亂、天災,導致人民流離失所時,通常國家會赈災、施粥。一些有錢人也會布施救濟,這些都是幫助眾生破除障礙山的一部分。
爾時,寶峰光耀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城神眾,而說頌言:
導師如是不思議 光明遍照於十方
眾生現前悉見佛 教化成熟無央數
在長行文的部分,寶峰光耀主城神是「得方便利益眾生解脫門」,但是在偈頌的部分,是「導師如是不思議,光明遍照於十方,眾生現前悉見佛,教化成熟無央數」,很顯然的兩部分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現在我們能否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多樣化,然後把它變成一致性?
「寶峰光耀」是指導師,即是人間的老師以思想引導眾生。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能否掌握住並且轉變自己,透過現象界這個媒介來修行,才會很自然地融入,沒有造作也沒有刻意。那麼「導師」是眾生的引導者,「如是不思議」就是「如是我聞」的如是,乃「當下這個境界」,即「本來面目」,它是這麼不可思議。當下有什麼不可思議?由於我們六根接觸的是識性,導師當下的這個境界是根性,所以佛顯現在我們眼前,而我們體會到的與他所體會到那種情況不一樣。
「眾生現前悉見佛,教化成熟無央數」,是指我們用根性,當下就能見到十方三世一切佛,其表示你對實相的了知,能夠進入當下的情境,那是永恆的。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現前,不是擬人化的佛來給你看,乃是「實質」的,「如是」的境界全部現前,此時你才能知道眾生成熟是什麼情況。
從這兩方面的對照來看,行法是相當殊勝的,對文字上的意義也要以此方法去了解,不要只是依文解義,而要展現出其法義,即佛陀心境的境界。
這一句一偈的法義,我們若是體會得到,其功德比任何超度功德都要大,假如要超度亡魂,就以此去超度。你能體會多少就得多少成就,所以讀誦經文時自己內心若對一兩句法義有深刻的感受,你一定要掌握住馬上做回向,假如忘記回向,當你想到就趕快把你印象中殊勝境界的那種感受做回向,回向一次有一次的功德,回向兩次有兩次的功德,可以一直回向,因為這種感受,你實際所得到的功德是永恆的,其不可思議,它會一直累積,直至你成佛。
因此,在修法做功課之時,自己要能夠攝心,然後融入法義裡,必須了義,如此做功課回向就很殊勝。此時方感受到學法真的很自在,並非學法以後就會免除一切災殃痛苦。所謂「自在」,是「在第一度傷害范圍裡面,不會到達第二度傷害」。由於人是吃五谷雜糧,一定會有痛苦煩惱之事,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事」、「四大」的種種問題,此因緣果報的第一度傷害必然會發生,你只要把它看破,讓它現前,不受二度傷害,你就會很自在了。我們因有二度傷害,故不能有所成就。
諸眾生根各差別 佛悉了知無有余
妙嚴宮殿主城神 入此法門心慶悅
這是妙嚴宮殿主城神的解脫門。他說每一眾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能夠了知一切眾生種種差別,所以開示種種法門,因應眾生的需要。
如來無量劫修行 護持往昔諸佛法
意常承奉生歡喜 妙寶城神悟此門
此是清淨喜寶主城神的解脫門。如來無量劫種種修行,是為護持往昔諸佛出生的法,他一再承事供養佛的法門而產生歡喜。「諸佛法」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他了解到才能這樣修,我們對諸佛法門是否真有這層認識?現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很強盛,正法不容易展開,所以當你要把正法提出來時,來自各方面的打擊馬上到臨,你有無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撐得起?
眾生之所以不願意接受你依照經典來印證的佛法,乃是他堅固的法執,其先入為主的觀念把他扣在那個地方,他想要掙脫都不容易。所以我們修學佛法首先就要破我執、法執,我執不先破,根本無法再談修行,這無非是盲修瞎練而已。
如來昔已能除遣 一切眾生諸恐怖
而恆於彼起慈悲 此離憂神心悟喜
如來往昔已能遣除一切眾生的種種恐怖,並且對此眾生起種種的慈悲心,又有種種的照顧與愛護,是故佛常護念諸菩薩,「而恆於彼其起慈悲」。
人生當中一定有苦、有病、有死,但是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怕苦、怕病、怕死的「怕」,才是真正恐怖,此即為第二度傷害。所有恐怖皆由二度傷害產生,一度傷害的部分其實不可怕,它來了你能照得住,它就過去了,這是功夫。所以不怕二度傷害的人,即使死也死得很莊嚴,反之,害怕二度傷害,那就會死得很淒慘了,所以不要被這恐怖障礙住。
修行人踏入佛門就要把生死布施出去,放下一切,既然進佛門要了生死,這一點絕對難不倒我,我們要有此信心。有病苦不要怕,咬緊牙根,自己能夠承擔一切,然後禅坐,提起正念,一直用功下去,修行人的功夫就用在這裡。
眾生的恐怖,佛雖然可以幫你除遣掉,但是眾生沒有辦法,他不「如是」,佛則無法現前。此是「導師如是不思議」,他能「光明遍照於十方」,只要眾生能如是,那麼佛就能幫你除遣諸恐怖。所以經常模擬這種現象,你要每天想著自己隨時會死、會怎麼死,然後不要怕,若你經常這麼想,生命會愈好愈活潑,因為各種死的狀況你都模擬過了,那麼各種狀況來到,你都會死得很潇灑、很美麗,那還有什麼可怕呢?我們體會到這一點,「眾生現前悉見佛」,要是不能體會,佛就永遠無法現前了。
佛智廣大無有邊 譬如虛空不可量
華目城神斯悟悅 能學如來之妙慧
「佛智廣大無有邊,譬如虛空不可量」,這句可作為座右銘。
佛的智慧與菩薩的智慧有差別。菩薩的智慧是般若智慧,即「證得性空的能力」。佛的智慧是「從性空上面起無邊妙用」,所以佛智又名「娑婆若海」,如海洋般廣大。一佛乘修的就是妙用的智慧,依性空而起的妙用乃無有窮盡。而菩薩乘修般若智慧的目的是要證得性空,在佛經中有這個區別。
在般若經典裡文殊智慧講的都是求證性空。普賢菩薩即體性的部分,都是講無邊的妙用,可是很多人不能體會,即使大菩薩亦不能體會。佛智的殊勝在哪?自古以來很少有人提到,講得最好的是李通玄長者,他具有這種妙智慧的能力,他是從兩部分求證來的:一者,他精通《莊子》的活潑,二者,他精通《易經》的動態,故才能體會華嚴思想。
《易經》是一種動態的思想,而非靜態的,六十四卦爻的變化就是講境界的變化,它只是用符號表達,不同於語言符號而已,其它思想模式完全一樣。而《莊子》是很活潑的,李通玄長者將其整個思想融匯在一起,故而看出佛智慧的妙用。至於《阿彌陀經》則是講佛智的境界顯現,蓮池大師在寫《阿彌陀經疏鈔》時,尚無法以佛智去解,他只能用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故「佛智廣大無有邊,譬如虛空不可量」,佛經裡唯一可用來譬喻佛智境界的是虛空,虛空的廣,目前人類的能力尚無法達到,與佛智的廣皆然,你無法窮盡。我們對虛空沒有概念,它很抽象,不是很具體。虛空其實隨著你的心念如何展現,它就到那裡去。
一般人對於虛空完全憑想象,隨著航天飛機、人造衛星向外層空間飛,我們感覺虛空好像一直過去,已經到外層空間去了。科學家進行一個實驗,宇宙飛船若以光速到仙女座,大約要二十八年,往返五十六年,然而地球實際上已經四百萬年過去了,我們能否感受到此即虛空的概念,它是不可量的啊!現在由科學家來印證,我們對虛空的了解比較清楚。佛的智慧如此廣大,知道虛空有多大,那麼華燈焰眼主城神悟到這個部分,由這裡來學如來之妙慧。
如來色相等眾生 隨其樂欲皆令見
焰幢明現心能悟 習此方便生歡喜
如來色相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這是相應的部分。如來有多少色相,我們看不出來,所以無論是如來、佛、世尊或導師,都不能將之擬人化,否則就不對了。佛隨著眾生的喜好而示現,這個講的就是實報佛、法身佛、報身佛的部分,而非色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在五濁惡世才有的,所以只要你現化身佛,必然有人跟你過不去。佛在講經弘法時,竟還有人要陷害他,只因這個世間的眾生看到別人成功就會找麻煩,所以你要成功,就先准備受苦受難,這是化身佛必然遇到的一些挫折困難。在法報佛則沒有這種狀況,焰幢明現主城神能體會到,同時在化身佛領域裡他也知道,故說「習此方便生歡喜」。
如來往修眾福海 清淨廣大無邊際
福德幢光於此門 觀察了悟心欣慶
如來往昔修的福報很多,內心沒有任何障礙,福德幢光主城神對於如來這種修法,能夠徹底的了解而心欣慶,他也是如此修的,這是他的解脫門。
我們能否像佛這樣修種種的福,清淨廣大無邊際呢?此乃其殊勝之處,我們有沒有體會到。佛修的福是從那邊修的,我們應學他的那一部分,我們說常去思惟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思惟的部分,現在實際行為要從哪邊學起呢?我們可以試著坐下來,把自己身心世界全部放下,能否在很短的時間裡,達到佛的清淨、安詳、寧靜、和諧的標准?即使是瞥一下的時間,也去感受佛的殊勝境界到底為何。佛是那麼自在,這才是真正的福德,佛的種種福當中以這個福為根本,所以學佛人先學內心的穩定自在。好多事情可以放下,試著坐半個鐘頭,不要有煩惱,內心純真、無邪,自己可以感受到一兩秒鐘的那一種殊勝感,這樣就夠了,這個就是清淨廣大無邊際的眾福海。
眾生愚迷諸有中 如世生盲卒無睹
佛為利益興於世 清淨光神入此門
「眾生愚迷諸有中」,「諸有」就是意識形態,指眾生愚癡迷惑在種種意識形態當中。「如世生盲卒無睹」,像世間的眾生瞎了眼一樣,什麼真理都沒看到,因為被意識形態框住了。佛為了利益這些眾生,打破眾生的種種意識形態,故出興於世,為眾生說最大的法。淨光明身主城神體會到了。
如來自在無有邊 如雲普遍於世間
乃至現夢令調伏 此是香幢所觀見
「如來自在無有邊」,像雲一樣普遍於世間,「乃至現夢令調伏」。「乃至現夢」不是做夢的夢,是指我們在現時的意識形態裡,佛會從這意識形態裡,把你帶到覺悟的領悟裡。
有人說學佛等心清淨再來學,但學佛的目標就是心清淨,若心凈再來學佛就不是夢中令調伏了,因為心清淨已無意識形態,那已經是佛了,不必學了,關鍵在此。我們一般人都是從世間走到出世間,那麼世間就是意識形態,即是夢,「現夢令調伏」乃是在世間法中讓我們去覺悟而出離三界,是指這個意思。在世間法中去覺悟,這個叫「三摩地法」,乃隨緣修能夠成就,亦稱「方便行」或「隨順行」。然後我們一定要從世間法走出去,到出世間法。
眾生癡暗如盲瞽 種種障蓋所纏覆
佛光照徹普令開 如是寶峰之所入
「眾生癡暗如盲瞽」,「盲」是不見,「瞽」是不聞。眾生因愚癡所以不見不聞,以致有種種障蓋纏覆著,這一點各位要真的去體會。我們在讀誦經文時,懂的只是文義,並不懂法義,即使法義懂了,那也不過是知道而已,而真正告訴你法義時,你有沒有辦法體驗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同修都知道寫經或整理錄音帶很好,可是卻不做,即使做了也很快退心,為什麼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知道的人會投入,投入以後感受到,他就知道了,那時候要他休息不做,他會停不下來,這樣的人方有「見、聞、覺知」。所以真的知道誦經可以增加福報,你要感受到,如同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因為你感受到了,就不會中斷,沒有感受到,一定會斷。
是故「佛法的智慧」指非世間的聰明才智,它是指「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對人生的歷練當中我們是否真的感受到,感受到方是見聞覺知。我們現在被種種障蓋纏覆著,所以別人一講,你就知道了,既然佛法都懂了,為何還有許多煩惱呢?這就是「不見不聞」。因此,各位不要用「知道」來傷害自己,因為你會以知道為滿足,那是對你最大的傷害,我們希望能避開這一層傷害。若感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麼「佛光照徹普令開」,覺悟的智慧光能使我們除掉障蓋,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得到佛光,佛光不是外求的,是你自己展開的智慧,佛光可以把你的障蓋除掉。
十一 道場神眾—是否心心念念在道上?
復次,凈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清淨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華璎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贊諸佛功德解脫門;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我們在讀經文,尤其是《華嚴經》時,要有一個觀念,把佛經裡的語言文字作為一個思惟上的轉換,這十一個道場神及其解脫門,都可以套用〈凈行品〉的格局來轉換。
所謂人生宇宙的現象,就是把一切外在的境界回歸到我們自性中,從觀察宇宙的現象來探討我們的本性。以十一個道場神來說,其本身就是他的一致性,他上面的德號就是所謂的多元化,故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同樣一個修行法門,由於每人修學下手處不同,所以他用心的方式不同,內心成就的境界也不同,是故為何修行時要能銷歸自性,藉由這個境界然後轉入到我們內心,把它轉換為我們內心平等的境界。因此,由這裡看道場神,是一個因緣組合,其德號也是他的因緣組合,其解脫門也是他的因緣組合,這就是所謂多樣化和一致性。
這十一個道場神,可以看到他的一致性,即圓融的部分。以多樣性來看,他的德號就是行布,即修學的下手處。所謂根本法門,即「化對立分裂為圓融統一」,所以它除了有一致性之外還有多樣性。在一致性當中要有多樣化,多樣化也不會妨礙一致性。
我們知道道場是個論道、說法、修行的地方,也是讓大家種福田、修智慧的地方,假如一個道場沒有道風和教法,只能說是一種設施罷了。其實道場是個外在的形象,倘若回歸到我們自性中,我們的內心也是個道場,我們是否時常心心念念在道上?各位在聽了這一段時日的《華嚴經》,有沒有抓到一個重點,是否曾經探討過自己在讀誦經文時是做什麼樣的思惟修?所以在讀誦時一定要銷歸自性,至於如何回歸到自性中,則對經教要有一些了解,否則仍舊是依文解義的情況。
「凈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道場神」是他的統一名號,「凈莊嚴幢」是他的德號成就,意思就是要以清淨心來莊嚴我們的自性道場。他的解脫門是「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這一句可改為「出現廣大莊嚴具供養佛誓願力」較為通順。
「誓願力」即發願,「出現廣大莊嚴具供養佛」就是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一的法門。我們要像道場神一樣發願廣修供養。所謂「供養佛」,即指我們要不斷修行,達到覺悟的境界。所謂「廣大莊嚴具」是當我進入道場時,看到佛像馬上發願:「若見佛像,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在上香時也要發願:「若上香時,當願眾生,去貪瞋癡,修戒定慧。」「香」代表「戒定慧」。供花時:「當願眾生,廣修正因,修菩薩道。」花表「正因」。供水時:「當願眾生,身心清淨,解脫自在。」藉由這些事相來發願、修行。
「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須彌又叫妙高,妙高是座山,須彌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寶」有兩個意義,一是可貴的,二是可用的,通常談到我們的佛性、覺悟的能力,那是我們自性之寶。所以「須彌寶光」就是以顯揚我們自性為中心,然後藉這個中心為出發點,告訴別人我們的體驗和心得,使他們感受到此光芒,所以自性是個寶,故名「寶光」。經典裡提到「光」,不要想成一道光芒,你要做思惟的轉換,把它轉變成智慧。為何智慧要用光明來代表呢?因為當我們有智慧時,思想行為不會有偏差,它會導引我們走上正確的路,所以它像引路的光一樣,帶我們趨向於覺悟。
須彌寶光道場神自性成就的解脫門是「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既然以顯揚自性為中心去利益眾生,當然他的成就是廣大無邊。「菩提」是覺悟,我們能夠顯揚自性,表示我們已有覺悟的能力及覺悟的德能。
「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雷」指雷公,使人有震撼的感覺。「音」是音聲,不代表一定是用耳朵聽的,有時也用眼睛看到。雷音表示與外界溝通的媒介會讓你產生震撼。為什麼會產生震撼?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能夠銷歸自性,因而有所體驗之時,它對我們產生的震撼非常大。「幢」表非常大的意思,所以這個道場神的因緣組合是「雷音幢相」。
此道場神心性的成就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見佛」指見到覺悟的體性,我們已能把自性中覺悟的能力開顯出來,故名「見佛」。那麼為何「佛於夢中為說法」呢?「夢」譬如為意識形態,而且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如夢幻,所以這個夢應解為世間法。故「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指雷音幢相道場神會善用世間法中很多的道理來導引眾生,使他們覺悟生命的本然現象。
「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妙」字在佛經中很特殊,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妙」就是要你去體會它的核心,「眼」亦代表智慧;「妙眼」意指當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時能夠轉換,這個轉換要回歸我們自性中。「雨」解為雨法雨,即講經說法。「華」代表修因行,「雨華妙眼」乃道場神以其妙智慧眼來告訴眾生如何修正因,然後「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
「清淨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心清淨能夠產生智慧,「火焰」表示「智慧」。道場神以清淨心來體會本來的面目為何,這是他德行成就的部分,其解脫門是「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華嚴經》是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它的作用是依體起用,故當我們能夠覺悟生命的本質(根本)之後,就能以種種善巧方便廣化眾生令成熟,令他們覺悟到去除意識形態之重要。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一個很吝啬的人,從地上抓了一把沙放在那人的右手上說:「你把手上的沙布施給我,放在我的右手上。」吝啬的人說:「那怎麼可以,如果把手上的沙給你,我就沒有了。」即使是把微不足道的沙,況且還是佛陀給他的,他都不願意布施,其悭吝可想而知。佛說:「那麼把右手的沙布施給你的左手。」那人說:「不行,我右手就沒有沙了。」佛說:「你左手還是有啊!」他依然固執己見。
從這個例子來看,這個人非常執著,這也是他的意識形態。世尊一再勸他,他終於很勉強地把右手的沙放在左手上,世尊問他有沒有失掉這把沙,他回答:「沒有!」於是世尊說:「你現在再把左手的沙布施給右手。」雖然他做得很困難,但是經過佛陀反復地教他左手給右手,右手給左手幾次之後,他終於對世尊說,「世尊啊!我經過右邊手要給左邊手,左邊手要給右邊手的煎熬,終於體會到自己是個非常執著、悭吝的人。」這個人因而開悟了。佛真是個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度化這麼吝啬的人,只是一把沙就使他覺悟到其錯誤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
佛以這麼平易近人的方法令他覺悟,我們可否亦推而廣之,用別的方法觀察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來跟眾生結緣或引度他們,即是運用我們的善巧方便來使他覺悟呢?這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地方。舉此例子,在提醒各位是否隨時用心,自我提醒或提醒他人,回歸到我們生命本質裡來。
「華璎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華」表正果。「璎」是菩薩有璎珞莊嚴之義。「髻」是發髻,表高。「華璎垂髻」指道場神修了很多正因。換句話說,他在因地修行做了很多心性上的工作。「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是指一個修行人能依眾生根器而因材施教。
「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修行人要自我莊嚴有兩種修法,一是莊嚴自性,二是莊嚴國土。莊嚴自性,乃是我們隨時心心念念在道法上,提醒我現在所做所為是否有智慧,是否與了生死有關;〈凈行品〉中有一百四十一個大願,每一大願都不離我們生活中行住坐臥、食衣住行,藉由〈凈行品〉提醒自己二十四小時中是否都如此用心。所以要經過發願這個事修,去體會佛法的核心所在。故以我們自性中的寶來做自我莊嚴,它是非常可貴的。那麼莊嚴自性是以攝心為主。
莊嚴國土就是我們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對鏡照修,那就是我們的國土了。我們剛才提到在車上或行走中發一個願與這些人結緣,將來你有成就,這些人就是你的菩薩海會了,此乃「主伴圓明具德門」,主和伴都成熟了。
因此,我們要常思索師父所說的道理何在,並非他講過而我們接受就算了,須體會師父的思惟理念怎麼形成,他為何從經文中提煉出如此智慧的法理;我們除了接受之外,到底落實了幾分,這是最重要的,不然就會流於知道而已,並無感受到,只修了福報,沒有修到智能,我們的生命質量依然沒有改善,這是我們要來學習的地方。
此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辯才」指看眾生的根器來說法。所謂「歡喜法」是你聽了這個道理或對這個體驗沒有產生逼迫感,因為我們會去做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想做,不是別人逼迫我們去做的,這個叫「歡喜法」。不過,早期修行時會有種逼迫感,這種逼迫感要轉化成自我的期許,而不要認為是師父或家人對你施加的逼迫。雨寶莊嚴道場神用他的辯才說法,使眾生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使他們覺得沒有逼迫,願意來修行。
「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贊諸佛功德解脫門。」「勇猛」乃精進,精進和忙碌不一樣,所謂忙碌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做功課,或到處跑道場,可是煩惱依舊在。真精進是我們心心念念在道上,時時把外面的境界回歸到我們的內在,來做一種自我反省和檢討,此乃「勇猛」。香眼的「香」,即清淨無染之義,不一定說成一種香味,清淨無染,能夠隨時攝心就是香。你具備了清淨心自然就會有法眼,故名「勇猛香眼」。其解脫門是「得廣稱贊諸佛功德」,即是〈十大願王〉的「稱贊如來」。諸佛是一切覺悟,指廣稱贊種種覺悟的功德。
「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金剛」代表不壞堅固,亦即我們的菩提心。「雲」的特色是不執著,而且來去無蹤,會隨著外面因緣做變化,故「金剛彩雲」是指我們種下了菩提種子,這個種子不知何時發芽,像雲飄來飄去,可是它的色彩會發出光芒,隨著外面因緣做轉變,表示我們體會到生命的本來面目之後,乃隨緣做變化,即對緣照修。換言之,當我們覺悟到自性,所謂金剛菩提心之時,還能如彩雲般隨緣示現,不去執著它。
此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一棵樹要長大並不容易,它必須有很多的水分,以及各種因緣條件才能成熟。表示他修法已有所成就,而且可以顯現出很多外在因緣,包括一些道場神和一些眾生來跟他學習,然後來莊嚴這個道場。既是道場神,他所覺悟的境界也不離道場。
「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表心清淨,「光明」乃智慧,清淨心能產生智慧。「蓮華光明」指他以清淨心而覺悟到生命的本然現象是什麼。其解脫門是「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菩提樹下」不是有一棵樹叫菩提,菩提乃「覺悟」之義,指在覺悟的狀態下如如不動。「寂然不動」意指當我們證得覺悟的本體時心很安定,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轉而充遍十方,他會隨緣示現於十方來度化眾生而得到解脫,此乃佛境界。
「妙光照耀道場神 ,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光」用來照明表智慧,「妙光照耀」很顯然是他得到智慧以後又去利益別人,因此,這個道場神的修行法門是以智慧為下手處,他的解脫門是「顯示如來種種力」。如來是「自性」,當有智慧亦能利益他人之時,我們就能顯示自性中的種種因緣力了。
爾時,凈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往昔時 於無量劫所修行
諸佛出興鹹供養 故獲如空大功德
凈莊嚴幢道場神在因地修行,花了很多時間顯揚開發他的自性。「諸佛」是一切覺悟,「供養」是修行,他修行一切覺悟,所以獲得如虛空那般大的功德。虛空譬喻我們的心量,你的心量有多大,虛空就有多大。
佛昔修行無盡施 無量剎土微塵等
須彌光照菩提神 憶念善逝心欣慶
一個覺悟者在過去因地修行無盡施。布施最大的含意乃放下我們的意識形態,沒有意識形態就已經覺悟成佛了。
「無量剎土微塵等」,「剎土」是國土,微塵是最小的單位。倘若回歸到我們自性中,去觀察非常微細的地方,這個微細的地方也有令你覺悟的可能,這是須彌寶光道場神的修行法。「憶念善逝心欣慶」,「善逝」即如來,如來是無所從來,善逝是無所從去,故無來無去。無來去,指一個覺悟者的心能隨緣示現,而心如如不動,他知道外面的境界,在清清楚楚的狀態下,不起分別心。
如來色相無有窮 變化周流一切剎
乃至夢中常示現 雷幢見此生歡喜
如來是自性,亦稱為佛。佛為了度化眾生會示現很多身相。「變化周流一切剎」,他會隨緣示現在一切國土中。「乃至夢中常示現」,意指他會在世間法中導引眾生,使之覺悟到何謂真理,此是雷音幢相道場神指解脫門。
昔行捨行無量劫 能捨難捨眼如海
如是捨行為眾生 此妙眼神能悟悅
雨華妙眼道場神,往昔修行是在修布施,就是不斷調整他的意識形態。「能捨難捨眼如海」的「眼」表「智慧」,他在能捨難捨的情況下,其智慧展現開來,如大海般深廣。「如是捨行為眾生」,他的捨行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修行其實不是為了利益自己,而是為了利益群眾。
無邊色相寶焰雲 現菩提場遍世間
焰形清淨道場神 見佛自在生歡喜
清淨焰形道場神在沒有逼迫的情況下,感受到覺悟為何。
眾生行海無有邊 佛普彌綸雨法雨
隨其根解除疑惑 華璎悟此心歡喜
這是華璎垂髻道場神的解脫門。
無量法門差別義 辯才大海皆能入
雨寶嚴具道場神 於心念念恆如是
雨寶莊嚴道場神,以無邊的辯才來對眾生說種種法門的差別義,使他們得到解脫。
於不可說一切土 盡世言辭稱贊佛
故獲名譽大功德 此勇眼神能憶念
勇猛香眼道場神,乃修「稱贊如來」這個法門而成就的。
種種色相無邊樹 普現菩提樹王下
金剛彩雲悟此門 恆觀道樹生歡喜
此是金剛彩雲道場神之解脫門。
十方邊際不可得 佛坐道場智亦然
蓮華步光凈信心 入此解脫深生喜
蓮華光明道場神的解脫門。
道場一切出妙音 贊佛難思清淨力
及以成就諸因行 此妙光神能聽受
妙光照耀道場神之解脫門。
偈頌的部分在長行文已說得很清楚,這裡不多做解釋。
修學佛法是很活潑的,法門的下手處非常多,而且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每個人對道場的體會不一樣。道場只是個相,可是你所成就的部分會隨著我們心念以及對外界的觀察得到不同的覺悟。覺悟者的境界是一樣的,可是他覺悟的過程絕對不會一致,因為我們眾生的心念、教育背景、知識程度皆有差異,能夠讓你體會到的也不盡相同。
各位在接引眾生時要善觀察,就他目前的境界去教化。在《四十二章經》有個公案,一個很愛彈琴的人問佛陀:「我想要學佛,但是可不可以彈琴?」佛說:「可以。」佛藉由彈琴這個現象告訴那人:「修學佛法也跟彈琴一樣,琴弦調得太緊,你可能會有逼迫感,可以調得太松又有懈怠感,必須調得恰到好處,猶如修學佛法亦要行中道。」佛真是個非常有智慧的覺悟者,他會利用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以及眼前的現象來開示眾生,使他覺悟。
十二 足行神眾—很扎實地去實踐
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連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旃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耀解脫門;積集妙華足行神,得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解脫門。
「足行神」表示我們的力行及腳的行走,實踐力行是他的作用,我們兩腳前進是它的現象,用腳前進表示力行實踐。
「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寶印手足行神的名號代表一種現象,其實際狀況是力行。「寶印手」像印章一樣,這邊有什麼狀況,印章蓋下去,就是什麼狀況,一點誤差都沒有。足行能夠像寶印般蓋下去,故名「寶印手」。「足行神」意指你如說修行,它是絕對扎實的。
「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普雨」就是弘法,「眾寶」是對應眾生的需要,使他獲得利益。指用無量無邊的法,因應眾生的根器,把法門傳授出去,眾生都能如實了知,獲得大利益,得大歡喜之義。
由此來看一位修行者的心境,修行者若只有一個法門,就不可能普雨眾寶。此足行神的生命非常豐富,在這麼豐富的生命因素裡面,每一因素再充分地發揮他的生命力,而且這些因素都不沖突。
佛法本身是要我們過一個幸福自在的人生,不要刻意去展現什麼,隨緣皆可展現出來,如此方不枉費我們入佛門的此一廣大機緣。
「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蓮華光足行神的力行能放出蓮花的光芒。佛法以蓮花為象征,有幾個意義:一者,花是生命力的展現,它芬芳亮麗,能夠吸引大眾;二者,花表因行;三者,蓮花一開,果即成熟,表示「因果同時」。佛法講因果同時,不是先因後果,故初發心時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樣地,你發不對的心,不對的果也會出現,發正確的心,正確的果也會出現,佛法的作用在此。
「光」乃光明、教化之義,以蓮華這個法義來光明教化。如何教化呢?用「力行實踐」,故名「蓮華光足行神」。有沒有足行神?則看你是否力行實踐,你如何力行實踐,你就是什麼足行神。
由法義來看,蓮華光足行神「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蓮花」表清淨,出污泥而不染,其清淨指超越了污泥和清淨。假如說清淨是相對於污染,那麼相對於污染的清淨,本身即是污染。真正的清淨是超越了污染和清淨兩個相對性,叫作「空性」,蓮華在空性中表現出來,是故蓮華座就是「空性寶座」。那麼從空性中他現佛身乃是弘法講空性,讓眾生體會「苦、空、無常、無我」,眾生非但體會到且生大歡喜,所以他示現出來是要轉大*輪饒益眾生。
通常學《華嚴經》的人,應從正面來肯定,各位要注意這一點。在發願時,不要從負面發願,若你說要把事情都解決了再來辦道,這樣你什麼事也辦不成。發願必須由正面來,譬如我發心弘法、度眾生,或者修行為了生死,由這邊去肯定,至於一切該如何解決的,請天龍護法幫忙解決。你在行法,行法就在內護,因此護法神會來護你,幫你處理周遭不順的事,讓你的道業完成。你要是道業不精進,他跟你就不相應,所以我們護法的資糧從哪裡來?就從我們在道上的精進來,你愈精進資糧就愈豐富,威神力愈強。所以我們在發願時,要懂得善用其心,由正面來講。
「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花」是色彩缤紛、鮮艷亮麗的,「髻」是高顯的樣子。「最勝華髻足行神」就是身體力行實踐得很漂亮。怎麼漂亮呢?「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你「一一心念中……」是修行的方法,「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是法門的對象。有很多同修對於道場很護持、很投入、很關心,這就是他一一心念建立在如來眾會道場。相同地,你的心在家或不在家的時候,家就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亦可以此方法訓練子女,對於那些特別聰明的孩子,你要教他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個目標,將來他出了社會,才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大柱,貢獻社會良多,這種人倘若一出家,必是法門龍象。相反地,一塊璞玉沒有經過你一番雕琢,它依然與石頭無異,浪費了他這輩子的才能。因此,只要能訓練他的心念建立在一個點上,哪一點皆可。可問孩子腦筋不容易想出答案的問題,如「你為什麼會肚子餓」?「為什麼會投胎到我們家來」?「為什麼不早一百年或晚一百年投胎,剛剛好今天撞到這裡來?」要他每天找一個答案,一個月下來,他的智慧就超越你了。如果是比較下根器的孩子,經過這種教法,他的智慧會改善。古代大德從小被送到道場,乃是如此訓練出來的,日後方成為法門龍象。所以這個訓練法對我們自己很有用,對子女的教育更有用。
「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攝諸善見」亦是行門。「舉足發步」則是起步、開始,都在調伏無邊眾生。
修行人心在道上,開口閉口皆論道,這是對的,但是由道上跟人磨嘴皮子,,那就不對。眾生的業力真的傳給你,你挑得起來嗎?這個因果就很重了,所以他這樣講已屬非道。我們心在道上,非道不談,非道不聽,這一點大家應有明辨的能力。
既然修行一定心心念念在道上,那麼在道上,就是在不對立上面,如此方能影響眾生的心心念念皆在世間法的對立上面。眾生因有事業得失的對立故有煩惱,我們記得這個原則,他有煩惱乃由對立而來,當你把對立的因素化解,他的煩惱就沒有了。修行者本身亦然,當有煩惱起來,馬上思索我在哪裡產生對立,將對立的根源除掉,煩惱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以此教化眾生和自己,是名「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此乃「攝諸善見」。這個法門,大家要仔細深入了解。
「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星幢」譬喻天空的眾多星星。「念念中」與前面「一一心念中」相類似。「蓮華網」為清淨無缺漏的網,指妙寶星幢足行神示現種種清淨的光明窮盡一切眾生。「普雨眾寶出妙音聲」,「眾寶」指按照眾生根器轉各種不同的*輪。「妙音」乃溝通義,即不同*輪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做解說。
這是一種觀行法,用觀想或自我提醒,念念中都要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的方法很多,例如講經、書寫,或當個護法請人聽經,或他人有問題,我私底下做答。此外,貼海報、發傳單等等都是溝通的方法,此為「妙音聲」,皆由積極面來發願。同修之間互相合作協助,彼此之間都很圓滿,亦為「妙音聲」。
除此之外,視眾生根器而轉各種不同的*輪,譬如利用講記,摘錄法語重點,或寫一篇心得,甚至各種行門包括禅、凈、律、密等方法,只要能夠饒益、攝受眾生,使他們得以解脫的方法皆可,此乃各種不同的寶。倘若以上種種都無法做,那麼大家在忙,我來做服務的工作也可以嘛!這也是妙音聲。你怎麼做都可以,唯一不可以的就是「不做」。
「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樂吐妙音」就是很樂意來弘法,這也是一種力行實踐,他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
「旃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香」的意思主要是熏習,以一再熏習的方法來「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譬如許多同修進行華藏工程之際就是熏習,將熏習以後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就是「香風普覺」,到處講給大眾聽,則是「一切道場眾會」。我們將此香風普覺移到一切道場,大家受到影響後皆產生歡喜而去進行,此乃三摩地法,相當殊勝。
「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前有蓮華光足行神,此為連華光明足行神,此「明」有光照之作用。「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毛孔是空間最小的單位,即是說它從那極微細的地方能夠放光明。其義即提醒我們勿以為那是小事而不必理會,縱使小事也需用心。能用心參破其真正的道理,此乃「破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精華在一微塵裡面?表示我們要「善用其心」之義。
在極微細的地方用心,並非要你戰戰兢兢,而是隨緣,當此境界來到我面前,要很投入去做,過了就算了,不要成為內心的負擔。此外,在處理自己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時,不要有分別心,所以他在一切毛孔中放光明,不只自己的毛孔放光明,他能夠用心,由此產生智慧所發覺的去觀照,會起照明作用,這個叫「演微妙法音」。
「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耀解脫門。」「其身」,這裡講「根本」,《華嚴經》講的皆是依本起末,學佛從根本下手,能出種種光明網普照耀,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積集妙華足行神,得開悟一切眾生令上善根海解脫門。」「積集妙華」乃廣修供養,積集了無邊的功德。「得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解脫門」,所謂開悟眾生,是使眾生從迷惑顛倒之處,回復到正確的原點,繼續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令生善根海。假使只是讓他回復原來的點就算了,他受到六塵境界的引誘,可能再度迷惑而造業。所以佛法不是讓他知道就結束了,而要使他醒悟:「原來是這樣!」,那麼你要布施,他就不會悭貪;你在持戒,他就不會毀禁,他開始朝正面一直走,不再墮入錯誤的地方。
爾時,寶印手足行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足行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行無量劫 供養一切諸如來
心恆慶悅不疲厭 喜門深大猶如海
佛在往昔修行,花很長的時間供養一切諸如來,心生喜悅永不疲厭。「喜門深大猶如海」,「喜」乃「慈悲喜捨」的喜。
念念神通不可量 化現蓮華種種香
佛坐其上普游往 紅色光神皆睹見
念念神通的「神」字,指我們對生命的體驗,能夠體會到,就覺悟了。一個覺悟者所體會到的部分,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這叫作「諸佛密藏」。
「化現蓮華種種香」,指你體驗到生命本質乃清淨、無染的,它超越一切的善惡、是非、對立。「佛坐其上普游往」遍往一切國土來教化眾生。
這兩句倒過來由法義上看:「佛坐其上普游往,化現蓮華種種香。」佛是覺悟者,覺悟建立在超越對立的清淨境界上面。這是蓮華光足行神的解脫門。「紅色光神」的「紅色」乃紅蓮花之義。
諸佛如來法如是 廣大眾會遍十方
普現神通不可議 最勝華神悉明矚
「諸佛如來法如是」,「法如是」,乃一切萬法本來如此。法是真理,即是生命的存在。
「根」是根本,即智慧,智慧的定義是「清清楚楚、分分明明」,故說般若無知,即是「般若不分別,但是無所不知」。我們生命的存在就是智慧,智慧透過真我起妙用。智慧若是加上分別來起作用,那是「假我」。假我、真我的區別在於假我會分別,真我不分別。例如,師父現在講的這一席話,必須用假我、用分別來告訴大家,你要去感受裡面的意義才叫「真我」。所以識性有時要運用一點分別,但是不要執著在分別上。
如果執著在分別上,第七末那識起作用,末那識一起執著,自我就產生了,此時通通烙印到阿賴耶識裡面,於是第七識產生我執,第八識產生法執,那就難破了。因此,度眾生不能只度到原點就停止了,繼續朝正確的方向努力,否則,意識分別又會把他帶入歧途了。
認識「法如是」,則「廣大眾會遍十方」,其生命存在、諸佛如來、覺悟自性、覺悟自性的本來面目,在一切眾會及一切佛國土皆普遍存在。「普現神通不可議」,他如此示現出來的真如不可思、不可議。這是最勝華髻足行神的法門,他都很清楚,都看透了。
十方國土一切處 於中舉足若下足
悉能成就諸群生 此善見神心悟喜
在十方國土任何一個地方,舉足下足悉能成就諸群生,不論你現怒目或現歡喜相皆可。從佛法的究竟義來說,憤怒本身不見得錯,只要他能成就眾生,憤怒也是個法門。古代的文王一怒而天下太平,當時他要是一念慈悲,天下就大亂了,所以只要是為了成就眾生,他可以發脾氣。你要是不會用,瞋心一起,眾生剛好眾叛親離,你就百萬障門開了。所以此一法門非正常的修法,故名「非道行」,此乃相當有成就之人,能夠了解時節因緣,方可修此法門。故憤怒金剛相的示現是非道行,是在非常狀況之下使用的,此一行法我們要懂得拿捏。
如眾生數普現身 此一一身充法界
悉放淨光雨眾寶 如是解脫星幢入
從法義上來講,「如眾生數普現身」,是指你在該覺悟之處能夠覺悟,即是佛現身的地方。佛到處現身,為了使眾生到處都可覺悟,於一一毛孔中,在極微塵裡,都可覺悟。然而為何我們不能覺悟呢?佛是處處現身,見與不見在眾生,而且佛現給你看的不只一個,是無量無邊。
我們講「五重無盡觀」時,先觀我跟一個佛;然後一個我對無量的佛;再無量的我對一個佛;再無量無邊的我,對無量無邊的佛;第五重是無量無邊的我,一一我有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佛,一一佛有無量無邊的我。換言之,任何一個佛都有無量無邊的我,而任何一個我都有無量無邊的佛,皆同時出現。亦即我從這個地方覺悟,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可以覺悟好多次,那是不是一個我面對無量無邊的佛?這個境界真正不可思議,此乃「如眾生數普現身,此一一身充法界」。「悉放淨光雨眾寶」,佛一一身又放淨光雨眾寶,是否重重無盡呢?
如來境界無邊際 普雨法雨皆充滿
眾會睹佛生歡喜 此妙音聲之所見
如來境界沒有邊際,它相當廣泛,其實用廣泛來解釋是不正確的,因為我們自性的境界乃無限,故無廣泛不廣泛。當你心思所及之處,皆為自性的境界,即在你認知的境界後面還有,那就是無限。所以必須依眾生的根器來「普雨法雨皆充滿」,眾生欣然接受,那麼你一推動,眾生就來了,他一進來生起歡喜心,這時就是「眾會睹佛生歡喜」。
佛音聲量等虛空 一切音聲悉在中
調伏眾生靡不遍 如是旃檀能聽受
「佛音聲量等虛空」,指覺悟這個訊息是等虛空的,或者說沒有時空的障礙。覺悟這個真理、覺悟的法是永遠存在的。無論佛出世、不出世,法都是法,真理都是真理,只是佛出世,把真理講出來,佛不出世,我們對真理的認知不夠而已。所以絕對不要迷信說是末法時期,我們要相信正法,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有末法思想的人,三藏十二部都不悟,八萬四千行皆不行,當然是末法。我們三藏十二部撿起來悟,八萬四千行拿起來行,那是不是在正法時期呢?故所謂正法、末法的說法,皆是人心的問題。如今正法處於凋零之時,我們必須挺身而出,如佛陀般轉大*輪,吹大法螺,再把正法的光芒重新張揚出去,這是每一佛弟子應該做的。
是故「佛音聲量等虛空,一切音聲悉在中,調伏眾生靡不遍」,任何音聲不論好、壞都在覺悟的音聲裡,覺悟的音聲是為調伏眾生而到處存在的。因此,若我們現在能體會到,覺悟的音聲沒有時空的限制,代表我們還在正法時期啊!而那些不能體會到的人,就在末法時期了。
一切毛孔出化音 闡揚三世諸佛名
聞此音者皆歡喜 蓮華光神如是見
雖然只有像毛孔那樣小的微細處,也能出現教化眾生的音聲,說明過去、現在、未來覺悟的佛名,聽到的人都很歡喜。這裡是講化音,即變化的聲音;前面「佛音聲量等虛空」是實音,實際的聲音。
佛身變現不思議 步步色相猶如海
隨眾生心悉令見 此妙光明之所得
覺悟的本體示現不可思議,不是用我們的腦筋所能觸及的。「步步」乃層次很清楚,「色相猶如海」是他示現的部分如大海般。「隨眾生心悉令見」,並非每一眾生皆看得到全部,是隨眾生的根器,看到他所需要的部分。此是微妙光明足行神的解脫門,他說覺悟的本體能起種種變化,而在變化當中又層次井然。其義乃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能產生教化眾生的作用,而他本身起種種變化是很圓融,沒有刻意地塑造與作用。
十方普現大神通 一切眾生悉開悟
眾妙華神於此法 見已心生大歡喜
覺悟或自性在十方的空間普遍示現大神通,能夠把他所體悟的境界完全表彰出來,讓一切眾生都開悟,亦即令一切眾生體會生命存在的本來現象。積集妙華足行神對於此法了解甚深,且生大歡喜。
這裡是足行神為我們示現的十個方法,各位由此體會。這裡面講到三摩地法、隨緣行和非道行,皆屬於諸法實相變換的部分,不是化相。而正法行在這裡講得很少,因為一一法皆是正法行。我們現在修的誦經、念佛都是方便法,你必須透過它然後去攝心,從誦經的經文逐字逐句去開悟,但是你掌握不到,所以仍然會有妄想,因此誦經、念佛變成了儀式。倘若你能突破這一點,就不一定修這一法,這反倒不如「攝心」來得重要,所以禅宗不誦經、念佛,修端坐思惟來攝心,同樣獲得成就。
這是修行者對行門上的認知,不應有所偏差,更不要有種種的檢別。
十三 身眾神眾—心為根本,身為依
復次,凈喜境界身眾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光照十方身眾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海音調伏身眾神,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凈華嚴髻身眾神,得身如虛空周遍住解脫門;無量威儀身眾神,得示一切眾生諸佛境界解脫門;最勝光嚴身眾神,得令一切饑乏眾生色力滿足解脫門;凈光香雲身眾神,得除一切眾生煩惱垢解脫門;守護攝持身眾神,得轉一切眾生愚癡魔業解脫門;普現攝化身眾神,得普於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不動光明身眾神,得普攝一切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
這裡以十個身眾神為代表,經文講到此已有四百一十個行門。假如於這一切境界中,任何一個境界現前的話,你說我不會觀,隨便起一個妄念,馬上就落因果了,你要趕快忏悔。我們說一念起一個因果,你可能不知道因果報應如此不可思議,因為你這一個念頭是迷惑愚癡的,表示我們在處理事情時雜亂無章。雖說任何境界都可以起觀,但由於不會觀,就隨便想一個,或根本沒觀,這都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資源。
剛開始時我們不知如何觀,但是經過四百多個行門訓練下來,應該懂得如何起觀,要有心的准確去命中,不要無心。倘若看到任何境界都不知道或跑偏差,你在因地落了這樣一個因,在果地就出現那種狀況。現在社會已經有這種情況出來,這是所謂的「共業」。所謂「共業」,不是我們共同造業,然後受共同的果報,雖然這種解釋比較容易了解,而是你在共同的世界造共同的因,那麼果報要現前時,你會在同一個地方享受共同的依報。
由此可看到解脫門是統一性的命題,種種解脫門,又是一種多樣性,在多樣性當中有統一性。多樣性如何發揮多樣的美麗、絢爛的光芒?在此光芒中,我們又如何尋求一個和諧的一致性?此即經文在這裡帶給我們的啟示。
是故抓住修行的精華與要領,這些經文念起來會特別有趣,就像看戲一樣,每一個神、每一個王突然間跳出來,每一幕就有十名來為我們開示一番,走了以後又下一幕開始,輪流出來對我們開示,開示完了就走了。
所以這個經文很活潑、容易抄寫,寫經的同修可將此四卷經文做個排列,將二、三、四卷與第一卷做個綜合比較。由於前面是總說,後面是別說,總說、別說如何搭配?搭配的方法有幾種,譬如第一卷經文總說的部份接解脫門的部分,然後接偈頌,三個部分倂在一起。當中常常會重復抄寫或脫落,因為有的解脫門是十一個,你如何插進來,如何分開,一步一步訓練自己,你的定力會在這裡培養起來,你的智慧也會在此時增長出來,經過如此重新排列組合到臻於完整時,它就是一本可讀性相當高的論文了,雖然都是經文,但它會顯得很活潑。所以為何要從第一卷開始抄寫,乃因前面五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自己來寫,才能體會到。
「凈喜境界身眾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凈喜境界」指清淨歡喜的境界,這是總說。
我們學華嚴一定要具足這個信心,在道場裡面一定有道場神,離開道場在外面走,就有身眾神,只要你提著念珠開始念佛就有護法神,這些不是外來的,是你自性顯現出來的,你要能肯定。
身眾神是我們的自身,假如以身體對應於我們的生活環境,身體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但以我們的身相應於我們的心,身體是依報,我們的心才是正報,所以你的心如何,你的身就如何,所謂「心為根本,身為依」。
那麼以心和身來相對比,身為依報,「凈喜境界」就是淨土,這個淨土是「得憶佛往昔誓願海」。「憶」解為思惟,也是念佛的「念」。玄裝大師不翻譯為念佛,他稱「思惟」,思惟佛在往昔的誓願海。換言之,淨土來自於憶佛,念佛來自於思惟佛的往昔功德。在過去生以來佛如何,我們只能從聖言量來了解。
現在先想想自己,這輩子以來遇到好的、壞的環境,你會怎麼處理?過去我們沒有學佛,受到環境的污染,貪、瞋、癡很嚴重,如今想想過去種種是在很不對,就會把它改過來,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從今以後要是再遇到壞環境,我也不墮落了,這叫「思惟」。這樣的思惟,將今生以來每一件錯誤的事提出檢討。忏悔、發願修正,如此則能解脫了。
「光照十方身眾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每人都有光照十方的經驗,理完髪、美過容,這時候感覺光照十方。另外,與人對談時,你會展現智慧的光芒,令他人一再驚服。或者你影響別人,使他獲得利益,此皆為「光照十方」。此外,勸人為善,若他人有錯誤的觀念或采取不當的行為,你用方便善巧來開導,使他逐漸改過來,此時你就是「光照十方」。
「海音調伏身眾神,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海音調伏」是指我們的思惟模式,每人都有其思惟模式。有些人做事雜亂無章,雜亂無章也是一法。你看他做人散散的,處事的要領都不清楚,這散散的也是一個要領。有人很精明,很精明也是個要領,胡裡胡塗也是個章法,我們從這個地方來觀。
這種情形,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是故人不可貌相,你看那些人做事雜亂無章法,當他有成就以後,變成亂中有序,大智若愚,這就是「大音普覺」。每個人都有其一面,我們要平等觀察,不以價值判斷和個人的意識形態框住一切人。所以「大音」指的是我們自己本身沒有意識形態,對於任何境界都能接納、包容,那些被我們包容的眾生則會歡喜而調伏。
「凈華嚴髻身眾神,得身如虛空周遍住解脫門。」「凈華嚴髻」就是我們的璎珞莊嚴之義,它只是形象上的表法,表「清淨莊嚴」。在佛法中,「凈華嚴髻」是很具體的東西,比方說眼神很具體,從眼神可看出這個人有沒有智慧,從面相上能看出此人是勞碌命還是有福報之人。同樣地,一個很有智慧、很安詳,內心清淨無雜染的人,一看便知曉。有人雖然坐著不動,可是掩飾不住內心的焦躁不安,甚至還有坐立難安等等人生百態,平常可以多加留意。
所以一個人內心有事,臉上會具體呈現出縮在一起,我們盡量放松自己,你在輕松的情況之下,別人對你沒有防備,你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社會上所謂的女強人,這種精明能干的人與人之間就有距離,有一層隔閡在。還有一種所謂中根器的人,非常重視形象,以形象作為輔助,展現他的能力。真正上根器的人不要那些形象,甚至於鋒芒內斂、大智若愚,由此可以看到人性的一面。
然而一位真正能達到凈華嚴髻的人,他光坐在那兒,內心的安詳和溫馨自然會散發出來,他「身如虛空周遍住」。當他窮盡了,已經到達邊緣,他就會似如意般地回頭;倘若還沒有窮盡,依然會往前探索他的邊緣。
「無量威儀身眾神,得示一切眾生諸佛境界解脫門。」自身上來講有無量威儀,無量威儀不是特別創造出某一種形象給他人看,那特別創造出來的形象成為你的標志時,就只有一種形象。一個正常的人,行住坐臥中都可展現無量威儀,所以修行人把形象完全展現在無形中,如此方能示現給一切眾生了然諸佛境界。諸佛境界是自在、不執著、多樣性,且無所不在的境界。
「最勝光嚴身眾神,得令一切饑乏眾生色力滿足解脫門。」「最勝光嚴」是殊勝光,「得令一切饑乏眾生色力滿足」。從文字上看「饑乏」是食衣住行有所欠缺,尤以饑餓為甚。是故「最勝光嚴」指他的布施要非常強烈,才有可能令這些眾生的形色力量都滿足。
「淨光香雲身眾神,得除一切眾生煩惱垢解脫門。」身眾神用「凈」跟「香」、「光」和「雲」除一切眾生的煩惱。
「守護攝持身眾神,得轉一切眾生愚癡魔業解脫門。」我們只要心在道上,不放逸,到哪裡都有守護攝持身眾神,他永遠在你身邊。你要修法,凈喜境界身眾神永遠在。守護攝持身眾神能轉一切眾生愚癡魔業,眾生愚癡故會造業。即使你說不知道怎麼轉,也不知如何起觀,但只要你心在道上,有心想轉,有心要觀,就可以轉愚癡魔業。
「普現攝化身眾神,得普於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普現攝化」是自己的示現,自己要有信心,但不表示自大;也不必自卑,不卑不亢,才是應有的人品風范,這叫「普現攝化」。「普於一切世主宮殿顯示莊嚴相」,包括你在上班或從事其它任何活動,都稱「世主宮殿」,你在其中是個會員或干部,皆是在「普現攝化」,盡你的一份責任,就是「顯示莊嚴相」。
「不動光明身眾神,得普攝一切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不動光明」是自己本身的心性能夠不動,它能夠展現智慧,故「普攝一切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這句是指我們自己本身具有純淨的善根,當中沒有雜染,沒有其它附帶條件。
爾時,凈喜境界身眾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身眾神眾,而說頌言:
我憶須彌塵劫前 有佛妙光出興世
世尊於彼如來所 發心供養一切佛
前二句是把須彌山磨為極小的微塵,一微塵為一劫,表示在那麼久以前,有妙光佛出興於世。「妙光」指我們自己,由法義上來了解,就是在我內心最深處所在,有個覺悟的靈體,躍躍欲動。把縱的時間觀念變成橫的空間觀念,然後一直深入到內心最深處的地方,這是時空自動的變化。
「世尊於彼如來所,發心供養一切佛」,「世尊」乃世間最尊貴,就是這個覺悟的靈體,在自性的地方,發心供養一切佛。換言之,「妙光」,此自性的靈體,在自性最深處的地方,對於一切的覺悟都要去觸及,不回避。換言之,對於一切的覺悟,都要讓它顯現出來。
如來身放大光明 其光法界靡不充
眾生遇者心調伏 此照放神之所見
自性的本體展現大智慧,所有法界無不充滿。亦即智慧展現出來,窮盡整個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說有情眾生會得到利益,石頭無情,它會有什麼利益呢?這是你在向外解釋。佛視一切眾生都是佛,那麼佛視一切無情都依報殊勝莊嚴,故雲「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行」,是我們的一舉一動,心思所及都是普賢行願 ;「此是普賢境」,乃一切六塵境界皆無二無別,沒有意識形態,沒有瓜葛,這時候我們就說「無情成佛」,亦即無情是進入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的境界裡面,故稱「法界靡不充」。倘若只是有情,你就沒有窮盡了。
「眾生遇者心調伏」,我們主要是調伏眾生心,所以眾生一遇到你的智慧光明,便都被調伏了。但是在此須了解到,我們一方面很樂意度眾生,一方面也頻頻丟垃圾,你說垃圾是無情世界不要緊,可是你要明白,既然度眾生,而眾生要得度,必須莊嚴佛果,此乃無情之境界。是故一名修行者,在自在圓融的心境下,是不會破壞自然的。
此環保觀念,中國自古以來即有一個原則,道場建築在深山裡,蓋得再高也不能比樹高,並且用的是標准的綠瓦,不用皇宮所使用的黃色琉璃瓦。然而現在台灣的道場多用黃色的琉璃瓦,這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在講度眾生的時候,也要圓滿無情世間。
如來聲震十方國 一切言音悉圓滿
普覺群生無有余 調伏聞此心歡慶
此為海音調伏身眾神的解脫門,他說如來音聲普震十方國,「震」指溝通之義。自性是生命的根源,像發電廠一樣,裡面儲存了很多電,電源會輸送出去與外面相應,我們能否與自性相應?
對於生命,其實多數人有此感受力,然而由於教育的誤導,扭曲了我們,為了適應升學,為了追求世間的經濟數字生涯目標,結果反而把我們與生俱來的生命能量之敏感性忽略了,由於長期沒去用它,它就一直枯竭了。現在我們能否對重視經濟數字的物質生活淡然,規劃一個心靈性的生涯,使生命的能量旺盛起來,使原來較偏低的部分成長,原來很高的部分則讓它充分展現,此方為宗教的本質,宗教能助你展現生命的能量。
現在我們把它展現出來,它能「聲震十方國」。「一切言音悉圓滿」,各種溝通皆能使眾生得到應有的啟示。「普覺群生無有余」,能夠覺悟一切眾生,無有一個遺漏,都能達到目的。
佛身清淨恆寂滅 普現眾色無諸相
如是遍住於世間 此凈華神之所入
「清淨」乃無雜染、無意識形態、無價值判斷在這當中糾葛。「寂滅」為本來面目,是故覺悟的本體清淨,永遠都呈現出本來面目。
「普現眾色無諸相」,指因為他清淨,所以一些狀況會完完全全呈現出來。譬如水中月、鏡中像很清楚,這叫「普現眾色」,但是撈撈看,能否撈出月亮來?鏡中的影子你也拿不來,這叫「無諸相」。所以鏡中像、水中月,有現色,無諸相。它看似有,實際上沒有,但是凡夫妄執,認為它有,此乃顛倒。一切萬法本來如此,它就是這樣而已,為何我們要執著呢?
在水中看到月亮,它在那裡就是這樣而已,我們不要再有第二念,否則就錯了。如同我們看到好東西一定要買回家,買不買回家都是那個東西,你一定要買回家就是不清淨了。就像你一定要撈起水中月一樣,沒有那回事。而「佛」,覺悟的本體是清淨的,永遠如此,才能夠「如是遍住於世間」,普遍存在於這個世間,我們需好好體會。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裡面每一句都值得我們一再探索其真實義。此是凈華嚴髻身眾神之解脫門。
導師如是不思議 隨眾生心悉令見
或坐或行或時住 無量威儀所悟門
「導師」譯為行者,也是一名宗教師,為人類精神的指導者,釋迦牟尼佛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的導師。導師是這麼不可思議,能隨著眾生心到處示現,在行、住、坐、臥中,隨時隨地這樣地示現。
佛百千劫難逢遇 出興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離貧窮苦 最勝光嚴入斯處
「佛百千劫難逢遇」,的確沒錯,但是自己要覺悟的這件事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學佛是學者要覺悟,但有多少人體會到「覺悟」是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體驗到覺悟這件事的重要?
所謂「佛緣」和「善根」,不是指你在佛寺看到佛像會流淚,或是看到佛像就會拜,或是很小就喜歡持齋,這是很粗略、含糊籠統的。你是否曾經深思過「人生的意義為何?」「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如何才能達到無有罣礙、不空虛的生活領域?」等等像這些有關覺悟的事情?
人有苦的逼迫,所以會覺醒、不造業,但當他想到我要如何不再做錯事,如何才是不造業?這時候就已經「見佛」了!這是百千劫難逢遇,不是真的見到什麼形相的佛,而是你內心的一種啟發,如前面講的妙光佛,你內心深處開始在尋找了,然後須有逼迫自己的能量,時間到了,你就開悟了。
能夠有這種感受,要產生利益就很快有很多,它可以使你自在、解脫,故「出興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離貧窮苦」,生命本質、生命能量的那種感受,能令你的生命質量整個往上提升,此乃真正的離貧窮苦。
我們現在沒有這種感受,盡管修了很多世間福報,無非是有漏福田,因為世間福報對你生命力的感受毫無幫助,所以它會一直到用完為止。但是你要對生命力有所體驗,你的生命能量一直充實,自己對生命的感染力,所散播出來的光芒、芬芳完全不同,所以生命質量一再提升,才是真富貴、離貧窮。生命情操不夠,福報再大都無用,所以佛法在講真正的富貴果報,就是指我們生命的富貴。
如來一一齒相間 普放香燈光焰雲
滅除一切眾生惑 離垢雲神如是見
「如來一一齒相間,普放香燈光焰雲」,表示佛金口親宣正法、真理之義。如來是「自性」,我們自性能展現出這些智能光芒,滅除一切眾生惑。既然人人的自性都能放智慧光,而我們為何不相應呢?所以修行的定力在此能夠發揮作用。當你定力培養到某一個程度以後,與自性所發放出來的生命能量、智慧光芒就會相應,這個叫「定能發慧」。
眾生染惑為重障 隨逐魔徑常流轉
如來開示解脫道 守護執持能悟入
「眾生染惑為重障」,眾生被貪、瞋、癡這些雜染,以及向外求法的迷惑給障住,而且障得很厲害,此皆為教育的誤導,使得我們的心性不向內,反向外之原由。幾乎每個人都向外追逐,乃至於我們說成佛,一直以為有個佛可成;想要開智慧,一直認為另外有個智慧讓我們開,這種觀念完全不對,此即「染惑」,被外境影響了。因此「隨逐魔徑常流轉」,一直在魔徑裡面轉,不會跑到菩提道裡來。如果跑到菩提道裡,就不會流轉而出離了。是故「如來開示解脫道」,即菩提道,告訴眾生心要能轉境,不要被境轉。修行關鍵在這裡產生的區別,讓我們了解到真正修行的目標和方向何在。
我觀如來自在力 光布法界悉充滿
處王宮殿化眾生 此普現神之境界
「我觀如來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滿」,指我向內觀,知道如來自在的能力,即自性的自在解脫力。光明遍布整個法界皆充滿,即是自性的這種自在的能力都能窮盡。
「處王宮殿化眾生」,即在任何一個國王的宮殿,指現在任何的公共場所。例如這個講經地方、由某位居士提供,幾個同修組成一個類似委員會、護法會,這個會長就是王,我們處在這裡面,就是王的宮殿,你要盡你的角色把它扮演好,這樣就在化眾生了。亦即我們自性的解脫自在力,無不充遍,能到處示現,在任何一個群體裡,都能發揮教化眾生的功能。
眾生迷妄具眾苦 佛在其中常救攝
皆令滅惑生喜心 不動光神所觀見
不動光明身眾神,觀「眾生迷妄具眾苦」,眾生為什麼迷妄?因他向外,向外是建立在互相依靠的基礎上,而互相依靠即是對立,當此對立的緣很好,即在順境,你的福報現前,會感覺溫馨、美好。當處不順境時,你會覺得痛苦,有挫折感。所以我們學佛不能依於外面,只要你多一份向外就多一份苦,你多一份向內就少一份苦,你完全向內則完全無苦,修行即是修這個地方。
眾生迷妄,因他向外追求,所以具眾苦。「佛在其中常救護」,佛是覺悟,覺悟你那迷妄是不對的,即佛在你迷妄中出現救護你,使你免除迷妄所造成的痛苦。待你覺悟以後,佛就不見了,既然你覺悟了就是佛了,佛還來做什麼?所以只要有苦難的地方一定有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只要有迷惑的地方一定有佛,佛是覺悟你的迷惑。故「皆令滅惑生喜心」,都能消滅眾生的迷惑而使他們產生歡喜心。
由此可看到這些解脫的根本要領、根本方法,它所存在的那種殊勝義,不論從哪個角度進來,皆可感受到。
在這麼多境界和領域裡面,我們應如何不迷惑?法門這麼多,要從何處下手呢?你就把宏觀的這個絕對性化成部分的相對性,一個一個去過濾,作為你的下手處,這個下手處成長以後,各方面都能具足、圓滿。不要以為微細處不能成就,只要你「善用其心」,從很小的地方,或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下手,成為你的解脫門。
十四 執金剛神眾——實質感受生命,展現神變力!
復次,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得見如來示現無邊色相身解脫門;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輪現種種光明雲解脫門;須彌華光執金剛神,得化現無量身大神變解脫門;清淨雲音執金剛神,得無邊隨類音解脫門;妙臂天王執金剛神,得現為一切世間主開悟眾生解脫門;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得普開示一切佛法差別門鹹盡無遺解脫門;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得以可愛樂莊嚴具攝一切樹神解脫門;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得如來廣大福莊嚴聚皆具足明了解脫門;密焰吉祥目執金剛神,得普觀察險惡眾生心為現威嚴身解脫門;蓮華摩尼髻執金剛神,得普雨一切菩薩莊嚴具摩尼髻解脫門。
「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得見如來示現無邊色相身解脫門。」每一個修行人都有他的護法神,所謂護法神是要護你的法,你有法,他才能護。你有了法以後,而且修的是正法,護法神的色力就很勇健。如同我們人的身體健康與否,來自於攝受物質、五谷雜糧是否充足一樣,你很充足飽滿,自然色力勇健。是故你的法愈旺盛,護法神的威力就愈強,所以修行人不怕魔來干擾,因為護法神會捍衛他並將魔除掉。可是你若是一曝十寒,他的力量就不夠,因此,想要護法神護衛你的法絕無問題的話,自己的法要好好地修,這不是求來的,也非交易來的,完全在於自己用功,護法神自然會產生,你要是不修法,他就不起作用。他是護法,不是護人,我們要有此基本認識。他為什麼要護你的法?因為你的法是他生命的泉源,所以不會修行的人向外求護法,會修行的人不必如此,自己好好修就有了。
「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輪現種種光明雲解脫門。」「日輪」是太陽光,「速疾幢」表示很快的意思。「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輪現種種光明雲」,「佛身」為覺悟的本體,「一一毛」指一點點的地方,在覺悟當中任何一點點的境界都能如日光普照般現種種光明雲。
覺悟的本身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本身能產生周邊的作用。我們從一個全體來看,當這個全體拆開以後,你從一點點當中能否看到全體的本質?如同一個玉環是整體的,可是即使打碎了,它還是玉,故由碎玉可否體會到整體玉的本質?又如一臉盆的水是水,它的本質與大海的水本質相同,所以從臉盆的水和碎玉來說,它叫「一一毛如日輪」,照樣可以發揮種種光明雲。
覺悟的智慧如薩婆若海,但是我們眾生拿出來的部分只有一點點。佛到娑婆世界來教化我們,他所開示出來的這些法義其實很少,因為人的福報只有這麼多。佛也會開示豬八戒,只要有一點點可以讓牠覺悟,那個一點點就夠了。佛開示給天人聽的法比我們多,因為他們承受力大。故極樂世界的人要讀三藏十二部經,由於他們的根器比較利。
由這裡來了解,在所有的世界裡,佛所展現出來的都是一一毛而已,佛整體的智慧海相當廣,我們若要勉強了解佛的智海,就要由《華嚴經》中慢慢體會。
「須彌華光執金剛神,得化現無量身大神變解脫門。」「須彌」是妙高,「華光」是花本身的生命力,「光」是智能。「須彌華光」是指妙高的花所展現出來生命力的智慧,能夠「化現無量身大神變」。
這是講他的作用變化,皆由行者本身心境所產生的大神變。對生命的實質性感受,叫作「神」。什麼是「真神」?真神就是真正生命力的感受,我們有沒有感受到?何謂「神力」?乃是你對生命感受以後所展現出來的那股力量。「神變」是你對生命體驗以後產生的變化,它會使你一些無法變通的能夠窮通達變。那麼「大神變」是它完全的透徹通達。是故「神變」二字,指我們生命力的展現和體驗。
各位對於生命力有所感受的話,將它拿來回向,這是屬於他受用的部分。自己修行是自受用,真正自受用在於自己體會到生命力,這是別人無法分享的。
一個人活了大半輩子,生命是什麼都無法定義,以致一直活在一個虛幻的境界裡。生命不只是看到表面,要掌握生命的本質,這個叫作「諸法實相」。我們要證入,是指這一個,何謂「當下」?亦是指這一個。
假如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自己要起大慚愧心,一定要好好忏悔。倘若無法直接感受生命,用對比的方法可能比較清楚。舉例而言,有些人福報很大,但是他的生命質量很低;有的人生命質量很高哦,可是福報不夠。為何有的人孤傲、不俗,就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生命質量定在某一個地方;有的人沒有這樣定位,故可以同流合污。我們對照一下,慢慢體會。
須彌華光執金剛神,能「化現無量身大神變」,當我們體驗到生命本質的那個時刻,這個執金剛神就出現了。
「清淨雲音執金剛神,得無量隨類音解脫門。」「無邊隨類音」是相對「清淨雲音」而說的,無邊的意思是不限定哪一類,所以才能隨類音,然後針對眾生的形色來說法。
屬於社會單位的公司或學校會有所分類,但道場不能分類,任何眾生要進來,它一概包容,假如道場特別排除某一種人的話,道場會有罪過,所以道場裡就是訓練修行人的心量,任何人進來求法,你得教他,不捨一個眾生,方能顯出道場的殊勝性很生命力,這就是「無邊隨類音」。
「妙臂天王執金剛神,得現為一切世間主開悟眾生解脫門。」「妙臂」指勇健有力,「天主」即天王,故指一個很有力的天王。「得現為一切世間主開悟眾生解脫門」,佛法中講的世間主比較廣,如主水神、主山神等。以人類來說,所有的「長」皆是,如省長、部長、市長、縣長,我們家長也是世間主,另外公司行號的負責人亦是。身為一個長不是讓人服務的,而是要來服務大家。他示現出各種世間的主角,扮演這些角色是要開悟眾生。這個「主」字在這裡可譯為「主角」。
我們常常被教育,也往往是在教育別人,只是自己沒留意。例如生病或種種挫折,包括在求學時,解不開題目,一直努力要把它解開來,以其精神、毅力和魄力及那個方法,用來克服各種困難,它本身就是一種示現。在這當中你可能接受了很多痛苦、煎熬、磨練,可是他人看到你精進、不畏縮的一面,對外面的人而言就是一種示現。在此示現之際,你就是世間主宰開悟眾生了。
「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得普開示一切佛法差別鹹盡無遺解脫門。」一般人認為佛法只有一法,其實佛法是無量無邊的法,只要能使眾生覺悟的都是佛法,所以佛法沒有一定的標准,你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宗教儀式。
佛法為何有差別門呢?乃因眾生根器不同之故。問同一件事,告訴這個人應該這樣做,卻告訴另一個人絕對不能這樣做。所以有的人一定要持八關齋戒,過午不食,因為他的身體很健康,可是貪吃,那就要他戒貪;有的人就不可以過午不食,因為此人胃下垂,不能要他過午不食。
所以在引導眾生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標准,有的人一定要來聽經,有的人聽錄音帶即可,有的人你回去講給他聽就好了,也有人是你聽了一個鐘頭跟他講兩句就夠了,然後教他做,他就會照著做,這是「開示一切佛法差別門鹹盡無遺」。
「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得以可愛樂莊嚴具攝一切樹神解脫門。」「可愛樂莊嚴具」是一種法器。在道場裡的布置即是莊嚴具,以這樣的莊嚴具來攝一切樹神。「樹」有建功、樹立之義,「神」就是生命力的感受、生命本質的一種認知。「樹神」的意思是建立起你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感受方法。
「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得如來廣大福莊嚴聚皆具足明了解脫門。」「師子王」就是人中師子,「光明」指智慧照耀。「得如來廣大福莊嚴聚皆具足明了」,「如來」是自性,「廣大福莊嚴聚」可刪減為「大福聚」,即自性當中的福報能夠完全聚集在一起,都具足明了之義。
我們可能感受不到自己福報的來臨,但是你有沒有感覺到福報來得剛剛好,不多也不少,不過你要懂得享受才有用,否則它來的時機不對,就浪費了你那個福報,因為你要用的剛好只有一個部分而已,其它的福報你用不上。若用不上要會轉移,有些是無法轉移,但是財富和時間可以轉移。譬如晚上要來聽經,但沒有時間,那能否將白天的時間轉移一下來進修,這就是福報的具足,但看你如何讓它展現出來。
「密焰吉祥目執金剛神,得普觀察險惡眾生心為現威嚴身解脫門。」善觀察可以饒益眾生,稱作「密焰吉祥目」。「得普觀察險惡眾生心為現威嚴身」,眾生心有的很壞、很狡詐,你要看得清清楚楚,始能知道以何方法來降伏他。要對理、對機,現威嚴身或憤怒金剛相,有時要威怒,但有時要冷漠,冷漠也是一種威嚴身,這是對治險惡眾生的方法。
「蓮華摩尼髻執金剛神,得普雨一切菩薩莊嚴具摩尼髻解脫門。」我們所謂的「莊嚴具」是指物品的供養,菩薩的「莊嚴具」是指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除掉凡夫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所生之六識。是故你在捨識用根之際,即具足「菩薩莊嚴具」。
「摩尼」是如意,「髻」是高顯,能讓自在如意顯現出來,便為「摩尼髻」。「雨一切菩薩莊嚴具」,其義便是「示現,捨識用根,使眾生皆得自在」的一個解脫門。
各位在修行中,應顯現出你的本願,來進行這樣的菩提道修行過程。真正的人生,由踏入菩提道,走入所謂健康、健全的人生旅途開始,此時方能發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方能展現出芬芳、亮麗的人生。
爾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執金剛神眾,而說頌言:
汝應觀法王 法王法如是
色相無有邊 普現於世間
「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意指你應該看看法王,法王的法就是這樣,「色相無有邊,普現於世間」。我們看此經文,若是與它不相應,不知它在講什麼,是故「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無有邊,普現於世間」,此乃標准的性宗經典,《華嚴》在此是種肯定。然在空宗的經典是否定的,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因此,性宗講的「有」,能充分運用,可到處存在,所以佛對眾生的那種大愛是無所不在的,他不但對有情眾生有愛,對無情眾生也愛。世間所謂的愛,父子之愛就限制於父子,兄弟之愛限制於兄弟,夫妻之愛限制於夫妻,他無法普遍,故會執著,因而感受不到佛的愛。佛的大愛就像陽光普照,大家皆可獲得利益,他視一切眾生皆平等,此乃法王法殊勝的地方。
佛身一一毛 光網不思議
譬如凈日輪 普照十方國
佛身是總體的,一一毛是個別、部分的,從總體、部分上來看「光網不思議」。總體、部分之間盡管不同,但是它們產生的效果作用皆相同。我們凡夫在總體和部分之間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在自我訓練時,要走出部分,趨向於總體,不但要有宏觀的基礎,更需有微觀的訓練;有了微觀的訓練,不要忘了宏觀的心量。因為我們過度於微觀時,會忽略了總體性,過度於總體性時,又忘記了確實執行的細節部分。「光網不思議」是指不論從微觀、宏觀皆可發揮不可思議的效果。
「譬如凈日輪」,好像太陽般普照十方國。我們現在從地球看太陽,太陽是普照十方國,可是站在宇宙的立場看太陽,太陽只是一毛孔的微觀而已。地球因為受到太陽的照耀,我們就覺得太陽是宏觀了,但是兩者皆可發揮不可思議的效果。
如來神通力 法界悉周遍
一切眾生前 示現無盡身
以自性清淨來體驗生命存在的這個部分、這個力量,叫作「如來神通力」。用腦筋去體驗生命力會有障礙,因為腦筋如同哲學家,只會講生命的理論,無法呈現出生命來,所以一個人過於使用識性,反而把生命力給壓抑下來,他會疲倦,容易蒼老。
但是一個修行者,會去注意捕捉,是故修行者的根性強,根性指他的「慧根」、「善根」。慧根、善根不夠的人乃是識性強,修行可以將它改變過來,但是不會修行的人,剛好加強他的識性。加強識性其實也是一種修法,若識性發展達到腦筋意識的百分之二十的話,這種人幾乎沒有慧根,所知障很重,要修行有很大的障礙,但是把它由二十增加到百分之百,使之發展到飽和狀態也是一個方法,不過這種人的腦筋比計算機更厲害。在中國只有一位法師是識性極端發達的人,對佛教界的是非看得很清楚,不對的人他都罵,其它法師都說他不夠厚道,然而他卻是有成就的人。在印度也有一人充分發展識性到成佛的階段。但是這種法無法傳承,因為識性發展到極端時,頭會比一般痛上百倍,即是識性發展到百分之一百的狀況。
與其如此,不如把百分之二十的識性降到百分之五,因為世間法尚需使用百分之五的識性,假如完全沒有識性,肚子餓了也不曉得要不要吃飯。所以在根性上面起作用以後,依然要有識性去捕捉。肚子餓本身是根性的作用,可是你要吃飯,就是識性的作用。
故言捨識用根,乃將不當的識性給除掉,並非全部都除掉。識性是指「認知」與「分別」,根指「知」,捨識用根是除掉認知的「認」給除掉,剩下「知」就好。般若是智慧,要轉識成智,則把識性當中的分別除去,留下認知的部分,因為智慧有認知的能力,故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轉識成智,捨識用根,無非告訴我們在識性裡要保留認知的部分,只是把分別去除而已。
故用根性,神通力很容易展現,其生命力「法界悉周遍」。何謂法界?眾生心性之本體,生命用根性或智慧展現出來,即是讓我們的心性展現出來,其心性所展現的本身即是法界,那麼是否整個法界都充滿了?
識性似乎也可充滿整個法界,但是它有兩個地方達不到,第一是「當下」。第六意識無法進入當下,倘若可以進入當下,靠識性就可成佛了,但是我們的識性只用到百分之二十,尚有百分之八十不用。第二是識性無法攀緣「真如」。識性盡管神通廣大,能夠攀緣宇宙任何森羅萬象,可是當下無法攀緣真如。
真如不能攀緣,菩提不能成就。當下不能攀緣,不能進入當下,因此道力亦不能成就。唯有進入當下,方可入菩提道,即是進入「諸法實相」,故雲「一切眾生前,示現無盡身」,在一切眾生前皆能示現,但是眾生不相應就見不到。所以只要你有法,就能進入狀況,法本身對於任何一個修行人都是絕對需要的,沒有法不能成就,無論如何一定要有一個法,然後如何用心去修是最重要的。
如來說法音 十方莫不聞
隨諸眾生類 悉令心滿足
自性的法音顯現,到處都能聽到,隨著眾生根器,令聽者皆心滿意足。如來說法音,十方確實都能聽到,可是你若是不相應就聽不到。我們要相應,一定得有個方法,那就是「投入」。對於一門功課、一個法門,絕對完全地投入,好好去修。完全投入之後,縱使失敗也頂多是百分之五十而已,還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可以不輪回啊!但是假如你都不修的話,是否百分之百要輪回呢?
眾見牟尼尊 處世宮殿中
普為諸群生 闡揚於大法
「牟尼」是印度語,即「釋迦牟尼佛」,翻成中國話是釋迦族的聖人,故牟尼是「聖人」之義。「牟尼」的另一意義是「能仁」,表慈悲。由於這個世間嚴重缺少慈悲心,雖然人類智慧最高,但在所有族群當中,只有人類會發明武器,自相殘殺,所以佛示現在世間的宮殿。在整個世間,宮殿是最尊貴、最殊勝的地方,他示現在這個地方來為眾生開示正法。
因為在識性的領域裡追求的是相對法,而佛為我們開示的是絕對法,這個絕對是人生最高意義,讓眾生達到那個目標,在達到那個標准的前提之下,它對眾生不會有任何的傷害,這個才是絕對的。
法海漩澓處 一切差別義
種種方便門 演說無窮盡
「法海」指開示的法義很廣,「漩」指漩渦的地方,表示我們一再在那個地方熏修、力行之意。
無邊大方便 普應十方國
遇佛凈光明 悉見如來身
「無邊大方便」,指完全沒有標准,用種種方便去轉*輪。「普應十方國」,指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族群中,他都能示現,使眾生進入佛陀教化的領域。
「十方國」,相當於現代各種不同的社團。我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跟他們轉*輪,令所有不同族群「遇佛凈光明」,即接受到佛陀清淨的智慧。「悉見如來身」,使這些人都能見到,證得自性的法身。
供養於諸佛 億剎微塵數
功德如虛空 一切所瞻仰
供養億剎微塵數的諸佛,功德如虛空那般大,一切眾生共同瞻仰你這個修法,都非常歡喜。所以供養是個很好的修法,我們隨分隨力,但是你的信心一定要堅固。
神通力平等 一切剎皆現
安坐妙道場 普現眾生前
「神通力」是對生命存在或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他所體驗到的是一律平等,此時,反觀整個世界是最平等的,在一切剎皆示現出來。
「安坐妙道場」,「妙道場」是指無所不在,譬如你在路上碰到一個人,跟他轉個*輪,就叫作道場。或在一個特別的地方,布置得很莊嚴、很神聖,你在此轉*輪,也稱為妙道場。所以妙道場不確定,它無所不在,故能「普現眾生前」。假如你一確定的話,就不是妙道場了。
焰雲普照明 種種光圓滿
法界無不及 示佛所行處
火焰像雲一般普照整個世間,各種光明智慧都很圓滿。「法界無不及」,其義乃展現出生命體驗的能力,窮盡整個法界。「示佛所行處」,覺悟是到處都存在,從事相上來說,也可以解為佛所行的地方。
這是十個執金剛神的偈頌部分。
各位現在所修所做的不僅是權利,也是應該盡的一點義務,都是作為將來的模范,不但自己獲得利益,後來的大心菩薩也能在此菩提道上走得更順暢、更平坦。
(講記圓滿)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經文
【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唐於阗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復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間暗解脫門;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大光遍照主火神,得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眾妙宮殿主火神,得觀如來神通力示現無邊際解脫門;無盡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耀無邊虛空界解脫門;種種焰眼主火神,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得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癡執著見解脫門;雷音電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
爾時,普光焰藏主火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火神眾而說頌言:
“汝觀如來精進力,廣大億劫不思議,
為利眾生現世間,所有暗障皆令滅。
眾生愚癡起諸見,煩惱如流及火然,
導師方便悉滅除,普集光幢於此悟。
福德如空無有盡,求其邊際不可得,
此佛大悲無動力,光照悟入心生喜。
我觀如來之所行,經於劫海無邊際,
如是示現神通力,眾妙宮神所了知。
億劫修成不可思,求其邊際莫能知,
演法實相令歡喜,無盡光神所觀見。
十方所有廣大眾,一切現前瞻仰佛,
寂靜光明照世間,此妙焰神所能了。
牟尼出現諸世間,坐於一切宮殿中,
普雨無邊廣大法,此十方神之境界。
諸佛智慧最甚深,於法自在現世間,
能悉闡明真實理,威光悟此心欣慶。
諸見愚癡為暗蓋,眾生迷惑常流轉,
佛為開闡妙法門,此照方神能悟入。
願門廣大不思議,力度修治已清淨,
如昔願心皆出現,此震音神之所了。”
復次,普興雲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慈解脫門;海潮雲音主水神,得無邊法莊嚴解脫門;妙色輪髻主水神,得觀所應化方便普攝解脫門;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諸佛甚深境界解脫門;離垢香積主水神,得普現清淨大光明解脫門;福橋光音主水神,得清淨法界無相無性解脫門;知足自在主水神,得無盡大悲海解脫門;淨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薩眾會道場中為大歡喜藏解脫門;普現威光主水神,得以無礙廣大福德力普出現解脫門;吼聲遍海主水神,得觀察一切眾生發起如虛空調伏方便解脫門。
爾時,普興雲幢主水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水神眾而說頌言:
“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
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世尊往昔修行時,普詣一切如來所,
種種修治無懈倦,如是方便雲音入。
佛於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動無來去,
應化眾生悉令見,此是髻輪之所知。
如來境界無邊量,一切眾生不能了,
妙音演說遍十方,此善旋神所行處。
世尊光明無有盡,充遍法界不思議,
說法教化度眾生,此淨香神所觀見。
如來清淨等虛空,無相無形遍十方,
而令眾會靡不見,此福光神善觀察。
佛昔修習大悲門,其心廣遍等眾生,
是故如雲現於世,此解脫門知足了。
十方所有諸國土,悉見如來坐於座,
朗然開悟大菩提,如是喜音之所入。
如來所行無掛礙,遍往十方一切剎,
處處示現大神通,普現威光已能悟。
修習無邊方便行,等眾生界悉充滿,
神通妙用靡暫停,吼聲遍海斯能入。”
復次,出現寶光主海神,得以等心施一切眾生福德海眾寶莊嚴身解脫門;不可壞金剛幢主海神,得巧方便守護一切眾生善根解脫門;不雜塵垢主海神,得能竭一切眾生煩惱海解脫門;恆住波浪主海神,得令一切眾生離惡道解脫門;吉祥寶月主海神,得普滅大癡暗解脫門;妙華龍髻主海神,得滅一切諸趣苦與安樂解脫門;普持光味主海神,得淨治一切眾生諸見愚癡性解脫門;寶焰華光主海神,得出生一切寶種性菩提心解脫門;金剛妙髻主海神,得不動心功德海解脫門;海潮雷音主海神,得普入法界三昧門解脫門。
爾時,出現寶光主海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海神眾而說頌言:
“不可思議大劫海,供養一切諸如來,
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嚴最無比。
一切世間皆出現,眾生根欲靡不知,
普為弘宣大法海,此是堅幢所欣悟。一切世間眾導師,法雲大雨不可測,消竭無窮諸苦海,此離垢塵入法門。一切眾生煩惱覆,流轉諸趣受眾苦,
為其開示如來境,普水宮神入此門。
佛於難思劫海中,修行諸行無有盡,
永截眾生癡惑網,寶月於此能明入。
佛見眾生常恐怖,流轉生死大海中,
示彼如來無上道,龍髻悟解生欣悅。
諸佛境界不思議,法界虛空平等相,
能淨眾生癡惑網,如是持味能宣說。
佛眼清淨不思議,一切境界悉該覽,
普示眾生諸妙道,此是華光心所悟。
魔軍廣大無央數,一剎那中悉摧滅,
心無傾動難測量,金剛妙髻之方便。
普於十方演妙音,其音法界靡不周,
此是如來三昧境,海潮音神所行處。”
復次,普發迅流主河神,得普雨無邊法雨解脫門;普潔泉澗主河神,得普現一切眾生前令永離煩惱解脫門;離塵淨眼主河神,得以大悲方便普滌一切眾生諸惑塵垢解脫門;十方遍吼主河神,得恆出饒益眾生音解脫門;普救護眾生主河神,得於一切含識中恆起無惱害慈解脫門;無熱淨光主河神,得普示一切清涼善根解脫門;普生歡喜主河神,得修行具足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悭著解脫門;廣德勝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歡喜福田解脫門;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雜染者清淨嗔毒者歡喜解脫門;海德光明主河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入解脫海恆受具足樂解脫門。
爾時,普發迅流主河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河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往昔為眾生,修治法海無邊行,
譬如霈澤清炎暑,普滅眾生煩惱熱。
佛昔難宣無量劫,以願光明淨世間,
諸根熟者令悟道,此普潔神心所悟。
大悲方便等眾生,悉現其前常化誘,
普使淨治煩惱垢,淨眼見此深歡悅。
佛演妙音普使聞,眾生愛樂心歡喜,
悉使滌除無量苦,此遍吼神之解脫。
佛昔修習菩提行,為利眾生無量劫,
是故光明遍世間,護神憶念生歡喜。
佛昔修行為眾生,種種方便令成熟,
普淨福海除眾苦,無熱見此心欣慶。
施門廣大無窮盡,一切眾生鹹利益,
能令見者無悭著,此普喜神之所悟。
佛昔修行實方便,成就無邊功德海,
能令見者靡不欣,此勝幢神心悟悅。
眾生有垢鹹淨治,一切怨害等生慈,
故得光照滿虛空,普世河神見歡喜。
佛是福田功德海,能令一切離諸惡,
乃至成就大菩提,此海光神之解脫。”
復次,柔軟勝味主稼神,得與一切眾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脫門;時華淨光主稼神,得能令一切眾生受廣大喜樂解脫門;色力勇健主稼神,得以一切圓滿法門淨諸境界解脫門;增益精氣主稼神,得見佛大悲無量神通變化力解脫門;普生根果主稼神,得普現佛福田令下種無失壞解脫門;妙嚴環髻主稼神,得普發眾生淨信華解脫門;潤澤淨華主稼神,得大慈愍濟諸眾生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成就妙香主稼神,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見者愛樂主稼神,得能令法界一切眾生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離垢光明主稼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令眾會歡喜滿足解脫門。
爾時,柔軟勝味主稼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稼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無上功德海,普現明燈照世間,
一切眾生鹹救護,悉與安樂無遺者。
世尊功德無有邊,眾生聞者不唐捐,
悉使離苦常歡喜,此是時華之所入。
善逝諸力皆圓滿,功德莊嚴現世間,
一切眾生悉調伏,此法勇力能明證。
佛昔修治大悲海,其心念念等世間,
是故神通無有邊,增益精氣能觀見。
佛遍世間常現前,一切方便無空過,
悉淨眾生諸惑惱,此普生神之解脫。
佛是世間大智海,放淨光明無不遍,
廣大信解悉從生,如是嚴髻能明入。
如來觀世起慈心,為利眾生而出現,
示彼恬怡最勝道,此淨華神之解脫。
善逝所修清淨行,菩提樹下具宣說,
如是教化滿十方,此妙香神能聽受。
佛於一切諸世間,悉使離憂生大喜,
所有根欲皆治淨,可愛樂神斯悟入。
如來出現於世間,普觀眾生心所樂,
種種方便而成熟,此淨光神解脫門。”
復次,吉祥主藥神,得普觀一切眾生心而勤攝取解脫門;栴檀林主藥神,得以光明攝眾生俾見者無空過解脫門;離塵光明主藥神,得能以淨方便滅一切眾生煩惱解脫門;名稱普聞主藥神,得能以大名稱增長無邊善根海解脫門;毛孔現光主藥神,得大悲幢速赴一切病境界解脫門;破暗清淨主藥神,得療治一切盲冥眾生令智眼清淨解脫門;普發吼聲主藥神,得能演佛音說諸法差別義解脫門;蔽日光幢主藥神,得能作一切眾生善知識令見者鹹生善根解脫門;明見十方主藥神,得清淨大悲藏能以方便令生信解解脫門;普發威光主藥神,得方便令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
爾時,吉祥主藥神,承佛威力,遍觀一切主藥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
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
大雄善巧難測量,凡有所作無空過,
必使眾生諸苦滅,栴檀林神能悟此。
汝觀諸佛法如是,往悉勤修無量劫,
而於諸有無所著,此離塵光所入門。
佛百千劫難可遇,若有得見及聞名,
必令獲益無空過,此普稱神之所了。
如來一一毛孔中,悉放光明滅眾患,
世間煩惱皆令盡,此現光神所入門。
一切眾生癡所盲,惑業眾苦無量別,
佛悉蠲除開智照,如是破暗能觀見。
如來一音無限量,能開一切法門海,
眾生聽者悉了知,此是大音之解脫。
汝觀佛智難思議,普現諸趣救群生,
能令見者皆從化,此蔽日幢深悟了。
如來大悲方便海,為利世間而出現,
廣開正道示眾生,此見方神能了達。
如來普放大光明,一切十方無不照,
令隨念佛生功德,此發威光解脫門。”
復次,布華如雲主林神,得廣大無邊智海藏解脫門;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廣大修治普清淨解脫門;生芽發耀主林神,得增長種種淨信芽解脫門;吉祥淨葉主林神,得一切清淨功德莊嚴聚解脫門;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門清淨慧恆周覽法界解脫門;妙莊嚴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眾生行海而興布法雲解脫門;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淨音解脫門;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現昔所修治廣大行境界解脫門;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解脫門;華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解脫門。
爾時,布華如雲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林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習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滿,
一切諸力皆具足,放大光明出世間。
悲門無量等眾生,如來往昔普淨治,
是故於世能為益,此擢干神之所了。
若有眾生一見佛,必使入於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來道,此妙芽神之解脫。
一毛所集諸功德,劫海宣揚不可盡,
諸佛方便難思議,淨葉能明此深義。
我念如來於往昔,供養剎塵無量佛,
一一佛所智漸明,此焰藏神之所了。
一切眾生諸行海,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廣大無礙智,妙莊嚴神能悟入。
恆演如來寂妙音,普生無等大歡喜,
隨其解欲皆令悟,此是雷音所行法。
如來示現大神通,十方國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見,此普香光所入門。
眾生譣诐不修德,迷惑沈流生死中,
為彼闡明眾智道,此妙光神之所見。
佛為業障諸眾生,經於億劫時乃現,
其余念念常令見,此味光神所觀察。”
復次,寶峰開華主山神,得入大寂定光明解脫門;華林妙髻主山神,得修集慈善根成熟不可思議數眾生解脫門;高幢普照主山神,得觀察一切眾生心所樂嚴淨諸根解脫門;離塵寶髻主山神,得無邊劫海勤精進無厭怠解脫門;光照十方主山神,得以無邊功德光普覺悟解脫門;大力光明主山神,得能自成熟復令眾生捨離愚迷行解脫門;威光普勝主山神,得拔一切苦使無有余解脫門;微密光輪主山神,得演教法光明顯示一切如來功德解脫門;普眼現見主山神,得令一切眾生乃至於夢中增長善根解脫門;金剛堅固眼主山神,得出現無邊大義海解脫門。
爾時,開華匝地主山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山神眾而說頌言:
“往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
法門廣辟如塵數,悉使眾生深悟喜。
眾相嚴身遍世間,毛孔光明悉清淨,
大慈方便示一切,華林妙髻悟此門。
佛身普現無有邊,十方世界皆充滿,
諸根嚴淨見者喜,此法高幢能悟入。
歷劫勤修無懈倦,不染世法如虛空,
種種方便化群生,悟此法門名寶髻。
眾生盲暗入險道,佛哀愍彼舒光照,
普使世間從睡覺,威光悟此心生喜。
昔在諸有廣修行,供養剎塵無數佛,
令眾生見發大願,此地大力能明入。
見諸眾生流轉苦,一切業障恆纏覆,
以智慧光悉滅除,此普勝神之解脫。
一一毛孔出妙音,隨眾生心贊諸佛,
悉遍十方無量劫,此是光輪所入門。
佛遍十方普現前,種種方便說妙法,
廣益眾生諸行海,此現見神之所悟。
法門如海無邊量,一音為說悉令解,
一切劫中演不窮,入此方便金剛目。”
復次,普德淨華主地神,得以慈悲心念念普觀一切眾生解脫門;堅福莊嚴主地神,得普現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妙華嚴樹主地神,得普入諸法出生一切佛剎莊嚴解脫門;普散眾寶主地神,得修習種種諸三昧令眾生除障垢解脫門;淨目觀時主地神,得令一切眾生常游戲快樂解脫門;金色妙眼主地神,得示現一切清淨身調伏眾生解脫門;香毛發光主地神,得了知一切佛功德海大威力解脫門;寂音悅意主地神,得普攝持一切眾生言音海解脫門;妙華旋髻主地神,得充滿佛剎離垢性解脫門;金剛普持主地神,得一切佛*輪所攝持普出現解脫門。
爾時,普德淨華主地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地神眾而說頌言:
“如來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門不可說,
如是修行無有已,故得堅牢不壞身。
三世眾生及菩薩,所有一切眾福聚,
悉現如來毛孔中,福嚴見已生歡喜。
廣大寂靜三摩地,不生不滅無來去,
嚴淨國土示眾生,此樹華神之解脫。
佛於往昔修諸行,為令眾生消重障,
普散眾寶主地神,見此解脫生歡喜。
如來境界無邊際,念念普現於世間,
淨目觀時主地神,見佛所行心慶悅。
妙音無限不思議,普為眾生滅煩惱,
金色眼神能了悟,見佛無邊勝功德。
一切色形皆化現,十方法界悉充滿,
香毛發光常見佛,如是普化諸眾生。
妙音普遍於十方,無量劫中為眾說,
悅意地神心了達,從佛得聞深敬喜。
佛毛孔出香焰雲,隨眾生心遍世間,
一切見者皆成熟,此是華旋所觀處。
堅固難壞如金剛,不可傾動逾須彌,
佛身如是處世間,普持得見生歡喜。”
復次,寶峰光耀主城神,得方便利益眾生解脫門;妙嚴宮殿主城神,得知眾生根教化成熟解脫門;清淨喜寶主城神,得常歡喜令一切眾生受諸福德解脫門;離憂清淨主城神,得救諸怖畏大悲藏解脫門;華燈焰眼主城神,得普明了大智慧解脫門;焰幢明現主城神,得普方便示現解脫門;盛福威光主城神,得普觀察一切眾生令修廣大福德海解脫門;淨光明身主城神,得開悟一切愚暗眾生解脫門;香幢莊嚴主城神,得觀如來自在力普遍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寶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眾生障礙山解脫門。
爾時,寶峰光耀主城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城神眾而說頌言:
“導師如是不思議,光明遍照於十方,
眾生現前悉見佛,教化成熟無央數。
諸眾生根各差別,佛悉了知無有余,
妙嚴宮殿主城神,入此法門心慶悅。
如來無量劫修行,護持往昔諸佛法,
意常承奉生歡喜,妙寶城神悟此門。
如來昔已能除遣,一切眾生諸恐怖,
而恆於彼起慈悲,此離憂神心悟喜。
佛智廣大無有邊,譬如虛空不可量,
華目城神斯悟悅,能學如來之妙慧。
如來色相等眾生,隨其樂欲皆令見,
焰幢明現心能悟,習此方便生歡喜。
如來往修眾福海,清淨廣大無邊際,
福德幢光於此門,觀察了悟心欣慶。
眾生愚迷諸有中,如世生盲卒無睹,
佛為利益興於世,清淨光神入此門。
如來自在無有邊,如雲普遍於世間,
乃至現夢令調伏,此是香幢所觀見。
眾生癡暗如盲瞽,種種障蓋所纏覆,
佛光照徹普令開,如是寶峰之所入。”
復次,淨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清淨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華纓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贊諸佛功德解脫門;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
諸佛出興鹹供養,故獲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
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
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昔行捨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如海,
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無邊色相寶焰雲,現菩提場遍世間,
焰形清淨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
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
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贊佛,
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
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十方邊際不可得,佛坐道場智亦然,
蓮華步光淨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道場一切出妙音,贊佛難思清淨力,
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復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栴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耀解脫門;積集妙華足行神,得開悟一切眾生令生善根海解脫門。
爾時,寶印手足行神,承佛神力,遍觀一切足行神眾而說頌言:
“佛昔修行無量劫,供養一切諸如來,
心恆慶悅不疲厭,喜門深大猶如海。
念念神通不可量,化現蓮華種種香,
佛坐其上普游往,紅色光神皆睹見。
諸佛如來法如是,廣大眾會遍十方,
普現神通不可議,最勝華神悉明矚。
十方國土一切處,於中舉足若下足,
悉能成就諸群生,此善見神心悟喜。
如眾生數普現身,此一一身充法界,
悉放淨光雨眾寶,如是解脫星幢入。
如來境界無邊際,普雨法雨皆充滿,
眾會睹佛生歡喜,此妙音聲之所見。
佛音聲量等虛空,一切音聲悉在中,
調伏眾生靡不遍,如是栴檀能聽受。
一切毛孔出化音,闡揚三世諸佛名,
聞此音者皆歡喜,蓮華光神如是見。
佛身變現不思議,步步色相猶如海,
隨眾生心悉令見,此妙光明之所得。
十方普現大神通,一切眾生悉開悟,
眾妙華神於此法,見已心生大歡喜。”
復次,淨喜境界身眾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光照十方身眾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海音調伏身眾神,得大音普覺一切眾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淨華嚴髻身眾神,得身如虛空周遍住解脫門;無量威儀身眾神,得示一切眾生諸佛境界解脫門;最勝光嚴身眾神,得令一切饑乏眾生色力滿足解脫門;淨光香雲身眾神,得除一切眾生煩惱垢解脫門;守護攝持身眾神,得轉一切眾生愚癡魔業解脫門;普現攝化身眾神,得普於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不動光明身眾神,得普攝一切眾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
爾時,淨喜境界身眾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身眾神眾而說頌言:
“我憶須彌塵劫前,有佛妙光出興世,
世尊於彼如來所,發心供養一切佛。
如來身放大光明,其光法界靡不充,
眾生遇者心調伏,此照方神之所見。
如來聲震十方國,一切言音悉圓滿,
普覺群生無有余,調伏聞此心歡慶。
佛身清淨恆寂滅,普現眾色無諸相,
如是遍住於世間,此淨華神之所入。
導師如是不思議,隨眾生心悉令見,
或坐或行或時住,無量威儀所悟門。
佛百千劫難逢遇,出興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離貧窮苦,最勝光嚴入斯處。
如來一一齒相間,普放香燈光焰雲,
滅除一切眾生惑,離垢雲神如是見。
眾生染惑為重障,隨逐魔徑常流轉,
如來開示解脫道,守護執持能悟入。
我觀如來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滿,
處王宮殿化眾生,此普現神之境界。
眾生迷妄具眾苦,佛在其中常救攝,
皆令滅惑生喜心,不動光神所觀見。”
復次,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得見如來示現無邊色相身解脫門;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得佛身一一毛如日輪現種種光明雲解脫門;須彌華光執金剛神,得化現無量身大神變解脫門;清淨雲音執金剛神,得無邊隨類音解脫門;妙臂天主執金剛神,得現為一切世間主開悟眾生解脫門;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得普開示一切佛法差別門鹹盡無遺解脫門;大樹雷音執金剛神,得以可愛樂莊嚴具攝一切樹神解脫門;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得如來廣大福莊嚴聚皆具足明了解脫門;密焰吉祥目執金剛神,得普觀察險惡眾生心為現威嚴身解脫門;蓮華摩尼髻執金剛神,得普雨一切菩薩莊嚴具摩尼髻解脫門。
爾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執金剛神眾而說頌言:
“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無有邊,普現於世間。
佛身一一毛,光網不思議,譬如淨日輪,普照十方國。
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一切眾生前,示現無盡身。
如來說法音,十方莫不聞,隨諸眾生類,悉令心滿足。
眾見牟尼尊,處世宮殿中,普為諸群生,闡揚於大法。
法海漩澓處,一切差別義,種種方便門,演說無窮盡。
無邊大方便,普應十方國,遇佛淨光明,悉見如來身。
供養於諸佛,億剎微塵數,功德如虛空,一切所瞻仰。
神通力平等,一切剎皆現,安坐妙道場,普現眾生前。
焰雲普照明,種種光圓滿,法界無不及,示佛所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