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下午好!我們繼續來探討「華嚴科學宇宙觀」。我們昨天談到物理學家們所發現的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這種解釋,其實這些理論確實跟《華嚴經》所講的法界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昨天談到第七個問題「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介紹了什麼是全息照相,全息相片一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無論你把相片切割到多少份,每一份裡面都會含有整個整體的相片,只要我們用激光把相片映現出來,就可以得到一個三維的相片。它不同於我們一般日常用照相機照下來的相片,它是要用激光讓它現形的。
所以物理學家們,主要是David Bohm,就是波姆他們所提出的這種全息理論來解釋我們的宇宙,這個全息理論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整體包含於部分當中。這種理念跟我們一般人的那種思惟觀念可能不一樣,尤其是這些西方科學家們,歷史上都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要了解某一種事物或者是現象必須要用分解的方法,譬如說生物學要了解青蛙是什麼樣子,你要用解剖把青蛙的各個部位來研究才能夠了解整體,這種分解整體為局部來研究的理念已經漸漸沒有辦法诠釋整個大宇宙了。我們來看看波姆等人所提出、建立的這種全息理論是如何诠釋這個宇宙的?波姆他相信原子的粒子是能夠彼此保持聯系,他主要是基於阿斯帕克特教授所發現的這種超距的現象,就是兩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之間都可以幾乎同時傳遞訊號,好像距離已經被超越了,或者說這些信息的傳遞速度已經是超過光速。實際上波姆他解釋說,不是因為它們之間在互相的發射這些訊號,而是它們的這種分離實際上是一種幻象,不是真實的,在一個更深層次的現實當中,這些粒子其實本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它們從這個不可分割的同一個整體當中投影到我們這個三維空間裡的現象。所以為什麼當一個粒子在改變運動方式的時候,相距很遠的另一個粒子可以幾乎同時的改變它的運動方式?這個就好像全息照片,你把一個整體切成兩個部分,就好像兩個粒子,其實兩個粒子它們的運動方式所反應的也是整個整體的現象。
波姆為了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他的這種理論,他就用了一個例子說,假如我們現在想象有這麼一個水族箱,就像一個大金魚缸裡頭有一條魚正在游,這個水族箱旁邊放著兩台攝影機對著這條魚。假設這時候看不到水族箱裡的那條魚,而只能通過攝影機所傳遞的訊號在電視監視器上面來觀察這條魚,因為這兩台攝影機它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拍攝的,所以在兩個電視的屏幕上面,你會看到這兩條魚牠們游動的方式、活動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在你的眼中你看到的好像是兩條不同的魚,實際上這兩個電視機裡顯現的魚是同一條魚。如果你不明白這個真相的話,你會發現當一個電視機裡的那條魚在動的時候,另外一個電視機的那條魚牠也會相應的做出動作,雖然牠們的動作並不完全一樣,因為攝影機是從不同角度來拍攝的,可是你會發現牠們兩條魚會有必然的相互之間的一種聯系,就好像這兩條魚之間有一種信息的傳遞,一條魚傳給另外一條魚,而這種信息變成是超光速的,從一個空間傳到另外一個空間,這個距離好像已經被超越了,這就是所謂的超距作用。那實質上並不是什麼兩個空間,它們真正的真相就是這一條魚,不是說這兩條魚之間有什麼所謂的心電感應,不是的,真正的真相就是牠們兩條魚是同一個整體現出兩個不同的相。
所以明白這個真相以後我們就能夠了解,我們不可以把阿斯帕克特實驗當中的兩個粒子當作是兩個分離的個體,而它們這兩個粒子卻是代表著一個同一的整體,只是這個整體在兩個空間裡的影像。這個整體就具有所謂的全像式的結構,像全息照片這種結構,你把照片分割開來,每一個照片上面它的活動、它的這種影像完全是那個整體的投影。所以基於這種理念,波姆大膽的提出來說,我們整個的宇宙實際上就是一個整體,它在不同的空間當中這些現象,都是這同一個整體的投影。因此整個宇宙實際上是一個全像式的幻象,就像一個很大很大的全息照片。這種理論提出來確實驚動了很多物理學家,因為,如果這些次原子粒子它們表面的分離是一種幻象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分離,而在現實的更深層次當中整個宇宙是互相關聯,整個宇宙一切的事物統統都是相互聯系,都是同一個整體的;換句話說,我們人腦裡頭的其中的一個細胞可能跟太陽上面的一個氫原子會有聯系,又可能我們現在所吸到口裡的那個氧分子,可能跟銀河系以外某一個中微子它又是互相關聯的;換句話說,在這種理論下,整個宇宙它是像一個毫無破綻的巨網互相的關聯,而形成同一個整體。
在這樣的一個全像式的宇宙當中,實際上時間和空間也不是不變的,像我們前兩次講演當中有講到這個問題。物理學家們他也發現時間和空間是可變的,為什麼可變?雖然相對論有诠釋,但是相對論本身所建立的這個理論假設也都被推翻,到底什麼理論能解釋時間和空間不變?全息理論就是一個很完美的解釋。因為在根本不可能互相分離的一個整體的宇宙當中,所謂位置的概念、空間的概念就已經被瓦解了,時間它也是屬於空間,第四度的空間,如果這個宇宙它是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統一的整體,當然時間本身也沒有意義了。所以時空本身已經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並不是真實的,所以在全息理論當中很容易就解釋了。因此在這樣的一個超級的全像式的宇宙幻象裡頭,我們可以想象,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一切生物、一切植物、一切礦物、一切空間,還有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是一個統一的生命共同體。理論上講,只要我們有適當的工具,我們就可以借助這種全像式的攝影技術進入到古老的影像當中,也能夠進入到未來的影像當中,也能夠跨越無限廣闊的空間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這個宇宙包含的所有的這些事物,大至星雲,小至那些微粒子、次原子粒子,包括誇克、電子、中微子等等,它們都是完全互相聯系的。當然這個宇宙當中還會隱藏著什麼,雖然科學家們還並不是完全了解,可是在這樣一個全息理論的架構裡頭,我們就很有信心可以完全了解整個宇宙的真相,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統一體。這個全息理論已經跟佛在《華嚴》裡頭講的諸法實相非常的接近了,非常難得,科學家們有這樣聰明智慧的頭腦。
在《華嚴經》裡講到這種一體性概念講得很多很多,實際上佛和法身大士、大菩薩,他們都是已經能夠證入、契入這些境界的人,他們能夠現前看到整個宇宙的本來面目,所謂整個法界跟自己一體的這樣的一種境界。實際上這種境界是我們本有的境界,也是本來的樣子,經上講的這個宇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心、識是能變能現,這個宇宙在《華嚴經》裡講是法相,法相是所現所變。《華嚴》告訴我們能現能變和所現所變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能現能變的是本體,所現所變的是現象,現象跟本體又是一體。這就是科學家們所描述的這宇宙的統一整體,因此這裡頭萬事萬物都是這統一體上的一個部分。
怎麼樣能夠契入宇宙一體和看到宇宙本體的這種境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見到,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空間維次就統統被突破,放下得愈多,你突破的空間維次就愈大。經上告訴我們,六道輪回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只要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的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十法界這裡頭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放下了執著,但是還有分別;如果把分別也放下了,再進一步,破了一品的妄想(無明煩惱),妄想和無明是一樣的,你把妄念放下,十法界也沒有了,你就是進入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樣的?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無有邊際,跟自己是一體的,實際上裡面沒有大小、沒有遠近。
《華嚴經》上說得很多,小小的微塵,我們現在所說的基本粒子裡面居然也是含融著整個大宇宙,所謂遍法界虛空界能入一微塵,因此這大小不二,佛在這個經上說「芥子納須彌」。這個例子講得很多,這就是所謂的華嚴十玄門(這是《華嚴經》三祖賢首國師法藏大師建立的),裡頭有一門叫「一多相容不同門」,這是講一多不二、一多相容。一粒微塵裡面可以容納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個道理《華嚴經》上講得是很多。但是我們會問,為什麼可以做到一多兼容?那是因為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這些宇宙萬事萬物是虛幻相,正因為它們是虛幻的相,所以它們就能夠互相的融攝而無有障礙。如果它們真有實體,那一粒微塵怎麼可能含融一個宇宙?一個芥子怎麼能夠納須彌?
所以芥子能納須彌,芥子,我們說是個小芝麻粒這麼大,它能含融須彌山。須彌山是銀河系的中心,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竟然能夠互相的含融,而且是完整的含融。不是說把須彌山切割成像芥子那麼小份才含融,不是,它是整個須彌山完完整整納入芥子當中。這個原因就是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所謂《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是像夢一樣。夢境,你看我們晚上作夢,科學家們都認為是我們的腦細胞在活躍,腦神經在運動。我們的腦子有多大?可是它竟然能夠變現出這個夢境當中的山河大地,甚至變現地球、變現太空。假如你要做過夢在太空中遨游,試問一下,你這個夢境裡頭這麼大的空間,居然能夠濃縮在你的腦細胞當中,試問問腦細胞沒有放大,但是它能夠含攝你夢境裡的太空,這不就是芥子納須彌嗎?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因為這是夢境,夢境是虛幻的,正因為它是虛幻的,所以它才有一多兼容。
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前的生活、現前的這種境界不是真的,《金剛經》教我們作夢觀,把它看成是夢,看成是泡影。我們照鏡子常常能夠看到這種現象,你拿這個鏡子,如果是你對著一個大鏡子,拿著小鏡子對照,你會看到這鏡子裡頭有很多很多層次的這個人,我就變現在這些層次當中;那我照外面的境界,譬如說我照旁邊這個講堂裡面,這講堂裡面很多桌椅板凳,講堂很大,可是居然能夠一下子融入到我這個方寸的小鏡子裡頭,這就有點像芥子納須彌。你把這個比例再放大一點,小的鏡子可以映現大世界,這我們就能理解一多兼容了。
華藏世界裡面,《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有這麼一段經文講到,「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余,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這就是講到這種現象。剎種,在《華嚴經》裡講的是大世界,就是很大很大的星系,這個大的世界絕對比銀河系要大很多倍,為什麼?因為《華嚴經》上說過,一個娑婆世界裡頭就有十億個銀河系,娑婆世界也是一個世界種裡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一個世界種、一個剎種是很大很大的。它一個世界種可以入一切世界種,就是一能入一切,一切又能夠入一,一切入一亦無余,這就是明顯講到的一多兼容,一多互入,所謂大小不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就好比一個小宇宙,我們的小宇宙所含有的信息量絕對是跟大宇宙含有的信息量是平等的,這大小不二。甚至《華嚴經》講得更究竟的,就是一一微塵,身上的一一毛孔,我們說一個細胞,一個細胞裡面也能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含攝到你的毛孔當中,你的細胞當中。而且全身這麼多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是含攝著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整個宇宙可以含入每一個細胞當中。所以《華嚴經》裡講的這個宇宙觀它是重重無盡的,彼此所謂相即相入,一多相容。
我們問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完全是自性變現的,所謂法爾如是,自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自性裡面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一切差別,這是自性本來具有的德能。所以《華嚴經》講的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星系是什麼?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能現能變,這個自性當覺的時候,我們稱它心;如果當迷的時候,我們就叫它識,所謂佛經裡講的阿賴耶識。這個心和識是一不是二,因此我們也稱它叫性識,只是這個心叫唯心所現,識就是唯識所變。心能現出來的那是本來的面目,那是真正的自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可是當我們有識,識就是自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因此我們所觀測的、我們所感知的這個宇宙,就被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給扭曲了,進入到我們的心裡頭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宇宙的樣子。所以我們所能認識的宇宙完全是什麼?我們自己的識把它扭曲以後的那個宇宙。
我們的師父上人常常用三片透明膠紙來代表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假設黃色的這屬於妄想,藍色的屬於分別,紅色的屬於是執著,這三片東西我們凡夫都有,結果我們有了以後就被它障礙了我們對宇宙的真實的認知。譬如說我們的眼睛是能見的法性,外面的境界是所現這些法相,我們現在要見外面的法相,被這三樣東西妄想、分別、執著給擋住了我們的視力,所以看都基本看不到原來的那個樣子,完全是一片漆黑的樣子,隱隱約約能夠看到外面的一點東西,這種人就是六道凡夫。
現在佛告訴我們要把它放下,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你現在把它放下。先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以後,你對外面的境界就能看得比較清楚一點,這種放下執著的人就叫阿羅漢,他已經沒有了六道輪回。實際上六道輪回是什麼?是我們凡夫在我們的意識心裡面,識當中所能感知的境界,實際外面的境界沒有變成六道輪回,完全是我們被妄想分別執著給扭曲了,把外面境界就變成我們所能感知的六道。現在我們繼續放,阿羅漢放下執著還不夠,還要放下分別,把分別放下之後,看到外面境界又更接近於真實,就比較清楚,剩下這個就是妄想,還是把外面的這些色彩給扭曲了,還不是本來的樣子。所以這種境界是什麼?這個四聖法界裡面,你放下分別成菩薩,四聖法界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還沒有完全放下妄想。妄想,他最後把它整個放下以後就變成什麼?一真法界,我的眼睛所看見的真的是真實的境界。
我們問一問,當我們有這三樣東西的時候,外面的境界有沒有真的改變?沒有。我們的眼睛(這是代表法性)有沒有被改變?也沒有,整個宇宙還是唯心所現,還是自性所現,還是一真法界。只是我們有這三樣東西,於是我們所感知的宇宙就變了樣子,實際上它們沒有變樣子,所以佛告訴我們要放下,不放下就見不到真實的相。真實相是什麼?就是這經上講的,「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體是講的自性,相是講法相,如本,就是講到一切法無一不是自性,離了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它是同體的,它無有差別的。無等無量的這些法界,就是盡法界虛空界都是大圓滿,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都是我們心想所生,只是我們迷了以後沒見到這個真相,見不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
佛勸導我們認識宇宙、探索宇宙不是用科學家們的這種方法,科學家們是用研究、用推理、用計算,統統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迷,在迷當中怎麼可能真正見到本來面目?只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才能覺悟,才能見到真實相。所以傳統聖學都是讓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不僅佛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佛家確實告訴我們自性所現,道理是宇宙就是整體。道家也講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這也是跟全息理論的思想相應的。全息理論就是講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位緊密相聯的一個整體,老子說的天地跟我同根、萬物跟我一體,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也講到類似的,不過沒有講得這麼明顯,為什麼?因為這個理太深,聖人即使是他悟出來了,要把它說出來,那還要看對象,看人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說了也等於白說。所以孔子他這個道理對誰說?我們從《論語》上面看到,他跟顏回說了。《論語》裡面有一段話講「顏淵問仁」,顏回有一天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仁愛的仁。因為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聖賢境界,其實仁就是宇宙同體,沒有對立這才叫仁。所以夫子怎麼回答顏回?說「克己復禮為仁」,這是教導顏回要真正達到宇宙一體的仁愛的境界,要怎麼做?克己復禮,就是佛家講的放下煩惱習氣,復禮就是依聖賢教誨。整個聖賢教誨教導我們的就是放下,佛講得清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為仁之道,行的仁道。
然後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一般人來解釋,這一天我好好的干,我去行仁道,這天下也會跟著我去行仁道,我能克己復禮,大家也都跟著學仁了,這種解釋境界就比較低。我們看看蕅益大師,這是佛門的高僧,淨土宗的第九祖,也是位開悟的大德。他解釋這句話說,整個天下跟自己是一體,我跟天下是一體,所以我以外沒有天下,因此我克己復禮,當然天下就歸仁,同時的,為什麼?同一個整體。這就是全息理論所講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天下也不可分割,我肯認真的修學,克己復禮,天下就太平,世界就和諧。然後孔子下面還有一句話,怕我們不懂,說得更清楚,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真正我們行仁道,只靠自己,為什麼?整個天下就只有一個自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所以只要自己回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整個宇宙就變得太平,那就叫天下歸仁。這個太平的宇宙是什麼?佛法告訴我們這叫一真法界,這叫實報莊嚴土。
再談到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就有重重無盡的宇宙它可以入於一身。在清涼大師批注《華嚴經》的注疏裡面,我們看到他批注的「普賢三昧品第三」,第三品這裡面一句話,這個經文是這樣說到,「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於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這是講到普賢菩薩入了普賢三昧,這個三昧也叫做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這種三昧的狀態是什麼?它就能夠看到宇宙不可分割整體的境界,而且它能夠進入無量無邊的世界裡面去現身。清涼大師引用賢首國師批注的這段經文的解釋,我們把這段文先念一念,「賢首釋雲: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諸剎塵中,復有諸剎,如是重重,不可窮盡。言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一身遍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遍身內剎,四剎入遍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這段解釋也不是很好懂,我們稍微給它解釋一下就理解了,你看《華嚴經》裡所講的境界實際上是一個圓滿的全息理論,這裡講到世界宇宙它是重重無盡的,每一個微塵裡面都含攝著無量無邊的剎土,而諸佛能夠遍入這個無量無邊的剎土。所謂「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就是每一塵裡面都有無量無邊的世界。而這些世界不是平面的,它是立體的,它是多維的,而且是重迭的,所謂重重無盡。重重無盡、不可窮盡的這些世界竟然能夠包容於一身一毛孔當中,這就是所謂的如來藏身,如來藏身講的是體,所以這如來藏身是遍於一切的。
說到這個理確實很不好懂,不要說我們現在有了這些天文知識、宇宙學的知識不好懂,你想想在過去古人沒有這麼多知識技術更不好懂。賢首國師他大概是在宮廷裡面對皇上講經說法,他是唐朝人,可能講到這一段皇帝也不懂,所以賢首國師他想了一個好方法,他就建了一個八角亭,亭子八個角,每一面都裝著鏡子,然後做好了亭子就請皇帝來這裡參觀,說你想要體會一下一身遍入無量無邊剎土,你就進入到這個八角亭裡面。結果他進去一看,鏡子互相反射影現出來這個人體的形相無量無邊,他就突然明白什麼叫一身入一切剎土。像我們演示的,用鏡子,如果用鏡子對著攝影機,這個攝影機的屏幕裡面顯現有我的形相,我拿著鏡子,鏡子裡面又有我,鏡子裡的我又拿著鏡子,鏡子裡又有我,無量無邊的身就顯現出來了。那你想象,如果是八個鏡子同時照,互相對照,那他這個身真的是無量無邊。
這個時候我們問,究竟是一身?還是多身?你只好回答一多不二。你說一身,你明明看到了無量無邊的身;你說無量無邊的身,實際上就是一身,所以真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這裡我們就明了「即此遍剎之身」,我的身體遍一切的剎土,實際上這個身又包容所遍法界剎海。那我身上帶的這個鏡子,假如它也屬於我身體的一部分,它不是也是含融、包容了遍法界的剎海嗎?都在這一身上,所以這叫做藏身,這叫融通。這個融通,清涼大師很難得,他講了四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個講的是「一身遍剎海」,這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剛才看到的那個鏡子對照的形相,一身遍入了無量無邊的空間裡面。那《華嚴經》一開頭就說到這種境界,在第一品「世主妙嚴品」當中有一句經文說到,「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講的就很明顯,這位蓮華光明道場神,他也是法身大士,也就是他已經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他的境界就能達到。他在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身心都沒有動,可是竟然充遍十方所有的佛剎,所有的世界都有他的身。這就好比我們進入一個八角亭,身體不動,可是已經周遍了十方。
賢首國師講到,這四句比這個還更加圓滿。這裡講了一個意思「身遍剎海」,他還講到剎在身中,第二個是「剎在身中」,第三是「身遍身內剎」,第四是「剎入遍剎身」,這是普賢菩薩入的大定,三昧就是大定,是法界的大定。這個身遍剎海,無量無邊的剎土都能遍入。剎在身中說明什麼?無量無邊的佛剎都在我們身中,不僅在身中,在我們一個毛孔中,我們一個細胞中,也就是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整個宇宙,這就是全息理論的核心思想。整個宇宙像一個大的全息照片,你把它分得很細很細,每一個就像細胞一樣,跟毛孔一樣這麼小,裡頭都圓圓滿滿的含有宇宙的整體,所以剎在身中,剎在毛孔中。身,剎在身中,身又在哪?身又遍身內剎。想想我們身體每一個毛孔都有無量的剎海,這個無量的剎海裡頭都有我的身,真的是重重無盡。下面第四個講到剎,剎又怎麼樣?又入遍剎身。你想想,我的身體毛孔中現無量無邊的佛國土,佛剎,每一剎裡頭都有我的身,每一身又有無量無邊的佛剎,所以叫剎入遍剎身。身已經是遍一切剎,每一身又有一切剎,所以剎入遍剎身。
你看賢首國師講到這個重重無盡的法界,這個宇宙,講的比現在的宇宙學家那講得精彩太多了,這是宇宙的真相。所以賢首國師講,「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內和外、依和正,依正就是依報和正報,依報是講的是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依報、正報混融在一起,內外的境界也混融在一起。所謂的無礙無障,這就是《華嚴》講的四無礙法界,所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能入這個境界,這種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
我們再來看科學家們能夠想象出來的全息理論,剛才講到的金魚缸裡的魚,兩台攝影機正在拍攝,我們所看到的這兩個屏幕上的魚牠們是在不同的空間裡面,實際上這不同空間裡面的魚都是同一個空間。屏幕上空間那是屬於二維的,真正的那條魚是屬於在三維空間裡面的,所以那個三維空間的魚投影到我們這個低一維裡頭,這個屏幕上的二維空間,就變成兩條。用這樣的一種邏輯我們去推,波姆他用這個模擬的方法說,剛才講到試驗裡的那個超距作用的現象,兩個粒子它們叫同謀粒子,為什麼?因為兩個粒子它們之間互相好像有很根本的聯系,叫同謀粒子。實際上它應該是同一個六維的空間裡面倒影在兩個不同三維當中的投影,所以在兩個三維空間裡頭看它們兩個雖然沒有互相接觸,好像並沒有什麼關聯,實際上它完全是同一個更高維次現實的一個投影,在這個更高維度的空間當中,這個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換句話說,我們現前的這些生物,我們都是活在三維空間裡面的,每一個三維空間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都是更高維度空間的一個整體的投影。
這麼說來有沒有你和我?沒有根本對立的你和我,你和我是一體的,都是那同一個更高維度空間裡的生命共同體的投影。因此,我動的時候,你也會動,哪怕是我起個念頭,對你有沒有影響?一樣有影響,不僅對你有影響,對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物質,不管它是生物也好,或者是沒有生命的物質也好,佛法裡稱為有情生命和無情生命,不管是哪種,我這一個念頭的波動周遍整個宇宙。為什麼?我們都是活在這個全像式的宇宙當中,是同一體的投影。
根據物理學家們的推斷,在這個所謂的高維度空間整體,這個空間的維數應該是無限的;換句話說,這個整體是可以突破無限次的空間的。在這樣的一種宇宙本體論的圖景當中,波姆本人是這樣構想的,他說宇宙這個統一整體的所謂高維的隱秩序,可以被激發而展開,而投影到我們這個三維的物質世界裡面成為顯秩序。所以我們雖然看不到這個整體,因為它是在高維度空間裡面,對我們它是隱了,它沒有顯出來,它叫隱秩序,我們所能夠接觸到的三維空間的世界就叫顯秩序。這個隱秩序是不斷的展開、投影在我們這個三維空間裡面,變成我們這些人,我們的生物,我們的地球、太陽、月亮、銀河系,我們的宇宙太空;也有很多的物質,這些顯秩序,又不斷的卷入這宇宙真空當中變成隱秩序。所以我們肉眼能夠觀察到的、能夠接觸到的這都是顯秩序,在整個宇宙當中是很小的一部分,這個隱秩序是更廣泛的。
而佛在經裡面就有給我們講到,而且特別講到隱顯的關系,這種秩序它都是性德。所謂顯秩序我們能看得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接觸得到;隱秩序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六根沒辦法接觸到,隱和顯是不二。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出來宇宙的整體到底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是清淨圓融光明的整體,我們沒辦法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得到,可是我們能夠通過它所現的相去接觸,為什麼?所現的相無不是自性,所以隱顯是不二的。華嚴三祖賢首國師寫了個短文叫做《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在這篇文章裡面他就給我們說到,《還源觀》裡面第一就是觀「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自性我們見不到,見不到它就是隱,怎麼樣隱?賢首國師說「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所以「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所以這個自性是講宇宙的本體,其實本自具足的,說它是清淨,因為即使在煩惱污染當中它也不會受污染,所以叫清淨;它圓明,因為這個性體之光遍照宇宙,所謂遍照宇宙就是無處不在,每一樣宇宙當中的事物,大至星系,小至基本粒子,都是自性所現的,所以稱為圓明。聖人證得了自性,但在聖不增;凡夫雖沒有見性,可是在凡不減,它只有什麼?只有隱顯不同,所謂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所以凡夫和聖人沒有差別,只有隱顯不同。也就是凡夫有煩惱,有煩惱就見不到自性;聖人把煩惱放下,智慧現前了,他就能夠見性,這是賢首國師教我們的「修華嚴奧旨」,旨是旨趣,深奧的旨趣就在這裡,所謂「妄盡還源觀」。煩惱包括妄想分別執著,要把煩惱統統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都盡了,就還到本源上,本源就是自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體就是物理學家們猜測的那個宇宙的統一整體。所以,整個宇宙的所有現象,都是這同一個整體當中所變現的東西,就像全息照片每一部分都有這個整體。
《華嚴經》上類似的這些說法,像一身裡面可以容納無量無邊的佛剎或者是進入無量無邊的佛剎,這些經文都很多。我們這裡再舉一條,「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這是剛開頭,佛是在無量無邊世界裡現身,經文是這樣說的,「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這是講到他在十方一切世界現身,所有眾生都見到了,見到如來坐於菩提樹下。「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向帝釋殿」。須彌是我們這個單位世界的中心,忉利天是在須彌山頂,就是帝釋天,如來不離菩提樹下,竟然能夠到須彌山頂忉利天王的宮殿裡面去講經說法。這裡就給我們非常明顯的顯示出,真的,「一」可以攝入、顯現於一切的世界當中,而那個一身卻沒有動搖。這種境界佛在《華嚴經》上講得非常非常多,在這裡我們也就不贅述。
我們繼續看波姆所提出的這種全息理論。波姆所說的這個宇宙是一個全像攝影式的幻象,這種理念雖然在理論界裡面還是很有爭議,但是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們接受,包括在其它的領域,不僅是宇宙學,還有其它領域的學者。像一位腦神經學家,是斯坦福大學,美國最有名的大學之一,這位腦神經學家叫卡爾o普裡布拉姆(Karl Pribram),他也認同波姆的這種全息理論。這位普裡布拉姆研究的是腦部如何記憶的現象,他發現記憶不是儲存在腦的某一個部位,而是分散在整個腦部的。早在一九二0年代就已經有人做過這種試驗,像腦部科學家卡爾o拉施利(Karl Lashley)他就用老鼠的腦部做試驗,他發現老鼠的腦部不管什麼部位被割除都不會影響老鼠的記憶;換句話說,那個記憶不是存在腦部的某一部位,而是每一個部位裡面都涵蓋著整個記憶的全體,這是記憶儲存的本質。普裡布拉姆教授他用這種全像式攝影的觀念來诠釋這種記憶,他說實際上這個腦部就好比是一個全像攝影的底片,這個底片無論是你把它切割成多碎,每一點、每一部位都有整體的記憶。這種觀點確實也能夠解釋很多生理學家的謎,譬如說大家原來困惑,人類的頭腦這麼小一個空間,為什麼能夠儲存這麼多的記憶,好像幾乎是無限的?根據估計,人的一生能夠記憶的數據大約是一百億位(一百億的Bits),就是大約相當於五套大英百科全書的這麼大的分量,這樣的一種儲存量跟全像攝影照片它有相似之處。因為有人做過這樣一種計算,就是在一立方公分的方塊底片上面,這個全息照片的底片可以儲存一百億位的數據,跟人腦所儲存的一樣大。
我們現在就能夠了解,為什麼人腦能夠把埋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數據迅速的提取出來。譬如說我們隨便舉一個詞像「斑馬」,動物園的斑馬,一提到這個斑馬,你腦海中馬上會浮現出這些資料,這個斑馬肯定身上有些條紋,斑馬是馬的樣子,這馬、條紋、還有動物園,這個資料出來了;或者是產生於非洲這些野生動物。你看這些,統統的數據幾乎是立刻從你的腦海當中浮現出來,這說明什麼?這些數據與數據當中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整個大腦實際上就是一個全像攝影的底片,每一部位它都是互相聯系得很緊,所以當一個數據被調出來的時候,整體的資料,相關的統統被調出來了。
普裡布拉姆教授也用這個全息理論解答了很多科學的謎團。譬如說其中有一個謎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的波動?」譬如說光波、聲波,還有氣味等等,在我們這個知覺的具體的世界裡面,實際上我們的感官是可以不斷的接收很多的信息和波動,甚至它可以感官功能互換。一位意大利的腦神經研究者叫Hugo Zucarelli,他的一個試驗當中,他就發現人的腦能夠接收聲音,就是用一只耳朵接收聲音,哪怕是一個人只有一只耳朵有聽覺,另一只耳朵沒有聽覺,他都能夠不用轉動頭,用一只耳朵判斷出聲音的來源方向。這是屬於什麼?全像式的原理,因為他的一只耳朵是可以聽四面八方,全方位收集信息。這位研究者他發展出一種全像式音響的科技,按照這種原理,就是一種錄音的技術,可以能夠幾乎真實無誤的重新復制出聲音的現象。
我們的腦部真的像一個攝影機的鏡頭,全像式的攝影,它能夠捕捉我們周圍世界裡面任何的波動,變成我們自己內在知覺的世界,而這些資料又在這個內在知覺的世界裡面變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普裡布拉姆用全息理論诠釋腦部的這個活動規律。換句話說,我們這個感官對於外部的這些輸入的信息,它能夠用一種數學方式建立起一種所謂知覺的世界,而這些知覺世界並不是一定像真實的世界當中的樣子。我們譬如說聽覺可能會受香氣的干擾,或者是我們的視覺可能受聲波的干擾,所以這種不同的波動可能進入你那種不同的感官當中產生這些信息。也就是說眼睛可能不止是有看的功能,而且會有聽的功能;鼻子可能有看的功能,也可能有聽的功能,不完全是嗅的功能,這是屬於所謂全像式的知覺領域。
在佛經裡面講這叫做六根互換,在《華嚴經》裡面特別有一段講到這個現象,在「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說,「一切諸佛能以眼處作耳處佛事,能以耳處作鼻處佛事,能以鼻處作舌處佛事,能以舌處作身處佛事,能以身處作意處佛事,能以意處於一切世界中,住世出世間種種境界,一一境界中能作無量廣大佛事,是為諸佛第八自在法」。這是講到諸佛的十種自在法裡面第八種,就是六根的互換,眼耳鼻舌身意,它可以圓滿的接收全方位的信息,所以每一個感官它都像一個全像式的攝影鏡頭,捕捉所有的信息。所以這裡講的眼可以做耳的佛事,耳就是能聽,眼能聽,換句話說,眼也能嗅,眼也能嘗味。耳呢?耳處可以做鼻處佛事,耳也可以聽、也可以看、也可以聞、也可以嘗味等等,六根是互通的。
這一個現象,普裡布拉姆他所說的全像式腦部模型,跟波姆所提出的全息理論,我們合在一起來看,也就是說我們人腦所接收的外部這些所謂真實存在的信息,這個頭腦如果真的具有全像式的結構,它就會從這些外部信息波動裡面取出一部分的波動。外面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全像式的,涵蓋整個宇宙的信息,它吸入的這些信息它自己有選擇,它用數學式的方法進行轉換變成自己的感官知覺;換句話說,我們人能夠感知的世界不一定是外面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是一個全像式的世界,可是因為我們有選擇性,佛法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捕捉入的這些世界進行合成,數學式的合成,變成自己認知的知覺世界跟外面世界不一樣。到底客觀現實是什麼?實際上,簡單的說客觀現實已經停止了存在。東方的很多教義裡面就說到一種幻象叫做Maya,這種Maya就是你在這個真實的世界當中,能夠把實質的東西給變化掉,或者是讓它消失。很多那種印度的魔術家他們就有這種本事,可以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或者是一個物體,一下子讓他不見了,這都很值得我們科學家們去深一步的討論。所以這個外部的世界,實際上可能不是一個真實的客觀存在,我們所知所覺的世界,完全不是這個外部世界本來的樣子。
在其它的領域當中,全像式的模型理論也有很多的應用。譬如說在心理學方面,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心電感應,譬如說兩個人他們不是在一起,其中一個人他可以把意念輸入到另外一個人的腦海當中,讓另外一個人知道,好像兩個人的頭腦有一種連接。過去是很難解釋這個問題,自從全息理論提出來以後我們就能夠理解了,其實兩個人的頭腦它是同一體的,如果是同一體的,當然他們是自然連接了。心電感應這已經不是什麼神奇的事實,它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還有心理學家們也在探索著一種所謂過去生的記憶的問題,譬如在馬裡蘭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斯坦尼斯拉夫o格羅夫(Stanislav Grof),這位學者也曾經在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做過心理學系的教授。他認為這心理學很多奇異的現象,如果用全像式理論是完全解釋得通的,譬如說這位格羅夫博士就用一種叫LSD的迷幻藥來做一種心理治療的工具,就像催眠似的把病人催眠,用這種藥物進行催眠,然後讓他回憶過去,把過去那些造成現在心理症狀的現象回憶起來進行化解。
這位格羅夫博士他就有一位女病人,在心理治療當中她就突然回到了過去,就是她的記憶恢復了,她回憶起自己是一條史前時代的雌性爬蟲,變成一條蟲,雌性的爬蟲,在史前時代。她在這個催眠迷幻的狀態當中,能夠非常細致的講述這個爬蟲的身體狀況,它各部位的情形,以及她自己在這個爬蟲身體裡面的感覺。後來這位格羅夫博士把這種數據去跟有關爬蟲知識專家進行核對,驚訝的發現這位女病人所說的這麼詳實的爬蟲資料完全是真實的,證明她這個人過去生中一定是當過爬蟲。諸如此類的這種在催眠狀態下能夠回憶前生的例子有很多,我記得我在兩年多前有專門講過這個專題,「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裡面就有很多這種用催眠方法回憶前生的案例,都是現代美國的、西方的科學家們、心理學家們發現的成果。但是他們發現了之後怎麼解釋?全息理論就能夠解釋得很圓滿,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是個整體,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整體。所以這個女性病人過去那個爬蟲的信息,和她現在做人這時候的信息,當然是相互關聯,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個病人是可以把這個存在於整體當中的信息調出來。這種,格羅夫博士稱為叫做「超個人的經驗」,他發展起來的一個心理學,他是從一九六0年代末就開始專門研究這個領域,稱為超個人心理學,英文叫做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像這樣一類的研究可以說是方興未艾。
很多的領域實際上也可以從全息理論的解釋當中能夠找到滿意的答案。實際上,我們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宇宙,想了解廣袤的太空當中的一切事物,想要了解過去、現在、未來,如何真正能夠達到?還是佛給我們講得清楚明白,就是要我們證入心性。知道整個宇宙都是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本體抓住了,當然本體所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都能夠知曉。《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第二十》有一首贊頌,是跟我們這麼說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如果想要了解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的諸佛,這一切佛包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那眾生不僅是有情眾生,還有無情眾生。怎麼做?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事實,是我們這個心體所變現出來的。這是我們簡單的把超距作用所引發的全息理論做了一個分享。
底下我們繼續來探討一個比較專科的問題,這屬於第八個問題,「黑洞理論」。黑洞理論,實際上它的內容可以探討的。我們在這裡的內容不是很多,我們提出來主要是想對比一下佛經,看佛經是如何解釋黑洞。黑洞主要的提出者和發展這個理論的人是劍橋大學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o霍金(Stephen Hawking),他可能是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尤其是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這方面他有傑出貢獻。他在劍橋大學是繼牛頓和狄拉克以後,可以說是最受敬仰的、最崇高的教授。可惜他是一位盧伽雷氏症(也就是肌肉萎縮性,所謂側索硬化症)病人,他只能躺在一個輪椅上,躺了二十年,全身是殘疾。可是他很難得,身殘志不殘,在理論物理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在一九七六年通過自己的計算,他得出一個結論,說黑洞在形成過程當中,就會質量慢慢的減少,而這個能量卻沒有向外去發射,這個理論他認為是黑洞內部的物質或者是任何的信息都沒有辦法發射出來,所以這個黑洞它是不斷的在濃縮,最後會蒸發、消失掉,這是他一九七六年提出的理論。
這種理論跟量子力學就出現了矛盾,因為現代量子力學他們這些人認為,物質的信息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但是霍金說在黑洞它是把這些信息吸進來以後,最後會完全消失。結果這個理論一直都在很多的科學家中討論,到底黑洞裡頭是怎麼一回事?一直到最近,霍金他經過二十九年的研究和思考,他就發現自己過去對黑洞的認識是錯誤的,在前年的一個學術會議上,霍金又發表論文,他說黑洞並非他自己原來想象的那種把所有的東西都吞噬掉。因為黑洞的質量很大,它內心的引力很大,把所有的物質都往裡面吸,就像一個吞食的洞一樣,無底的洞,連光都跑不出來,引力太大了,光子、光束都出不來。可是霍金在二00六年的大會上他這麼說,他說這個黑洞深處的物質,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一個時候釋放出來的。不管這個黑洞它的信息到底能不能夠出來,它其實是代表著一個星系的形成和毀滅的很好的科學證據。
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有一種理論是這麼說的,當一個恆星在不斷的演化的時候,它最終會慢慢趨於死亡,變成白矮星。白矮星它就放出白光,是衰老的樣子,裡面的這些能量已經不是很多,所以它自己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起這個恆星本身巨大的重量,所以它外殼的那些物質重量就會被往裡頭壓,在這種重壓之下,它的核心,這個恆星的核心就開始萎縮,一直萎縮到了體積非常非常小、密度非常非常大的星體,這樣子才能夠跟這個壓力平衡。所以質量很小的這種恆星它就是變成白矮星,最後形成一種像黑洞的樣子,當它這個內心的引力隨著它的密度愈來愈大而增大的時候,周遭的所有的物質都會被吸引進來,甚至連光都避免不了,這就形成了黑洞。
天文學家們也發現了宇宙太空當中有不少的黑洞,譬如說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個天文小組,他發現了一個在遙遠星系的裡面、大概在大爆炸十億年之內形成的一個大黑洞。這個天體大約是太陽質量的一百多億倍,這是代號Q0906+6930的黑洞,我們這裡可以看看它的照片。這個黑洞的引力場很大,可以吸納上千個太陽系,據說它是形成於十億年大爆炸,宇宙形成十億年之內。還有最近有發現了一個大的黑洞,這是美國宇航局發現的,就是一個黑洞它噴射出一個很大的射線流,沖擊了附近的一個較小的星系,我們看看這個圖片也能夠看到。這個發現也同時證明,霍金一九七六年所說的那個理論是錯誤的,因為確實黑洞它能夠噴射出物質出來,並不是說什麼東西都被吸引的。關於黑洞的形成和到底怎麼回事,現在確實科學家們還沒有個定論,但是基本我們可以認同的是,黑洞是一個星系的恆星衰亡之後所形成的一個天體。
關於星系的成住壞空,佛講了很多。佛經裡面講每一個世界都有成劫、住劫、壞劫和空劫四個劫,這所謂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都有二十小劫,一個大劫就包括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我們前面有算過一個大劫時間有多長?總共有十二億年。佛告訴我們,當世界進入空劫階段的時候,宗密大師在《華嚴原人論》裡面有講到,空劫當中是「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就是裡面沒有世界,也沒有生命,這是提到了可能就是大黑洞。實際上黑洞,黃念祖老居士有說到,估計可能是銀河系的中心,它是一個須彌山。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裡,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