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_二次宣講(第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華嚴科學宇宙觀」。茂森的恩師淨空老教授每天都在講解《華嚴經》,到今天已經講了十年,還沒有講到一半。這部大經在佛教裡面稱為是「根本法輪」,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非常圓滿的科學著作,它裡面講到的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五個科目都講得非常的圓滿,所以它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著作。

  前不久,恩師給茂森下達了一個任務,讓茂森把《華嚴經》裡面的科學以及對宇宙方面的描述,把它集結出來,結合現代的科學來做一次探討。在今年的四月,茂森做過一次十個小時的演講,分成十個方面的專題,將《華嚴》裡頭的宇宙觀給大家做了一個報告。把《華嚴經》跟現代宇宙學一對照,就發現《華嚴》裡面所描述的宇宙、所講到的這些科學,真的是遠遠超過現在科學家們所探索到的范圍。我們在一起研討這個專題,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夠建立正確的宇宙觀、人生觀,從而去除煩惱。有了正確的人生宇宙觀,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幸福美滿,所以這次研討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討論。恩師讓我把這個專題講上十遍,大概「十」是《華嚴》裡頭的圓滿數字,講完十遍以後,我們可以出一個小冊子供給大家參考,也請大家多多的指正。我們首先簡單的介紹一下現代的宇宙學以及《華嚴經》,有一點點這些背景知識。我們分十個專題進行討論。

  首先先介紹一下現代宇宙學。「宇宙」這兩個字的含義就代表著時間和空間,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宇宙學實際上是天文學和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宇宙的結構、運動和演變。愛因斯坦是現代科學之父,他為我們證明了空間和時間跟物質都是不可分離的。宇宙它做為一個演化著的整體,在現代科學研究領域當中,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發現。宇宙學的任務,就是在探索更高層次的宇宙,它是比星系更高層次,我們說的,研究的是所謂大尺度的宇宙,它們的時空特性、它們的物質以及它們運動的規律性。在這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宇宙理論,主要有愛因斯坦的靜態宇宙模型,還有穩恆態宇宙模型、膨脹宇宙模型,以及物質反物質宇宙模型,還有大爆炸宇宙學和暴脹宇宙理論。有些理論已經被否定,譬如說靜態宇宙模型,它已經被天文學家所觀測的現象所否定,穩恆態宇宙學現在還沒有被廣泛的接受,接受最廣泛的大概是大爆炸宇宙學和暴脹宇宙理論。

  當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以來,由於科學的迅速發展,天文學裡面觀測到的現象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革命性的進展,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能觀測到上百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了解到這天體上有上百億年頭的演化。天文學家對這些大尺度的空間,以及悠久的時間裡的物質演變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何來解釋所觀察到的這些種種客觀事實,如何來預測宇宙未來的發展,這些都是宇宙學面臨的重要任務。現代宇宙學在整體上來研究時空大尺度的性質以及物質的運動規律,它最大的一個研究特征就是重視客觀事實而不是憑想象,它涉及到恆星的起源和演化、星系的起源和演化、物質元素起源和演化等等多方面的基礎理論問題。簡單的說,它所研究的問題主要是,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的結構如何?宇宙有沒有誕生之日和終結之時,也就是宇宙有沒有生命?

  在二十世紀以來,天文學家們普遍能夠接受的是所謂的大爆炸宇宙學說。大爆炸宇宙學認為,宇宙大約在一百五十億年以前是一個體積非常小、質地非常致密的而且非常熾熱的一個原點,它發生了驚人的熱大爆炸。這場爆炸以後,宇宙就在迅速的膨脹,然後逐漸的形成我們今天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這一個學說告訴我們,不僅宇宙之間萬物都在演化,而且大尺度的宇宙本身也是演化的主體。現在所發現的星系的紅移現象以及哈勃定律,都支持宇宙還在膨脹之中的這種論點。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裡頭四大發現之一的微波背景輻射,這種理論認為星空背景普遍存在著2.7K微波背景輻射,這種輻射在天空中都是同性的,是同一個性質,這是熱大爆炸遺留下來的余熱,實際上它也是大爆炸宇宙學所支持的一種現象。但是熱大爆炸宇宙學它對很多根本性的問題還是沒有答案,譬如說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它是什麼樣子?大爆炸是怎麼引起的?以及宇宙膨脹到最後到未來會是什麼樣的結局?這些問題科學家們還在努力探索。

  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下《華嚴經》。《華嚴經》的全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第一部宣說的經典。這部經典,他不是在人間宣說的,而是在他成佛以後在定中為法身大士宣說的,所以來參與這個法會的這些聽眾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大菩薩、法身大士,用佛教的術語來講,他們是破了無明、證得法身的大菩薩,這些人他們有能力參與這個華嚴的法會。相傳這部《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在「二七日中」,也就是十四天講的,也有的說是「三七日中」,是二十一天宣講,在《華嚴經》當中所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過去,我們中國著名的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他曾說《華嚴經》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的恩師是方東美老先生的學生,方先生在晚年專攻《華嚴》,我們的恩師在晚年也是專講《華嚴》,我們恩師說《華嚴經》不僅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而且也是世界科學的最高峰。我們仔細的來研究這部經典就能發現,佛在大定當中為我們說出的宇宙人生真相,確實有極尖端的科學,它是一部圓滿的宇宙學概論。

  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一位教育家,他在講完《華嚴經》以後出定,出定之後四十九年為眾生講經說法,講經三百余會,我們說他辦班辦了三百多次,每次都是教導眾生覺悟。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一位多元文化教育的老師,是一個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而佛教是教育,它所教導的就是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這些教學,我們從教育的角度、從科學的角度來學習佛教的這部經典《華嚴經》,能得到非常重要的啟示。《華嚴經》是佛在定中宣說,它是怎麼樣傳到人間來的?這是佛在滅度以後,就是佛圓寂了,圓寂七百年之後,在印度有一位高僧,名字叫龍樹菩薩,他是證得了初地果位的菩薩,他從龍宮裡面把《華嚴經》請到人間。相傳這位龍樹菩薩是位非常有智慧的菩薩,他很快的就把佛所講的所有經典全部都已經融會貫通,他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佛講的經典我統統通達了,生起了傲慢心。這個時候大龍菩薩從龍宮裡知道龍樹菩薩生起傲慢的煩惱,於是就來度他,把龍樹菩薩請到龍宮裡面,讓他看,看到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部頭的《華嚴經》有多少?在經上記載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就是佛在「三七日」中給我們宣說的,竟然有這麼廣大!多少?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個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三千大千世界這是指十億個銀河系,因為一千個銀河系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是個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三個一千相乘有十個億,十億個銀河系,而且有十個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多的微塵,就是把這麼多的世界磨成微塵,物理學上稱基本粒子。你把它都磨碎成為基本粒子了,你說這數目有多少?這麼多數目的偈子。印度的佛經,他們都是以偈子的形式記錄下來,就像我們的古詩詩體文,一首偈子四句,他算的這個文用多少首偈來算,我們中國是算多少字,他是算多少偈,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麼多的分量。這時候龍樹菩薩看到了,馬上升起慚愧心,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受持,佛講的這個宇宙人生真相太廣大了。於是他就想請一套小的《華嚴經》到人間,結果看到中部的《華嚴經》,還是分量太大,我們這個地球容納不下,於是把小部的《華嚴》請到人間來。小部的《華嚴》,實際上就是大部《華嚴》的目錄提要,分量也是非常可觀,但是在人間可以容納得下,所以《華嚴經》就這樣流傳到人間來。

  《華嚴經》在古代傳到中國來,曾經進行過三次的翻譯,也留下三種譯本。第一次的翻譯在東晉義熙十四年,這是印度的一位高僧佛陀跋陀羅來到東土,來到中國,在揚州翻譯的,當時就稱為《晉經》,東晉時代翻譯的,總共翻譯了六十卷,稱為是《六十華嚴》,這是第一次翻譯;第二次翻譯是在唐朝證聖元年,也是公元六九五年,是實叉難陀所譯,這部經典總共翻譯出八十卷,也稱為《八十華嚴》,也叫《唐經》,唐朝翻譯的;第三次翻譯也在唐朝,德宗貞元十二年,是般若法師翻譯的,他翻譯就翻譯其中的一品,叫做「普賢行願品」,總共是四十卷,實際上這一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但是是非常完整的,講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這部譯本也稱為《四十華嚴》。民國初年,律宗的大德弘一大師,他建議讀《華嚴》用《八十華嚴》加上《四十華嚴》,把中間重復的部分省略掉,合在一起剛好是九十九卷,用《八十華嚴》的前五十九卷,接著《四十華嚴》四十卷,所以總共是九十九個卷數,也稱為《九九華嚴》。我們的恩師淨空老法師開講《華嚴經》,就是用這九十九卷的完整的譯本。

  在歷代,研究《華嚴經》這些高僧大德很多,最著名的是所謂「華嚴五祖」。第一位是唐朝杜順和尚,他著有《法界觀》和《五教止觀》;第二位是智俨法師,他曾經作過《華嚴經搜玄記》,他發明了《華嚴經》著名的十重玄門,我們講華嚴十玄;第三位就是賢首大師,他作過《華嚴經探玄記》,以及《游心法界記》、《一乘教義分齊章》等等,他把世尊這一代時教判成五時八教,這也是很著名的這種判法,也是華嚴宗的集大成;第四位是清涼大師,叫澄觀,他作過《華嚴經疏鈔》,這部《疏鈔》可以說是博大精微,在清涼大師這個時代華嚴宗非常的振興;到第五位祖師是宗密,宗密大師,原來他是禅宗的學者,後來改學《華嚴》,著有《原人論》,這都是相當了不起的著作。除了華嚴的五位祖師以外,還有李通玄長者,這也是唐朝人,他著了一部《合論》,把《華嚴經》也批注出來。到清朝有一位道霈法師,就把清涼大師的《疏鈔》和李長者的《合論》把它合在一起,節取出精華,成為一本《華嚴經疏論纂要》。我們的恩師淨空老法師在宣講《華嚴經》所依據的教材,主要就是這一部《華嚴經疏論纂要》,當然同時參考清涼大師的《疏鈔》和李長者《合論》這些原文。

  雖然華嚴宗到後來沒有正式評出祖師,只有「華嚴五祖」,但是在歷代研究《華嚴》的可以說是不乏其人。像清朝的彭際清大居士,包括弘一大師,他們都在《華嚴經》上有很深的用功。歷代的祖師大德都贊歎《華嚴》是佛門當中根本的法輪,它是一部佛經、佛教的綜合論著,在佛教裡面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華嚴》它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是無上殊勝的大法。我們在《華嚴經》裡面也節錄出一些經文,跟現在的宇宙學做一個對照,來看看《華嚴經》中所說的這些宇宙的真相,確實讓我們歎為觀止。

  我們接下來就一起來研討《華嚴經》裡面的宇宙觀。我們所講的方式是,先將現代的科學、宇宙學裡所發現的這些現象或者提出的理論先介紹,然後把《華嚴經》相應的這些描述選取出來,來學習。《華嚴經》中的宇宙觀我們節取了十個方面的內容,因為「十」是《華嚴》的圓滿數字,所以我們效法清涼大師他們這些祖師大德用十來作為一個圓滿數字。實際上《華嚴經》中所講的宇宙觀非常的深廣,絕對不是十個方面專題可以概括得盡的。

  第一個,我們會研討宇宙的完整描述,這是《華嚴經》裡面如何對宇宙描述的;第二,我們來說明《華嚴》裡頭有最早的天文數學;第三,我們說明時空的不確定性;第四,說明物質的非真實性;第五,說明宇宙的成住壞空;第六,我們來探討基本粒子是什麼;第七,我們來探討《華嚴經》裡面所講到的「全息理論」,全息理論實際上是天文學家們提出來的,但是《華嚴經》裡面也早有描述;第八,現在天文學發現的黑洞,我們看看《華嚴經》裡是如何描述黑洞的形成原因;第九,現在科學探討的反物質與暗物質,《華嚴經》裡是怎麼樣來诠釋的;最後第十個方面,我們來探討這宇宙以外的世界。

  我們先從第一個專題來研討,第一是宇宙的完整描述。人類一直都在向地球、向太空、向宇宙進行探索,科學的發展也是一部血淚史。因為在早期人們對宇宙有著很深的誤解,特別是在歐洲,西方的這些人們對於地球、對於太陽、對於月亮這些太空裡面的星體他們都有錯誤的觀念,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陽、月亮都是圍繞著地球在轉動,這是所謂的「地心學說」,當時在中世紀的西方人們都是這樣的一種觀念。大約在五百年前,科學家布魯諾大膽的提出了「日心學說」,也就是他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月亮、星星都是圍繞著太陽在運行。「日心說」我們知道就比「地心說」要正確,因為我們現在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的一個小行星,確實是圍繞著太陽運行的。可是這種學說當時竟遭到了宗教當權派的反對,這些教會把布魯諾的學說斥為是異端學說,把布魯諾竟然活活的燒死。還有伽利略,也是著名的天文學家,他也是堅持地球是圓的這個學說而被終身監禁。這些科學家們的探索雖然付出了痛苦的代價,但是對天文學的發展確實有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它在廣袤的宇宙當中是極其微小的星體,太陽是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太陽系也是一個小星系,在宇宙當中像這樣的小恆星、小星系那是多得不計其數。這是西方的科學家們用血和淚換回來的這些結論。

  而我們打開佛經看到,其實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提出了圓滿的宇宙的描述,而這些描述竟然跟現代最先進的天文學和宇宙學有驚人的相似,甚至所描述的宇宙比現在科學家所探索到的宇宙更加的廣大。佛並沒有認為地球或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佛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本沒有中心,宇宙是沒有邊際的,它是無比浩瀚廣大。我們如果打開古版的《華嚴經》卷,在這第一卷之前,我們會看到「法界安立圖」。這個法界安立圖實際上給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小世界,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到,這裡頭有日月、有不同的天。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個小世界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裡面有地球、有太陽、有月亮,這個小世界的中心叫須彌山,日月都是圍繞著須彌山在轉的。所以有的人看佛經以為佛講的小世界是個太陽系,實際上不是,因為既然說日月都圍繞著須彌山轉,這個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那它絕對不是一個太陽系而已,應該說它是一個銀河系。這是過去北京郵電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黃念祖老居士提出的,我們的恩師淨空上人也非常的贊同。

  像這樣的小世界是一個單位,每一個世界裡面它都有六道,所謂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到,天道上面有很多層天,有四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上面還有初禅。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它有十億個這種小世界,總共構成一個娑婆世界,這一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你看看佛所教化的區域有多大!佛在《華嚴經o華藏世界品》裡頭有講到,說像娑婆世界的這種世界不計其數,有無量數的這些大千世界構成一個叫「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這是一個世界種,無量數的這種世界種構成華藏莊嚴世界海。經上又講,以這個華藏莊嚴世界海為中心,這個海就是廣大的意思,廣大的世界這一個世界海它為中心,在它的八方上下總共十個方向,所謂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加上上、下,這總共十方,都有像華藏世界海一樣的這麼大的世界海,並且指出這些世界海廣說者不可窮盡。這說明我們這個宇宙真的是無量無邊大,地球只是在很小很小的世界裡頭一個小星體。當然我們可以得知地球它必定是懸在空中,它有八方上下,都有這些星體,可見得它不是一個平的平面,它是一個圓的星體。不僅地球是懸在半空,而且太陽系、銀河系都是懸在半空,這一點我們從《華嚴經》的描述當中可以推斷得出來。《華嚴經》裡所說的這種宇宙,比我們科學家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確實不知道大多少億倍!

  你看科學家怎麼描述我們的宇宙,科學家描述我們的銀河系有多大?他說銀河系是有很多很多恆星組成的一個巨大星系,這個銀河系就像一只大鐵餅那個形狀,它的寬大約是八萬光年,也有的說是十萬光年,這是指它的直徑,它的中心厚度大約是一點二萬光年,總共有恆星的總數,像太陽這種恆星總數有一千多顆。天文學家用的這些長度單位都是用光年,因為光的速度是我們所觀測到的速度最快的,一秒鐘三十萬公裡。一光年就是光走一年的時間,那你想想光一秒鐘三十萬公裡,一小時六十分,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統統乘起來,一光年你就可以算一算大約是多少公裡,它有大約是九點七萬億公裡。銀河系的直徑是八萬到十萬光年,就是八或者十乘上九點七萬億公裡這麼長。而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別的星系,我們說的河外星系,距離我們也有數十億光年。

  現在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最遠最遠的星系,這所謂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的邊緣,大約跟地球相隔一百億到兩百億光年,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遙遠的天體,這種距離確實已經讓我們難以想象。但是天文學家們所發現的這個距離,一百億到兩百億光年,實際上它的這個大小還遠不如佛在經裡所說的娑婆世界的大小。我們用數字推論一下我們就能曉得。佛在經中給我們描述娑婆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就算一個銀河系是八萬光年的直徑,十億個銀河系就是八萬光年乘上十億,也就是八十萬億光年,這麼大的一個范圍稱為一個娑婆世界。現在科學家能夠觀測到的最遠的距離才一百億到兩百億,比起八十萬億光年來講,這當然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娑婆世界我們現在還觀察不了,更何況由無量數的娑婆世界組成的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更何況由無量的這種世界種構成的華藏莊嚴世界海!所以《華嚴經》裡對宇宙的描述確實讓我們歎為觀止。

  所以佛教導我們心量要廣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把我們自己定位在一個無限廣大的宇宙當中,不要只想著眼前這麼一點點的空間。一般人說起心動念都想到天下萬民、想到一個地球,這了不起了,可是這個心量在佛的眼中看起來不算什麼,因為一個地球只是在整個宇宙當中一個很小很小的星球。佛告訴我們起心動念要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念念想到無量無邊眾生,這心量就擴大了。古人講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福報,所以佛陀的心量就是這樣遍法界虛空界。這是講到對宇宙的描述。

  第二個方面專題,我們介紹一下《華嚴經》裡講到的最早的天文數學。我們都知道數學是現代科學之母,所有的自然科學都離不開數學,宇宙學的這些理論都是從數學推衍出來的。最早的、系統的天文數學卻是在《華嚴經》裡提出來的,你看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講到一個大數叫做「冪」,這是一個重要的數學概念,這個冪就是乘方,它的表達形式如果用字母來表示,就是X的n次方,X是底數,n就是冪。這種數字這個單位是很大的,而佛在《華嚴經》當中已經提出了這個現代數學的冪的概念。在《華嚴經.阿僧祇品第三十》這一品裡面,就給我們詳細的舉出總共一百二十四個數字的單位,這比我們通常所想象的這些數學單位要多得多。一般我們都是用十、百、千、萬、億、兆這些單位,再大就沒有,但是佛竟然為我們舉出一百二十四個數字單位。實際上在整個《華嚴經》裡面所列舉的這些數字單位,加上一、十、百、千、萬等等,總共有一百三十七個數字單位。在這個《國際數學通史》的記載上面,我們也看到全世界都公認佛教對數學的重大貢獻。

  我們看到在《八十華嚴》的經文裡面,第六十五卷第十一頁到第十二頁,善財童子參訪自在主童子的這一段經文。自在主童子是一位數學家,他對善財童子這樣說到,「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這是自在主童子對善財童子講述他是怎麼修學的,他竟然是從數學當中悟入他的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接下來自在主童子就給他講述了菩薩的算法,這就是數學。我們把這一大段經文念一遍:

  「我亦能知菩薩算法。所謂: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谕,谕谕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善男子!我以此菩薩算法,算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這一大段經文就給我們列舉了很多數字的單位,我亦能知菩薩算法,這個算法就是數學。自在主童子稱善男子,是稱善財童子。這裡說到的無量由旬,由旬就是長度單位,就是無限大的長度。宇宙裡面的沙聚,這就是顆粒,我們說的基本粒子。《華嚴經》裡面它講到的宇宙裡面的微粒,要用這些數學的單位來計算。

  如果我們把這一大段經文的這些數學單位翻譯成現代數學的「冪」一對比,我們就知道它的數字有多大。首先我們看到這講到一百洛叉,這一洛叉都是用梵文音譯過來的數字單位,在《俱捨論》裡面記載著,一洛叉實際上就是指十萬,也就是十的五次方,你看這是冪。一百洛叉為一俱胝,這是經文中所說的一百乘上一洛叉,也就是十的五次方乘上一百,那麼就是十的七次方,也就是一千萬;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你看這又是倍倍相乘,這一俱胝是一千萬,一千萬乘上一千萬這叫一個阿庾多,阿庾多是十的十四次方,就是乘方相加,七加七等於十四;接下來,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這是變成十的二十八次方,這一個那由他這麼大的數字;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這又增了一倍,這個是冪增了一倍,是十的五十六次方;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這又往上,冪又增了一倍,十的一百一十二次方。以此類推,我們一直在冪上倍倍相加,到最後說到,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這是最大的一個數目字單位,有多少?我們用十的乘方這個冪來表示,這個冪有多大?這個冪有十的三十七億五千八百零九萬六千三百八十四次方這麼大,這是一個很大的天文數字。這個數字很難想象出來有多大,我給你打個比喻你們就了解了。如果說有人將這一個不可說不可說轉,這個數字用紙把它寫下來,就像我們寫一百,是一後面兩個零,一千是一後面三個零,那一個不可說不可說轉,一後面有幾個零?算你用一個A4紙,這麼大的一張紙,A4的大小,每張紙上面能寫上一千個零,然後把它全部裝訂起來,這一張A4紙大概四克這個重量,你要寫這麼多個零全部裝訂起來。這個紙的重量有多少?有十五噸。你就想想,你用紙把這個數字寫下來,那就已經不得了了,如果你要從頭到尾寫下這個數字要多少時間?算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寫,每秒鐘可以寫兩個零,你也得寫上六十年,這真的不可思議!

  佛在《華嚴經》裡面為我們說出的這些數字當然真的是天文數字,而天文學家他們觀測到的宇宙,他們說宇宙當中所有的基本粒子總數大約是十的八十次方。這個大概是我們說有意義的天文數字裡面一個很大的數字,十的八十次方,但是它比《華嚴經》所說宇宙的顆粒數目要小得多。自在主童子告訴善財童子的這些數目單位,也是用來算宇宙當中這些基本粒子數目的,大菩薩他有這個能力能夠通達明了宇宙當中有多少基本微粒,所說的這個數字比天文學家們所觀測到的、所推斷的數字大得不知多少倍。所以佛陀的確是一位大智慧者,佛陀的學生們,這些法身大士都是大智慧者,他們絕對不是胡說八道,他們確實是有真正的證得這些智慧,看到這些宇宙的真相,為我們說明。所以佛教不是宗教迷信,它是一個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圓滿的學科教育。這是天文數學,我們就看到佛經確實高超。

  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專題,時空的不確定性。物理學家們已經承認了,空間上的廣狹、遠近都是可變的,時間上的長短、快慢也是可變的,是不確定的,所以沒有絕對不變的時空。在物理學上要證明這樣的一種現象,對普通人來講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不要過分的使用數學工具來推導,而是把這個理念給我們用平實的語言來說明。但是要講清楚這樣一個理念,還是要借助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它是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所提出的,是關於所謂非牛頓系統中的勻速和加速度運動的理論。牛頓,我們知道他是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英國的物理學家,他建立的所謂牛頓力學,是適用於三度空間的物體運動。一般來講,他所描述的都是在地球上運動速度很緩慢的、體積很小的這些物體。譬如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見到的汽車、火車的運動,還有飛機的飛行,這些在整個太空領域來講都是很緩慢、體積很小的這些物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是在完全不同的系統當中提出的,因為在牛頓系統當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在愛因斯坦的系統當中時間和空間卻是相對可變的,它是依賴觀察者的這個狀態而存在的。愛因斯坦本人在一九二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是「二十世紀的偉人」,被後人尊為「現代科學之父」,他主要的貢獻就在相對論以及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發現,當物體在接近光速的運動當中,有很多物理特性會改變,譬如說物體的長度、體積等等。物體的長度和運動速度它們之間有一個關系,用數學公式可以把這個關系闡明。這個公式裡講到Lv是運動中物體的長度,等於什麼?等於L0(是靜止時物體的長度)乘上一個開方,這開方裡頭是一減去V2除上C2,這個V是代表著運動物體的速度,而C是光的速度,就是每秒鐘三十萬公裡。這個公式為我們顯示,當物體在高速運動的時候,這個速度V是接近於光速C,這個V的平方除上C的平方以後它就會接近於一;也就是說,整個根號裡頭的這個數字就會接近於零,會愈來愈小。換句話說,當速度愈大的時候,運動中的物體的長度會縮減,比起它在靜止時候的長度會縮小,也就是它的體積會縮小,這是這個數學公式為我們說明的關系。如果用個圖表來看我們就能夠更明了,假如說運動中物體的速度是橫軸,我們用零點五到一這一段的范圍作為運動中物體相對於光速的速度,這是一個比率,它的豎軸從零到一這是相對於靜止狀態的物體的長度。我們從這個圖上就可以看到,當物體的速度增加的時候,往右延伸,物體的長度就會向下縮小。這個圖給我們顯示出來,物體的體積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而縮減;換句話說,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有可能在高速運動當中縮小到最後等於零。假如物體是以光速在運動,它就等於沒有體積了、沒有空間了。

  美國國家航天航空管理局的太空物理學家斯丹o奧頓沃博士曾經講過,他說物體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如果空間距離已經消失了,縮小至零,那麼就可以說物體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打個比方說,你可能在中國和美國同時出現,為什麼?因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距離是可變的,它可以在某種狀態下縮減成零,因此根本就沒有絕對獨立的空間;換句話說,空間、距離都是我們人的錯覺。是怎麼產生的?佛告訴我們是由於我們妄念產生的。

  在《華嚴經》裡面,佛給我們多次的說明了空間上的廣狹自在、時間上的念劫圓融這種境界,《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裡面就有這麼一句話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的智慧、神通就跟佛是一樣的,他說他以普賢行願力,能夠在一一佛所現身。一個佛所,我們說一個娑婆世界,他可以在無量的娑婆世界裡面、諸佛剎土裡面現身,現多少身?不可說不可說這麼多身。我們剛才用現代數學的冪來換算,「不可說不可說」這個數學單位,等於是十的一八七九0四八一九二次方這麼大,不可思議的數字。所以實在講,在我們的凡夫的觀念當中這就是無量無邊身。普賢菩薩有能力在每一個佛所都現無量無邊的身,為什麼他有這個能力?就是因為空間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怎麼能夠有這個能力突破?空間是假的,是你的幻覺而已。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才有空間的這些概念;普賢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對他來講一切時空都消失了,我們講他突破時空了。如果一個觀察者,他處於深度禅定的狀態,他的空間和距離就能突破。我們看到高僧的記載裡面,中國近代的高僧虛雲老和尚,他就曾經在禅定當中到達天上的兜率天的內院,他聽了彌勒菩薩在內院裡面講法,這是在我們現代佛教史上一個佳話。實際上,從古至今在禅定當中突破空間的人物是很多的。

  在中本《華嚴》,《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裡,我們簡稱《無量壽經》,清朝彭際清大居士說的,這部經典是中本《華嚴》。這部經裡頭釋迦牟尼佛也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彼佛如來就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來去。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根本沒有空間,有空間才有來去,沒有空間何談來去?所以諸佛眼中,他們看到真的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來也沒有去,本沒有動搖這種境界。《無量壽經》又說到,大菩薩能夠「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這是講到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有能力在諸佛剎中,這諸佛的世界裡面示現,好像一個魔術師能夠隨時隨地現身,在一切的世界、一切的星系裡面他沒有障礙,變化多端,這些能力其實不是神話。

  我們現在了解了物理學的原理,知道空間是可變化的,它是一個虛幻的錯覺,所以當人突破了空間距離之後,他就有這個能力在諸佛剎中示現。所以我們這樣就能夠了解,佛在經裡面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跟我們此地娑婆世界相距有多遠?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也就是十萬億個娑婆世界這麼大的距離。但是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又說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這個此就是此地,我們這個地球,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不遠,當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你就突破了這十萬億佛國土的距離。所以元朝的中峰禅師他說到「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又說到「十萬余程不隔塵」,這都是講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眼前。為什麼?因為空間沒有。

  不僅空間是人類的錯覺,時間也是一種假相,在物理學的相對論當中對於這些方面也有精辟的論證。愛因斯坦在相對論裡面他提出一個假設前提,他說光這個速度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而且是永遠不變的,當然這個假設前提最後被否定,可是愛因斯坦當時他在這個假設前提裡面卻推斷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那就是講時間也是不確定性的。愛因斯坦根據他提出的前提,他證明了時間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他講了一個例子,假設我們現在在一輛快速行走的在開動的火車裡面在踱步,在慢慢的散步,我們相對於火車這個相對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但是火車在快速行駛。所以如果在火車以外有一個觀察者,他看到我們在車裡面實際上是在快速的運行,這是因為我們相對於火車的相對速度很緩慢,可是相對於火車以外的這個參照系來講這個運動速度是很快的,這個我們都能理解。假如我們現在不是在一個火車裡,而是在一個高速飛行的宇宙飛船上,這艘宇宙飛船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而且正在飛離地球。我們在這個宇宙飛船上相對於宇宙飛船基本是靜止,這時候我們用一個特定的時光儀器向地球發出光的訊號。假如在地球上太空基地接收我們傳來的這個光的訊號,我們這個時光儀器是每秒鐘發出一束光把它射向地球,但是我們這艘船(宇宙飛船)卻是以接近光速飛離地球,所以這個光它返回地球的時候,因為它本身宇宙飛船的慣性運動、接近光速的運動,所以這個光的訊號要以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返回地球。因此在地球上的觀察人員,他們會發現接收的這個光,這種時間間隔不止一秒鐘,而是比較長的時間。這個例子就說明,在高速運動中的飛船裡面的一秒鐘的間隔,實際上在地球上你接收這個光的訊號那個間隔不止一秒鐘,這個時間拉長,這種現象愛因斯坦稱為「時間蔓延現象」,也就是說用地球的時間來計算,宇宙飛船上的宇宙飛行員他們的時間走得很緩慢。如果這艘船它以光速在飛行,這個光發出來以後可能永遠都達不到地球,這個間隔就變得無限長。所以可以看到,時間本身一秒鐘跟無限長它是不定的。

  佛在《華嚴經》,這是《六十華嚴》裡面有一句話講到,「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這是講到什麼?無量劫的這個長時間,實際上跟短促的一念、這一剎那這麼短時間是相等,平等平等,沒有長短,為什麼?因為時間本身都是個假相。唐朝的清涼大師,他的名字叫澄觀大師,華嚴的四祖,他在《疏鈔》裡面講到十玄門裡面有一個「十世隔法異成門」,就是講到這一念可以變成無量劫,無量劫也縮成一念。在《八十華嚴.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裡面也有這麼一段經文說到,「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這個劫是一個時間長度單位,平等是講長劫、短劫是沒有長短之分的。下面又說到,「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這是講到更高層次了。下面又說,「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把時間,無限長的時間跟無限短的一念說成是平等,這是完全突破了時間。而佛在經裡面講的時間可變動性、不確定性,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結論講得更圓滿,這真是講的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愛因斯坦他舉到一個例子,叫孿生兄弟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蔓延,時間蔓延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就是剛才講到這個宇宙飛船,假如它以接近光速這個速度離開地球,在太空中漫游了二十年。假設有一對孿生兄弟,有一個兄弟一出生就被送上宇宙飛船,另外一個兄弟留在地球上,這二十年過去了(這二十年當然是以我們地球的日歷來計算的),當這個宇宙飛船返回地球上的時候,這兩兄弟一見面,發現他們的年齡已經是大相徑庭。這地球上的孿生兄弟已經長成二十歲的青年,這個高速飛行的宇宙飛船上的孿生兄弟可能他的年齡還很小,我們說大概只有三歲,看它的運動速度有多大。可見得這個時間根據運動速度而改變,二十年可以縮為三年,因為這個太空飛船上的孿生兄弟,在宇宙飛船上他的身體功能、成長相對緩慢,這位三歲的太空員回到地球上來講,對他而言就等於進入到未來,進入到了二十歲的這個狀況就好像進入未來。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我們如果假設地球是靜止的,當然如果這個假設不存在也能夠推導出這個結論,只是這個公式就比較復雜,我們以V來代表太空飛船相對於地球飛行的速度,假如這也是一個天體,有一個天體正在以V的速度相對於地球而退行。這個天體的時間間隔我們用△t'來代表,地球上的時間間隔用△t來代表,這個△是三角符號,代表它的時間間隔,t就是time,時間的意思。天體上的時間間隔與地球的時間間隔有一個函數關系,這是用一個公式可以代表,公式左邊天體的時間間隔△t',等於什麼?等於地球的時間間隔△t除上根號一減去運動速度V的平方除上光速C的平方。我們可以看到這個V,就是運動速度它愈大,根號裡的分母裡的數字它就會愈小,它們跟地球的時間間隔就愈不一樣。根據哈勃的宇宙膨脹定理,我們可以推斷出來,距離我們愈遙遠的星系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就愈快。而我們所觀測到的極限的距離現在是兩百億光年,這些這麼遠的星系,離我們距離這麼遠的,它們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已經接近光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它們的時間會走得非常緩慢。

  我們看到佛經上有說到,有不同的天,像四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化樂天等等,這些天實際上也是一種天體,這天體我們沒辦法看到,為什麼?因為它們是在不同的空間裡面。如果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推論,這些天體,它們離我們地球退行的速度一定是非常快速的,接近於光速,甚至可能超過光速,所以它們的時間間隔跟我們時間間隔就大不一樣。據佛經上來講,四王天的一天等於我們人間五十年,這個時間間隔是最小的一層天,忉利天的一天等於我們的一百年。這個例子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的孿生兄弟的例子,在宇宙飛船上的孿生兄弟三年等於地球上這個孿生兄弟二十年,這是因為兩者的運動速度不一樣。四天王天的一天等於我們人間五十年,這個時間間隔的比率有多大?就是△t'除上△t有多大?我們經過了換算,按照人間五十年相當於四王天一天,這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來計算,時間間隔的比率等於一萬八千二百五十。用這個比率我們來反推這個公式裡面的運動速度V,就看到四王天的運動速度實際上已經是相對於我們地球來講它是光速,甚至它會超出光速。因為愛因斯坦的假設光速是宇宙的最快速度,現在已經證明不成立,所以四王天它的速度(運動速度)相對地球而言它一定是超光速,所以已經不在我們這個空間范圍之內,我們都看不到四王天。在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有一位研究員,他寫了一篇論文「宇宙膨脹與宇宙學距離」,這篇文章他也為我們證明了當天體在很遙遠的地方退行,它們的速度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光速。這種時間蔓延的現象為我們說明了,不同維次的空間實際上確實是存在的,只是我們在這四維空間裡面已經無法觀測。

  不同星系之間的這些時間間隔,我們說時差,在《華嚴經》裡面也有過描述。譬如說在《華嚴.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裡面就講到,經文說,「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你看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這一劫的時間,這個地球上一劫這麼長,等於極樂世界只是一天一夜。所以《觀無量壽經》上說,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下品下生的人,到極樂世界是十二劫花開見佛。在極樂世界上,這個十二劫的感覺也就是十二天,因為十二劫是用我們地球的時間來算的,所以往生淨土可以很快速的花開見佛,法門是非常的快速,所謂至簡易、至直捷,這個頓法。

  關於眾生或者是菩薩能夠進入未來的這種能力,在《華嚴經》裡面也有很多處的經文說到,我們在這裡列舉出一、二處。譬如說在「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中說到,「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智清淨、入無邊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皆作所應作清淨」。這是簡單的說用一念入三世、一念入一切世間,這突破空間、時間。又有「普賢菩薩行願品」當中說到,「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這是也講到能夠把一切劫換成一念,一切劫跟一念是平等的,這是所謂念劫圓融。所謂「無有始終」,《華嚴經合論》裡面說,「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這裡就明確的給我們說明根本沒有時間,始終是時間,說你要是想要找始終這個時間,就好像在空中找痕跡,人影當中去找人,這叫白費功夫。因此時間上、空間上這些概念,統統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致,只要放下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時空就沒有了。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談了頭三個專題,下來我們會從第四個專題繼續跟大家分享。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上一篇:海濤法師:當自私的時候,痛苦來了,壓力也來了
下一篇:五戒就是五布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