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十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跟各位所提的這個禅觀,禅觀所能感受的這個境界,他是你大腦思維感覺跟幻想所不及的,而且也完全不同,所以只要你腦海裡頭有的,不管是感覺也好,那種所謂感受,你會用詞用的一樣的,只要是在你已知的范圍裡頭,都是大腦的記憶,推理、描述的境界,都不是真的。

  禅觀是遠離大腦的東西,他是一種生命取向的模式,而不是大腦取向的模式,這個是我們要進到本門中來修學的人,我們第一個告訴各位的,不要用大腦。

  不是說不要用大腦吃飯,你不用大腦吃飯,會把飯挖到鼻孔裡面去,是要用大腦吃飯,可是在修行的那種境界的感覺,是不能夠用大腦做類比的。

  這裡面除了這三個,大腦的感覺幻想,理智大腦的部分是無法觸及禅觀這一塊,還有一個東西,這也是語言很沒有辦法去表達的,就那個理性不是大腦的冷漠,你要留意。

  禅觀是絕對理智的,但是不是冷漠,禅觀當中是非常溫暖的,熱情澎湃的,不是那種冷漠的,你在感覺上要有這一種區別,假如你修行到最後是冷冰冰的,人家跟你握手,你就丟一只死手給人家,那個大概都弄錯了。

  他會使你的生命能量非常充沛,所以他不可能是蕭條的,冷漠的,冷冰冰的那一種,那種人基本上是修錯了。

  而他的熱情澎湃又跟魔道的那個熱情澎拜不一樣,魔道,你看西游記裡那個唐僧被牛魔王抓起來,人家開始在煮火鍋准備要烤肉,涮唐僧肉的時候,那一種熱情澎拜慶祝,那個也不對,所以他的熱情不是那一種無有章法,你要慢慢去體會這個。

  他很理智又很熱情,他不是那種熱情很混亂的那種情況,所以在語言在表達的時候,他沒有辦法去表達這一種情境,所以我們跟各位說,你一定要經過一套嚴格的生命改造的那種方程式的訓練,以後你才能得到整體的,假如沒有的話幾乎都碰不到,所以這一塊。我們跟各位講,在整個過程裡,你是用知識沒有辦法去探討的,用大腦沒有辦法去摸索的。

  所以我在用這個表,這個表我們叫什麼,叫開悟之路,這個不知道誰取的名字,我不知道,反正就用吧,反正也不錯。

  這個表以外,另外一個表,這個表我也沒起名字,他就叫生住異滅,因為這四個字比較大,就叫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四個字不是這個表的名字,不過也好,反正懂了就好。

  為什麼我要用這兩個表達方法,一個是直向的表達,一個是橫向的表達,直向的表達,你容易橫出三界,一看就知道他就在這裡要轉彎,你不轉彎他就跑到四禅八定去了,這個不對。

  所以這個開悟之路這個是符合我們講橫出三界的表達方式,其實你這個圖要把他這樣畫過來也可以,為什麼我要這樣畫,這表示圓心在置心一處這裡,圓心,因為我們在畫圖表的時候,這是縱軸線,這是恆軸線,所以就用這樣來表達。

  其實你把他反過來,橫出三界往這邊轉,也可以,沒有說不行,我畫的僅供參考,你看不慣可以把他反過來畫,不一定通通右轉,左轉也對,只要表達那個意思就好,但是你一直往這邊走就不對了,假如你要把這條線劃成直的,把這條畫成橫的也可以,他是解說的不同而已,圖形怎麼長相都沒關系,你解說要弄清楚就好,你說,這個直直上去是對的,轉彎是不對的也可以,那這個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那這個彎了,你彎了就錯了,他直的上去就對,那你要這樣解釋也可以,這沒有關系,但你要了解修行的時候的那種狀態,我們講的那個,那個,到底是哪個樣子的那個你就把他弄清楚,這是一個。

  我們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生住異滅的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在剛才那裡也談了,在前面的這個定義我們現在就不談了,現在主要談下面的這個。

  行法中我們要留意的這個部分,這一個關鍵是在於,我們在這個地方,這個住的地方,這個五蘊流轉的部分。

  我們跟各位談過,真的修行是在住的這個區塊裡,因為這裡頭事實上是這個受想行識繞一圈的時候,繞一圈就形成五蘊識了。

  可是這個五蘊識是大腦記憶所不及的地方你記不起來,他五蘊識要一直轉轉轉,轉到形成八識識的時候,你的大腦才有記憶的單位。

  八識識的,那那個時候,你已經經過幾千個念,幾萬個念了,八識識才形成,八識識再進一步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你才會用。

  所以你現在在講話都是概念,很簡單的,爸爸這個字很單純,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爸爸跟他的爸爸是不同一個,同一個就完蛋了。所以你的爸爸跟他的爸爸絕對不同一個,為什麼不同一個,因為概念不一樣,那個詞已經變成一個概念了,他不是那個詞,已經不單純了。

  你知道嗎,所以概念裡面的東西是不同的,八識識是在形成的過程當中,你大腦已經可以記憶了,其實你八識識裡面的跟他八識識裡面的同一個東西已經不同一個了,比較類似有可能是五蘊識在轉的那個部分,但那個東西大腦記不起來,大腦記憶的時候那個單位太小了,八識識你還有個模糊的概念,到概念你才會用。所以這個地方就提到你把這個部分弄清楚。

  我們再看下面,為什麼修行要經過這個地方,初果,初信位見八識識形成概念,這個地方叫淨識,這個形成概念的時候,這個叫淨識,他還沒有中心價值觀的作用,所以不成為染識。

  你這個地方就概念沒有錯,這裡也叫概念,但這個染識是一個簡單的綜合概念,在淨識裡頭是單一概念,你要留意到,這是有區別的。

  所以我們在跟你講說,工程面要從這個地方開始整理也好,這邊都是意識流,意識形態象水流一樣,多的不得了,那個意識形態已經變成一大串,一大堆東西,你看那裡面有多少東西在裡面,他已經不是單一的東西了,太復雜了。

  那麼這個意識形態其實在這個上面我們就跟你講,意識形態所造成的行為,這邊叫做意識身,生死輪回都是意識身在輪回,他已經是無形狀的,但是是他主要在主導的。

  所以你造的業多,你的苦報就多,你修的福多,你所受的樂報就多,是在這個地方。

  那我們修行第一個先把意識形態流,象河流一樣把他淨化掉,少一點,少一點叫概念包,概念一包一包,像拿粽子,一串,拿起來一大堆,不是一個概念,所以你在談一句話,談一個概念的時候,其實是一串的,這個叫做概念包。概念包再淨化,還要再淨化到第三個階段,所以你會變成比較單純的綜合概念,也就是你那個概念裡有一個。

  我們說學佛,學佛你就想起來吃素,五戒,學佛為什麼跟吃素跟五戒有關系?就學佛,所以.....好像當然要有吃素跟五戒,那個其實這個是什麼,叫做中心價值觀。

  你要當美國人,當美國人好像很簡單,我只是想當美國人而已,他要你宣誓,放棄其他國籍,向美國效忠,這個叫做中心價值觀,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那個地方,使你很多東西都會因為他而定位,這個叫做染識。

  你要留意一下,人家在講話,"要當人家的兒子,要做人家的媳婦",媳婦你就知道,為什麼,他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你就變染識了,這個叫染識,這裡已經很單純了。

  綜合概念是概念,但有一個中心價值在,所以我們看到這邊的人在講話的時候,你在跟他講,他就不過、但是,你講完了,他又可是,你又講完了,還有,使你沒辦法,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他會轉來轉去,雖然他提一個問題,但他會轉來轉去,轉來轉去,這個都很麻煩,很多人在反應問題,他不能單純,他講不出他到底要講什麼,因為他講了很多不過,但是,可是,還有,很多這種東西就不行。

  但是這個地方(染識)他就只有一個狀況,你一講,他就“不是說嗎....”不是說什麼,他那個叫中心價值觀,他除了這一個問題以外沒有了,你要講什麼,他就不是說嗎,那個中心價值觀在那裡,這個叫做綜合概念。

  把中心價值觀掙破出來就變淨識了,概念單一,那麼單一概念的時候,你一個人活在單一概念的情況下,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很有善根,他要修行,就快了,他要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也快了。

  但是你要知道,這裡面假如你的人生,人格性不健全,人性有所扭曲的話,那通通沒辦法,因為你所顯現的都是假的,都是幻境,從這個地方來看,你到了這裡以後,我們叫做修行開始線,是從工程面來的。

  剛才那開悟之路講的主要都是技術面的,而這裡講的是工程面,工程面是一來一往,這是左右兩方同時進行。

  所以華嚴經裡面要講左右,有沒有,兩千,二十,這種數字有二的數字出來,都跟你講修行兩方面,一方面破識,一方面長根,一方面破識性的作用,一方面增長根性的作用,左右兩方,只要講到二,左右,二十,二百,二千,都是這個意思。

  這個就是華嚴經裡面的語言模式,這個語言模式直接就講行法,他不止語言模式,思維模式,他也直接講到行為模式,修行你就要這樣做的,而這樣的模式裡頭非常微細。

  所以這裡我們要談的,談住的這個范圍,所以這個區塊是住的范圍,是講修行,染識跟淨識這邊還是修養而已,但是沒有這個修養的基礎,你這邊的修行沒辦法進行。

  而各位現在所講的修行都在這個(染識)裡面,能夠講到這裡面(淨識)來,就已經不錯了,現在講的修養大概是意識流變成概念包,就是修養很好了。

  我們不但要把概念包變成染識的單純的綜合概念以外,更要讓他變成單一概念,這個一直到單一概念以前都叫修養,這個地方就是修行的功夫了,這個地方要修行要進入這個領域裡(住),我們在講修行就是指這個部分。

  這個是不講情面的,我跟各位講,一講情面,就統統掉到這邊(異)來,就掉會修養這邊了,講修養的這個部分,西方人的語言叫做“愛的教育”,講這個地方(住)叫慈悲的教育,這個住的范圍叫慈悲的教育,慈悲你知道嗎,吃了自己背叫慈悲,不是陶瓷做的杯子。

  這裡面不講情面,也不講愛的教育,他直接就要破你的我執,破你的識性跟慣性的作用,一講到破,沒有情面可講,因為不破你永遠都在凡夫的階段,連行者的階段都不可能。

  所以第一個要破你的是什麼,看你這個地方是怎樣,那我們這個地方叫八識識成概念的這個部分你能不能看到,那你假如不到淨識這個地方,這一點絕對做不到。基本上你到淨識的時候。

  到淨識這個叫做名字覺,其實我們講的名字覺是在這個地方,住的地方叫名字覺,可是你現在修行還沒有到名字覺,還掛一個准名字覺,報名會通過,你才要報名而已,還沒通過,你要留意,因為這個連初信位都還沒有。

  初信位是初果位,一進初果位你就預流,上道了,上道就不能倒車,倒車違規,很多人都喜歡開錯交流道,倒車下去,你不能倒退,所以只要上道叫預流果,七次天上人間來往就證阿羅漢,所謂七次是指剛好,剛好不是正好七個,就是說,你在天上人間要來往幾次不管,不管,來往幾次不管,到最後你一定會證阿羅漢,你放心。

  哪一個是這輩子來證阿羅漢的呢?你知道嗎?各位都很想看看這一個,有沒有他是預流果以後,天上人間來來往往七次,證阿羅漢的,到第七次,由最後一次要證阿羅漢的,你比較難遇到,而且遇到你也不相信,這個是一定的,但是我告訴你,我們在座當中有很多人是天上人間來來往往的,第幾次不知道,最後一次他就會證阿羅漢。

  我們這輩子看到最清楚的就是廣欽老和尚,通常在這個時候來的,他都示現不識字的狀態,以這個為主,來會示現識字的,都已經是進入菩薩位了,所以有成就的阿羅漢,識字的,認識的,會講經,會說法,會說道理的這些,他都入菩薩位,而會進菩薩位就是前輩子是阿羅漢,這輩子再來的,這些人也很多,可是你就不相信,他就不能講太多,講太多你就不相信,像廣老他都不講,你就很迷,為什麼,因為他是這種阿羅漢,沒有為什麼。

  那麼現在問題就在這裡了,你要具備這個條件,淨識的這個條件,好,這個這個地方一開始跟你講說修行是什麼,你就會看到概念是怎麼形成的,這是從識性上來看,這個(淨識)是一個單一概念,那你現在要看概念是怎麼形成,是從八識識來形成的,你就證初信位,初果。

  當你想有沒有再進一步,這個前面八識識怎麼來的,這就二信位,二果向,向二果走了。

  然後你看到五蘊識形成八識識,其實你在修行的階段裡,你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但是你知道他是由這個東西來的,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不要緊,你自己取名,這個是我取的,那你認為八識識不喜歡,你叫什麼識都可以,或者不叫什麼識也可以,你自己取名字。

  然後你再看到這個東西八識識是五蘊識來形成的,你就證二果位。

  那麼五蘊識的這個東西呢,你可能不叫五蘊識了,你不管把它叫做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是怎麼搞的,你想要找那個東西就是變成四信位,三果向了,當你找到說五蘊識是怎麼來的,是念,念經過五蘊運轉而來的,其實這個都已經很微細了,你已經證三果了。

  三果是五信位,你不要看,五信位在華嚴裡不算位,這個叫名字覺而已,名字覺的時候,你的那個心路歷程,心活動的軌跡已經很微細了,這個你大腦已經沒辦法計量了,你嘴巴能講出來的,嘴巴能講出來的都在這個(異)的范圍裡面,講的越多越清楚的越往後走了(滅),你放心了,哎,那個沒辦法講了,越沒辦法講究越往前面走。

  這個識性的東西就是這種狀況,所以我們講經的人很慚愧就是你講越多越沒用,講到最後所以什麼叫金剛經,畫個圈啵!一聲,金剛經講完了,你說那是在做什麼,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來到三果位,基本上語言文字都沒有辦法表達。

  那麼三果位你會想說那麼五蘊識是怎麼轉的,你又要往前走,四果向,四果向就到六信位了,好,六信位是准備向七信位走,破無明,破我執無明,就證阿羅漢了。

  那這樣就完畢了嗎?沒有,再往前走,八信位。再來你會破法執無明證九信位,那就沒什麼好破了,法執都破了,都通通放下了,那要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只是到九信位,連十信都還沒有,那這樣對嗎?再進一步,所以你在這個(異)時候,想要破無明的時候,就要培養廣大的那種法身觀要,有法身觀你要經過十信位就很快,假如你不培養法身觀,十信位你跨不過去,你要經過無量的三大阿僧祇劫。

  你假如在這個地方就開始培養法身觀,淨識以前,剛才講的,那個禅修置心一處技術面那個以前就培養數息法,看到數息身就是法身的那種感覺出來的時候,你這個地方十信位是同樣的功夫來到這裡,到了十信位的時候,你一支香的時間就可以過了,你就證法身了。那以一支香去賭無量的三大阿僧祇劫我想非常劃算。

  但是你假如不培養法身觀的話,你要無量個三大阿僧祇劫,可是你培養這種法身觀的時候,經過這個地方(住)裡的話,大概時間比非人格性法身的阿羅漢成就時間要加一倍,假設這裡(住)需要兩年的時間,那你要四年,而且四年裡,這裡面的語言理路大概你會弄得很清楚,你比阿羅漢清楚,阿羅漢不清楚,阿羅漢只知道這樣子做過去,他在表達上面有困難。

  要留意到,只要你是個知識分子,你在入定的過程,在這個觀的過程裡,知識分子的麻煩就是他大腦會起作用,所以我們跟你講說你想要證阿羅漢最好是阿呆,阿呆容易證阿羅漢,那IQ很高的知識分子,腦筋轉的很快的人,通常在這個地方比較有障礙,但是這個障礙你可以轉化成你法身的資糧,這個就是你在華嚴的世界裡,可以有這個好處。

  他不是絕對缺點,也不是絕對優點,他會告訴你這個缺點如何轉化,如何運用。這個優點你要注意什麼,他有什麼陷阱。

  不然你去看看,在技術面裡,舒服禅一進去就全部卡住了,因為你轉不過來,而這一點看得到就已經非常不簡單了,你要留意到,能夠跳過舒服坑的。

  以目前全世界的行法中來講幾乎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克服,所以你不要看,為什麼在西方禅修meditation弄到最後會變成心理醫師的處方簽,就是通通以舒服禅來開的,通通都是舒服禅裡面的,他打坐禅修到最後就是舒服禅,而且他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念佛不拜佛,你放心,就這麼簡單,因為那是你們佛教的東西,我只要mediation就好。可是他不知道meditation 的東西就是yoga。因為 medictation是他講的。

  我們講叫禅觀,你要禅坐,就一定要培養禅觀的能力,培養禅觀的能力,在這個印度教裡頭,這個系統裡來講,就叫瑜伽,瑜伽要訓練的就是大宇宙小宇宙,神我之間的關系,要統合的問題,他們瑜伽是這樣講的,所以叫相應。

  我們在講禅觀是要去體驗法身的存在,類似這種狀況,但是我們不講求合一,可是以你色身在世的立場來講,他是可以運用的,但不一定要合一,可是在一般外道的語言裡頭,他是講合一的,你要把他當合一,我們也可以開方便門,認為是可以,但事實上合一不是我們的目標,你要留意到。

  所以你證得法身,並不是色身跟法身合一了,這個語言上來講叫做知見不正確,證得法身不是拿色身去跟法身合一,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但是從外道的語言來講,跟邏輯來講,我們可以承認他,但是你不一定跟他認同,要留意到,這個是知見的問題,你不是很嚴格的分辨的話,你看不到,這個定義的差別你看不到。

  所以為什麼早期叫禅觀,不叫瑜伽,不叫相應,為什麼不翻譯過來,有他的道理,所以要把瑜伽的這個東西怎麼樣很清楚的表達到中國來,跟中國現在的禅觀要怎麼樣表達成英國的語言文字,這裡面還是一番大學問,他還必須重新創造字眼。

  就像我們禅這個字。佛教進來以前根本沒有禅這個字,中國有定這個字,所以定很多,你到大陸去看,正定,保定,永定,都是定,定州,你看都是定,中國人定用的很多,但是就沒有禅,他沒有禅州,永定不叫永禅,沒有,那是佛教的東西,但是他把禅跟觀結合起來,觀是中國字,他也是因為佛教傳進來,中國人才把觀這個字拿出來用。

  那麼把禅跟觀聯合來,這個字在表達瑜伽裡面的那個精髓,可是又不是印度教講的瑜伽的部分,可是佛教從印度傳來的時候就把這個字帶來了,這個字就已經帶進來了。

  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不像現在,因為英文翻譯發音的關系,我們又重新用瑜伽這個字了,不一樣,你必須把這個部分給弄清楚。

  所以我們在訓練的時候,第一個是在破,破識性的作用,這個地方最初的識性,從淨識開始,概念單一,概念開始,這個識一直破到微細的地方,最微細的叫無明作用,把他破掉了,在這個地方叫一念無明起,叫無明,從這個生到住這個地方就是無明,這個地方叫一念無明起,我們修行就是要讓他一念無明皆不起。

  那麼這裡面的狀況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那就是前面這裡,生的部分,生的部分這個叫本體念,住的部分叫生滅念,異的部分叫善惡念,滅的這邊叫變異念,念念變異,這個地方(異)你會比較好一點,因為在善惡念當中你通常都是選善念,造善業,那生滅念就不一樣了,生滅念這個地方有一個,這個識的取捨,及住心,及是出離因以及性德佛剎的根本因,你要有佛剎就在這個地方,識的取捨上面。

  修行你不要看著都是我寫的,這是經本沒辦法寫的,要修行,修行把你的心路歷程把他變成這些文字,有時候想想我也真不簡單,因為你要把這些東西弄出來,真的是很麻煩,不是要入定而已,你要浸在裡面才知道泡出這樣一個東西。

  你以為這樣一句話要講的很簡單,經典都講不出來,為什麼,因為這是實際行法的東西,你知道了,知道你講不出來。

  所以我說三玄三要是義玄禅師開悟以後差不多十年到十二年他才講的來,你不要以為他三玄三要,你說這個東西要泡多久才講得出來,而且還要對比,然後要讓你看到很清楚,還有多少人問你語出何處,我跟她講從頭腦裡產生的,他說那個不算,所以我本來是想說,這個叫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我想說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想一想他問語出何處,干脆就給他叫生住異滅。

  你假如跟那個中醫師,西洋中醫師就不叫什麼經絡,什麼經絡,什麼陽明經,什麼太陽經,他叫第一線經,第二線經,就這樣排,都可以,那沒有關系,這些語言沒有說一定說出處哪裡,這是你修行的一個經驗跟過程,把他表達出來。

  在表達的裡面我們要的是那個,不是這個字,這個語言文字沒關系,什麼字都可以改,就是你那個狀況要能夠掌握住,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部分。

  假如從後面講到這裡(生),再從這裡講過去你就清楚了,所以這個圖表你要好好抄,抄完回去再整理,整理以後再用你的,抄是用藍色的抄,抄回去用紅色的注記,紅色注記以後呢,有了心得再用黑色的說明,你自己說明自己解釋,那你的心就一直融進去了。

  然後你會發現這個表其實你可以寫好多本書了,這裡面任何一個都是這裡(生)講的一些部分,這個叫本體念,本體呀心的東西呀,叫本體沒有錯,心這個東西就本體來講有本體心,本體性跟本體念三個東西。

  所以這個體所以叫本體心的心是體,性是本體的作用,性這個字就是心站起來,心生了,本來這個心是躺著,現在站起來了,有沒有生了,叫性,那這個性前一念心的作用,這個今心,念這個字,就是現前這一念心,就擺在這裡,就今心,叫念。

  中國字,不是字,藝術品,你看單純的這個心,跟各位講一定要謙虛,謙虛就是這一點,有沒有,上面這一點應該點在這裡,這裡是空心,這一點不見了叫空心,對不對,會不會寫,有沒有寫過,這裡沒有筆,要不要寫給你看,這一點要點在這個下面,這個叫謙下心,這裡有筆,寫給你看看,這個叫空心,有沒有看到,這裡空的,這個叫空心,謙虛心的心是這樣點的,這一點點在下面,這叫謙下心。

  所以中國字是藝術品,你要看懂,要會看,他這個,心點在這裡是正常凡夫心,你開始修養就到這裡,修行成就連這一點也沒有,就空心,所以這個心的本身,我們給各位看的就是你要看到本體這個東西,他是有生命的,他體相用兼備的,並不是說心是本體所以就只有心,他有性,性是作用,你看心生,心站起來就生了,站起來不是用嘛,用了以後就產生念。

  現在問題就是,這個念你不會用,因為在這個本體裡面的心性念這個本體念裡你凡夫絕對掌握不到,你感受不到,所以要你禅定是干什麼,進入禅定以後你要去參,怎麼參,就看那個心念的軌跡怎麼作用的,這個本體心是怎麼來的你根本不知道。

  那小偷怎麼進來你都不知道,所以你被俘虜了也不知道,因為你覺得這本來如此,所以你就被俘虜了,因為你不懂得這裡面的結構,你所知道的狀況都是到這個後面去了,到後面去了你已經被無明,一念無明起就是一個小偷跑進來把你俘虜了,一個強盜跑進來把你綁票了,你都不知道,無明就是把你綁票的那一個。

  那他怎麼會起呢,因為你的心性念一起有相,這個相叫第一念,所以本體裡面沒有相,所以沒有第一念這個東西,這個叫無念,當第一相產生的時候,這個叫實相,有人叫無相念佛,沒有無相念佛,無相怎麼念,這個叫實相,第一念叫實相,到無明一起,變成色,所以色是第二念,然後這個色變成第三念,以後為生滅念,也就是識開始了,以後為生滅念,從第三念開始為生滅念,其實識這個地方受有沒有,這個第三念就是受了,畫這條線下來,這個就是受,受就是第三念,到受你也感覺不到,那個心性念變成相,你是完全無知的,就好像胎兒在媽媽肚子裡一樣,到相都還在媽媽肚子裡,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無明一起作用,你已經出生了,色已經產生了。

  這個時候你就流轉了,你不知道,但是受是始作俑者,第六意識的作用,到這個地方你根本就不知道,然後開始流轉,就繞一圈,受想行識,受想行繞一圈就叫識,就叫阿賴耶識,所以第六第七第八,然後就第八第七第六,這個繞一圈到這裡,繞一圈從相繞一圈,用現在的語言講,一的負29次方分之秒,那有幾秒我不會算,他按秒來算是一的負29次方分之秒,你看有多快。

  那麼你要從哪裡看呢?你就看小孩子,你再回想一下,小孩子正在看東西的時候,怎麼辦,他兩個眼睛瞪在那裡,那個時候,你看兩個眼睛瞪在那裡,五蘊就一直流轉,一直流轉,你看叫爸爸,叫爸爸,他憨憨的,那一位怎麼叫我叫爸爸,孩子有天賦,他要開口叫爸爸,那個爸爸一定昏倒,你叫他叫爸爸,他就爸爸,不會叫爸爸,你去慢慢的去體會。

  從那個時候,這個地方就一直在轉,這個在轉的時候叫五蘊識,腦筋沒辦法記,當逐漸形成形成,這個五蘊識他開始要跟外面的情況掛鉤,原來這個人出來要叫爸爸,那個人出來要叫媽媽,他這個時候,不是這個人那個人,是這個image的時候叫爸爸,這個image的時候叫媽媽,到那一天他很高興哈哈,爸爸,媽媽,不對,再一次,那個時候他就開始在調整,他從八識識再構成一個概念,概念他才能表達,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這裡面(住)在談的這個部分。

  所以修行你從這邊過來,你才發現,原來一念無明起,無明是怎麼走的,這是另外一個理論了,那麼你看到識是這樣形成的,你就要破識,回到這裡,那麼我們從這邊往這邊一直走下去叫順生死流,在修行就是從這邊要走回來,叫逆生死流。

  所以前面這個地方都叫資糧道,真正修行在這個地方,華嚴的修行是進入這個(生)的裡面,因為這個裡面我們現在都不講,因為這個地方是屬於梵行品的范圍,梵行品是從這個地方(異住的分界線)開始講起,講到這個地方(生住的分界線)一個階段,從這個後面(生)一個階段,應以實法而為所圓,那個十法就是在講這個部分,修行完成的時候直接就進入到住的這個領域,他用一段經文講過去,然後後面每一句是一個位階,那就是生的這個部分。

  所以整個位階次第在華嚴經裡交代很清楚,你現在還沒有到這個領域(異),這個領域都不及格,報名都不通過,所以不必講太後面,雖然廣告跟你宣傳說這裡(生、住)很不錯,這裡已經夠辛苦了,再講後面你都一頭霧水。

  所以通常我們只介紹住的這個領域,不講生的這個修行方式,因為這裡是叫高級禅觀,那現在你初級禅觀先修,再修中級禅觀,初級禅觀跟你交代了,中級禅觀你大概可以了解一下,等你這兩個部分都成就以後,我們再來講高級禅觀,所以我們這裡通常不講。

  不是我不講,因為除開華嚴根本沒人講,他怎麼講的到嘛,他連經典依據都沒有,而經典依據在這個地方,十住位只有一句話,十行位也一句話,十回向位也一句話,十地位到七地以前一句,八地到等覺一句話,等覺一句話,妙覺一句話,那一句話你怎麼修,你不小心背過去,整部經文都背完了,那你怎麼修,你不可能怎麼修。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法身位的這個修行方式,我們有這個修行的那個整個過程,位階如何修的部分,甚至從根本智怎麼形成,後得智怎麼形成,自受用法樂智怎麼形成,他受用法樂智怎麼形成都可以告訴你,但是現在沒辦法講,除非你要寫博士論文,要不然的話你還是好好修。

  從這善惡念到淨識,然後進入生滅念的就行,這是才是我們所要的,而你在善惡念裡頭就要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能夠真正感受到法身的存在,你修行才會不退心,舒服坑你才會跨越,那個觸功德的陷阱你才會超越,要不然你一下子就溜過去了。

  這個不只是禅修,密法,淨土,念佛,持戒都一樣,你只要陷入舒服坑裡都變成障礙,變成虐待,好好人生你不過,然後過那個莫名其妙的,毫無生命感的,那個叫修行修得很好嗎?其實是你掉入了陷阱,這是我們一再的跟各位提醒的地方。

  這是從逆生死流來講叫做破,破識性作用,那麼從根性的展現來講,那就是我們華嚴行者所要的,叫積極面的人生,因為這裡面是講逆生死流是破的。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現在跟各位談的是,真正的從三段教學法,這一段叫第一段教學法,就是人格性養成教育,修行是人格養成教育,然後要有正常的家庭跟社會生活,正常的,不正常的不算,你在家裡,家裡有一個霸王,或者是一個女暴君,媽媽很能干,全家人都不要講話,或者爸爸像霸王一樣,他一吃飯的時候,大家都是小老鼠吃飯,不敢出聲,那種情況,那種家庭生活基本上不健全。

  那個孩子只會做乖兒子或乖女兒,乖兒子跟乖女兒都很麻煩,因為你是壓抑的,基本上心智年齡跟心靈年齡都不能成長,心智年齡跟心靈年齡沒有成長的話,你在修行上有障礙,那個修行很容易掉入舒服坑裡,這個要從舒服坑裡把他拉出來都拉不出來,所以人格性基本上不健全。

  而之所以修行會成就的人都不是乖兒子,你放心,那個修行人會成就,他的小孩子都是調皮搗蛋的,不受教的那個家裡氣的沒辦法,把他丟出去,趕出去出家的那個,那個會成就,在家裡很乖,很會讀書,斯斯文文,那個去出家,都阿彌陀佛的,沒有用,因為他已經被壓抑了,他不正常,所以我們第一個,修行就是調整你的人格性法身,但是這個時候也沒有禅觀,這個沒有辦法禅觀。

  這個地方我們從正向來講,他不會逆生死流,他是真正的修行裡的狀況,我們大乘佛法我叫做宏觀的佛法,後來之所以會興盛,他就是從這裡來的,從積極面來看人生的,那麼在這個逆生死流這邊,他是反過來的,他是被你現實人生是采取否決態度。

  在印度是可以,來到中國就不行了,我告訴你,現在到西方世界去也不行了,因為現在你看西方世界對於佛教為什麼采取消極的態度,因為你都否定,今天漢傳佛教還沒有到西方世界,現在出去的只是法會佛教,不是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就是宏觀的佛教就是在這個地方,要講的是這個部分,可是這個部分現在除了我這個傻瓜以外沒有人去講,所以他們也都不認識。

  你這個地方是在培養你健全的人生觀,人格性健全,然後要有健康的這種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會產生,他會產生人生這樣活著對嗎,我這樣日復一日這樣下去,到底要到哪裡去呀?這個叫出離心。

  你生了出離心以後,那你有沒有開始在追求,有沒有真實的世界,會叛逆的小孩,他就追求她所要的,他假如不追求她要的,他一定乖乖的,有沒有那個叛逆又很乖的,沒有,因為小孩子他不會隱藏,所以他會發出來。

  但是當他去摸索到穩定下來以後,我告訴你,這個孩子他已經超越了,他心靈年齡已經出來了,他的心智年齡也成熟了,所以越早叛逆,叛逆是你講的,越省成本,越晚叛逆,你不要到八十歲才叛逆整個社會要付出的成本就很大,越早叛逆,他心靈年齡越早成熟,所花費的成本越少,頂多被爸爸吊起來揍幾下而已,有沒有被吊過,你們都沒有被吊過,都乖兒子。

  第三個階段他就是要追求真實生命,你在各種摸索當中,你會到佛門中來,開始修行,這個叫初禅觀,就開始禅修了,培養感受法身的存在,在這個時候,在修行的階段裡,你要鑒別正法跟不正法,正法是什麼?不正法是什麼?你到正法裡面來,才開始禅修,禅修就是初禅觀,要感受法身的存在,假如這個地方你都不健全,生活怎麼樣先做調整。我們叫做生命教育的范圍。

  那麼來到這個地方,這裡就開始修行了,禅修了,這是初禅觀,感受法身的存在,再來就是細禅觀,我們講經過修行開始線。

  你要正式的修行,我們就叫參禅,所以在禅修的時候,對於參禅來講我們叫做摸索階段,那麼這個地方,是工程面用根觀心的軌跡,用根不是看識性,是已經用根,在技術面是在破識,那我們這個地方是直接講用根,這個叫細禅觀。

  那麼這個叫住的部分,我們前面所提住的部分,從技術面來講是破識的作用,那這個地方來講是用根,看到真心活動的軌跡,但是這個時候真心的活動,你不靈活,你想要怎麼樣,你用不上來,但你可以怎麼樣。

  剛才周師姐提到說,我任何境界來都把他觀空,把他破了,可不可以,對,你知道怎麼辦,可是要怎麼辦你不會應用,不會變化,初階段就是這種狀況,參禅的這種狀況,這個絕對正確,但是要靈活運用沒那麼快,因為要靈活運用你還要再繼續努力。

  這個地方已經可以看到你的心的運用的那個軌跡,你已經逐漸可以看看,一直用,一直用,一直用,只要你用的那個頻率越高,你的成熟度就越大,用的頻率越低,成熟就越慢,就是這個部分(住),這是參禅。

  再來就是微妙的禅觀,這個妙禅觀是八地以後了,我們這裡就不跟各位講,你現在能夠看到的就是法界觀,十玄門跟周遍含容觀,周遍含容觀是法界觀裡面的高級觀,我們通常在法界觀裡,是從真空絕相觀跟理事無礙觀這兩個部分能成熟,你早就在法界裡了,不用擔心了。

  說事事無礙法界怎麼修,這兩個及格,那你就知道怎麼修,這兩個不及格,那兩個怎麼講也沒用,變成知識了,所以周遍含容觀,我們通常是附帶的,也只是讓各位了解到,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裡應該怎麼用,這個今天跟各位再補充這些,其實都前面已經講過了。

  不過我要告訴各位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你不要忽略,修行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不要自以為是,想罵人就罵人,想證果就證果,沒有那麼簡單,爬到樹上摘柚子,想要有就有了,要采柚子現在去采也沒有,你要等到中秋節才有,他還有一定的時間,所以尤其在批評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留意。

  不是罵人表示我的成就,那不是這樣,雖然我還沒罵到了,不過看人家這樣在罵了,實在也不厚道,這個我們一定要修行知道,他是一項工程。

  而且你一定要留意到,你有沒有經過舒服坑,你有沒有經過觸功德,那麼在觸功德的時候,你是怎麼轉入參話頭,要沒有的話,你很可能就在禅定中。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要打坐,假如說感覺身心很舒服,停在某一種境界,我告訴你,標准的舒服坑,假如你現在已經修到這裡,擠進去到某個境界裡,那裡,諸佛菩薩好多,禅定坑,你已經到初禅定去了,所以這個很清楚了,信不信由你。

  你可能說,恩,你沒有這種境界,沒有境界是你講的,你怎麼知道我有沒有境界,但我告訴你,在那個范圍裡頭就不對,因為在舒服禅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束舒服的感覺你說不出來,假如你有那種感覺,常常這麼一坐就天亮,我要等人,今天無聊,不知道干什麼好,這麼一坐一天過去了,這個就是舒服禅。

  尤其晚上一坐,一口氣天亮了,跟你講睡著了,你不相信,這個就是舒服禅,再繼續努力,再坐幾十年都變成胡瓜殼,生胡瓜子,不能用,你要留意到這是一個,一定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

  第二個,你要鑒別,這裡面包括一些幻境,幻境、幻聽、幻覺,看到什麼,那個都是,會通靈,會怎麼樣這一些幻境,還有一些感受,你自己確實有很舒服的感受等等,還有你的理念,理智推理的大腦范圍的也都不對,你一定要留意到,我們這個都跟各位交代的很清楚,不要再犯那種過失,尤其跟各位警告的就是你不要墮入那種很冷漠,很無情的那種狀況,因為禅修給你增加生命能量,你在理智中是溫情遍野而不是冷漠的不得了,也不是熱情的亂七八糟,那些都不是正常的情況,正常的,他這個地方他的理智跟熱情他是能夠拿捏得當,你既然拿捏不當的,就不是修行的情況,這個是我們提供給各位做參考的,有關禅觀的這個部分,我想就簡單的跟各位談到這裡,好吧。

 

上一篇:夢參法師:莊嚴道場 釋《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節錄
下一篇:海雲繼夢: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九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