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1講 (2006年11月26日) A

  我們怡學大和尚,諸位法師,還有諸位菩薩朋友們,大家好。

  很榮幸,這一會非常的殊勝,能夠在北京來跟各位啊,以法會友,以佛法來跟各位相會,這在歷史上已經是很難得的,在法界中那是更為殊勝。

  剛才溫教授在介紹的時候提到,我們佛教分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佛教文化,另外一個是佛陀的真理。我們到這裡來聽經,大部分都是佛教徒,對不對?有沒有非佛教徒的?但是我要告訴各位,佛教徒有兩個定義。一個是佛教的叛徒,一個是佛陀的信徒。在文化跟真理之間,你所選擇的是佛陀的真理呢?還是只停留在佛教的文化上面?這兩者本來應該相輔相成。所謂相輔相成啦,就是有些人是透過佛教文化而回歸到佛陀的真理裡頭,那這就是佛陀的信徒。他因緣不同,從佛教文化走進來。那你假如是在佛教文化裡頭,而造成對於佛教真理的障礙,那就是佛陀的叛徒。所以我們簡單的講,很多教徒啊,其實就是那個宗教的叛徒。

  我們在西方世界裡看到,為了堅持他的宗教文化,因此把那宗教的行者加以殺害、迫害,那這些都是那個宗教的叛徒。當年,哥白尼,各位認得嗎?推翻“《聖經》地球跟宇宙理論”的人,他是天主教教庭的一位大神父。他是一位科學家,他發現啦,地球是圓的。他說違反《聖經》的旨意,他被處以死型。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常常被文化所迫害。伽利略,大家認識吧?他是發明望遠鏡的人。他發現太陽繞著地球轉的理論是不對的,《聖經》雖然這樣講,他說不對,是地球繞著太陽跑,他就被關起來了。後來他寫了很多悔過書,說他是受到撒旦的蠱惑才講錯了話,才免於一死。違背真理!

  所以我們在這裡要提醒各位,今天我在這裡要告訴各位的是,佛陀所講的真理是什麼?也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在這部分,那講來話長,理論也相當的多。我們在未來的時間裡,我想透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部《四十華嚴》啦,來跟各位作介紹。就我初步估計,假如每個月講五天,每天兩個小時,十二個月都講,五年是最起碼,不一定講得完,我們盡力。因為這裡面有好多理論要一再地闡述,沒有辦法簡說。我師父在五台山普壽寺講《八十華嚴》講四年,今年開始要講這個部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部分。他是每天講,他都要講一年。我們每個月才講五天,大概沒那麼容易。不過呢,我們在有可能的條件下,來盡情地暢談。當然,這只能夠略說,不能夠細說。細說啊,我在台灣已經講了二十年,《華嚴經》還沒講完。

  所以,各位,對於華嚴來講,可以這樣講,你要簡單地聽過一參,大概要領就能夠抓得到,我們盡可能來給予各位一個全貌。但是不管你怎麼聽啊,都只能聽到某一部分。

  今天首先要跟各位談的,我們既要學佛,你知不知道學佛人,與沒學佛的人有什麼不同?佛法,佛教,這個宗教,跟其它的宗教有什麼不同?你要先弄清楚。宗教跟非宗教有什麼不同?我們要先弄清楚。這是一個大的區塊跟領域。

  宗教有個特質,一般人叫做宗教情操。您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宗教情操?不是對於你的信仰啊,產生一種執著,叫做宗教情操。不是這樣講。當然有些人賦予極高的熱忱跟感情,那當然是宗教情操,沒錯。但是我們要告訴各位,宗教要講的,都是生命。高度的宗教情操啊,就是賦有高度的生命熱忱。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就是具有高度宗教情操的人。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不會特立獨行,他會講求他自己生活中的真善美,他會追求族群的和諧、圓融與安寧。

  各位注意這兩個方向,個人生命的真善美,以及族群。族群呢,包括你在家裡兩個人,夫妻兩個人要和諧,家庭三五個人要和諧,你工作場合的這幾十個人要和諧,我們社會上的這個族群幾萬個人要和諧,我們國家上下十幾億人要和諧,全世界六十五億人口,這世界要和諧,這個叫做宗教情操。

  不只你與人的關系,這個生命,不只這樣而已,你跟一切萬物,包括你對動物,生命的存在,那份和諧與寧靜,你也要熱愛。動物的生命不是不值錢,它還是生命。站在佛教的立場講,眾生平等。生命與生命是平等的,不看他的外相。不但動物,植物也一樣。樹木花草,你就可以蹂躏嗎?你就可以糟蹋嗎?你對於花草的存在,樹木的存在,你會不會欣賞?為什麼文學家很美?因為他懂得欣賞花草樹木的生命。不但對動物的生命,對植物的生命,對於沒有生命的生命,你照樣地要尊重。風吹草動,藍天白雲,小橋流水,你也必須要尊重,要恭敬。這個叫做生命的情操。

  假如一個人只為他自己,那不對的。假如你從這個地方來看,佛教的基本立意,你就會發現,佛陀那一份大慈大悲是無所不在的,無所不在。不是只對他的國家人民而已,他更對全世界,不但是對人類而已,對所有的生物、動物,乃至六道眾生,包括天神,包括鬼,包括畜牲,一樣地尊重與公平。不但對於六道眾生,包括樹木花草,藍天白雲,一樣的尊重,一樣的恭敬,一樣的平等對待。這個是佛陀講的,真正的慈悲與平等。具備了這樣的一個情操啊,叫做生命情操,或者叫做宗教情操。

  那您是一個真理的追求者,那應該朝著這樣的一個方向來。這是佛教與其它的宗教最大的不同,也是宗教與非宗教之間最大的差異。

  我們在這裡要跟各位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定理,你看看,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我已經講了二十年。在宗教的領域裡,不用大腦,你去注意,用大腦不能夠關懷生命。大腦裡面所用的,是追求知識,我們所要談的,對於生命這個領域來談的話,是要用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不是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在我們中國來講叫做“小學”,叫做“小學”。

  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用我們中國傳統的術語來講,叫做“大學”。所以你留意看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明明德”呢,佛教叫做“上求佛道”,“在親民”呢,佛教裡叫“下化眾生”,“在止於至善”呢,佛教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用現代的話來定義啊,要怎麼講啊,就是發起追求生命止於至善的境界。“阿”者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三”者正也,“菩薩”者覺也,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傳統的定義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沒錯吧?什麼叫“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也。到底有沒有定義啊?我不知道哈,反正教科書都這樣教啦,我們都這樣背。它用現代白話講,叫做追求生命止於至善的境界。那就是《大學》上面,已經講得很明白“在止於至善”。所以,基本上啊,合在一起。止於至善是講生命的。所以我們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

  這裡面啊,都沒有講到“小學”,都沒有講到“小學”。用“小學”啊,就用大腦。大腦,大腦怎麼樣啊?它要記憶。記憶以後,要推理,推理以後有目標,所以會造成競爭,造成斗爭。不用大腦用生命,生命的智慧會啟動。它要信心,不是要記憶。你注意看看,你現在用大腦的人會說“沒記憶,這個人像白癡”,對不對?合理的推理,不會推理啊你是一團亂的人。要有目標,人生有目標它才美麗。所以呢,理想越高,越有沖勁。告訴各位,理想越高啊摔得越慘,你都不知道。這些呢是你正常在運作的,在處事上可以,處理“小學”的部分,沒錯,我們不否認。但是在“大學”上面,它不管用。

  所以,真想要修行達到轉凡成聖的目標,那你必須放下大腦的作用。現在這樣講啊,你會覺得很奇怪啊,什麼叫修行啊?修行就是生命的改造工程,生命的改造工程。我講這些術語,你聽懂嗎?你不懂,你隨時舉手發問不要緊。我用的詞匯啊是比較新,跟你重新作定義,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改造生命,讓你的生命達到止於至善,這個叫修行。所以跟你傳統的定義可能不一樣。修行啊,修正不當之行為,這是基本定義嘛,對不對?修正不當的觀念,也對啊!行為,觀念啦。那這些都是傳統的定義,我們沒有說它不對。但是你用現代的語言重新定義啊,可能你會感受得比較深。所以我們跟你講說,它是生命改造的一項工程,而且這項工程呢是人類歷史上最精密最偉大的工程。它是一項工程,不是只有吃素念佛而已,那未免太小看了修行。是人類歷史上,盡過去際、盡未來際,最偉大又最微細的一項工程,沒有比這個更精密了。各位要真的進行修行的這項工程時你就會發現到,當你不是在修行的時候,你感受不到。這是我們跟各位談的,佛法,你要進行的,它跟一般的宗教是不一樣。

  那我們再把話講回來,再重新定位一次,人為什麼要宗教呢?沒有宗教的人,他的生命是沒有方向的。假如你這個人,能夠很清楚地知道你的方向,基本上他就有著宗教的信仰。基本上就有,但你不一定就屬於哪個宗教。知道嗎?不一定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還是佛教,不一定。你可能什麼教都不信,但基本上你已經有了宗教信仰。因為你具有宗教情操,你的人生有了方向。

  但是一般的宗教啊,它給你方向,是給你依賴跟執著。你可以發現,所有的宗教啊,絕對不准批評它的教主,這是第一個特色。第二個特色是,所有的教徒啊,不可能跟教主平起平坐。這是所有宗教的特色。

  佛教啊,剛好相反。佛教要你去找尋你的人生目標,要找到你的生命真相,知道嗎?這是佛教第一個跟其它宗教不同的。第二個呢,佛教告訴你,只要按照這一套生命改造的工程,你照樣可以成佛。這個就奇怪了,所有的宗教都不能接愛這種定義。但是佛教告訴你,你來學佛,目標就是要成佛。你必須有這種肯定。假如你不是來求佛做佛的話,那你來干什麼?佛教很明顯地,開宗明義啊就把這個問題講出來,佛陀是要我們人人都成佛。所以佛教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沒有一個宗教這樣講,你要搞清楚啊,宗教跟宗教就是不一樣。他不是標新立異,他告訴我們人人平等,人人平等。

  但是因為,因為啊,你有各種因緣跟條件,我們把這些因緣跟條件啊,統稱為三個因素,叫做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你把它排列組合改一下也可以,隨著你的用功你會發現啦,啊哪一個是最重要。有的呢又叫做因緣、福德、善根,都無所謂啦。我因為念來念去念熟了啊,就善根念前面。那你要是因緣念前面啦,也無所謂,那這個不要緊。因為這三個條件的不同,造成所有因緣的不同,因此每個人每個眾生啦,他們呈現的各種狀況有很大的差異,很大的差異。那這個部分往後啊,我們會陸續地來告訴各位。這個是你進入佛教,進入佛門以後要必須弄清楚的。

  你來,是來,看和上,跟和上學佛,你來不是看皇上,所以呢,基本上你跟師父相處是跟和尚相處,不是跟皇上相處。搞清楚啊!跟皇上相處你頭要低下去,跪著,叫“平身”,“平身”你才能起來。跟和上不必啦,大家都像朋友一樣。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平等的。跟皇上的話那是不平等的。有沒有,有沒有弄清楚啊!所以我們都叫和上不叫皇上,不要弄錯了。你要是弄成皇上的話,包括你的心態,把和上當皇上的話,基本上你是佛教的叛徒,不是佛陀的信徒。和上是什麼?和上用我們的話講叫和尚嘛,不是,和上是印度話,翻成現在最通俗的話,和上又叫法王,和上又叫做活佛,基本上的定義是這樣。因為中國歷史上是皇帝最大,不能夠稱王,你稱王你就沒頭了,所以呢,我們就照和上這樣稱呼,它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不要以為和上不如法王。和上就是法王,你要有那恭敬心,但是你不要把他當皇上一樣。這是基本的一種現象。這是第一個,先把進入佛門中跟進入其它宗教的不同啊,先弄清楚。這只是概說啦,簡單地先提一下。

  那麼佛教門中啊,它有幾個定義啊,我想也先跟各位提一下。第一個啊是佛教,佛教知道嗎?佛教叫什麼?為什麼叫佛教?佛這個字叫覺悟,就是人生覺悟的教育叫做佛教,它是一種教育制度,是教育訓練你,讓你覺悟,讓你人生有目標,和方向。而各位要知道,你能夠肯定你人生方向,跟活在這世間的價值跟意義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是非常幸福的人,你的日子你的人生啦是很溫馨很溫暖的。一個人要是找不到奮斗的方向啊,他永遠都在恐懼中,然後會活在一種無奈的狀態裡。那種人生啊,是可悲的,你慢慢去體會。進入佛門中這點先弄清楚,人生的覺醒,人生覺醒的教育叫做佛教。

  民間流傳的那種拜拜,求神問卜,碰到師父,“師父啊,你看我會怎樣?我的事業會怎麼樣?”,那個叫民間信仰,也就是一般講的三教九流的這種態度。因為你人生無奈嘛,看到師父看到佛相、神相啊就拜,然後希望晚上啊跟你講話,那叫腦神經錯亂。你那個依賴太過分了,那是民間信仰的宗教。因為無奈嘛,有個偶像擺在那裡,就跪在那裡跟它一直講,一直講,講到香燒完了再點一支,跪著再講。這民間信仰,無可厚非,因為他在生存邊緣掙扎,他很痛苦,他需要找個寄托,跟木雕的佛相講最放心,因為他不會傳話,不會打小報告,對不對?跟人講就很麻煩,你高興好,不高興啦就變長舌了,人家只是講三句話你把人家傳出三十句了,這樣不好。所以呢,對一般民生疾苦的老百姓來講啊,那這個宗教有它存在的必要,對他的心靈來講啊,它是最大的寄托安慰。但是呢,那個不是,那是生命過渡時候的低檔,無底的低檔,低檔狀態。這是每一個宗教都有的,都有的,不只佛教。但是我們希望你在佛門中不要掉到那種程度,那就太悲慘了,太悲慘了。這是講教育的部分。

  佛教另外有一個,叫做佛學。佛學就很麻煩了,佛學啊,在西方的主流文化裡頭把它翻過來啊,又變成佛教哲學。這個時候啊,它基本上脫離了佛教的基本面目,因為在佛教裡頭,它不叫哲學,它叫阿毗達摩,也就是佛教在論證的裡頭是生命的東西,不是大腦的東西。要論證生命的東西,它有一套論證的方法,叫做阿毗達摩,翻成我們的話叫做對法。對法就是它論證的方法,它有一套論證的方法。現在哲學用的是西方哲學的論證方法,不符合佛教的論證方法。這一點啦,很少人去探討。假如各位願意來研究,阿毗達摩跟哲學的差異在哪裡啊,那我們很樂意提供研究資源,來研究這個部分。因為阿毗達摩,是自己在發展它的思想體系跟學術體系的時候,所產生的一個特色。這個各位要留意一下。因為它是講生命的東西,是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我講這個詞各位有沒有留意到,會不會寫?我寫給你看啊。

  哲學基本上是大腦取向的,它的方法跟生命取向的方法不一樣,要知道哪裡不一樣,那你去研究阿毗達摩的論證方法跟哲學的論證方法有什麼不同,那你就發現了。其實這思維模式是有很多種的,中國自己有一套。中國自己有一套思維模式,各位知道嗎?你們大概都不知道,因為啊都被哲學騙了。那一套叫做玄學不叫哲學。你注意啊,有沒有?魏晉清談啦,那個就是玄學。所以你會發現,中國發展出來的文化本身叫“三家”:道家、儒家、佛家。有沒有?它不叫哲學,它也不叫“教”。我們叫宗教是從西方翻過來的,西方的宗教有它的基本定義。我們不叫宗教,叫成“教”的話是“三教九流”的“教”,我們叫“三家”,有沒有?三家是玄學啊,道家、儒家、佛家。

  那麼“家”跟“道”有什麼不同?這個你可以去研究的地方。它有很明顯的區別,基本是來講,道家用的是玄學,知道嗎?這個是有不同的。所以我們先把這個差異啊,先跟各位談一下。事實上在這裡面,在學術領域裡面來講啊,它是可以做一種很精細的分析的,很精細的分析。我們是修行人,不太想玩這種游戲。這是很好玩的,也非常有用的一個課題。這課題是相當的大。我們在修行啊,我們是,叫做什麼,游刃於禅定之中啊,而不是,這個,沉澱於學術跟理論當中。那麼,今天在學術的園地裡頭,這一方面是很可以開發的。我覺得它很可以開發,我們提供給各位。假如你願意研究,我們也非常樂觀其成。

  這是第二個佛學的部分。我們講的佛學是指阿毗達摩的,不是指哲學的。那這裡面的原始出發點的,那方法就不一樣。那不管怎麼樣,現在混在一起了,現在啦是東西融合啊。那哪些人是用阿毗達摩講的,哪些人是用哲學講的,那可以仔細地去分析。

  第三個啊,叫做佛法。佛法是生命的覺醒那個方法。用什麼方法讓你覺醒起來,這個叫佛法。讓你的生命覺醒起來,這個方法。那這個方法的重點啦,那當然很多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那就很多了。這些法門要如何地運作等等啊,那有專業的領域。

  在我們華嚴裡頭,華嚴啊,在中國大乘佛裡頭,是屬於四大宗派當中的一個宗派。這個宗派裡啊,除了本身的經教法門以外,還有四大宗派的行法,就是禅、淨、律、密。

  通常我們都叫八大宗派,大乘八宗。那我是把區分為,大乘裡頭有兩個系統,一個叫教派:唯識宗、法性宗、天台宗跟華嚴宗,它是以教理為主。那麼另外四個,禅、淨、律、密呢,叫做四大宗派,它是講行法的。就不同啊,行法,每一個行法可以用四大教派的教理來诠釋。唯識呢來修禅,叫唯識禅,華嚴來修禅啦,就叫華嚴禅。那密法裡頭也一樣,用唯識來修的叫唯識密法,唯識密法,現在的藏密就是唯識密法。用天台來修密法,就叫天台密,傳到日本就叫台密,台密是指天台的密,不是台灣的密。不要弄錯,台灣沒有密法,台灣的密法叫南密,跟福建的密法並在一起。我們中國的密法可分為十大流派,十大流派,這個還需要各位專家來做專門的研究。我自己本身所專的是華嚴密法。

  四大教派可以修四大宗派的法,四大宗派的任何一宗啊,都可以修四大教派的教理。所以我們就講,你教在哪裡,行在哪裡。像我們華嚴,教在華嚴,行呢?行可以行在禅,行在密,行在淨土,行在律法,都可以。你說我只要經教就好,我不管宗,那也可以,華嚴經教。另外還有一個,通識教育,我們叫生命學,構成“華嚴六科”。華嚴宗的行法一共有六種,六大系統,這個以後啊有機會,我們再慢慢地跟各位談。

  這個是說道啊,這個佛法啊,這改造生命的方法,那它有無量無邊的法門,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我們簡單講說,你要認識佛法,要從這三個區塊來認識,佛教它是教育,佛學它是一種思維模式的煅煉,佛法是生命改造的工程,它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就從這三個方向來講。

  那我們佛教跟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最大的特色,那主要在佛法上面。因為它可以改造你的生命,使你達到止於至善,乃至令你成佛。那麼,凡是走在這條路上的,我們都叫做發菩提心,走在這條路上的,都叫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或者行菩薩道。是指這個部分。

  那你假如不發菩提心,不想修行,不想生命達到止於至善的話,那我們民間有一句話,叫做拜拜,你信什麼?點香的叫做拜佛,不點香的叫拜上帝,就這樣差別了。你只在拜拜,找個安慰,那就是民間信仰的部分了。你先把這東西一個一個給弄清楚,一個一個弄清楚。

  而這些狀況啊,各有它的特殊處,站在華嚴的立場來講啊,平等平等。三教九流的信仰啊,華嚴不排斥,華嚴也接受。你直接去修一佛乘的殊勝法,華嚴也不會特別贊歎你。你放心,因為一切法都在法界內。華嚴叫做法界宗。早上,方教授談到啊,法界源起。華嚴所提的法界這兩個字啊,“世間無有一法出此法界”,都在這法界內。那既然都在這法界內,那法法平等,法法平等。為什麼那個人會是三教九流呢?因為他的因緣如此,他只是存在的一種現象。存在跟存在啊,那是平等平等的。你可能說,我們學華嚴的一佛乘,他只是燒個香在那拜拜,那這個差得太遠吧?遠不遠?很遠。沒有錯,這叫做相,事相上有。事相就好象一個石頭跟一塊黃金擺在一起,黃金是黃金,石頭是石頭嘛,那兩個擺在一起的時候,那黃金會把石頭踢走說“這石頭給我滾開一點。”不會吧!石頭看到黃金也不會說“唉呀,很慚愧,人家是黃金我是石頭。”不會有吧!不會有這種現象,你放心。會有這種現象,是你的大腦起分別的作用。存在跟存在在一起啊,平等平等,因為那只是存在。這是華嚴的一個基本特色。

  那麼各位呢,你要學華嚴,我是假設啦,你現在沒有說你要學華嚴,只是不小心跑來聽而已。要學華嚴的話,你首先要有這種心量。這個心量是無限大的。假如你要來跟華嚴的法師學,那有一個前提,你要把華嚴的法師啊,看成朋友,看成朋友。那我是自己的要求。所以你不要把我看成聖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你面對其他各法師啊,那你就要把他當成聖人。這個立場跟別人不一樣。別人可能說“你來這裡皈依,那我是你的無上師,金剛上師,那你要絕對的如何如何。”那你恐怕要變成文化流派。

  我們要你學的是佛法,不是學我。你要絕對地“依法不依人”,否則你會把你的上師啊當作偶像一樣的崇拜。所以我們不准你當偶像。你要學華嚴啊,你要把你的金剛上師啊,當作朋友一樣,一般的恭敬跟尊重。因為你要的是佛法,是正法,不是要那個人。你要留意到。

  但是呢,反過來,因為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頭,五十三的意思是指所有的,所有的都是善知識。你對於善知識,那就要以聖者的那種心境來恭敬他。要有這種認識,你不要把你自己的師父看成聖人。當然《華嚴經》裡頭是告訴我們,善知識者難求、難遇。那你對你依止的善知識啊,要倍加的尊敬、供養。沒錯,

  但是你要知道,華嚴裡頭,它最大的特色啊,他不叫上師,他叫做什麼?善知識。善知識知道嗎?好的知識啊,不是指人啦。你要從師父那邊得到“善知識”,不是得到師父這個人。師父不是你的愛人,不是你的東西,也不是你的財產,更不是你的偶像。師父只是個媒介,你要在師父的身上找到善知識,好的知識,對你有用的,能啟發你生命覺醒的那一份知識叫善知識,不是找那個人。我不知道各位,我這樣講,你能聽明白嗎?

  絕對不要把師父、和上當作偶像,當作聖人。你心裡可以這樣恭敬,但是不要偶像化。你要從他的身上,從他的教導中,得到真正的善知識,對你的生命改造,對你生命的水平提升有幫助的那些善知識,不是那個人。你假如把,真的把師父啊,當作偶像崇拜的話,下輩子啊,他就會變成你的寵物。寵物知道嗎?那就麻煩了。師父不是你的寵物,你要從他身上得到善知識,好的知識,這就實踐了佛陀所講的“依法不依人”。要不然你一定弄錯,到最後成為佛教的叛徒,不是佛陀的信徒。我們講的關鍵,希望你能夠掌握到。

  這個區別是很明確的,我相信我也跟各位交待得很清楚。有沒有啊?這是我們見面啦,給各位的第一份禮物。不管你贊同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反正我講了,你也鼓掌了,你要照著做啊。絕對不要把師父看成你的偶像,這樣的話你修學一定會產生煩惱跟痛苦,不要,絕對不要。透過師父這個人,我來獲得他的教導當中,有什麼對我有啟發的,來提升我,這樣就好了。這個你就真的在學佛,你心裡沒負擔。OK?

  這三個基本認識以後,那我們要跟各位談第二個狀況,那就是華嚴在佛法裡頭啊,跟其它的佛法有什麼不同。這個就是我們的主題了。學華嚴跟學其它的佛法有什麼不同呢?是有不同,那就不是我們這一節課講得完的。我們將來要用五年或六年的時間來解釋這個問題。

  不過,很簡單的一個概念啊,我可以這樣跟各位講,什麼叫做華嚴?佛法或者佛教,剛才都講過了,那是很廣的定義,弄清楚了。那華嚴是什麼?華嚴是站在佛教的立場,佛法的立場跟佛學的立場這個基礎上架構起來的。

  它有兩個定義,第一個定義,華嚴是生命的花園,華嚴啦就是生命的花園,這是一個定義。這定義在講什麼?是講法界。法界是真正的生命花園,雜花莊嚴。它沒有說牡丹花莊嚴,它也沒有說郁金香莊嚴,或者玫瑰花莊嚴,它講雜花莊嚴。每一個人啦,就像一朵花,不管你是什麼花,你是路邊的野花,小花,都可以。你的生命只要燦爛,盡情地開放,這就對了。你不要說“我又不是牡丹花。” 牡丹花又怎麼樣?牡丹花也是花嘛,對不對。你這個生命,你只要開花就好,你不要管它你是什麼花。所以告訴各位,站在這個立場來講,學佛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學佛的人沒有自殺的權力,學佛的人沒有憂郁、哀怨、無奈的權力,你知道嗎?學佛的人多麼幸福啊,他只有光明、燦爛、芬芳飛舞著你的生命,活出你的靓麗,這樣好嗎?嗯?是這樣!鼓勵一下啊!這麼小氣!要讓我們的生命活出燦爛、活出芬芳來,這個掌聲應該要“嘣”一下子出來才對嘛。那,還要三請四請才會鼓掌,唉呀。認真聽不要緊,不要聽到都忘了,都僵化了,活潑一點。這就是第一個定義。從法界來定義華嚴,華嚴就是生命的花園。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在這生命花園裡頭盡情的飛舞、盡情地綻放。

  第二個定義啊,它是從法身來定義。《華嚴經》是一部解讀生命奧秘的百科全書,這樣可以嗎?解讀生命奧秘的百科全書。那我們在講經裡頭,在講習中,我會一再地從這兩個定義啊,一再地跟各位說明。從法身來講啊,是從智正覺世間切入,從法界來講啊,是從器世間跟眷屬世間切入,它有兩個立場,它是三世間莊嚴,這是非常殊勝的一部經典。我把《華嚴經》定義為是人類文明的巅峰之作,人類文明的巅峰之作,是人類思想的最高峰。告訴你,沒有人能夠超越它。

  現在的自然科學很發達,對於這個社會有很大的貢獻,有沒有人否認啦?但是我告訴你啊,這個“小學”的發達啊,一定帶有強烈的副作用,你放心,人類、世界的毀滅是毀滅在“小學”的發達。你去注意看看,人類發明了這麼多,偉大的發明。人類有三大發明你知道嗎?第一個發明用火,第二個發明用輪子,第三個發明用money,有沒有?這三個啊,在“小學”裡頭,我們叫“小學”的三大發明。應該來講,人類“大學”也有三大發明,一個是學術,一個是政治,一個是宗教。

  人類的發明啦,都是災難。政治,孫中山先生定義,管理眾人的事,為人民服務的事叫政治。全世界的戰爭都因為政治而起啊,人類的爭吵都因為學術而來的。宗教,在西方已經打了幾千年,除了佛教不打仗以外。佛教是絕對的和平主義者。西方的宗教天天都在打,我告訴你,天天都在打。從它們的教主誕生就開始打到現在,因為教主被釘在十字架上,一直打到現在,還在打。人類發明宗教不是為了戰爭,是為了解除內心的恐懼跟無奈,是為了服務人群。但是不幸,人類的“大學”這三大發明,造成最大的災難。這個是你可以看得到的。

  人類“小學”的三大發明,所造成的傷害你預估不到,你預估不到。核子戰爭什麼時候發啊,要爆發啊你不知道,那就是“小學”的發明啦。人類因為發明引擎,都是瓦特惹的禍,現在造成臭氧層破洞,比地球還大,怎麼辦?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教育發達也沒錯啊,對不對。教育發達,壞人更多,犯罪率更大,犯罪年齡一直下降,都是教育惹的禍啊。人類發明這些你找誰啊?都是發明者的罪過啊,而他的動機本來是要服務人群的,但事實上,他有嚴重的副作用存在,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要告訴各位的是,佛法本身它所給我們的是什麼?我們不否認,這些社會已存在的現象,我們要運用更高的智慧啊,來跟它做一種和諧、共生的運用。我們不能一味否認,因為它產生了副作用就逃避它,不能,你還是必須繼續運用它。

  那我們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那我用一個簡單的譬喻讓你了解一下。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這七十年當中,人類文明的進步,八千年不如這七十年。你知道嗎?那你知道這七十年進步了八千年了。人類七十年代結束,八十年代開始到二十世紀結束的時候,也不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它的成就啊,超過了過去兩個八千年,你看它進步快不快!大腦運作啊,進步就那麼快,就是那麼快!

  二十五年前電腦開始在運作的時候,我當時在台灣的經濟部上班,要我去,去學電腦。我就發明了兩個,兩個軟體程式。我這個動作很慢,因為當時打字機,英文打字機,我就兩個指頭打的,所以他們動作很快的人我跟不上。那我就發明了兩個軟體程式,因為我懶得再學電腦,覺得年級也大了再學那個,我也不用它。所以兩個程式我就交給同事去用。那兩個程式就後來,微軟所發明的word。你知道嗎?因為他是用大腦去想,我不是用大腦。因為我的動作比較遲鈍,所以我有遲鈍的模式要運作。所以當時那電腦,不是現在你們一開機就可以進去了,而我們有一大堆的程式啦,就這樣子。

  各位要知道,這些硬體的東西我們可以用,但是呢,你要懂得用它,跟它共生,和諧相處。因為過去這兩百年來,大家要知道,人類的活動、文明、建設與進步啊,我告訴你,佛教完全缺席了,佛教都沒有參與到。

  我們今天能不能這樣講,勇敢地站起來,向世人宣告:佛教已經來臨,從此以後,我們不再缺席。我們不但要參與文明的進步與社會建設,我們更要像以往,我們的老祖先一樣,佛教將會帶領文明建設與社會進步!可以嗎?

  因為在這最重要的這兩百年間,中國勢微了,衰落了,成為一個被人欺侮的民族。同樣的中國佛教對於整個社會的進步與建設也完全缺席了,但是我們現在已有覺醒,我們要明白地告訴世間人,我們已經醒來,我們已經到達,我們即將參與,不但要參與,我們更要帶領人類的文明進步與社會建設。

  各位同修們,讓我們對未來的時代,寄予一份非常興奮與熱烈的參與感,好不好?

  我想,學佛人啦,對於社會不應該是遺棄它,厭惡它,而是要參與它,積極地來協助它,達到止於至善。就像要讓我們的生命到達止於至善一樣,也讓這個社會到達止於至善,讓我們不但自己能成佛,更能夠把這社會建設成極樂世界,好吧!

  《四十華嚴》第1講 (2006年11月26日) B

  我們現在開始,因為剛才因為溫教授的講話,我們省略了一個步驟,現在呢,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眾請放掌。

  這個開經谒,是武則天皇帝在實叉難陀把《八十華嚴》翻譯好,呈送給她看的時候,她當場所寫下來的四句話。因為,她是篡奪大唐的地位,所以歷史上很多人,就想把這四句話改一改。

  改到現在,改了一千兩百多年,一個字都沒辦法改。你就知道,武則天這個女皇帝,她的文采真不可思議。多少人討厭她,尤其是女眾,當然不公平啦。可是她的才華確實比一千多年前的男眾來得高明,一個字都沒辦法改。你能改嗎?試試看吧,不要背因果就好。

  這個開經谒四句,確實寫得太好,而她就是提在《華嚴經》的經首上面。

  打開經文,你要怎麼樣,帶著這樣的一個心境。“無上甚深微妙法”,她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她真有資格,《八十華嚴》翻譯好,她是第一個看到的人,你看她福德因緣善根多麼地深厚。“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把所有學佛的人的那個心境,她完全都講出來了。

  這也是我們學華嚴的人感到一份榮信,最榮耀的地方。這開經谒,就是為這個《八十華嚴》寫的。以後再沒有人能寫了。

  我們看看各位,你的文采應該可以超越古人,再寫一個更好的。但是我想你一定要像武則天那樣,那樣的精進跟認真,一定可以從這個地方來獲得很大的成就。

  現在,我在接著跟大家談的是,佛教思想發展的幾個階段。

  首先我要跟各位談的,佛法是講修行,它不是講哲學。當然在近代以來,從佛教哲學翻譯出來以後,就有很多人講“佛教是哲學嗎?”“佛教科學嗎?”那有就講說“佛教非哲學非科學”,那有人又反過來講說,“佛教是哲學是科學”。,那到底是不是呢?這個我們不論,不參與去議論。

  但是要告訴各位的是,佛教這個東西,它不是大腦裡頭的東西,它是生命的東西,它是要你去實踐而產生改造作用的。所以我們有一句話這樣講,“知道的不算,做到的才算。”

  大家都知道不要生氣,對不對?可是那個情境一來,你都不知道,氣了才爽快,對不對?你也知道不要生氣不要罵人,可是罵起人來,多爽呢,對不對?假如罵人是很痛苦的事,不用講你就不罵了。問題是罵了很爽,你都不知道,所以你才說“忍不住,非罵不可”,你也知道罵不好。知道,知道沒用,要做到,做到不罵人才有用。所以知道的不算,做到才算。

  為什麼做到才算?佛法告訴我們,這是實踐學,不是哲學。這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哲學都知道,知道的不算。佛法講的是修行,修行,行是力行嘛,力行是實踐嘛,所以佛教是實踐學。實踐當中有沒有哲學,那你可以先把它包進去,無所謂。換句話說,我先知道然後做到,也可以嘛。

  但是,其實你不知道也可以做到。是不是這樣?所以知不知道不重要了,做到比較重要。所以我們講的是實踐學。

  那這裡要跟各位講,佛教思想的部分其實是透過實踐以後所印證得來的。

  那這裡我要告訴各位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你可能都不知道的東西。我這樣講,你聽聽看,合理不合理。

  修行人,是創造第一手資料的人;思想家,是運用這些第一手資料來創造第二手資料的人;哲學家,是運用這些第二手資料再寫第三手資料的人。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進行一項工程,生命改造到某一個程度以後,他是要去體驗生命內在的那種感受,這個叫做生命內在的體驗。因為有這個體驗,他能夠創造第一手資料。

  所有的這些,我不是蔑視學者啦,他大概都在研究這些內在體驗的東西,但是呢他都知道而做不到。知道嗎?這樣問題就出在這裡。行者,是直接下去體驗那個東西,然後講出來。而學者呢,他是去研究他講的東西,那不是創造第二手資料嗎?有沒有?這產生在這裡。所以,學者都能夠把那些,講得比行者更好,他知道的比行者還要透徹,但是呢他做不到,因為他體驗不到。知道嗎?這就是關鍵處啦。

  行者和學者的差別在這個地方。

  那,為什麼行者那麼尊貴,接受人家頂禮,接受人家供養。不是行者就要接受人家供養,因為他在進行內在的體驗的時候呢,他散發一種生命的光芒。你要看得到,你發心供養,那你分享到了。不是說行者坐在那裡就要給人家拜,就要人家包紅包給他,不是。那是因為你分享到了。

  你假如沒分享到,你會嗎?我為什麼包一個紅包給師父?你想想看,你賺錢那麼容易嗎?賺來養家活口持家都很不容易,都還不嫌夠用,對不對?面對商場上,賺的錢都不夠,越多越好,天天都在賺,你賺的為什麼自己不享用,為什麼給師父用?

  師父不是用,因為你在分享他那一份生命內在的體驗,這個才是殊勝的地方。

  所以,當一個行者接受人家供養的時候,他自己不好好去進行那實踐的工程,去體驗那內在生命的東西的時候,基本上他就背因果了。

  你不要以為,人家拜你說“師父,請接受弟子一拜。”一拜。你什麼“阿彌陀佛”這樣結束了。沒有啦。因為人家稱你“師”,你要當人家“老師”,稱你“父”,你要當人家的“父親”,所以叫做“師父”。我們這裡寫的“師傅”寫錯了,師父,是父親的父。那你這樣的尊稱,你又接受,你又跟人家“阿彌陀佛”,等於你接受了嘛。那接受的話,你做到嗎?做不到因果要背。不然這個,天平兩邊,不對稱。知道嗎?關鍵是在這裡。

  從這個地方發起,那個第一手資料出來以後,你去研究它,注意,你研究它,研究以後,你是要去實踐的,照著你研究所認識的去實踐它。

  當初我剛學佛時也是用這種心態,因為我們都是讀書人,都叫做書呆子。書呆子就是知道做不到。知道又做到就不叫書呆子,叫學以致用嘛,知道做不到嘛。

  所以後來我發願要講經的時候,把佛陀的真實義要講給大家聽的時候,我第一個工作就是要實踐,我一定要修,我不修我不行,我怎麼知道我所講的是對呢?所以自己做最深沉的實踐,那就等於閉關,好好地研究,去實踐了十年。

  各位你不要光聽啦,以為說聽了就好,聽了沒用啦,一定要去做。打坐,要怎麼做,一定要做!念佛要怎麼念?一定要念!

  不要以為那是老太太的勾當,那你搞錯了。都被老太太占便宜了,因為她念了她得了,你不念你不得。而且你念佛要以一千萬聲為單位計算。你不要我念十萬聲就好了,沒用。老太太一天都可念十萬聲,你知道嗎?所以你念一千萬聲,是單位而已,一個單位、一個單位。

  誦經,要誦。

  在進行這些工作的時候,這些都是媒介啦,誦經念佛都是媒介。你要帶著一個心境想“我這樣念對嗎?”不對自己改,不要問。不要問我,問我就要罵人了。

  你一定要自己念,念佛我這樣念對嗎?那你自己去看,那老太太在念佛,你注意看。你可以從她身上學到東西,那就是你的善知識。

  誦經你要會誦,你這樣誦對嗎?大概我們誦經,各位有沒有過誦經?有嗎?各位都有做功課嘛。有嗎?你注意看看,大部分都誦“三句經”。

  “三句經”,“如是我聞”第一句,第二句叫“一片空白”,第三句“信受奉行”,結束了。很快,所以時間很好過。因為“如是我聞”以後就開始打妄想,孫悟空跟豬八戒都出來了,然後到“信受奉行”醒來了,你就結束了。這樣對嗎?

  你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一片空白呢?那就是修行的方法。你自己要去想,你自己有想辦法克服過,你一定會得到成就。你放心,修行就在這裡。

  念佛,我念佛怎麼念好?怎麼念,不起妄想?你自己要想辦法。當然這裡面方法很多,以後再慢慢講。

  不要第一天就講這個,這逼迫性太大。這個留到以後,各位想學的時候我們再講。

  那麼從這裡,你有了內在體驗以後,你的思想就開始起作用,你會表達出來。

  那麼佛教最早表達,是佛陀所表達的,我們叫第一個階段,根本佛教,原始佛教。

  什麼東西呢?三十七道品、苦集滅道,主要是講這個。這個思想領域裡頭,是佛教思想的第一個階段。從這裡面演變出來的一些論,包括後來在中南半島所產生的這些《清靜道論》《解脫道論》等等,都屬於這一方面的,第一階段的思想。

  到第二階段,就從這個地方一直演變到大乘時代的思想產生,這個叫大乘五科。大乘五科就包括:

  因明第一科,因明;第二科就是阿毗達摩;因明就講邏輯,佛教的邏輯是什麼;那阿毗達摩是佛教的論證,現在的話叫論證,校對法,那個思維模式。

  第三科就是戒律。很怪,戒律是有為法,但是你要解脫必須透過戒律。戒律是什麼,知道嗎?各位知道嗎?戒律,都不認識,五戒、菩薩戒,是吧?用現在的話講,戒律就是組織制度、經營管理。知道嗎?不只五戒、菩薩戒,你那個定義就不對了。

  戒律,戒是佛陀定的,律是祖師定的,有關於道場的經營管理都叫做律。所以我們戒律很簡單講,就是組織制度經營管理,用現在的話講,更簡單一點叫MBA,那佛教的MBA就叫BMBA。現在外面流行一個叫情商,EQ演變過來,所以把MBA再加上EQ就變成EMBA。那我們呢,叫做BMBA,因為我們不叫智商也不叫情商不叫IQ也不叫EQ,我們叫佛智,佛智叫做BQ,OK?(眾鼓掌)

  所以佛教的戒律很簡單講就BMBA嘛。怎麼樣?這是新定義。不是新定義,本來就是這樣定義啦,只是古代因為沒有MBA這三個字嘛,所以叫戒律。

  就好像因果律一樣,因果其實不是什麼,因果律其實就是科學定律,古代沒有科學定律這四個字所以叫因果律。而現在要用科學定律就叫科學定律,科學定律其實就是因果律嘛。什麼因什麼果不是科學定律嗎?對不對?那你現在要怎麼論證?奇怪,佛陀早就講了嘛。什麼科學精神,就因果精神嘛。你想想看,不是嗎?什麼因什麼果嘛,不是科學定律嗎?你再想想看。

  佛教真正講殊勝的,不是因果定律,因果律,“小學”都在講。

  佛教真正講的因果律,其實是告訴我們一個邏輯跟思維模式而已,它真正要講的是很特殊的,叫做果因律,不是因果律,先果後因,因果同時。佛法是殊勝在這裡,這一點你大概都不知道。

  我們從小,各位寫過作文吧。讀國民學校的時候,老師有沒有寫,我們台灣叫“我的志願”,我們這邊叫什麼“我的希望”、“我的理想”、將來要做什麼,有沒有?那個理想、那個希望,是不是果?你一定位,果一定位,你生命中所有這個果,有關的因就會靠過來,這個才是不可思議。

  你什麼因你一定什麼果嘛,這還用講嗎?你做壞事一定得惡報嘛,做好事得好報嘛。

  可是修行就不一樣了,一定果先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要成佛,先定,所有要成佛的因就開始靠過來,跟成佛無關的通通丟掉。這個是佛教最殊勝的地方。但是,你看不到。

  所以,因果律不用爭,真正要做的是果因律。因果同時,當你發那個心的時候,果就在那裡了。那再來你去實踐,因就會一直靠過來。這是最殊勝,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這個就是從戒律上來看的。給各位了解到,戒律因為是經營管理,是這個東西,是有為法的東西,所以戒律有開有遮。

  真理不可開遮,三法印能不能開遮?三法印不能開遮,三法印開遮就不是三法印了,對不對?真理怎麼開,真理就是那個樣子,沒有開遮。有開遮的是有為法,都是有為法。

  但是戒律的這個有為法,是幫助你盡快成就的。你要成就真理,那你必須有戒律,一定適當的規范跟管理,那你就容易成就。你假如不經過戒律的適當管理跟規范,那你很難成就,你容易懈怠,對不對?容易脫軌。關鍵在這個地方。第三個是戒律。

  第四個是中觀論,第五個是瑜珈論。中觀跟瑜珈這兩個,一個是思想一個是實踐。

  主要在這個地方,這叫大乘五科。這在那難陀寺的時候就興起了。那難陀寺的五科,我們就簡稱為大乘五科。

  再過來,傳到中國以後,大乘在中國發展以後,它就發展出中國一套《大乘議章》這一類的東西。那麼這裡面,最主要就是從般若性空,從三法印轉變成一法印、空性。從般若性空上面呢,再發展,有般若論、性空論,後來呢,有寶性論、有佛性論、有如來藏思想,這是第三個階段。

  當這些思想形成以後,到最後到最高峰,是到法身。法身的觀念出來,華嚴的法界觀念出來,接著,中國佛教的思想,因為成熟而進入停滯狀態。所以宋朝以後,就沒再發展了。中國文明也停止繼續成長,停止了,沒在繼續成長了。所以呢,第三階段以後,進入冬眠期。

  現在我們應該要講,要進入第四個階段。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剛才跟各位講,我們要積極地參與、帶領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是有形的,那是普賢菩薩的建設精神,這個以後我們會講到。

  那麼在理論上,這文明進步的部分啦,大乘佛教所主導的第個四期的思想,佛教第四期的思想文明啦,即將展開。

  現在我們縱觀全世界的佛教思想研究,都是研究過去的,什麼澄觀啦、法藏啦,沒有人研究海雲的,更沒有人研究未來的,大家都在研究過去的。告訴你,你太過於研究過去,你死後就投胎到過去。你記得啊,華嚴講,三世是同時存在的,過去、現在、未來。

  現在很多人學的,那個極樂世界是一直畫過去的極樂世界,那你將來死後是往生過去了,不是往生未來了,你要留意。

  我們後面這張圖,你注意看,後面這張圖,你注意看,現在我這樣講,你看就好。那兩個菩薩有沒有,文殊跟觀音,不,那個大勢至跟觀世音菩薩,有沒有,有沒有留意?那個亭子有沒有,幾根柱子?怎麼三根呢?應該怎麼樣?應該啊,應該你都錯了,它本來就三根啦。你看佛,阿彌陀佛有幾根柱子?只有兩根啦,不是四根啦。你別亂講啦。

  所以我告訴你,你學佛都出問題了。因為你以為一個房子一定要四根柱子,極樂世界假如四根柱子的話,不叫極樂世界了。因為你是用這裡的大腦,物理思維,它一定要四根柱子。極樂世界不會你的大腦,用你的大腦去不了極樂世界。知道嗎?

  那三根柱子是三法印。極樂世界是三法印撐著啦,OK?留意嗎?不是用我們這木頭撐著啦,用木頭撐的地方是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是三法印撐著。

  佛為什麼用兩根柱子?奇怪噢,他怎麼不講三法印呢?真俗二谛、福慧兩足。知道嗎?你要留意到這個狀況。我們都用大腦去想,你根本就去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能用大腦想的。那不是我畫的,是你們做的,對不對?你不能夠說我亂講,是你們亂做。不是亂做,它是不是從哪裡抄來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極樂世界它確實是這個樣子。

  各位在看佛教一些東西,像這個極樂世界圖,是非常偉大的一份成就,但是你不知道。你看古人在畫,這是一個畫家嗎?他是一個偉大的成就的修行者!他已經到過極樂世界,他才知道是用三法印啦,不是用三根柱子,他才知道福慧兩足、真俗二谛。你知道嗎?那憑我們畫家自己去想,我告訴你,你一定四根柱子啦。你就想不出為什麼會這樣。不可思議,佛法講的是這些。

  這個叫做內在的體驗,內在的體驗。因為這個畫家,當時真有體驗他才畫得出來。而且各位要知道,那跟柱子下面還有很多東西,別的不講,我就講那個就好,等一下你就可以看到明天晚上。

  那個副現很值得看啦,非常值得看,你仔細去觀察,你就會投胎到極樂世界去。知道嗎?那是真念佛!意念、思維極樂世界嘛,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是真正停在裡面。

  那個《彌陀經》四十八願有沒有?就分三個部分,一個是智正覺世間的殊勝,你就要看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莊嚴是智正覺。第二個就是器世間的殊勝,你要看極樂世界的殊勝,這張畫是畫在這裡。原來的畫是直的,我們傳統的那個畫法。我們這個工藝師很厲害,把它改成了橫的,統統畫出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思想,是朝前看,你才有可能投胎在未來的時代。你假如思想一直往後看,你就投胎到過去了。三世是同時的,你不要以為說“我往後要投胎到哪裡去。”很多人投胎到未來,包括外道,基督教通通投胎到過去了,不會投胎到未來。因為我們佛教很清楚,你知道未來是什麼,過去是什麼。

  而我們這第四階段的這思想家,到現在還沒開始。因為大家都在研究過去的思想,有沒有人想到向未來發展?因為思想家不會發展。思想家都研究別人的東西嘛,學者,學問啦。你去注意看看,哪一個思想家寫一個未來的東西?沒有啦。但我告訴你,第四個階段的佛教思想要研究的,是法身論。

  我跟各位講,那個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之間的轉變,三十七道品怎麼演變到大乘五科來,這個裡面,真的學者沒有去研究過,那個才是真的思想潮流。第二階段的大乘五科,怎麼樣演變到一法印、空性。從空性再演變到寶性論、佛性論來,這又是一個演變。這有個思想的流,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這個是大思想家,他就已經會在這個東西裡頭去找到一些秘密出來。

  你能夠在這裡發現,那你就可以知道,現在為什麼會往法身論走。而且你會發現,全法身為一法界,全法界為一法身,這就等於:一法身等於一法界了。這沒人講過啦,我告訴你,未來它是顯學。全法身為一法界,全法身為一法界,所以法界等於法身。這個理論都非常好發展的,寫不完的,幾百個博士論文都可以寫。

  不但如此,法身有兩種法身:一種是我們講的法身大士的法身;一種是阿羅漢的法身。阿羅漢的法身叫做非人格性法身;法身大士的法身是人格性法身。人格法身跟非人格法身,法身有這兩種。我是沒辦法跟各位講為什麼啦。當然講也可以,不過,那所花費的時間就太多了,太冗長了。因為這些是你內在體驗出來的東西。

  古代的人為什麼不會講到這裡?因為他不必講到這裡來,因為他的體驗用他的語言表達就可以了。而行者本身來講他的重點不在於渲染那個理論。現在我們是因為受過現代思想、學術、理論跟現代工具、現代的思維模式的訓練,從我們的內在體驗裡頭,我可以把這些東西講出來。

  但基本上我們有一個習性,不想講太詳細。講太詳細沒意思,你都知道也沒用,我要你去做到,所以你重點在實踐而不在於知道。

  那我可以告訴各位,你可以做這些事。為什麼?阿羅漢是“偏真”,他有沒有證法身?既然就“真”就有法身嘛,但是“偏真”嘛。那“偏真”從究竟法身的立場來講,講那“偏真”,它偏在哪裡?這沒有定義過,歷史上沒人定義過。

  那我現在告訴你,那個“偏真”叫非人格法身。真正的法身是有人格的,就有生命價值觀的。阿羅漢的“偏真”是沒有生命價值觀的。差別在這個地方。

  諸位,你聽到的,是天地第一聲雷。(眾鼓掌)

  在未來的佛教思想裡頭,它必然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是往前看的,過去祖先是很繁榮很發達,很有成就很光榮,沒有錯。那我們研究過去,是指我們要做過去祖先的好子孫啦,對不對?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的子孫怎麼看我們?那你要不要給未來兩千五百年後的子孫,好好地做一個好祖先,要不要?你想想看,我們就只想給過去的祖先做個好子孫,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給未來的子孫做個好祖先。這就是問題了。

  所以你必須往前瞻望,你才有可能為創造這個時代輝煌的佛教文化,才有可能為這個時代創造輝煌的生命價值觀。

  要不然你不可能,你只研究過去,你還能做什麼?陳述古代老祖宗報講過的沒講過的,你沒有想過我們要給未來子孫留下一些東西給他們將來做研究的?我們祖先那麼偉大,留了那麼多的寶藏給我們研究不完,那我們有沒有給我們子孫留下什麼寶藏沒有?就是這個生命內在的體驗。

  你要有了體驗,你所能表達的東西,一定可以給我們未來子孫非常大的寶藏。這樣子,你才能夠證明,中華民族永續生存的基本條件。

  真的跟各位講,一個民族,要是沒有內在生命的體驗,那個民族很快會滅亡。全世界只有兩個民族還一直留在這世間,就是歷歷代代他們都有最深沉的內在體驗,中華民族跟印度民族。

  你看羅馬,像強盜一樣的民族。你不要以為他們現在講羅馬民主政治什麼,是假的啦。羅馬那個帝國是集一切貪婪、腐敗於一身的政權,所以它滅亡得很快。你看那政權的情況,耶稣得道的時候,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然後反過來又通通信耶稣去了。這是沒有生命體驗的。

  所以它進入黑暗時期一千一百多年,原因就在這裡。整個民族就不見了,你現在找的羅馬是以前的羅馬嗎?現在找的雅典是以前的雅典嗎?沒有了。

  埃及、巴比文,幾乎都找不到了。那些古代的民族,你看南美洲的民族,他為什麼消失,他一定沒有內在的體驗。有內在體驗的民族不會。

  你放心,中華民族有,不但過去有,現在更可以有,未來更會有,這是我們對我們民族的信心。(眾鼓掌)這個民族,不但可以永續,而且枝繁葉茂。

  所以我跟各位講,從第四個階段可以看到,我們要體驗的,我們要發展的,都在這個地方可以展開。不但可以和諧圓融地運作,而且可以非常地燦爛跟光明。他將主導未來的世界,就在生命內在的體驗上面。

  這個部分,我們會朝第四個階段發展,佛教思想的第四個階段發展,這個我們已經看到了。

  當然,它不只這些。我們從生命學來看啦,“大學”裡頭要研究的,有很多,尤其是生命因素的顯學。

  未來,人們要研究的,不是發現了什麼什麼星星,什麼物質啦,不是啦。要發現的是,人類的生命啦,生命因素有哪些。我們要提升我們的生命因素,那個才是重點。

  而生命因素的部分,不是物理學上講的那些生命因素,什麼蛋白質、脂肪,那個沒有用,那是“小學”的東西。我們要講的是慈悲、包容、智慧這些東西,這些才叫生命因素。而這些生命因素,是屬於法身慧命的生命因素,不是色身的物理因素。你要留意到,我們講的是生命學的東西,是“大學”的東西。

  生命因素有什麼?你知道嗎?

  生命裡頭有三個因素,一個叫惡質,惡質因素,一個叫雜質因素,一個叫本質因素。我們要講的生命因素是本質因素有哪些。我們有很多雜質,很多惡質,貪嗔癡惡質;很多雜質,那些不三不四的思想觀念,那都是雜質。雜質,隨著你這輩子,下輩子一來通通忘光了。而惡質跟本質一樣都會留著,惡質就有業報、苦報。但是本質這個東西是個重點啦。所以本質裡頭的生命因素有哪些,我們要去成長出來。

  那些都是顯學,都是佛教的一個基本要領。未來的五百年內,這一方面會發展的相當多。

  而我們要進行的,佛弟子、佛教徒這一塊園地,非常廣泛。你要寫論文啦,博士啦什麼東西,太多了,寫不完啦。這些都是向未來展望的,不一定向過去。過去當然有很多。

  剛剛講,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那種演變的那種思想潮流的演變狀態啦,那個才是真的要研究的,可是沒有人研究。哪篇論文說,為什麼《三十七道品》會演變到《大乘五科》,《大乘五科》怎麼樣產生空性思想,這個“為什麼”裡頭有非常多東西。而我告訴你,這些東西都在《大藏經》裡頭。只有中國佛教具備了這種肥沃的沃土,有這樣的背景存在。

  空法、一法印的思想,又如何演變產生到華嚴思想裡頭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乃至於事事無礙法界,是怎麼演變來的。是整個思想流程裡頭非常多的東西可以研究,非常多的東西。這是一個關鍵,是個關鍵。

  所以我們提醒、提供給各位的是,不要老是向過去看,過去的光榮我們知道。我們不但要做過去祖先的好子孫,我們更要往未來看,我們要給未來的子孫肯定我們這一代的祖先在歷史上沒有交白卷。你不要只做古人的好子孫,我們更要做未來子孫的好祖先。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這是在分析歷史的時候,所得到的。別人讀歷史怎麼讀,我不知道,我認為讀歷史是要向未來作交待。

  各位覺得怎麼樣?(眾鼓掌)

  這種生命感你才能帶得起來,不然學到最後人家都說“都是老學究。這些學佛人都老生常談,再談還是‘阿彌陀佛’。”不是這樣啦。我們在這歷史上,我們可走在最前端,是個開先鋒者。

  各位要知道,這不是我講的,這是佛陀講的。佛陀是印度教的革命者,你要知道。

  我們要向未來拓展,不要向老是躲在背後裡頭。躲在背後,知道嗎?像鴨子。各位有沒有看到養鴨的人家養一群鴨子,有沒有?你知道鴨子的生命是怎麼樣嗎?看看這個,“嗯,他怎麼長成這樣。”看看這個,“他也長這個樣子。”嗯嗯嗯,大家一直往前走。然後他自己長成什麼樣子他不知道。他只是看看這個這樣,看看那個那樣,他在群裡頭即不走第一個也不走最後一個,他就在裡面嘎嘎嘎嘎……就這樣。

  但是你要知道,你可能是一只雞,不是一只鴨,因為你看這只是長成嘴巴扁扁的,看這只也是嘴巴扁扁的,你就以為自己是嘴巴扁扁的,可是你是嘴巴尖尖的,不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你對你的生命沒有定位,你不能肯定自己的生命啦。

  佛陀告訴我們這種人生是虛幻的,真的是假的。你要是過鴨子的生活就是假的。他要你覺醒啊,他要你看到自己生命的真相,本來面目。知道嗎!我們都搞錯了。所以你真要學佛,發大願啦,向前看,不是向後看。你躲在群眾裡頭,這邊那邊東張西望,你就變鴨子,下輩子來當鴨子。因為前世是住在北京你就知道那是什麼鴨了。(眾笑,鼓掌)

  我們生命是很精彩的,是很燦爛的,剛才都定義過了,生命的花園盡情地飛舞你的生命,活出燦爛活出芬芳來。

  所以你看整個思想我們都是向前瞻望的,不會躲在角落裡,沒有黑暗。各位,生命絕對沒有黑暗。

  剛才跟各位講了,學佛,我當然是講學佛啦,最重要是學華嚴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沒有憂郁的權力,他永遠是燦爛、光明的。體會到沒?學佛真好!你體會到沒?(眾鼓掌)

  不要以為學佛是盲目是迷信的,那是三教九流的。真正學佛一個佛弟子,受皈依、發菩提心,他已經是燦爛光明的。他已經燦爛光明,他的人生從此改變,向另外一個世界前進了。這個才是佛法。

  各位你一定要知道,你今天能夠學佛是你生命中最大的一項福報。

  討了一個十全十美的老婆不算,因為她會老。有一個好事業不算,錢賺太多沒有用,你有能用的也不過多少而已。

  可是學佛,讓你肯定生命,讓你肯定人生,讓你明確地掌握到人性,你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你能夠肯定自己的生命存在。這個才是學佛的意義。

  我們學到哪裡去了?不是盲目的,跟你講,盲目的人就變北京烤鴨。

  好,從這四個階段裡來看,我們的生命存在的價值跟意義。

  那今天,我們學佛,我跟各位定義的,學華嚴的人我們都叫佛教知識青年。佛教知識青年,他有一個使命。

  你知道什麼使命嗎?就剛才講的,“我已經來到,從今以後我們永不缺席,我們要帶領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這個人類,積極地參與、領導社會的進步、文明的建設。”這是佛教知識青年的使命。

  但我們不是要爭權要奪利,所以你可以把它改為,“我們將協助政府來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促進人類的和平,來建立大同世界”。你可這樣講,而我們真的這樣做。

  佛教徒不想當官,也不想當什麼領導,他只是促進社會的和諧、人類的和平,他只做這件事。我們在協助政府完成這樣一個使命。政府不會再發動戰爭,不會了,政府不會去窮兵黩武,不會,因為我們是一個有歷史積澱的民族。

  美國就不一樣,因為沒石油就派兵去打人家,編兩個謊言就打。我們不會,我們從來沒這樣。

  我們看我們的歷史,你看鄭河下西洋,那大船隊,世界最大的艦隊。現在美國那幾個艦隊,打不過鄭河的艦隊。你看那個航空母艦那麼大,那時候沒有航空母艦,但是可以叫航母嘛。你看那個艦隊兩百米長,不是艦隊,那個船艦啦,當時那麼大,浩浩蕩蕩的,一次出發,一兩百艘。他的艦隊哪有一兩百艘?沒有啊,什麼第七艦隊第幾艦隊,沒有,加起來還沒有鄭河艦隊一次下西洋的多。

  他一共走了十次。十次吧,我假如沒有記錯的話。然後就回來,我們有沒有占過哪個島,像維多利亞島,愛多華島,有沒有?一個島都沒占,我們就回來了。和平嘛。我們有侵略人家占領人家嗎?沒有,你放心。更不會為石油發動戰爭,然後編兩個慌言,那是布希的專長,我們叫布什,對不對?我們不會。

  所以你放心,我們學佛,你要懂得,我們有時代性的使命。佛教知識青年就是協助政府構建一個完美、和諧、圓融的社會。

  那不只這樣子,不只這樣。我們有更重要的使命,剛才講的,我們不但要做兩千五百年前祖先的好子孫,我們更要做兩千五百年後子孫的好祖先。(眾鼓掌)

  除了這兩個使命以外,我們還有一個,這一點各位可能就比較不清楚。

  現在的知識青年,你看,前面的時代,過去的兩百年,一百多年兩百年,從那種種戰爭,什麼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甲午戰爭一直下來。很奇怪,打勝仗我們還割地。那個時代,我們在越南打敗了跨國的部隊,結果我們還割地,然後越南才獨立了。那是我們的領土,它獨立,就是英法聯軍那個時候打敗了,我們還割地了。那割地習慣了,一簽合約就割地,那皇帝真是一塌胡塗。那個時候是屬於破壞時期。

  現在,我們是進入了普賢菩薩的建設時期。普賢菩薩的思維模式都是建立,叫雙立。文殊菩薩是雙破,所以把我們破得一塌胡塗。

  那個普賢菩薩,就是現在這個時代,進入了普賢菩薩的時代,它是建設時期,普賢菩薩的建設精神。我們佛教知識青年,正是要協助政府,來展現普賢的建設精神,這是很積極地參與社會建設的基本動力。

  佛教不是沒有這種精神存在。普賢菩薩各位認識嗎?啊?不認識啦,你看是騎著六牙白象的那個普賢菩薩,是沒有錯,相上是這樣。

  普賢菩薩是什麼呢?普賢菩薩是法身,法身佛知道嗎?常講法身論的那個法身佛。法身是無形無相無所不在。你記得,無形無相無所不在,這是法身的特質。那你怎麼見到他,你根本見不到他。

  但是他有沒有形象化?法身,“清靜法身毗盧遮那佛”,後面有一個“百千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那麼從這個,清靜法身,無形無相無所不在的法身佛,變成釋迦牟尼佛的過程裡,他有一個原始佛,就是從法身的無形變成有形的這個佛。那個佛是什麼?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又叫做原始佛,就是這個原因。無形的佛和有形的佛之間的那個過渡的橋梁,那個就是普賢菩薩。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你見過普賢菩薩嗎?你認識普賢菩薩嗎?他在佛教界的地位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南無銀色界峨眉山普賢菩薩,是四大名山的第一位,就是這個原因,是因為普賢菩薩在法身上面所具有的那領導性格、積極地建設,就是這個精神。我們佛教知識青年啦,更應該發揮這種精神。這就是時代性使命。

  第四個,這就比較深層的問題,佛教知識青年要重新建構佛法的教學體系。教學體系,用現在的話講叫教學體系,換句話說,修行的一個系統,修行的系統。

  我們中國一向是私塾教育嘛,大家知道私塾教育沒有什麼教學體系。從六歲開始讀書,至八十歲老先生跟六歲小朋友,都在一個學堂裡一起上課,哪一年畢業也不知道,從六歲開始到八十歲可以在同一個教室上課。

  我們佛法現在也發生這個問題,各位,有沒有發現這種現象?對不對?初學的也來了,老參的也來了,阿羅漢也來了,法身大士也在這裡面,師父就要“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一講,你新學的初發心,也要講到你懂,老參呢也不會覺得說你講得太淺了,這個就是我們這種系統。

  所以師父要對外講經是很困難的。像各位這樣的各種層次一起,有的從來沒學過佛他也來了,也要講到讓他聽得懂。那老參呢,已經修了幾十年了,讓他也要不會覺得無聊。你要有這本事啊。

  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本事,就是難啦!釋迦牟尼佛也會說難啦,你知道嗎?當然他不難啦,但是他要讓他的弟子跟子孫們能夠發揮這種本事,是難。

  但是,今天的佛教知識青年,他就要去架構那一套系統出來。佛教本來是沒分什麼初級中級高級,現在我們要分初級中級高級。然後,初級要學什麼,中級學什麼,高級學什麼。

  我告訴你,這個實在是很難分,就勉強地去分啦。可是這個分得還不打緊,現在重點就修行的方法裡頭,這個是真有困難。

  有的人修了半天,數息觀要怎麼數也數不來。還有人坐下去他自然就通了。

  念佛也是一樣,我已經念了三十年了結果到閻羅王那邊去了。

  他說“你念了三十年?”

  “是啊。”

  閻羅王說“我記錄薄裡頭沒看到,你只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我怎麼只念了一聲?”

  “你那一天,打雷的時候喊了一聲阿彌陀佛,那一聲是真的,其它都假的。”

  你念什麼佛,你跟本就“三句經”一樣嘛,“如是我聞”以後就沒了,到最後“信受奉行”又醒過來了。那有沒有誦經?沒有誦。

  我跟各位講,真的,我們當中有一種叫華藏工程。有個同修《阿彌陀經》誦了二十幾年。

  他參加華藏工程以後,他跟我說“師父,我終於發現原來佛是在捨衛國給孤獨園講《阿彌陀經》,我一直在懷疑,奇怪在哪裡講。”

  《彌陀經》誦了二十幾年,他就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比丘兩千兩百五十人俱…”,他盡然“如是我聞”就一片空白了,你看看。他把“一時”變成一片空白,所以就不見了。

  這就是問題。你怎麼修?怎麼學呢?

  那佛教知識青年,他要有這個使命,重新架構在這一個高等知識教育非常發達的時代裡,讓這一些心思很浮動,因為我們現在是資訊頻繁的時代,不是以前那種很穩定的時代。那麼怎麼樣來教導這些人,按部就班地透過修行,能夠開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轉凡成聖,能夠成佛。這個是現代佛教知識青年所應該肩負的使命。

  而這個部分啦,非常的沉重。這已經不是剛才講的說“我發個願就好,弄個很好聽的,不但要當兩千五百年前祖先的好子孫,我要當兩千五百年後子孫的好祖先。”那怎麼去做?“哇噻!要怎麼去做?我不知道,那以後再講嘛。”

  那是口號可以,但那是個使命感,可是這個工作是很重要的。是你具體要去做的,而且你自己必須先走在前面,你才可能列出來。你不走在前面,你不可能列出來。

  所以,現在的佛教知識青年,你要怎麼樣子實實在在的去走一遭,實實在在的走一遭,回過頭來,你才有可能去架構佛教修行的教學體系。

  但是我告訴你,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不然你如何讓佛法那麼殊勝、那麼精湛的這種生命改造工程,鋪陳在這樣一個社會裡呢?鋪陳在未來的時代裡呢?這就是佛教知青的使命感。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講
下一篇:三種人雖念佛而不得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