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6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16講(2007年3月31日)A

  我們先把昨天談的部分啦,做一個簡單的結論。

  這個有些東西呀,我們告訴各位,佛法在古代呀,我們叫做古典佛教。在現代呀,要叫新古典佛教。古典佛教呀,有它表達的一套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麼,很多語匯呀,你已經沒有辦法去分辨它的意義,你不會定義。那我們呢,現在重新幫你定義。這個重新定義呀,你可能不能接收。

  那菩提心這個東西呀,大概大家都把它當作聖物一樣。佛教界講菩提心,發菩提心啦,就好像見到上帝一樣。它是什麼意思呢?那你的定義就是不可說不可說。我跟你講一個定義啊,就是追求真實生命的心啦。那你會受不了,你把它講白了就不值錢了。你把它保留一種我聽不懂的意義啊,叫做不可說不可說,那你就很了不起很了不起。你把它講明了呵,那你就說你干什麼你干什麼,就變這樣了。所以呢,那種意識形態啊,你要能夠破除。

  那麼剛好,有幾個圖案,我想來給各位了解一下,看看你在用語言上面所產生的錯覺呀,是個什麼樣子。這個是很麻煩的事。

  我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常有這種訓練,看看這些圖,你看一下,就我不用講,你有看就好。這個是什麼?有沒有?慢慢看,你不要動作那麼快,那麼快會看不出來。第一張小一點啦,第一張停一下,再看一下,這個什麼?小的時候就要停一下,不要跑一下子就跑到這裡來,動作不要那麼快,再一次看看。你這樣太快就不行啦,第一張就要慢一點,這個有沒有看到?

  兩只馬。還是一個?有沒有看到?好,你們自己到網站去找好了。你怎麼看錯的,我不管啦,這個有沒有看到哈,有一條河流,一個牛仔騎馬,還有一個在那邊睡覺的。

  那麼,一個圖案而已,每個人所看的,他有各種不同的體悟。你不能夠說人家錯,你知道嗎。你看的是你的,別人看的是別人的,那你取你要的,就對啦。不要批評,佛教徒只有一個原則,不要隨便排擠別人。別人有那個主張,我們要尊重他。

  那各位學佛呀,我們希望你先學一個尊重別人。尊重人家叫做尊重生命嘛,人家也是一個生命嘛,媽媽養的嘛,媽媽生的嘛,在媽媽的懷裡他也是寶貝嘛,你不要把人家看成像什麼不值錢的東西嘛。同樣的你也是你媽媽的寶貝,你也是很受尊重的,那你都需要人家尊重你,同樣的,我們也是需要尊重人家。這是佛法給我們對生命的肯定。那你從這個不同的意見上就要學習尊重別人。

  你能不能夠學習了解說,他為什麼會有那種看法?那就另外一個層次喽。我們沒有辦法這樣要求每一個人,但是我們期望每一個人能夠互相尊重,尤其尊重跟我們不同的意見,這是很重要的。

  那為什麼要跟各位談這一點呢,因為我們在跟你談的時候呀,是談生、住的觀念,一般人你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哪,大部分所談都是異、滅的觀念。

  異、滅,你的第一念第二念啦,是你的第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或者是第一個意識形態,第二個意識形態。那麼修行人講的第一念、第二念啦,是指第一個識性、第二個識性,談到概念這邊來。那已經有成就的人講的那是第一相、第二相,叫做第一念、第二念,那就是相、色。

  因為我們昨天還沒有跟你講到“生”那裡面,真實的生命是在“生”那裡面,這“生”裡頭是非常浩瀚,無有窮盡的,那裡頭講的是本體念、本體心、本體性。心性念的部分啦,本體心、本體性、本體念,所以這裡叫本體。那本體念裡頭呀,寬廣無限,無有邊際。

  那你就沒有辦法談了,因為你還沒有成就。我不能講你沒有成就,你可能躲著不讓我知道,我有講錯請多包涵。但是真有成就的人哪,人家說他沒成就,他不會有意見。你知道嗎,那個沒有成就的人哪,他才會希望他有成就。

  所以你注意聽、注意看,人家問:“師父你看我有沒有開悟?”

  我說:“沒有。”

  “那某某法王說我開悟了。”

  我說:“那你就開悟吧。”

  你的開悟要人家講嗎?對不對?你已經開悟的人是不需要人家跟你印證的。那既然你那麼在意人家給你印證,這就,跟你講,百分之百你沒開悟啦,你要的只是證書而已呀。就像一個醫師一樣,人家給你一張醫師證明,你只是想要混飯吃。真有本事幫人家治病,治完病就好啦,對不對?不必跟人家講說我是醫師呀。你要跟人家講我是醫師,是你想要混飯吃呀,對不對?你要真的把人家的病治好了,那是你的天職嘛。是不是這樣?要慢慢地去體會。

  因為修行這個東西講的是生命,尤其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

  那麼《四十華嚴》,我們這一會要跟各位講的《四十華嚴》這個部分呀,它分本會跟末會,本會就是講的這個本質,本質的東西。那本質的東西它本身相當的廣泛。那這幾天呢,我們把這個部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好讓你了解,你有那個綱要可以架構起來,你要認識那個本質,那才有可能。

  那我們今天開始呀,就是要先介紹,本會的四卷經文。

  你不用急,你一定要看經書,這個本會的四卷經文。這個《四十華嚴》這麼多啦,你不要以為只有《阿彌陀經》那樣而已,它比《金剛經》多幾倍不知道,四十倍而已。《金剛經》呀還不到一卷,這裡有四十卷經文,各位你要去找到。我們是有,但是,我不知道要怎麼辦(眾笑),反正要就是這樣,今天要講的是第一本。

  這個經文呀,我們很想跟大家結緣。但是這是一個貨幣經濟時代,沒有錢就沒有東西,大家都很希望免費結緣,我們更希望工廠能夠跟我們免費結緣,那希望各位跟印刷工廠說,免費印給我們,好不好?假如有人能夠的話,希望你大顯神通。要不然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要透過市場經濟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請各位菩薩發心,我個人沒有意見。

  好,那麼今天啦,我們按照講經的標准呢,進入講經的程序了,不要一直看我啦,要看經本啦。那個經本,這個《華嚴經》一開始呀,《華嚴經》的經頭呀,就是經本的最前面那一段哪,我們就叫做經首。那每一個學華嚴的人哪,都要做功課,每天做功課之前,就要經首先念一遍。

  經首,我們是提供各位念的是《八十華嚴》的經首。因為《四十華嚴》的四卷經文,很長,那對各位來講,你會說這師父真可惡,一次功課給我們做那麼多。那《八十華嚴》的經首,我們跟各位摘錄,它比較短,只有一千多字而已,念一遍不難,很多同修都背下來了。

  經首的意思呀,很簡單講就是生命的實際狀態,真實生命的境界,也就是佛境界,佛陀的生命呀所展現出來的狀態就是那個樣子。那我們相信你呀,一定不懂。你懂的是白紙寫黑字,那一堆字堆在那裡,你就不懂。那裡面所講的是一種真實生命完美的生命境界,完美生命的狀態。

  那個部分啦,我講了很多遍,現在不是講那裡,我就不談了。但是我們這個部分啦,會有,也會有。但是它的部分啦,擴散開來,四卷經文。第一卷經文,就是我們現在這幾天要講的,只能講一段而已。只能講一段,那往後,下個月來,我們再講。那我想說用十天的時間,十天大概二十個小時嘛,我們可以把經首的部分啦給各位講完。這個部分,就經文來講,我會比較詳細。一字一字,一句一句跟各位講。講過去以後啊,我就會,速度就會比較快一點。

  這個經首的部分啦,事實上是華嚴密法,就是一切密法的總源頭,在這個經首的部分裡頭。它先把那個架構啊架起來,經首所描寫的境界呀,所描寫的境界呀我們這裡有,就在你的腦殼後面,你把頭轉過去就可以看到那個境界(指後面牆壁上掛的極樂圖畫),就是這經首的境界。那你一直會以為那是極樂世界圖。極樂世界圖其實就是佛陀的境界,你把它顯相出來就是這樣的境界。它有器世間、有智正覺世間、有眷屬世間。而這個境界呢,你看不懂。你看的呀,佛都怎麼在天上飛,因為你的佛都坐在桌子上,他的佛都在天上飛,那是什麼?你了解經文以後,你就知道,他在講些什麼,這個就是經首的最特別的地方。

  那我們在背這個經首的時候,要修這個法門啦,我常跟各位講說,這個經文啦,你要經常打開。經常打開知道嗎?打開是這樣子。那你要到經文的前面來,來給經文看一下,知道嗎?因為你的眼睛不知道看哪,你都不知道你的經文在看你,你要體驗這種情況,你要給它看一下。我們不是講佛光普照嘛,你有沒有被佛光照到?你要怎麼樣被佛光照到呢?那你要有那一種能力,就是說他看到我了。

  你家裡有佛像擺起來,那你有沒有被佛看到?那就不一樣啦。因為你把佛像看作一張紙,一張相片放在那裡,你沒有把看成是一尊佛,所以他就看不到你啦。

  那你是個修行人,佛像、佛是活的,不是死的。你看到佛像就好像看到媽媽一樣,看到爸爸一樣,他在看你。有沒有這感覺?你回到家裡看到爸爸,只有你看到爸爸,還是爸爸會看到你?你有沒有這個能力說,他看到我了。我們是我夢到佛,意思就是你看到佛了,但從來沒有人跟我說,佛陀看到我了。你都沒有被佛陀看到,你光看到佛沒有用。佛光普照,那你有沒有被佛照到?

  同樣經典啦,在這個地方描述的,主要是談的是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可以轉換一下,那不是幻想是一種感覺。就像我們常常感覺到爸爸給我們的愛無所不在,媽媽給我們的愛無所不在。有沒有?那麼,佛陀的慈光是不是無所不在。這就是我們要訓練的地方呀。不然怎麼叫修行呢?修的老半天,佛歸佛,我歸我。所以你壞事照做,業照造,一直在造業。要是經常說三寶加持著你、攝受著你、佛光普照著你,我想你一定不敢造業。因為佛離你太遠了,你會說“不要緊,做這一點,佛沒看到。”

  這一個現場感,這一個真實感,這個臨場感,是學佛人一定要訓練出來的。你不訓練出來,你那個生命感不夠。你缺少那種生命力。你要是能夠訓練這個部分,這是真實道呀,這是真實的修行呀。

  就像昨天跟各位講的,你要有那種感覺呀,沒有那種感覺,學佛變成冷冰冰的東西。學佛不是冷冰冰的,是很熱情揚溢的,學佛是讓你的生命啦是充滿著熱情,充滿著愛啊。

  你學了佛,也有人家問你:“你先生好嗎?”

  “阿彌陀佛。”

  “你怎麼啦?”“

  善哉,善哉。”

  “對啦,我問你現在怎樣啦?”

  那太冷漠了。

  老朋友多久沒見啦,好好握個手,用力捏兩下,有什麼不可以呢?你說那世俗人情執不能太重,那就一定這樣子(法師做合掌狀)。不是合掌不好,不是說念阿彌陀佛不好,你要展現你的生命感,這個是很重要的。好嗎?

  好,現在我跟各位講,按照標准來。經本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叫經題。我簡單的把這個名字跟你介紹一下。

  “大方廣”,大表示本體;方表示相,無所不在,一切相都是;廣表示用,無所不用,就是體相用的意思。那麼“大方廣”呀,意思就表示無所不在。所有的現相,你看到的花、燈、桌椅,統統算,山河大地、風雨雷電,統統算,所有的相都在法界內。

  不會說這是花,那你沒學佛的看的是花,那我學佛的看的就變佛了,那假如這樣的話,一定有一個人叫做“眼睛痤瘡”。眼睛呀,眼花缭亂了看不清楚啦,要不然就腦殼有問題,到底是花還是佛搞不清楚。它是花就是花,你看也是花他看也是花,統統是花。但是呢,這個花在你心中的作用跟這個行者的心中作用不一樣,不一樣。你是從第一念看還是從第一個概念看,還是從第一個意識形態看,這不同。

  一個成就者呀,他是從“生”、第一個階段的生那個地方來看花,一個修行者呀,他從第二階段“住”的階段來看花。一個很有修養的人,淨識的人,他從第三個階段來看花。而一個世俗人,俗氣很重、功利心很強的人,他在第四個階段來看花。他一看花就說“這個要多少錢,買這個花要花多少錢,什麼時候,這是哪裡來的花。”有沒有,第四個階段就看這個。

  第三個階段的人看這個花“哇,這個花好漂亮。”第二階段的人看花“哇,這個人修行,供花,這個人下輩子果報很好。”(眾笑鼓掌)第一個階段的人“哇,這是哪個佛供的?”對不對?觀念是不一樣的。花都是花,不會是你看的紅花,我看的白花,不然哪個眼睛有問題啦,那是心境上面的問題。

  那你沒有經過真正生命體驗的話,你沒有辦法分別的,因為你都停在你的階段裡。知道嗎?修行啊,它偉大就在這裡呀,它可以讓你看清所有眾生的心,那你要真實走一遭,你虛晃過去沒用。各位要不要訓練一下?(眾答“要”鼓掌)

  要接愛訓練就要發願啦,這不是發菩提心哪,是發願啦。你說“我還沒有感受到這世間到底怎麼樣,師父講那麼多,我感受不到,那我來參加訓練可不可以?”也可以,不是不行。“那我一定要去感受。”可以。

  經過這個訓練,跟各位講,你現在能夠來進入呀,就表示你有因緣、有福德、有善根,要不然你不會來。那來呀,迷迷糊糊,這本來很正常嘛,所以叫眾生嘛。你來什麼都懂呀,那你就上來給你講就好,我下去聽啦,對不對?所以不懂是正常的。

  但是呢,我們既然來了,就不要白費了。那你要怎麼樣,一定要好好地去訓練,去訓練。訓練以後會怎麼樣?不要緊,你去體驗以後,你才能感受到。透過禅法、淨法、密法或者戒律訓練都可以,乃至經教訓練也可以,這個基本上就是你的大定位。

  定位以後啊,那就告訴你,有很多苦難你要去承受,不能逃避。譬如說我要修禅,修禅可以,第一個先把腿功練好,兩條腿要怎麼折,一定要折好,對不對?要念佛也可以呀,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啦,不管怎麼樣,佛號總要唱的穩啦。不要唱一唱啊,兩個嘴巴就像河馬一樣,那不叫念佛。那一定要很專注,越念越有精神,不要念到睡覺了。那要怎麼訓練,你一定有一個苦難要去磨練的,而這個磨練是必然的,是我們一定要去接受,不可逃避,不可逃避。

  一個,不要說是學佛人,一個世間人也一樣。你不要看一個專家,一個工程師,一個醫師,他當學生時代,在認真讀書的時候就是一種考驗啦,這就是一種磨練啦。你不經過那一種磨練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嘛。那你今天要修行,也一樣。想要在法界中成為一個大士,那你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那“大方廣”呀,是給你體驗的一個部分。

  “佛華嚴”啦,也是三個字,佛是果,華是因,所以華嚴講的是果因律。果先立,然後因要去行。佛是果嘛,他叫做萬德莊嚴。萬德莊嚴怎麼來呀?來自於華,華是因,因叫做萬華因福。萬華,很多華就很多因。那你統統鋪開來,要去做,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就這種,先果後因。嚴呢,嚴就是嚴飾、莊嚴的意思。因呢一定要圓滿,不能潦草,用這個因來莊嚴他的佛果,所以因你不能逃避。

  經典裡頭有很多,我們這種《華嚴經》跟《華嚴經》一類的經典很多,《地藏經》、《彌陀經》、《無量壽經》都屬於叫性宗的經典。這種經典裡頭啊,它有個要求,就是因啦,要六度萬行。有沒有?六度萬行,萬行就是因行,你統統要去做,不能不做,只要饒益眾生的事,莊嚴三寶的事,統統要認真去做,不能逃避。這個是修行者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我們不能逃避的。

  經典啦,“經”這個字啊,那很多人解釋啦,這個大家解釋的部分我就不講了。清涼國師有把“經”有十個意義講出來。那麼一般人講經啊,就像串、串,那個繩子一樣串起來,把這個法義呀串起來。那我跟各位講,他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個意思,我不再跟各位解釋也不說明啦。各位呀,在其他地方聽經,我想很多法師都講過了,我就不用再講了。

  他為什麼要用線索去把它串起來呢?經是線,為什麼要用線串起來呢?大概沒有人講過啦,因為解釋是這樣嘛。因為經典呀它跟書不一樣,書是用合理的推理,推理本來就連在一起啦,它不能分開呀,對不對?一定是什麼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樣推嘛,所以它本來就是和成一團啦。

  但是“經”這個東西不一樣,它是你在正定聚中的一種生命體驗。所以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它是一種陳述而已。講完就沒事、講完就沒事,那講完都沒事就散在各地呀,現在把那相關、那一套系統的東西呢,他把它串連起來。所以,經跟書不一樣。

  你注意看,經是後來字典的根源,你去留意看看,詞典的根源就是經。書呢是照詞典寫出來的。你留意看看,我用詞典做一個風格典,詞典的前面叫做經,詞典的後面叫做書。現在很多人把經典要翻成英文,都靠詞典來翻,這個叫什麼?這個叫“阿彌陀佛”,叫做本末顛倒。

  經典啦是在創造的,是生命中體驗的,是第一手資料;把第一手資料整理出來變成詞典叫第二手資料;運用詞典去做合理的推理叫哲學,就是第三手資料。

  那現在呢,你要把這經典翻成英文,又回過頭用第三手資料來翻譯,那完全弄錯,完全弄錯。

  這就讀經跟讀書完全不同的地方。讀書要用大腦,讀經不可以用大腦,讀經要用體驗,你沒有體驗啦,你一定要去訓練那個體驗的方法。

  所以行法呢,行法的結果對不對,你要用經典來驗證,用經典來驗證。你不會用經典來驗證,那要有善知識的指導。因此呢,你就要跟善知識來學,他用什麼經典,你用什麼方法,那你按照那個方法去做,然後這善知識用他這經典來跟你驗證,因為經典你看不懂啊。

  那麼這個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把你生命中體驗的東西呀,體相用的這些境界呀,透過果因律的行法來,把它串連在一起,這個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這個《華嚴經》裡呀,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在我們這個世間啦,最完整的是三十九品,八十卷經文。那我們現在跟各位講的是第三十九品,前面三十八品不講,講第三十九品。所以序言啦,我們講了那麼多,序言講了那麼多,講了二十課堂去了,我看不止二十課常啦。為什麼要講那麼多呢?它一定先給你介紹。

  那這一個第三十九品的名字啊,叫做《入法界品》,它的完整名稱呀,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它的完整的名稱,簡稱叫做《入法界品》。先把這個東西弄清楚。

  這個名稱裡頭,我們看,入,怎麼入?入是個動詞,要我們進入法界。入是一回事,這個我們後面再講。

  “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的境界一共分四個。

  一般你的生活境界呀,叫做可思議境界,因為都用大腦,叫做可思議境界,也就是娑婆世界啦,可思議、完全用大腦的。那很多魔術師有沒有?變魔術。很多科學家有沒有?他做的事情呀,叫做不可思議境界。超過你大腦的,你的大腦想不到,科學家的大腦想的到。那大衛魔術師有沒有?它叫不可思議的境界,它是你大腦想象不到的。他能夠把747飛機變不見了,你想象不到,是不是?他把一棟大樓弄不見了,不可思議境界。

  但是呢,這些會弄不可思議境界的人啦,他還是有煩惱,他還是有生老病死,對不對?他還是受無常牽制,還是受業力的攻擊,他沒有解脫。

  這兩個,一個是可思議境界,一個無可思議境界。那我們告訴各位說,可思議境界不對,不可思議境界也沒什麼好。有沒有?留意到噢。

  另外有兩個,叫做解脫境界。那解脫境界有可思議解脫境界,跟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可思議解脫境界呀是大腦想象的到,透過次第道修行的都叫可思議解脫境界。那我們要修的這個部分呢,叫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大腦想像不到的解脫境界。所以你不要一直問,你問的都是想要滿足大腦的需要,那叫可思議境界。

  所以我們前面為什麼跟各位講,哲學啊跟論學是不同的。因為論學透過生命體驗來的,是不可思議的狀態。你沒有辦法用大腦呀,去追求那種可思議的狀態,要來了解不可思議的狀態。懂嗎?

  很多人要問啦“師父,我要怎麼樣才趕快可以開悟啊?”告訴你,問這一句話的人,要怎麼樣趕快,有沒有什麼方法、捷徑、要領可以讓我開悟,可以讓我開智慧,可以讓我證得空性,可以讓我明心見性。這些人呵,我跟你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呀,燃燈佛還是凡夫的時候,他就跟燃燈佛同時發心。燃燈佛聽了他師父的話就老實修行,他已經成佛了。成佛了又教釋迦牟尼佛也成佛了。而你呢,你本來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啦,可是你一直在找捷徑,找到現在還沒找到捷徑(眾鼓掌)。

  所以你就繼續再找吧,等到我們在座的同修們統統成佛以後呀,你再問他說有沒有捷徑。唯一的捷徑呀就是老實修行。你別再找啦,你說什麼“更快一點,師父您跟我講一講,我給您磕個頭,我給你灌頂。”我給你灌頂然後我就開悟了,沒有那回事啦,沒有那回事。

  你一定要好好去修行,好好去訓練。兩條腿弄到要快斷了,這是必然的過程。要不然你就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要不然,你總要去磨練自己嘛,你想說我這些都要免,你就要告訴我,然後很簡單包個二百塊就解決了(眾笑)。你這樣太便宜了自己,也太渺視了自己了,你永遠做不到。

  自古以來呀,前輩子的前輩子啊,從你開始聽聞佛法就一直在找捷徑,找到現在。你再找下去也沒用,繼續生死輪回。修行沒有捷徑,真的沒有捷徑。只能夠說給你一個方便的指導,然後呢照著那個方向,沒錯,你認真去學,認真去自我訓練,那你一定會成就。這一點你一定要弄清楚。

  這個是不思議解脫境界,用大腦想象不到的,用大腦想象不到的,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尤其是解脫,解脫,很簡單講,什麼叫解脫呢?有解脫就一定有人捆著你。什麼東西捆著你呢?你留意一下,有沒有想過?因為你要解脫,誰綁著你呀?沒人綁你為什麼要解脫呢?你被什麼綁著?欲望。

  有很多人被小孩子綁,有沒有?在座各位,我不是故意講你噢,純屬巧合(眾笑)。你不要說師父又在說我了,我不是說誰呀。有的被事業綁著,有沒有?有的被感情綁著,不得解脫,有沒有?我不是說你啦,說到你純屬巧合。

  你被什麼綁著只有你知道。其實要解脫很簡單哪,佛陀講了,放下它。放下它你就解脫了嘛。什麼綁你,你就放下它嘛,對不對?你就是放不下,那不是你不解脫啦。

  而且很奇怪,你很願意被它綁著(眾笑)。所以你看,人在煩惱的時候,你去注意看,那個煩惱的人啦,看起來很痛苦。你再注意看,他很享受,享受那個煩惱。股票跌停板了,哎呀,輸了多少錢了,那你還一直回味。輸就輸了又怎樣,你煩惱它就會回來嗎?一樣呀。

  常有人問我“師父您的病到底是怎麼弄的?”我說我的病很簡單,不要弄它,就好啦。我的病怎樣,我只有一個原則,隨緣。有時我拍拍肚子“乖一點,我們已經簽約了,和平共存。我不弄你呀,你別給我作怪。”就這麼簡單啦。

  那有緣,醫師要看,要隨緣。大家都好心嘛,關心嘛,你總不能夠說醫生不要看啦。那我就跟它講“有醫生來關懷了你呵,請你忍耐著吧。”就這樣。

  根本就不要去理它,什麼病,癌症末期。醫生說剩下21天,我說“好,剩下21天,你現在停止不要前進。”我永遠剩下21天,現在已經過了21年(眾鼓掌)。它也蠻遵守契約的(眾笑),有沒有偷偷前進我不知道,至少到現在,21天它還沒走完。

  就是這樣的,你自己要放輕松,就放下它嘛。病、不要緊,放下。你不放下,病就一直跟著你,你當然就不得解脫了。你放下不就解脫了嗎?

  所以跟各位講,布施有四個東西,你一定要弄好,四個東西一定要布施。

  第一個布施煩惱。不要看我啊,你自己去,看你怎麼煩惱你把它丟掉就好了嘛,你就解脫了嘛。

  第二個布施病苦。

  第三個布施生死。布施生死把生死丟掉嘛,你守著生死干嘛,布施掉呀。

  第四個布施意見。把你的意見給丟掉。

  前面三個好布施啦,我跟你講,意見最不好布施啦。你要是開車載著家裡那一個人你就知道,他常常會跟你講,往這邊往那邊。你有沒有,我不知道,那就看出來,人都有意見。所以我們開車的人最喜歡的是載一個不會開車的人,他就不會有意見了。只要他認識路又會開車呀,那你開車就很痛苦。因為司機是後面那一個,司機不是駕駛的那一個。為什麼?意見很難布施,很難。

  真正解脫的人,他是會布施意見啦。你去注意看,這四個你都布施了呵,你早就解脫了,早就解脫了。

  而且這四個能夠布施的人,他的性格啊,跟我們凡夫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知道嗎?他的眼睛不是這樣扁的,他的眼睛是圓的,你注意看看。這個,我們眼睛是扁的,我不是說眼珠啦,眼珠當然是圓的啦,眼珠是扁的那就奇怪了(眾笑)。

  這個是告訴我們,解脫是什麼東西。我們真的就是欲望,欲望跟妄想捆著我們,這是欲界人的特色;色界人的特色被形象綁住;無色界的人被想象綁住,所以我們出三界就出這三個東西呀,那就解脫了嘛。

  那你現在最嚴重的是這個呀,欲望跟妄想。你能超越,直接就出三界了,直接就出三界了。那當然智慧也有了,也開悟了,也明心見性了,這都是一貫的,沒有為什麼。這個部分各位可以留意一下。

  這是一個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用什麼方法達到境界呢?用普賢行願。所以普賢行願是能,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用普賢行願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那普賢行願呢,前面我們跟各位講啦,很簡單的,我們把這個普賢行願的行法、修法就叫做圓融道。

  那可能有人會問“什麼叫圓融道?”那個普賢乘是經典的東西,經典有普賢乘。找不到的人,叫做孤陋寡聞。你不要說我詞典裡找不到,電腦網路找不到,那電腦網路因為孤陋寡聞,所以它沒有普賢乘。

  這個經文裡有普賢乘,就前面四卷經文,出了很多次,講了很多次,所以我們修這一法的叫普賢行者。

  那麼圓融道啊,是華嚴宗的術語。華嚴宗有沒有圓融道的這個詞呢?沒有。這個圓融道是我跟你定下來的。因為華嚴宗說《華嚴經》呀,尤其是《入法界品》呀,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行布就指次第呀,所以我們把修空性這一路呢叫次第道,那修普賢行願叫做圓融道,它區別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次第道或者一般叫聖解脫道也好,我們不管。別人也可能叫什麼金剛道,什麼道啊,或者無間道啊,都不要緊,而我們反正叫圓融道,就對啦。而圓融道不妨礙、不礙次第道,可以同時進行。

  你要認為說偷懶一點可不可以,可以,你就只修圓融道。那圓融道裡,要具備理、事兩個要同時進行。理呢,就是對三寶具足信根,對三寶具足信根,這個就是理。那裡面要進行哪些工程呀,就是我們昨天跟各位講的歸零、歸零,一再的歸零,你別衍生太多了。

  我們講的內容是很豐富,你回家以後,一團糊塗混進來了,結果“佛教面疙瘩”,變成、統統混在一起了。我又講歸零,我又講無極而太極,又講道生一、一生二,你統統混在一起啦,回家變成一鍋“華嚴羅漢菜”(眾笑),那就麻煩了。

  歸零就是回到原點就對啦。你在生活中遇到任何的挫折、困難、逆境等等,你都回來三寶這邊來,從三寶再出發。那回到三寶,我跟各位用現在的話講,很簡單。我不是不知道佛法僧,我也不是不知道叫覺正淨,那統統知道啦,但是跟你講更清楚的。因為你在日常生活中,回歸到三寶來以後真正要做的,就是尊重生命。從你的事業,你的生活中,你去注意到,尊重生命、關懷人性,以這樣的標准重新再出發,你就會發現,你在人生中即使有錯誤,你看,一回頭,忏悔以後就沒事了。

  但是你現在的人生是這樣,第一個沒目標,按照社會給你的標准,你已經忙、忙、忙,不知道忙到哪裡去了。發生問題以後呀,你就兩頭難。“哎呀,放下,很想放下,可是呢放不下”,放不下就提起來,很想提起來可是又提不起來,你就在那個地方。

  那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原點,你沒有辦法回到原點來。你只要回到原點來,基於尊重生命跟關懷人性的立場,其他統統放下,你馬上就回到原點來了。所以在人生中只要有任何的挫折跟困難,你只要回到三寶的原點,忏悔,重新再出發,你沒有煩惱的,跟各位講你不會有煩惱的。

  所以這一個回到原點來呀,是你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佛教界有很多的術語,叫忏悔業障呀,有沒有?向佛菩薩祈禱、發願啦,或者回向啦,那不管,你什麼術語,怎麼用,我不管。我跟你講,你就這樣處理,這是理無礙的狀態。

  理,你一定要做到,對三寶具足信心,回到原點,重新出發。

  那你其它的理論,你自己去摸索,那個以後再講。那你跟什麼善知識,他怎麼教你,我也不管,當然你只要抓住這一點去做就對啦。

  第二個就事。事呀,不是說我弄一個佛號來念就好,是告訴你說,你一定要有一件事,饒益眾生、利益眾生的事去做,盡形壽這輩子一定要做的。我只講這輩子,我沒有講盡未來際噢,盡未來際那是不離菩提道的,不是世間事的。那你這一輩子一定要透過世間事的鍛煉或磨練,來完成你自己。

  假如你是個科學家,我舉一個例子啊,那我就是要發明一個東西出來,而這個東西一定是要對世間來講呀,是一個創舉,改變人類生活的,那你可以以這個目標完全可以投入去做。那這裡面會有挫折,會有困難,譬如說需要研究經費,需要研究助手等等,那你可能啊,來跟你配合的人啦,不乖呀,或者偷竊機密資料或者怎麼樣,那你會遇到這些,那你就忏悔,很簡單,這個就是事修。

  因為你有一個理無礙在,有一個事無礙,那麼事、事情,要做的這件事情,一定是世間的事,那世間的事你一定會遇到挫折困難嘛,對不對?

  做成功會有人表揚嘛,那表揚呀你要把榮耀歸三寶。記得呀,榮耀歸三寶,幸福留人間。你不要說“你看我這麼歷害。”這麼歷害,這麼歷害,你就會無常。我們的原則就是成功的榮耀歸三寶,幸福,他所得的利益留給人間,因為我們要利益眾生嘛。

  當你這樣想呀,你到盡形壽的時候,你就會說“責任已完了,安然返故鄉。”(眾鼓掌)

  這是一個行者的本色,不是求自己要成功要享受,不是。成功是必然的,到最後不成功也無所謂,因為你不是為自己做事嘛。所以我們修行者有一句話勉勵自己,叫做成功不必在我。我照著這樣去做就對啦,因為成功是要給後人享受的,不是我要享受。所以成功不成功對我來講,並不重要,但是我有這個使命感,我有這個責任心,我要去做好它,你只是這樣做而已,這個就是菩薩道。

  而堅持這樣一個理念做到底呀,不是說我要什麼功,而是我在這個世間,認為這個世間最欠缺的是這件事需要我去做,而我做得到,我完全投入,盡一輩子要去做,已經不是賺多少錢,地位高低的問題了,我只是把我的生命奉獻在這個區塊裡頭,這個就是事修。

  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講的是,你能不能夠發起這個心,為某一個區塊去奉獻你的生命,行嗎?各位菩薩們(眾鼓掌)。

  你能夠說佛教不積極嗎?它很積極。每一個行者都在找尋,他可以奉獻的地方,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非常重要的關鍵。哪個地方你可以投入,你就去投入,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學佛人不要變成消極的,學佛人不要變成啊不負責任的,他甚至於要把他的生命完全奉獻出去,在他能做的范圍裡頭。這樣子呀,你才能夠成為社會建設的一個參與者跟一個影響者。然後,你不是為了什麼名呀、利呀、地位呀,不是,一直到你的生命結束為止,這個就菩薩道。

  事修非常重要,你不要把佛教的修行,把圓融道的修行解釋錯誤,不要解釋錯誤。

  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談的普賢行願,就是圓融道的行法的一個要領。

  那麼這個品,這個字呀,佛經,任何的宗派對經跟品都有解釋。品是指同類性質的聚集在一起的經文。每一部經裡常常有很多品,像這個就有三十九品。那麼這一品呢,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用普賢行願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這個方法,這一類方法聚集在一起叫做品。那麼,換一句話說,這一品裡頭呀,統統在告訴我們,如何行普賢行願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關鍵是在這裡。

  那我們也期望各位呀,真的,只要你來,就要找到這個方法,這一品就是要告訴你這個方法。現在已經告訴你啦,上根器的,上上根器的已經知道了,他已經開悟了。開悟以後要去做什麼,就是要行菩薩道,找一個區塊盡形壽奉獻下去呀。

  各位還沒有找到,所以還會繼續留下來聽(眾鼓掌)。

  這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把這個經名,也把這個品名簡單地跟各位介紹了。卷一是開始了,第一卷,共有四十卷,我們要跟各位講的是第一卷。

  我們休息一下再講第一卷。

  《四十華嚴》第16講(2007年3月31日)B

  好,我們現在正式講經文。

  那個譯者是般若三藏,我們就不跟各位談了。

  這部經啊《四十華嚴》是唐朝德宗時代南天竺,就是南印度的烏荼國國王啊,那麼進供,供養給這個德宗皇帝。這裡面呀,還有很復雜的學術研究課題,這個,寫個幾個碩士論文或者幾個博士論文都可以,但是呢,我們現在不談這個部分,因為那會扯的太遠。這個站在學術界呀,這個南天竺為什麼會進供啊,這個北天竺的東西,這個就是很值得的研究的,這是一種文化交流的問題。

  好,我們現在先看經文。第一段。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樓閣。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

  我們先看這一句,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句話。講經之前啊,這一句大家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解釋。“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呢,是讓我們做一個區別,佛經跟其他的書籍不一樣的。為什麼叫“如是我聞”呢?“如是”就是如實了知,我親自經驗過。那麼當然,佛教界的標准解釋是說“這個是我阿難啊,親自從佛那邊聽來的。”這個解釋我們都知道,這是指《阿含經》。

  《阿含經》我把它取一個名字啊,叫做迦葉教團的經典。那麼這個大乘經典啊,我把它叫做富樓那教團的經典。迦葉教團,用現在的話講呀,叫做執政黨。富樓那教團叫做在野黨。

  因為當時,迦葉這個人,他是很頑固的保守派。他是主張,佛有說的要記下來,佛沒說的我不記。而且他這個人也很奇怪,他有聽的才算,他不聽的不算。

  所以阿難背一背,背到大乘經典的時候呀,那他說“這個我沒聽不算。”那個阿難是氣的鼻子越拉越長,所以阿難鼻子很大(笑)。人家都說他長的很帥啦,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迦葉呀,摩诃迦葉年紀比佛陀大,壽命比佛陀長,而且呀,佛陀還沒證阿羅漢的時候,他就已經證了阿羅漢了。那佛陀成道的時候,他還是阿羅漢,他要跟佛陀辯論,輸了所以氣的要死“所以你不來成佛呀,我還是辟支佛,你一來成佛我就降一格,變阿羅漢。”(眾笑)因為他是聲聞乘嘛。那麼他對大乘經典的修法這個部分啦,他不感興趣。

  那富樓那尊者啊,他是都聽。尤其大乘經典啦,他很娴熟。

  但是那個時候,佛入滅的時候,富樓那尊者是在北方雪山弘法。等到他知道佛陀入滅趕回來的時候,那已經結集完畢了。

  那結集完畢呀,那尊者跟迦葉講“那我聽的也要結集呀。”他說“老弟別吵了,已經結集完了,就這樣通過啦。”憲法就通過了(笑)。

  那富樓那就很生氣呀,當然阿羅漢也會生氣啦,你不要以為阿羅漢都木頭刻的呵。富樓那說“那這樣的話,我從佛陀聽來的,那我也要流傳。”就在迦葉教團的外面流傳。所以我就把它叫做在野黨。

  那麼經過幾百年的流通以後發現啦,那外面流傳的這些佛法,比教內迦葉教團的教團裡面流傳的更興盛。所以迦葉教團叫部派佛教嘛,一直在替換,思想一直在變。在那個時候呢,大乘經典的思想影響進去了。

  但是大乘經典的結集呀,一般來講啊,跟第一次結集的不太一樣。所以,他說這個“如是我聞”呀,是文殊師利菩薩發起,在鐵圍山結集。你要注意,不是在靈鹫山結集,這不一樣噢。

  那“如是我聞”就變成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那文殊師利菩薩不一定要親自聽佛所說呀,因為他有六通嘛,對不對?所以這個定義就不一樣了。

  所以,“如是我聞”從阿含藏的這些經典來做解釋,跟這個大乘藏的解釋呀,是不一樣的,聲聞藏的解釋跟菩薩藏不一樣。我們大藏分兩藏呀,一個聲聞藏一個菩薩藏。這個菩薩藏解釋“如是我聞”,跟聲聞藏解釋“如是我聞”是不一樣的。

  但是呢,“如是我聞”都告訴我們一個問題,就是我跟各位談的,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才能叫“如是我聞”。所以“如是我聞”不是就是刻板的文字解釋,那種照本宣科呀,依文解義的方法,我們不是不懂。但是今天對佛教知識青年,不宜再一直運用那種講法。那些講法我們知道,我們尊重,在古代這樣就可以了。在今天這個時代,這樣不夠用,因為你的腦筋裡面有九條蛇。知道嗎?你們有沒有看到。嗯,有時候會有很氣說,工具都沒有。

  我們中國佛教呀,有佛、有菩薩,另外有一個叫明王。你知道嗎?明王是什麼?就三頭六臂呀,三個頭六支手的那個明王啊,那現憤怒像。一般從密教來講,叫做“教令輪身”。那一個明王上面,手身上通常有九條蛇。你注意看,蛇不用怕,你要怕蛇呀,那個蛇,咬人的蛇,不可怕,真正的蛇就是八識,就是九識,九條蛇表示九識。修行呀就是把九識轉換掉。今天你就是被那九識咬住了,捆住了,要把它給去掉。轉九識成九智,就是指這個意思呀。

  那我們今天啦,因為你不了解,沒有辦法看到那表法的意義。表法,經典裡頭,乃至於圖像化以後所表達佛陀真理的那個東西是什麼,你不知道。然後呢,你就會一直追逐著那個文化,佛教的文化或者佛教的儀軌,佛教的形式,那這個時候呢,你是佛教的信徒,你不是佛陀真理的信徒。知道嗎?因為你是佛教的信徒,所以叫佛教徒。這種佛教徒往往會變成佛陀真理的叛徒。你是哪種佛教徒?搞清楚啊。是佛陀的信徒還是佛陀的叛徒,你要弄清楚啊。

  我們期望各位呀,能夠真實的去體驗,佛陀所告訴我們的廣大無盡的那種心胸,所以叫海印三昧。華嚴的境界呀,我們叫海印三昧。這個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慢慢解釋啦。

  所以我要告訴各位的是,“如是我聞。一時。”“一時”就是指那個時候,我有了這一種生命體驗的時候的那一個時候叫“一時”。你可能會講那到底是西元幾年,西元前幾年。那個時候耶稣還沒出世,所以沒有西元也沒有公元。而這個意思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只要你有了這樣的生命體驗的時候,跟這部經所講的體驗到達所說的時候的那個時候,叫做“一時”。

  你不管讀那一部經,一定有這八個字“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你不要問在哪裡,佛在就是佛在你心中。“佛在”的意思就是指你體驗到的那個時候叫做“佛在”。要不然你佛都不在。在不在都在,不是在哪裡的在。你聽懂我的話嗎?(眾鼓掌)。我們會以為他是在哪裡,這個佛是覺悟,這個覺悟就是指,我沒有跟你講,我只跟你講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那你要講覺悟是什麼?覺悟就是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你沒有這個體驗你就不可能覺悟。現在你的覺悟是:“啊,我知道了。”那個叫知道,那不叫覺悟。大腦想通了跟覺悟無關。這個覺悟是指你在正定聚中的那一種生命最內在的體驗叫做覺悟。這個佛就是指那個覺悟的意思呀。

  那我們常常經過討論的半天:“啊,原來你是這樣講這個意思,這樣我知道了,我終於開悟了。”終於欠揍了(笑)。你就會說開悟,那個不叫開悟,那是叫知道啦,終於我想通了。那是你的大腦運作想通了,跟覺悟無關。覺悟一定是定中的生命體驗。有沒有?論學是從這裡講的,佛教的思維也是從這裡講的,這裡不用邏輯推理,一定要體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常講覺悟呀,覺悟呀,干脆不翻啦,就叫佛啦。反正你的覺悟也不對啦,你把佛當作一個東西也不對啦,當作一個人也不對啦。但是你把佛當作一個人你有福報,有福報。你把知道當作覺悟啊沒有福報,沒有福報。你慢慢去體會。這個講起來很廣。

  但是這八個字呀,是所有佛經裡頭一定都會有的。那我現在跟你講,你慢慢去體會。你不贊同我的講法不要緊,你可以運用你舊有的認知。以前有很多師父講了,甚至於很多居士講經的時候,也都這樣講了,那個我都知道,因為三十年前我在講經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講。我初學嘛,只能夠照著那個標准這樣去講而已。

  但是呢,我現在我告訴你的是,你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那個平台。你的認知跟感受啊可以有更廣的體驗,不一定呀就按照傳統的講法。我不是說傳統的講法不對,傳統的講法在那個時代是可以的,在這樣的時代我覺得其實我們還可以再附加一些,讓你有更好的覺受。

  這是這個講法。你在那個情境中所感受的。

  那麼每一個人的那種體驗啦有深有淺,覺悟有大小,覺悟有大小。那麼你體悟的小,就算淺,那不叫“大方廣”,叫“小方廣”(笑)。無所謂啦,沒有“小方廣”那種經典啦。你的悟的小就叫“小方廣”嘛,對不對,悟的大叫“大方廣”嘛。“大方廣”是指究竟的意思。

  而我要告訴各位,《華嚴經》裡頭只要用到“大”這個字呀意義就不一樣。慈悲跟大慈悲是不一樣的。大慈悲不等於很多小慈悲加起來就等於大慈悲。知道嗎,慈悲也沒有小慈悲呀,他就慈悲跟大慈悲呀。這個是不是“大瓷杯”?(眾笑)你不要變成那個“大瓷杯”噢,那個叫“馬克杯”不叫大慈悲(笑)。

  只要加上“大”,那它就有其他的意義,那看經文用在哪裡,所以不要把它弄錯。因為大的意思,這個地方的大,《華嚴經》的大,用“大”這個字就是表示真理的意思,真理就表示窮盡啦,說大。而我們翻譯成成“大”,不是很恰當,但是你要懂得它有另外一個意義就好了。

  你去注意看,Mahayana是不是摩诃衍?摩诃衍是不是大?Mahayana就是大乘啦,摩诃衍就是大。那你把它當作大小的大,那就一定錯。Mahayana是真理的意思。所以真理很難譯,所以叫做《Mahayana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就是真理的起信。

  你可能弄錯啦,大乘難信之法,大乘怎麼會難信呢?“呀,你叫小乘我叫大乘,我大一點嘛,你五十CC,我五百CC,不就大了嘛。”不是,它是真理,是究竟是窮盡的意思。那你不把這東西弄清楚,你佛法永遠搞不懂。佛法到底在講什麼?講真理呀。我們把這個部分弄好。

  好,這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的這個東西,這個部分你弄清楚,然後你回過頭來看“佛在室羅筏城。祗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或“樓閣”都不要緊,這經文印的可能是一種筆誤吧。在印刷的時候,那個有一種誤指吧,“重閣”“樓閣”呀,我想無所謂。

  那一般來講“重閣”就是我們講的這兩層樓以上的。在佛陀的時代印度呀,有這麼殊勝的樓房。

  那個時代是,佛陀那個時代,我們中國叫做周朝,東西周之間。假如以中國的算法,周文王那個時候,應該是在西周,周朝剛成立的時候的時代,而不是啊這個春秋戰國時代。假如到春秋戰國時代啊,跟孔子年紀差不多。假如是,我們中國人算的是三千年之後到西周初年,那就更早啦。而那個時候啊,在祗樹給孤獨園,有兩層樓以上的建築,是不容易的噢。不是現在噢,現在你都住在20樓上面,對不對?那是不一樣的時代。那這是很殊勝的一個地方。

  那麼這個地方呀,祗樹給孤獨園啦,我就不再解釋了。那個祗樹太子,這個太子的一個地方。當時給孤獨長者呀,他是個銀行家,現代的話叫銀行家。他想請佛,過去他故鄉,就這個地方來弘法。佛叫捨利弗跟著給孤獨長者呀,過來找地,就找到這塊地。

  那這塊地是太子的,太子就不賣。那他就一定要買。所以就有一個協議,買賣合約,說“你用黃金輔地,輔滿我就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盡捨家財,用黃金把它輔滿。

  這個太子就覺得很奇怪“你為什麼要在這兒花那麼多錢,這塊地值那麼多錢嗎?這我打獵的地方呀。”

  他說“你要就要,你不要問。我要請佛來這裡住,所以呢看上這塊地。”

  “那佛是誰呀?”

  “他是偉大的聖人。”

  聽了以後他就很高興,太子就很高興。“是這樣,好啦,我只賣你地,沒賣你樹。”所以我狠啰,那樹怎麼可以砍掉呢,“你只輔地,你沒有輔到樹上去。”

  那他說:“那我樹也把它輔滿。”

  他說:“不行,那既然你要買土地送給佛呀,那我就把樹送給佛。”

  所以這塊地就叫“祗樹給孤獨園”。祗是祗太子呀,樹是他的樹嘛,所以叫祗樹嘛。給孤獨園,因為是紀念這個銀行家,他現在叫什麼名字我忘了。他因為常常布施給那孤獨的人,孤苦的人,老人跟小孩呀,常來救濟,所以我們就紀念他叫給孤獨長者。這個地是這樣來的。各位都發慈悲心給孤獨的人。

  這個是指給孤獨長者,還沒有把佛請來,就把太子給度化了。有沒有?這個聖心啦,能夠感動人家。我想我們買個水果供佛呀,就在水果攤那邊跟老板殺價,殺了老半天。那供佛的時候,佛說“你怎麼供我,你還在那邊跟人家殺價。”要有誠心,要有誠意,不要為了小事呀,鬧成那個樣子。

  那這個地方呀是指地點。

  這種經文來講的話,各位要知道,它有兩重意義。它一定要透過現有的實際狀況來表達它真實的那個生命的部分。所以這個地方呢,它就用“重閣”。它是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這種樓房的那種狀況,你不要管它,不必這樣去做求證,不必這樣去追究。

  它在這裡首先講到“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五千個大菩薩在一起。那這五千個大菩薩很顯然是算的出來的,對不對?那我告訴各位,五千人不是你想象的五後面加三個零叫五千,對不對?印度是這樣寫,五後面加三個零的五千呀,我跟你講這個數字呀,《華嚴經》裡頭只要講到數字都有意義。

  五是表圓融、圓滿的意思,就該到的都到,就這個意思啦。五不是剛好五個,五比丘不是剛好五個,五比丘是指和合、能合,和和合住在一起的就叫五比丘。他可能十幾個也叫五比丘。那不合呀,經常吵架、計較,為了排輪班執事,你上班我睡覺,或者你煮飯我吃飯,專門搞不清楚的那就不叫五比丘啦。五是指和合、圓滿的意思。圓滿在一起的人眾都叫五比丘。

  各位想出家,要先把“五”給搞清楚。你不能“五”那不能出家啦,那很痛苦呀,一出家就跟人家吵架。那五比丘是不吵架的,而且呢,都精進的修法的。修不同的法不要緊,但是對佛法一定要有共識。你修禅我修密不要緊,但是我在這邊打坐,你不要在那邊持咒。我在打坐,你在那邊敲木魚,那什麼意思呀。對不對?這個要和合嘛。所以你要能和合。這是五的意思。

  千呢?千是指重重無盡。那三個零啦。講十的話,十是圓滿。一百就兩個零,百就兩個零,兩個零是指正反兩個。你要留意到呀,這個都有它的用意。千的話三個零,正反兩面,再來、再來,就重重無盡的意思。講到萬啦,就是重重無盡的大數。

  你知道這種經典,就性宗的經典裡呀,它的數字都有表法的意義。所以五千的意思呀,已經是無量無邊啦。就是這個世間,就這個法界內,所有該到的菩薩統統都到了。你不要以為說剛好五千啦,或者是五千多一點少一點,不是那個意思。就是這個法界中,該到的菩薩他統統都到了。

  那這種觀念跟你所想的五千個人坐在那個地方,那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五千個人坐下來,那佛陀要演講的時候,要怎麼講?你知道五千人坐下來面積多大嗎?你大概都沒想過。所以很多人要往生極樂世界,都不知道極樂世界有多大。因為你不能用你的物理距離去衡量。這個是有講真實生命的地方。我們都用你的大腦,因為你沒想,所以沒有空間感。想的話那空間造高怎麼辦?就產生這種情況啊。

  我常常跟大家開玩笑講,說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對不對?八功德水,那請問七寶池有多大?有沒有什剎海那麼大?假如七寶池只有那麼大,那你沒有辦法往生了,那早就擠爆啦。對不對?那我請問你,那什剎海有多大?有沒有太平洋那麼大?那麼大你在哪裡可以看到阿彌陀佛?所以你不能用這種空間的觀念去看,沒有辦法用這種空間的觀念去看。

  那空間要用什麼空間呢?要用《維摩诘經》上面講空間,他有講空間。他的丈室裡,你看,可以幾百萬菩薩進去坐。丈室不會比這一間大吧,對不對?我們兩百個人都已經塞到門外去了。那他幾百萬人啦,而且都是高廣大座呀,那怎麼擠進去呢?所以那個空間感跟你的空間感不一樣。

  我們會講到時空關系我們再跟你談論,討論這個時空是怎麼運作的狀況。

  這樣你了解到啊。這個就跟**有關啦,有沒有。這個數字一出現,你就知道,為什麼前面講到要入甚深境界,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而這個體驗是大方廣的體驗,所以它是甚深定、甚深定功的境界呀。

  你要留意到噢,這個經本一打開,就是入定啦。

  那你有沒有入定?你誦經,你是誦三句經。“如是我聞。”然後就是一片空白,到最後“信受奉行”,起來。這叫三句經嘛。你也入了甚深雜貨定(眾笑),才會一片空白。跑到雜貨店裡去數東西啦。孫悟空跳出來就好像看電視一樣,嘴巴在念、眼睛在看,腦子不知在想什麼。那種定就無效。有沒有效呢?有,很好笑。你修的是一種有漏福報。

  好,那麼,這個數字講完了以後呢,它是“以普賢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換句話說呀,這部經裡頭是以這兩個菩薩為主角,普賢菩薩跟文殊師利菩薩為主角。佛呀,並不重要,佛已經不重要了。就這兩個菩薩出來主演。那佛呢,應該來講呀,佛是主要的觀眾。那你用現代的話來講呀,佛是什麼?佛就是導演啦。普賢菩薩跟文殊菩薩就兩個主要的主角啦,不是男女主角,是最主要的兩個主角。所以我們說“普賢菩薩為長子,文殊菩薩為庶男”,一個大兒子、嫡長子,一個是小兒子,這兩個是佛最疼的,那當中有一對啦,包括你我。

  那這兩個菩薩,一個是講存在,普賢菩薩是講存在;那個文殊菩薩是講能力,感受的能力,他是智慧、般若空性嘛,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當一個人百分之百的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完全感受到那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的時候,你就成佛啦。所以它是兩種生命因素。

  當這兩個生命因素完全合在一起的時候,那毗盧遮那佛就出現了。這個佛,是從釋迦牟尼佛為相,為相,引出的佛呀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為體,就是法身佛。你透過報身佛、化生佛看到法身佛。所以法身佛呀,他的定義就是文殊師利那種感受的能力,百分之百的感受的能力與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相結合。那個和合的時候,就是僧寶。

  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看到,文殊師利菩薩的能力呀,是跟普賢菩薩的存在合一的。所以這兩個,一個佛寶、一個法寶。文殊菩薩代表佛寶,普賢菩薩代表法寶,那個合一以後的那個佛就是僧寶。

  所以這個華嚴三聖講的,到底一個還是三個?從佛寶來講一個,從菩薩講兩個,事實上是一個。

  所以分開是文殊、普賢,合一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以三聖是這樣看。

  你這樣看三聖一定是三個,對不對?一個你就看不到了,擱那怎麼少一個,有沒有?

  先把這些佛經的這種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先弄清楚。

  我們講這一段經文呀,不難啦,但是要把這個結構弄清楚呀,那就很難。可是你一小時就把我賺回去了呢,這麼簡單你就拿走了。(眾鼓掌)

  這個經文呀,我跟各位講,經典有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一定要把這個模式弄清楚,你一定要弄清楚它的結構,它的經文。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講宗派,華嚴宗就是把這個經典都沒有講到的東西,它把你浮出來跟你講清楚呀。那這些東西是什麼?這些是你修證的過程裡,你要去體驗的。你不體驗你怎麼知道。

  常常有人這樣問:“師父這樣講,你語出何處?”我說只有土包子才找語出何處呀。你是個修行人你自己要去體驗,要去體驗。那這個體驗就是你在修定的時候,你那個生命觀境,昨天講的那生命觀境啊,你對不對,你要自己去驗證嘛。

  你每次到了這個地方“他怎麼老講五千人,我看都不止呀。”你有沒有去,沒進去你能講這句話嗎?你進去以後,我看都不止呀,該來都來了,對不對?誰沒來呀?那就是五千人嘛。那個五千人是表示那個意思呀。你沒進去,“五千啦,他講五千,經文啊,佛不诳語者、不虛語者,那當然就是五千啦。”當然你知道呀,佛是不诳語者嘛,佛是如語者、實語者嘛,講五千就是五千啦。那你的腦筋太過那個。(眾笑)

  當然我也知道他是如語者、實語者嘛。可是他在表法的那一部分,這裡面有牽扯到你說“離經一字形同魔說”。可是呢“以經解經,佛怨三世”,那你怎麼辦?

  所以你不要一直在這裡面轉。我今天告訴你,我要背因果,我講錯我下阿鼻地獄啊。你在那邊狐疑,你下阿鼻地獄啊。(眾笑鼓掌)

  所以今天告訴你,你一定要懂得這種叫做中道,佛法在講的“如實了知”是這樣一種狀況。我們叫如實經驗,你要確實、徹底的去明白這種狀況。

  所以經文絕對不是語言文字這樣子。它這裡面有化身,透過化身的境界在表達法身的東西。要不然,你沒有辦法去了解真實生命是什麼?

  我講的叫真實生命,很簡單,就是法身的現代語定義啦。法身是什麼?你一定不知道嘛。真實生命是什麼?你也不知道嘛。用它來代替它嘛,這樣比較白話。

  那你對我講真實生命你就氣的不得了,七孔冒煙。那你不喜歡用真實生命你就用法身嘛,一樣。那法身是什麼?“啊、啊、啊,就是法身。”(笑)

  不是啦,法身到底是什麼?你要知道你用你的語言表達。你無法用你的語言表達,就表示你知道還不夠。我不敢說你不知道啦,因為二十年後,說不定你就能夠用適當的語言來表達。

  這很簡單的一句話,我們把這個結構呀,給你弄清楚啦。

  那麼有很多新的定義,我們都跟你一個一個講了,你可以慢慢的整理。我希望各位回去以後自己整理一下,這個覺悟的定義是什麼。大家都會講覺悟,佛、菩提就是覺悟,覺悟就是佛、菩提(眾笑),到底有沒有講啦,我不知道。對不對?你一定要去把你那個體驗啦,給提出來。

  好,這兩個為上首。那下面呢,他介紹了,介紹了一些這五千個菩薩的代表。那不會一個一個給介紹啦,不過,我還是要把這個名相給你講一下。

  這裡面所列出來的菩薩名號呀,各位,你注意看,都是你的生命因素,你生命中的因素。

  這裡面的菩薩名號,最少有一個你會喜歡的,我用現代話講,用古代話講叫相應的。你那個喜歡的名字,你就把它記起來,可以從那邊去修,修那個法,你經常提。譬如說這裡有個星宿幢菩薩,那你有興趣,你很喜歡,你就南無星宿幢菩薩,經常念。你喜歡的那個名號,你光念那個名號會給你的生命裡呀,有非常強烈的一種幫助。那個幫助,幫助你什麼,我不知道。但是你常念。

  所以常念不是一天念三次,一天念三次就好像呼吸三次而已,那不管用。要用這個菩薩的名號,去填滿你的生命空間。

  填滿生命空間,你知道意思嗎?不要點頭啦,你一定不知道啦,因為你沒聽過我講啦。就是你,當你不用腦筋的時候,你就要提起來。不要讓你的生命時間啦,空過。只要你的腦筋不是在想事情,知道嗎?不是想重要的事,不要計較,不要算計別人,不要起貪、嗔、癡,知道嗎?那你真正的辦事的時候要用腦筋啦,那個時候呢除外。只要腦筋空下來,你就用那個佛號去填滿你的生命空間,你一定會大徹大悟。

  你不要看這個,你只要找一個就好。你不要貪心,這個也不錯,那個也不錯,南無智慧勝智菩薩啦,普賢勝智菩薩,無著勝智菩薩,一下子念那麼多呀,叫做貪心。只要念一個,要經常念的很熟,隨時隨地提起來,尤其在不管順境、逆境的時候,高興不高興的時候,那你統統可以用這些東西,對你有絕對的幫助。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行法,非常重要的行法。

  在我們講,那個理無礙跟事無礙當中,那個理無礙就是常常要提佛號,尤其在緊張的時候。緊張就是不如意的狀況要現前的時候,你這個佛號就浮起來。

  我是不跟人家定義說你,一定要念什麼佛號啦,因為那都是你的生命因素。因為你完全無知,所以就有人替你自作主張,知道嗎?你要能夠判斷,擇法覺分嘛,七菩提分,擇法覺分,那你就自己選一個。這是你的權利,不要把你的權利交給別人,不要讓你的權利給睡覺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好,我現在,一共有十五個,我一個一個跟各位介紹,介紹這十五個。

  第一個呀是勝智菩薩,他叫“智慧勝智菩薩”。智慧是什麼意思?既然出現了,我就跟你介紹一下。智慧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你要開智慧,也就是要有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

  你說“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智慧,那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什麼,般若就是空性,空性是什麼,空性就是智慧”。(眾笑)那你就自己定義吧,反正智慧不是聰明,智慧不是世智辯聰。那智慧是什麼?那你自己定義。

  我是告訴你,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叫做智慧。那你的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有多少就是你智慧有多少。那我們常常要求開智慧,意思就是讓你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達到百分之百,意思是指這個。

  那你會求了老半天,老是不開智慧。那不開智慧是指你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沒有增加,沒有增加。所以你用詞很不精准,很不精准,因為你沒有把這個智慧給弄清楚,弄清楚你就知道啦。

  我們生命感受的能力一直在增加,你的智慧就是一直在增長。

  不但要感受而且要去運用,那就更進一步啦。會運用的話是指智慧的後得智?,後得智,後得智就是起運用啦。很多經文裡頭有,我們在其他經典,其他地方呀,會跟各位分析。

  那我們跟各位講“生、住、異、滅”,“生”的那個階段哪,就是從根本智起作用變成後得智的那個過程開始,從根本智有了以後開始。

  那我現在呢,根本智都不能起作用,所以不能叫法身大士,我們只能夠叫大心凡夫,大心凡夫。這凡夫是凡夫,心比別人大就對啦。

  好,智慧勝智菩薩。這個“勝”是指殊勝的意思,勝不是贏人家的勝,是殊勝的智慧菩薩。

  “普賢勝智菩薩。無著勝智菩薩。華勝智菩薩。日勝智菩薩。月勝智菩薩。無垢勝智菩薩。金剛勝智菩薩。無塵勞勝智菩薩。毗盧遮那勝智菩薩。”

  這個都是你的生命因素。你的生命因素當中,有這十種殊勝的因素,屬於智慧的,殊勝智慧的因素。

  換句話說,你修學這個法門呀,第一個就是要有這種智慧。你沒有這種智慧,圓融道這個法門呀,你還不會修,甚至於根本就不想修。你現在要不要修?(眾鼓掌)那就證明各位的生命因素裡,這十個生命因素在起作用。

  那你喜歡那一個,那我不知道,你自己應該知道,這樣念下來應該有一個你喜歡的。對不對?那你就選那一個。自己把他寫著“南無月勝智菩薩。哎,我喜歡,月亮,對不對?因為我的臉長的像月亮”。(眾笑)

  那你說“日勝智菩薩我喜歡,就不知道為什麼,就喜歡。”那可以。

  不是哪一個比哪一個好,因為都是你的生命因素嘛。你會跟你相應的這一個,你喜歡就是跟你相應嘛。那一個就表示他已經冒出頭來了,那你就讓他兌現出來,讓他成長出來嘛,那不就是因勢利導嗎?很好修呀。那他會經常的跟你相應嘛。

  你去選一個“南無毗盧遮那勝智菩薩摩诃薩。那麼長,哎呦,一個鐘頭要念一萬聲,我看月勝智菩薩比較好念。”

  你喜歡的就好。那一個都一樣,平等平等。有的人呢就喜歡念長的,有的人就喜歡念短的,都對。不要比較哪個好,哪個不好,只要跟你相應就好。

  就像我們生在這個家裡,你不要去說“我媽媽不漂亮。”每個人都是媽媽最漂亮,每個人都是爸爸最英俊,對不對?不會比較到最後說“哎呀,真糟糕,我爸爸就是長的那麼丑。”(眾笑)那個孩子一定是該揍。孩子決不嫌媽媽不漂亮,爸爸不漂亮,對不對?那問題就是你跟他相應嘛。那你要說你又要投胎到這個家來,你又嫌爸爸不英俊,媽媽不漂亮,那你是投錯胎了。

  所以你在選擇這個,我們俗話叫做本尊啦,你的生命因素是,他最突現的嘛。你才看的到嘛。那你喜歡,跟你相應的就對啦。這是一個。

  他把智慧當作第一個,你要留意到噢,就是智慧重要。這馬上就看出來,它經文的結構就,它經文的語言模式它是這樣的排列的。

  第二個你看,“星宿幢菩薩。須彌幢菩薩。寶勝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無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毗盧遮那幢菩薩。”這十個是講幢,幢是什麼?高顯嘛,突顯啦。

  幢,假如用我們民族性的這種語言來講呀,那就叫什麼?原,原有嗎?坡,山坡有嗎?都是平地嘛,那有個原地,有嗎?有個坡地,有嗎?它突顯出來的意思,幢就是指那個意思。

  那我們佛教的幢是指圓形的,幡是平形的。有沒有?看的到嗎?那豎起來,高高的,掛在那大殿那平的叫幡,那圓的叫幢。幢就是高顯出來的意思。

  那換句話說,你的這種生命因素是突顯的,你不但有智慧,你這個人啦修學這個法門,在人群當中啊你是非常殊勝的,突顯出來的。有沒有?能感受吧?

  第二個就已經告訴你啦,這個菩薩的排列呀,你來修學這個法門啦,你在人中是最殊勝的啦,高人一等的。套句我們俗話講呀,那你就會鶴立雞群了。知道嗎?腳比別人長,脖子也比別人長就對啦(笑)。

  所以這個法門你一選啦,那你就投對胎了嘛。對不對?(眾鼓掌)

  好,我們看第三個。“地威德光菩薩。寶威德光菩薩。大威光菩薩。金剛智光菩薩。無垢光菩薩。法日光菩薩。福山光菩薩。智焰光菩薩。普賢吉祥光菩薩。普賢焰光菩薩。”

  這就講光菩薩,光就是亮嘛。基本上的定義,光就是智慧的運用嘛。那換句話說,你不但是高顯而且是有用的。不是高顯出來給人家當箭靶打的,對不對?你是有用的,會利益眾生,光是利益眾生嘛,是這個意思。

  那這個一直排列下來,叫光。

  再來,“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毗盧遮那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吉祥藏菩薩。”

  這個這一段啦,後面那一段排版沒有排好。這個藏,藏就寶藏的意思。地藏菩薩是指心地堅固叫地藏。

  那我們這裡不跟各位講這個部分,這是另外一個部分,在密法修行上呀,地藏菩薩是另外一個法門。

  虛空藏菩薩是講寶藏如虛空那麼多。地藏菩薩是寶藏如地那麼堅固,一切都從地開始,所以地藏菩薩。虛空藏是表示多。蓮華藏是表示清淨,就是你的寶藏呀是很清淨的,這裡面呀不是髒物,髒物是你自己的,所以它是蓮華藏嘛,對不對?它先形容,你看它還有次序的。寶藏菩薩是可用,寶是可用的意思。日藏、淨德藏、法海藏,這個都是形容,我們就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講啦。

  “妙眼菩薩。清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著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妙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

  眼,是表示洞徹,也就是你的一種能力。眼就是能夠看的到嘛,能看嘛。那你沒有觀察的能力,你就沒有組合的能力,沒有分析的能力。它是指那運用的部分。

  基本上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循環。五個一個循環。因為前面是那個五千菩薩嘛,所以這五個是第一個循環,第一個零。

  第二個。“天冠菩薩。遍照法界摩尼智冠菩薩。道場冠菩薩。光明遍照十方冠菩薩。諸佛所贊冠菩薩。超諸世間冠菩薩。光明普照冠菩薩。無能勝冠菩薩。持諸如來師子座冠菩薩。大光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

  冠是帽子,帽子也是標志,突顯的意思。

  第二個循環,你看,又說到你還是很殊勝的,就對啦,而且還是一個很殊勝的標志。你修學這個法門啦,那很簡單告訴你,下輩子再來,下輩子再來你要不是毛澤東大概就是愛因斯坦,要不然就是比得杜拉克,要不然就是什麼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啦還是什麼偉大的思想家,劃時代的人物。冠的意思就是這樣的,走在前頭的那一個嘛,就是稱奇的那一個,不是跟著尾巴撿垃圾的就對啦。也就是啊,很殊勝很卓越的人。

  所以修學這個法門,它有這樣的好處噢。那看你要不要修呀?

  “真的嗎?我怎麼跑到這裡來呢?”因緣、福德、善根,不得以少因緣福德善根而得聞此法。你不要以為說“我是今天晚上無聊,我跑來聽聽看啦。”(鼓掌)

  你要是沒有這種善根福德因緣,那也不見得你能來,對不對?很多是去看電影啦,你為什麼不看呢?你要來聽啦,這個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

  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循環的第二個。

  第二個是,“梵王髻菩薩。釋主髻菩薩。一切諸佛變化差別光明髻菩薩。真實菩提場髻菩薩。一切願海聲摩尼王髻菩薩。出生大捨諸佛圓光摩尼王髻菩薩。現等虛空界一切寶蓋摩尼王髻菩薩。現一切佛神通光幢網垂覆摩尼王髻菩薩。出一切佛大法輪聲髻菩薩。大福圓滿名字音聲髻菩薩。”

  假如一個人名字是這麼長呵,你怎麼叫,對不對?所以我跟你講,這些都是生命因素。你不要把這些菩薩名號擬人化。擬人化的話就很難,很難運用,這是你的生命因素。

  髻,就是綁在頭上的那個,對不對?發髻嘛,女生就比較多啦。最近男生也在流行(眾笑)。髻就是高顯的意思,就跟冠、跟幢的意思一樣。

  這些都是指生命因素。你自然的生命因素就會突顯出來,會突顯出來。修學這個法門,你進來就是先這樣定位就對啦。這個定位呀確定你的身份啦。

  學佛以後怎樣?生生世世就這麼不可思議呀。不會老是跟在人家屁股後啊,那一定都是什麼,撐著旗號走前面的那一個。真的是這個樣子噢。

  你不要說“我也不太想認真啦,有空沒空修一修啊。”下輩子你就知道。你這輩子多用功,下輩子來就多輕松。你這輩子不用功,下輩子來就不輕松(笑),因為你不用功嘛。看你用功到哪裡,那下輩子你就輕松到哪裡。因為不用功所以就不輕松。這輩子你很用功所以下輩子就很輕松。這不是打油詩呢,這是真的因果對應啊(眾笑)。是這個法門殊勝才有的,不然你還沒有。

  好,第三個。“大焰光菩薩。無垢焰光菩薩。離垢威德焰光菩薩。寶焰光菩薩。星宿焰光菩薩。法焰光菩薩。寂焰光菩薩。日焰光菩薩。神通焰光菩薩。天焰光菩薩。”

  這個光,就剛才講的,還是作用。你凡是從此以後,我是,現在是假設,各位你已經發願要修這個法門,所以以後呢,你每一輩子來,你都會有用,不會是沒用的人。(眾鼓掌)

  而且還會是很重要的大位子給你座。所以你看很多人,為什麼人家那麼輕松的就做到什麼去?因為人家前輩子修這個法呀。(眾笑鼓掌)因為前輩子叫你修你就不修,你要跑掉呀,所以你就在那邊羨慕人家。什麼因什麼果嘛,這麼好的因才會有那麼好的果嘛。

  那你看你要不要修嗎?你不修我也沒辦法,我總不能抓你來修嘛。因為這是要發自你內心的一種肯定跟接受。你有這個因必然有那個果。剛才講先果後因嘛,那果先確定嘛,你因再去做嘛。你確定了這個目標以後,你再慢慢去修嘛。

  你要認真修,下輩子就很輕松。你要不認真修,下輩子你就不輕松,這樣而已。但是位子一定那麼大給你,因為你是修這個法門的嘛。

  第四個。“福聚菩薩。智聚菩薩。法聚菩薩。神通聚菩薩。光焰聚菩薩。華聚菩薩。菩提聚菩薩。梵聚菩薩。一切眾生光聚菩薩。摩尼寶聚菩薩。”

  聚呀,聚集嘛。這個都是好的,非常好的,因為從寶聚開始。這個要有用,沒用的話你還不知道。

  我們再看一個,第二輪結束。

  “梵聲菩薩。大海聲菩薩。大地吼聲菩薩。世主聲菩薩。山王自在聲菩薩。遍滿一切法界聲菩薩。一切法海潮聲菩薩。摧破一切魔力聲菩薩。大悲雲雷教聲菩薩。速疾救護一切世間苦惱聲菩薩。”

  聲音,跟前面的光聚一樣,都是可以作為教化利益眾生用的。

  這個,我忘了各位手上都沒有經本,我念的蠻舒服的就對。(眾笑)各位要的話想辦法去把《四十華嚴》弄出來,要不然你會不知道我的念什麼。好,因為這個四十卷華嚴,我們要一直的講下去。

  這個是第二輪。我想我們先講到這裡,第三輪啦我們明天再談。這些想要略過去也可以啦,反正都菩薩名號嘛。但是呢,裡面有很多東西,我們還是需要一個一個跟各位講。

  其實這十個菩薩、十個菩薩都要好好的講,但是我們只能略講,我沒有辦法仔細地跟各位說。那詳細的部分要各位自己來用功了。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7講
下一篇:菩薩處處示現,為什麼我們總錯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