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44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44講(2007年12月5日)A

  今天我們再看經文57頁,第六行。好,我們先看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其有見此神通力者。皆是毗盧遮那如來。過去修集願力。善根之所攝受。或昔曾以四攝善根之所攝受。或是往昔見聞憶念親近供養之所成熟。或是往昔令其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昔曾於如來所。修菩薩行時。經遊之處。勇猛精勤。善根所攝。或昔曾於一切佛所。與佛同種相似善根。或是如來於過去時。為求無上一切智故。種種方便教化成熟。”

  我們先看這個部分。這是一個總結。把前面的經文,這個地方做一個結論,說,這一些神通境界是智慧變現。

  你不要把智慧的神通,變成定自在力的變現,這個檢別,前面我們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你在修定的時候,要是進入邪定聚或不定聚啊,那就會有種種的神通。那在這神通當中,你會夾雜著貪、嗔、癡起作用,那就是邪定聚。那你的本質、你生命本質,所呈現的將會是所謂牛魔王、蜘蛛精、狐狸精那一類的,這就是人格性不健全。

  所以我們在講修行,講技術面,一定要入正定聚,不要入邪定聚。那個正定、邪定,是怎麼進去的,那個檢別啊,我們已經跟各位交待了。我沒欠你了,你再跑到邪定聚去啊,我跟閻羅王已經講好,溫度加一千度。你不要以為你是老油條就不怕。

  這個,弄清楚以後,你就知道,我們不是講定的“定自在力變化”。定的變化,我們現在一般叫神通,那就是“定自在力變化”。確實那是,用世間人來講,他比大衛魔術師來得厲害,這沒錯。但是呢,你千萬不要執著那個東西。通常你會發生的時候,已經是從邪定聚轉世再來,那就很麻煩了。你只有一再的忏悔。假如你有朋友,是有這種邪定聚,會通靈,會跟天神。他當然講天神,他假如跟你說我是那只鬼的話,你早就嚇昏了,會跟天神相溝通的人,趕快拜忏。而要真正的拜忏,否則你會沒完沒了。

  那麼邪定聚的成就是很可怕的。那你假如心術正一點,那這個邪定聚他是不起作用,這個叫不定聚。也就是你的人格性很健全。

  但是我們不管怎麼樣,人格性健全,對於你要入定他有一定的困難,那麼你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去解開困難的地方。譬如說你一次要爬三尺,三米高你跳不上去怎麼辦呢?那你就拿個小板凳來墊。小板凳啊,一張不夠兩張。你可能墊到三張的時候摔下來,再墊,還會再摔。墊到五張,你都要摔得滿頭包了。但是呢,這樣你安全。

  那很多人在那邊硬擠,擠進去以後啊,他跑到邪定聚去了。定功是有,但是那個後果可怕。但是你通過健全的人格性,一步一步來,很多困難你要去解決。因為在我們來講很簡單,就這條河跳過去就好。你就跳不過去啊,當然我也知道跳過去就好。你硬要跳過去,你一定滅頂嘛。那你要是沒有過去呢,造條橋,或者找一條船,就是這兩個方法。那造條橋,你看多麻煩,找一條船更麻煩,那你就硬是跳過去,那你就一定出問題了。

  所以你一定要留意到,修行沒有捷徑。有些地方,你一定要耗費很多的時間,那是沒有為什麼。像我們等著孩子長大一樣,就要20年。你晚上去把他拉長一點好了,明天就送他往生了,對不對?那是不行的,所以他一定要一步一步來。

  修行是生命的,急不得,大腦不要介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

  好,經過這樣來了,你真的修到智慧成就了。那麼這智慧成就,就是,你定就是技術面有了,還要有慧的工程面。智慧面啊,這個工程面要有。這個,我們前面兩部分,我們都跟各位講了。修行開始線要具足,這兩部分都要到達一定的標准。有了,你才有可能跨上去。那麼跨上去成就以後,就是前面所講的這些境界啦。

  那麼這些境界,前面我們講過,那些上首菩薩們都跟佛能交流。也就是我們講的,到了等覺菩薩以後啊,他的生命最後一個工作就是交融,所有的生命因素都要交融。那,前面是指那些互相交融,那生命的一體性。

  你能夠感受到,佛對你的那種關懷,呵護,我們現在叫護念,善護念,善咐囑。那麼你,也能夠把你對佛的那種恭敬、瞻仰的那份情,送到佛那邊去,佛絕對能感受的。問題是,我們感受不到佛給我們的。所以我們也跟各位談到了,生命中的小我生命跟大我生命。大我生命,你要能夠感受到國家給你的愛,民族給我們的愛,那份愛那份榮耀,有沒有?提過了哦。

  那麼這是大菩薩的部分。那麼現在這裡講的,不是大菩薩啦,就像你我他一樣。你可能是大菩薩,我不能夠看清你,像我這種凡夫哦,就是他這裡講“其有見此神通力者”。你能見到,能夠見到這些神通的,那你不是前面那種完全交融的,他是整體性的。那我們呢,能見的也只能見到一小部分而已,一小部分。

  我語言只能夠說一小部分,你不要以為一小部分啊,那麼一點點而已,對你的生命來講已經是一大堆了,早就超過你大腦的范圍,不可思議多少倍去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哦,語言雖然是講一小部分啦,但是他還是比起你現有的生命,十方三世來講,那大過多少倍了。

  所以這個神通力,你也不要小看,他的善根福德是相當殊勝的。他說,有能夠見到的人啦,不管是誰,哪一類的眾生,都是,皆是嘛,“毗盧遮那如來過去修習願力善根之所攝受”。這句話很重要,佛在過去修習願力善根。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你要多發願,要你在十字路口一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個十聲,回向給這個十字路口以前走過的、未來走過的、現在走過的,統統要度他,度到成佛。你說,發完願就會想,看看紅綠燈這樣,“我發願有效嗎?”對不對?因為你發願到底真的假的?但是你要很真誠的發願。有效沒效,到這個時候你就看到了。有沒有?“過去修集願力善根之所攝受”,你要留意到,不要瞧不起你自己。你所發的願,越勇猛、越殊勝,將來你成佛那種神變那一些眾生一定看得到。

  所以你現在會覺得說“我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報?”那可未必,你是經過那個路口,毗盧遮那佛剛好發願。對不對?所以你看我們發願多重要。不是為你的成就,為你將來眾生攝受,要不要發願?好好發願啦,你不要聽得都入定了。

  只要有利益於眾生的,你都發願。你這輩子可能做不到,你不用擔心,那個願力一定要真誠。總不能不發願,你一定要發。

  多留意,“修習願力善根”。他自然,你的願發出去他就會起作用,是從你生命發的。你要留意到。為什麼?你說,“哦,我現在看,跟他有關?”絕對有關,沒有無關的。這個時候,你就會去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是很不可思議的。

  我跟你講說,你的法身跟佛是同一法身。你會講“這樣算嗎?這個師父這樣轉,這樣講,有算嗎?誰認可的,他講的話算ISO9001嗎?”告訴你,絕對算。所以就超乎你大腦以外了。你從這句話去印證。

  所以你現在在修未來,你看你發願這樣發。你不要想說“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那裡房子樓閣都是唐朝的、唐式的。”那你下輩子就到武則天那邊去好了。你這樣子往後發願,你就活在未來,而且無限完美,不會活在過去。你留意到啊。而且你的生命力會非常的充沛,擁有非常非常豐富的生命力,而且生命能量會很高。你留意到哦。學佛人,你朝正面來看。

  不要(講)太多了。我們看第二句,“或昔曾以四攝善根之所攝受。”

  這是很抽象的一個。這個就比較具體了。這個佛,昔,他往昔曾經以四攝善根。四攝法知道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條。

  好好跟你講,而你那個時候就像獅子一樣,“哄”咬他一口。他愛語,可是你不接受他。他曾經布施給你,可那是怎麼布施,你不知道。這布施當中啊,他有很多種布施。法的布施、那個財物布施、或者語言、善言、善語布施。愛語就講好話啊。

  利行就是對你有利的行為啊。佛在往昔生中,看到你匆匆忙忙走過來,不知道在忙什麼,讓一些給你,很快地走過去,這就是利行啊。對不對?你不要擋在那裡,“你急什麼急,慢慢來。”他一個拳頭就把你打昏了,然後踩過去了。利行就讓一下。

  同事,就是跟你同類。所以你在同事之間,你工作場合裡,你也要布施、愛語、利行,因為你已經現同事相。同事相,你布施、愛語、利行,那會結廣大善緣。那你要是斤斤計較,那你自己做一個壁壘把自己關起來,知道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生觀。

  那麼往昔呢,佛在修四攝善根的時候,所經歷過的人。那這些人,不見得都是好的。就是有時候他會接受,有時候他會拒絕,有時候還會怒目相向,說你太差,這種種都有,那不管。這是善根所攝受。

  那這個是比較具體的,你可以感受到,因為他有實際的行為出來嘛。但是前面一個行為是很抽象的。有沒有?看清楚。

  我們看第三個,“或是往昔見聞憶念親近供養之所成熟”。

  這個過去生,你也曾經“意念清淨供養之所成熟”。因緣到了,所以佛門,曾跟各位講說,你要多供養、多學習清淨供養。那你清淨,你有各種因緣。

  有的人看到師父就會緊張,“想是很想啊,不敢啊。”有個同修來找我,講了半天,我說“你到底在講什麼?”

  “我...我看到師父就很喜歡。”

  我說“很緊張,不是很喜歡。連緊張跟喜歡,你都搞不清楚啊。”

  “是是是,我...我講得都對了,你講得都錯了,我講得都對。”

  那一緊張起來啊,真的是語無倫次。不要緊,這表示你在成長。你不要畏怯,這一點很重要,生命自己不要畏怯,畏怯你永遠沒有辦法長大。

  那你試著要講,一定會講錯。你要試著,這就叫摸索,要繳學費嘛。講錯被罵,罵了很難過,回家又哭,躲在棉被裡哭,怕人家知道。早上起來人家一問,以為你尿尿,結果是眼淚流太多。沒有關系,這是你成長的過程。

  每個人在生命成長的過程裡,是要流很多眼淚的。他的流眼淚,不為什麼,是成長必然的一個過程,不是懦弱。因為你對未知的環境啊,你有恐懼,有懷疑。你假如沒有為你的成長而掉眼淚的話,表示你還沒成長。你自己好好的問你自己,你不要跟我表示意見。因為那是你的事,你跟我講也沒用。只是要我可憐你而已啊,對不對?你自己問自己。怎麼樣自己去面對新環境?你不能面對新環境,你就不知道那種恐懼、猶豫、膽怯是什麼。那你就看到你自己了。

  修行是這樣,你必須邁向未知嘛。你在現實生活裡,你都這樣,你想想看,你在修行的生命廣大領域裡,你如何邁向未知?所以你要修行都在已知的范圍裡面,你看這樣的人,絕對無法出三界。你都在三界裡頭繞,在已知的范圍裡頭,你一定是你的欲望你的習慣嘛,對不對?那你能不能嘗試走出去,你未知的范圍,去經驗它?這個很重要。不是叫你做壞事啊。

  譬如念佛,念佛老是一念,妄想又起,除了孫悟空就是豬八戒在那邊翻來覆去。那怎麼辦呢?那你要想辦法,這個叫邁向未知嘛。對不對?我一誦經就像看電視一樣,什麼都沒有,經文什麼都沒有,腦袋裡頭也老是那些明星。那怎麼辦?那你要走出這個已知的范圍,邁向未知的范圍。你自己就要下功夫啊。

  而在這個下功夫當中,你會發現你一再地失敗,然後你要去找尋有效的方法來對治,那就是修行啊。你以為修行是什麼?

  你現在修行都是意識形態。一天念佛念多少聲,誦經誦多少卷,拜佛拜多少拜。那都是意識形態。真的用心去克服,你會起妄想的那個毛病。那我告訴你,你直接面對的,你就到邊際了。你克服那邊際,你就邁出去了,就出三界了。知道嗎?這是真正橫出三界啊。

  那你假如在已知的范圍裡頭,那你就一定在三界內繞。念了很多佛號,磕了很多頭,誦了很多經,那是很多福報而已。那只是很多福報,你善根沒有成長。你留意到哦。

  盡管如此啊,你拜佛,慣性了,供佛也是慣性了。我們常跟各位講,各位有沒有習慣啦?你買了東西回家,水果買回家,先供佛,洗好以後盤子一裝,先供佛。雖然佛這麼小,盤子這麼高,那你還是供。供完之後,等你自己弄好了,再燒個香。再把它拿起來,要吃自己再吃。知道嗎?養成供佛的習慣。

  你不要以為說“這樣有效嗎?”當然有效,很好笑哦。我們都受過現代的高等教育,你有這種懷疑是正常的。但是呢,你就要養成這個習慣。

  然後你就會去想,“我要怎麼供才真的有效?”那個時候,你就是修行了,疑情起了嘛,真用心了。

  供佛,拜佛,很簡單的,然後你慢慢帶起來真正的修行。真的修行是在這種儀式、正法行的儀式背後,那個地方所起的疑情,才是真修行。假如沒有的話,那你只是修一般福報。供佛一定有福報。

  好,你供這個佛,後面種善根。認識吧?不認識,我念給你聽啊,毗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跟普賢王菩薩,他們真長成這個樣子嗎?誰見過他們?那你沒見過,你怎麼知道他會長這個樣子?那不要緊,你只要認定他就好了,你就跟他結下這個緣。所以當你到某個程度,你的生命一直提升到某個程度,你就會到達這個地方,於,而進入佛成佛的那個境界,你就會進入了。

  你所以不要以為說“他只是個偶像膜拜,佛才不長成那個樣子呢。”要不然佛長成什麼樣子?你講嘛,你畫嘛。,對不對?佛長什麼樣子,不重要,但你心裡要有主定在那裡,你的生命一定會超越的。

  這個就是由你因地向果地走,佛是由果地看因地。他曾經這樣做過,那你也曾經被他觸及。對不對?直接、間接觸及而已啊。那就結了這個緣。所以當他成佛的時候你就能相應。

  現在你從因地向果地,那就講佛堂裡面的工作啦。所以你會觸及,你還是會進入到佛成佛的那個時候。你說“佛都已經成佛了,有可能嗎?”跟你講,三世同時,未來跟你現在,跟過去佛成佛的時候是同時的,所以你不用擔心。問題是你的生命品質還沒到達那個水平。當你到了那個水平,那你就能進去了。這個時候還不是等覺菩薩的水平,你放心。但是呢,這個因緣成熟,你就會進去。這個叫做清淨供養。包括你見聞,意念都可以。

  所以你肯定他就是肯定他,不用懷疑他。非常重要的一個。

  “或是往昔,令其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真發起嗎?我們常常講,我們通常講“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那你真的發菩提心嗎?菩提是生命的覺醒,你真的有發起要找尋生命覺醒的這個心嗎?那生命的覺醒是什麼?就我常跟各位講的,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存在與真相,你人生奮斗的方向與目標。這就是生命的覺醒啊。

  你有沒有定下來?你還是每天早晨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你就沒有了。你有沒有這樣肯定自己,大概在這六個方向上?當你在這個部分被誰來觸動,讓你覺醒,在追求這個東西的時候,基本上他就是佛。來觸動你的人,就是你的燃燈佛。

  你現在這輩子有沒有燃燈佛啊?“有啊,有啊。”“有啊,在哪裡有啊? ”“我想想看,我師父那麼多,算一算十幾個,法名也十幾個,現在師父不知道在哪裡哦?”

  啟發你生命覺醒的那個人,就是你的燃燈佛。你想想看,誰開啟了你生命的火花?給你的生命感受到,“啊,我這樣活著真有意義,真有價值。”那個是誰?

  有些人天生他就自己在找尋,不要人家開啟。找了半天,不找不迷糊,越找越迷糊。所以你要有人給你去定位,矯正。假如那些從小自己就開始在找,覺著人生很無聊,他們都那樣,自己一個人,有沒有?很孤僻。

  假如理想型的人,是要走到,人家在玩他不玩,走到哪裡,邊走邊這樣子,好像一個小老人。那他有他的人生理想,這種人需要人家幫他定位。除非他是法行人,他再來人啦,他自己會摸索自己的一條路。

  否則,搞到最後通常都烏煙瘴氣。因為這種人,人際關系一般不好。因為他老是瞧不起別人的,人際關系怎麼好。

  人際關系好的人,是跟大家平起平坐的。哥倆好,很多哥倆玩成一團,姐妹好,很多姐妹都玩成一團。對不對?那個是人際關系好的人。

  那他就不是啊。人家在玩,他就看這些孩子很幼稚,其實,他也孩子啊。看人家孩子,他不叫孩子啊,所以叫做早熟。早熟的孩子,假如沒有人跟他做指導,他很容易夭折。所謂夭折,就是法身慧命夭折。他通常長大以後,就不知道學到哪裡去。

  所以,人生覺醒的這個心,叫志向。你有沒有開始在覺醒?那他有一個方法,才能到達阿耨多羅,就是我們講,止於至善,至高無上、止於至善的目標。你要發起這樣的,人生止於至善的目標,這樣的志向,你要去追求。那誰把方法給你,那是依止師,你要依止他的。

  所以一個剛開始學佛,懵懵撞進去,人家說拜就拜,人家說皈依就皈依。弄了半天,師父說“皈依完,可以回去了。”

  再來找他, “你來干什麼?”

  “師父啊,我皈依你,現在呢?”

  “現在回家,少吃肉,多吃菜。”

  然後再來,“師父要干什麼?”

  “你先回家,不要吃肉,都通通吃菜。”

  然後再來找,“為什麼?”

  “念佛。”

  “念什麼?”

  “阿彌陀佛。”

  回去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來問師父,“我要干什麼?”

  他說“多念一聲佛,少說一句話。”

  所以人家一講話,他就“阿彌陀佛”,人家一講話他就“阿彌陀佛”。逐漸逐漸,他就進入了,一步一步。那你搞了半天,你覺著這樣好像不太對。再問師父,除了阿彌陀佛,其他都沒了。

  “那學佛要怎麼學啊?”

  “阿彌陀佛。”

  “學阿彌陀佛以後,要做什麼?”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以後呢?”

  “阿彌陀佛。”

  那你看看這不行,學留不下來,怎麼辦呢?那再找一個。那你會找到,這當中當然會很多個啦,你會找到一個。“唉,他,這個教好,我能接受。”你要跟他學一套方程式,從現在凡夫地一直到登佛地。對不對?進入佛境界啊。那你要跟他學,這個叫依止。這不一定叫燃燈佛了,依止。

  要依止的話,你就要心理准備,你會被修理得很慘,這個才是真正的依止師。假如你去找到一個依止師,就是可以給你耍賴,給你撒嬌啊,那你就找錯了。那個愛人,才能耍賴才能撒嬌啊。上師還給你撒嬌啊?

  你要跟他學,他對你生命上哪些地方不對,他會很中肯地一句話就插到你心坎裡,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那種情況,那你才能脫胎換骨。那你要去找那個師父啊。你不要找我,會很累的。因為我已經給很多人氣死了。

  這個找師父,“師父應該要很疼我啊,很呵護我啊,把我當作掌中明珠啊。”師父哪有那麼多掌中明珠?師父只有一顆自己的那一顆啊,不可能手上有很多大家的。你都不要弄錯了。

  所以你去找師父,你就准備好。很多人說“師父,我要跟你學。”

  我說“你准備好了沒。”

  “我准備好了。”

  “准備好了就應該,防彈衣,戴鋼盔,知道嗎?”這才叫准備好了,不然你被修理下去,你會受不了。

  尤其到你心性上面的問題,就是你本來就一再的隱瞞、掩飾、種種面具蓋著,你以為人家都不知道了,那個。師父就專門看你那個。從那裡把你翻起來,然後啪!萬箭穿心。讓你在這邊,“咦咦咦,怎麼這個事情都把我公開了?”就是要公開,你已經蓋得那麼深了,那就公開的完全透明啊。你假如說不蓋的話,那不會公開,因為本來大家都知道。

  修行就要把那你內心最深處的那種東西,給你掏出來。那你能夠遇到,那是你的福報。可是呢?當你真的遇到的時候,三經半夜就…你給我小心,爬牆你也跑掉了,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那個東西,是你最受不了的。而你要知道,這個背叛,因果很重,除非你本來就是發假願,你不是真發願。

  你想走到廟裡頭來,聽說廟裡飯菜香,讀過一首詩說“這個房間白玉非為貴”,對不對?那進到這裡,還說吃和尚的飯好,結果進來沒想到那麼難吃。早上兩點半就被挖起來了,跑回去睡回籠覺,還被揍。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知道,修行就是這樣。

  你不要以為說“我跟師父求助,師父說很好”。你進來,你以為你是貴妃娘娘啊?沒有啦。一定是給你修理得亮晶晶的,皮破血流的。這皮破血流,還不是皮破血流,是內心淌血啊!知道嗎?會滴血啊。那個才叫修行啊。你假如不經過這一關,那個都不算。

  你以為菩薩那麼莊嚴給人家拜,是這樣嗎?那不是水腫嗎。知道嗎?你看看這樣子肥肥的,那都是積功類德、德行具足了。然後他是非常通透的,沒有一絲一點的隱瞞的,這個才叫淨,清淨啊。他比你那個水晶琉璃都還要透明的,這就是生命的可貴。

  我們現在不是啊,講得言不由衷。我們常笑啊,情人節寄情人卡,情人節過後再見說“拜拜”,這叫做真愛嗎?都是假的。

  所以修行,翻開你的面具,徹底的看到你。所以為什麼跟各位講說,你要經常在佛前忏悔!真的你是修行人,你在佛前有兩個事情做,第一個就是經常在佛前忏悔,第二個你要常常到佛身邊去,跟佛呢喃。

  呢喃,知道嗎?你不知道該跟佛在講什麼。因為你面對自己,那些都沒有辦法跟別人講,因為他體會不到。你在自我超越到某個時候,你跟人家講啊,他跟你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干,講不上來。那你只有跟佛講,內心最深處的。

  不是佛裡佛氣背經文給他聽。你在那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晚上“啪”,就被打了,“到底是我念給你聽,還是你念給我聽啊?”

  你要把你內心的那種感受、體驗,告訴他。雖然是木頭刻的,紙張畫的,但是你可以跟他真正的交流。這是一個真正清淨的修行人,常有的動作。他不是不喜歡人,度眾生他會去度的,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單獨跟佛對話。這個是行者到了某個境界以後常有的。

  你現在根本就沒有在修行,看到佛,“你看,這木雕的,我花多少錢,從哪裡買來的。”你看,你的佛變藝術品了,你的佛缺少靈性。靈性是從你跟他對話中來的。你在跟他對話的時候,不知道是他流淚還是你在流淚。這是真誠!你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是,每一個同修擁有的。

  所以我跟各位講,修行人是擁有非常豐富的感情。而這種情不是你講的那種情,“你侬我侬,愛到海枯石爛”那個,不是。那個不是情,那是激情。這是真情,真愛。他把對整個法界的愛,在這個地方表現出來。他不是要講給人聽的。

  講給人聽干嘛?對不對?“天下沒有一個好男人。”另外一個,“天下沒有一個好女人。”那個講給誰聽啊?不用了,你講給佛聽。

  把你真正生命中的那種本質啊,表達出來,要常有的。那你的生命力,你的生命感才會很充沛的流露。而佛,不一定佛像。當你再高一階的時候,你都可以流露那個至情,那就不是真情,叫至情。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的,那種純然的、一體的那個部分,那個至情就要流露。那就不一定要什麼佛像啊,要什麼,不必了。但是呢,他是不會輕易流露的。不是演電影這樣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那個,都不是啦。那個叫俗情,太庸俗了。知道嗎?學佛人,你有很高的純真的情操。他展露出來的生命氛圍,是那麼的可愛,就是這樣的。

  我們再往下看。“或昔曾於如來所修菩薩行時。經遊之處。勇猛精勤。善根所攝。”

  菩薩修行,就如來所修、你的自性往昔在修菩薩行的時候,他最大的特色,就是精進。精進的意思就是,在菩提道上前進。菩提道上,法身慧命在成長,那個才叫精進。

  假如你不是在法身慧命上面成長的部分,那不叫精進,那個叫忙碌。知道嗎?我們有很多同修啊,跟這個法王、跟那個活佛,跟那個什麼修毗婆捨那禅,然後跟這個念阿彌陀佛,然後學了很多。早上呢,四點起床,早上四點到六點修一座,然後六點到八點修一座,八點到十點修一座。算一算,師父十二個, 十二個每一個法修兩個鐘頭。那你一天有幾個小時啊?然後一想,“那裡又有一個什麼來了,現在沒時間去了。”然後天天都在那補功課。兩個鐘頭不夠用,壓縮到一個鐘頭。然後,你每天都在雲端飛。

  這個很忙啊,這個不叫精進。可是這些人都以為他很精進。

  他跟我說了,這個死後都叫做jieji??鬼。Jieji??鬼知道嗎,瞬間就能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的一種鬼。那他貪心嘛,貪法的心重,貪心重不是鬼道嗎?這就證明了。貪又多,然後又快,人家都是搭747,他是搭888,然後一直沖來沖去的。不要以為在修行啊,那個都修到那邊去了。

  這個不叫精進,叫忙碌。不但叫忙碌,也可以叫瞎了眼睛的那個盲,盲目。他不但忙碌,又是盲目。這個,你在學佛的過程裡,會有一個時間,可能半年到一年,你就要覺醒了“這樣不對啦,再搞下去會家破人亡啊,雞飛狗跳。”你就要停住了。還一直這麼長期下去,表達你的精進,那就完蛋了。

  我記得跟各位舉過一個例子。我有一次到一個地方講經,講了一個月。第二個月再去講,她就跟我表達她很精進。她22歲結婚,23歲生小孩,25歲她就受菩薩戒,然後從此跟她先生分房,精進到現在,每天做功課十個小時。你說她是不是很優秀的菩薩?她說她已經二十幾年了。

  我說“這樣不對,要麼你就出家,要麼你就好好的做個家庭主婦。”

  她說“人家師父都說我修得很好。”

  我說“很好,很好就很好吧。”我又跟她講說,“你這樣不對啊。”因為她說人家師父都說她很好啊,那我還能講什麼?

  第三個月,她哭著跪在那裡。她說我怎麼詛咒她。

  我說“誰詛咒你啊?”

  “不然我先生怎麼在外面生個孩子?”

  我說“你先生會生孩子那天下新聞呢。”我搞不懂她在講什麼。

  她說“跟我兒子同歲。”

  “噢,那證明你先生在外面跟人家生孩子,已經生很久了。對不對?不然怎麼會跟你兒子同歲?你已經精進二十幾年了。”

  出問題了,她都不知道。

  “我先生歡迎我到廟裡來精進。”當然歡迎你去啊。笨蛋笨得有夠倒呢,不用找零錢呢。

  這個不是精進,這個是盲目加忙碌啊。你能怪先生包二奶嗎?怪自己。這種人啊,不會成就的,因為她造惡。看起來她很精進,下輩子當孔雀。人家說她修得很好啊。孔雀知道嗎?孔雀開屏只能看前面,不能看背後。我一句話就跟她講說你這樣不對啊,就是看到她屁股後面了,不行了。你只能看她前面,“啊,很好,很好。”大家都看前面不看後面,這樣不行啊。

  學佛人一定要真誠。精進就是精進,忙碌就是忙碌,那就根本就是盲目,這不對啦。所以你要精進,我們當然很贊歎。可是你要真精進,是菩提道上法身慧命在成長。

  而那一種忙碌沒用啊。你想想看,二十幾年每天功課做十個鐘頭,光這個定力就不得了啊,可是她為什麼沒有定力呢?這個真的用功到這裡。她是說在學校打架,兩個孩子打架,那個教官叫他們家長來。他們都到了以後,結果一填爸爸是誰,同一個爸爸,她才發現。

  照講啊,她修了二十幾年這種定功,“原來你們是兄弟哦。”對不對?“那你,我,我們應該是姐妹嘛。”對不對?你是皇後她是妃子嘛。握握手,好了,別吵了,兩兄弟別吵,回去了,這樣就結束了。那這樣她就一定修得很好啊。在那邊就哭得死去活來,家丑都外揚。那兩個孩子,在學校裡怎麼混下去?可見這個一點智慧都沒有。所以,我們要留意到。

  你不要說在這裡精進,這是在這裡造業啊,不是精進。所以我們一定告訴你說你,為人處事,家裡一定要弄好,你不要天天都泡在道場裡面。當然他希望你是泡在道場裡,那一定有問題。

  好,這個講一講,講太遠了,不知道講哪裡去了。

  那菩薩的精進啊,是指法身慧命成長,在菩提道上。在這個時候,你會攝受眾生。不會說,在菩提道上成長就跟眾生結緣,所以當你在這個時候勇猛精進的時候,這個善根你會攝受眾生的。那你在這個時候被攝受。當然,當他成就的時候,那你見得到他的神通。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只是略講一下,讓各位了解這兩個字“精進”的意思,精勤啦。那其他我沒有一個一個講,只是略說。

  再下一句,“或昔曾於一切佛所。與佛同種相似善根。”

  你也曾經同種相似善根,種完以後就睡覺。大家發願啦,都說很願意,現在大家都有相似善根。“師父,我要成佛。”師父就不要成佛了呵。你有要成佛的善根,這個是絕對對的。但是你對成佛的認知,決定你的善根多少。

  “你現在為什麼要成佛?我們成佛,我為何學佛?學佛是要成佛,成佛要干嘛?”對不對?你這個要自己反復地問自己。“成佛是什麼樣子?成佛以後要不要吃飯?成佛以後要不要睡覺?”

  聽說成佛以後啊,可以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那你要成這個佛,那個叫木頭。木頭佛就是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嘛。

  “你成佛要成什麼?成佛不是什麼?為什麼要成佛?”你自己假如都不認識,“成佛”兩個字是沒意義的。你知道嗎?

  所以你要成佛,你要對成佛的內容要了解。第一個。成要如何成?第二個。佛是什麼?前面這個地方,獅子頻申三昧裡頭講的,都是佛的生活跟境界。這個,前面講得很清楚了。那你也就是有發這個願,確實也有過那種心境,有那個心境,你想要追求。

  一個標准的定義,就是你還在追求,這是標准的,那你一定可以見到佛成就的狀況。

  那麼,另外一種是比較不標准的定義,也算。就是你精進幾分鐘,以後就三分鐘熱度,幾分鐘精進以後就停了。也有可能幾輩子的努力以後,就停了。那麼現在呢,這個因緣成熟,你也可以見得到。但是這種境界啊,很小。你假如發了這個相似善根以後,這個叫善根發酵,以後你在進步,還在進步中,那就有可能,那所見的境界就很廣。

  所以這兩個都可以,不完全是你所想象的那種狀況。

  最後一句,“或是如來於過去時。為求無上一切智故。種種方便教化成熟。”

  如來,這個行者,如來來講是果地來講的,我們在講行者就講我們,你為求無上一切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了求這個部分,那麼,你用種種方便教化眾生。

  這個時候,你有攝受到這些眾生,但不見得成功。你放心,不見得成功。眾生不是你要度他一定成的。

  譬如說,師父現相,現出家相。那我們現在講,現出家相通通是吃素。這個師父為了度你,陪你喝兩杯,跟你啃雞腿了,方便要攝受你嘛,這個叫種種方便。搞了半天,你反過來說“這是花和尚,啃雞腿喝酒這叫什麼和尚,根本沒修行嘛。”噢,種種方便失敗了,這個行者種種方便失敗了。

  但是你是個行者,你心裡要很清楚,“我方便,他不識好人心,狗咬呂洞賓。本來想方便,我都破戒來度你,結果你還這樣羞辱我。”鼻子一抹,回家拜忏。這個叫做“為求無上一切智故,於種種方便”。你知道嗎?那這一種情況度的眾生,通常他都會超越的。不超越的話是他的業力,那就不管了,因為他有業在。那我們度了就好了。

  那麼以這樣的因緣啦,當你成就的時候,他也會被攝受。但你不能有怨氣啊,怨氣不行。有的還不止這樣啊,他把你當八卦,绯聞傳播世界,這個不叫绯聞,八卦新聞,對不對?那會使你無地自容。對不對?要去閉生死關,再也無顏見天下眾生了。那個時候,你都有可能。

  所以,你不要以為修行人會一帆風順的,修行人的人生是很精彩的。有機會再跟各位做介紹,我們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44講(2007年12月5日)B

  我們再看經文,五十七頁最後的兩行。

  “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界虛空界廣大神變。或有得見入佛法身。或有得見入佛色身。或有得見入佛智身。或有得見入於如來過去所行清淨行海。或有得見入於如來究竟圓滿功德彼岸。或有得見入於菩薩莊嚴行輪。或有得見入於菩薩所證諸地。或有得見入於如來成正覺智。或有得見入佛所住諸三昧門平等神變。或有得見入於如來十種智力四無所畏。或有得見入於如來四無礙解辯才大海。”

  我們再看這個部分。上面講的是眾生,這些根器,那我們跟各位談到,他所見得境界廣狹、深淺,那是有所不同。但是呢,我們無法分辨。為何無法分辨呢?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你沒有那個境界你分不出來。

  我記得有一次,就在北京。幾個人吃一餐飯,吃掉一千塊。過一餐,我們同樣幾個人吃一餐飯,一百塊,找二十五塊,同樣吃飽。那個晚上睡也睡不著,怎麼七十五塊可以吃一餐,也有一餐可以吃一千塊?怎麼搞都不對,越想越有心,你分得出來吃一千跟七十五差別在哪裡嗎?當你分不出來,你就知道,那兩個境界是不一樣的,對不對?七十五塊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去吃一千?這不同境界。當我們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去分辨的時候,你就越想越痛心。本來可以吃十餐還剩好多錢,現在一餐就把它干掉了。你就會去留意到,因為我們沒有吃的境界,對不對?你會分辨,都無所謂啊,吃一千有吃一千的那個水平嘛,那你就是吃七十五塊的水平而已,對不對?這裡面牽扯到的,也跟這種情況一樣。

  今天我們凡夫地,你不懂得菩薩境界在哪裡。那你要是到了那個程度,你自然會分辨啊,沒有為什麼。一點都不可惜,世間人講的,一分錢一分貨。

  有一天我去吃飯,那在哪裡啊?我記得這有個薊門橋,在那個地方,在那個有個賓館,薊門賓館。就在那裡,出來散步。走一走,晚上就准備去吃吃看,過過北京人的生活。

  吃完飯,拿一百塊給他。他眼睛瞪著我,我說“多少錢?”

  “一塊半。”

  “哦。”我也不好意思,趕快拿一張五塊給他。他很高興啊,找了三塊半。

  我說“一餐一碗,一碗面一塊半?”好,五塊打死好了。就買很多小吃的那什麼餅啊,什麼東西,反正北京小吃很多。買了一堆還剩一塊。那一個禮拜啊,就吃那一堆。

  吃飽其實很簡單,不難。但是那個品質,那個水平啊,你要能夠去感受。不是那個東西好不好的問題。那個生命的氛圍,那個感情,你要發得出來。這些廣大的老百姓,他們就是吃那個長大的。你能不能感受到,他們在吃那個東西的時候。那種幸福感跟滿足感?

  假如你在吃的時候說“哎呀,這個怎麼能吃嘛。”這個,怎麼樣。那你大概變阿修羅王了。你是一直在批判,你沒有辦法感受。廣大的群眾、廣大的人民,他就是這樣在享受啊,他是因此而感到幸福,因此而感到滿足。而你不能融入,你不是這個地方,這裡的人。

  你留意看看啊。同樣的,一千塊的,你也要能享受,你要感受到那一群人,那一族群的人,他們是因此而感覺到滿足,感覺到幸福,你也要能去分享。那就完全看你了。

  同樣的,反過來,在果地修行上面的這些菩薩們,他們從生命的領域裡頭去感受也是一樣,也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中,你要能夠感受得到。事實上它是有區別的,不是沒區別。只是因為我們距離太遠,我們感受不到。但是你現在在聽,在感受,雖然感受不到,也經驗不到。這個就是攝受,前一段講的那個攝受啊。絕對可以獲得的。

  好,我們現在再把這些神變啊,這些境界,先跟各位談。這裡談到神變,我要把這個地方所講的神變,先跟各位談一下。

  這個智慧轉化的這個神變,我們為什麼跟你講說,他跟定自在力的變化、八種變化,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他在兩個世界裡做轉化。

  一個是你的化身世界。你現在的生命是化身,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那麼當你一相應以後,你轉進去的是法身的世界。這種轉化,我們現在叫象限轉移,我常常用這個詞,象限轉移。那古代沒有這個詞,它就叫神變,是在兩個世界裡頭的一種轉化。這個叫神變,叫象限轉移。

  你也會象限轉移啊。你會不會?你也有這個神變,你知道嗎?只是你自己不以為然,“哪有神變?”剛才你是不是在上班,那是不是在一個世界,經過你的神變,來到這個毗盧遮那佛的世界,是不是另外一個世界?只是你的大腦一直僵化在那裡。

  我下班,我上班,在那裡領薪水,然後我搭公車,公交車、地鐵,轉來轉去,轉來轉去,轉到這裡。然後一直趕、一直趕,天氣又這麼冷,趕到這裡。啊!還好,這裡有暖氣,進來還麻溫暖,聽經。你不以為這是象限轉移,這個就是象限轉移。你已經從另外一個世界來到這個世界。

  有些人,等一下結束以後,這個象限要再轉移到五濁惡世去。有的人認為家裡是個什麼,極樂世界,有的人認為家裡是個五濁惡世,有的人認為家裡是個野生動物園。回去就開始了,一個河東獅吼,一個河西老虎叫,那就吼來吼去了。而那是個人的世界了。

  你來到這裡是一個世界,去到那裡是一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的轉變你需要一段時間。佛、菩薩的世界轉變那很快,那不是剎那、剎那而已,他甚至於在一剎那中,前面有,一剎那中可以現無量世界,對不對?我們不是,我們要好長的時間才轉得過去。轉過去以後,你又看不到,有沒有?又看不到。

  你留意到,現實的生活裡都有這種神變。你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你看不到。你要有智慧的話,每天在這麼多的世界裡自在出入,你就會很潇灑。因為你沒有智慧,所以你會擠來擠去。有沒有?

  這個神變啊,神變的定義。OK!

  我們現在來看,“是故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都能入不可思議甚深三昧。

  “盡法界虛空界的廣大神變,”。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也是一種神變。你太小了,太小了又感受不到,因為你沒有智慧。你有了智慧以後,你就不只現有的人生你能夠自在出入,你在這個以外的地方,你也會入,你也會看得到。

  好多人常常問師父“你怎麼知道?”我怎麼知道,我要知道就好辦了。這個沒有為什麼,你智慧的展開,它自然會延伸。每個人從你的生活開始,你記得這個地方。這個是普賢乘,這種大乘佛教最大的特色。

  可是你現在學佛,你總是想“嗯嗯嗯,嘣!我開始這樣子,像孫悟空翻跟頭翻出去開始有神變了。”那個是你的意識形態,不正確的想法。

  修行,你逐漸從生活中,你開始去體驗這些,自然就會有的。

  那下面開始舉例,“或有得見入佛法身,”有沒有?“或有得見入佛色身,或有得見入佛智身,”他用三身,法身,色身,智身。

  這個裡面的定義,跟你概念中的定義可能不一樣。你所知道的法身是什麼?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法身,法就是真理,身是本體,進入到真理的本體叫法身。

  色身是什麼?色塵境界嘛,色聲香味觸法通通算。色身就是色塵的本體,色聲香味觸法的本體。有沒有?一個直接從真理入,一個是從色塵入,這是媒介的不同。

  智身,智是智慧,智慧的本體。有沒有?跟你的定義是不是完全不一樣?

  那麼你注意看,從真理的本體入,從色塵的本體入,從智慧的本體入。有沒有?見呢,你見這個,本體就有三個不同。這個本體呢,是真理的本體?還是色塵的本體?還是智慧的本體?你留意到哦。我這個已經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

  這三個,你把這個意義弄清楚以後,法身是你入的地方,這個法身才叫做法身。你現在把這個三個東西弄清楚,這個法身才是真正法身,真理的本體。你留意到,他兩層哦。

  色身呢,是真理的相,不是本體,真理的相。智慧呢,是真理的用,有沒有?所以,這個法身是真理的法身,真理的本體嘛。色身呢,是真理的相,真理的色身。這個智身呢,是真理的用,是真理的報身。“

  法、報、化”三身也是從這裡來的。只是因為你對它的定義根本定錯。古代這些是不定義的,叫不定義名詞。不定義名詞,其實在佛法裡我用另外一個詞叫,不具相名詞。佛法根本他就不定義,不具相,沒有具體的那個形象。

  你現在用大腦以後就要用具相名詞。尤其是英文那種定義,後面加個er,變了。加個e加個s,你看字尾有一點點什麼,它就開始變了。est,isn,有沒有?那個我是不會念,英文我不會啊。不過我看到它那個文字,我腦筋就不能接受,太具相了。因為後面那一點點變化,它是腦筋去思維邏輯可以,但生命裡他不這樣。

  生命裡的東西有一點中國人講的“馬馬虎虎”啦。台灣話說“****”啦。為什麼馬馬虎虎?他的定義是這樣子,這是一個他的基本概念,往這邊移一點也對,往這邊移一點也可以。

  可是英文不行啦。它加er就有er的意義,加est是不是有它的意義,加isn是不是另外一個意義?有沒有?因為字尾那幾個不重要的東西一變,哇,那天下大亂,根本意義都不一樣。

  這在中文裡頭,在佛經裡頭,他的根本定義移一點都可以。所以你現在這個大腦受過現在教育以後,現在這種錯誤的教育以後你,反而經文看不進去了。所以在不具相當中,你現在必須要有一點訓練,也要有一點具相,不定義當中也要有一點定義。但是定義啊,不要鎖死。

  那你的大腦已經僵化,一講就“不是說”,對不對?“不是說怎麼怎麼嗎?”嗎嗎,怎麼嗎。就是在這裡了,它定義就在這裡,兩層意義。

  真理的本體,色塵的本體,身就是本體的意思,智慧的本體,都講本體。但是他有這三個東西,本體他本來就是真理嘛。所以你從這三個定義反過來,法身是真理的本體,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這樣講。色身這是真理的化身。法報化,有沒有?智身是真理的作用,報身。

  所以,你要這同樣的法身,這裡用的法身跟那裡用的法身不一樣,他有第二層意義跟第一層意義存在。所以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捨那佛,百千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那跟他這裡的不一樣。因為那個法報化三身是第二層意義,而這個法身色身智身是第一層意義,有沒有?想到沒?

  你是個知識分子啊,看佛經懂得這樣用,要這樣用啊。那,我相信你這樣的話,你就會對於佛法在講什麼,你就會很清楚了。不然,你會真的搞不清楚。那圓滿報身是怎麼用的,對不對?我們的圓滿報身他在起作用,用啊,他依智慧而用。沒有智慧的用,不算。所以我們在講的,都不算佛法的東西,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你缺少他的本體,理上的依據,理的依據。有沒有?

  所以,你光從這個地方開始,你就可以寫很長、很長的一篇論文了,“法報化的存在與出處”。《華嚴經》第三卷,《四十華嚴》第三卷,有沒有?就出來了。這篇文章,不說多長,大概一萬個字以內是很好寫的。這出處,非常明顯。

  好,這個我們簡單跟各位談的。現在看下面。

  “或有得見入於如來過去所行清淨行海,”你現在因地,你看,馬上回到過去了,有沒有?“入如來過去所修清淨行海”,你要能進去,你智慧善根就不可思議了。

  “或有得見入於如來究竟圓滿功德彼岸,”那就更不得了。當然要看你自己的善根跟福報。過去,因為你過去都有因緣啊,現在要看各位了,各位要怎麼精進?要怎麼用功?從這裡來。

  “或有得見入於菩薩莊嚴行輪”,這個輪,行輪,通常講行願啦,這怎麼講行輪呢?是不是印錯了?打字的打錯了?他有他的意義啊。古代只講意義不講定義。記得哦。

  佛經裡沒有定義,他只講意義。可是你現在大腦裡頭所存在的是定義,是字典裡面的定義。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叫不具相,我不用定義名詞,叫不具相名詞。

  行輪,菩薩莊嚴行輪,其實就是菩薩行輪。這個行菩薩行當然是莊嚴的。菩薩行輪,就是菩薩行,輪是輪轉。這個在密法裡頭,他有特別的定義。輪是語,轉呢,轉*輪也是輪,*輪你會叫輪,行輪也是輪。*輪就是真理的運作,行輪就是行在真理上的那個過程。

  所以我們一直跟各位說,你修行一定要行輪,就是這裡。我當然過去沒講行輪,就是說你自己在修法的時候。你自己要運用你的智慧去摸索。智慧摸索,最好的詞匯就是疑情。一直跟各位講說。你誦經念佛都不要緊,那只是媒介。真實行,真正的行法是疑情。疑情起作用你自己去摸索,那個叫行輪。

  那裡面你會碰很多釘子,你會跟自己講一講,跟自己講,啊,不是這樣啊,怎麼那樣子,因為你的概念跟意識形態在起矛盾跟沖突。在那矛盾跟沖突當中,你才有辦法把你的意識形態放下,才有辦法打破你自己的那些堅固執著的概念。那法執我執啊,你才能夠自己放下。

  不是外面人來逼你的,外面人來逼你的話就叫集中營洗腦,對不對?就是洗腦嘛。但我們不洗腦,我們是真的在洗腦,因為你自己洗,不是別人給你洗腦。給你洗腦的是政治的,是從外來力量跟你洗腦。佛教是不來這一套的。只要你自己洗腦,把錯誤的放下,把正確的加進來。這不是洗腦嗎?

  可這個不是從意識形態給你弄的,是你自己要破除你錯誤的意識形態跟錯誤的思維模式,運用正確的思維模式,這樣幫你架構起來,這個叫行輪。行輪是指這個部分。自己架構那一套正確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他講行輪,一定有行為嘛,行為模式一定依於思維模式來的,語言模式也是依於思維模式來的,才有一定的標准在。

  我們希望各位看這經文,你就這樣看。假如你有看,帶著這疑情,我這麼一講,你一定豁然開朗。講忽然大悟,比較大好了一點,講大話。豁然開朗,可以了,沒有人說你吹牛啊。這個,你一進入那個境界裡頭你就會發現。

  好,“或有得見入於菩薩所證諸地”。這個時候就是你的菩薩,你這個菩薩。你過去所修所有諸地就是,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地的部分。那關鍵在我們自己。

  你到底有什麼成就,你都不知道,還要再問師父“你看我有沒有開悟?”我看你是欠揍啊。有開悟的不用問,問的一定沒開悟。你到底要悟到哪裡去,誰知道啊?你會一再的有這種疑問的存在,表示你所證諸地不了解。

  說你都不懂,其實也未必。說你都無證,也未必。因為每個人心理上所存在的那個狀況,不一樣。你要求證,要得到師父給你的印證,每一個要求的都不一樣。

  所以很多人來問師父“你看我這樣對不對?”師父都說對啊,因為你已經坐到這裡就對嘛。因為你要問的對不對的那個標准,你沒有提出來。

  “師父你看我這樣是不是證初地的標准?對不對? ”那師父才能評嘛。

  “師父你看我這樣對不對,”當然對啊,怎麼不對,你都做了哪有不對。你當然是做你認為對的才去做嘛。但是那個標准呢,是初信的,還是初信前的位置?還是十地的?還是等覺的?你都沒講啊。所以你那標准是幼稚園、小班、中班、大班?還是國民學校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你都沒標准嘛。在沒標准問,當然都對。

  那最起碼的標准,幼稚園前的那個標准。小孩子跑跑跑,爸爸說“拿拖鞋”。他跑去,拿出來又很高興,啊,丟過去了。丟到哪裡去都不知道,丟到餐桌上去了。對不對?他很高興啊,你說他不對嗎?你叫他去拿拖鞋,他就去拿拖鞋。拿來以後你叫他怎麼樣,你沒講,他自己做主,丟嘛。丟到餐桌上去,哇,把餐碗給打翻了。你過去要打人,是你不對。你講“拿拖鞋,拿來這裡給爸爸穿。”對不對?因為你沒有教,你說去拿拖鞋嘛,他去拿了。拿來干嘛,他當丟籃球一樣丟了。可是他沒有錯。

  任何人問得都對,因為你不會問。“師父,我照這樣做,能不能證阿羅漢?”這一句話就很長了。師父會說“能。”那你要緊問這一句話“三個月能嗎?”要問啦,師父說能。三十年後能,你要的是怎麼樣能?因為你的問沒有標准,所以師父一定答“都對”。因為你沒有犯殺盜淫、貪嗔癡都沒犯,當然做得怎麼不對?是吧,你在誦經念佛拜佛,怎麼不對?當然對啊。但是你問的不是這個標准,你也是不具相名詞,亂問。

  你要問的要問很清楚,“師父我這樣子,能不能到達資糧道圓滿,修行開始線那裡?”

  哦,那這個師父就一定會很緊張,“你對距離資糧道,還有萬八千裡而已。”

  “那我要怎麼樣才能夠快一點近一點?”

  那師父就一定要教你。知道嗎?要會問啦。大家都很認真,不會問。認真,不會問。不是你說,很認真的會問對問題。那,為什麼這種情況會那麼多啊?就是因為雜訊流行,不是佛法興盛。佛法興盛這個地方一定會調得很好。OK!

  我們再往下看。“或有得見入於如來成正覺智。”

  “得見入於如來成正覺智”,那你就到最高的地方了,這個就是妙覺地。前面就是從初信到等覺地,這裡是妙覺地,第四十二位的地方。

  “或有得見入佛所住諸三昧門平等神變” ,這個就是妙覺地以後的止於至善以後的生命狀態,就是指這一個。所以這個就講得很清楚了,你到達止於至善成佛以後的生命狀況是怎麼樣,就是獅子頻申三昧的生活境界,對不對?這個地方講的就是這種東西啊。

  “或有得見入於如來十種智力四無所畏”,如來殊勝智力十種,十種殊勝智力跟四無所畏,這名詞我就不跟各位講了,那你在進行華藏工程就要去查出來。我之所以我不講,是因為我背不起來,所以我不講。那你華藏工程,你就要去查詞典查出來。

  ”或有得見入於如來四無礙解辯才大海”,這個都是成佛以後的妙用。十種殊勝智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四無礙解,或者是十八不共法,都是佛以後、成就以後他起用的部分。

  好,這一共有十句。“入如是等十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如來種種大神變海”,這十個沒有標准。我跟各位講,這十個就是十大類。不是最初的十個,後面還有點點點點(....),不是。它是一個等於劃一個表十大類列出來,每一個類下面都有一大堆。按照這種經典的講法,它最好分三個階次。就是十八大地獄,每個大地獄下面有五百個中地獄,每個中地獄下有無量個小地獄。有沒有?大概分這個基本三個層次,大概這樣子就可以符合這個經典的語言模式的標准。

  好,再下面。

  “彼諸菩薩以種種信,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教,種種隨順,種種方所,種種根器,種種國土,種種世界,種種智慧,種種法聚,種種神變,種種方便,種種三昧,以如是等,入於如來神變大海。”

  這裡面我們先簡單的跟各位談一下,這個語言是這樣。“彼諸菩薩以種種信”,這裡提到一個種種信,然後“種種解,種種道,種種門,種種入,種種教,種種隨順,種種方所,種種根器,種種國土,種種世界,種種智慧,種種法聚,種種神變,種種方便”,到這個地方,下面有一個“種種三昧”。這每一個種種,都是無量無邊。然後“以如是等”,以這種種的這些東西。這基本上應該二十個吧,對不對?我沒有算,應該二十個。

  “以如是等,入於如來神變大海。”如來神變大海,這些菩薩們,包括等覺菩薩以及下面這些菩薩們呢,他用這種種方便而進入。

  換句話說,你過去有這種善根,這些條件裡你應該有具備。

  但是他從種種信開始,種種信是最基礎的,就是信位菩薩,這個地方開始。

  種種解是住位菩薩。有沒有?

  種種道是行位菩薩;

  種種門是入地位菩薩,是登地菩薩;

  種種入就是那個八地以後的菩薩;

  種種教,九地以後的;

  那,種種隨順,十地以後的。

  他是一個一個來啊。這裡面有很多,我們就不這樣跟各位講了。但前面幾個呢,你可以看到。他從信位以後的菩薩都可以有這些殊勝的成就,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他這個入了如來神變大海以後啊,他是一個結論。然後他要把這些作一個解釋,你看佛教的語言模式,所教導你的思維是什麼,他在這裡。

  “雲何菩薩種種三昧,所謂:入一切菩薩普遍莊嚴法界三昧”,這以後應該是“所謂”,所謂兩個字,點,冒號。“入一切菩薩普遍莊嚴法界三昧”,第一行。

  第二行是,“入一切菩薩光照三世無礙境三昧”。這個入一切,是在每一個三昧上面。因為經文是連在一起,所以你看不出來,你以為它段是這樣。你假如要這樣排的話,“入一切”就要移到“菩薩”的前面來,每一個“菩薩三昧”都要再加一個“入一切”,知道嗎?這是第一個跟各位談的,要留意的地方。

  第二個要跟各位談的。他為什麼只講三昧,前面不講?這就是問題了。因為這裡是講獅子頻申三昧,獅子頻申,所以呢,他重點在介紹三昧。

  他的定義,他不具相名詞就是這樣,他不定義。要是你的大腦一定是,那麼這樣我舉一個例子來講好了。種種三昧是什麼,然後從開始跟你解釋三昧,然後舉個十個三昧作例子,然後帶過去了。在這裡不是。

  這裡介紹了一百多個三昧。為什麼?他不定義不解釋三昧,反而用這麼多的三昧來說明種種三昧。這種種三昧以他為代表,以下面這些為代表。所以你可以看到,佛法本身不太愛定義。

  這個種種三昧,三昧是什麼,你修行到那裡你自然知道。你修行不到那裡,我跟你定義啊,也不過是個知識,那你就記得知識了。記憶了很多知識,對你沒幫助。

  你要知道,要講這些定義啊,我算是講最多了。這個世界,法師沒有像我這麼唠叨的。人家都是勸你“念佛念佛,念佛功德無量”就結束了。那我不是啊,我講了那麼多。又給你發現新名詞,然後舊名詞一再的給你解析,然後你又聽得很辛苦,回去以後很好睡。因為大腦裡頭運動的太厲害了,腦細胞死太多了,所以回去很好睡啊。有的聽到頭昏腦脹。

  我已經講了很多,但我不是要你記這些。我要你是,你去學到這個模式,解讀經文的模式。那個方程式你會抓到,不可思議,你的生命就改變了。那個方程式你自己去架構,架構起來他就成為你的生命因素了。

  將來那個生命因素他帶你往生,永遠就是《十大願王》上面講的,“是人臨命終時常在其前導引其人”。這世間的一切財富、名利、情愛,什麼國城、妻子宰官、大臣、珠寶等等通通退去了,遠離你而去了。這個生命因素常在其前導引其人,剎那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來迎接你。

  一個,就到那裡去了。那你要建立好多個,你這一下子你跑到n個世界去了,說不定你馬上成就n+1個世界,就到那邊去了。這個就是這種關系啊。

  他不是要你定義,你要自己去摸索那個方程式,那個模式弄出來。我用的這個詞是不准的,在數學工程裡頭他們叫程式、方程式啊,這個他們是有特別的用法。我們不那麼准,我們學佛人都馬馬虎虎,不具相名詞。好用就好,方程式就把他抓來用。抓個方程式抓來用,研究數學的人不太喜歡,因為你用這個好像不太對。所以你不喜歡我又搞了個模式出來,模式他就昏了,模式他沒有定義。那都無所謂,你知道就好,你的開悟為目標嘛,不是要去做定義探討。

  所以我用這個詞你可以不用,你不要我講什麼你跟著講什麼,但是你講出來要人家懂。我是這樣講,你不要拿那科學標准來定義,不適用。因為我們的不具相名詞嘛,我們不做那麼明確的定義。

  這個地方我是跟各位這樣講,他有二十個詞,用最後的一個來講,最後是他總結的,也是最重要的。有時候在第一個最重要,有時候是最後一個最重要。而這二十個,是最後一個重要。

  那麼前面那幾個定義,幾個意義我跟你講,種種信,彼諸菩薩以種種信而入信位菩薩,信位,以種種解而入住位菩薩,以種種道而入行位菩薩,以種種門而入回向位菩薩,是這樣一個一個入的。這個,我們可以慢慢的去整理。但是我們不這樣子,跟你整理了。這個要做注解的話,是可以這麼做。我要講的是,他以最後一個為重要,因此以三昧來講。

  三昧呢,以這個二十個,其實就是前面那一句,這個菩薩所證諸地嘛,這個都是菩薩所證諸地。所以,以這個,大概信位以上這裡就可以看到,信位以上都可以了,入於如來神變大海。這個神變大海,前面講過了,它從剎那間,有沒有?那個是第幾頁了,“始從前際至今現在”,剎那際間就可以進入整體了。就是從剎那入永恆,須臾入永恆。對不對?那如來神變大海,你整個都可以了。當然因為每個人的性德不同,你所在神變大海裡所獲得的也不一樣。就像各位,你現在在你的生活圈裡,每一個人的神變大海也各有不同。

  好,那我們就要來跟各位看看,這簡單的這些三昧力。這個不是要一個一個跟各位講。那麼以往不是這樣排的,他是連在一起。那我們就要怎麼樣?念一個三昧,“所謂入一切菩薩普遍莊嚴法界三昧”,就劃一橫;然後“菩薩光照三世無礙境三昧”,再劃一豎;再劃一橫,再劃一豎,再劃一橫,劃一個“正”,正確的正,這樣五個。然後一直劃一直劃,劃到後來總共加起來幾個。現在這樣就簡單了,現在不用劃了。因為這一頁二、四、六、八、十、十二,對不對?前面,有兩個。你看十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六,後面兩個,九十八,前面兩個,一百,剛好講一百個三昧。

  那這樣子就很糟糕了,我知道一百個三昧裡面一個也沒有念到,你一個也沒有念到,你就不受他加持哦。你現在理上,你看,你從知識來講,你可以得到一百個三昧,可是你一分功德也沒有。

  但是,你要仔細把他念過一遍,不要快。我剛才特別跟你提這個,“入一切,”你就改過來了。“入一切菩薩普遍莊嚴法界三昧,入一切菩薩光照三世無礙境三昧,入一切菩薩法界無斷智光明三昧”,你一個一個這樣念過去,他會加持你,會攝受你。這樣知道嗎?就是說,給真理看一下。

  這個都佛境界啊。佛不是獅子頻申三昧以後,有無量的眷屬三昧嗎?就是這些三昧啊。你給他們攝受一下。你不要說“我眼睛看他,他哪有看我?”他沒看你,你怎麼認識他?

  所以,這個觀念你要有。你不要以為我到動物園去看老虎,是,你到動物園去給老虎看啊。你跟它有一個互動那個關系,你要有。看佛畫,我看佛畫,你要有一個觀念“諸佛在看我。”那你就跟他有互動了。知道嗎?這個觀念你不要大腦太強,大腦太強就是“他們是死的,我在看他。”那你就弄錯了。

  你去看畫展,畫會看你啊。你聽音樂會,是我聽,不是啦,人家演奏的啦,怎麼你聽,他不演奏你看聽什麼。你要知道,你跟演奏者要有一種互動。

  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況。趁早培養一下自己生命的純淨跟溫情,跟整個法界中的一切那個互動。

  不要老是覺得,“我是為主,上帝已死,我是萬能的。”你算老幾,你要萬能?對不對?我們都要跟人家互動,人互動,物互動,跟一切眾生互動。你要感受到他對你,他給你的。

  看到這一部佛畫,你會感到,“啊,這些人真了不起,沒有他們的努力我怎麼看得到。”現在這些人好像都是現成的人,那祖先傳下來,你看我們祖先多厲害,他才會做這些堆錦。堆錦,沒講也不知道,講了更不知道,那你就是沒有感受到嘛。

  你看,噢,是這樣子。以前有做這個嗎?也沒有,那現在為什麼做這個?他有種種因緣嘛。那你是不是在因緣當中,你是個獲利者?叫你去做也是笨手笨腳。我當然不是說你,我說我呢。這本來是很好,到結果弄成糊成一團,對不對?人家做得這麼好,我是個享受者,對不對?那你不感到很慶幸嗎?

  在那邊指指點點“那個做不好,這個做不好。”換你做來看嘛,對不對?叫你做,你又不會做。看了人家不會贊歎,只會點這個點那個。不要點評,點評是學者最大的惡習。只有學者才會點評啦。

  那我們是行者啊,行者都贊美。你要覺得他弄不好,假如再給他做一個,絕對比他更好。那不就贊美了嗎?再做一個嘛,他一定更好,這個就是行者的基本態度。可是學者不一樣。

  我們帶著一種感恩的心,一種尊重的心,這世界多美。都會,都啊,不是多,都會美起來。不信,他就美給你看。那你沒有感恩的心,沒有尊重的心,沒有珍惜的心,他不美給你看,他沒有生命感。不是他沒有生命感,是你的心沒有生命感。知道嗎?這些東西啊。

  這個三昧啊我就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講了,這個就比那個算過去更糟糕。就是算過去,一百個三昧。

  好,我們看這個結論。“彼諸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菩薩三昧而為方便”。這只是個代表,用一百個來做代表。

  那各位想象的到,他這個三昧啊,用十個來作代表,就已經不得了了,對不對?他花了一百個三昧的篇幅來寫,那不但經家要很辛苦,譯家也很辛苦。那麼按照,因為這個經文的翻譯我們叫性宗,他不是相宗。假如相宗的經文,他是依於玄奘大師的譯筆跟習慣來翻的,他當然一個一個接下來。可是這種性宗的經典,統統都是依據鸠摩羅什、什剎難陀的基本理路翻下來的。

  那你知道,鸠摩羅什是一個拿斧頭、拿大刀亂砍的人,對不對?經典他都是砍得一塌糊塗。可是這個一百個應該砍掉九十個剩下十個啊。對不對?為什麼他不砍?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重要到不能砍,知道嗎?不能砍。那這裡,有多重要?

  這後面當然,經文不會給你解釋了。我們講這個,就叫講論。

  一百個,我們先講一百個,你中文是怎麼寫?“一”下面個“百”嘛,就結束了。一百個要按照印度寫,“1”後面兩個“0”。這個字我們叫什麼,是不是叫阿拉伯數字啊?它不是阿羅伯數字。是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數字傳出來。我們不知道都以為是阿拉伯人傳出來,所以叫阿拉伯數字。它是印度文。

  1,兩個0,在他的語言文字裡,他是有意義的。1表示正,兩個0。一個0表10,10這個字啊。

  因為中國沒有0這個字。所以我們一百八是多少?一百八是108,假如是180的話叫一百八十,它不會叫一百八。講一百八就108,因為中國沒有零。知道嗎?你看古代,唐朝以前沒有0啊,所以它一百八就108。這不一樣的。

  所以,他的語言講一百的意思是1、10。10是圓滿。100,兩個零,這個百的意思,它有正反兩面的意思,就是他不但是圓滿,他正反兩面都運用。也就是圓滿再圓滿啊。那這個圓滿當中,不但正面圓滿,反面也圓滿,也就是說他兩方面都可以互通的。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不能刪,這一刪變成10個,10個只講圓滿而以啊。這個跟我們昨天講的那個“方”的意思,不用規矩不足以成方圓,所以講方圓,它其實含有規矩存在,有那個意義。所以他講100個,其實他表示有前後兩方可以圓融,可以互動。

  你大腦在運用是,只能前進不能回來。所以你用邏輯推理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後退推就不對了。你看他的推理是怎麼推?凡人都有兩只腳,猴子兩只腳,所以猴子也是人,反過來推,你就產生問題了。邏輯不能反過來推,你只能向前推。所有的動物都四只腳,人是兩只腳,所以凡人便是兩只腳,這樣講可以。但是他這邏輯根本不正確,因為它沒有涉及猴子嘛,猴子也是兩只腳走路啊,對不對?所以當你反推的時候,它矛盾就產生了。

  那麼,佛經是講生命的,他用兩個0表示,你正面來也對,後面來也對。知道嗎?,他是這個意思的,所以他才有這個東西。

  我們在講這個經文,講到這裡,你會覺得奇怪,從來沒有人講。因為古來的大德從來不用大腦,因為他們都用生命啊,所以他不必解釋這些。可是我們現在不一樣,大家都用大腦,就產生這個問題了,所以你要去解釋他。古來不必解釋,因為佛法就是這樣,因為他是論學。因為現在的人哲學太多了,所以你必須重新在這裡诠釋這個問題。所以關鍵在這裡。

  不然你想想看,是誰去解釋這每一個三昧是什麼,每一個三昧一個名詞,一個三昧一個名詞。我告訴你,每一個三昧要講啊,談一個妙字都要用九十天來談,智者大師每天用幾個小時,還沒講。那這一個三昧的詞,假如要解釋清楚,包括他的修法,包括他的境界,不要說九十天,用十天來講也都講不完。那假如要讓你進入這個境界,我看沒有花十年來修一個三昧。而那十年修這個三昧,大概你還要集中營式的這個嚴格訓練。要像那楊什麼偉啊,太空人那個?楊立偉,要像他這樣嚴格的訓練,讓他升天去。不是叫你升天啦,你要訓練到這樣算成就,你看看要訓練多少年,而且要很嚴格的訓練。像各位三不五時修一修,結個界老是破功,那你是修不成。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他為什麼要舉一百個例子出來,是有原因的。但是這個東西,這樣的經文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要花費實在相當大。而不止他,他又用最後這一個總結來說明,前面的一切通通都算,都是一樣的狀況。

 

上一篇:南懷謹:如何得到佛菩薩的真實感應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43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