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4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動地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雲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十四) 目 錄 卷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一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三六 卷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第八不動地..................................七三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九善慧地..................................一二一 卷三十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第十法雲地 一八О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眞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六現前地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寳珠 供養如來稱善說 諸位佛的弟子們,聽完金剛藏菩薩演說第五地的殊勝行門以後,都生出廣大的歡喜心,踴到虛空散出如雨點般的上妙名花。又放出清淨光明,散下無量珍寳,作為供養十方佛和釋迦佛。並且稱揚讚歎說:「諸佛所說的,都是無上微妙的法寳!」 百千天眾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眾寳 華鬘瓔珞及幢旛 寳蓋塗香鹹供佛 百千那樣多的天人,都歡慶鼓舞,一齊踴到虛空中,散下無數珍寳、種種花鬘、瓔珞、幢旛還有種種寳蓋、名貴的塗香,都用以供養諸佛。 自在天王並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寳成雲持供養 讚言佛子快宣說 大自在天王和他的眷屬,也是非常歡喜,一齊踴到虛空,散出無量珍寳,形成彩雲一樣,以次供養佛。他們同時高聲讚歎,請求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請你快繼續說下去吧!」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讚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無數的天女,也踴到虛空,齊奏出美妙的天樂,歌唱讚歎佛的功德。他們所唱的意思是這樣說:「佛的教誨,柔和的語音,聽了能夠令人消除八萬四千種的煩惱和疾病,而得到清涼。」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虛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絕言道 眞實平等常清淨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法的本性,是寂然不動的。法的用是「感而隨通」,它無形無相,所以應「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有分別,就不能名之為虛空。學佛的人,就要像虛空,既不執於「法」,更不要執於「人我」之見。法的本體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文字言說,是眞實的、平等的,也是始終清淨、寂滅的。 若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眞佛子 假若你能對一切事相都不執著,就是運達了諸法的本性。你的心意皆不會被有為法或無為法所搖動。菩薩為了救度世人,所以努力勤修佛道。這樣才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眞正佛弟子。 不取眾相而行施 本絕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不取眾相」,就是對眾生沒有美、丑、善、惡的成見。行布施的時候,心中沒有任何目的,本著三輪體空的道理,以平等大慈心行布施。三輪體空:①無施者②無受者③無所施之物事——三輪皆空,才是眞布施。人之初生,本來都是善良的,只因後來隨環境變遷,行善造惡,弄得糊裡糊塗。如能從善如流,知過即改,堅持戒行,就不會再造一切惡。法的本身沒有善惡,法也不是束縛人的。明白法者,就是明理人,他一定能謙虛和藹,與人無爭。知道法性和法用,離開一切執著,這就具備精進的條件了。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眾惡稱大士 已經斷盡一切的煩惱,進入四禪的境界,得到解脫的法喜。也了達法性本空,亦無分別。具足一切智力,能廣度所有眾生。把一切惡念都滅除了,這樣就是一位成功的大菩薩。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讚已默然瞻仰佛 解脫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像這樣微妙的法音有千萬種。諸菩薩和天眾讚歎佛以後,大家都默默地流露著恭敬欣悅的表情,仰望著佛。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對金剛藏菩薩說:「用甚麼法門修行?有甚麼樣相狀?才能進到第六地呢?」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已經修行圓滿第五難勝地行門,希望繼續前進到第六——現前地。應該觀察十種平等法門。修這十種平等法門,循序漸進,然後才能進入第六地。」 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 應該觀察十種怎麼樣的平等法門呢?就是:①一切法沒有它本來的相狀,因為沒有相狀,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②法無自相,也無自體。每個眾生身上都有法,但因為無體,所以看不出來。③法沒有生,也不會滅,因無生無滅,所以平等。④法沒有成,也沒有敗,因沒有成沒有敗,所以平等。⑤法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東西能染汚它。因清淨無垢,所以平等。⑥法都是眞實,沒有可戲說的,所以平等。⑦法是取之不可得,捨之也無有可捨,因無取無捨,所以平等。⑧「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性」。它本來寂滅,不會被外境所變動,所以它是平等。⑨法是虛幻不實的。法好像在做夢一樣。法好像影子——說它有嗎?它沒有實體。說它沒有嗎?它又有個影子。法好像聲響,只能聽到聲音,但看不見形相,想拿來看看也不可得。法又像水中的月亮,看來似有,想拿又拿不到東西。法像鏡中的影像,像火的焰。法像變化,似無又化出有,似有又化成無。沒有一定,所以平等。⑩有就是有,有而沒有。無就是無,無而不無。即有即無,即無即有。有無不二,所以也是平等。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菩薩像這樣來研究一切法、觀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通達一切法,知道法的自性清淨。隨順著法,不違背法的眞理。照這樣修行,一點一點地進入第六地——現前地。如是得到無上的聰明智慧。隨順眞理,本著明利的智慧劍,一切事看得透徹,平心靜氣和平處理,對人謙虛忍讓。雖然能如此,但還是未能得到眞正的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學第六地的這位大菩薩,他觀察前面所說的十種平等法以後,覺得行菩薩道應該以大悲心為第一,應以大悲心為增上的行門,應以大悲心來圓滿所有的菩薩行。他觀察世間一切生滅的現象,又這樣想:世間上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內)為什麼有生有滅呢?為什麼生死總不能了結呢?這都是由於執著在一個「我」上。「我相」看不空,「我見」不能除,「我執」捨離不了,所以生死不能斷滅。假若能離開了我相、我執、生死就斷滅了。菩薩又這樣的想:因為凡夫沒有智慧,顛倒愚癡,所以執著於我。由執著而生出貢高我慢,常常在有為法、無為法上用功夫,不生正當的思想。以無明為因,盡生出邪知邪見,做些虛妄的惡事,三業沒一樣清淨的。邪門外道,滿身罪惡。可是有時又作點善業功德。因此罪業善業,夾雜不清,沒有定見。如此造業太多,不易改變,就在業力中不能轉動了。罪行日積月累,增長不停,一旦業因成熟,就得隨業受報。 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 在一切善惡混合的業行中,就在心識田裡種下生死流轉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有漏的「因」;有這個「因」,就生出「取著」。有了「取著 」,接著就生出「後有」。因「後有」,就有「來生」。因「來生」,就有「老死」。造的業,就像一塊田地。八識內收藏的善惡因,就是種子。無明把業田,識種都遮蓋著,護蔭著。「愛」就像水份,來滋養潤澤這些取、有、生、老、死的種子。用「我慢」來灌溉業田、識種。邪見如網,罩著這些業種,使它日夜增長,就生出了「名色」的芽——胎。「名色」的芽逐漸長大,就生出「五根」——眼、耳、鼻、舌、身。這「生根」與「生根」相對,就生了「觸覺」。觸覺的反應,就是「領受」。有了這種感受之後,就生出一種希望欲求的貪心——這就是「愛」的表現。「愛欲」一增長,就生出了「取」的意念。「取」的意思增強,就形成佔有欲;凡所見到,一經喜歡,就恨不得佔為我所「有」。這「有」一成熟,就在六道輪廻中,成功了「五蘊」具全的身體,這就是「生」。 「生」了以後,不久就變為「衰老」。最後,終歸於死滅。當老死的時候,百感交集,捨不得離開所愛的人;愛的東西,一樣帶不走。千萬煩惱,索繞心頭。因為這些煩惱,使人在臨終時憂心、愁苦、悲哀、歎息,千般惆悵,萬般悽惶,說不盡的苦都集在一起了! 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由於「熱惱、憂悲」種種因緣的緣故,種下了「來生」。雖然說眾苦積集,但並無一個實體而令它積集,只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因虛妄才令人生出了執著。所以說:並無一個集聚的人,它是自然任運而生,任運而滅的。既沒有能滅的,也沒有所滅的。沒有一個能生,也沒有一個所生。菩薩就這樣反復思惟觀察,用智慧研究這些問題,隨順境界觀察緣起的相狀。所得的結論:一切是虛妄不實的,緣起無性。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他又作這樣思惟:凡夫因為不明白第一義諦——四諦法,所以叫「無明」。「無明」所造的業,受的果報,就是「行」。「行」是依止於最初的心念,這就是「識」。與識同生的四取蘊——①無明、②行、③識、④名色,就是叫名色」。這四種是同時生出的。「名色」漸長,就有六處——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又叫六處,又叫六入。境:六塵,就是一切事相。識:六識,對事相所起的分別心。這三樣合起來發生一種作用,就是「觸」。自觸觸他,觸覺相生,就發生了「受」,是一種好、惡的感應,就是「受」。在領受中,心生染汚與執著,就是一般人所重視為第二生命的「愛」。 「愛」到極點,就生出「取」的心,要取為己有。由此生出佔為私有的心,就生出了「有」。 「有」就是有漏業。從有漏業中生出「色蘊」,就是「生」,就是下一世了。五蘊——色、受、想、行、識,成熟了,就是「老」。到五蘊散敗,四大——地、水、火、風,也各分散,就到死期。死的時候,不得已離開親屬。愚癡迷糊的人,到了最後一口氣,還在貪戀軀體,萬般捨不得,放不下。因為貪戀,心裡就生出煩惱,這就是「愁」。鼻涕眼淚一齊流,唉聲歎氣不斷叫「歎」。在五根上來說,感到非常痛苦。在心意上說,無限憂悲苦惱。這種淒淒切切的情緒,一天比一天加多,這就是煩惱悲苦。這情形就像一棵苦樹,上面結滿了苦果,日日增長。這些苦果之中,沒有一個我的分,也沒有一個是我所有的分。沒有一個做這些事的人,也沒有一個受這些事的人。一切所現,都是虛妄不實。菩薩又這樣思想:假設有個做這些事的人,就應該有所做的事相現出;但只有苦,又沒有事實來證明。假若沒有一個做事的人,當然沒有事實來表現了。這所謂的苦,在第一義諦的道理中,都是沒有的,虛妄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修行菩薩道,積聚種種善根,在第六地——現前地的大菩薩,又作這樣的思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一切,皆因一心念所造成。佛對三界中所有眾生,分門別類,詳詳細細地,解釋十二種因緣成立的由來——皆是依著一念心才生出來,也是為一念心所持。「一心具足十法界」,就是這個道理。因一念心而生出種種的因緣,而各立其名相。甚麼緣故呢?隨著事相,就生出貪欲。貪欲與心共同,才生起「識」。 「識」就是「心」,又叫「行」。心念一動,就是「識」,它能起用,可以分別事物。事,就是「行」,有具體行為表現。在「行」上迷惑了,沒有理智,頭腦不清楚,做出事來便顛顛倒倒、不合理性。因為迷惑,就沒有智慧,所以行事顛倒,這就是「無明」。 「無明」又與「心識」共同生出「名色」——名字和顏色,就是最初種下的「胎」。 「名色」日漸長大,就生出「六處」——又叫六根,或名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分為三分——①六處②六境,又名六塵③六識。依根、知境,逐有分別的意識。這三種合在一起就成了「觸」。三者缺一,不能共生,因為「觸」是有分別,有感覺的。「觸」與「觸」相對——自觸、他觸、自他觸,於是生出「受」,就是「領受」或名「領納」。 「領受」之中,有好惡之感,就生出了貪心,受受不已。貪此領受,沒有饜足之時,這其中就變成了「愛」。因「愛」而有「愛之欲其生」,希望所愛的永遠存在不失。一旦不喜歡了,就「惡之欲其死」,恨不得所惡的立刻死掉,永遠消滅。愛得心心念念,也恨得咬牙切齒。如此放不下,看不破,怎得自在?因「愛」攝受不捨,就決定取為有,這就生出一個「有」。這個「有」,就是「有漏」。「有漏」造下業,這業就種下了來生的因。這個因,就像一粒種子。種子成熟生起,就叫「生」。「生」了以後,一天一天的長大成熟就老了。老了就開始退化變壞,先從五蘊一樣樣地出毛病,失去作用。四大也慢慢地向分化的終點消散。四大歸空,身體就死了。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子!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所造成的,有兩種主要的業果:一者它使令眾生迷於所依止的境界。凡所接觸的境界,其間的因緣,都不能認識清楚,不懂如何面對現實,因之迷惑顛倒糊塗。二者因「無明」,無智慧,行事糊塗,就作成「行」生起的因素。「行」也有兩種業:一者能夠生出未來所受的果報,因「行」可以造出各種業,造業就要受報。二者作了「識」生起的因素。「識」也有兩種業:一者可以令「有」所作的業,接連不斷。二者做了「名色」生起的因素。「名色」也有兩種業:一者可以幫助其他的業成立。二者作了「六處」生起的因素。「六處」也有兩種業:一者「六處」各取它自己的境界。二者做成「觸」的生起因緣。如果沒有「六處」,就不會有「觸」生起,所以說「六處」是「觸」的種子。「觸塵」也有兩種的業果:一者能「觸」所緣的觸塵。二者作了「領受」生起的種子。「受」也有兩種業果:一者可以「領受」所愛惡的種種事物。二者成為「愛」生起的種子。「愛」也有兩種業果:一者對於所見到的事相境界,生起貪愛的心,因而失了理智,迷糊染著不能自覺自拔,認為「愛」才是他應該追求的,唯一寳貴的目標。二者因染著因染著於「愛」,而生取為自己有的私心,佔有心,於是又種下「取」的生起因緣。「取」也有兩種業:一者令眾生有得失心,取得就生歡喜心,取不得就生煩惱心,因此煩惱永遠相繼不能斷除。二者又作了「有」的生起因緣,「有」就是「有漏」的種子。有漏的種子,生出了「有」的根芽,成了「有支」。 「有漏」就是不清淨的業,這種業把人漏到三界或其他各趣。「有」與「漏」是兩者不分離的,「有」就有「來生」。 「有」也有兩種業:一者能令眾生在其他各趣裡受生——六趣即六道。二者作成「來生」生起的因素。「生」也有兩種業報:一者能生出「五蘊」。二者作為「老」生起的種子。生了一定就會老。「老」也有兩種業果:一者能使令諸根衰敗退化,四大消竭,相貌變丑陋,雞皮鶴發,老態龍鐘,這就是諸根變異的現象。二者作了「死」的生起因素。「死」也有兩種業果:一者能夠破壞人的理想,阻礙人正在進行的一切事。二者因為在「無明」不覺的昏闇裡,總是生生死死,相繼循環,周而復始,不能停止生死。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十二因緣中,暫從「無明」說起。因為「無明」的緣故,才生出「行」來。「行」接著生出以下的各個因緣,直到「老、死」,而又周而復始循環不斷。可以說都是由於「無明」才引伸到「生」的緣故。由「無明」到「生」為緣,令這個「行」到「老死」接連不斷,互相幫助,承上接下成為十二種因緣。如果把「無明滅除,「行」就滅了,一直滅下去到「生老死」都滅除了。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沒有了「無明」,就沒有了種子,以下的各個因緣就不會生起,失去了前後牽連攀緣的根據。「行」到「老死」都斷滅了,再不能互相幫助相繼助成了。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十二個因緣中的「無明愛和取」,如果不能斷除,這就是惑業,就成為煩惱。「行和有」的因緣如不能斷,就成為業的根本。其他各個因緣不能斷,就成為苦的因素。倘若能夠在前生和後世,分別一一滅除這些因緣,就可以把三種根本原因斷滅了。這時三道——煩惱道、業道、苦道,便離開「我和我所」了。意思就是說:在三道中,根本沒有個我,和我所。生滅因果,就像蘆葦草一樣,它是兩根同生,互相依立,不能獨成的。三道離了我和我所,生滅自然就斷了。 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 再說:「無明緣行」的意思是觀過去的因所作。「識到受」是觀察現在的一切乃是由過去的業所造。「愛到有」是觀察未來的因而得未來的果。從此以後,輾轉繼續。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 「無明」滅,「行」就滅了。這就是說這個滅了,那個也隨著滅了,是一種對待的意思。再者,十二因緣中的「有」,又名叫「三苦」。其中的「無明行到六處」,是為「行苦」。 「觸和受」是苦中之苦。其餘各支,是「壞苦」。無明滅,行就不會生起,也就是滅了;以後的更無能再生起,所以三苦就統統斷滅。 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 再說「無明」為什麼可以生起「行」呢?因為「無明」是無智慧,糊塗不明白正邪是非,因而生出許多邪知邪見,起惑造業,由它而生出「行」及其他的因緣。如果「無明」滅,「行」就滅了。因為沒有了「無明」,其他各種因緣也無法生起,這就是「無明滅,行滅乃至生老死滅」的道理。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 再說「無明緣行」的意思。就像用一根繩子,緊緊的把人綑著,使其不能自由。「無明滅行滅」的意思:等於把繩子割斷,解除束縛,於是自由了。餘下一層一層的束縛,就不會再存在。再一種說法:就是根據研究的結論,仔細觀察實際境界,隨順眞切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是空無所有的,這是無所有觀。能知道一切空無所有,「無明」就滅了,「行」也滅了。這是經過研究,隨順觀察而得知一切是空的,可以斷滅的——這是盡滅觀。以下各種因緣依次道理,都得到了答案,一切都是空幻的。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就這樣返來復去,正觀察、倒觀察,觀察這種十二因緣之所以生起,是依著甚麼道理而相繼不斷呢?菩薩所得到的結論,是①在十二因緣中的「有」,它是有漏的,能造種種善惡業。業因就是來生的種子,因之相繼不斷。②十二種因緣,都是依心而起,不離一心,為一心所攝取。③各人所造的業,各有不同的緣故。④這些業不容易捨離,因為放不下,就是障礙。⑤三種道——煩惱道、業道、苦道,總不容易斷滅盡淨。⑥觀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三世因果,了不可斷。⑦三苦日積月累,不易窮盡。⑧種種因因果果,造成生滅不斷。⑨生滅如被繫縛,不能解脫。⑩一切空無所有。如是深觀,菩薩知世法不違出世法。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第六地的大菩薩,他根據前面所說的十種方法,觀想十二因緣的緣起。他知道一切事物之中,都沒有「我」的存在,這是我空;也沒有其他的「人」存在,也沒有「壽」命的存在,這是眾生空。它的自性本空,沒有本體。既無能作的人,也沒有個所受的人。這樣一觀察,就證得空的解脫法門,了達一切諸法空相。「現在前」的意思,是說智與境都到了很深遠的思想。又觀一切「有」的因緣,它的自性本來就是寂滅,根本就沒有繫縛,原本就是解脫的,也不生出一點點法相。這樣一觀察,立刻就證得一相無相的法門。能所斯寂,則無相現前。如此觀想之後,循空而入假,明白一切相也都是假的,便更加覺悟了。甚麼也沒有,既無求、也無願,一切妄想都消失了、幻化了。唯有一個大悲心,才是眞實的,第一重要的。有大悲心,才能教化眾生,度眾生於苦難中,利益眾生。得了這種覺悟,即時就證得空無相願的解脫法門現在前。菩薩像這樣深沉思想,仔細觀察,精勤修學,潛心研究以上三種解脫法門——空解脫門、相解脫門、願解脫門。離開了無人無我,人我雙亡的思想。離開了作者受者,能所兩空的思想。離開了有和無的思想,到了眞空的境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位證得第六地的大菩薩,因為了悟三解脫法門,知道了大悲心的重要,常常勇猛精進修學,大悲心就一天比一天增長。菩薩勤修這些法門的另一原因,乃由於他所修學的菩提覺道,還沒有圓滿的緣故,所以希望早日得到圓滿具足。於是菩薩這樣想:一切有為法,都是因業或相和合才生起,有如無明緣行。有和合就相繼不斷。沒有和合就不會相繼不斷。因緣具足無缺,就起作用,相繼不斷。因緣不具足就不會生起作用,不能相繼不斷。假設雖然有行,而沒有愛來滋潤它,就不會生起一下的各種因緣。菩薩現在知道一切因緣和合所生的法,能引起許多麻煩和憂患,令人常遭遇不如意事,因此應當把這種和合的因緣斷除了!然而為了教化眾生,成就眾生的緣故,也不必完全把它的缺點斷盡。乃在一切諸法裡留下一點缺憾,以適應眾生的根機。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恆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現前地的菩薩,這樣觀察因緣和合所生的有為法,明白它有許多的缺點,可以造成很多過失,令人憂患不止。這種有為法,它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以妄生妄,以過惡生過惡。它本來沒有自體,所以是不生不滅的。菩薩雖然觀一切諸法如此不合眞理,但他仍然常生起救護眾生的大悲心,不忍捨棄可憐的眾生。因為這樣,他便得到大智慧,和有為涅磐平等證得現前。這種波羅蜜的名字叫做「無障礙智慧大光明」。菩薩成就這種大智慧之後,雖然仍舊繼續修習菩提覺道的因緣,但他並不因事而失理,著住在有為法中,而是知有為而不為。雖然他觀察了知有為法沒有本體,自性是寂滅的,但他能見理不壞事,不留住在寂滅法中。因為他所修的覺道法有圓滿的緣故,所以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空。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菩薩不住空不住有。假如著於空,就不會再向前修行,犯了二乘中道自化,得少為足,體空所迷的毛病。假如著於有,就執著於人、執著於法。所以菩薩既不著空,亦不著有,「人法」雙亡,「空有」不著。因其功德助道,猶未滿足,尚須勤修,六度萬行,行所無事。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住在現前地的菩薩,他勤修六度萬行和現前地的法門時,他證得了:①實空,就是「人空」,所以他能入於空的三昧——正定,離開了「有」。這種三昧不著一切有為法。②自性空,就是空性。自性本來就是空,不落於「空」,亦不落於「有」。菩薩也證得了自性空的正定,就是「法空」了。③第一義空三昧,意為但空了第一義諦,不著於第一義。④第一空則較第一義「空」更進一步,既不落「空」,又不落「有」,「空有」不二,入此三昧,一切都不執著了。這是空無所空的正定。⑤大空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正定。⑥合空三昧,又名般若波羅蜜。合就是合無所合,內外皆「空」的正定。⑦「起空」就是起無所起的正定。⑧「如實」是眞實理體,沒有一切分別的「空」的正定。⑨「不捨離」就是離無所離的正定。⑩「離不離」即無所有「空」。離與不離,都無所有的正定。第六地的菩薩,他證得了這十種的正定正受,對「空」認識確實無所動搖,領會到空的妙理。復以十種無相願的三昧法門為依趣,於是百千種的空無相無願的法門,自然都顯現而獲得了。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第六地——現前地時,他特別留意修習永遠不會壞失的智、悲大道心,就可以滅除修行的障礙,而能早日得到圓滿的果位。首先他對信理有堅固的決定。第二在修行的功夫上要注意自心調和柔忍。第三不生惡念,不怖外道。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第四不退於自乘的菩提心。第五是要有時刻勤精進,不疲倦的心。第六要有廣大無量,無「人我」的分別心。第七要有利益眾生,不著邊際的心。第八要有求上上智慧的心。第九要有方便權巧的智慧,教化眾生,與一切事都能順應,處處相輔相成的智心。第十有以上十種的智悲大道心,所修的道果,必能具足圓滿成就了。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恆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捨。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六地的這位菩薩,用前面所說的十種智慧之心,隨順著菩提覺道深入趣向,勤勉修行而得自在,因之而不畏懼天魔外道,和其他一切外道論師們所倡說的邪知邪見。菩薩不但受他們的影響,而且還可以摧伏他們,仍然是一心深入佛的智慧之地。菩薩明白二乘人的旨趣,是不究竟的,所以他遠離聲聞緣覺,自知勤修佛智。他更能斷除一切障礙修習的魔障,如煩惱障、所知障等,諸如此類的魔障,也無能為力來破壞他的決心和智慧力,因為菩薩已深知法空的眞理。菩薩常住在智慧中,對於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種法門——他都懂得如何修習和應用,而不著於三界。菩薩得到的各種方便權巧智慧,與所修習的法門,無事無時不是相得益彰的。菩薩覺道的法門,也是常常修習,從未捨離。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習第六地——現前地中名種法門的這位菩薩,他修得的智慧成果,已達到登臨彼岸的程度。但他仍然勤修不懈,所以他的智慧之光,一天比一天增長。由於般若現前,一切就順忍明利。「第三」的意思是:在三品忍中,以「順忍明利」為最上。順忍者: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在四地到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法忍之果位。明利者:神通無礙諸根明利之意。以及於一切諸法實相得眞理,菩薩都通達無礙。他知道隨順實相來修行,決定不會違背的。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住在現前地時,以他往昔所發的大願的緣故,可以見到很多的佛。一般人為為什麼見不到佛?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發下大願。菩薩發的願力大,所以他可以見到,見到數以百計的佛,乃至見到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佛。 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諸佛甚深法藏。 菩薩見到諸佛之後,他便以廣大無量無邊的心,深不可測的心,用以恭敬供養諸佛,尊重讚歎十方三世之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凡日常生活需用的物資,莫不恭敬奉獻十方三世諸佛,也以同樣的物資恭敬供養十方的聖賢僧。用這種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的種種善根,廻向給無上正等正覺佛的果位。因此功德,菩薩就能見到無以數計的諸佛,獲得如此的成就。這位第六地的菩薩,他在十方諸佛的道場,身、心、意同樣虔敬,聚精會神聽聞佛法。聽後,他一定會依教奉行。受之於心,行之於身,故能得到眞確實相的正定正受,而願出本有的智慧光明。他隨順著智慧,修行諸法門,潛心思維,持念不忘。如此誠懇勤謹修習佛法,所以很得諸佛的護念,亦得到諸佛甚深微妙的法藏。 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眞金,以毗瑠璃寳數數磨瑩,轉更明淨。 菩薩勤謹修行,經過了百劫、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時劫,他所積聚的善根,一劫比一劫更光明、更清淨了。這就好像煉製眞金一樣,用毗琉璃寳石一次復一次的磨它,使金的光彩一次比一次更明亮、更乾淨。現前地菩薩修行的功夫,所積聚的善根,就像磨眞金一樣,也是一劫比一劫具足圓滿。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暎蔽。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 在第六地的菩薩,他所有的善根,也是同磨眞金一樣。以他所修得的方便善巧智慧,隨類觀察,他的智慧光明更加深廣。因為他本有的眞智慧願現出來。證得智慧,解脫了障礙,就更寂滅了。因為他的智慧清淨,所以沒有任何光明可以遮蓋它,也沒有任何光明可以與它比較。譬如空中的月光,能映照著一切眾生身體,令所有眾生感到清涼自在。就以那樣能破壞一切法的四種風輪來說吧:春日的和風,譬喩煩惱魔,因為有順愛心之意。夏日的熱風,喩蘊魔,多熱惱之意。秋日的涼風,喩死魔,果熟肅殺之意。冬日寒風,喩天魔,敗人善行之意。這四種風雖各有其威力,但也不能破壞月光,把月亮的光芒隱沒了。在現前地菩薩,他所修積的善根,也和月光一樣,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損壞他。菩薩修積的善根,可以消滅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眾生煩惱的烈火,四種魔——煩惱魔、病魔、死魔、天魔、雖然厲害,也不能破壞菩薩的善根。第六地的菩薩修行十度波羅蜜中,以修般若智慧這個法門較多,其他九種波羅蜜不是不修,而是隨自己的力量和緣份來修習。諸位佛子!這僅是約略說明第六地大菩薩修習現前地的過程中,一點點實在的境界而已。 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菩薩修習到第六地的果位時,多數受生示現作善化天的天王。他所行所作,都能任運自在,不受到什麼困難和阻礙。就算聲聞乘對佛法有疑難問題,來求於他時,這位菩薩也不會屈退於疑難中。因為他深明二乘的道諦而能催伏之。這位菩薩也很善於教化眾生,能令眾生受益而滅除貢高我慢的惡習,使令眾生能深入瞭解諸法緣起的眞實道理。菩薩度化眾生,先觀察眾生的習性與需要,然後用四攝法中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任取其一。這樣,他所作的一切度化工作,都不會忘記佛法宗旨,也不會違背具足智慧的原則,完全本著最上的智慧來行事。於是菩薩又這樣想:我應當在所有眾生中,作為他們的領導者,作為一個有特殊領導力的首腦,乃至作為那些最有智慧的人的依止師。就要能自覺覺他的佛,天人之師一樣。這位菩薩假若更勇猛進精不懈,就可以在一念之間,得到百千億那樣多的正定正受。也可在一念之間,示現百千億菩薩做他的眷屬。如果以菩薩往昔所發的願力而言,他很自在示現一切,還可以超過以上這種數目,你就是用百千億那由他那樣多的時劫來數算,也沒有方法數得清楚。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這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復說一遍前面所說的意義,因之改用偈頌的方法說出。偈頌這樣說道: 修習菩薩行,集聚種種善根的大菩薩,圓滿證得第五地——難勝地果位之後,他觀察諸法。知諸法本來是無體、無相,也沒有性的。法無生,也無壞滅,因它本來是清淨無染。法本無所謂戲論,也沒有具體的可取可捨的實質。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法的體相是寂滅的,它等於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有和無沒有兩樣,離開了言說的分別。你豈能隨順著法性的眞理去觀察思惟,如果能證得殊勝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進入第六地。「此智得成」是指——空、無相、無願三種智慧。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聰明有智慧,隨順著忍的法門修學,就可以得到具足一切的智慧。菩薩觀察世間上一切,以及眾生生滅的相狀,都是因為受了愚癡、暗闇鈍的力量之驅使,才在世間流轉生死。假若能把這股愚癡闇鈍的力量消除掉,就不用在世間流轉生死了。 觀諸因緣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徧興起 觀察世間上一切因緣所生起的業果,仔細分析起來,沒一件不是空的。把一些假名集合一起,就發生另一種作用。其實根本就沒有個造作的人,也沒有一個受用的人,也沒有什麼可思念的、放不下的。因為「無明」而興起的各種業行,像雲一樣仗緣方生,隨境徧布興起,其體性是虛幻不實的。 不知眞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眾苦聚 甚麼叫做「無明」?不知道眞理就叫「無明」。盡做些糊塗顛倒事,還自以為是,這種行為就是「無明」的表示。所想的邪思妄想是因,做出糊塗顛倒的愚癡行為就是果報。有「無明」就有「行」,有了「行」就生起「識」,三者連續生出了「名色」,一直連續下去到「生老死」,結成三世的甚至生生世世的關係,生生世世中,痛苦就累聚起來。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緣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第六地的菩薩,他已證得大智慧,所以明白三界所有,都是唯心所現。就是十法界,也是從一念所現出的——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十二因緣之所以形成,也是唯心所造。人在生死的輪廻中流轉,也始於一念妄心所生起。因妄想造業,由業受報,所以說:業網交織,輪廻遞償,生死之期不絕。如果心中不生妄念,對一切外來的境界,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正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沒有了念,就是心滅了。貢高我慢,貪瞋癡的毒素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無明所作有二種 緣中不了為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所造的業因有兩種:一種是所作的一切,就是業因,好像種子。種子遇緣成熟,就是「行」的因。這樣連綿下去直到「生、老、死」,循環無已,都是從「無明」生出的。三苦八苦也輾轉而生,沒有窮盡的時候。 無明為緣不可斷 彼緣苦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十二因緣從「無明」生出,繼續向前演變,無窮無盡,沒有斷滅的時候。如果能了解還滅法門的道理,就能令其他各緣不生,十二因緣就空了、斷滅了。還滅法門與順生門兩者恰好相反。順生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憂、悲、苦、惱」。還滅門是:「無明滅——行滅。行滅——識」。如是順滅下去,自然各支都滅了。因「無明」生出了「愛」,有了「愛」然後就有「取」,這就是煩惱的根源。「行緣」和「有緣」是造業的主動力,也就是種下來生受報的因。其餘的各緣,都屬於苦的因緣。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增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由「無明」到「六處」——亦名「六入」,這是行苦。「觸」和「受」這兩種緣增長,就是苦中最苦的苦。其餘的各支就是壞苦。如果能了達一切無我也無我所的道理,這三苦就滅除了。 無明與行為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和「行」這兩支是過去世的因。由「識」到「受」這數支,就是現在能轉變人的因。「愛」和「取、有、生」這數支是未來的苦因。仔細觀察思惟十二因緣的生起之因,了解還滅對治的方法專心修行學道,等待著這無邊無際的苦,終會斷盡滅絕的。 無明為緣是生縛 於緣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由「無明」向下緣,生起其餘各支的因緣,這就是「生」的束縛。如果了達還滅門,從「無明」這一緣起斷滅,生縛就盡了,苦也盡了空了。從因緣才生出果報來;離了因緣,果報當然斷離了。你能常常觀察思惟這種道理,就明白「因緣所生法,一切即是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如果順著「無明」發展下去,其餘各支因緣就跟著一支一支地生起。如若不順著「無明」向下發展,其餘各支就無從生起。這道理就是:有了這支,就會生出那一支。如這一支沒有生起,那一支就不可能生出來。仔細觀察想這十種的道理,結論就是「心要離開執」。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生 繫縛起滅順無盡 因為「有」這一支地業因,使生死相繼不斷,其主要的原因乃是由於一心相攝不離,就是執著。自己所造的惡業不能解脫,就會墜入三惡道中。三世的業因,所得到的三苦之報,這都是受因緣的支配,難逃苦報。人生諸苦的繫縛,生滅變異,順著「無明」,就永遠沒有止盡的日期。倘若能覺悟生滅的眞理。離去「有」和「執著」,就可以了脫諸苦。 如是普觀緣起行 無作無受無眞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燄 像這樣普徧觀察諸法的緣起,知道既無作者,也沒有受者,更沒有個眞實的體性,都是空的假的。就像幻術、夢境,或像光的影子,又好像愚癡人跟著陽燄跑,而到處找尋陽燄,一切都是虛無縹緲,了不可得。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緣性離得無相 了其虛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為眾生 像這樣思惟觀察,就證得「空」的眞理,明白一切因緣的本性是離一切相,都是空無所有。能清楚認識,十二因緣的本性,就能遠離「無明」,證得無相解脫法門。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就證得無願解脫法門。什麼都放下了,唯有留下一顆慈悲的心,用以教化眾生,才是眞實不虛。 大士修行解脫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為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大士,是菩薩的另一名稱。亦名大道心的眾生,因為菩薩是由眾生精勤修道而成就的,因為他有特別堅固的道心,所以被稱為有大道心的眾生。又名大開士,能開啟一切眾生的智慧。又名大菩薩,這是半梵語,全梵語為菩提薩埵。中國譯名為覺有情,能覺悟一切有情。有情就是眾生,又名有情覺,意思是有情中的一位覺悟者。菩薩修學解脫法門,他知道要得到解脫,必須息滅貪瞋癡,無所執著,才能不受一切的束縛。凡夫之所以被束縛,乃是把自己同無明煩惱綑在一齊,放不下貪瞋癡,執著一切虛幻妄念,因之得不到解脫。如果能破除無明,斷盡煩惱,息滅貪瞋癡,一樣可以得到解脫的法門,得到眞正的自由自在,無所執著!菩薩證得解脫門,得到大利益,大悲心更增長了,上求佛道的精進心更加強了。因此菩薩更了達大凡世間的萬事萬物,以及一切有為法的形成,都離不開因緣和合而成立。菩薩了知這些道理之後,決定發出堅固心,志願修行,樂於勤行佛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增上 解脫智慧得成滿 空三昧,就是明瞭「空」的眞諦。三昧是正定正受。「空」這種法門的正定正受有百千種。無相無願的正定正受也有百千種類。般若是無上的大智慧,出世法的智慧。隨順於無生法忍的法門,一天比一天增進,因之解脫法門的智慧就能圓滿成就。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瑩 菩薩又用他深而廣大的至誠心,常常供養諸佛。在佛的慈悲教誨之下,修習無上佛道,得到了佛法的寳藏,善根也更增長。就好像眞金用琉璃寳石來反覆打磨,使它的光彩更明亮一樣。 如月清涼被眾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群生煩惱熱 又像月亮的光加被眾生的身上,使眾生感受到清涼。春夏秋冬四時的風,雖然各有不同的威力,也不能破壞月光的清涼。第六地——現前地的菩薩,修行的定力已經超過了諸魔道,能摧伏諸魔道。菩薩大悲心的清涼,也可以息滅眾生的煩惱熱病。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眾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現前地的菩薩,以他的願力,常示現作善化天的天王,教化一切眾生,使令他們除掉貢高我慢的惡習氣。菩薩所行所作,和修習一切法門,以及積集種種善根功德,其目的就為要求得一切種智。六地菩薩修行的法門和成就,都已遠遠超過了聲聞緣覺所修的法門。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六地的菩薩,時刻精進不懈,所以他才能獲無量百千億三昧——正定正受。同時也能見到無量不可數知那樣多的諸佛。這種成就,可以用盛夏的太陽作譬喩,因為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它強烈的光熱。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為佛子已宣說 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是很難見到,也很不容易了解。二乘的聲聞和獨覺,他們雖已身列聖道,仍然不可能全知曉的,如像諸位菩薩們所修行的第六地——現前地,這一地的法門和境界,我——金剛藏菩薩自稱,已經封諸位佛的弟子講說完畢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禪師講述 卷第三十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七遠行地 是時天眾心歡喜 散寳成雲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這時在法會的天眾們,在大家的心裡,都充滿了歡喜的情緒,於是散發出各種珍寳,在空中結成美麗絢爛的雲彩。他們普徧發出種種美妙的音聲,告訴最殊勝最清淨的佛。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為利群生演深行 佛能了達一切最殊勝的義諦,又有自在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有百千億那樣多,這可譬喩為人中的一朵大蓮華——蓮華出淤泥而不染,也不著於水。佛已無任何執著,為了要利益眾生,才演說這甚深微妙的法門。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雲 普供除憂煩惱者 大自在天王也在空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照著佛的身體,又散出最上好的妙香,在虛空中結成香雲。一切都是供養給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世尊。 爾時天眾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讚述 我等聞斯地功德 則為已獲大善利 在大自在天王和天眾們,在天空中散華,散香成雲,放光照佛的時候,夜摩天王和他的天眾,也非常歡喜,於是大家異口同聲,同時發出美妙的音聲來讚揚佛,說:我們現在能聽到第六地——現前地的法門,眞是不可多得!因為這是發大心和大願力的菩薩們所修行的善根功德。而今我們聽了之後,也得到莫大的善業和利益,令我們明白應該趕快覺悟,返迷歸眞。 天女是時心慶悅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這時諸天婇女心中也特別歡喜,互相慶幸能聽到這種殊勝的佛法,大家爭先恐後競奏出千萬種天樂,以表示至心供養諸佛。這一切盛況,都是完全藉著佛的大威德神力之故。在音樂和歡聲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唱出同樣的歌詞,讚揚諸佛無上的功德。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佛的威儀是慈祥的、令人敬畏的。寂靜中流露出和藹,令人見了生出孺慕之情。世間無人可與佛相比擬。有些難於調伏的剛強眾生,他們無明闇障很多,對於事理不明白,對人貢高我慢,自視甚高。一旦得遇善知識,稍明事理,反而更加傲慢。總之,這類眾生有各種障礙,使得他不容易自在放下,破不了自己的執著。佛對於這些可憐的剛強眾生,用無上的智慧及各種善巧方便法門,來調伏、教化他們,引導他們走上光明的大道。所以世上的眾生都應該尊敬供養佛。佛是福慧具足覺行圓滿的天人師表,一切都超過了凡聖。但佛的慈悲心如海,從不會捨離我們,隨時都為苦海中的眾生,宣揚他怎樣離苦得樂的無上妙法。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說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佛雖然現出種種不同、無量不可數知的化身來教化眾生,但佛並不執著於這些化身,因為佛知道一切終歸都是虛幻不實的。佛深知眾生的根性,他知道運用巧妙的言辭和方便的方法,契合眾生的根機,對眾生演說諸法。佛為教化眾生,用了種種言辭、種種文字、種種音聲、種種化相;雖然這樣,他並不執著於說、執著於教,和執著於文字音聲的假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佛教化眾生,不限於一國一地,他徧歷百千億的國土,教化眾生。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們,也到百千億的國土,去親近佛。菩薩用最上品的各種日常需用的物資,供養十方諸佛。佛和菩薩的智慧,都已達到自在無所著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我的國土和你的國土的界限。諸佛是一體的。諸佛的國土不分彼此,沒有差別。因之,佛不會生起叫眾生到我的國土來的思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 而無彼己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佛雖然常常在教化眾生,但心意裡是:「我令一切眾生滅度,而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的這種思想。這就是不取於相的意思。佛也沒有「你是眾生,我是佛」的分別心。雖然知道自己修成了廣大的善根和功德,而對於自己所修的善法並不生執著心。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佛見到世上所有眾生,無量劫以來,常被貪瞋癡的烈火燒得遮蓋了本來的眞性。凡夫為什麼不易修成佛果?就因為在這三毒的烈火中,被燒得迷糊了,出不來了。如果能息滅了三毒烈火,親近佛,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得到三學的清涼,就可以成佛道。應該把癡心妄想、狂心野性都離開了,返樸歸眞,發起無量的大悲心,勇猛精進,勤求佛道。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讚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所有諸天的天王、天眾、和天女們,散華散香、奏天樂、歌頌讚揚和奉獻種種上好供養之後,大家同時恭敬肅然,目不轉睛地仰望人中最尊貴的佛,希望繼續聽佛說法。 時解脫月復請言 此諸大眾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為宣說 這時,解脫月菩薩又向金剛藏菩薩請法,說:這些在法會中的大菩薩,他們都懷著一顆清淨而沒有絲毫妄念的至誠心,等待著聽聞十地中,第七地的妙法。在第七地時應如何修行?修些甚麼法門?是些甚麼境界?有些甚麼樣的相狀?希望佛的大弟子——金剛藏菩薩,請你繼續一一為大家演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 當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法之後,金剛藏菩薩立刻接受他的請求,說: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薩道積集種種善根的大菩薩,修行圓滿了第六地之後,再繼續修行第七地——遠行地時,他應該修習十種的方便智慧。這十種方便智慧,可以啟發對佛法深入了解,對一切有為法更徹底認識,而捨棄執著。對教化眾生的慈悲心更深切。了法性空而能隨眾生意解,起殊勝智慧,方便善巧任運行事。 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燄,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燄。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甚麼叫十種方便智慧呢?就是:①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無相,一切都是無願的。這三種空、無相、無願的正定正受——菩薩雖已深入這種解脫三昧中,可是他還是要發大慈悲心來教化眾生。令眾生發菩提心,用慈悲喜捨四種無量的大慈悲心,不捨一個眾生。有些人不相信菩薩幫助人,因為他沒有看見顯著的事實。要知道菩薩幫助人,是不求報酬的。如果菩薩不幫助我們,恐怕連這個人身都難得到!何以見得?如像我們能一念向善,能知諸惡莫作,能知畏因果,這就是菩薩在無形中影響我們,教化我們。②菩薩歷劫修行,本來已證得與佛平等的智慧、法力和神通,可是他還願意恭敬供奉三世諸佛。③菩薩雖然已入觀空的智慧法門,了知諸法皆空,但他還是常常修積種種福德善根。④菩薩本來早已超出三界,早已捨離了欲念,可是他還是不停的做善功德,以此莊嚴三界。⑤菩薩已經滅除了一切煩惱的火燄,但是他為了教化眾生,還得生一點滅三毒的火燄。⑥菩薩雖然已經知道世上一切有為法是如幻的、如夢境、如光影、如響應聲、如火燄、如變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鏡裡的影像——這些都是虛妄的、假的。自己的佛性沒有兩個,而能隨著本有的慈悲心,造種種不同的善業。⑦菩薩雖然知道一切諸佛的國土,也是猶如虛空一樣,不會生執著心,而他仍能以清淨的妙行,來莊嚴十方諸佛國土,令十方諸佛國土更加莊嚴勝妙。⑧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法身,本性是沒有一定的身相,但他仍然用三十二種相好來莊嚴諸佛的法身。⑨菩薩雖然已知道諸佛的音聲,本來是性空寂滅,不可以言說來形容表達,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可是菩薩能隨一切眾生的境界,發出種種不同的清淨音聲。⑩菩薩雖然明白諸佛的法,覺悟三世也不過是一念而生起,可是他依然隨眾生心意所明白的,來一一分別。在種種形相、種種時間、種種劫數裡,修行菩薩應修行的種種法門。菩薩用上面所說十種方便智慧,開啟他最上最殊勝的智慧,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從第六地進入第七地之後,如是種種修行的法門和境界,常現在他的心意中,永遠不會退失,這就叫做「住第七地——遠行地」,「住」是不會退失的意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住在第七地之後,他能隨心所願到各種類別的眾生界去。他又能入諸佛教化眾生的善業中助佛濟度眾生。他又能到無以數計的星球世界網中去行菩薩道。他又能進入諸佛的清淨國土去親近諸佛,不受任何阻礙。他又能深入種種無量不同的有為法和無為法。他又能到無量諸佛示現覺悟眾生的智慧中,令眾生迅速覺悟。他又能深入無量長短不同的時劫內,互相攝入、互相無盡。他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覺了的三世智慧中。又能入無量眾生不同的信解中,因為他能明白眾生的根性,又能入無量諸佛示現各種不同名色的身中。又能入無量各種諸根不同的眾生中,契合他們的欲樂,結成同好。又能發揮同無量諸佛一樣的語言音聲,代諸佛宣化佛法,教化眾生,令眾生歡喜。他又能善知無量眾生的心理,隨和他們,影響他們,令他們不誤入邪道。又能深入無量諸佛的廣大智海,並能明了使用。又能深入無量聲聞乘中,深信、理解四諦法門。又能深入無量諸佛說法的智道中,令眾生生信解心。又能深入無量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緣法門,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說的甚深智慧法門,令眾生都能進入。又能深入無量諸菩薩的方便行門。又能深入無量諸佛所說的六度萬行,大乘法門積集而成的佛事,令菩薩也都能入此大乘的圓融無礙的法門。 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如是想念。 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作這樣的思惟:像這樣不可數知佛的境界,就是用百千億那由他劫那樣長的時間,也沒有方法得知它的確實數目。我現在應該用不由勤策、任運自然、無功用行的自在心意,沒有分別計較的心,來圓滿成就這一切的法門。諸位佛的弟子!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薩,又用他修行所得的深刻智慧作這樣的觀察,常常勤勉修習方便智慧,不住空有,所行殊勝。在這種殊勝法道上,安住修行,顯觀成相,行住威儀,身相不動。菩薩不生一念懈怠的思想,更不會停頓廢捨。行動時、住息時、靜坐時、睡臥時,甚至夢中,都不會忘失這些大乘佛法;就是在睡夢中,也沒有蓋障、煩惱障來擾繞這些大乘佛法,因他終不忘卻殊勝的佛道。 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屍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甞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 這位住在第七地——遠行地的菩薩,無論在甚麼時候,甚麼處所,他的心田中總沒有一剎那忘失了十種波羅蜜。這是甚麼道理呢?因為菩薩在每一意念中,對人、對一切眾生、對一切事,他無一不以大悲心為本懷。他之所以勤修各種法門,就是為了趣向勤求佛的智慧。①他積集種種善業功德,也是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然後再把這些殊勝的智慧,教授給眾生,令眾生也能得到無上的大智慧,這就是所謂的檀那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就是離生死此岸,登上涅槃彼岸,得成佛道。也就是說檀那波羅蜜——布施功德,達到空、無相、無願三輪體空,沒一點缺憾,故能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②佛的智慧,能消滅任何煩惱執障,無明熾火;這就是說持戒的功夫, 達到清淨無一點染汚的程度上,可到達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③以慈悲心為首,不令眾生受到絲毫損傷和不愉快,這就是忍辱功德修到最圓滿無缺憾的地步,可以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④勤求修學殊勝的善法,從不生厭倦心和自滿驕傲心,這就是勇猛精進勤勉求學的精神,達到最高的程度,可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⑤所有佛道的智慧,常常呈現於心意識中,運用自如,絕不會散亂恍惚,這就是禪定的功夫到達最高的程度了。這時定力深厚,智慧油然而生,可以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⑥能夠瞭解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的眞實道理,這就是智慧到達最高峰,而能登彼岸得成佛道。⑦能夠生出無量的善巧方便智慧,對治無量的世法,這就是方便法門的「用大」,發揮了最高效力,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⑧能夠知道勤求無上佛智,夙夜匪懈,這就是願力到達極點的表現。也可以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⑨一切外道的邪見異論,和其他諸魔等,都不能破壞菩薩修學佛道的堅固心,動搖他行菩薩道的意志。這就是信心願力已到達彼岸,得成佛道。⑩如實相能了解一切法的眞理,用以教化眾生,這就是智力已到頂點,無有能超過的,自可登達彼岸,得成佛道。菩薩修學到達第七地,能一念具足十種波羅蜜,念念如是,至此方得具足圓滿。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這十種波羅蜜,菩薩是一瞬息間都不會稍有失誤,無時無刻不是念茲在茲,切實修學而求具足圓滿。好像四攝法——菩薩度眾生常用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①布施。②愛語。③利行。④同事。四持,又稱四總持:①法總持,又名聞總持,於佛的教法聞持不忘。②義總持,於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③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能除眾生的災患。④忍總持,菩薩的實智,能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失。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種佛道的品名:①四念處。②四正勤。③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④五根。⑤五力。⑥七覺分。⑦八正道分。合共為三十七品。三解脫門——就是①空解脫門。②無相解脫門。③無願解脫門。這只是大略擧出數種而已。總之,一切應該修學的菩提覺道法門,在第七地的菩薩,無一樣不是於念念中,勤勉修學,以求具足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這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說:佛的大弟子!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是祇在第七地中時才滿足一切的菩提覺道法門呢?還是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的菩提覺道法門? 金剛藏菩薩答覆解脫月菩薩說:佛的大弟子們!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滿足一切菩提覺道的法門,不過在第七地時,修學得最殊勝最圓滿。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在第七地以前的各地,所修的功德和行門,雖說已算圓滿,但還沒有眞正得到智慧自在,祇是到自分滿足。到第七地,所修的功德行滿,可以求八地的證智,得到智慧自在——五通六用十種自在的境界。 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 諸位佛的弟子!修習十地法門的菩薩,在前三地時,把世間一切諸有漏法,都依據十善,本著願力,勤求達到圓滿菩提覺道。所以說:「初地願中具」。第二地是依持清淨戒行,離一切染垢,而圓滿具足,故說:「二地戒中具」。第三地時願力增長,依佛的智慧利益眾生,故說:「三地聞中具」。第二和第三地是將有漏諸法,本著智慧通達到出世的無漏法。第四地依清淨的三昧,得聞持如實智顯示,明慧增上。這時菩薩已入佛道,修出世的法門。第五地為何稱為難勝地呢?因為前諸地雖得出世,而未能順世。眞諦與俗諦本是互相違背的,而今要令其相應和合,故此地已得方便所攝菩提分,能順世有所作為了。第六地就已圓滿具足菩提覺道,而進入甚深法門。第七地則是積世出世間互各殊勝,能生一切佛法。所有前面說的三十七道品等諸法門,都已圓滿具足了。甚麼原因呢?修學十地法門的菩薩,從初地到第七地,以前六地都是偏重修學一種,到第七地才具足一切。因之從初積集,到此地時就已成就了智功用的眞實智慧。有了這分智力,進入第八地以至第十地,都能任運自在,不必著意,很自然的無功用行,都能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譬如說有二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有清淨,也雜穢染汚和合的,一個世界是純一清淨無一點雜染的。這兩個世界中間,是很難通過的。唯有菩薩他有很大的方便智慧,神通妙用,捨己為人的大願力,可以來去自如。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修習的十地法門,每一地轉進入另一地的時候,也是這樣困難。什麼道理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其中含藏著積劫的雜染種子,這就是俱生我執的根本。從初地到七地,破了俱生我執,轉藏識為大圓鏡智,成為清淨識,但尚有一分俱生種子難斷,所以說難過。二中間的意思:是說這阿賴耶識是染淨二者和合,現在於七地中要破此俱生和合之相,斷絕盡淨,最為困難。除非菩薩有極大的願力,有殊勝的方便智慧,才能安然渡過進入以後的諸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
|
|
|
|
|
上一篇:人有四盡,四不可盡
下一篇:濟群法師:一念通三世,開悟方能知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