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谛閒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疏

  提綱大科分二 :初總釋名題五、二別解文義三。

  初總釋名題五:初釋名二、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

  初釋別名、二釋通名。

  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初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機請益二 初請益之儀、二請益之詞二:初贊益、二正請。

  二如來許示三 初印贊許說、二領旨復請、三正為開示二(接)。

  初正明菩提無法二:初當機蹑問、二如來直答三(接)。

  二明菩提無法直顯般若本體三 二直示般若本體二:初審示三(接)、二直顯三(接)。

  三流通○三通結始終心法。

  (續)三正為開示二:初明降住其心二、二彰般若妙用二。

  初明降住其心二 初略示二:初略示降心離相、二略示住心無住。

  二詳示二 初約佛法廣示降心離相三:初約佛身離三(接)、二約果法離三(接)、三引事況勝二:初引事、二況勝。

  二約聖果廣明住心無住四:初歷明無住三(接)、二正明無住、三喻明無住、四較量顯勝二(接)。

  二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機請名、二如來垂示二 初出名勸持二:初正標名、二重釋義。初說法離相、二依正離相二(接)、三顯示經功、

  二即事顯用二 初彰般若離相用五四聞義述解二(接)、五結成離相。

  二彰般若無住用二:初正明無住三(接)、二舉喻顯用二(接)。

  (續)初約佛身離三:初正明離相、二兼示殊勝二、三結成離相。

  二兼示殊勝二 初當機疑問、二如來誡說二:初誡答、二說勝二 初能信人善根殊勝、二所信義離相殊勝二:初順明所以、二轉釋所以。

  (續)二約果法離三:初如來雙審、二空生雙對、三承上雙釋。

  (續)初歷明無住三:初小乘聖果二、二佛所得法、三菩薩莊嚴。

  初小乘聖果二 初泛論三 初論見道位、二論修道位二:初論二果位、二論三果位。

  二確證。 三論無學位。初顯略持人處勝二:初顯人勝、二顯處勝。

  (續)四較量顯勝二 初較量、二顯勝二二顯廣持人處勝二:初顯人勝、二顯處勝。

  (續)二依正離相二:初依報、二正報。

  (續)四聞義述解二:初當機呈解三、二世尊印述二。

  初當機呈解三:初解自聞希有、二歎他聞希有、三明後聞希有。

  二世尊印述二 初印證二:初總印、二別證。

  二述成二 初約法述成二:初就智度述成、二就忍度述成。

  二引人證成。

  (續)二彰般若無住用二:初正明無住三、二舉喻顯用二。

  初正明無住三 初不住六塵、二不住人法、三結顯真實二:初正明真實、二轉釋真實。

  二舉喻顯用二 初舉喻二:初喻住則不妙、二喻不住方妙。初明略說福、

  二顯用二 初生福用二 初自利福、二利他福二 二明廣說福三:初明廣福說功德、二反顯樂小不能、三結指經處當供。

  二明滅罪用三:初正明滅罪妙用、二兼顯經功妙用、三總結經功妙用。

  (續)二如來直答三

  初蹑前住降無法、初約果示三 初示得果無法、二示得記無法、三轉釋無法義二:初約法釋二、二約喻釋。

  二正明發心無法、三分示因果無法二 二約因示三:初明度生無法、二明嚴土無法、三明達我無法。初正釋無法、二釋法非法。

  (續)二直示般若本體二:初審示三、二直顯三。

  初約知見圓明示三 初示佛眼圖見、二示佛智圖知、三示實福非福二:初明有實非多、二明無實乃多。

  初審示三 二約色相言說示三:初示即色非色、二示即相離相、三示即說非說。

  三約眾生非生示二:初當機起疑問生、二如來決答非生。初示本無余欠、二示本無高下二:初直示平等、二轉釋平等。

  二直顯三 初空生呈悟、二如來印可、三正顯本體二 初顯自性平等三 三引示顯勝。

  二示離相平等五 初約生佛以顯平等、二離空有以顯平等三(接)。

  三約無去來以顯平等、四約非一多以顯平等、五即諸見以顯平等。

  (續)二離空有以顯平等三 初離有見、二離空見、三較量福勝二 初較勝、二論福二:初當機問、二如來答。

  金剛經新疏跋

  金剛經者。如來實相真空之至妙心法也。脫昏迷之滯情。解顛倒之纏縛。掃?蕩空。絕相超宗。無不以斯金剛妙智。般若真慧。而會歸於摩诃衍。故佛祖迭承。即以此為心印之密旨。如弘忍五祖之囑持誦斯經。能見心明性。六祖慧能之聞無住生心。豁然有省。自古迄今。信奉受持此經。或妙悟心源。或靈跡昭彰。得獲種種勝益者。不知凡幾。是誠無明暗室之智燈。生死長夜之慧炬。粵人久潤曹溪法水。夙秉大乘圓種者多。凡信事三寶之缁素男女。鹹喜持誦此經。即肯徹底研究者。亦不乏人。而苦無相當之疏解。雖是經之注釋繁多。而泾渭莫辨。取捨無從。今乃有浙寧谛閒老法師之最近所著金剛經新疏。隨機應教。刊行於粵。吾必知其風行一時。紙貴洛陽。嘗聞人雲。老人持金剛經為常課。約有數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藉文字般若。發揚而光大之。契理契機。勢所必然。唯老人初著是疏。秘不示人。此次余來粵弘法。為欲發弘法特刊。乃亟函求疏稿。俾增光敝刊。幸蒙慈悲允許。惠然頒賜。除已登入特刊外。復擬印單行本。以資流通。月前膺青山寺之聘。講梵網經。乃攜原稿來港。適該寺住持顯奇和尚。亦為谛老人之高足。中興杯渡道。弘建青山法幢。茲復請余講經。普利生。法會隆盛。得未曾有。余以講余之暇。偶與談及。顯師一見老人手著疏稿。無量歡喜。遂即與余商諸同人。集資付印。余思初版甫出。當必有發菩提心者。再版續出。從是展轉流通。弘傳不絕。老人之法雨普周。無復窮盡者矣。時在丁卯夏。釋寶靜謹跋於香港青山寺。

  敘

  夫金剛、喻也。取乎堅明利之三德。般若、法也。本乎真俗中之三谛。谛體本寂。取金有堅性。谛體本覺。取金有明相。谛體具德。取金有利用。堅、喻心之體也。明、喻心之相也。利、喻心之用也。體無分別、則利明安寄。體無不備、則利明斯在。語體、則非一而常一。語德、則不三而常三。祇三而不三。祇一而不一。體堅無改。強名為萬法之性。相明無染。強名為萬法之宗。用利無住。強名為萬法之本。萬法者、復何謂也。舉堅明利三德之所為也。何其然欤。良繇無始性覺之明強照。照生而念起、謂之迷。無始無住之智隨緣。緣起而心動、謂之妄。繇迷妄、而有虛空。繇虛空、而有世界。繇世界、故成眾生也。於是大覺世尊。本乎俗谛立一切法、而萬法全彰。故說文字般若波羅密。本乎真谛泯一切法、而一塵不立。故說即非般若波羅密。本乎中谛統一切法、而不廢假名。故說是名般若波羅密。繇俗谛之文字般若、修真空觀、不取四相。真空觀成、見思惑破、除人我執、以證人空。繇真谛之觀照般若、修妙假觀、不取法相。妙假觀成、塵沙惑破、除法我執、以證法空。繇中谛之實相般若、修圓中觀、不取非法相。圓中觀成、無明惑破。除空我執、以證俱空。俱空者、第一義空也。故知此經、從始至終。依三谛理、說三般若。教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依文字般若。悟實相般若。依實相般若。起觀照般若。修觀照般若。契實相般若。修三觀。破三惑。除三執。顯三空。證三德。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梵伊三點。似摩酰三目。非縱橫也。非一異也。是之謂不思議之金剛般若波羅密也夫。時維

  民國十六年歲次丙寅釋谛閒述於四明觀宗寺之密藏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新疏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四明觀宗講寺台宗後學谛閒述

  大科分二 初總釋名題按本宗家規有五重玄義自分為五 初釋名二 初釋別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此經以法喻為名。梵語斫迦羅、亦雲跋折羅、華言金剛。具含三義。一者、堅義。二者、利義。三者、明義。聞帝釋天有寶杵、名曰金剛。其體最堅。其用最利。其相最明。以堅故、萬物不能壞。以利故、能壞一切物。以明故、能令一切暗皆除也。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般若有三。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是故取喻金剛。以金剛之三義。與三種般若正相應也。謂金剛之堅。喻經之體。實相般若也。金剛之利。喻經之用。觀照般若也。金剛之明。喻經之相。文字般若也。實相體堅。雖經多劫、升沉六道、出沒四生。乃至出聖地、入凡流、絲毫無有增減也。觀照用利。能了萬法無生、當體全空。觸有有壞、觸無無敗、二邊未嘗取著也。文字相明。能顯實相、能起觀照、依體起用、以用證體、令得受用、無窮無盡也。繇斯三義、故取金剛、以喻般若。般若是智慧之梵音。金剛即般若之正喻。以故法喻雙彰。華梵並舉。故雲金剛般若。梵雲波羅密、華言彼岸到。乃順印度之語。依我中華、當雲到彼岸。意取此經。是依智慧、能到彼岸之經也。蓋彼岸者、指涅槃而言。謂離二種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煩惱之中流。到二種涅槃之彼岸也。

  ○二釋通名

  經者、徑也。謂一切賢聖、皆依此經而修。即是成佛作祖之捷徑也。梵雲修多羅、華言契經。�節瓜砸謇怼F鹾先誦摹D似趵砥趸獺F趵怼⒃蛩凳氯缡隆⑺道砣缋怼F趸⒛芰钐呶蚪狻⒒斷殘攀堋S志摺⒐嵋病I阋病N焦岽┧λ狄濉I愠炙谏7鹈鸲群蟠谷辍⒅谏夢耪ㄕ摺⒔怨岽┥愠種σ病S志摺⒎ㄒ病3R病J缤裎āH啦灰孜!F瞥ひ怪鞯啤U彰醞局妗9食憑病�

  ○二顯體

  體、主質也。名傍是賓、體正是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名是能诠、體是所诠。名如指、體如月。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故於釋名之後、須顯體也。此經、以第一義空為體。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須知無四相、人空也。無法相、法空也。亦無非法相、空空也。又雲。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亦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以第一義空、為經所依之正體也。

  ○三明宗

  宗者、趣也。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為趣。乃修行之歸宿。會體之樞機。若行人不識宗趣、則行業無所歸宿、而不能領會不思議之妙體也。故宗不可不明。此經以發菩提心為宗。經中佛言。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則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故以發菩提心為此經之妙宗也。

  ○四論用

  用者、以功能為義。前科顯體、是顯性。次科明宗、是明修。全性德起於修德、以不二而說二、故有體有宗。全修德即是性德、以二法本自不二、故宗不離體、體不離宗。宗即是體、體即是宗。今科言用者。用從體發。德繇修成。如來以權實二智為妙能。此經以無住生心為力用。經雲。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雲。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故以無住生心、為此經之大用也。

  ○五判教

  教、是聖人利物之文言。判、是剖析大小之同異。如來五十年說法為一代。所說言教有五時。第一、華嚴時。第二、阿含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共為一時。我祖以化儀、化法、兩種四教。判定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罄無不盡。言化儀四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化法四者。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言判定者。初華嚴時。於化儀、為頓教。以佛初成道時、為先說故。於化法、為兼別教、正明圓教。二阿含時。於化儀、為漸教。以寢頓施漸故。漸教有三時。阿含為漸初。於化法、獨明三藏教。三方等時。於化儀、為漸中。引小向大故。於化法、具談四教。謂對三藏之小、為說通別圓之大也。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又名對教。四般若時。於化儀、為漸末。蕩執廢情故。於化法、帶說通別二教、正明圓教。五法華涅槃時。於化儀、俱非四教。於化法、法華獨明圓教、以純圓獨妙故。涅槃具談四教、以有橫來機故。所談四教、有二種不同。一、追說四教。二、追四教。追說為施權。追為顯實。又追說、是為實施權。追、是廢權立實。謂佛臨涅槃時、還有橫來之機。如須跋陀、是老梵志。年百二十歲、來求出家。佛為說權法、令得阿羅漢果、故須施權。既得阿羅漢已。當即為說常住佛性、指歸三德秘藏、故須顯實。亦即廢權而立實也。然涅槃四教、與方等四教。同而不同、有二種別。一者方等中四教。藏通二教中人、初後俱不知常住佛性。別教、初不知、後方知。唯圓教、初後俱知。涅槃中四教、皆初後俱知。一不同也。二者方等。對三藏半字之小、說通別圓滿字之大。涅槃。借藏通別之三權、助圓教之一實。二不同也。復次。頓有二義。一者頓教部。言佛初成道時說。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則專指華嚴。二者頓教相。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不獨華嚴有之。而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皆悉有之。漸亦有二義。一者漸教部。謂曲引鈍根、循循善誘。則可指中間三時。二者漸教相。謂歷劫修因、積因果。則匪惟中間三時、而前後二時、亦皆有之。秘密亦有二義。一者秘密部。則指一切陀羅尼灌頂諸部。二者秘密相。言聞小法、而得大益。聞大法、而得小益。彼此互不相知。則前四時皆得有之。唯法華、是顯露教。但有秘密咒、更無秘密相。然約一分最鈍根人、始終不聞佛說大教、亦可稱秘。而必待五千退席後。方乃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故一席中、決無同聽異聞之相。非秘密也。不定義者。言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聞大教得小益。或聞小教得大益。聞漸得頓益。聞頓得漸益。彼此各得相知。則前四時、皆悉有之。唯法華。是決定義、非不定義也。涅槃以五味相生。譬五時次第。經雲。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言佛初說華嚴。從華嚴出九部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從般若出大涅槃。又雲。置毒乳中。五味毒發、俱能殺人。言殺人者。謂毒無明父。殺貪愛母也。此經說在第四時。正以熟酥為教相也。總釋名題竟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如別傳。茲不暇錄。

  二別解文義大科分三 初序分二 初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通序。亦名證信序。以諸經同故、曰通。以說、聽、時、處。一一分明。以證非謬說、曰證信。復名六成就。如是者、信成就也。言信者、肯說如是。否則、便雲不然。今言如是、所以謂成就也。我聞者、聞成就也。出世大法、無我誰聞。今言我聞、則成就也。一時者、時成就也。世時不同、眾心非一。今言一時。謂如來說法、大眾聽聞、主伴一心、說聽究竟。時成就也。佛者、覺也。三覺圓明、二嚴克備。教主成就也。捨衛、皇都大。祇園、道場大。處成就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聽眾成就也。以上六種。設有一種不就、法即說不成矣。

  ○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洗足已。敷座而坐。

  別序。與諸經異故。亦名發起序。謂序發起之由、為正宗之前導也。般若經。全部有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說。一、在靈鹫山七會。二、在給孤園七會。三、在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在王捨城、竹林園、白鹭池側一會。若謂文相顯然、計有九會放光。見是光者、皆得無上菩提。是光即智慧光也。般若既翻智慧。慧光無會不放。佛說此經、甚深微妙。豈有不放光麼。唯人自昧智光。有眼如盲、觌面錯過耳。殊不知佛顯生佛智慧平等。即放平等智光。而眾生不察也。試看世尊著衣持、手上放光也。入城乞食、足下放光也。次第乞已、眼中放光也。還本飯食、口內放光也。洗足敷座、通身放光也。此經雖有問答。並不假他人為之發起、乃世尊自為發起耳。須知世尊。即就眾生、日用尋常、去來動靜、行住坐臥、吃飯穿衣處。直顯真心本體。以明無住真心之妙用。無法不具實相般若之本體、所以假此乞食、發起斯經。要令一切眾生。向日用之間、行住坐臥、吃飯穿衣處。識得自己、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則能事畢矣。

  二正宗分為二 初示降住其心歷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機請益二

  ○初請益之儀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梵雲須菩提、華言空生。以生時庫藏皆空故。良久、仍復顯現。故亦翻善現。本是東方青龍陀如來。垂?於釋迦法會。為佛弟子。示解空第一。乃為般若會之當機眾上首也。窺見如來動靜去來、當下薦得無住妙用、實相本體、即在日用尋常、穿衣吃飯處也。時、適當乞食還園、洗足安坐之時。長老者、德臘俱高也。尊者系捨衛國人。鸠留長者之子。乃從本座而起。欲有所請、理合具儀。袒肩、以示權。膝地、以顯實。合權實二邊之掌。印中道一味之心。修敬既畢。自合陳詞。故即白佛言。

  ○二請益之辭二 初贊益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尊者請法。開口便言希有者、其意有二。一者、世尊於尋常日用之間忽然示一奇特之事。可謂希世所有之者。二者、自己向穿衣吃飯處、討得一些分曉。這段消息、從來未知、今始悟得。故贊希有也。如來者。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乃十號之一也。護念有二。一、為攝受根熟者、令悟真實、成就自利行。二、為令轉化眾生、成就利他行。付囑亦二。一者。哀彼根未熟者。已生佛法者、令之增長。二者。未生勝法者、付之令生。將小菩薩、付大菩薩。囑大菩薩、化小菩薩。如世間父母、遺囑子孫意也。蓋將小付大、意在引小入大。囑大化小、無非以大激小。皆如來之方便護念意。以是觀之。知如來之用心、誠可謂善矣。當機曰善護念、善付囑者、良有以也。

  ○二正請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或問。當機既已明白這個道理、極口稱贊。茲復發問者、何也。答。前之所悟者、是離言之道。自非上根利智者、安得於言前薦取。否則、不免作尋常錯過。今尊者但恐孤負如來意旨。曲為時機、故興斯問耳。善男女、是普赅在會大眾。意謂、善男信女、要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不知可有個甚麼法呢。言雲何安住者。謂未發心時、住六塵境。既發心已、誠宜改轍、則應當住何境界呢。雲何降伏其心者。謂未發心時、妄心隨逐妄境。既發心已、不可隨境而去則當雲何而降伏之呢。下文據佛答意。昔住六塵之境、今住四無之心。昔時著相、今不著相。如是真實修行。而發菩提心、豈忘失耶。此中當機、連發三問。其一、發菩提心。其二、雲何應住。其三、雲何降伏其心。下文佛答。前半卷、答二三兩問。後半卷、答最初一問。乃以菩提心為主也。

  ○二如來許示三 初印贊許說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重言善哉、贊也。如汝所說、印也。護念付囑、能令佛種不斷、是事必然。當機發言、言當其事。可謂善體佛心。善為說辭。故如來贊之、而又印之也。谛聽、誡也。為說、許也。谛者、審實之義。意令谛審真實、用心聽也。蓋世尊出世、本為直示此心。奈未得機緣。故自成道以來、至於今日、有懷未吐。今於祇園會上、撞著須菩提、善為咨問。恰似高山流水、巧遇知音。是以通身暢快。滿口稱揚。重贊善哉也。仍又呼名而告之曰。須菩提。爾適間贊我這兩句話、甚為恰當。就是啟請三問、亦甚要緊。可謂一字不差、皆合吾意。遂印之曰。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善付囑也。似爾這樣的人。始可與言斯道矣。故誡谛聽、當為說也。且言善男女等、發菩提心的道理。亦不過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而已。此中如是二字、須約三意釋之、方為周足。一者、約理釋。謂諸佛眾生、本自如如。所謂彌勒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據此。則生佛皆是也。若擴而論之。則內自根身。外至器界。無非真如。鹹是實相。乃至世出世間。無一法不如、無一法不是。此以理明如是也。二者、據前意釋。蓋須菩提已經領會如來作用。就是尋常穿衣吃飯、洗足敷座、一段光景。以此而住、無非安住。即此而降、無往不降。是為無住之住、是真安住。不降之降、是真降伏。故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三者、約後意釋。即指下文廣略開示是也。

  ○二領旨復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者。信之極而無疑貳也。禮對曰唯。野對曰阿。仲尼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亦此意也。然者。尊者意謂、我則雖然如是。其奈諸人尚未薦取何。伏願世尊、尚須詳為開示。我亦願樂欲聞。

  ○三正為開示二 初明降住其心二 初略示二 初略示降心離相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段文相、以義窮之。世尊以言顯離言、而示降心之方法也。上來佛所以印證當機者、以其見解不謬耳。然問發心、住、降。乃曰善男女者。正見空生作用之巧。借人以成己也。意謂、未發大心時、則厭棄生死。趣向涅槃。以生死涅槃為實有。則住著於生死涅槃。不得解脫。設發大心、雲何應住。即如我住偏真、如何捨偏真而安住實相呢。此正暗為自己安身立命處。乃自利之問也。又未發大心時。為求自度。不欲度人。知見偏枯。意志狹小。以故變易生死不斷。住地無明猶存。今設發大心。雲何令其斷除變易。降伏無明。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呢。此問度生邊事。乃利他之問也。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者、不一之謂。約能發大機、男女四眾。約修心大士、信住行向。各皆不一也。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上求佛覺。下化有情故。摩诃、翻大。謂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解大理。修大行。經大時。證大果。具此七大。故稱摩诃薩也。此中當機問的、雲善男女等。如何答處、卻雲菩薩。須知大心未發、即是凡夫。大心已發、即名菩薩。問在未發先。答在既發後。應、當也。宜也。如是二字、乃承上指下之詞。向下文中、凡言如是處甚多。既非有意於上。便是有意於下。讀者不可不知。所有者、略舉十方三界處所。蓋處所為能生能有。眾生為所生所有也。一切者、總赅之詞。類、趣也。謂雜趣同形、各從其類。即通指十類也。梵雲僕呼善那。華言眾生。以從五蘊眾緣而生故。明十類。約有二說。一約橫說。佛頂經雲。卵唯想生。指魚鳥龜蛇等類。胎因情有。指人畜龍仙等類。濕以合感。指含蠢軟動等類。化以離應。指轉蛻飛行之類。若有色。指休咎精明之類。若無色。指空散消沉之類。若有想。指神鬼精靈之類。若無想。指精神化為土木之類。若非有想。指蒲盧等類。若非無想。指土枭等類。然此十種、不出色心二法。約色雲、即有色無色。約心雲、即有想無想。弘法菩薩、識得色從心現、心亦妄生。正覺現前、眾生界盡。更有何生之可度。何心之不可降哉。二約豎、通於三界。胎卵濕三、唯居欲界。化生、三界通具。有色、指六欲四禅。無色、指空處。有想、指識處。無想、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指非非想處也。我者、代菩薩而稱。皆、總收十類也。令、使令。入證入。涅槃雲滅度謂滅煩惱、度生死也。有二種不同。一有余涅槃。以子縛雖盡、果縛猶在故。二無余涅槃。此不但灰身、兼智故。即今所言、非此二種。乃無上大般涅槃也。如是二字、承上而言。實無者、起信雲。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經雲。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旨哉、言乎。以眾生性空、生佛體同也。以眾生本來寂滅、無滅可寂。本來是佛、無佛可成。故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句、反顯征釋之詞。言菩薩若以我為能度、即有我相。彼為所度、即有人相。能所歷然、即眾生相。有法授受、戀著不捨、猶如命根、即壽者相。荊溪雲。我以計內。人以計外。生以續前。壽以趣後。如是四執不除。不唯所度不普。即能度者、心亦難降。故雲即非菩薩。或問。當機啟請。先菩提心。次安住。後降伏。如來開示。乃自後先答者、何居。答。空生向來習慣、唯知慕果修因。故問在急證於理。是以由菩提而住降也。如來以其發心向大。貴乎先歷事行。而住與菩提、自在其中。故反其問而答之。例如佛頂。請者雲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答以先悟、次修、後證。故以悟為最初方便、而先答者、亦此意耳。

  ○二略示住心無住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於降心之後、而示住心也。法者、指世出世間、染淨因果、有為無為、色心諸法也。應、誡勉詞也。無所住者、正示以不住一切有無等法也。以不住有入塵勞而不起生死之念。不住無、居寂滅而不起涅槃之見。是則染淨色心、一切不住。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無。不惟不住無。亦且不住無無。古德雲。百花叢裡過。一葉不沾身。即此意耳。故雲無所住也。所謂下。詳明六塵、為所施之物。此由內不住我。外不住人。故中不住所施之物。以故向下結之曰。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相字。即指有無諸相也。不住者、正示無住行施、三輪體空也。何以故、是征起。恐謂無住雲何有福呢。乃借虛空為喻。試問於意雲何者。令知虛空之大、不可思量也。則以法合之雲。菩薩無住相布施(所獲福德)亦復如彼虛空之不(可思)量也。下遂結勸雲。菩薩但欲住心者、當如我所教而住。須知無住之住、乃真住也。以上兩章。略答逆次三二兩問竟。前章教修人空觀、遣去我執。此章教修法空觀、驅除法執、並非法執。自此至果報不可思議。無非展轉擴充、以顯離相無住之旨也。或問。既為菩薩、當行萬行。此但雲布施何耶。答。經雲。資生無畏法。檀義攝於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以是推之。則開一施、為三檀。開三檀、成六度。廣六度、為萬行。約而收之。則萬行不出六度。六度不外三檀。三檀只在一布施耳。

  ○二詳示二 初約佛法廣示降心離相三 初約佛身離三 初正明離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以上善吉請益。如來許示。(一往至此。理雖明了。)未知當機、能實解不。但恐說時似悟。對境猶迷。故佛試問一言、以定虛實。乃問以於意雲何。所以將因中度生離相之事、卻以果上成佛身相驗之者。正要看他道有道無。或以身相為有。則降心離相之旨、尚未領略。若說是無。則於降心、庶幾有少分相應。故問之曰。你道可以身相見如來否。蓋否之一字。正審問之詞。答言不也。可見空生較阿難之伶俐處、勝得不少。正領前開示離相之旨。故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蓋佛身者、即法身也。以法身離相故。又征釋之曰、何以故呢。蓋如來之身、非色身、是法身也。所說之相、乃非相之真相也。須知不可以三字。並即非二字。正空生之妙悟處。符合離相之旨也。如來見當機所見不謬。喜其氣分相投。乃告之曰。不惟佛身如此。即一切世出世間、色心諸法。凡所有相、亦皆類此。故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二句。意謂當機雖則解事知音。設以此為是。未免墮無為坑、生斷滅見。所以就此而進之曰。汝能見得諸相非相。則亦不必離諸相、別尋法身。須知諸相、當體即是如來清淨法身、真實之相也。此恐空生雖能離有、未能離無。然棄有之無、如逃赴壑、二皆不免於患。乃要其從有處見無。不必離有而覓無。亦不必離無而見有。故曰即見如來。意謂、既能了得諸相非相、亦不必撥去諸相。乃不妨即諸相、而見如來也。

  ○二兼示殊勝二 初當機疑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蓋離相見佛、已知其概。今聞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語。空生自覺佛語幽微。愈談愈妙。愈入愈深。唯恐湊泊不上。故發此一問也。頗有、輕可之詞。猶雲可能有乎。言、直發其詞也。說、細析其義也。章、節取其篇也。句、湊成其文也。實信者、中心誠服、谛了無疑之意。不字、正疑問關頭。意謂、聞是上來世尊所談言說章句、還可有人真實生信也無。言真信者、非率爾泛泛者比也。

  ○二如來誡說二 初誡答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此佛直诃而誡之也。莫、禁止之詞。是說、指生實信否之說。蓋恐一言以興。一言以喪。雖然法固深幽、豈全無信者麼。不惟現前有之。至於未來、亦不無也。但非小根劣機者、所能領略耳。乃至到後、後五百歲時。還有持戒修福者、自能信為真實也。*輪預記雲。正法。像法、各千年。末法一萬年。初五百年、解脫堅固。二五百年、禅定堅固。三五百年、多聞堅固。四五百年、建寺堅固。五五百年、?诤堅固。今言後者、即?诤時代也。言持戒、則三學通攝。舉修福、則六度全赅。此時有修福持戒者。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正答頗有之有。生實之實。信不之信。真可謂答在問處耳。

  ○二說勝二 初能信人善根殊勝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初當知下。正明能信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人。此人豈但一二佛邊、種得善根。乃是從無量佛、種得來的善根。正言事佛多、而善根深也。即指發菩提心、為萬善之根。非指無貪等、為善根也。次聞是下。正言聞是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章句。不在值佛多。種善深。只消一念能生淨信。如來三智洞知。五眼圓見。是諸淨信眾生、亦復能得如是無量福德也。蓋一念淨信、能得如許功德者。正心空境寂。萬慮消融。不雜余緣。唯觀實相之一念也。即此一念淨信之心、不起有為見。不作無為解。真俗齊捐。聖凡平等。乃可名為淨信也。

  ○二所信義離相殊勝二 初順明所以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此征明一念淨信。即同見佛多、種善深也。蓋指此眾生、已離四相。故能獲如是福德耳。所以雲是諸眾生、無復我等四相也。言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上之四相都無、得人我空。今之無法相、進入法空。又言無非法相者、俱空亦不生也。是知一念淨信、頓足三空。豈可輕率而言頗有乎。

  ○二轉釋所以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眾生壽者。

  此因上順釋能空我法等相。始成一念淨信。故此節將我法等相、一一轉釋。意謂、以何意故、定要空去四相、方為一念淨信者何也。以諸眾生若無淨信。設生一念取著。則便有許多葛籐、分剖不開。故雲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此轉釋上無復我相等也。若取法相者。即轉釋上無法相也。意謂、佛滅度後。設雖不執我等四相。然於法相未忘。如本經以菩提心。將謂有法可發。於文字般若、言說章句。生希取心。便墮法執。與著我等何異呢。亦不得謂之淨信矣。若取非法相等。則轉釋上亦無非法相也。設此眾生雖不(執取)我法二相、達得二空真如。然猶坐在俱空境上、又不免墮在法身邊矣。其貼體汗衫、尚未卸卻。仍不得謂之淨信也。蓋此經以掃?絕跡、蕩相除空為妙用。只要四相冰消。三輪瓦解。拂三執之浮雲。顯三空之寶月。所以不惟空我。亦須空法。不第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可謂層層洗剝。處處追窮。直使行者執盡情忘、而後已也。

  ○三結成離相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結成佛身離相意也。首二字、正承上文。不取法與非法以結之也。以取法、則墮我等四相。取非法、亦墮我等四相。是故得一念淨信之人。不應取佛言說章句、為是阿耨菩提之法。不應不取言說章句、為非阿耨菩提之法。所謂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蓋我尋常所說者、汝等須知。自阿含方等以來、至於今日說降心住心等種種之法。譬如世間渡河、用筏到岸。未渡者、不得不取筏以渡之。既濟者、不得不捨筏而登岸。佛之言說章句、亦復如是。眾生未度生死者、不得不取之而修。既登彼岸者、不得不捨之而去。職此而觀。雖佛正法、尚應放下。何況世谛文詞、非佛法比。豈又堅執而不捨也、可乎。

  ○二約果法離三 初如來雙審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此以果法勘驗也。因前筏喻文中、法與非法、均不應取。恐不得意者謂、既不可取。如何如來、三祇煉行、百劫修因、以取菩提之果。即今人間天上、一十六會、廣開般若之談。以此而論。是法、佛尚有取有說。何教眾生而不取乎。佛所以雙設問端雲。爾將謂如來有菩提可得耶。有佛法可說耶。此正如來探其會之與否也。

  ○二空生雙對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蓋當機至此、造詣已深。故能靈機脫穎。出辭吐語、便覺活潑融通。不同前之率爾也。意言、如來歷劫修因、自當得果。出世度生、自然說法。如我今者。解佛前來所說筏喻、無一定義。所以言未渡、則取。既渡、則捨。約是而推、取捨那有一定之法。故知無有一定之法、名為菩提。亦無一定之法、如來可說。蓋尋常說得果者、如空拳誘子。法可(說者)似黃葉止啼。況如來所證之果、所以雲無上正等正覺者。不過對三賢十聖之有上、而稱無上。對聲聞緣覺之偏枯、而稱正等。對凡夫不覺、外道邪覺、而稱正覺而已。而所說之法。亦不過因人而示。就事隨機。遇凡說凡。逢聖說聖。本來無有得與不得。說與不說。之一定法也。

  ○三承上雙釋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此當機自釋也。謂若有菩提可取、及有法可說、即取法相。則墮於有、未出凡情。若道無菩提可得、無法可說、即取非法相。則墮於空、又落聖解。是知妙有非有、乃將真空以遣有。真空不空、特假妙有以除空。若取果非果者、舉念即墮二邊。設言法非法者、開口便成兩橛。故菩提非相、不可相取。般若離言、不可言說。故雲皆不可取、不可說也。蓋非法者、即領上無法相也。非非法者、即領上亦無非法相也。此正領前如來所示四無相也。當機至此、猶恐三空之義、人或難明。故用所以者何、重征復釋、以明之也。賢聖指三乘。無為、指真如。以無所作為、故稱無為。(但有一法)即屬有為。正顯一切俱空理也。差別、如三獸渡河。足有短長、非水有深淺。三鳥飛空。翮有強弱、非空有遠近。祗因根有利鈍之殊。故成三乘聖賢之別。

  ○三引事況勝二 初引事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此引事相有為福德以較量也。蓋佛與當機、同為接物利生。恐人聞前無為無法。本來不可取、亦不可說。便欲棄廢言教。甘坐無為坑裡。是以引此非喻為喻、較量福勝。令其生信受持、歡喜弘通。所謂欲會無為理。先從有事看。依理成事、假事顯理也。故假大千寶施、以設問之。故言須菩提、於汝意下為雲何也。設若有人、以金等七寶、充滿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為多否耶。答言。寶滿大千界、以用布施人、自然福勝、人所共知。故曰甚多。此言寶多施多。福德定多。乃約福德之相而答之也。須菩提固知世尊之意、原不在此。無非假此、較量福勝而已。故自征自釋雲、何以故呢。佛以大千寶施見問。我亦就世福相而答。是約世谛有相有為而言。若約勝義中絕相無為。豈可言福不福、而曰多不多哉。是福德相、即非福德性。佛以世谛見問。我亦以世谛而答。所以言甚多也。

  ○二況勝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舉法施之福、勝寶施也。謂設若有人、於此般若經中、隨便受持、或一卷半卷。或一章半章。乃至最少、一四句偈。或能為人演說其義。則其所得福德、勝彼前之大千寶施之福德也。又自征雲。何以法施勝寶施耶。又自釋雲。須菩提。一切諸佛。及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知此經、是諸佛之母。亦即是諸佛法身。所以能成菩提之報身。即應化身、亦由之而現也。故有人能受持演說。其法施之福、勝寶施也。此佛仍約世谛有為而言。若約勝義谛中。則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有何佛法之可言。故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謂世俗谛中言佛法。勝義谛中非佛法也。

  二約聖果廣明住心無住四 初歷明無住三 初小乘聖果二 初泛論三 初論見道位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此下廣明上文雲、菩薩應如是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等也。此蓋佛欲當機深解住心無住之理。即將彼自所證之果、一一拈而問之。俾知菩薩、聲聞、名雖有異。而無住之道一也。但以根有利鈍。以致發心有大小不同耳。原佛所以拈之而問、無非借口傳言。只要當機自述無住而已。故向下依次審問、皆雲能作是念否。此佛以善權妙智之手捉賊追贓之法、令不打而自招耳。看當機俱答不也。即此二字觀之。是尊者將無住之理、確有實證。是以明目張膽、對眾哮吼、曰不也世尊。而況又引人類己。以己方人。復曰。我不作是念。且將無住之理、益彰明矣。佛言須菩提、於意雲何。我且問爾、爾將謂初果之人、還作如是之念。自言我得初果(不麼。)此中不字、乃自審自問之意。猶雲還作是念耶。不作是念耶。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以根不入塵。而能入於聖流故也。即與觀音、入流亡所之入同也。又名預流。以初預聖人之流類故。亦名逆流。以能逆生死流故。又名抵債。以能抵四惡之債、不酬償故。其修證功夫。詳四教儀集注。茲不具錄。此位即見谛八智、為初果體。

  ○二論修道位二 初論二果位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梵雲斯陀含。華言一來。謂但於人間天上、一往一來耳。此人證初果已。重慮緣真、斷欲界前六品思惑。言思惑有四。謂貪、嗔、癡、慢。此四是俱生細惑、任運起者、障於修道。不易斷故。分為九品。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此九品惑、二三果聖人斷之。斷至五品、名二果向。至六品盡、證第二果。言一往一來者。以九品思惑、能潤欲界人間、七返生死。所謂獨也二。共也二。獨也一。共也一。獨也半。共也半。言上上一品惑、潤二生。上中、上下、共二生。中上、潤一生。中中、中下、共一生。下上、潤半生。下中、下下、共半生。故知今斷六品、已損六生。猶有下三品殘惑未盡、還潤欲界一返生死。是故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斷余惑也。此位即以見道八品、及修道六品無為、為二果體。言實無往來者。此果不比有漏凡夫、被有為業牽。如修戒善、或生天上。天報已盡、即轉人間。此是凡夫隨業牽引、所以有往來也。聲聞進修無為。前念稍著、後念即覺。無為法中、來無所從。往無所至。既達心空無我。尚不可說無往來。何得更說有往來哉。

  ○三論三果位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梵雲阿那含。華言不來。亦雲不還。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從此寄位四禅。生淨居天。更不還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不還也。斷至八品、名三果向。至九品盡、證第三果。三品煩惱、共潤一生。今已斷之、更無惑潤。斷絕葛籐、故不還來。即以見道八品、及修道九品無為、為此果體。言實無不來者、謂情執俱超。智理並遣。三界之見已盡。下地之思又空。雖雲不來。以悟無我、故不妨無來、而無不來也。

  ○三論無學位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梵雲阿羅漢。華言無生。以無三界分段生故。又雲應供。以應受人天供養故。又雲殺賊。以能殺見思煩惱賊故。此人斷上二界各有三種思惑、謂貪、癡、慢。此惑微細難除。故約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合為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無間、一解脫。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至七十二品惑盡、證阿羅漢果。此位若以見修合論、總以八十九品無為成此果體。言實無法者、謂阿羅漢。不過無煩惱、不受生、應赴供。以有斯三義、故得受此名。除此以外、更無一法、名阿羅漢也。世尊下、是反釋雲。若一作念、我得此道。則四相宛然、與凡夫何異。繇此驗知、必無此念也。前三果人、研真斷惑、居有學位。故立果義、以酬其因。此阿羅漢、是無學人。具律儀、定共、道共、戒品。因戒、生定。由定、發慧。三學具足。故能令見思之苦因已盡。生死之苦果自亡。正助道品已真修。有余無余而俱得。是之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獲盡智、無生智矣。至此、惑盡真窮、無法可學、故稱無學。此位不言果而言道者。以顯證極此理、可與覺道近也。

  ○二確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正當機以己方人。故將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顯出無住之義、以為四果確證。然雖如是。要知空生、硬作主張、良有所以。首則、暗合如來無住之旨、以助佛轉輪。次則、明顯已說不謬。因前已說一切皆以無為有別。而上具答不也。實無往來。實無不來。實無有法。乃至自證則曰。我不作(是念)實無所行者。此皆正顯因無為法、而有差別也。以此谛觀、則公私俱備。而當機之用心、可謂精且微矣。世尊下、正引己作證。即以佛所印可而證前四果無住之義。兼顯無為差別之旨也。無诤者、華嚴雲。有诤說生死。無诤說涅槃。古德雲。诤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今言無诤者。是人我、彼此、高下、聖凡、一相平等、無住真空。有住著相、即有對待。有對待、即有诤端。有诤端、即有勝負。長系生死、無解脫期。大經雲。須菩提、住虛空地。人嫌我立、我則端坐。人嫌我坐、我終日立。於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不惱一眾生。故得無诤也。梵雲三昧、華言正受。又雲正定。第一、即出乎類。拔乎萃也。言我不作念者、意謂、佛雖嘉贊於我、而我不起一念有得之心。謂是無诤第一人也。梵雲阿蘭那。華言無。又雲寂靜。皆無诤義也。行、即無诤之行也。言實無所行者、反顯若有所行、仍是取著分別心也。今言無所行、正顯無為之行、亦不住也。

  ○二佛所得法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此佛引己以為當機作證也。佛因當機泛引、確證、二俱不謬。乃引往事以證其實。意言。須菩提。不惟汝等於我座前、無法可得四果。即我往昔於燃燈佛所、亦無法可得佛果菩提。故反問言。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當機到此。心領神會。已知佛果(性空。解得)菩提非相。得而無得。無得而得。遂隨口而應之曰、不也。以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尚無能得之心。那有所得之法。故曰實無所得也。燃燈古佛、是釋迦第二僧祇授記之師也。本行集經雲。昔有大城、名蓮華國。王名降怨。有婆羅門、名日主。為王所重。分與半國、稱為埏主。夫人名月上。所生一子名釋提洹竭。出家成道、號曰燃燈。亦名定光。以初生時、身邊有光如燈故。或問。前於果法離相章中。已曰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耶。並有所說法耶。已問過矣。今何重問。答。前是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以明度生離相之旨。乃就佛果上所得有無為問。今者是釋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無住之義。乃以佛因中於法得與不得為問。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今問是佛因中求得菩提。義自各別。非重文也。

  ○三菩薩莊嚴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此結證無為差別意也。意謂、汝既知無為法中、佛於燃燈、實無所得。可知佛為菩薩時、三大僧祇、修行六度、莊嚴佛土之事不。當機答以不也。謂據無為法中、實無莊嚴佛土之事。何以下、釋成不也所以。言莊嚴者、自淨其心也。佛土者、唯心淨土也。空生已解清淨為心。但能心淨、則佛土淨。故答不也。莊嚴佛土者、乃約俗谛說實報土也。以菩薩六度萬行、福慧莊嚴、所不無者。故說有莊嚴耳。即非莊嚴者、此約真谛明法性土也。乃清淨性地、寂光真境、即吾人之自心。其為體也、離四句。絕百非。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說。尚不可以無相(論量)豈可說有相莊嚴。是知心原非相、土豈可莊嚴乎。故曰即非莊嚴也。言是名莊嚴者、乃雙融二谛意也。以第一義谛中、真空不礙於妙有。妙有不礙於真空。雖在實際理地、本無莊嚴之可得。若今事門頭、不妨熾然莊嚴。雖無莊嚴之實、然亦不廢莊嚴之名。故曰是名莊嚴也。須知即非莊嚴、乃不取法、是無法相也。是名莊嚴、乃不取非法、是無非法相也。

  ○二正明無住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正明無住生心也。是故二字、是結定之詞。良以前來略示、廣明、二科。自小乘聖果、至佛所得法、菩薩莊嚴、種種分析。無一不明無住之義。至此、結雲。(是故)須菩提。最初問我應雲何住住、我答應如是住。然復示雲、於法應無所住。但應如所教住。今此直提初問初答之語、而正結也。故言諸菩薩應當如是生清淨心。如是者。逆指上來略示、廣明、種種無住之文也。清、不濁也。淨、無染也。若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著、不名清淨。今言清淨生心者。菩薩但於二六時中。不沾一塵。不染一法。淨裸裸。赤灑灑。即是不住而生心也。良以般若妙心、猶如淨明圓鏡。若住一塵、即為染污。一塵不住、則物物斯鑒。古德雲。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直饒寸絲不掛、萬裡無雲、即虛空也須吃棒者、即此之謂也。應無所住者、真空也。而生其心者、妙有也。此二句文、作一句看。即為中道第一義谛。是教住心菩薩、心無所住。住亦非住。生即無生。無生而生。但涉一念、即有所著。不名無住。直饒有個不住心在、早已住也。欲不住境、須不住心。苟能心無所住。便知境亦無處。所謂路到水窮山盡處。行興自消。火至灰飛滅時。余燼自冷。果然如是。雖終日生、而無生。終日住、而無住。不生之生。何妨任運而生。無住之住。不礙隨緣而住。以是而推。則穿衣吃飯、無非本地風光。送客迎賓、盡露當人面目。所謂塵塵是寶。處處逢渠。何法不屬無住真心。是物皆彰般若妙體。故知當機於如來未開口前、即歎希有者。正是於此無住理中、窺見一斑耳。

  ○三喻明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此以喻結法也。良以上文所說清淨心者。乃凡聖之分疆、生佛之總路也。諸佛之所證、證此也。菩薩之所修、修此也。眾生之所迷、迷此也。列祖之所悟、悟此也。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亦此也。故迷之者、入六道輪回。悟之者、游三德秘藏。即今世尊、於祇園會上、亦無別法可說。無非就眾生本有而拈示也。所以前來著衣持、出入往來、便是發明本地風光。當機(爾時雖然)得個消息。無如大眾、眼鈍頭迷。只知隨眾著衣持、出入往來。終日忙忙、同人起倒。要且不知本命元辰、在甚麼處。是以尊者自慶已知、悲他未悟。合掌一心、頓興三問。煩累世尊。初酬住降之請。次答菩提之問。而復又開廣略二門。委細發明、降心離相。住心無住之旨也。然此無住真心。人雖日用、(而不自知。)是以世尊巧設一問。借事顯理。令其易知而易解也。乃有二意。一者、就喻詳事。二、合法顯理。經言。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為大否。乃以非喻為喻也。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四寶所成、曰妙。迥出、曰高。居四海之中。出水入水、各有(八萬四千)由旬。環列七金。總統六萬諸山、而為眷屬。縱海浪千尋。巍然不動。名山王也。於意句。征而問之。為大否。答言甚大。乃就事論事。問大答大也。而當機亦知佛意、原不在此。故向下遂就路還家、打一轉語雲。雖身如須彌、猶未為大。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言非身者、非色身也。名身者、指法身也。而此法身、包萬象。括森羅。非大非小。非色非形。乃可名為大身也。就喻詳事之意、如此而已。第二意者。須彌成四寶。居四海。環七金。統六萬。千波萬浪、能不動者。以喻清淨心。具四妙德。居四生海。渾於七趣。淪於六道。千生萬劫、入死出生。從來不曾、動著絲毫。所謂在生死而不垢。處涅槃而不淨。乃為無住清淨真心耳。其體包含萬法。總括十界。豎澈三際之底。橫窮法界之邊。語小無表。語大無外。故雲甚大也。切研甚大、有深意在。且世尊問大。當機答大、足矣。須雲甚者。乃轉身之句也。意謂須彌雖大、尚屬有為。五位法中、色法所收。三性之內、無記性攝。有方分之可析。歷劫火以成灰。佛先不雲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則十方世界、尚爾成虛。斷不真指須彌、認之為大。故知須彌之大、未為大也。十方之寬、未為寬也。能包十方之寬、納須彌之大者、纔方謂之真大也。(故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正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苟知無住、即識非身。但了淨心、自解大身。此以非身大身、而喻住與無住也。復次。清淨真心、法身德也。應無所住、般若德也。淨心行檀、解脫德也。是則三德者。三非定三。一非定一。隨三道三。就一說一。至此、則無住之理、益彰明矣。

  ○四較量顯勝二 初較量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因無住理明。故舉恆沙之多、較量經功之勝也。前唯大千寶施。今復以恆沙大千寶施者。祇以有相布施之多、益顯無住持經功勝。並非優劣之分也。言恆河者、亦名伽。華言天堂來。以其從高處。阿耨達池流出。回流四十裡。沙細如面。佛嘗居此河邊說法。凡論多數鹹指河沙為喻、且一河沙數、已無限量。況復沙等恆河、則甚多可知。前以大千寶施、已為多矣。況復沙等恆河之大千寶施乎。故答甚多、概可知矣。

  ○二顯勝二 初顯略持人處勝二 初顯人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蓋文字般若。能诠實相、觀照。無住真心。受者、即受此心。持者、即持此心。四句雖少、足能開悟此心。為人開示、即示此心。能令自他、俱明此心。是故此福為勝也。前寶施雖多、有量。法施之福雖少、無邊。一劣一勝、不喻可知。正謂還丹一粒、點石成金。至理一言、轉凡成聖。恆沙寶施、雖多有盡。不過報感人天而已。持經之人、心明無住。成佛有分。故雲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二顯處勝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隨說者、約有四義。一隨說人、不揀僧俗男女。二隨說義、不論事理精粗。三隨說經、不定章句前後。四隨說處、不拘城市山林。當知此處。一切世間、總赅三界六趣。此中唯舉三者。以人天通三界、或順或逆。修羅雜四生、有實有權。凡具性靈、應遵佛。供養是處、以植勝因。梵雲堵波、亦雲塔婆、華言高顯處。梵雲支提、華言靈廟。又雲可供養。蓋塔有四。一生處塔。二成道塔。三轉*輪塔。四般涅槃塔。今言供養其處者、以此處、即是道場。謂以四句偈。自受為人、己他兩利。說者聞者、明心見性。法身妙體、從此聞經處生。即生處塔也。佛果菩提。亦由此成。即成道塔也。為人解說、即轉*輪塔也。自度度人、理事究竟。即般涅槃塔也。須知說全經。即有如來全身捨利。隨說誦持。即有碎身捨利。是故說經之處、理合尊重。一切人天、應當供養。

  ○二顯廣持人處勝二 初顯人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此承上略持尚爾殊勝。況廣能受持讀誦解說之者。可不待言矣。故雲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言最上、顯法身勝也。以法身無為、離名絕相、更無一法加之於前。又無一法越之於上。故雲最上。言第一、顯報身勝也。以報身萬德而為莊嚴。百福而成相好。眾聖中尊。更無過者。故雲第一。言希有、應身勝也。又名化身。以佛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現羊。鹿中現鹿。分形散影。隨類現身。希奇少有、故曰希有。由是觀之。其為人也、三身圓具。而勝可知矣。

  ○二顯處勝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經典所在、即是法寶。即為有佛、是佛寶也。尊重弟子、為僧寶也。斯則三寶齊備。一處全彰。則其處勝、愈可知矣。然此較量顯勝、必約廣略而釋者。正為般若有此二門故也。說既有二、受持亦然。受持讀誦、是佛付財。為人演說、佛令轉教。例之前後、靡不鹹然。降住其心竟。

  ○二彰般若妙用二 初當機請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此以當機聞得經在佛在。持說殊勝。故請示經名、以便奉持也。

  ○二如來垂示二 初出名勸持二 初正標名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此以借喻顯法。以義定名而標示之也。謂此經以無住為用、故取喻金剛。以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金剛亦然。觸有有壞。觸無無敗。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言奉持、豈有別法。須顧名思義、達諸法空而已。

  ○二重釋義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首句征釋命名所以。蓋佛因吾人迷本淨心。晦為業識。轉將智慧、翻作愚癡。背涅槃城、趣生死海。於是貪瞋境上、枉受飄零。解脫法中、自取流轉。茲者欲轉妄識、須示真心。為破愚癡。特明般若。教離這邊、始說那邊。可謂將我甜瓜、換爾苦李。故雲佛說般若波羅密也。設或吾人於二六時中、念茲在茲。觸著磕著。識取本有真心。會得自家般若。若如是者。則敲空擊木、尚滯筌。瞬目揚眉、皆成漏逗。故言即非般若波羅密也。到這裡既知法本無說。心豈有名。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而施說。於無名處而安名。故雲是名般若波羅密也。然此三句。是本經之綱領。大藏之精要。設擴而充之。則佛祖心肝。聖凡腦髓。三教五宗。無量妙義。盡在於茲。今不暇述。但略明觀法。以便初機習而學之、以資研究。蓋般若真心、而取喻金剛者。以能會三止。融三觀。斷三惑。達三谛。成三身。證三德故也。佛說般若者。於三止、隨緣止也。以心隨俗理故。於三觀、假觀也。於三谛、俗谛也。屬言說章句、能斷世間凡夫外道執我等四相之惑。成化身。證解(脫德)也。即非般若者。於三止、體真止也。以體妄即真故。空觀也。真谛也。能斷出世間聲聞緣覺、執文字章句、成非我等四相之惑。成報身。證般若德也。是名般若者。於三止、不止止也。以中道無破邊之智。不止而止故。中觀也。中谛也。能斷出世間權乘菩薩、撥無文字、是名我(人等)四相之惑。成法身證法身德也。上來所約、雖有三名、唯是一心。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如摩酰之三目、非縱非橫。猶新伊之三點、不即不離。此本經之要旨也。

  ○二即事顯用二 初彰般若離相用五 初說法離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從此以下、佛以金剛妙慧、?蕩一切凡聖執情。以彰般若之勝用也竊原佛意、說至於此。恐有尋香逐塊之流。聞佛示名、不免懷疑。謂佛先言無法可說。今復示立經名。是佛有自語相違之過也。為防斯疑。故設斯問。謂汝將謂如來有法說耶。此正欲當機、當下了達、說即無說意也。且喜空生、果是其人。早悟言說性空。所以答雲。如來無所說。謂如來說法、實無所說可說。點著便知、一肩擔去了也。

  ○二依正離相二 初依報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離依報之相。即眾生依止之處。乃共業相感之報也。上來發明無住真心。惟恐當機錯會。將謂識得一、萬事畢。但認心為般若。是則又向死水裡?煞了也。故此連舉依正、並世界微塵。要其於法法上、會取般若。達得塵界性空。識取離相妙用。則無往而非此心之般若也。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真如。以故問曰。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多不。答言甚多。佛示之曰。汝雖知世界微塵之多。尚不知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也。所以者何。須知一切法、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有。以世界散、而為微塵。塵無自性、悉假緣生。緣生即空。所以道一塵空處眾塵空。眾塵空中無一塵。以無實性故、說非微塵也。以不廢假名故、又說是名微塵也。能造既爾、所造亦然。故世界、亦非世界。以微塵合而為世界、則界無自性。乃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曰即非。即假故、曰是名。即中故、則是非雙泯。所謂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正此之謂也。

  ○二正報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離正報相也。前之依報、本通四土。今之正報、本通十界。言如來三十二、亦正報相也。佛之正報、尚須離相。則九界之正報、不待言矣。佛之究竟當機者、可謂婆心徹困矣。茲者。欲其直下承當、會取離相妙用。辄以己身而為勘驗。真個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乃問之曰。於意雲何。令思之思之。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蓋當機前來、已曾了解。故應之若響曰、不也世尊。不可以相見也。以真佛非形、法身離相故。乃又自征雲。何以爾耶。當知佛說三十二相、乃應身之有相相。而非法身之離相相也。只此三十二相、亦假名耳。故雲是名也。至此可見大而界、細而塵、說非說、相非相、以至般若非般若、則離相之妙用、堂堂獨露、無余蘊矣。

  ○三顯示經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此以福較慧、明離相之用、以顯經功也。此與前文不同。前以恆沙寶施、其寶雖多、猶屬外財、施之尚易。今以身命、乃屬內財、施之實難。良以理進一層、則較量亦進一層。可謂水漲船高、坭多佛大、不欺我也。身施、如屍毗之代鴿。命施、猶薩埵之飼虎。皆不及此經之四句者。以此般若離相之用、直透法身向上。匪唯財施不及。即命施亦弗如也。問。經中往往言一四句偈、功德殊勝、其意何居。答。佛說金剛般若、能所纔得八言。曰即非、曰是名而已。祇此一名、而诠顯三種般若。曰文字。曰觀照。曰實相。實相具三谛。曰真谛。曰俗谛。曰中谛。觀照具三止、觀。曰體真止、空觀。曰方便隨緣止、假觀。曰息邊止、中觀。繇此實相三谛。而起三止三觀。復繇三止觀。而破三惑。顯三谛。證三德。成三身。除三執。獲三空。有如是等無量妙用、故言功德殊勝也。不可以世間內外財施有為之福、而較量之也。如至尊之德業。豈可以臣事業、而得比之哉。

  ○四聞義述解二 初當機呈解三 初解自聞希有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當機呈說聞經深解也。言是經者、即一往所談文字般若也。言義趣者、義即義理。即所诠離相無住、妙有非有之理。乃前處處所言即非者、皆是也。趣、謂旨趣。指經中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乃前處處所言是名者、皆是也。此即觀照般若、深達實相般若。故雲深解也。尋常所謂、由文字而起觀照。而契實相者。正此之謂也。言涕淚悲泣者、因悟而傷迷、喜極而反痛之意耳。言希有世尊、本是贊歎之詞。與前之歎、大相懸殊。前者、贊佛日用尋常、莫非本地風光。指示當人般若真心、全體大用。如天王之華屋、一時乍見。乃言希有。今者、贊佛以文字般若、引生觀照、令契實相。如深入九重、詳細觀看。高樓廣廈。舞殿歌台。紅曜熒熒。綠雲擾擾。有應接不遑之態。至此、不能?言宮中之事。唯道一句好希有也。可知前乃外見規模壯麗。今乃入見室家之好也。言如是經典者、指前來所談言說章句、文字般若也。而言深者、指觀照般若也。又言甚者、指實相般若也。昔來者、自證阿羅漢、獲人空慧眼以來也。未曾聞者、良以自阿含、經方等、至般若、證人空。無時不念空、無相、無作、以為究竟。然而未聞法空之理。以故適間悲泣者、正為如是之經、恨未早聞耳。蓋此經雖談空、又不許住空。所謂有無俱遣不空空。故稱之曰、甚深經典也。

  ○二歎他聞希有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此因己而歎他也。乃尊者汲引同類、並及當時在會大眾耳。前來、恐無知音。是以請問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蒙佛誡以莫作是說。今者、始知我既得聞是經、深解義趣。還復有人、亦能生信也。聞是經、聞慧也。信心淨、思慧也。生實相、修慧也。此因聞思修三慧開朗。故得三般若現前。聞不徒聞、因聞生慧。文字般若現前也。信心清淨。觀照般若現前也。即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也。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言第一者、以信為得道之元、功德之母、居善法之首故。言希有者、以實相理、不外尋常。即諸法而顯故。言功德者、即因功果德、乃無漏無為之因果也。向下是之一字。乃承上轉下之辭。是實相者。即是非相。(說名實相。)此三句文、各有深意。初句。對世間凡夫外道、執虛妄相者而言實相。以除我執、以顯我空真實之相也。次句。對出世二乘、執空相者而言非相、謂非空相。以遣法執、以顯法空真實之相也。第三句。對權乘大士、執非法相者、而說名實相。俾除非法執、以顯俱空真實之相也。亦即三般若義。若能作三觀釋者、彌善也。

  ○三明後聞希有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此當機並解佛後遺法中、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能信之也。至今日、始信佛語不虛。蓋空生之意、謂我已證阿羅漢果、況又躬於佛前耳提面命、猶不免懷疑未決。今幸親禀佛教、蒙佛循循善誘、故得能生信解。似亦不足為難。若夫末法之際、濁惡世中。目不?玉毫之相。耳不聞金口之言。當?诤堅固之秋。其有?遺教而興思。念微言而渴仰。因而得聞如是之經、遂之心得淨信。解得人法俱空。復能如法受持。是則真為希有人也。聞經、信解、受持、即三慧也。能具三慧、故言第一希有。何以句征。意謂、此人不過聞信受持、亦尋常事。雲何便稱為第一希有人乎。下即釋雲。以此人無四相故。所以句、又征。謂何以得知無四相耶。縱無四相、亦不過與二乘人同流耳。何以便稱第一。釋雲。我相雲雲。謂不惟但解人空、兼亦悟得法空。不惟無四相、亦無無四相。故雲我相非相等。然我等四相。在二乘、唯知其無。今言非相者、即並無相亦非。是為無無相也。是則法根既絕、我苗不生。二執冰銷。二空智顯。如是之人、豈二乘人得與同年語哉。故於小聖中堪稱第一。何以句、三征雲。即使解法空、不過等於權乘大士。何謂希有。釋雲。此人不但解法空、又解俱空。故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故知能離一切諸相。即菩薩、所不能並。安得不雲希有乎。此正結前深解義趣之文也。

  ○二世尊印述二 初印證二 初總印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此總印所述之當也。前以當機解之未深、輕率而發頗有之問。世尊所以诃之誡之。今既蒙教、已得深解。呈白頗當。故佛印之曰如是如是。謂如汝所述者、是也。而重言者。猶雲不錯不錯。所以言兩如是者。須知一在於佛。二在當機。佛意。謂我唯教爾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汝今果解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正契我心。

 

上一篇:夏壩活佛:這六種行為會讓你失去尊嚴
下一篇:法悟法師:為什麼中國人特別看重《金剛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