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儀軌 :經咒頌念

 

道源法師:大乘正宗分第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丙四、如來開示(分三)

  丁一、開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金剛經’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兩字來分的。第一科略明降住,簡略的說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但是須菩提問的是:‘雲何應住真心’在前面,‘雲何降伏妄心’在後面。為何釋迦如來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問題,反而先答覆後面降伏妄心的問題呢?為何釋迦如來把他的問題顛倒過來答覆?因為釋迦如來的智慧比須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們眾生,所謂真心不能安住,就因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眾生的病在那裡,是以針對病源下藥,所以第三分完全開示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一段經文,若是不講解會很難懂,何以故?因前面須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請問的,照理這地方世尊答覆他應該說:‘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夠明白了。佛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了‘菩薩摩诃薩’這就難懂了。關鍵就在這裡,要把他聽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今先解釋經文,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完全翻譯過來,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話叫覺有情。按自利利他的解釋,這個‘菩薩’應該是個怎樣的眾生呢?他是一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們在人就在本位上說是人。這個‘菩薩’他還沒有成佛的覺道,他還得求,上求覺道(覺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覺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這個‘菩薩’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眾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新眼疏’有三種解釋,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兩利。我解釋就按自他兩利的第三種,因為前面那兩種不必解釋,耽誤時間。這就是你看注解不要死到注解裡面去了,不要死於名言句下。現在時間寶貴,要人家懂得什麼叫‘菩薩’就好了,用不著講太多的解釋,反而聽不懂。‘摩诃薩’是梵語,‘摩诃’翻成中國話叫大,就是大菩薩。按平常他所證的果位上講,三賢位的菩薩叫菩薩,登了地以後的十地菩薩叫‘摩诃薩’,這是一種解釋。再進一步解釋,這十地菩薩叫菩薩,等覺菩薩叫‘摩诃薩’,等覺菩薩他還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薩,故稱‘摩诃薩’。按判教的解釋。三乘教的菩薩叫菩薩,實教一乘的菩薩才叫‘摩诃薩’。我們現在依著‘金剛經’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釋,他是個權教大乘叫‘菩薩’,實教大乘叫做‘摩诃薩’,現在已把經文的名詞解釋明白了。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剛剛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沒有降伏,他怎麼都證到了聖果呢?這地方不指證果講,而是指發心講,也就是等於前面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是佛的果位。現在他剛剛發這個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地方還有‘發心的解釋’,他發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薩’,即是‘權教菩薩’。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诃薩’,即是‘實教菩薩’。為什麼這樣解釋呢?因為這‘金剛經’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佛說‘金剛經’是為誰說的呢?為這個大乘人說的,為最上乘人說的。這兩句怎樣解釋呢?大乘就是大乘,怎麼還有一個最上乘呢?大乘即權教裡邊的大乘,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裡邊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說他不大,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權教大乘’。最上乘即最上實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薩,叫‘實教一乘’的摩诃薩。按五教家來講,始教的菩薩就叫菩薩,終教、頓教、圓教的菩薩就叫摩诃薩。不同點在於最初的發心不同,有發‘權教大乘菩薩’的心叫‘菩薩’,有發‘實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诃薩’。這要合到金剛經上的本義,這就是‘發心’的解釋。下面才開示:‘應如是降伏其心’,先開示降伏妄心,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但是他還是個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礙。那麼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訴菩薩摩诃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這‘如是’兩字,分開來解釋就錯了,若約顯理解釋,約指著前文那就錯了,完全是指著下文,這叫指法之詞,以指下文故,下面經文上說的,就是‘如是’兩個字,往下就是如來開口說金剛經。前面說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在那兒說金剛經,那是‘離言般若’,‘無說而說’。這向下則由須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後,自己開悟了,替我們眾生請問,如來慈悲答應他,許可他,給他說法。許可給他說,這叫‘依言般若’,這就開口說法了,打從那兒說起呢?就打這個地方說起,又‘如是降伏其心’,這只標出來,還沒有開示,所以下面才開口說金剛經。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要一口氣念到這兒,這是經文的整句。今解釋經文名相。你要發心,你就是菩薩,菩薩就得度眾生,你發心你是個摩诃薩,那你更要度眾生,所以正文一開口就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總說,下面再說別名,這一切眾生之類是些怎樣的眾生呢?這下面的眾生因受業不同,受生不同,有所謂胎、卵、濕、化四種。令分別說明,‘若卵生’,‘若’是假若,是假設之詞,像那些卵生的眾生,‘卵’我們平常講雞蛋、鴨蛋的那個蛋,它是放個蛋出來,放就是生了,生了蛋出來,才能孵出小雞小鴨,因此雞子鴨子是卵生,一切雀鳥都屬卵生。‘若胎生’,胎生必須在母親的肚子裡懷胎一個時期,才生出一個小眾生出來。我們人屬於胎生,牛、馬、豬、羊這些畜生也都是胎生,只是懷胎的時間有長短。我們人一定要母親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牛、馬、豬、羊果報不一樣,懷胎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是胎生則一樣。‘若濕生’,濕就是水裡面有濕氣,離開水就生不出來的眾生,比方水裡濕生的眾生,如魚、蝦、螃蟹等很多種類,還有些小動物,它不在水裡,但是它需要濕氣,若沒有水濕的地方,那小蟲,小動物就生不出來,這叫濕生。‘若化生’是從無而有變化出來的,比方按三界來講,上二界都屬於化生,但在人間,到了熱天我們可以看見的,就是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它就是化生的。它的母親不是蟬,而是土裡爬行的蟲,它到了時間把殼脫下來後,帶有翅膀會飛,在樹上叫得很大聲,這是屬於化生。還有蚊子也是化生,它的母親不是蚊子而是濕生的,即水裡的小蟲,它到了時間,該它變化為蚊子的時候,就一直往水外邊轉,轉得很有勁,直到把皮脫下,轉出一個會飛的蚊子來,這都屬於化生。‘若有色、若無色’,按身體上講,記得分別,這三界眾生分成兩大類。欲界的眾生都有色身,色界的眾生也有色身,到無色界的眾生,他修‘空無邊處定’,把色身給空掉了,叫無色界,這個樣子三界分成二類。按身體有色和無色來分,欲界、色身叫有色,無色界叫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按心理思想來分,‘若有想’是指欲界的眾生、色界的眾生,這兩界的眾生都有心想,心裡都有念頭,平常打妄想,就是妄想心。但是外道的‘無想天’是在色界的‘第四禅天’,那兒有一個單一的天叫‘無想天’,外道把思想像搬石頭壓草似的,把思想壓下去,也是一念不生,但是,他生到那裡去了呢?生到了‘第四禅天’‘無想天’。除了外道色界的‘第四禅天’,其他的色界眾生有想,其他欲界的眾生更有想。這個‘若無想’就配到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個天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若無想’配到那個‘空無邊處’。越高級的配,也按著‘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配上去。‘若有想’就配到‘識無邊處’,他修的是‘空無邊處’,他已沒有思想了,沒有思想,他又覺得不對,因此他不觀空又回頭來觀識,叫‘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有了思想,‘若有想’就配到‘識無邊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配到‘無色界天’之第四處。為三界之最頂處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按心裡面有想、無想來分別三界的眾生。但是有一些經文上在‘若非有想非無想’上面,中間加了一個‘若’字,即成為‘若非有想、若非無想’,這是因為他不懂得那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名詞,他以為按中國文句順著念,好像少了這個‘若’,因此自作聰明加上一個‘若’字,他不曉得亂改經文罪過是很大的。如果你看到別的‘金剛經’上有加‘若’字,要明白這是錯誤的。

  三界以內的眾生共分為十大類,按他出生受生不同,有胎、卵、濕、化四種,按他身體有色、無色分出兩種,就有六種,按他心裡有想、無想來分,這再分為四種,這一共分十大類。說了這十大類的眾生干什麼呢?下面就說:‘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度眾生,要度幾個眾生呢?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多少種類呢?一共有十大類,我全部要度,全部就是這個‘皆’字。‘我皆令入’就是叫他悟入,叫他證入,叫一切眾生都證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就是我是發了心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菩薩的發心,摩诃薩的發心,他發了這個心,所以佛就贊歎他,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贊歎是‘菩薩摩诃薩’。今先解釋‘我皆令入’,‘我’就是這個‘菩薩摩诃薩’自稱,是佛代他們自稱,是釋迦佛在說法代表這個發心的菩薩摩诃薩稱‘我’。‘皆令入’就是全部令使他們證入之意。‘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是大乘的涅槃,但是‘心印疏’雖然解釋這是大乘涅槃,但因為在佛經論上沒有大乘的‘無余涅槃’這個名詞,因此他解釋涅槃有四種,第三種叫做‘無余依涅槃’‘還是小乘的涅槃’,這一指反而指錯了。所以我們看注解要有抉擇的智慧。要知道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個涅槃,本來就有個圓滿寂滅,這叫自性涅槃,自性佛性。這是按理性上講。小乘的‘有余涅槃’,‘無余依涅槃’,因為有了一個‘依’,所以不能稱為‘無余涅槃’。我在參考資料上,我按它的文義上給它解釋這個‘無余’,就是小乘他證了阿羅漢果,證了‘無余依涅槃’,他還是有余,因為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他斷掉了,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他還沒有斷,煩惱有余,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他了脫了,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他沒有了脫,在生死,他還有余。所以在他本位上講,他證的是‘無余依涅槃’,與大乘的比較,他還是有余。那麼大乘的‘無余涅槃’又怎樣呢?他的四種惑全部斷盡。惑就是煩惱,煩惱無余,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再沒有余,所以才叫做‘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語,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圓寂,為‘圓滿寂滅’。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圓寂。小乘的‘涅槃’翻成‘滅度’。下面的‘滅度’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稱為‘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滅度’,何以故?因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要普度一切眾生。但你把這些眾生度到什麼地方呢?全部度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滅’是滅除煩惱,‘度’是度脫生死,這是指著大乘講的,以慈悲去滅掉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度他的生死,兩種生死都度脫,這樣才與大乘精神相合。

  現在我重提一下,為什麼釋迦如來對這個發心的人贊歎為菩薩摩诃薩呢?因為這個發心不容易發起來。我們講經、學佛法,要能講到那裡,學到那裡,你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怎樣發呢?就這樣發:‘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中間把那一段胎、卵、濕、化別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叫發菩提心。再簡單就說:‘我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你就這樣發心,或許這個心不大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在這裡還是苦口婆心勸諸位同學一定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發這個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講因果呀!你沒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從那一天起呢?打從我發菩提心這一天起,這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是這個因不對,‘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因地不對,絕對得不到佛果的。這樣你轉了多少大圈子,還是在六道輪回流轉生死。所以你一定要發心,發心不要害怕。啊!這麼多眾生我怎樣度呢?發心要發得大,度眾生要一個一個去度,度眾生得先度有緣的眾生才能度。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眾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眾生度盡呢!我們又怎能把眾生度盡呢!那麼釋迦牟尼佛又怎樣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緣的眾生先度盡。我們也跟我們有緣的眾生去度他,度一個算一個。但是你不能不發心,發起心來也不要害怕眾生多。‘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宏誓願第一條大願,你一定要發這個心願,不發則沒有成佛的因,永遠不能成佛。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證明這一科,到這裡才是說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來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這一句。‘如是滅度’,這個‘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眾生之類,我全部把他度到‘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樣滅度了多少眾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量、無數、無邊要是分開來解釋,都是一些大數目。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也有叫無數、也有叫無邊數,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即是解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你把無量無數無邊都度好了,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法,‘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眾生度了這麼多眾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沒有降伏住,這句話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又怎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這文很不好解釋。這就必須按‘般若經’裡大乘‘空’中的道理來解。‘心印疏’上舉出四種理由,‘新眼疏’舉出五種理由,今天講兩種最簡單,最明了的理由。第一種眾生性空故,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生佛同體故,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先講第一種理由,眾生性空,眾生是從那裡來的呢?眾生是從緣起的。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眾生性也是空,根本沒有一個眾生,你度個什麼眾生呢?所以在緣起眾生,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個眾生,這樣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理由,生佛同體故,眾生本來具有真如,具有實相。諸佛成了佛,親證真如實相;證得的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實相理體,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在佛來說他證得的真如實相,並沒有增加一點。在眾生份上來說,在生不減,眾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回受生,但是真如實相,它並沒有減少一點。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但是它是真實之法,它雖然自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本體沒有動,一點兒也沒有減少,也正是因為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我們成了佛就是證得本具真如實相的理體,諸佛是已經證得,我們是本具有的。這樣我們就明白,眾生的本體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沒有兩個體。到了我們成了佛,證得真如實相,並不是跟諸佛有兩個樣子。真如實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處,沒有另外還有一個真如,另外有一個實相,你證得的就是諸佛證得的,生佛之同體。這個同體的真如實相上沒有兩個真如,沒有兩個實相。所以你度的眾生無量無數無邊,但是他證得了真如實相成了佛,這證得的真如實相是他本來具有的,並不是我們度眾生時給他的,我們只是告訴他一個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斷煩惱,教他證菩提,教他了生脫死,教他入涅槃。他斷了煩惱,了生脫死,證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並沒有新成佛的眾生,本來就成佛,不是我們度他成佛,所以眾生與諸佛之本體是一個體,這樣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文內已解釋了,文外的意思還是要講,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這裡,你要知道這不是我們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貪圖五欲,執著六塵。貪圖五欲之樂,打妄想,這根本沒有樂,樂即是苦,但是眾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燒一樣;執著六塵,六塵本來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塵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境界,要去執著不捨,這妄心自然像火燒一樣,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說到‘金剛經’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屬於五百七十七卷。釋迦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至少說了二十年以後才說‘金剛經’的,說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再加上二十年,佛說了四十年的法,再說這個妄心,而且在這個般若法會上有兩種眾生是可以聽的,一種是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聲聞是指阿羅漢,緣覺是指辟支佛,一種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聽懂‘金剛經’,他五欲六塵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著在‘金剛般若’法會上再告訴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塵。二乘人對著大乘講,他是小乘,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把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麼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呢?他斷了煩惱障,煩惱障都是從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斷了煩惱障,他那裡還會有貪圖五欲,執著六塵的妄想心呢?那麼他還有什麼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細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發了菩提心要想去度眾生,這裡面就起了個妄想心,什麼妄想心呢?度眾生的妄想心。這個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為他已經‘所作皆辦,具足佛法’,他不曉得這只是具足一部份佛法,並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認為把我執斷了,可是他斷的我執只是粗分,細分的我執還沒有斷掉。你要是不相信,就發發菩提心來廣度眾生看,一發菩提心,一度眾生,你就著眾生相,這就還有我,這個我是細分的我,最高的一個我。管他怎麼高,怎麼細,它還是個妄想心。度眾生不要生心動念,要曉得這是最高最細的妄想心。你這麼一聽或是膽子小,就會說:我那夠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都還沒有降伏。你要曉得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對‘金剛經’生了信心,我們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會講到,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種的善根,是在無量千萬佛面前所種的善根。也許你會問:既然親近這麼多佛,何以到現在還當眾生呢?這是你沒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說我的資格夠不上。你要知道在這末法時代,有幾個人能發心學佛法,有幾個人能聽到‘金剛經’的,聽到‘金剛經’後,又有幾個人能發信心的。下文會詳細的解釋,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們雖然是薄地凡夫,雖然是有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你學了‘金剛經’,明白了最高一層的道理,而發心去度無量眾生,不去著眾生相,不生心動念,那你還會貪圖五欲六塵嗎?自然不會了,所以要發大乘心,不要自暴自棄說我夠不上。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文外之意,也是證明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這是個什麼方法呢?佛講的開示,叫我們‘離相度生’,這四個字要記住。‘離相度生’,即度眾生要離眾生相,離眾生相來度眾生,這樣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彌勒菩薩的偈子,這一段經文是大乘菩薩發的四種心,彌勒菩薩做的偈頌來解釋‘金剛經’:‘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這一段文裡有四種大乘心,第一是廣大心,你發了大乘心,你要度眾生,你要度幾個眾生呢?度‘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度到那裡呢?‘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都度他成佛,這是第一心。第三是長遠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一句要配合到長遠心,雖然眾生不好惹,會惹你生氣、生煩惱,但不要怕,一定要發長遠心去度眾生成佛,一定要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第三個心。第四個心叫不顛倒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發了廣大心要度一切眾生,發第一心,一切眾生都度了,‘皆令入無余涅槃’,而且發了長遠心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你有沒有著了眾生相?著了眾生相,其心已顛倒,因眾生根本沒有相,你怎麼著相,這不是顛倒嗎?所以這第四個心叫做不顛倒心。這一段經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這裡面有四種心,第一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長遠心,第四是不顛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顛倒心。你度眾生不能離眾生相,這個心就顛倒了。假如度眾生的時候,不著眾生相,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說這四種心最重要的是‘不顛倒心’,不顛倒心就是度眾生要離相,‘離相度生’,這樣才能把妄想心降伏。講到這已講了彌勒菩薩偈子的兩句,即‘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再講‘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腳踏實地去做,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來做功夫,這樣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達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實相的心。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裡面根本就沒有顛倒相,這樣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這叫做‘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此乘’是指實教大乘,‘金剛經’就是最上乘,他怎麼不說權乘呢?因權乘還著眾生相,實教大乘才不著眾生相,所以這個功德才能做得圓滿。要發菩提心,包括有這四種心,要是彌勒菩薩不解釋,我們只能解釋那一種的道理,度眾生要‘離相度生’。‘金剛經’上說的很明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沒有講錯了。但是裡面的四種心,我們看不出來,因此講到彌勒菩薩有四種心,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把這四種心配到經文上。第一、廣大心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全部都要度他,這是廣大心。‘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長遠心,你度那麼多眾生,時間短這怎行呢!一定要發長遠心,才不會退墮你的菩提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配到不顛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征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佛講到這裡自己征問自己解釋,今看經文‘何以故?’這是征問詞,沒有人發問,是釋迦佛自己征問起來,‘須菩提’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聽啊!‘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下是解釋,‘何以故?’是什麼原故?什麼理由?我度了那麼多眾生,為什麼‘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上面講的眾生是性空,生佛同體,現在由佛自己解釋,佛自己解釋不是更為親切嗎!你若是個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若是有這四種相,你就不叫菩薩。這樣說得很懇切,這也帶著開示。今先解釋這四種相,這‘金剛經’上的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這‘我相’就是‘金剛經’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為什麼呢?因為這‘金剛經’上的當機者,一種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種就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羅漢,辟支佛把我執斷掉,煩惱障斷掉了,他那裡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當成真實的我呢!那麼‘金剛經’上解這四種相,是怎麼解的呢?你要注意,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之相。這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最細微的我執我相,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我相斷掉了,這個細分的我相沒有斷掉,他就入無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眾生。現在回小向大,要勸你發菩提心,要度眾生了,這個‘我相’就起來了。什麼‘我相’呢?我是個能度的人,我要發菩提心度眾生,度眾生者就是我。能度眾生的這個相,就是‘我相’。對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個人,度了兩個人,這個人是被度的相。‘眾生相’就是差別相,你能度他,你說法不能只說一種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說的有種種法,有種種法的差別相,這叫做‘眾生相’,‘眾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個差別相。‘壽者相’是執著不捨的一個相,我們凡夫最執著‘壽者相’,就是執著壽命的命根相,到了緊急要命的境界,什麼都可以捨掉,這包括動產、不動產、田地房屋、黃金等都可以捨掉,但要保住這命根子。但實教菩薩卻要把‘壽者相’棄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麼佛法告訴眾生,眾生跟我學了佛法,怎麼樣能得到了生脫死的真實利益,你一執著,就叫做‘壽者相’。這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剛才講過了,這‘我相’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的那個粗分的我相,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眾生起的‘我相’,這個‘我相’起的很細微,阿羅漢還不知道,但一度眾生就覺察到了。我為能度者,這是個‘我相’。對方那個眾生是我所度者,這是個‘人相’。能度所度的眾生不一,這叫做‘眾生相’。你執著不捨,這叫‘壽者相’。假如有這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非菩薩’即你就不是菩薩,這句話開示得很嚴重,也就是叫我們要記清楚,不然的話,你學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種相,天天發願說法度眾生,天天著度眾生說法的相,那你還是個菩薩嗎?天天著相還能成佛嗎?因不對,果也不對,‘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一定要有清淨心,發願度一切眾生,這是要的,但是你要曉得實無眾生可度的最高道理。你懂得沒有眾生可度,那四種相自然不起,這才是心清淨了,心清淨了,成佛的因心就對了,那麼將來一定能夠證得佛果。征釋這一科講到這裡,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講完。

 

上一篇:道源法師:妙行無住分第四
下一篇:道源法師:善現啟請分第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