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住心之方(分三)
己一、正示其方(分三)
庚一、標示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現在講到第四分妙行無住,要修大乘的行門,是不可思議的行門,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議也。怎樣才叫‘無住行施’呢?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無住行施’。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現在看經文‘復次,須菩提’,‘復’者是重復,‘次’是次第,重復次第,就是前面說了一段,今再說一段,這叫‘重復’,順著次第,先說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說第二段住心之方,這樣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須菩提’,記住叫‘須菩提’就是叫我們,叫我們都要注意‘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就是標示,菩薩也包括摩诃薩,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對一切法應無所住。‘住’者,就是執著,你對一切法都不應當執著,應該先破我執後破法執,這就是個法執。大乘菩薩用功,兩種執要破一起破,破起來還是先破我執後破法執。前面遠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個微細的我執都給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還沒有安住,還有個法執在。法執是怎樣起的呢?就是你對一切法起了執著,應該一切法都無所住,都不應該執著。下面指的是什麼法呢?‘行於布施’。對一切法不執著,是怎樣的不執著呢?你行布施的時候心不起執著,下面再加以解釋叫指釋。
庚二、指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所謂’就是指釋之詞,行布施時不住於一切法。一切法是什麼法呢?即‘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於六塵。這六根、六塵、六識,就是三界以內的叫十八界的法。此單說六塵,就包括了六根、六識。為什麼要說六塵呢?這是講你所布施的東西。布施就是財物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用錢財布施這屬於色塵,法布施屬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法塵。眾生遭了災難你去救,是無畏施還是不能離開這六塵。無論你行財、法或無畏施,都離不開六塵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塵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這六塵的境界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執著還是法塵,還是沒有離開六塵的境界,所以說要遠離六塵而行布施,這樣你對一切法就不會執著了。
大乘菩薩他要去弘揚大乘佛法,要弘揚六度法門,由六度開為萬行叫六度萬行。這‘金剛經’怎麼只講行布施呢?六度只講一度呢?這個要照彌勒菩薩的偈頌來解釋,彌勒菩薩的偈頌,你一看就知道。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萬行,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度。彌勒菩薩的偈子上講:‘資生無畏法,檀義攝於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布施一度可分為三種布施,第一、資生布施,資就是資養生命,就是‘財布施’。用財布施干什麼?資養眾生的生命故。第二、眾生遭了災難,你去救苦救難,這叫無畏施。第三、眾生不了解佛法,你講佛法給他聽,這叫‘法布施’。‘檀義攝於六’,‘檀’梵語叫檀那,中國話叫‘布施’,它的義理攝於六度,叫‘檀義攝於六’,‘此中一、二、三’。即這三種布施,一攝一、二攝二、三攝三。攝什麼呢?攝六度。第一資生布施就是財布施,財布施就叫攝布施度。第二無畏布施,攝持戒度、忍辱度。持戒、忍辱怎樣能算是無畏施呢?‘持戒’者,殺、盜、YIN、妄,都要戒掉,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這四種法都是害眾生的。殺是殺害眾生的生命,盜是偷盜眾生的財物,YIN是邪YIN眾生即邪YIN男女。妄語是欺騙眾生,這都是害眾生的,眾生看見你就害怕,生了畏懼之心。所以要行菩薩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眾生見了你無所畏懼,這個無所畏懼就是你所布施給他的,所以說持戒就是無畏施。‘忍辱’者,眾生罵我,我不回口;眾生打我,我不還手,甚至於喪失生命,我也不報復,這樣眾生見了我不害怕,不畏懼,這忍辱就是能令眾生不生畏懼,所以無畏施即攝持戒和忍辱兩度。第三法布施,包括三個度即攝精進、禅定、般若。你要行法布施,須勇猛精進。懈怠放逸的人,不能當法師。沒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能當法師。沒有般若智慧的人,不能當法師。所以你天天講經給眾生聽,你一定要有精進度、禅定度、般若度。因此第三個法布施攝三個度。總結就是一攝一,二攝二,三攝三,這三個布施攝六度,六度廣開就是萬種行門,萬種行門合起來就是六度法門,六度法門合起來就是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合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所以佛說:‘不住一切法而行布施’,也就是說:不住於一切法而行六度,而行萬行,六度萬行都在這布施裡面。下面就是指示我們,不要住色布施,不要住六塵,不著六塵也就是不要著六根、六識的相,十八界的相都不要著。
庚三、結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須菩提’,佛再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啊!‘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為什麼叫你行布施,而不執著六塵呢?因為你是要發心做菩薩,菩薩則應當‘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即是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也就是於一切法皆不住相。
己二、征釋其意
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何以故?’為什麼呢?這再加以征釋。‘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在聽佛的開示,佛叫我們行布施,這是很難得的事,但是好的因,要得到好的報啊!佛怎麼叫我們不住相呢?我們沒有住相的因,將來能得到好的結果嗎?那不是因也空,果也空嗎?初發大乘心的人,還有這個執著,佛就迎合他們的根機而說,迎合初發大乘心,初發布施心的人而說。佛說:你不要怕落了空,我告訴你‘不住相布施’正是叫你得到無量的福報,不是叫你的福報落空,是叫你得到‘福德不可思量’。究竟得到多少福德呢?即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恐怕你不了解,再給你說一個比喻。
‘須菩提!於意雲何?’‘於’就是在,‘意’就是心意,就是須菩提,在你的心意裡,以為怎樣?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這個虛空,分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先說‘東方虛空’可不可以思量?究竟那虛空有多少寬,多少大?須菩提就答:‘不也!世尊’,這道理很容易了解,東方的虛空怎麼可以思量,它有多寬、有多大呢!這‘金剛經’上的兩個‘不’字連在一起,一個是問,一個是答。上面的‘不’字,應念‘否’,是佛問的。下面的‘不’字,應念‘弗’,是‘捨利弗’的‘弗’,‘不也’就是答不可思量,‘世尊’即稱佛一聲,也就是‘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這是順著中國的文化把九方合起來說了,即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就是四個角,四個角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為四維,再加上方、下方合起來為九方。這九方的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東方一方的虛空不可思量,這九方的虛空也一樣不可思量的啊!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這一段經文,就是佛把它合到法上來講了,意即你這個初發心的菩薩,我勸導你,教你行布施不住相,你得到的福德等於那個十方虛空不可思議一樣。‘其福德亦復如是’,也像東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也像其余九方的虛空不可思量一樣。講到這裡就要合到法上來分析,這是佛要開示最初發大乘心的人,實際講起來,你著個福德之相,還是著相,這裡面就是真實的法門,還帶了權巧,大乘初發心的人,他要行布施,他總是想得到福德,這就是福德之相空不了,所以佛就說,你想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應該‘無住相布施’,那福德就跟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樣。在這‘金剛經’上第一次明文說不著相,要離相度生,說不著相要無住布施,實際上就是要我們不要落到偏空那一邊去。佛已說得很明白,你可以得到無量福德,怎麼又會落到空呢?所以學‘金剛經’的人,念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以為這就是空相,結果才會落個空空洞洞的空。他不曉得‘金剛經’講的空是真空,真空即妙有,它不是落於偏空,也不是落於斷滅空,這個地方就很明顯地說出,能得到無量福德,是不會落到空的,這下面再解釋一下。
己三、勸如教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教’就是佛的言教,‘但應如所教住’,就是我怎樣講,你就怎麼樣聽,你不是請問:雲何安住真心嗎?我教你無住相布施,就是安住真心的一個妙方。你要是了解到這究竟的道理,那你自然會修行,天天行布施,天天不著相。但你還是個剛剛初發心的菩薩,這個不著相的心,一時空不干淨,應該如何?不要緊,就應該依教奉行。‘但應如所教住’,意思是應該如世尊的言教來安住你的真心,‘住’就是安住真心,不是叫你跑去山上住山洞,離開人群安住,這樣你的真心怎麼會安住呢?你沒有接受外邊的境界磨煉,又怎能經得起考驗呢!要你天天跟眾生打交道,天天行布施,你到沒有眾生的地方又怎麼能行布施呢!因此你要依照世尊的言教,天天行布施度眾生,不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不去著相,這樣你的真心沒有走動,那就是安住真心的妙方。你這樣做下去,真心絕對會安住。